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1、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拼音、插图、卡片等工具会认16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炸,会写9个生字

练习写好偏旁捺变点的变化和穿插避让。

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生活

师:周末回家,妈妈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你最喜欢妈妈做的那一道菜?

生:(答)

师:大家刚才说得老师都馋了,这些都是美食(师:板书)说到美食,我们课文里就有十几道美食呢,请大家打开课文,拿好书,看着这些图片,认真拼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好生字

1、大声朗读35页,对照拼音和图片读准确。

2、创设情境,出示课文词语:

师:看了课文啊,老师准备今天中午就按课本上的美食做一桌,出示PPT:

第一次:带图带拼音,学生指名认读

(随机指导:炸(zha 炸带鱼,油炸 zha 炸弹,爆炸))

第二次:只带拼音,出示词语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要求:不拖腔,读准确响亮,教师随机纠正)

第三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四次:字卡呈现,学生互相读,边读可以给字组词。

三、归类识字

(一)食物(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肉、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1、师:老师在这些菜里面,最喜欢吃的是菠菜,不管怎么做,老师都喜欢吃。你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啊?生答

2、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食材的名字

3、出示:菠菜,茄子,蘑菇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波、磨、姑起什么作用?随机指导组词

4、出示:鸡、鸭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指导书写:又的捺变点,鸟的横穿插,学生练习,随机展示评价,再写两个

5、猜一猜蛋的下面为什么有个虫字。

6、肉出示图片理解记忆

8、 粥米发出了香气。字形理解。

7、饭字的左边是食字的变形,出示演变过程图(找一个)

8、整体齐读(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二)做法(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1、师:在我们学校,这些食物中,最常见的是蛋,老师喜欢吃煮鸡蛋,你们呢?

生(蒸鸡蛋、炒鸡蛋)

2、师:这是食物的做法,请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做法。

(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3、找规律:烧,烤,炒,爆,炖,炸,火字旁;火字旁的字和做饭有关。

4、指导写字烧烤,你觉得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火字的变化,左右的穿插避让)

师:示范,学生练习

师:展示评价

生再练两个

5、煎,煮,蒸是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也和做饭有关;

6、出示图片字理识字,(一堆火上有一个锅)

同样是做饭,方法不同,字的样子也不同

7、你还能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不同的菜名吗?(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生(说菜名)师,随机问答,这是你家乡的特色美食么?

四、复习结课

1、老师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吃的食谱吗:

炒菠菜 炖豆腐 蒸茄子 爆炒虾尾

烧烤 水煎包 辣鸭脖 干炸带鱼

大盘鸡 水蒸蛋 黑米粥 蘑菇油菜盖饭

生读

2、其实,最好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家里的饭和家乡的美食,但这些都是中国美食

2、项链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项链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我们教师只要把语文的课堂教学深入到生活中,把学习语文的快乐释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欣赏品味,由此再由生活的快乐返回到对语文学习的钟爱和快乐中,不断循环往复!真正让孩子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生活的丰富多彩,把语文和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不断使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同时,非常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我展示的平台:可以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可以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可以发表自己读文后的独特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其个性,体现快乐学习。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教师)

2.赞美大海的好词佳句,预习生字,朗读课文;童年玩耍的照片、纪念品、画。(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指名读全文。

2.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大海,去领略大海的美,体会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卡片,进行扩词,复习生字,抽同学读全文等教学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通过恰当的导入,再一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体会快乐品味美

(一)品味第1自然段美景

1.指名读,问: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2.自由读,问: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感受到大海很美。(板书)

4.师:第1自然段只用了三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大海的美,作者可真了不起。那他都用了哪些词语呢?和同桌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一画,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现这些词语:

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

②师:什么蓝蓝的?什么黄黄的?什么小小的?请你试着说出这样的短语:()的()。

③什么又宽又远?什么又长又软?你能说出这样的短语吗?又()又()。

④雪白雪白这是什么样的短语?(ABAB式)雪白雪白可以形容什么?试着说一说。

⑤师:哗哗地是拟声词。哗哗地可以形容什么?它的后面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用地。试着说一说其他拟声词。

师:你们说得真美,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该怎样读呢?(想象,带表情)按大家说的我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自己练一练指名读,评价男女生读。

(二)品味第2自然段快乐

1.指名读,问: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自由读,问:你有什么感受?

3.汇报:快乐。(板书)

4.第2自然段用了很多精彩准确的动词,你能找到吗?用三角号画一画,并和同桌做做动作来体会那份快乐。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会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笑 迎 捡 穿 挂 落 穿 挂

②指名表演。

③师:让我们先快乐地读一读吧!

自读指名读,评价小组赛读。

④师: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快乐,那小娃娃的快乐是什么呢?(有海螺和贝壳穿成的项链)

其实啊,大海也很快乐,你知道大海的快乐是什么吗?(有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项链,所以说,大海的项链就是快活的脚印!)

⑤那就让我们带着小娃娃的快乐,带着大海的快乐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整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生运用抓字词句找、画、说等阅读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自由充分地表达。

三、升华快乐欣赏美

1.多美啊,让我们尽情尽兴地随着音乐齐读课文吧!

2.大家读得太好了!读够了吗?我想这时我们看着书读已经表达不出我们心中的酣畅了,那就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带着表情,配着优美的旋律,背诵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书写快乐畅谈美

是啊,我们把一串串可爱的脚印留给了海滩,也把我们的快乐留给了大海,把童年的快乐永远地珍藏在了自己小小的心田里。此时此刻,你一定也回忆起自己童年中许多快乐的事了吧。有哪里给你带来过快乐呢?你也当当小作家,写一写吧!(配乐)

(投影,配乐指名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加强练笔指导。课前学生们准备了有关的照片、纪念品、画等。引发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童年的快乐、分享童年的幸福。这一环节也为写快乐的事做基础。可以仿照课文自己写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表达能力。

五、热爱美

师:你们的童年真让人羡慕啊!感谢你们把我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我想把我童年时最喜欢的一首歌与你们分享,让我们一同走进童年的快乐中吧!(播放歌曲《童年》,在音乐声中自然结束课。)

六、布置绘画作业,创造美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大海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出更美的画。回家后,请同学们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大海,明天带过来,好吗?

3、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 和竖勾、弯勾2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孩子们,快来看(播放视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全都开了,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也被成为水乡。能用完整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江南在哪呢?来看地图。(出示地图)长江以南主要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方,为江南。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这正是美丽的江南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江南》。江的偏旁是我们本课认识的一个新偏旁:三点水,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三点水的字。(指名说)师写,那你们说说三点水的字与什么有关呢?(与水有关)

3、来看我们本节课学习目标,(师读)让我们朝着目标出发吧!

二、初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荷花)这是一朵怎样的荷花?(出示:美丽的荷花),(出示:荷叶、莲蓬、莲子)

2.学习采莲,认识草字头。

(1)你能说说采莲的意思吗?(采摘莲子)

(2)真棒,江南水乡又到了可以采莲子的季节了。看莲字的偏旁也是本课要认识的一个新偏旁,草字头,看(出示:草字头的字)想想草字头的字与什么有关?(与植物有关)

过渡: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多美呀!

3.认读生字。

(1)词语宝宝已经等不急了,想考考你们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字宝宝也来啦,谁来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

三、学习诗歌,整体感知

过渡:这时候江南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

1.(播放录音)注意听

2、自己试着读一读。

3.诗歌一共有几行?(七行)

4.指名读。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前两行,一人读后五行,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四、再读诗歌,情感深化

1.学习前两行。

(1)(课件出示江南荷塘图)引入: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了,面对着眼前的一湖莲叶,你想说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来说一说)这一湖莲叶绿绿的、大大的。我看到了圆圆的荷叶。 板书:贴荷叶图

(荷叶又大又圆的美不美,读出这种美来。)

(2)这一湖的莲叶又大又绿,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真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啊!(师范读----指名再读----齐读)

(3)荷叶如盘、荷花绽放,江南此时正是适宜采莲的好时节呀!这样的大丰收,人们在采莲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快乐、开心、高兴)

(4)(出示采莲人开心图)是啊,人们都乐得合不上嘴了,你能开开心心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2.学习后五行。

(1) (出示荷塘图)瞧,荷塘里多热闹啊,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荷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谁来读读这几行诗?

在这里面有几个表示方位的词,看看谁的眼睛最尖了。

(出示:东、西、南、北) 板书:东、西、南、北

(出示:反义词)其中东和西是一对反义词,南和北是一对反义词。

(2)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游到了那儿。(来,女孩子亮出你们的金嗓子一起读,我们男孩子也不甘示弱和她们比一比)

(3)(出示说一说)鱼儿在莲叶间玩( )的游戏,

(4)你们现在就是一条条快乐的小鱼啦,快到荷叶下尽情地玩耍吧。

跟随老师一起边读边用手做小鱼游的动作来感受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位置。

3、(出示:争做小诗人)让我们学学古人,也来当个小人诗吧!自己先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4、(出示思考:)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江南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板书:美

师: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5.整体朗读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江南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出示;朗读全诗)

(2)来个男女赛读,红色的字女生来读,蓝色的字男生来读。

(3)(出示填空)学到这,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五、背诵古诗。

(1)(出示背诗),自己试着背一背。

(2)指名背诵。

(出示;我会背)增加难度了,谁来背?

(3)集体背诵。

过渡:又到了我们的快乐学写字环节,来看今天我们要写的字。(出示:生字)

六、指导书写

1.学习可东。

(1)学习笔画竖钩。

之前我们学习了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钩和弯钩的区别吗?

生:竖钩不能弯,要写得直直的。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可 东

2.学习西。

(1)学习笔画竖弯。

我们以前还学习了竖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弯钩和竖弯的区别吗?(竖弯没有钩)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西

3.拿起笔在书上练写,教师巡视。

七、课后延伸

江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篇。《忆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忆江南)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景色太美了,怎能叫人不怀念?

结束语:

江南的美不只有迷人的荷塘,还有著名的江南园林、江南四大名楼、江南水乡、江南小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查资料,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江南游览一番。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4、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儿,认识偏旁门字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啊!老师这有个谜语想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学生猜出答案是月亮教师适当进行鼓励)

2. 同学们真聪明,都知道是月亮,那你们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 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小小的船》,请生拼读船;再适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船?根据学生回答,将小小的字体缩小,并引导学生朗读叠词,并注意的是轻声。

5.师:像这样可爱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文中的叠词和轻声词)看谁的耳朵最灵?最会学着老师读?(师带读后学生展示,再齐读)

(二)、配乐,师范读课文。

现在老师把这些可爱的词语送回课文里,认真听老师读。

(三)、趣味识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文里不光有可爱的词语,还有好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特别淘气,它们蹦呀跳呀离开课文,来到美丽的夜空,一会儿坐在月亮船上,一会儿躲在闪闪的星星后面和我们捉迷藏呢!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儿,认识笔画竖弯钩。

3.摘星星,开火车,男女生读生字。

4.齐读课文。

(四)、品读一、二行

蓝蓝的天空上,风在儿吹,月儿在摇,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好像坐在摇篮里,多舒服呀!你们看,那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儿啊?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师生一起画),它像什么呢?还像什么呀?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像_____。)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看,经过我们的想象,天上的月亮不只是月亮,它还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么美的月亮,让我们跟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吧。)

(六)、我说你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想象着,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们手拉着手慢慢地走到一片绿草地上,抬头看向蓝蓝的天空,那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呢!看!那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船上还坐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仔细听,她在吟着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跟着她念______(学生试着背诵)

2.小组背诵,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你如果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坐在弯弯的月儿上,你能看到什么呢?还想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夜空画下来。

5、坐井观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坐井观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题目:《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沿、际、信);能正确写出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明白放开眼光、乐于探索世界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图画理解题目坐井观天,引入小鸟和青蛙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初读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解决沿、际、信的读法和写法,明白字的意思。

2.细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思考:大家一起想想在小鸟眼中和青蛙眼中,天是什么样子的?(小鸟:无边无际;青蛙:井口大)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它们眼中天不一样大呢?(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原因在位置不同)

(三)拓展

角色扮演游戏:6个学生围城一个圈扮演井,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坐在井里,一名学生扮演小鸟在井外。游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词天很蓝,问井底小朋友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再问小鸟扮演者。通过不同回答,让学生体验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放开眼光看得更远的道理。

(四)总结与作业

总结:今天学生什么字词,明白了什么道理。作业: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站在井沿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坐在井底天空井口那么大

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跳出来,放开眼光,看的更远。

六、教学反思

6、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字理、形声字、联系生活、创设语境、随文等多种方法认识封、削、锅、修、冷、束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朝、结、重。

2. 能从课文中找出两封信的内容,并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 理解并说明露西写两封信的原因,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集中识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学写封字

同学们,当爸爸或妈妈好几天不在家时,你想念他们了,该怎么办?(预设:打电话、开视频)

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人们想要传递信息、表达思念只能写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书信有关的课文齐读一封信。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一封信.

我给大家猜个字谜:寸土相连不分离。

是的,就是封。仔细观察,这个字横划比较多,各有各的姿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发言)

教师示范:上横短,下横长,左长右短到中央。末尾一横变成提,竖钩瘦长右边站,一点写在夹角上。

练习展示评价

二.集中识字,了解主要内容

1.师:像一封信这样表示数量的词语,课文里还有很多,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单个出示: (1)一沓纸 (配图、实物) 指名读齐读

(2)一支圆珠笔(配图)

出示只,什么时候用这个zhi 呢?

总结:表示小动物时用只,表示细长的东西用支。一支笔,一支烟、一支口红。

(3)一束鲜花 (配图)

出示束的演变,最早表示捆起一些树枝,后来指捆成细长的东西。生活中还有这些:出示图片(一束头发、一束光)

出示填空,谁能把词语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露西准备了______、_______,给爸爸写了______,在信的结尾,还画了__________。

这个多音字读得非常准确。在这里读二声。

出示动词词组:(逐一出示)

削掉皮 放锅里 朝外望

刮胡子 逗我玩

修台灯 看电影

(1)削这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换一换、形声字

(2)锅这个字,怎么记住它?蜗字换偏旁。

总结: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看到偏旁就知道意思了。

(3)朝在这读chάo.读这个句子: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动作都是谁做的?连线

板块二:品读课文,找到书信内容,随文识字

三.带着疑问读课文

1.师:今天有个同学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听(播放问题录音)

同学们,我们要做这个同学的小老师了。先不着急回答。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第一封信的内容。(出示第三段课文)

(1)学生朗读自己画的。

(2)方法指导:你发现了吗?凡是信里的内容,都有一个有趣的标点符号双引号。

(3)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齐读。

(4)师引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爸爸在家的时候,陪我玩过什么呢?

每天一放学,爸爸就会带我_______。

每天睡觉前,爸爸还会______。

我跑步得了冠军,爸爸_______。

一到周末,爸爸还会_______。

多么有爱的爸爸啊!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是现在,__,__,___,__还有吗?是啊,这些都只能留在回忆里了,家里变得十分冷清。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感受师:我听出了你的委屈。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师: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

师引语:远在异国他乡的爸爸十分挂念家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他收到信,读着读着,得知女儿过得并不开心,还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位爸爸(采访一名同学),此时你在想什么?你是不是想立刻回家,陪在她的身旁?是不是想立刻回去解决困难?是的,爸爸的心乱了,他不能安心工作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亲人之间总是心意相通,露西也觉得这封信写得不好。如果寄给爸爸,会让爸爸担心,影响他的工作。于是,学生接读。

2. 请大家自读714自然段,划出第二封信的内容。记住,双引号里就是。

(1)指名学生展示读。

(2)采访:这位爸爸,收到这封信,刚才的担忧还有吗?

奇怪,这封信和第一封信哪里不同,我们一起找找看。(出示表格)

烦心事开心事(板书)

原来,秘密在这里。现在能回答刚才那名同学的疑问了吗?(生谈)

你更喜欢哪一封呢?

师: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盯着这些事,生活会更糟糕。如果换一种态度,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解决问题,自己快乐,身边的人也会快乐。

(3)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封信,体会不同的效果。

(4)师:这封信对远隔重洋的爸爸是最大的心灵慰藉,

当他工作劳累,情绪低落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当他夜深人静,孤独寂寞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他恬恬地睡着了。

当他思女心切、又远隔千里的时候,他仍然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板块三(机动环节)口头练习,语言表达

爸爸也有许多话要对女儿说,想一想,爸爸会说什么呢?

出示信纸提示。

作业:

1. 练习写一封信

2. 推荐阅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35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给爸爸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他向爸爸报告了妈妈的好消息。)

2、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

3、自由读读露西两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两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7、田家四季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田家四季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田家四季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八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田家四季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而这首歌谣是一首描写田家四季生活的歌谣,也是由四幅季节图组成的田家四季图。而图画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赏、看图、说图为主体思路,引领学生在在赏图中识字、学词、朗读,在说图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图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做到分析好教材,还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中教师要设置很多环节来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是他们学习这节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蝴蝶、麦苗等11个词语,掌握场、了两个多音字的读音,会正确书写季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里的农事活动,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二年级的学生重在识字和阅读,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而将难点定位:

了解农民在四个季节里的主要农事活动,体会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快乐。

五、说教学准备:本节课我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音频等工具有效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六、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激发兴趣法以春季美丽的图片导入,引起兴趣,激发情感。

2.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自主识字。

3.读悟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悟。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也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到四个季节的变化,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4.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而言,以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本篇课文郎朗上口、节奏欢快的语言特点,从而越读越想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时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句子,了解田家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体会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快乐。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精彩的导入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之初我会出示一张充满春天气息的图片,将学生快速的代入到春季的情境中去。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既形象又具体,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这个环节我以读代讲,通过一定情景和语言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在在学习春天这一小节时,你怎么样才能把春天读得既美好又动听呢?在学习秋天这一小节时提问,什么是喜洋洋?你怎样通过读来表现喜洋洋的情绪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季节的特点,感悟田家生活的与辛劳和幸福。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设计注意到了低年级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随文识字,边学边记,引导发现,渗透学法。写字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正确书写。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字形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从而直观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例如季字,让学生自主观察字形、结构、写法及田字格的站位等等。

(三)课外延伸,巩固提升

通过把儿歌进行改编,让孩子们觉得语文课堂也是充满趣味性的,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首先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对田家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作业布置上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八、说板书设计

至此,我的教学环节已经基本说完了,然而一个完整的教学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使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的板书设计是由文中四个典型的农事活动和四幅图画构成的,图文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设计了学生共同板书的环节,也激发了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加深印象。

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一个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上就是我对《田家四季歌》这篇课文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蝴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了,会写季、农等10个字,会写农事、辛苦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1.背一背课文《四季》。

2.春有草芽,夏有荷叶,秋有谷穗,冬有雪人。一年四季,大自然有不同的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儿歌也和四季有关。(板书课题:田家四季歌)师相机指导写季。

3.课题中的田家是什么意思?(农村人家)一年四季农村人家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儿歌中看一看吧。

二、识写生字,读好儿歌

1.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蝴蝶麦苗桑叶农事谷粒辛苦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3)借助图片识字:蝴蝶、麦苗、桑叶、谷粒。

(4)借助字理,学习农,指导书写:农事。

借助农的字理帮助学生识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我们称他们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叫农村: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叫农事。

事这个字是个独体字,上下都宽,中间的口字稍窄。它的横画比较多,注意观察横画的距离,均等才好看。最后一笔竖钩是主笔,要写得有力、挺拔。

(5)联系生活,学习辛苦,指导书写。

联系生活,用辛苦来说一句话。

辛,前鼻音,上下结构,上面的立宽扁,下面的十瘦长。立字末横在横中线上,最长。

3.学习多音字场了。

(1)场。大多数情况下读第三声,表示处所,能适应某种需要的较大的地方。同学们在校园里活动的地方叫操场;国庆阅兵的地点在天安门广场;开会的地方叫会场。另一个读音是二声,专指平坦的空地,多半用来脱粒、晒粮食,比如说打谷场。在这首儿歌中,它的读音应该是二声。

(2)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读le。比如:我的作业写完了。你吃饱了吗?表示明白或完结、结束的时候,要读liǎo,我们可以组词了解、了结、了如指掌,在这首儿歌中,它的读音是liǎo。农事了意思是一年农事全都结束了。

(3)出示含有多音字的句子,读一读。

秋收过后,打谷场就变成了剧场。据了解,这是人们在庆祝丰收呢。

4.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时,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识字压力。多音字的学习离不开具体语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教读音到教意思,再送到具体语境中朗读,让学生从学到用,扎实有效。)

三、诵读儿歌,了解农事

1.这首儿歌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着音韵美,它也给我们描述了田家四季美丽的画面。(出示课文四幅插图)看看图上画了什么,每一幅图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中的农家景象呢?

2.学习第1节,体会春季的勃勃生机。

(1)看第一幅插图。这幅图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它对应课文中的哪一节呢?

(2)学习肥字:肥这个字是肉月旁,指的是肉多。文中的桑叶儿正肥意思是桑叶生长茂盛,叶片厚实。

(3)读出春季的勃勃生机。

3.学习第2节,了解夏季田家的忙碌。

(1)夏季的田间地头,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农事忙。

(2)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农事忙呢?

(1)借助插图理解采桑养蚕插秧。

补充介绍:相传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懂得采桑养蚕,制作丝绸,纺丝织绢。

(2)宋代诗人翁卷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

(3)除了采桑养蚕,农民们还要忙些什么呢?学习课后习题中表示农事活动的词语。

(3)农事这么多,于是勤劳的人们就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学习归和戴字,感受农家人的辛劳。

(1)给归组词,理解字义。

出示:早出晚归落叶归根同归于尽完璧归赵

(2)戴这个字比较复杂,你能从中找到几个字?(十、田、共、戈)

当它表示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我们可以组词戴眼镜、戴红领巾、戴帽子;当它表示头顶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组词披星戴月;后来又引申为拥护尊敬,我们可以组词爱戴。课文中的归来戴月光意思就是回来的时候顶着月光。夏季的农活特别多,农家人出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这就叫早出晚归。

(3)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农家人十分辛劳。读一读。

4.学习第3节,品味秋季丰收的喜悦。

(1)辛苦了一夏的农家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秋季。齐读第3节。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从哪儿能感受到农家人的收获?稻谷成熟了谷像黄金粒粒香。

(3)说话训练:____像____。

(4)夏日里的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现在都变成了丰收的喜悦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怎么读才能读出农家人的喜洋洋呢?(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5.学习第4节,感受冬季田家的欢乐。

(1)秋去冬来,寒冷的冬天,辛苦了一年的农家人又在干些什么呢?指名读。

(2)一年的农事了结了,农民伯伯和家人们此刻坐在家里会干些什么,聊些什么呢?

(3)想象着这美好的画面,读一读第4节,读出农家人的欢乐。

6.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背诵儿歌。

春季里,(),

()蝴蝶飞。

麦苗儿(),

桑叶儿()。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识字单元,教学重点是放在识写生字上。在诵读儿歌的同时,重点识记归戴等字。结合课后习题,以农事为主题,进行集中识字活动,因为这些农事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课外拓展,好书推荐

同学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民伯伯播种、插秧、除草、打谷的时间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的,他们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农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套非常有意思的绘本《写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这里面依着春、夏、秋、冬的时令,展现了许多农民劳作的场景,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田家生活,就赶紧打开这本书吧。

五、作业

1.背一背儿歌。

2.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事活动。

8、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通过看图、读文,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片归类识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模仿儿歌句式说句子,了解树木特点。

教具准备:

11种树木图片、树名词语卡片、课后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树引出课题。

师: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树,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1、出示树的图片,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树的名称;树身体的一部分)

2、引出课题,板书。

3、理解课题,进行拓展

师:关于树的儿歌就叫《树之歌》,那关于花的儿歌、鱼的儿歌等叫什么?

二、初读儿歌,认识树木名称.。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一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儿歌中的树名。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3、出示第一组树名图片,同桌认读、指名领读。

4、出示第二组树名图片,开火车认读。

5、游戏:我为树木挂名牌

师:课前,刘老师给同学的抽屉里藏了一些树名词卡,快快的找一找,在谁的那里?找到后拿到讲台前按要求进行小游戏:

(1)拿到树名词卡的学生举起词卡大声带领全班读出树名;

(2)快速将词卡贴在黑板对应的树木图片下面。

6、完成填空,巩固树名,了解儿歌内容。

师:认识了这么多树,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呢?

《树之歌》这首儿歌,写了、、、等树木及特点。

7、出示树木名称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

(1)认真观察,有什么发现?

(2)引出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归类识字。

(3)拓展:你还能说出哪些木字旁的字?

8、指导书写杨枫。

(1)课件出示两个生字,利用活动字卡,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杨。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

(3)师范写,强调木字旁的书写要点,利用口诀识记杨和枫。

杨: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第一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枫: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风,竖撇在竖中线左侧,横斜钩向右下斜出钩,不能写成横折弯钩,两点左高右低。

(4)学生在田字格仿写,师提醒写字姿势,实物投影展评,生评价。

同桌互相提醒,再写一个进行评价,得星。

三、再读儿歌,了解树木特点,随文认识课后词语。

1、默读儿歌,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师:这些树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读儿歌,边读边画出树的特点,想象树的样子。

师:同学们画得可真认真,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某某同学画得一样吗?

2、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学习成果,全班纠错,老师和这名学生合作读。(师读树名,生读特点)

3、学习儿歌,了解树木特点。

(1)出示第一句,男女生合作读。

引出桐树的另一品种泡桐,出示词卡,认读正音。

出示梧桐树叶,伸出自己的手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

出示有树木图片,仿照例句,进行语言训练。

像。

(2)出示第二句,分组合作读。

引出枫叶一词认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引出苍松翠柏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师:这个词里也藏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你发现了吗?(苍、翠)认读词语,理解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是苍松翠柏。

引出松子一词认读;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3)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引导发现两组反义词暖和寒南和北。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反义词?

师:桦树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仍然直直地挺立,真耐寒。

引出白桦一词认读。

(4)指名读第四句,理解活化石,随机认读白果、桂花两个词语。

3、多种形式合作读儿歌。

(1)师生合作读。(2)同桌合作读。

(3)指名一组同桌展示读。(4)全班齐读。

4、创设情境,巩固儿歌。

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1)师出示树木图片;

(2)生大声说出树木的特点。

5、练习背诵儿歌。

四、拓展,巩固本课生字。

1、出示《树名拍手歌》

2、自己读一读。

3、同桌拍手读儿歌,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树木的大家庭,认识了很多树学习了有关树的知识,收获可真大啊!课后我们还可以去搜集一些别的树,了解它们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树之歌》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树之歌》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能读懂儿歌,并能根据儿歌内容回答简单的问题。另外,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堂上我尽可能设计吸引他们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桐等8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4、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课题,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多种识字法:针对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并且特别重视让学生举一反三。

(3)情境创设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课上特别重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同桌合作读生字,可以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2)朗读比赛法: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学习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总结记字的方法。

图片

三、说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激发趣味(3分钟)

出示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引出儿歌主要描写的树木,调节课堂气氛,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朗读正音,初识树名(9分钟)

(1)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少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中提到的树木的名称,同桌配合读文,互相监督读音,交流圈出的树木种类。然后学生汇报。

(3)出示树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小老师领读,齐读,去掉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正音指导,随文识字学词、朗读练习等,让学生在初读环节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好字,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3、归类识字,发现特点(8分钟)

出示8个木字旁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归类集中识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全是木字旁)并引导学生再读生字,发现它们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猜一猜橡树楠树樟树等生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并学会运用。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揭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4、语境识字,认识树木(10分钟)

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并搭配图引导学生对照图画理解词句。

【设计意图:考虑到很多树木坝上学生没有见过,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树木外形及其特点,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回答问题时辅助他们说完整的话,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采用个别读,领读,男女比赛读,拍手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同时指导学生读时注意重音和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树木各自的外形特点,并巩固生字的认读。比赛读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课文,拍手读可以有效改正学生齐读拉长音的坏习惯。】

5、巩固识字,指导书写(6分钟)

(1)在这一环节的开始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一课生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自主学习能力。】

(2)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是木字旁,所以我着重强调了木作偏旁时捺一定要变成点。并且在田字格中范写杨和桐,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位置、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指导提高写字效率,让学生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观察,注意间架结构,找好位置再写字,掌握写好字的本领。】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提示:坐姿、握笔姿势。

(4)展示学生的优秀书写作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在评议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写好字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分钟)

(1)配乐朗读并对课文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再次感受树木的丰富与神奇。】

(2)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及花花草草,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热爱自然,保护植物。请大家在课下认真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在日记本上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布置开放性作业拓展延伸,使学生联系实际,知识情感得到升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一连串树的名字中蕴含着木字旁的汉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把识字教学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趣味性识字的原则;二是注重把内容理解寓于情境体验之中,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活动变得鲜活起来;三是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寓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的识字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努力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课题,展开想象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想象交流:请你闭上眼睛,轻轻地念几遍树之歌,此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过渡:看到这三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站在大地之上,撑开绿色的大伞,长得越来越强壮。你能说说自己都认识哪些树吗?

4.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各种树的名字。

设计意图:以想象打开树之歌的话题,互动交流对树的印象,为后面学习树的名称积淀积极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初认词语

1.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将写有树的名称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过渡: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树的名字,可真了不起!(指黑板上的词卡)可是,你能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出这些树的名字吗?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儿歌,把树的名字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到课文或生字表中查找音节,圈出来。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音节,再看一看对应的生字,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汇报学习成果,集体检测。

(1)合作交流,游戏识字。

①游戏一:捉迷藏。教师再次出示带树名的词语卡片,提问:在这些词语中隐藏着一些生字宝宝,你能找到它们吗?

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③游戏二:寻宝。你能快速识记这8个生字吗?把你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预设:

A.字族识字。

这些字都是木字旁的字,木字旁通常都表示与树木相关。

B.字理识字。

(课件出示杉的字理图)杉右边彡表示像毛一样的花纹,而杉树的叶子就像针一样细,形状有点儿像毛。

C.形声字识字。

梧桐枫柏等是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右边是声旁。

D.字歌识字。

用手把它挂,女孩玩娃娃。人好成佳话,木到开桂花。

E.看图识字。

(课件出示一个老公公靠在树上的图片)老公公靠在木头上,就是松。

(课件出示一个木桩旁堆着两堆土的图片)木桩旁两堆土,就是桂。

④游戏三:开火车。开火车认读字卡,并口头组词,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些生字造句。

(2)小组内读黑板上的词语,最先会读这些词语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词语。

(3)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是识字高手!可是,除了表示树木名称的8个生字,还有7个生字宝宝藏在了课文中,一直淘气,不肯出来。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①课件出示7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交流识字方法。

③注意纠正字音:          

后鼻音掌、装、疆,翘舌音守、掌、装,要特别注意耐的读音。这些生字基本是儿歌中的韵脚,可结合儿歌朗读进行正音。

(4)识记生字字形,理解字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如 疆字可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界限。耐和守可借助语境识记,结合桦树耐寒守北疆来猜测耐的大概意思,通过组词忍耐、耐心、耐力巩固识字。掌字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如通过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识记,银装化可以列举相关词语银行服装化石等进行识记。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习动机、兴趣、主动性。本环节设计以游戏为主,师生互助采用多种方法识字、识词,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最先学会的同学会成为领读的小老师,这又成为一种激励学生积极识词的有效手段。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带木字旁的生字,引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书写上有哪些共同点。

图片强调木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长一点。

3.课件出示书写动漫,重点指导杨、杉并范写。

杨: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杉:右部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撇最长。

4.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有特点,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书写,把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字形有所把握,降低了书写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通过评议,引导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看。

四、完成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是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请你读一读,要读准每个字音。

2.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这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的资料,看一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植物或者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识记课后的8个词语,在读准字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对词语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入,温故知新

1.板书课题,引发交流:上节课,我们在《树之歌》这篇课文中,认识了哪些树?学生说树名,并在桌上的词卡中找出这些树的名字,贴在黑板上。

2.游戏:猜一猜,请你根据老师的描述,对照图片,猜出是哪一种树。然后从黑板上摘下它的名字,领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

3.齐声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活动的目的,一是在趣味中巩固生字词;二是在趣味中巩固内容。

二、互动交流,了解内容

1.导学:你见过这些树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特点,这些树还有哪些特点呢?快点儿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些树的特点吧!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

(2)再次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读不通之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老师示范。

(3)大声朗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图片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韵脚,让学生读出韵律感。

(4)每种树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指名朗读课文。

4.课件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每幅图介绍的是哪一种树。

长得高的是杨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杨树高)

长得很粗壮的是榕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榕树壮)

树叶像手掌的是梧桐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梧桐叶如掌)

秋天,枫树叶子红红的。(学生回答后,板书:枫树叶儿红)

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是松柏。(学生回答后,板书:松柏披绿装)

5.课件出示前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6.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词卡,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7.过渡: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又是什么样的树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后两句。

8.学生自由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说一说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9.课件逐一出示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师生互动,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木棉树喜欢生活在暖和的南方,开花的时候满树鲜红。(学生回答后,板书:木棉喜暖)

桦树不怕冷,耐寒,喜欢生活在北方。(学生回答后,板书:桦树耐寒)

银杏树是最古老的树,被称为活化石。(教师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

水杉树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也是一种古老的树。(学生回答后,板书: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花香浓郁。(学生回答后,板书:金桂满院香)

10.课件集中出示后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1.学生对照课件上的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12.引读全文:丰富的树种装点了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流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13.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借助填空、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如杨树__________,榕树__________,梧桐树__________,并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再现作用,拉近学生与陌生树木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巩固了生字,又理解了文本内容。借助填空、图片引领学生记忆、背诵儿歌,在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观察指导,练习书写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特点。

2.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

壮共6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注意右边是士,不是土。

化共4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等高。注意笔顺,右半部分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6.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写的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因此,要引导学生依据字形特点找书写规律,针对难点详尽指导,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完成练习,知识拓展

1.课件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句子。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2.讨论交流:试着说说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

3.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解析。

(1)一棵小树长成材需要十年,一个人要想成才需要更长久的时间。

图片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做有志向的人。

(2)树长得再高,树叶还是要回到树根。常用来说人离家再远,还是要回到家乡。

(3)树没有根怎么能生长呢?人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功。

4.师生合作对读这三个句子,齐声诵读句子,尝试背诵句子。

5.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与树有关的名言?请你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有关的资料,简单抄写在小卡片上,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空间,设计拓展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怎样赋予单一的生字教学生动的形式,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质量的关键。

1.多元化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识字体验。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尤其是汉字的字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识字方法。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字歌识字、字族识字等丰富的识字方法打开了学生识字的空间,提高了识字质量,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趣味。

2.易操作的识字游戏,使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于低年级学生易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个简单、容易操作,而且不花哨的小游戏,在游戏中读音、记形、应用,使学生在梯级渐进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识字效果。

9、场景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场景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帆、艘等10个字,会写处、园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了解数量词,并运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课时目标

1.认识帆、艘等6个生字,会写处、园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还记得《植物妈妈有办法》吗?植物都要去旅行,你又喜欢去哪儿旅行呢?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行,好不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最喜欢到哪里去旅行?想不想去海边,看看威风的大军舰,跟解放军叔叔来个友情互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互相检查生字注音或组词是否正确。

2.思考同桌提出的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挑出一到两个问题,全班交流。

三、引导学生随情境学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一幅海边图,请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相机在图中圈出对应的词语图片:

一只海鸥 一条帆船 一艘军舰 一处港湾

3.自由读读这些短语。

4.说一说艘、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5.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舟的字。

预设:船、舱、航。

6.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与布制品有关。

7.引导学生观察湾、艘、舰、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表意思,右边提示读音,表读音。

8.学习生字军。借助图片提示学生认读带军的词。如,军人穿的服装叫军装;军人生活训练的地方叫军营、军队;海军使用的舰艇叫军舰。

9.全班拍手读这些词语。

10.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过渡:欣赏完美丽的大海,我们一起去看看山村的田园风光。(课件出示山村田园风光图)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图片导入,了解一方鱼塘是什么样的。(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

(引导学生了解一方作为数量词,一般用来形容方形的物品,如一方砚台,一方手帕;有时也可指土地,如一方土地。)

2.课件出示图片:稻田、垂柳、花园。

指名填空:一()稻田 一()垂柳 一()花园

3.学习生字稻,提醒学生明白稻与禾苗有关。

4.学习生字园,对比园和圆。

出示填空练习:

()形  公()  学习()地  ()满成功

5.引导学生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结合学过的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理解垂柳。

6.男女生读,小组比赛读。

四、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引导学生观察处、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处,边示范边讲解:第二笔横撇的折点抵竖中线,捺从横中线起笔,笔程长,捺脚低,卜竖起笔略高,在竖中线右方,点收笔于横中线。

3.学生交流自己对园字的发现和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预设:园是全包围结构,元字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侧,竖弯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4.教师示范书写处、园,提示书写要领。

5.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红、练习写字。

6.同桌互评后修改,完成写字作业。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翠、队等4个生字,会写桥、群等8个字。

2.继续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瞧。看到了一()海鸥,一()帆船,一()军舰,一()港湾;我们又来到了乡村田间,看到了一()鱼塘,一()稻田,一()垂柳,一()花园。

二、随情境学文、识字

(一)学习第三小节。

1.导入第三小节: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之公园图片)

2.引领学生在词语中认字: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石桥、翠竹)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理解翠的字义。(绿色)

4.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识事物。

(1)引导观察小桥的图片,说说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石桥弯弯的,桥洞圆圆的。所以,我们形容在小河上的石桥是一座石桥。想一想,我们还可以说一()石桥?

(2)引导观察翠竹的图片,说说翠竹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这么多翠竹生长在一起,便是一丛翠竹。

5.指导朗读。

6.组织游戏,巩固练习。

连一连:数量词与事物对应连线。

一只     军舰         一面     石桥

一艘 海鸥 一座 铜号

一丛 港湾 一把 欢笑

一处 翠竹 一片 队旗

7.背诵第三小节。

(二)学习第四小节。

1.读文画词。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四小节:说说读了这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圈出第四小节所写的事物。(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2.对比辨析队的两个不同意思。一面队旗的队指少先队,一队红领巾的队用作量词,用于成对的人或事物。

3.学习生字铜、号。(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之铜号图片)

(1)认识铜号,铜号是军队或乐队所用的西式喇叭,是由铜制成的,军队用它吹起床号。

(2)学生交流,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讲解记忆铜的办法。

(3)指导学习生字号,回忆《青蛙写诗》中的标点符号名称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助识记。

4.指导朗读。

5.背诵第四小节。

三、学以致用,尝试创作

1.填一填,说一说:请看课后第二道填空题,请填一填。

2.指一指,说一说:教师在教室里随意指向物品,并说出名称,学生马上用数量词说出来。例如:教师说课桌,学生接着说一张课桌。

3.想一想,说一说:同桌合作,一个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物品、景物,说出名称,另一个学生立即搭配数量词说出来。自由练习后,教师随机指名上台表演。

4.理一理,说一说:刚刚我们说出了很多场景中的事物,请你思考一下,选择某一场景中的四种物品(景物),按照最顺口的顺序说出来,那就是你创作的儿歌了。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更顺口。

(2)指名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儿歌。

四、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引导学生观察桥、群、队、旗、铜、号、领、巾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领,边示范边讲解:领左窄右宽,左部第二笔是点,页横画起笔在竖中线上,竖画靠竖中线,长撇伸向令下方。

3.学生交流自己对桥、群、队、旗、铜、号、巾这7个生字的发现和书写要点。

预设:(1)桥、群、队、旗、铜是左右结构,其中桥中木的捺写成点,群左右宽窄相当,右部横画长短不一,中横最短。(2)号上小下大,长横在横中线稍上。(3)巾居中,第三笔稍长。

4.教师示范书写桥、群、队、旗、铜、号、巾,提示书写要领。

5.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红、练习写字。

识字1《场景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海、鸥、滩、军、舰、帆、秧、稻、塘9个生字,会写沙、海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学习重点:

1、认识海、鸥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学前准备:生字卡片、图片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去几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感悟课文第一节。

1、出示海滩的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帖:海鸥沙滩

军舰帆船

2、小朋友真会观察,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1)自己读。(2)谁会读?指名读。

(3)齐读。

3、真了不起,可里面的生字你会认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小朋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的?

(4)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生字。

4、瞧,这美丽的海滩正向我们招手呢!小朋友,这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

5、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来读一读。

(1)自己读。

(2)谁愿意来读?

(3)听到小朋友读得那样认真,老师也想来试试。(范读)

(4)请同桌一起读。

(5)起读。

(6)看着图试着背一背。

三、课间操《火车开了》。

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火车一路开过来,你看到了田野里有什么?

2、田野里的景色真美呀!课文的那一小节写的呢?请小朋友赶紧打开书,找一找,读一读。

10、金色的草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金色的草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部编教材三上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也曾被选为人教版教材三上一单元,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

课文先讲了在家乡的乡下有一大片草地,在蒲公英盛开的时候就会变成金色的。兄弟俩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吹着蒲公英玩儿。哥哥一本正经地喊,弟弟假装打呵欠,充满了童真童趣。从兄弟俩身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故事发生变化是因为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了。这促使我仔细观察,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后来随着我们对蒲公英的了解,它就成了我们最爱的一种花。课文的结尾正是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发现生活中从未注意过的小细节,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学情分析】

教学的这个班级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大意,字词、句子的理解做了一个抽查,效果不错。这次的教学主要希望在习作方面进行指导,希望能借助文章的学习找到观察的乐趣和妙处。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通过互文阅读,学习作者的观察视角,看看作者是怎么将观察生动表达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板书金色的草地

师:这篇课文我们学过,所以大家都知道,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我想问问大家,你还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或者你还见过什么其他颜色的草地?)

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有好多有趣的发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复习词语,连缀故事

1、听写词语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观察 合拢 有趣

2、组合词语,回顾课文

师:(评价听写的情况)我们来玩个游戏。如果我把蒲公英和盛开结合起来想,我就能想到每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一大片一大片金色的蒲公英把天空好像都映成金的了。你能像我这样,也联系两个词来回忆回忆课文的内容吗?

生交流

梳理:

两个故事:吹蒲公英,观察蒲公英

三、重点研读

师:怪不得,作者会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啊!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文章找找,在哪些地方觉得蒲公英可爱。

预设:两个部分。

(一)吹蒲公英

1、读一读,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2、聊一聊,趣在哪里?

抓两个词语装着假装。理解一本正经,理解兄弟之间相互的玩笑,明白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快乐。

(二)观察蒲公英

1、读一读,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2、演一演,草地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我发现早晨草地是__________,中午是___________,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变成了_____________。

梳理花开花合的状态,明白作者用人的手掌来比喻,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蒲公英的开花。

  3、填一填,说一说草地的变化。是啊,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多么可爱的草地啊!大自然真是奇妙。这段话你能读吗?  

早晨,草地(      ),因为蒲公英( );

  中午,草地(      ),因为蒲公英( );

  傍晚,草地(      ),因为蒲公英( )。

  交流,草地和蒲公英变化的有趣。点名标点的作用。

4、连起来读第三自然段(配点音乐)

  

四、互文阅读

师:怪不得作者说蒲公英那么有趣呢!蒲公英不仅仅给作者带来了乐趣,它还给这位小朋友也带来了乐趣,你看看,这个蒲公英的有趣又在哪里呢?自由朗读

出示诗歌

《蒲公英》

飞呀飞 飘呀飘

落到哪里

就在哪里发芽

生根开花

一把把小伞

悠悠地 轻轻地

飘向田野

河边房檐

飞吧

飞到天之涯

飘吧

飘到海之角

越高越好

越远越好

生交流有趣在哪里,这是蒲公英的第二个特点飞。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作者的眼睛欣赏了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也弄清楚了草地变化的原因。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呀!你仔细观察也会有所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下去后多多发现,也能像他们一样找到观察的乐趣。 

板书:

金色的草地

吹 飞

蒲公英

观察 开合

11、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但对于有关动物的母爱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老麻雀的行为,和猎狗的后退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教学建议: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母爱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悟、演、写的方法逐步深入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要写好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初步感知内容:老麻雀救小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②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麻雀

12、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图片

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1)读文画句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

(2)读文画脚

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图片

最后展示呈现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学生们为什么可以画的这么像?(作者描写的详细)

为什么描述的这么详细?(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

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脑海里想象爬山虎脚的样子。

2.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很独特,那你们知道它更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吗?让我们默读第四段。

(1)让我们默读第四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①生回答:爬山虎会往上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画出相关语句。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再次默读第四段,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巴、贴、爬)

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同学表演(讲解动词)----同桌边说边表演(体会动作)小组讨论:动词可不可互换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顺序性的。

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叶圣陶爷爷用词准确、观察细致。

③质疑问难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呢?

一步一步:脚交替着爬

一脚一脚: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在长出一只新脚来

在这儿,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

(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用词准确)

那我们观察爬山虎的脚与那些东西相似呢?

(最后一句蛟龙爪,蜗牛的触角等等)

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那大家想看一看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吗?(播放课件)

最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动词的变化和作者的用词准确)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时如何向上爬的,那除了这些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探索吧!

三、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具体形象。作者将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十分详细,跟着作者就可以领略爬山虎的风采。

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再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

生:是一种植物!

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

(1) 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自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 你喜欢哪个自然段?选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将课文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色美: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那么新鲜。

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

第三句讲叶子形美,排列整齐、均匀。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体会到叶子的整齐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2、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3、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4、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找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一课时结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教师最后可展示呈现爬山虎脚外貌细节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自己的画的差别。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书:爬)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二)看画面配解说

教师可呈现幻灯片,展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动画效果的变化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三、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2、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3、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

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4、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13、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降、骚、逊、输4个生字,会写降、费、须、逊、输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忆古诗,轻叩古诗的大门

1. 游戏引入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跟同学们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敢不敢接受挑战?(生齐答)

师:游戏的名字叫看图忆诗句。(PPT出示雪梅的图片)请说出含有雪或梅的诗句,任意一字即可。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师:能够从脑海中快速地提取出来,得益于你们大量的古诗积累,给大家点赞!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3句古诗,找同学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雪花和梅花不仅是冬日里的美景,也是报春的使者呢。大雪纷飞,寒梅怒放,仿佛在告诉我们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春天就要到来。可是,这两位报春的使者今天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吧。

2. 板书课题雪梅。

二、初读古诗,认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 (出示自读提示)借助拼音和注释,大声朗读古诗。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生读)师:目标完成了吗?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2.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老师把生字去掉拼音,组成词语,你们还能读正确吗?先自己试一试。

4.出示会认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

(认输 逊色 骚人 必须 费力 投降 )

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1)逊色(不及之处。造句:跟第一幅画比起来,第二幅画要稍稍逊色一些。跟姐姐相比,她的学习成绩一点儿也不逊色。)学习方法:结合注释、近义词、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骚人的来历。骚人: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离骚》,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后人称屈原为骚人。

5. 学习多音字。在表示放弃、屈服、认输的意思时读xiang,在表示落下时读jiang。

6.书写降,学生书写提示,教师范写。费(看书写视频)。

7.生写,同桌互评,再次修改。

8. 这些生字又回到了古诗中,没有拼音,你还能读好吗?指名读古诗。

9. 读出节奏。师:他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谁能根据节奏符号,向这位同学一样读出节奏来呢?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梅花和雪花在争什么?

三、品诗句,想画面,悟道理。

师:知道答案了吗?生答:争春。学习第一行诗:(出示:梅雪争春未肯降)

1.联系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你有跟别人争过什么东西或者争论过什么事情吗?生交流。

2.猜猜看,关于春天,两位报春使者会争执什么呢?(预设2位同学)

3.两位同学表演争春。师:它们两个你一句,我一句,都不肯(生齐:投降、服输)

4.同桌演一演。

师:好一派热闹景象。

女同学,让我们热热闹闹地读一读吧!(梅雪争春未肯降)

男同学,让我们不服输地读一读吧!(梅雪争春未肯降)

学习第二行诗:

师:争来争去,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呢,让我们找大诗人来评评理吧!一起读:骚人阁笔费评章。

阁笔就是放下笔。评章就是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人轻轻松松就分出高下来了吗?从哪个字能看出来?(生齐:费)

出示字典里面费的意思,理解在这里是花费、耗费的意思。(学习方法总结:查字典)

师:也就是说,诗人花费了很大精力,也(生接:难以评判)。

演一演,读一读。

师:梅雪争春,难以评判,所以诗人放下笔,摇着头,说_______。(一二组)

梅雪争春,难以评判,所以诗人眉头紧锁,叹了一口气,说____。(三四组)

学习三、四行诗。

师:难以评判,原因何在?读读后两行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出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齐读。

师:你知道答案了吗?生交流。

1.原来雪花胜在:颜色比梅花白 梅花赢在:有香味(板书 白 香) 也就是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

2.那它们有没有不足呢?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生回答:逊和输。

3.你能根据提示说一说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重点:找两位同学说)

梅花在晶莹洁白上比雪花稍稍逊色了一些,而雪花却输在了没有梅花的清香。

原来它们各有长处: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生读)

原来它们也各有短处,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劝一劝它们吧!(生读)

4.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这首诗,思考:各有长短,怎样才完美呢?生交流。

师总结: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花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示出梅花的傲然独立。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互相映衬,取长补短,才是冬日里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板书:互相映衬 取长补短)

5.学到这里,你有没有明白些道理,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和生活实际说一说。(生交流)

6.诗中有景,诗中有理。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静静的聆听、吟诵、品味吧。(生配乐朗读)

7.背诵古诗。

四、了解作者,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师:作者卢钺非常喜欢梅花。相传他在写完这首诗后大有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找同学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

《雪梅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梅花、雪花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诗人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终有所悟。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我们都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都可以经得一番寒彻骨,报的梅花扑鼻香。

作业:1.积累其他描写雪和梅的诗句。

2.把今日所学、所思画出来,写下来。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画眉鸟》,感悟观察的角度不同,感悟的道理不同。

4.会写费。

教学难点

1.展开想象理解画面。

2.感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悟的道理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

以梅花和雪的图片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图片想到了什么?或什么诗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诗人卢钺的《雪梅》

师: 板书课题

新授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谁来为大家都一读。

(二)品味争与评

1.师:古诗讲了什么季节的发生的事情?

生:春天

师补充:春天分早春、仲春、暮春,这里是早春

2.早春时节梅和雪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争谁更美?

3.师:他们是怎样争的?

学生先试着说:

教师再创设情境:

白雪皑皑的原野上,一支梅花凌寒独放,她看着身边厚厚的白雪说:( )。一阵风吹来,雪花在梅花枝头飞舞,它对梅花说:( )

【设计理念】通过角色转换感受当时的情景。

4.有一群骚人也坐不住了,他们搁下笔,也来评论他们到底谁更美。这里的骚人指的是(教师出现骚人的解释)

5.诗人评议的轻松吗?

生:不轻松。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费

师先出示费的会意字写法,再带领大家在田字格里写费,在费尽心思的一番评论之后,诗人得出怎样的结论。

6.出示原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说了什么:(学生用不同方式说梅比雪少了三分白,梅比不上雪的洁白,雪比梅多了一丝洁白)

8.无论我们怎样说都不及(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感悟整体意境

1.同桌合作,一人读原句,一人说意思。(2分钟)

(四)配乐读出意境之美

(五)感悟道理:从一争一评之间,我们看到了梅花之美,美在馨香四溢,白雪之美,美在洁白无瑕。看来不同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感悟的道理也不同。

(六)情境练习

三、拓展

1.《雪梅其二》正因为雪梅各美其美,所以让诗人卢钺爱不释手,于是又写下第二首,

2.师出示第二首《雪梅》

3.学生默读,说说从中诗读出了什么?

正是因为两首诗,卢梅坡的才被古今知晓。

四、书写练习

配乐尽情书写

【设计意图】

五、作业

1.把这首古诗背诵给自己的家人。

2.试着根据观察到身边两种不同特点的植物或动物编一首诗。

14、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知识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德育目标: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难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等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之前我们读过《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文中讲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你认为是真的吗?为什么?你能结合你平时阅读到有关太阳的知识来说说吗?

小结:是呀,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大那么热,怎么能射得下来呢?再说,一个太阳就那么热,要有十个太阳,不要说后羿,就是万物都无法生存。所以《后裔射日》只是个传说而已,要想真正了解太阳,我们必须用科学知识才能解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说明文《太阳》一课。

2、出示:说明文概念(指名学生读)

大屏出示: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开课前用《后羿射日》与资料交流作对比的形式,让孩子初步科学地认识太阳,从而从概念上区分神话和说明文的不同,为课中学习说明文做铺垫,以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新文学体裁感到生疏。

出示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说明方法。

三、出示前置性作业单,明确本课时交流任务。

1、查找有关太阳的知识: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2、用一圈(圈生字)二画(画词语)三批注(用近义词、反义词或查词典的形式批注难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形式熟读课文。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四、学生依据前置性作业单自学此环节学生在家自行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四、小组检查自学效果。1、课文朗读检测(四人小组轮读后相互及时纠错)

2、字词认读情况检测(四人小组分工认读,相互纠错)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讲了太阳的那些知识)

[设计意图] :给孩子明确交流目标,让孩子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学。

五、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更正。

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读后师生互动强调重点字音、梳理难读句子。

★多音字差的四个字音

★认读生字:摄氏度sh 野兽 生存 繁殖zh 蔬shū菜 较好 治疗(注意带拼音的生字)

★交流摄氏度、繁殖两个词的意思。摄氏度:摄氏度符号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C表示现在的摄氏温度已被纳入国际单位制。★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生字书写指导:繁殖、蔬(强调:三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结构紧凑, 繁下面是系少一撇;蔬,左下最后一笔是提,右边中间是死亡的亡多一点;殖左边是歹字部。

2、课文主要主要讲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特点?(1-3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8自然段)

六、课堂延伸,拓展阅读。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特点的?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太阳特点的句子后读读,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组长根据汇报情况选择一个特点分工后进行全班汇报。

(1) 、太阳的远:句子: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➊、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数字,体会通过数字具体说明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字的精确性、科学性。②、教师板书:列数字。

(2) 、太阳的大:句子: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从句中的哪些信息点感受到太阳大的? (130万个地球)②、出示太阳与地球的课件图,让学生从直观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太阳之大。板书:作比较列数字

(3) 太阳的热:句子: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4) ①、抓关键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太阳的热。小结:像这种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将太阳的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呈现出来的方法,叫打比方。

3、用人们熟知的钢铁碰到太阳变为汽来说明太阳的温度高,这种说明方法叫举列子。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八、课堂练习:运用今天学过的说明方法,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1、妈妈工作真辛苦。

2、月亮照在湖面上。

3、我的书包很大。

[设计意图] :孩子们容易把修辞手法比喻句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混为一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争议中明晰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并通过说话练习检测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掌握刚学的几种说明方法,并及时纠正,使新学知识尽可能当堂消化。(6)、交流自己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使用的准确性。

板书设计:

15.太阳

特点

远 大 热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15、将相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将相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出示课件13)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机智勇敢)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4)

(板书:渑池之会)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出示课件15)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6)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出示课件16)

①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出示课件19)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目标

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 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 我、 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精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五、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 顾全大局

16、牛郎织女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牛郎织女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牛郎织女》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本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下,为学生提供了大胆想象,为故事增添合理情节这一方法,课后的习题二就是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把牛郎和老牛,牛郎和织女相处的一处简单情节写具体。

如何为故事增添合理情节,讲故事写具体呢,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如课文在介绍牛郎和老牛关系亲密时,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见课文第三自然段他总是跳很好的土地牛渴了,他就夏天冬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此外,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也是可以想象情节,创造性复述中加以借鉴的。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情节大胆想象,展开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忽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无话可说的窘迫状态和肆意编造的问题,后者更为常见,在之前的教学中,仅课后第二题而言,学生就产生忽视牛郎身世凄惨的身份和心地善良的性,想象去集市的热闹场面,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的不合理情节。因此,在展开创造性复述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有充分理解,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要反复提醒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想开来去,在学生初步完成创造性复述之后,要让学生就故事的合理性,精彩性展开评价。

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嫂、恳等10个字,读准多音字落,会写郎、爹等14个字,会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从具体情节和描写出发,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开展创造性复述。在创造性复述中,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

3.尝试理解民间故事情节的不可思议

教学重难点:

1.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展开创造性复述

2.体会民间故事情节的不可思议的表现效果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识牛郎织女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提问学生,是否预习过文章,在预习文章的过程中你对牛郎织女有什么印象?

2.基于学生对于牛郎的织女的初步认识(善良的牛郎,美丽的织女或者是哥哥嫂嫂对他不好的牛郎,希望自由的织女)再读题目,在读的过程中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3.出示学习单,有所侧重教学生字

学生自主交生字

2.教师有侧重的指导

如嫂子关注写法,可以和搜索的搜字共同教学

如歹字,联系上下文,尤其是嫂嫂的发狠和对牛郎不好,在朗读中理解不识好歹的意思

如多音字落。

二、借助人物关系图,概述牛郎织女。

大问题引领: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如何相处的,他和织女又是怎么认识的?根据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带着问题,快速梳理文章情节

1.牛郎身世凄惨,和老牛相依为命

2.老牛开口说话,牛郎与织女初见

3. 两人同病相怜,牛郎织女结为夫妻

三、关注文本,深谙牛郎性格特征,学习创造性复述

1.从刚刚同学们概述的故事中,你听到了一个怎么样的牛郎?

心地善良的,对老牛很好的牛郎。身世凄惨的牛郎

2.你还从课文的哪些情节,看到了这样的的牛郎。

出示

(1)哥哥嫂子对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没床铺,等句子,再次感受牛郎的身世凄凉

(2)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牛舒服,自己也舒服感受其善良和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境遇。

3发现具体的奥秘。

(1)引导学生关注牛郎对老牛挺周到的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周到写出来的

抓住总是,渴了,夏天,冬天等不同的情形,让学生发现,围绕中心,说出大量的事例,可以让文章更具体。

(2)出示语文园地中的例子,提示,适当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加入,也可以让故事情节更为具体。

四。根据性格,运用技巧,尝试创造性复述

1.创设情景,强调性格,尝试创造性复述

这样一位身世凄凉却心地善良的牛郎,只有老牛一个朋友家人,所以他常常把看到,听到的话的告诉老牛,你觉得他会告诉老牛什么?

2.小组合作,模拟角色,激发创造性复述的欲望

同桌两人,分饰牛郎和老牛,把牛郎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3.小组展示,仔细观察,完善创造性复述

(1)分小组展示牛郎和老牛的对话,点评学生表演(说出的话,动作,表情是否符合牛郎的善良和凄凉的性格)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表演,和较为喜欢的其他同学的表演,把牛郎对老牛说话的这样一个情节扩充成一段话,

四、拓展迁移,探明织女性格特征,练习创造性复述

1.学生仿照上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概说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中对于织女的具体描写两方面出发,体会织女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成员模拟织女们商量的情节,并将这样的一个情节先表演,在用创造性复述的形势展现出来。

3.分小组讲故事,围绕是否具体精彩和符合人物两个目标,展开评价。

五、关注不可思议情节,丰富创造性复述内容,了解民间故事内核

1.从上一个环节中的侄女情节入手,课文中提到仙女编制出来的彩锦就是天边的灿烂的云霞。引起学生质疑像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情节还有哪些?

2.学生找出不可思议的情节后,互相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老牛会说话,老牛知道织女什么时候下凡?

(2)织女没有时间休息,是因为王母娘娘要拿她们指出的彩锦,当作云彩来装点天空。

如果把这样的情节去掉会发生什么呢?

(1)如果老牛不会说话,那么?(体会不可思议的情节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2)如果王母娘娘不需要织女的彩锦充当晚霞,织女会不自由吗,(体会不可思议情节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这个环节还需要在《牛郎织女(二)》上完之后结合鹊桥相会的情节,感受不可思议的情节往往是现实中难以实现,寄托古代人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的特性。

17、猎人海力布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猎人海力布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誓、谎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会写猎物、尊敬等29个词语。

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懂得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5.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1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

(此过程看似无意,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是简要地说更要求学生能抓住线索,理清条理,弄清故事大意,即抓住主要内容,此过程预计57分钟。)

二、学一学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有关的新词。(着重学习酬、叮、嘱、塌、誓的音、形、义,着重强调延字的笔顺和书写。)

三、读一读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吧!(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课堂上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此时的读不是细读、精读。而是摸清脉络,弄清梗概的读,此过程约57分钟。)

四、写一写

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有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

(写比起说更郑重一些,而且每个人都参与了,动手了,练习把全文缩写150字的内容提要,实际就是在抓主要内容,而且又和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此过程约为10分钟左右。)

五、议一议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们传颂。那么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读课文,提起笔,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

在全文中,有多处令人感动的地方值得深入体会。

1.第2自然段中他热心帮助别人尊敬他。

2.第36段中,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3.第79段中,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及他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等。

以上这些是备课时预想的感动语句,尤其海力布三次劝大家搬家的话要重点通过读、说来体会。文中还有许多感人之处,学生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感悟,为后面表演打基础,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师:同学们,为了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再现,请大家自由结合成表演团,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演一演,好吗?

(此过程重在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救乡亲一部分,学生要想:海力布只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此过程约为10分钟。)

二、理一理

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吸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板书图示: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个故事要想写得生动,吸引人,要有曲折的情节,合理的想象。)

三、编一编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故事开头续写故事,或者自己设计开头编故事。要求发挥想象力,把故事编得曲折动人,争当编故事大王!

拟提供以下开头(35个)

(1)一个穷苦的青年,有一天上山砍柴,捡到一把金斧头

(2)一个孩子,得到了一幅画。忽然有一天,画上的东西活了

(3)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在一个寒冷的日子分头上街去找温暖

(此处题目可教师拟几个,也可以让学生自拟,编写过程约1520分钟。)

四、评一评

讲评过程要注重大胆合理的想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适当点拨,约10分钟左右。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石头海力布的来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重点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师点拨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倒长城、梁祝化蝶、花木兰代父从军等),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形近字僵和疆;叮嘱(叮咛、嘱咐、千叮咛万嘱咐)

2.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四件事:①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②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颗宝石,从此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③他把利用宝石听到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④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人。从得知可怕消息后海力布的神态(大吃一惊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动作(急忙跑回家催促大家)和语言(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中,可以看出。

2.海力布明明知道,如果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要说?

因为海力布平时就是一个热心助人、会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当他知道只有把事情说清楚,大家才会相信,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来乡亲们的平安时,他决定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这表现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环节三:巩固提升

1.现场模拟

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模拟乡亲们的口吻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海力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了乡亲们,他是勇敢的、伟大的。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世代传颂。我们要将他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环节四:作业设计

1.回家后简要地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4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猎人海力布

一、热心助人

二、舍己为人

18、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 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 高低起伏。见板书。 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 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 (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 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19、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20、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21、竹节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竹节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

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图片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课前预习任务:

1.标自然段,圈出易读错字和陌生的四字词语。

2.给课后生字组词。

3.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学着做一个竹节人。

活动一:单元引领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课本打到35页,读单元导语杨绛的话。

2.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就在语文要素里,生齐读。

3.我们的阅读总是带着不同的目的,比如想了解雨来的英雄故事,我们要读读《小英雄雨来》,生病吃药想了解药怎么吃,需要看药品说明书。

4.这些都叫有目的地阅读。

活动二:题图解意

1.带着这样的策略来学习第一课《竹节人》(板书课题,标红节字)

2.题目中的节字表明竹节人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学生做的竹节人)像这样把一节一节的空心竹杆用线串成小人形状的玩具就叫竹节人。

活动三:词语积累

1.这是范锡林小时候最爱玩的玩具之一,一起到课本里了解下。文章总共一千三百多字,按照每分钟不少于三百字的速度,大家需要四分半的时间完成默读。

2.认读易错字和描写战斗场面的四字词语。

3.课文导语讲了几个阅读任务?用数字123的形式标注。

4.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结合导语用小标题形式说一说。

活动四:做法、玩法

1.这么有趣的玩具,想玩一玩吗?我们先来完成任务一学着做一做。

2.请从任务一中找出两个关键词。所以可以概括为做法、玩法。

3.生汇报,哪段跟玩法有关?哪段跟做法有关?

4.找到相关内容,划定了范围,为了完成任务单,我们要在相关内容中做什么?(提取关键信息)

5.我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行吗?容易遗漏信息。所以要按顺序。

一下子提取很多关键信息,不能同时记下,可以先在书中圈点勾画。

6.介绍任务单(正面写,背面说)

7.明确倾听要求

补充:遗漏之处

提问:不清楚的地方

8.汇报(要求说得有条理;教玩法要说得细致一些,比如加装饰,加什么,在哪加,怎么加。)

9.其实课后题已经帮我们梳理了,生齐读第一条。

10.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生字词的难度我觉得都比精读课文的要多。结果还要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并上成一节公开课,难度大,算是一次尝试吧。

上完课收获还是很大的。课的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有目的性,有了意图,环节、方式就容易想出来。在教学阅读方法时,先让学生读,读完后,再回头发现总结。也就是让学生有个体验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还有学生在说的时候,其实相当于一次小型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说得有条理,讲具体。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制作指南上的注意事项上,学生有补充锯的时候要先小心手。玩法上,学生先开始的汇报只是讲到玩法,而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别人玩,也就是说别人不会玩才要教。所以我们的描述要具体一些,准确一些,这样才能学会。这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一节课就是一道大型的思考题,自己想清楚想明白才会有好课的诞生。

22、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找出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体会赵州桥独特设计。

2.体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3.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 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赵州桥是一座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具有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具体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赵州桥》,感受它的魅力吧!

二、品读句子,了解特点

(一)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一、用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二、用~~~画出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阅读批注。

师:现在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1)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男女生合作读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过渡:同学们,如此雄伟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据史料记载,1400余年中赵州桥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桥至今没有多大大变动,这说明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生:坚固)。那这座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呢?

(3)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过渡:是的,赵州桥能在一次又一次洪水来临时屹立不倒,是来源于它独特的设计。

师生问答读

过渡:那这种独特的设计好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4)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过渡:(播放视频1)经精确计算,四个小桥洞有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2. 观看视频,理解创举

(1)观看视频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在外国人世界的眼中,赵州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播放视频2)欧洲人建造同样的桥,比中国晚了这么多年,这种世界领先的独特的设计,我们就叫创举,而且是惊人的创举。

(2)全班齐读:来,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第二自然段。

(二)赏析美观,体会写法

出示:第3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学习过渡句,迁移运用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对,这句话很重要,这样的句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叫过渡句。

(2)给片段,学习写过渡句。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篇写荷花的片段,中间有个过渡句,我们该怎么填呢?请男生读第一段(男生读)这里写了荷花的什么?(生:颜色多)请女生读第三段,这里又写了荷花的什么?(生:姿态各异)

齐读过渡句。

2.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1)完成学习单任务

师:那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栏板图案的语句,然后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填完之后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开始吧!

(2)生汇报

师:那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语言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

生:运用了排比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出了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3)师生接读

(4)找出动词,体会精美

(5)总结写法,运用表达

A: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师:我们来看,这段先写一个中心句,再围绕这个中心句,用生动的语言把美观这个特点写得更清楚,更详细,最后加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让我们也来小组合作写一写吧!

B:仿写练习

师:请你从这几句话里任选一句作为中心句,然后写一段话。

三、小组合作,导游介绍

师:同学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几个关键词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深深为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现在,请你小组合作讨论,当一回小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注意要围绕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说清楚哦!

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

生小组汇报。

四、拓展延伸,感中国桥梁之地位

1.分享桥梁资料袋

师:谢谢刚才这位同学,介绍得真不错。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中国桥梁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请一位小助手来帮忙读一读。

2.认识中国5座有名的桥梁

23、长相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长相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 初读《长相思》

1.一读 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 品节奏 (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 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 特点

二、品读感悟 理解词义

(一)四读 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 讨论 )

2.汇报 :曾经身处山上 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 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 指导朗读

(二)五读 赏下阕

1. 师:上阕叙事 下阕侧重写什么呢?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请按照学习上阕的方法自学下阕( 生自学 汇报板书心在故园)

2. 教学对仗

观察上阕 下阕 开头第一句的特点 师小结一字的用法 和对仗

3.课堂小练笔

请按照这样的格式 用对仗这样的方法 紧紧围绕词的主题试着填词 (生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一句或两句练笔)

交流汇报

(三)六读 齐吟诵

理解故园之恋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播放音乐、画面)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七读 入意境

品味思乡情

大家读得真好 读出了他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痛苦,可是,我们是否真正走进纳兰的内心了呢我们是否理解了他长相思中的全部内涵了呢?

故园这么让人留恋,他为何还要离开呢?在《菩萨蛮》中,纳兰也这样的问自己

出示《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谁会这样问纳兰?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如何问他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如何问他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父母如何问你能将君字换成什么字?

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请你替他回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四 拓展延伸 诗词积累

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词交流一下

24、怎么都快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怎么都快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怎么都快乐》是本册书的第七篇文章,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再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

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

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我拟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讲、许2个生字。

2、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引导学生建立初步建立归类的意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讲、许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

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四、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学已始,我就用快乐的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导入,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字卡变变变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讲、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属于左窄右宽,横要穿插在提里面。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独自、更有劲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玩也是一种乐趣。

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然后思考: 一个人可以玩什么游戏?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折船、折马、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孩子,像这样含有动作的短语叫动词短语。

本文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提示学生除了借助拼音识字,还可以借助图画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借助拼音能阅读,没有拼音也能阅读,学过的字能读,没学过的字也能想办法多,这样使得学生不再惧怕生字这个拦路虎,不再一味依赖拼音这个拐杖,可以及早点燃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本课也是第二课时,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时,我只给个别字注音,逐渐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省略号的用法特点,透过省略号你知道还有什么游戏?

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我成了隐身人》《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书目,并把《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孩子,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小人图简笔画,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25、月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月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对景物中的哲理的抒发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限情思遐想。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 作者)

二、认识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小说集《商州》《白夜》《浮躁》《废都》等。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字词检查

四、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迹:踪迹、痕迹、轨迹)

2.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3.师: 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

明确:月亮的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引导学生关注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板书:月亮的踪迹 线索)

五、 品析文章语言,欣赏月之美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续写的语句 课文的语句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

学生练笔,成果展示,与课文比较写法

课文片段示例:

(一)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生展示成果,师相机板书(板书:童趣 想象力 拟人化 叠词、儿化)

重点评论两处

师: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月亮竟是这样的美。当然,月的美不止这几处,它的好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

六、品味作者情怀,感受心之迹

1.师: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一直是一样的吗?他们的心理情绪有过怎样的变化?

明确:不满足高兴失望 高兴羡慕、嫉妒、争执 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2.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月亮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来读一读。

PPT展示:

(一)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读这一句,品情感,品含义

(引导:情感:喜爱、高兴、激动、惊讶、感叹

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段的关键句是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中关键词是愿意(什么)它)

(二)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是我所要的是个好)

明确:月亮象征着渴望、希望,月亮象征着美好。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这种所有是不是我们某个个人所单独拥有的呢?

不是。是我们大家都拥有的。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三)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印章)

明确:印章,盖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以证明东西为自己所有的图章。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表明天空是我们的。原来不仅月亮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师: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月的踪迹的变化,更看到了孩子们的心的踪迹的变化。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板书:孩子的心迹 情感线索)

七、理解文章主旨

说一说

读到这里,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什么,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八、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26、一个粗瓷大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人文主题:美好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语文要素: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

2、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教材解读:本课以红色文化为题材,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课上说故事,利用角色代入和模拟场景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老物件经常带给我们回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一个老物件有关,它是一个粗瓷大碗,注意粗词两个字都读平舌音读课题。(在解读课题同时进行随文识字,让学生读准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这个粗瓷大碗现在摆在哪里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果把它换成课文里的词,我们可以说是陈列。陈列就是摆出来给别人看的意思。(三年级强调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陈列就是摆的意思,采用了同义词互换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2.借图识碗

我们也来看一看这个碗它和我们平时用的碗有什么不一样?

好,你说这个碗比我们平时的碗比较粗糙,这样子更描写它的特别。

悠久。它的历史特别悠久,你真会用词,还有同学想说吗?来你说。

古老。

古老,说明他有点年代了,对吗?这样一个碗怎么会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呢?和她的什么有关?。(一次粗瓷大碗,单靠文字学生是难以展开想象的,所以采用看图片说感受这一实物模型,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借助资料,初识赵一曼

评:看来我们的同学真的是从方方面面了解了赵一曼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民族英雄,成就读于莫斯科重山大学。 1935 年开始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在 1935 年的一场战斗中因为掩护部队而被捕。 1936 年因英勇牺牲,年仅31岁。(在交流后,利用评论性话语总结赵一曼人物小传,有利于学生初识赵一曼,也为学习课文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三、睹物思人,回溯时光

1、讲述场景,品悟抗联生存之艰

赵一曼和这个粗瓷大碗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睹物思人,回溯时光,请大家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踏入时空隧道。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战士们的生活很苦,天当房,与此同时,敌人不断制造轰炸,企图断绝我们军队的粮食供应。东北抗联的处境十分艰难。好睁开眼睛,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东北抗联的故事离我们和平年代很远,教师采用创设情境,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受当时的环境和战士们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有名词

走进炊事棚里,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人,谁给我们认一认好,你来。

政治委员、通讯员、炊事员。

说话人 1 07:45

你政治委员的政,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我们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只读一遍(评价语奇特,从读准字音评价)

同学们,我们班有纪律委员、生活委员、学习委员。那政治委员是做什么的呢?(联系班委名称,理解政治委员含义)

3、借助图片,理解食物的词语

我们还在桌上看到了这几样东西,谁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搪瓷缸子,野菜粥,高粱米饭,橡子面。

我们来看一看,有两个词要注意,后鼻音,读准搪瓷缸子。当读出来的时候,(在集中识记词中随机正音,范读与齐读相结合。)

搪瓷缸子的搪瓷是用石英消食等烧制成的用来喝水或盛东西的器物。它的形状像罐子一样。(对一些难理解的词汇,结合图片做出解释)

高粱米饭是用什么做的饭?高粱的米做的饭叫做高粱米饭。

橡子树上会结一种果实,把它磨成粉就能做成面。这样做出来的面它的味道有一点点苦,这些粮食都是粗粮。他们有没有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口感那么好没有。那为什么战士们还要吃它们呢? (与大米作比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

他们只能吃这些来果腹。原来战火连天的时代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当时人们也很贫穷。同学们,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稍微晚了一点点,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可是在那个时代,战士们保家卫国,却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战士们如此,政治委员赵一曼也是这样。有一天,通讯员给他找来了一个粗瓷大碗,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教师总结性话语,再一次升华了文本感情)

四、讲述故事,感悟品质

1.利用鱼骨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们都已经读过课文了。接下来请你按照课文内容把鱼骨图填写完整,请动笔。

(教师的鱼骨图设计精巧,围绕主要人物赵一曼和次要人物通讯员展开,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赵一曼和通讯员的事件,事先给出通讯员的言行,为学生写赵一曼的事件,提供了模仿依据,降低了难度。)

提问讲故事

生: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场抗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把碗送回去。通讯员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却用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粗瓷大碗又丢了,通讯员急得直叫,赵一曼却笑了,原来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

评价:同学们,他说的好不好,给他一阵掌声。原来在复述的时候巧用时间词,能够让我们的复述更完整更有条理。接下来请你根据自己填的鱼骨图,和旁边的同学一起说一说这个故事。小组讨论请开始。

(第一位同学回答,为后面讲故事的练习提供了范例,小组合作讲故事,在交流中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关注有关语句

好,完成的同学请用坐姿告诉我,光说这个故事够吗?够不够?接下来我们在默读课文化出令你感动的部分。在默读开始之前,我们借助一道多选题来看一看默读有什么要求。(如何查看学生是否已经完成了人物,出了日常的举手示意,其实坐端正也为规范学生学习习惯提供了依据。)

总结默读方法与要求

好,我们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填对了,那我们回顾一下默读有什么要求呢?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好开始默读,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感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做好旁旁批,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请生上台交流,自己画线句。

生1:还碗句

为什么感动(提问思考,让学生感受赵一曼的美好品质)

生:因为赵一曼自己都没有晚吃饭,通讯员在战争结束后中找到了粗糙大碗,连忙给她送过去,但她却叫通讯员还2碗,这就是我感动的部分。

角色扮演朗读还碗句

角色扮演想象情境

好,读完了,我想采访一位通讯员,当你给赵一曼送碗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好,你来回答。

生:如果我是通讯员,我给赵一曼送碗,我会想我们的政治委员终于能吃一次饱饭了。

生:他的搪瓷缸子去哪了?

品词析句悟情感

师:她自己好久都没有晚了,终于能吃一顿饱饭了。好,这一段话中有三个词能够体现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大家能把它找出来吗?你看通讯员多关心赵一曼呐,一直在给他早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连忙给他送来。面对这样的关心,赵一曼领情了吗?

他以为这个碗是从哪来的?

老百姓那里拿来或者是.战士们那里拿来的,是不是那肯定是不能要的了。

所以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语气是怎么样的呢?有

点生气,有点严肃。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来,你来读。

(在指名学生回答朗读时,学生难以读出课文的情感,所以该处通过提问、抓关键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品悟赵一曼此时的心情,有助于学生读好选句,当然,教师的范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概括人物形象

同学们,赵一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愿意要别人一点东西,丝毫不觉得自己作为政治委员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的人,谁能帮我们把这几个字写到黑板上来,你来写。(让学生上台写板书,有助于加深对赵一曼人物形象的认识)

生2:盛饭、换碗(第七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赵一曼很久都没有吃饱饭了。这次好不容易能吃饱饭,他却把碗里的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师:他这么做是为了谁?

生:为了战士们。

分角色朗读有关内容

他心里想到了什么?我们可以从第几自然段看出来,6第 6 第 6 自然段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赵一曼一看读。

随文识词

病号灶是什么意思呢?是给谁吃的?

给病人吃的,比一般的战士吃的要好一点。

赵一曼看着这碗高粱米饭,她想到了这么多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她自己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赵一曼为什么要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换了饭,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好,请你来回答。

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如果你是他身边的战士,你看到赵一曼把自己的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你心里会好受吗?对,赵一曼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觉得战士们远远比自己要重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关爱战友的一个人。谁帮我们写上黑板?好,你来写。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品读选段,提问引导等方式,感受关爱战友的形象。

老师分享丢碗句

随机教学双引号的作用,明白不是真丢碗的含义

的赵一曼为什么笑了呢?虽然自己没有碗了,可是战士们有碗了呀。同学们赵一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付出对他来说远远比索取更加的快乐。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无私奉献的一个人。谁帮我们写上黑板来,请你。

认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炊事员、七班战士、通讯员。采用不同视角讲故事。

(用不同的视角讲故事对学生难度很大,所以这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好,完成的同学请用坐姿告诉我。好,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谁来演通讯员,你来。

生:我是通讯员,我们正为把平时吃饭用的陶瓷缸子送给了一位新战士。他自己很久没有饭碗了,我一直想给他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一次战争中找到了,就赶紧给他送来。开饭时,我给他盛了一碗高粱米饭,但他却把一碗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最后那碗又被他送给了棋班战士做菜盆。他什么时候才能有碗?

评: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炊事员,那谁是七班的战士呢?你来。

我是七班战士,赵一曼把他的搪瓷缸子送给了一名新战士,通讯员给赵一曼找了一个粗瓷大碗。谁知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我们七班做菜盆,我们很感动,也希望赵一曼吃饱饭。

五、深化主题,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这是我们战士们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这时候角落里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我们回头一看,原来他就是那个粗瓷答案。我们一起帮它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好吗?(朗读短诗,感受人物形象)

2、走街串巷,追寻足迹

认识一曼街,观看视频了解赵一曼给宁儿写的信

(借助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赵一曼精神永存)

同学们,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这封信这番话不仅仅是赵一曼对儿子说的,更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对我们子孙后人说的。今天我们的中国已经腾飞,生长在幸福年代的你想对赵一曼说些什么呢?

生:赵一曼,谢谢您,因为您和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才换来我们现在幸福美丽的家园。

生:因为您和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家园

生:赵一曼,您太勇敢了,我要向您学习。长大以后,我要为社会做贡献。

好,谢谢你,革命烈士的美好品质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们力量。同学们在课后我们可以看一看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了解更多关于赵一曼的往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27、燕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燕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教学中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1.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来到我们身边,它正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好消息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

2.出示燕子图片,你能描绘一下它的外形吗?

学生交流。

3.我们来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燕子》。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耳中听着熟悉的歌曲,眼中看着燕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燕子图片,瞧,小燕子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伶、俐、翼、漾、倦、闲、散、纤、杆、痕。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呢?

(4)汇报交流,强调:

漾:右部的上边是羊少尾,按形声字的特点,这个字读ynɡ。

翼:把字拆分羽(没钩)+田+共。

散:多音字。松散(sǎn),散(sn)步。

杆:多音字。旗杆(ɡān),杠杆(ɡǎn)。

(5)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伶俐、翼尖、荡漾、飞倦、闲散、纤细、电线杆、几痕、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纤细。

①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②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③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6)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的小燕子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识字,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归纳段意。

2.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读就要有所收获。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读懂课文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强调:

聚:下部是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不要写成水。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聚凑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4.学生独立观察拂、形、掠,先描红,再练写。

5.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要抓住难点、易错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认识吗?读一读。

伶俐、翼尖、荡漾、闲散、纤细、电线杆、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飞倦、纤细、几痕。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带着知识记忆走进新的学习,增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分析哪部分写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哪部分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人看图。

(2)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外形)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羽毛、翅膀、尾巴)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

(3)为什么用凑成不用组成?(突出身形灵巧,搭配合理。突出活泼可爱)

(4)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这一段里写了哪些景物。(微风、细雨、柳枝、花、草、叶)

(2)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赶集时是什么景象?课文说谁赶集?在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更生动)

(3)配乐读本段,并想象画面。

(4)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天,小燕子会怎么做呢?(由南方飞回来,为春光添了许多生趣)

4.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燕子在干什么?(飞行)哪段写了燕子的飞行?(3、4自然段)

(2)同桌读第3、4自然段,思考:燕子在飞行中有什么姿态?(斜飞、横掠)说明了什么?(燕子的轻快、敏捷)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及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4)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晕是什么意思?

(在作者的眼里,不但燕子美,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像七彩的光圈那么漂亮。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和小圆晕的美。)

(5)指名读第3、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1)活泼的小燕子在美丽的春光里尽情地飞行,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

(2)读第5自然段,看图。

(3)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出感情。

三、美读段落,指导写字

1.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出来。

2.通过朗读,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美丽的春景,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呢,让我们快快把它们美美地写出来吧。

3.观察生字偶、尔、沾、倦、纤、痕,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强调:

偶、沾、倦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写时注意左右的比例要协调。

倦:人(亻)做了许多卷子,累了,疲倦了。写时注意右下部不是巳。

痕:病字旁里面是艮,不是良。

5.课件演示倦、痕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6.学生独立观察偶、尔、沾、倦、纤、痕,先描红,再练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把握学生每次的写字量,使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写字指导有效结合。

四、练习背诵,总结全文

1.课文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和美丽如画的春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课文词句优美,让我们结合板书来尝试背诵一下第1~3自然段。(板书:活泼可爱,生机勃勃)

2.小结:课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行时的情形,最后写燕子飞倦时的样子,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春天,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结构,再次激起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2.尝试为课文配上新的插图。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读书,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句。为课文配图是再次梳理文章内容,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板书设计

28、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得意,分析内容、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得言得法,学会相关语言知识、建立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西门豹治邺》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教学设计中,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鼓励、帮助、推动学生运用提要式阅读和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由内容分析式阅读转向策略性阅读,放手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制成的课件;思维导图课件。

2.制作学习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了解一件战国时期发生的事。(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

2.生齐读课题。

3.师:课题中西门豹是一位历史人物,谁能说说他的姓跟我们的姓有什么不同?(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上官、司马、欧阳)

5.出示课文插图:(指西门豹)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认识的人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对他的第一印象吗?(威风凛凛、身材高大魁梧、威严、不怒自威)

6.过渡:同学们的词汇量还真是丰富!看来啊,大家都是善于积累词语的有心人。这是你对西门豹的外在印象,那么西门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

设计意图:由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直观地说出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便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人做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初读我能做到: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遇到生字要再读一次。

(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

(3)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卡片,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一)。

学习卡片(一)

检测字、词: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灌溉(    )   磕头(    )

流淌(    )   开凿(    )

(2)想一想,再组词。

娶(   )取(   )) 淹(   )掩(   )) 饶(   )浇(   )) 旱(   )早(   ))

(3)我觉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特别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成员学习交流,教师做课堂观察。

(1)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卡片进行组内汇报。

(2)组员之间纠正字词读音,说一说需要提醒伙伴注意的字词。

(3)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检测、轮读等活动。

(4)小组共同商量全班汇报方式。

过渡:老师仔细地观察了小组学习的情况,发现每个小组都能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真好!我们都要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5.各组交流收获,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字音。

绅、饶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媳读二声。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如土色、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图片可以渗透分析综合法、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出示田地荒芜的图片,理解荒芜是(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的意思。

②出示人烟稀少的图片,理解人烟稀少为荒无人烟的意思。

③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官绅们的表情,理解面如土色的意思是:脸的颜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极端惊恐或气急的样子。

6.指导书写。

(1)学生主动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汇报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要注意派、淹、浮的三点水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娶、媳、妇的女字旁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写法有所不同。

旱的下部是干,不是于;豹的右边是勺,不是勾;饶的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徒的笔顺要注意。

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范写娶、媳、徒、饶。

(3)学生练习书写。

(4)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意见。

(5)结合评价意见,再次书写,强调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6)小结:同学们写得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并进行组内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伙伴的互助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注重了师生共评、改后再写。

三、熟读课文,建思维导图

1.师: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条理十分清晰,下面我们就采用提要式阅读的方法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脉络,同学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帮助你们!

2.课件出示:

运用提要式阅读对课文进行摘要整理: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在书上标注、勾画。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找到相关段落。

(3)小组交流你的阅读摘要。

3.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完成阅读摘要。教师随时指导。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

起因:第1~9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的原因。

经过:第10~15自然段,写西门豹惩治坏人。

结果:第16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百姓开凿渠道,这个地方有了好收成。

(2)师:同学们的摘要做得不错,每组都有自己的摘要标准,那么,你们能根据你们的摘要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吗?试一试吧!

5.课件出示:

我能为课文构建思维导图

(1)继续读课文,根据小组阅读摘要,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2)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顺课文脉络。

(3)准备全班汇报。

6.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7.教师做课堂观察,随机提问构建的想法。

8.全班展示汇报。

(1)1组:

起因一问怎么回事二问这话谁说的三问新娘哪来的四问发过大水没有 ⇨ 经过扔巫婆、官绅头子下水)

⇨ 结果 年年获得好收成

(2)其他小组展示。

(3)各小组根据每组的结构思维导图练习复述课文。

(4)集体交流,丰富思维导图。

图片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只要合理就可以,无需统一。

设计意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文章难度会越来越大,篇幅会越来越长,要想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学会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梳理课文脉络的有效途径,但是构建思维导图必须有课文摘要做基础,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期待阅读

1.师: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已经完善了课文结构思维导图,也练习了复述故事,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一听。

2.西门豹用妙计惩治了恶人,那妙计究竟妙在哪里?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在哪里?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我们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继续阅读课文的作业能使下节课的交流建立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构建了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学习了生字,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一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你们看看他写得对吗?对照自己写的字,把错误的改过来。

2.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娶媳妇 上浮 逼迫 干旱 徒弟 求饶

3.师生共同订正。

4.师:(出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5.全班同学自由说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字词仍然是中年段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课前复习字词是很好的练习契机。

二、精读课文,感悟妙言

1.师:上节课,我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西门豹的印象是威风凛凛、身材魁梧、威严、有气派。那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机智、善良、关心老百姓)

2.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西门豹,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在哪里。

3.感悟西门豹言的巧妙。

(1)课件出示自学指南(一)。

自学指南(一)

A.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用  画出西门豹的问话。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交流,进行课堂观察。

(4)课件出示四次问话,全班交流汇报,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是怎么回事?

这话是谁说的?

新娘是哪儿来的?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板书:巧妙提问)

了解原因;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了解受害者;了解漳河的情况。(板书:调查原因,掌握证据)

(5)男女生合作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

(6)(课件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为了不惊动这些坏人,以免打草惊蛇;不能走漏消息;巫婆官绅导演了一场骗局

小结:原来老百姓都不明白,都认为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他们都信巫婆的话,这就是迷信啊。西门豹在演一出戏,想帮助老百姓破除迷信。所以,西门豹才会这样说。(板书:思考计策,成竹在胸)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对西门豹的四次问话的品读、剖析,逐步体会到了西门豹的机智。

三、研读课文,感悟妙行

1.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我们接着学习第10~14自然段。

2.出示自学指南(二)。

自学指南(二)

A.默读第10~14自然段,找找体现西门豹言行巧妙之处,好好读读,细细体会。

B.完成学习卡片(二)。

C.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D.小组内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通过朗读再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

3.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二),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内容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4.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做课堂观察记录,准备全班交流重点。

5.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学习卡片(二)

学习活动:我能通过理解西门豹的行为,感受西门豹的品质。

语言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行为1: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语言2: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行为2: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语言3: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行为3: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1)学生交流汇报描写西门豹语言的句子。

图片 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以西门豹的身份读一读这些话,引导学生说一说西门豹这样说的原因。

预设: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可以先救下姑娘,同时安排周密,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个麻烦、两个催体现了西门豹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相机板书: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图片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头子与惩治官绅的不同,体会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

(2)汇报描写西门豹行为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行为中体会西门豹的果断决绝和杀鸡儆猴的威慑力。(板书:有智慧,讲策略)

(3)指导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竞赛,比一比谁能读出西门豹的语气。)

6.小结学法: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了描写西门豹言和行的句子,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做动作等方法感受西门豹的言妙,行更妙。从而了解了西门豹的聪明、勇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在语言和行为是一个人内心想法和品质的表现,我们只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加以分析,就一定能揣摩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运用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方法来表现你要描写的人物的品质。

7.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灌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1)说一说西门豹又为百姓做了什么。(板书: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2)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了抓住人物言行的阅读方法。教会了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把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小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进行应用。

四、设计对话,读写结合

1.过渡:西门豹的计策可真是巧妙哇!不仅破除了封建迷信,而且让老百姓明白了只有开凿河道才能获得好收成的道理,更让官绅和巫婆的女徒弟们以后再也不敢害人了。假如你现在是一名跨时空的小记者,来到了这里,目睹了这样精彩的一幕,去现场采访一下老百姓、巫婆做女徒弟们、官绅或者西门豹,好吗?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小组内分角色对话。(分别扮演记者、老百姓、巫婆的女徒弟们、官绅、西门豹。)

(2)组内表演。

3.选择一个身份,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读写结合赋予一定的情景小记者采访。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情景,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29、四个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四个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课前透视: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读太、阳等13个生字和舌字旁、页字边2个偏旁,会写太、阳等7个生字和横撇弯钩1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从文中找出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教学重点:

1.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和问句。

2.能结合文中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相送大家一首儿歌,想不想听啊?(生:想),听儿歌时要注意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播放《种太阳》,生答师总结:歌曲中小男孩要种太阳送给南极、北冰洋、冬天和晚上,希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男孩,他是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板书四个太阳

二、质疑课题

  过渡: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再读。如果单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没有?生答师总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从哪里来的?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自读(尝试读文,找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进一步感知课文。)

  启发思考:初读课文要注意哪些事项,完成什么任务?

   按大家说的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了解内容,发现问题。重点的字词多读几遍。

  (低年级读书方法的正确指导,对于促进学生会读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2.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吗?生字词都画出来了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好了吗?师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有四个自然段,老师指名四位同学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老师及时评价。

4.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词。小朋友看,这是本课中所有的生词,(老师课件出示本课要认得字的词语),会认吗?(多形式识字记字,突出教学重点。)

同桌互读课文,检查字音情况。同桌认读生字,比比谁识得又快又准。

小组先读读,一会儿开火车认读。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字音,扫清生字障碍。同时发挥互助优势,促进学生交流,把识字环节落实,突出教学重点。

5. 借助于拼音,认识生字。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利用加一加、换偏旁、组词的方法识记)。

太:大+一点 因:口+大

道:辶+首 送:辶+关

香:禾+日 甜:舌+甘

6. 字音方面,阳、忙、尝、香都带有ang韵,甜、暖、颜都带有an韵,要重点正音。

甜舌字旁,引导学生发现品尝味道和舌头有关,例:舔。

颜页字边,本义是和人的头部有关,例:项、颈。

7. 挂苹果游戏考察学生认识生字的掌握情况。

8.多音字校和为的学习。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我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在太阳的照射下,我分别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情景?

2.指名汇报

绿绿的太阳 金黄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彩色的太阳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本课要写的四个字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用力。

太字形相对简单,让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

阳的书写是教学重点,由于双耳旁是学生第一次学写,老师应重点示范,下笔写短横,转折处略顿笔后写短撇,接着笔尖不离纸写小弯钩,钩的方向往左上。

校左窄右宽,左右等高。交的长撇对准上方点的中间,捺的起笔对准短撇的尾部,撇捺要舒展。

金上下结构,笔顺是难点,老师采用示范书写,学生数空,帮助学生掌握笔顺。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

3.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的字义,帮助记忆字形。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开小火车读生字。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互相比一比谁写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复习生字,词语。

2.老师按照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二、动态生成,朗读感悟。

(一)感悟夏天的太阳

1、师出示( )的夏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填空,根据学生的答案老师及时肯出评价。

(炎热)的夏天

2、过渡:作者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请喜欢夏天太阳的同学来读读?

①师: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下来,你感觉怎样?

师:要是这时候你上街去的话,会怎么办?

②师:这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师:你的愿望真是不错。给夏天换上一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件),你现在感觉怎样?

3、那你能通过读把清凉带给大家吗?(指导朗读)

你的朗读也让我们感到了清凉。谁还想读这句话?想读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4.借助语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到处。

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 )一片清凉。

(1)引导学生用上面的句式说说,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 ),( )一片清凉。

(2)小结:绿绿当然太阳,把清凉带到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二)感悟秋天的太阳。

1、过渡:绿绿的太阳为我们送来一片清凉,阵阵凉风把我们带到秋天。老师非常喜欢秋天的太阳,让老师读读,好吗?(师范读)

2、听老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3、课件出示:秋天,果园里水果成熟图片,教师动情描述。

4、面对这么多又香又甜的水果,想吃吗?瞧,(课件出示:落叶图),谁来了?来干吗呀?

师: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谁愿意当小落叶?你来!(老师给孩子戴上落叶的头饰),你想邀请哪些小伙伴呢?(生:我想请小蜻蜓)。

师:小落叶,你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去干什么?想好了吗?

生演:(扮小落叶)小蜻蜓,小蜻蜓,我请你们到果园里去尝尝红红的苹果!

师:你真有礼貌,用上了请字,如果能用上称呼,小蜻蜓会更高兴的。你再来一遍,好吗?

③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图文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帮助理解忙着邀请一词,融口语交际于阅读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发展了思维,也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感悟冬天的太阳

1、过渡:品尝收获的喜悦后,我们走进寒冷的冬季,寒风呼呼地刮在脸上,真冷呀!此时你会送一个什么样的太阳给冬天?你怎么想到的?你和小作者一想到一块去了。

2、小朋友们,你们自己能读读冬天的太阳吗?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吧。

3、师:红红的太阳挂在天空,温暖着小朋友们冻僵的手和脸,多舒服呀!谁来读一读?

红红的太阳给冬天带来了什么?(温暖)

女同学来读读这段,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

男同学也来读读吧。

(四)感悟春天

1、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

2、课件播放图片:你觉得春天怎样?你能用学过的词语,古诗或歌曲来赞美春天吗?

3、生汇报交流

①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诗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春天真美呀!你能通过读让人觉得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吗?

(各种形式指导朗读)

5. 指导朗读

(1)指导读好问句。句中出现了两个春天,读第二个时要加强语气。

(2)哦表现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6.为什么说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老师趁机出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各种花的颜色。

老师总结:红的花,白的花,粉的花,蓝的天,绿的草,这不就是多彩的季节吗?

四、升华情感,表达心愿。

1、小结:小画家为四季画了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画个绿太阳,夏天真清凉。画个金太阳,秋天瓜果香。画个红太阳,冬天暖洋洋。画个彩色的太阳,春天真漂亮。

2、你想画太阳吗?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表达什么心愿?

①我也来画:

我想画个( )的太阳,送给( ),希望( )。

②指名练说,表达心愿。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是美文的欣赏,语言的训练。更是生活的启迪,人生的感悟,人性的发挥。小画家的心愿,带给孩子很多人生的启迪,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启迪智慧,表达自已的美好愿望。]

五、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秋、因、为,让学生读。

2.学生整体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老师总结。

3.老师 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重点强调为的笔顺。

4.学生在作业本上自由练写,写完同桌互相检查。

六、作业

1.拓展练习

2.把你心中的太阳画下来吧!并把它送给你喜欢的人。

板书

18 四个太阳

春 多彩 夏 清凉

秋 香甜 冬 温暖

30、少年闰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少年闰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情知引发

1. 师:(出示鲁迅先生与少年闰土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上面的这两个人吗?谁来简单的介绍这两个人。

生:要点: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文豪);《少年闰土》(出示课题)这篇课文节选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人是这篇课文(小说)的主人公,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伙伴。

2.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是不错的!(我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这篇小说,来重点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少年闰土,进而走近鲁迅先生。

二、情知体验与情知内化

(一)结合预习案,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说讲究主人公的亮相。课文的插图(出示插图,注意停顿)、第一自然段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 要求朗读课文,现在,我来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聆听,一边想象画面。

3. 第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

出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上面这名同学在书上画了关键词句子,我奖励这名同学美美读第一句。

师:这一句写景,鲁迅先生用词美,这名同学读得美,闰土的家乡更( )。此时,我们有一种欲望、有一种期待( )。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写景是为了写人,出示第二句,指名小组读。

闰土这个主人公的年龄、外貌、动作刻画得非常具体,一个活泼可爱、机制勇敢的闰土,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出示第三句,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有一点奇怪:这句写了猹的灵敏、狡猾,而不是写闰土这个眼前主人公,这是为什么?

生:要点:反衬闰土的聪明与勇敢。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朋友闰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作者和闰土是如何交往的吧。请大家读读二人初次见面的有关段落。

好,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第一次见到闰土是什么样的情景?

(1)抽生概述为什么会和闰土认识?

(2)第一次见闰土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写外貌的句子读一下。(出示)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可以看出他常常劳动,是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很受大人喜爱的孩子。

3、过渡:闰土怕羞,可是不怕我,我们不到半日就熟识了。那么闰土和我谈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把他们的谈话内容,朗读一遍。

4、生自由朗读。

5、思考:

(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表示。

(2)从这些事情当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6、汇报:

(1)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2)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7、四件事,哪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看瓜刺猹,因为作者以此作为文章开头,可见作者三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8、那么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呢?你能想象闰土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气和神情吗?照着你的想象,有感情地读出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9、过渡:当听到闰土讲的新鲜事之后,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10、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理解:他们指的是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们是指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和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见识太少,知识贫乏。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不满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闰土让知识贫乏的我知道了许多新鲜事,从而对农村生活产生了向往,我多么想再听听还有哪些新鲜的事儿呀,可是闰土我的好朋友,就要走了,我怎么舍得他离开呢。

两位好朋友要分别了,他们会怎样话别呢?(抽生表演,提醒结合前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描写一下你的一位好朋友。

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少年闰土 海边拾贝 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

31、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32、梅花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33、绝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绝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杜甫的《绝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意境开阔的自然美景。古诗里面对仗工整严谨,有近有远,有虚有实,一迎一送,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本课的字词重点是想通过看图、甲骨文、书空等形式趣味学习。难点想通过有感情朗诵古诗、趣读古诗、吟诵古诗、背诵古诗多种方式来理解诗句,感受诗歌的大气明丽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

1 .多方式认鹭鹂等字,会正确写窗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

1.什么是绝句?

2.了解诗人杜甫。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本环节设计主要让孩子初步了解题目中绝句是什么,初步了解诗人杜甫。】

二、 趣味识字,读准字音

1.看图识字,读准字音:黄鹂 白鹭 翠柳 泊船

2.观看甲骨文、小篆猜猜这是什么字:

鸣 鹭 流 绝

3.重点指导书写:窗 。

主要通过观察大篆、小篆的窗字,让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字?接着让孩子观看古今的窗户的图片,再读一读窗字,最后师生书空学习窗字。

【这环节主要想通过观图识字、寻根识字、书空识字等多方式学习本课生字,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也初略了解中国汉字来源】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送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古诗,教师正音。

【将生字宝宝带回到古诗当中,考查学生能不能读准字音,正确朗诵古诗。】

四、多形式读古诗,感受古诗画面美

一)趣读古诗,了解诗意

1.对对子 : 天对( ) 雨对( )

红花对( ) 白天对( )

2.趣读古诗,理解诗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指导,点到为止:

预设A:两个一行相对,都是数字。

B:门和窗相对。

C:黄鹂和白鹭相对,都是鸟类。诗歌里面还有哪些颜色呢?师:这么多清新的颜色相映衬,色彩清新明丽。谁来读读这早春的美丽景色呢?指导朗读。

D: 千秋雪万里船相对。

这里教师可以配图稍作解释,简单理解一下诗意:千秋雪是千年不化的意思,窗外西岭山上积雪仿佛千年不化,巍然屹立在那里;门外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一远一近,画面非常开阔呀,谁想读读这两句诗?指导读出画面美。

E:西岭和东吴相对,都是地方

二) 情感吟诵,体会诗情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杜甫的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千秋雪﹑万里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远处千年不化的高山积雪,万里归来的船只,构成一幅意境开阔的风景画呀! 让我们有感情吟诵这首诗吧?

平仄吟诵古诗。师范读,生练读,男女赛读。

三)配乐背诵,积累古诗。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里了吗?

【这一环节主要想通过趣读古诗、吟诵古诗、背诵积累古诗等方式以读促悟,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师指导点到即止,主要让学生有感情读诗,从诗歌中感受画面美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拓展赏析另外一首含有对子的古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拓展相关的古诗让学生加深对对子的理解,加深对古诗画面美的感受。】

34、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短:右边是豆,不是委。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

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

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35、灰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灰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师补充: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指名读:雀、郊、养、粉、粒、男、或、者。

重点指导:

或:半包围结构,不要漏写一撇。

诚:左右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城。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板书设计

26、灰雀

爱     放

找     捉

列宁  爱  男孩

六、作业设计

一、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白桦(hu huā)树  胸脯(p pū)

婉转 (wǎn wān) 面包渣(z zhā)

灰雀 (qu quē) 冻(dng dn)死

二、辨字组词:

散( ) 婉( ) 低( )

跤( ) 惜( )敢( )

碗( ) 底( ) 郊( )

三、补充短语:

高大的( ) 周围的( )

惹人喜爱的( ) 诚实的( )

36、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狐假虎威》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低段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从对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让学生揣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再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狐狸、老虎头饰,相关课件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准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坐井观天》《乌鸦喝水》等。

2.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狐狸与老虎的特点。

5.解题,识字。

(1)认读威字,引导学生理解威风的意思。

(2)学习多音字假。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jiǎ,是借用,利用的意思。

6.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从已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及识字辨音入手,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长句的停顿。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再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同桌间自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

(1)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h jiǎ hǔ wēi zhun chě zhe sǎnɡ zi pi wi knɡ

狐 假 虎 威  转  扯 着 嗓 子  派  违 抗

zhuǎ zi zǒu y tnɡ shn q hu xin yě zhū

爪 子  走 一 趟  神 气 活 现  野 猪 

n mn shu pin ji zhe

纳 闷  受 骗  借 着

(2)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加一加:口+桑=嗓,扌+止=扯,马+扁=骗。

②换一换:神伸,违围,假霞。

③熟字比较:爪瓜,受爱。

(4)学习多音字转闷的不同读音及表示的不同含义。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可组词转变、转移;表示围绕一个中心活动时读zhun,可组词转动、转笔刀。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n,可组词沉闷、郁闷、纳闷;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可组词闷热、闷声闷气。

5.做小狐狸摘果子游戏,巩固识字。

   图片 引导学生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6.按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画狐狸图、老虎图。)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达成上,要求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所以在识字课中采用让学生动笔圈画生字自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为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缩短差距。然后教师及时检测,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情况,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能概括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内容的一句话画下来。

3.引导学生找到这句话,是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

4.学生齐读这一个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6.学习生字食、物。

(1)识记字音:食是翘舌音,读sh,不要读成s。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人+良=食,牛+勿=物。

7.指导朗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扑这个字中感受老虎的凶猛。

(2)指导读出老虎的凶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课题的准确意思,并通过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体会老虎的饥饿及狐狸和老虎的实力悬殊,把学生带入作者预设的紧张情境中。

四、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食、物两个字的动漫书写。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要点。

     图片 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比一比、写一写的方法找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书写指导,教师范写:

食:人宽良窄。良的第一点落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是长点。

物:左窄右宽,勿的第一笔撇尖落在田字格中心点,横折钩中的竖笔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先引导学生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

五、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捉住了。那么,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随机点名认读并组词。

(2)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食品 物体 真假 威风 鸡爪 转圈

扯开 嗓音 违抗 肥猪 归纳 接受

借条 骗子 闷闷不乐 神气活现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故事。

2.导入: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抓住了,他被老虎吃掉了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狐假虎威》,学完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置情境,表演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

(1)自由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狐狸的动作及语言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从狐狸的动作及话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想好后小组同学可以共同演一演,汇报时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2.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动作:(课件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1)指名扮演狐狸,表演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只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他在想什么?

(3)交流体会想出办法的狐狸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话的部分。

①鼓励学生扯着嗓子读读。

②同桌两人扯着嗓子互相读。

③教师瞪着眼睛、攥着拳头、用威胁的语气范读。

    图片 读出虚张声势、内心恐慌的状态,却装出很神气的样子。

④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再读。

⑤想一想:狐狸为什么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呢?

(4)再次范读: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板书:你敢吃我 一愣)

3.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语言:

(1)课件出示狐狸第二次对老虎说的话老天爷多大的胆子!

①自由读读狐狸说的话,想想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狐狸怕谁?(老虎)老虎怕谁?(老天爷)(板书:违抗天命)

(2)相机学习生字爷、就。用谜语识记命字:签订合同在节下。(命)

(3)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

4.出示第5自然段。

(1)相机理解蒙是欺骗的意思。(板书:松开)

(2)引导学生思考:看着被蒙住的老虎,狐狸摇了摇尾巴,他会怎么想?

5.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1)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图片 读出狐狸炫耀的语气。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

7.学习第7、8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呀的读音。

(2)出示四字词语: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①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简单分类,看看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

③学生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读,边读边试着做动作加深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和老虎的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交流:看到动物们逃走了,老虎会怎么想?动物们到底害怕谁?

(2)引导学生感悟出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受骗了。(板书主体部分)

9.引导学生从老虎上当受骗的故事中,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的道理,进而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板书:仗势欺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读演结合,研读文本,展开思辨,感悟事理,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教师适时地评价与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老天爷蒙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共鸣。突出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重点指导,认真书写

1.指导书写生字爷、就、爪、神、活、猪。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神、爪、猪是翘舌音。

(2)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中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重点讲解神和爪。

爷:上宽下窄,父第三、四笔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图片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写在竖中线左侧。

就:左窄右宽,左边京的第八笔是点,右边尤从田字格中心点起笔,长撇撇向京下侧。

爪:第一笔平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第四笔捺靠在竖上,捺脚出锋。

神:左窄右宽,礻的第一点靠右,与横撇的尖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申的第一竖从竖中线起笔。

活:左窄右宽,舌第一笔短撇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略往左倾斜。口扁,上宽下窄,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猪:左窄右宽,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者中的土在横中线上侧,日的第一笔竖贴着竖中线写。

(3)教师范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临写。

2.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先观察再动笔,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深入理解,妙笔生花

1.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你喜欢他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或者借着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他人。

2.拓展: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如果他再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新狐假虎威》。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为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7、寒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寒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38、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9、从军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从军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这首诗歌描绘了戍边战士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请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歌中常表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主题。)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同样是边塞诗,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从军行】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播放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标注读音和停顿。

3.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明确:诗歌描写了在边塞艰苦的环境,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说一说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板书:景: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2.你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什么?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边塞境界壮阔、环境恶劣。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板书:环境恶劣】

3.读一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

预设一:更喜欢前一句。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写出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预设二:更喜欢后一句。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板书:豪情壮志】

4.齐读课文。在整首诗中,诗人用到了很多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你能说出几个吗?

明确:直接抒情、用典。教师补充:衬托(反衬)、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进行评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朗读,并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外阅读《从军行》其它六首,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板书设计

从军行

景 :迷蒙暗淡 苍凉壮阔

环境恶劣 豪情壮志

40、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

  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41、出塞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出塞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a.学生自由读。

b.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c.同学间互相评读。

d.想象画面朗读。

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