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有趣的汉字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有趣的汉字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有趣的汉字说课稿

1、五年级语文上有趣的汉字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汉字听课稿,分享有趣的汉字听课感受和记录

有趣的汉字说课稿第一篇:

《有趣的汉字》教案

  教材分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优势,长期承担着人们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书法、篆刻等独特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培养学会生热爱汉字的热情。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字的产生、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2

  了解汉字的形意。使学生感受到平时在语文上学习的枯燥的汉字,不但寓意深远,而且具有趣味性。

  3

  了解书画同源,能够把汉字变成具有趣味性和美感的中国画。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形意,感受蕴含在汉字中的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利用汉字的形与意,发挥想象力创作国画作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新导入

  以鱼羊导入,引起兴趣。

  是不是很有趣,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有趣的汉字

  与教师互动。

  激发学生对本内容的兴趣。

  导出本题有趣的汉字。

  出示题

  有趣的汉字

  新知传授

  出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字的图片

  讲解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过程以及特点。

  思考:从这组图片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研究讨论排序。

  介绍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介绍不同书体,使学生对汉字认识更加系统。

  解决构图:出示图片,了解字的变化和构图

  欣赏大师的作品,从中学习字与画结合变形的方法。

  学生对自己找到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进行变形。

  讲解不同的对汉字变形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这种方式,感受字与形紧密关系与对字进行趣味变形的乐趣。

  动手实践

  你能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汉字,对它们进行这样有趣的变形吗?

  比一比:

  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谁的变形与字形字意最贴切

  如果把刚才变形了的作品,添加上颜色和背景就更漂亮了。

  我们来试一试!

  作业要求:

  谁的创意新颖、贴切

  谁的画面最具有美感。

  学生作画

  教会学生集中方法,可以把变形的字变成美丽的画,感受字与形的联系,也感受字与画的联系。

  总结、评述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学生互评

  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回顾本知识

有趣的汉字说课稿第二篇:

《有趣的汉字》

教材分析:

《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 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为了帮助表达, 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 木头上写字有关。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4.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教具准备:

课件

主 备 设 计

个人备课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计划)

一、预习探究

1.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2.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活动建议,在小组内商议制定一份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要求:.完成学习目标中的前两个问题。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2.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师相机课件出示: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a.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

b.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

c.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四、课堂达标:

1.以小组为单位制定 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课时(搜集和调查资料)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第三、四课时(交流活动成果)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几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

板书: 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出示学习目标:1.感受汉字的趣味性.2.了解汉字的起源.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也搜集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课件出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巩固延伸,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汉字的有趣,而且增强了很多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收获真大!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汉字的奥秘。

六、课堂达标

1. 我会猜字谜。

十二月一日(   )  半部春秋(   )

一年少三十天(   ) 耳有所闻(   )

2.我能写出下面歇后语中的本来的字。

  (1)天下雨不戴帽──临(  )到头上

  ( 2)胸口上张草──心慌(  )

  (3)旗杆上放炮──想(  )的高

(4)森林里生火──就地取材(  )

2、一年级语文上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稿,分享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第一篇: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目标:

1、认识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小学资源网

一、设置情境,揭题导入。(课件1:雪景)

看雪天录像,师导入:下雪啦!下雪啦!大树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啊!厚厚的雪地在召唤着你。你们想在这么美的雪景中做些什么呢?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小画家,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小鸡、小狗、小马、小鸭)你们想知道它们在雪地里画了什么?我们来学习17《雪地里的小画家》 (课件2:课题)

二、引导初读、识字。

1、范读课文。(课件3:课文、音频)

2、生自读课文:小学资源网

(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

(2)同桌或小组学习生字。

(3)请学生说说自己平时遇到生字,解决生字的办法,小结方法:拼、问、查

3、多种方式认读注音生字:(课件4:带拼音生字)

(1)学生自愿认读、教读生字。(2)开火车读。(3)齐读生字。(4)男女生比赛读。

4、去掉拼音读生字:(课件5:去掉拼音生字)(1)同桌比赛读(2)师生比赛读(3)全班齐读。

5、随机出示生字,生开火车读。(课件6:生字)

三、朗读、感悟。

1、齐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共几句话。(课件7:课文)

2、逐句学习、感悟课文并指导朗读:

整个过程按:读了第()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边读边自我学习感悟、质疑的方式进行。

(1)第一句抓住!看多媒体课件,引导读出下雪了小动物们激动、惊喜的语气。(出示:!,认识感叹号。)(课件8、9)

(2)第二句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来了是不是一群?老师是一(个)人在讲课,后面有一(群)老师在听我们上课)。

(3)学习第三句。

教学时借助课件感悟小画家作画,帮助学生理解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画什么?(课件1015)为什么会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课件16:说一说)

(4)第四句在上一句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小画家画画用的是脚在雪地里踩出脚印,画的又快又好。(请学生出来体会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5)第五句联系上文理解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课件17、18:关于冬眠)

(6)第六句,了解青蛙冬天要冬眠的特点。

拓展:什么叫冬眠?还有哪些动物也像青蛙一样要冬眠?(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抓住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朗读训练。

四、巩固积累

1、指导写字。

五、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位雪地里的小画家,其实呀!每一种小动物都是一位小画家,回去后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看看它会画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和青蛙一样冬眠?

板书设计:

17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 竹叶

小狗 梅花

小鸭 枫叶

小马 月牙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第二篇: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童趣读出趣味,运用诵读、领读、轮读、边读边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冬天以及小动物的情感体验,使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课文歌曲、与课文内容一致的雪景动画、课文图画[小画家的图案空出,以便同学粘贴小动物的爪(蹄)印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哪些动物来雪地画画,哪些动物冬眠。(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喜欢玩什么?(堆雪人、打雪仗、看自己在雪地里的脚印。)那时你们的心情怎样?(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等。)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一看见下雪了,也跑出来玩了,你们看看,认识他们吗?(贴图: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师:小马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生字(出示:马),你们认识它吗?

(生认读马字。)

师:他们还悄悄告诉我,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板书课文题目)(认识雪)

设计意图:运用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儿童的世界,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初识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读文识字,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字。

(2)指名读字。

(3)教师指导认识偏旁虫、目。

(4)齐读生字。

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我相信,大家肯定有许多记住这些字的好方法。那么,就请你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看谁记的字最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字、记字,再互相考一考。)

3.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1)谁愿意把你记字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指名读字卡。

(3)开火车读词卡。

(4)男女生赛读字卡。

(5)猜字游戏。(一人指字,大家做口形或动作,一人猜字。)

(6)找字游戏。(一人读字,大家举起相应的字卡。)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

2.同桌互听互读。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几用鱼。

1.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用。

4.学生描红,练写几用鱼。

几:第一笔是竖撇,写在竖中线的左边,第二笔横折弯钩,起笔与撇的起笔相连。

用:外边的同字框大小适中,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鱼:中间的田不能写得太大,田第二笔横折的横压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压在竖中线上。最后为长横。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课时

一、听歌导入,复习检查

1.播放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

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来还被编成了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学唱这首歌?今天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我们完成任务后就用剩下的时间学唱这首歌,好吗?

2.出示课件,依次检查生字,认读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听课文歌曲再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用学唱歌曲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逐句学习,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共有几句话。

(一)学习第1、2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自己读第1句,体会感叹号的读法。引导学生读出惊喜的心情。指名读。

2.第2句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是不是一群?)

(二)学习第3句。

1.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学生看后再读文。

2.启发学生:你们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动物踩出的爪(蹄)印,指四名同学在准备好的课文图画上贴上合适的爪(蹄)印的图案。

指导学生读课文第3句。

4.为什么他们画出的画不一样?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适时点拨。(他们的爪(蹄)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形状像竹叶;小狗的脚中间和脚爪都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形状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蹼,所以踩出的形状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形状像月牙。)

5.拓展教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吗?请你当小诗人来编一编,写一写。

(三)学习第4句。

1.孩子们,我们要是画画得用颜料、用笔画很长时间对不对?小动物们就不用,现在让我们齐读第4句,看看他们是怎样画得又快又好的。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动物们的画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回答: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等。)

3.朗读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4.指导读法: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及几步就成一幅画的自豪感。

(指名读、齐读、赛读、表演读。)

(四)学习第5句。

1.这些小动物们的画画得这么好,让人看着真喜欢。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却没有来参加,你们知道是谁吗?(青蛙。)

2.出示多媒体课件,齐读第5句。

3.指导读出疑问语气。

(五)学习第6句。

1.那小青蛙到底为什么没有参加呢?他去串门了?还是在吃饭?(他在洞里睡着啦。)

2.小青蛙真懒,大家都在画画,他居然睡懒觉,我们快去叫醒他,好吗?(不行,他在冬眠。)

3.指名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什么叫冬眠?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有熊、蛇、刺猬等要冬眠,借此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逐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童真童趣,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并理解课文。

三、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1.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播放课件,学生根据情境背诵课文。

3.学生自编动作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习、在表演中学习,学生用体态动作呈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巩固知识,又发展语言。

四、总结全文,学唱歌曲

1.说一说: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画一画:动手画,感知本课或学生知道的其他小画家的作品。

3.写一写: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仿写课文的最后两句诗。

4.想一想:(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2)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5.唱一唱:学唱《雪地里的小画家》。

设计意图: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下小画家的作品,重温课文内容;通过拓展仿写儿歌,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启发思考,突破课文难点;学唱歌曲,兑现课前诺言,养成良好的习惯。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一是利用欣赏雪景的课件,引导学生说说在雪地里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个积极展现自我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快乐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之后让学生仿编诗句,把课文最后两句改成这些动物的名字。在一问一答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一年级语文上项链说课稿

自 然 段 内 容

序幕 16 痛苦与梦想

开端 720 买衣服

2136 借项链

发展 3764 丢项链

6574 赔项链

7582 还债务

高潮结局 83100 识项链(假的)

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丢项链(3764)赔项链(6582)识项链(83100)

注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

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

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笑听客人密谈。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读736段(陈述、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激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非常充分。

(三)默读37100段,思考:

1、第38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2、第84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反映了玛蒂尔德也有其善良、诚实的一面,说明了她己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

①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②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③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己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六、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甲: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学生乙: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看出。

学生丙:《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然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4、一年级语文上大小多少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听课稿,分享大小多少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小多少说课稿第一篇:

大小多少

教材简析:

这首儿歌由 4 小节组成。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 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 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 4 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 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学情分析:

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 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小、少等 5 个生字和竖折折钩 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具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设计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为下面集中识字做好了铺垫。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学生字时,把小韵文与反义词结合,借助带图的生字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反义词的特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拓展更多的反义词,让学生去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我说大。 生:我说小。

师:我说多。 生:我说少。

师:我说上。 生:我说下。

师:我说里。 生:我说外。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教学中设计了对对碰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工整。

2.复习田字格的位置名称。(课件出示田字格)

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

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

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

各个方位记心间。

3.学生根据儿歌找到田字格每一个小格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4.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牛、果、鸟。

(1)少:①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

③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④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板书设计:

大小多少

一头牛 一只猫

大 小

一个苹果 一颗枣

一群鸭 一只鸟

多 少

一堆杏子 一个桃子

教学反思

以学生喜欢的摘星星游戏活动引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布置,学习内容的出现,由字词句拓展造句,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时时高涨,学习效率时时增高,且学得轻松愉快。

大小多少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课件,学生比较大小,语句要完整。

2.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可见,大小、高矮、多少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

道的。今天我们要通过比一比来看看谁大谁小,谁多谁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笔顺。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2.指导读正确、流利:

分小节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正确同桌互相读小组

比赛读。

三、认识事物,学习字词。

1.课文中提到了不少动物和水果,要想看到它们的样子,快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课件出示:黄牛、小猫、鸭子、苹果、杏子、桃子。

2.学习反犬旁和鸟字旁。

(1)读读猫字,这里面藏着一个新偏旁:反犬旁。

(2)这里还有几个字,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出示:狗、狼、狐狸(注音)。

(3)看来,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

(4)读读这个字,这里也有个新偏旁:鸟字旁。

课件出示:鸭。

(5)你能猜出鸟字旁一般和什么有关吗?

(6)鸟字旁一般和鸟有关,大多数是鸟的名字。出示:鸡 鹅

3.游戏巩固:贴名片

四、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牛 鸟 果

1.学习牛果。

(1)牛和果都是象形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中间的一竖表示牛面,上面表示牛角,下面表示牛耳。它和我们现在的牛字长得多像啊!再来看看下一个字,上面部分是果实,下面是树木,树上结满果实就是果字。看,我们的汉字多么神奇有趣啊!

(2)指导小少的竖写在横中线上,都要写得长些。

2.学习鸟。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有个小口诀能帮你写好这一笔:竖短、横平、折斜、勾翘。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鸟字。

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就像小鸟长在头上的羽毛,可以写立一点,第二笔横折钩从撇尖起笔,钩要短,给里面的点留地儿。第三笔点就像小鸟的眼睛,要和钩错开写,竖折折钩要封住口,写宽,橫要长出来。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童谣,认识字词,积累量词。

比较一下动物、水果之间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

1.出示第一幅图和文字。

指名读,说说:谁大谁小?要求带上数量词说。

(1)同桌互相读读第一句,找一找这句话中提到了哪些量词?(头和只)

(2)一般头作为量词时多形容家畜。如:一头猪、一头驴等。

(3)量词只我们很常用,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4)老师也带了几个带有只的词,我们一起读读并记住它们吧!

课件出示:一只猫、一只鸟、一只鸭子、一只羊、一只虫、一只青蛙。

(5)选择其中一个量词说一句话。

2.出示第三幅图和文字。(方法同上)

介绍量词颗,区分颗棵。

这些又是什么?(出示图片:一颗粉笔头、一颗糖)

(1)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

(2)小而圆的东西就可以用颗表示。

(3)谁来填一填这个量词?

课件出示:一()树

(4)虽然也是棵,但这两个字不一样,表示的物体也不一样,棵一般用在植物类。

3.联系生活比较谁大谁小?例:一张桌子大,一把椅子小。

4.出示第二、四幅图及文字。(方法同上)

第四幅图:一边多,一边少。具体指一指哪边多,哪边少?

(换个说法:左边多,右边少)认识边。

(1)看图:鸭子为啥比鸟多?杏子为啥比桃多?

认识了解群堆,看来群和堆都表示数量多的人或物品。说话练习。

5.看图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对读。

(2)同桌拍手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自由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较是自编的儿歌,生自由朗读。

2.课外拓展:课下自编大小多少儿歌。

三、指导写字:小 少

1.认读组词 2.观察比较 3.示范指导 4.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安全提示:莫在人多处多停留

5、一年级语文上小蜗牛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听课稿,分享小蜗牛听课感受和记录

小蜗牛说课稿第一篇: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就是可爱的小蜗牛。(出示蜗牛图片,板书课题:小蜗牛)读课题,再读。

你们平时见过它吗?对它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爬得慢;爬过留有一条粘液;冬眠。。。)

3.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打开课本之后,你发现今天这篇课文和以往的有区别吗?(没有全文注音)2.没有了拼音的帮助,你还能读课文吗?

好,(出示我能读)那就请你大声朗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字多读几遍,并标好自然段。

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看看你都标对了吗?(出示答案)

3.此处缺过渡语(出示互助学习)四人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果他的方法好,你就夸夸他;如果他有困难,你就帮帮他。

同桌互助学习,师巡视。

4. 检查认读句子

(1)让我们和这些字宝宝打声招呼吧!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2)字宝宝们去掉了拼音小帽子,躲在树上等着你们去摘呢。PPT摘苹果,齐读生字。

(3)最后一个苹果变出了那么多的词语,你能读吗?开火车认读词语

(4)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书上没有注音,看你能认出它们吗?出示图。(课后题看图猜字)

蜗牛 发芽 草莓 蘑菇 雪(个别读 齐读)放在黑板的一侧

后面3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草字头,都和植物有关。)

虽然课文中没有注音,但你们能借助图画和已经学过的字,大胆地猜出了字的读音,聪明!

(三)细读课文,感受四季

1.同学们,字词都学完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和同桌一起分段朗读课文。找找课文中蜗牛妈妈和小蜗牛一共对话了几次?妈妈说,小蜗牛回答,这样就是一次对话。请你一边读一边找,开始吧!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我们请三组同桌来分角色朗读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三次对话,请你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3.我们先来看小蜗牛回答的三次话,课件出示:

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1)谁来学做小蜗牛?把句子读正确、通顺。

(2)从小蜗牛的回答中我们看到树林里的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小树长绿叶、树叶变黄、树叶全掉的图画。

(3)认读词语碧绿碧绿,在文中是形容什么的?

齐读:碧绿碧绿的叶子。

说一说:碧绿碧绿的( )

当树叶全变黄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金黄金黄)的树叶。

课文插图中还有什么?你能用( )的( )来说一说吗? 鲜红鲜红的草莓 雪,白雪白的地面 雪白雪白的花朵 嫩绿嫩绿的小芽

(4)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小蜗牛的话吧。

5.在小树不断的变化中,四季早已悄悄走过。小蜗牛爬呀爬,发现其实不仅是小树,还有很多景物也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四季的信息呢。

这些景物属于哪个季节呢?请你把它放到相应的图(小树图)下面。(发芽 草莓 蘑菇 雪)

6.出示下面的句式:你能用上句式,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

小树 ,已经是 了。

树叶 ,地上 ,已经是 。

7.出示儿歌

四季的景物好美,你喜欢吗?

叶芽叶芽点点,春天已经来到;

草莓草莓甜甜,夏天已经来到;

蘑菇蘑菇圆圆,秋天已经来到;

白雪盖住地面,冬天全变不见。

此处缺过渡语,请许许填上,我脑子疼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对 妈。

(1)出示,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强调:这两个字的左边有变形,作为偏旁要写得瘦一些,为右边让位置。

对:左边的又捺变点,右边的寸横变短。

妈:女字旁的第三笔是提,往右上略斜。

(2)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练写。

学生先按笔顺描一描,再写一个。学生互评后再写字。

(五)课后延伸

1.把这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小蜗牛说课稿第二篇:

小蜗牛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妈等四个字。认识2个部首。

2.借助汉语拼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妈等四个字。认识2个部首。

教学难点:

1.借助汉语拼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蜗牛图片,蜗牛生活背景,幼儿观察记录。

3.电教器材: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蜗牛吗?蜗牛啊非常可爱,今天我们就和蜗牛来交朋友,好不好?蜗牛啊也有爸爸妈妈,蜗牛会和爸爸妈妈发生什么事呢?

二、认识课题

(一)谁认识黑板上的三个字?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小蜗牛》大家齐读。

(三)有谁见过蜗牛?长什么样子?

提出质疑,引发幼儿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简单的生物知识。

(软体动物,吃植物叶子,会伤害庄稼和花草,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

(四)观察蜗牛的爬行动态,想想它们一家在干什么呢?引发情感。

(螺旋形的外壳,半透明的柔软身体上还有花纹,两只触角非常灵活)

(五)你能想象出蜗牛一家它们在干什么?

(构思一副惹人喜爱的蜗牛的一家创作画,相互交流自己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

(一)蜗牛我们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到课文里去看看,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哪位同学想读一读课文?那就让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吧?

相机指导:蜗牛妈妈的话要读得亲切,充满鼓励。小蜗牛的动作很慢,读小蜗牛的动作时,要读出蜗牛慢行的状态。

(三)学习课文之前啊,老师想看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出示屏幕:哪位同学认识屏幕上的字?来读一读

相机指导读得不标准的同学的发音等。

(四)接下来咱们做个游戏吧?看看哪些同学能最快的说出老师出示的词语,谁就是最棒的。

(五)同学们可真棒,看来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

(六)出示背景图。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小蜗牛想出去玩,咱们看看小蜗牛去哪玩了?哦,这里有暖暖的阳光,有青青的草地,有美丽的鲜花。看,谁来了?拿出蜗牛卡片,小朋友们好,我是蜗牛爸爸,看我身上的花纹漂不漂亮啊?还有比我更漂亮的呢,你们猜是谁?(蜗牛妈妈)还有呢?(蜗牛宝宝)。它们一家日在玩什么游戏呢?(师幼共同想象描述情景。)

(七)今天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蜗牛的一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那么我们下节课就一起去看看小蜗牛都在妈妈的要求下,去了哪些地方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蜗牛的一家我们还记得吗?我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

出示词语,指名读。

这节课啊我们就继续去和蜗牛的一家交朋友,看看小蜗牛都去哪里玩儿了?

二、新课

(一)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大声的读一读这篇课文,看谁读得认真。

(二)表扬已经读完还能做好的同学,现在请你们拿起笔,画一画小蜗牛一共去了几次树林?

小蜗牛每次都是什么季节去的?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指名回答:一共去了三次树林。第一次是春天去,夏天回来;第二次是夏天时去,秋天时回来;第三次是秋天时去,冬天时回来。

原来小蜗牛每个季节都去了树林,那么书中告诉我们小树林里一年四季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春天:树发芽。

夏天:叶子多、密、绿,草莓成熟。

秋天:地上长满蘑菇,树叶变黄。

冬天:树叶落光,地上有雪。

(三)小蜗牛爬呀爬,可是每次到树林都需要一个季节的时间,这说明什么呢?

指名回答:说明小蜗牛爬的很慢

三、总结课文

(一)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时间过得很快;要珍惜时间;做事情不能太慢。

(二)其实啊,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它的习性就是比较慢,可是蜗牛也在不停的爬,我想这说明了蜗牛做事情很认真,只要认真就一定能做到,而且蜗牛也欣赏到了四季的美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板书设计:

春天 小树发芽

夏天 叶子绿 草莓

小蜗牛

秋天 叶子黄 蘑菇

冬天 叶子落 雪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6、一年级语文19课棉花姑娘说课稿

《棉花姑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棉花姑娘》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吃掉棉花姑娘的叶子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课文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动物医生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愿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是放在第二课时,在学生对本文生字已经基本掌握。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阶段的阅读训练重点及低年段的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要求,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让学生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从本课的三维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多媒体课件激趣法

新课标指出本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游戏学习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做法。在教学生字词时,通过开火车读等小游戏达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3.换位表演法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孩子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表现出来。在读、演棉花姑娘的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换位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分角色表演。以读演代讲,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朗读的教学难点。

4、拓展延伸法

在课的最后阶段,利用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同时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各段的句式相似,在结合上下文联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在汇报交流时,顺学而导。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得好不如学得好。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学习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读棉花姑娘和演棉花姑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帮互助、互评互学,实现生生互动,学会倾听、评价、合作,在读中感悟、演中体验,在演读感悟中学习本文。

2、学会感情朗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个人朗读、表演读、换位读、齐

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演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学会积累词句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进行拓展练习:如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以开小火车形式巩固字词。

(二)理解课文

1、理解第1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棉花姑娘怎么了?

在学生的答案中探究:因为棉花姑娘不久前得了一场大病。出示病中的棉花姑娘图,引导学生认识蚜虫。由于学生对蚜虫比较陌生,生活中接触较少,所以教师简单介绍蚜虫的大小(跟芝麻差不多),生长繁殖特别快,再启发学生想象体验成千上万的蚜虫待在棉花姑娘身上会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是可恶的蚜虫让棉花姑娘生病了,随后出示句式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句式相同,易于理解。精讲第2自然段后,让学生自学3、4自然段,这一由扶到放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到底有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学生在通过读文中很快就有了答案:燕子、青蛙、啄木鸟。

这些医生都能帮助棉花姑娘治病吗?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严重。她一次又一次的呼救,引导学生个性朗读,读好三次呼救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在体验、想像中生发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第5自然段

棉花姑娘终于盼来了能给她治病的医生,那就是七星瓢虫。了解七星瓢虫的特点,找找七星瓢虫与棉花姑娘的对话,知道朗读。

4、学习第6自然段

七星瓢虫有没有把棉花姑娘的病治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穿插说话练习:碧绿碧绿的()学白雪白的()棉花姑娘的病终于好了,她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来说说看。(这一环节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着眼于棉花姑娘因为病好而笑,更主要是借棉花姑娘的笑引导学生明白她学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了有关益虫的科学知识。)

(三)拓展延伸说一说

同学们,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1、捕鼠能手猫头鹰

猫头鹰的食物主要是野鼠,一只野鼠一个夏天要糟蹋一千克粮食,而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天就能捕上千只野鼠。也就是说: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天就能为人类保护1000千克粮食,抵得上三个人一年的口粮。

2、除害飞行家蜻蜓

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

今天我们从故事中知道了很多知识?你还知道身边哪些益虫、益鸟?推荐读《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沟通课内外,从更多的科普课外书中去了解科学,喜欢科学,探索和发现身边科学。)

(四)小结:齐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要去探索,去发现。

(五)作业:结合课文精选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 空中 飞的害虫

啄木鸟 捉 树干里的害虫

青蛙 田里的害虫

七星瓢虫 蚜虫

本课板书分三部分组成,以捉为中心,左边是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右边是空中、树干、田里的害虫以及蚜虫,这样设计力求体现故事内容,凸现科学常识,一目了然。

7、一年级语文上册金木水火土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金木水火土评课稿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它是在第一课《天地人》的基础上,继续认识金木水火土五个高频字,理解所代表的具体自然事物。课文既有对第一课天地认识的扩充,又有新知识点的延伸一写字, 学一的偏旁,掌握从上到下的写字顺序。

【教学目标】

1.会认一、二等7个生字。

2.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等字。认识笔画竖横。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认识田字格,学写汉字。

【教学难点】

知道写字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的要求,知道一看二写三对照四改正的书写要求;

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儿歌:

教师出示读书姿势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小朋友,爱读书。.

身直头正肩放平,

眼离书本一尺远,

读书姿势要记牢。

按照正确的读书姿势读一读第一课。 (教师纠正读书姿势。)

8、二年级语文上狐假虎威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说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狐假虎威》选自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

教材简析:

《狐假虎威》是第三单元的主体课文之一,本单元围绕真伪(现象与本质)的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辨别真伪,分清现象与本质。它是一个传统的寓言故事,通过一只狐狸狡猾的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还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他人。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本课学习起来并不难。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文,读后分析人物特点。此外,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道理。

教学方法:

《 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最首要的,灵活选择读的形式,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综合运用。

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读的层次,由读通、读熟到读懂、读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课文情境,感悟文章主要思想感情。因此本课采用诵读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媒体为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课文。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其中1个为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寓言故事,知道狐假虎威的意思,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寓意。

2、揭示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这两个动物你们认识吗?他们是谁?

2、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了解的狐狸和老虎?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坏、谗、狡猾、骗子)用你知道的词语讲一讲老虎。(凶猛、凶恶、猛兽、百兽之王)

3、狐狸和老虎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板书课题)

4、课题中的狐和虎分别指什么?威是什么意思?(威风)

5、《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设计意图:狐狸和老虎是两种形象差异极大的动物,读课题时把两者拎出,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中即将发生的故事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调动以前的学习积累,并对课文中狐狸和老虎的形象进行定位,定下故事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不丢字,不加字。

2、认识生字。

3、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可以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要求。只有读懂课文才会有感,有悟。]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1小节,看看这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2、想像一下,此时老虎心里在想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指导朗读)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紧张。(生练读,动作表演体会。)

(二)学习2-4自然段。

过渡: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甘愿成为老虎口中的美餐吗?此时,它又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读24小节,看看故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危急时刻狐狸做了些什么?引导体会眼珠一转。指生上台表演,理解扯着嗓子后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3、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4、生读文。

5、全班交流。

预设: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

A、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是在干什么?

谁能来表演一下?大家一起表演。

B、怎样说才是扯着嗓子说?

C、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

师:大家来猜一猜,狐狸说这些话时语气会怎样,表情又会怎样?

师:谁来学着狐狸说一说?比一比,谁演的狐狸最狡猾,能蒙住老虎?

(指名读,生练读,师生评价)

6、听狐狸这么一问,老虎是什么反应?

师:它相信狐狸的话吗?有点相信,又有点不相信,这就叫做半信半疑,

7、哪两位小朋友愿意分角色读一下第2自然段感受一下狐狸的第次与老虎的对话。(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过渡:狐狸看老虎半信半疑,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狐狸又想了个什么鬼主意?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汇报。)

指名读: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生以不同形式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地基础上,体会重点点词、句来体会狐狸的狡猾,以各种形式充分地阅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过渡:森林里的小动物真的是见到狐狸就吓跑了吗?我们到第5自然段中去找答案吧!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听了狐狸的话,老虎和狐狸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就随狐狸和老虎到森林中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问题:请大家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狐狸、老虎表情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

2、学生读书,划词。

3、生汇报。此时森林中的动物有什么反应?是狐狸吓跑了森林中的动物吗?它们怕的到底是谁呢?

4、指名上来表演。

5、百兽真的是被狐狸吓跑了吗?它们到底怕谁?你能用自己的话把真相告诉老虎吗?

6、揭示狐假虎威的喻义。

(课件出示:借着别人的势力来吓唬欺压别人)

[设计意图: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总结全文

1、你喜欢课文中的狐狸吗?为什么?

师:狐狸其实既聪明又机智。狐狸在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它应该救自己。面对凶猛的老虎,弱小的狐狸不能靠硬拼,只能靠智取。在遇到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妨也可学学聪明的狐狸。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既可了解学生对文本地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

2、写一写。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老虎在森林里做了许多坏事,小动物们对它很痛恨,尤其是它那沾满小动物鲜血的虎牙。小动物们提出了各种对付老虎牙齿的办法。最终。聪明的小狐狸想出了大家都赞同的办法,于是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设计这个小练笔把课文内容扩展延伸,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发展思维。]

板书设计:

抓住

老虎 狐狸

6. 狐假虎威

(上当) (逃脱)

欺骗

狐假虎威说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分角色表演。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狐假虎威》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揭示寓意:不能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教学准备

动物头饰、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ppt展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动物?谈谈你对这两个动物的印象?(狐狸:狡猾,老虎:凶猛)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两只动物的故事,在故事里,狐狸和老虎又是怎么的动物呢?

(二)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1、书写狐假虎威

2、狐虎分别指什么?假威是什么意思?

(狐狸、老虎、假借、威风)

3、这个题目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

(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汇总:狐狸为什么要假借老虎的威风?

狐狸是怎么假借老虎的威风?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懂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生字词语的学习

1、生字词语:狐假虎威、茂密、寻找、扑过去、半信半疑、猴子、野猪、梅花鹿、害怕

齐读、波浪式读、去拼音读

2、重点指导:虎、疑(展示)

(三)概括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提示: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三、体会虎之威

过渡: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可以知道?(第一自然段)

(一)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凶猛)

(二)哪里关键字体现老虎的凶猛?(扑、逮)

(三)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凶猛。(齐读)

过渡:老虎是凶猛的,那狐狸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

四、合作探究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到七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狐狸是怎么蒙骗老虎吓唬百兽的?用划出狐狸说出的话,用~~~~~划出老虎说的话,小组读一读。

2、森林里的百兽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都吓得撒腿就跑?

五、体会狐之猾

(一)学生找出狐狸和老虎的对话(男女齐读)

(二)探究狐狸和老虎第一次对话

1、通过骨碌碌扯着嗓子等关键字词,想象狐狸心理活动。

2、通过一愣想象出老虎的心理活动。

3、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男读狐狸,女读老虎)

(三)探究狐话狸和老虎的第二次对话

1、你从狐狸的话里感受到什么?(狐狸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是假的,他想蒙骗老虎,所以读的时候口气要大,要神气。)

2、老虎有什么表现?(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3、指导朗读。(个人读、同桌齐读)

(四)探究狐狸和老虎第三次对峙

过渡: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如果你是狐狸的话,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更加神气、更加得意)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赛读)

(五)小结:

过渡: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读出他们的语气。(分组读、男女读)

对啊,这真是一个狡猾的狐狸啊,把凶猛的老虎给蒙骗了。我们一起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六、明白谁之威

1、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意。(这幅图是老虎跟着狐狸走去深林,说的是第六七自然段)

2、默读六、七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和其他野兽的表情怎样?

狐:摇头摆尾、神气活现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3、纳闷什么意思?(因为疑惑而发闷)野猪、小鹿、兔子为什么纳闷?它们纳闷的原因是:过去狐狸可没有这么威风呀,今天它怎么会这么神气活现起来,走起路来也跟往常不一样,摇头摆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为什么它们撒腿就跑?读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

5、体会老虎、狐狸和野兽的不同表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练习:事实上狐狸是借着( )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七、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一)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狡猾的狐狸。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生活中,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拓展思维: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借着

狐狸 老虎

百兽

9、二年级语文上敕勒歌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听课稿,分享敕勒歌听课感受和记录

敕勒歌说课稿第一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4个生字,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在创设的语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草原风光的壮美。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1、课件引领,以景促情。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

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播放歌曲《天堂》。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

学生用最能抒发自己感受的词句自由回答:

生:草原真辽阔!

生:草原真美啊!

生:一望无际。

师: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从古至今,草原人民都在用满腔热情歌颂着自己的家乡。

2、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

板书课题:敕勒歌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悠悠的乐曲声中,一幅幅壮美的草原风光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播放录音,示范朗读。

要求:认真听读,听清字音及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仿效录音,把握诗歌的韵律。

3、读字词卡,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lǒng 敕勒ch l

见xin 穹庐qing l

4、学生跟读:放示范录音,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设计意图:诗歌中出现生僻字、通假字,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放在生字的读音及诗句的节拍的上。通过听录音正音跟读,学生们掌握了诗句的正确读法,为再次品读、体验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学生再次深入诗歌中,品读词句,进行自主体验。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是什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师生互动,品评诗歌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品读后充分谈出自己的自身感受,注重激发学生自得的情感体验。

品读重点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

生:这句话把天比成巨大的帐篷,向四外延伸开去,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生:这里的描写好像天和地连在一起,无边无际。让人感受到了草原那一望无际的辽阔。

生:天空又像牧民的蒙古包,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⑵天苍苍,野茫茫。

学生自主表达对一两个小句的感受:

生:天空太大了!

生:天空一望无际,非常辽阔。

生:田野也是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

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板书。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是那么茁壮。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

点拔: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4、学习川字,感受敕勒川的广阔。

这辽阔的草原,就是敕勒川。川在这里指平坦的草地。

指导书写川字。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描写了在高大的阴山的脚下,是一望无限的敕勒川。在阴山的衬托下更显示了草原那辽阔的景色。

5、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师: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学生齐读。

师:在这幅美景中,哪些是静止的事物呢?哪些又是活动的事物?

小结:天空、草地是静止的,而牧草、牛羊又是活动的,这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诗歌所描述的画面也就更加生动了。

6、学生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不断地读中去体会诗歌精炼的词句中所涵盖的内容。并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想像画面,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生生、师生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获得体验后,注重指导学生的感情颂读。

四、想象诗歌画面,进行拓展延伸。

师:这首诗只用27个字,便勾勒了一幅草原浩瀚无垠的美景,同学们能不能用几笔便把这景色画出来?

拓展练习:一边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边画自己心目中的敕勒川。

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话来讲解画面内容。

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古人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诗歌内容已有了深入地了解,引导学生用画来展现敕勒川的风光,不仅可以让学生表现已经理解的穹庐、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词句的理解,还让学生在画画时对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根据诗歌内容,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读给家长、同学听。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把自己的体验主动与人交流,从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空 苍苍

唱出 热爱

草地 茫茫 家乡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出 赞美

敕勒歌说课稿第二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比较法 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PPT3、4)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n。

停顿提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

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三、品读,再现意境美

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1. 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PPT8)

(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

2. 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PPT9)

示例:★ 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

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

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

2.学生展示。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

3. 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

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

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

★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PPT12)

八、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

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辽阔苍茫 比喻

热爱家乡 动静结合

富饶美丽 衬托

经典 文化

10、二年级语文上夜宿山寺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夜宿山寺听课稿,分享夜宿山寺听课感受和记录

夜宿山寺说课稿第一篇: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生字。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李白头像一个。

  2、一座高山和星星及诗歌。

  3、介绍中国语言文字及学习后的希望,有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

  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课件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三、指导朗读

  (1)结合课件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四、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百尺摘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五、明诗意。

  老师:小熊猫提醒大家,请个别同学读一读。(课件出示读诗歌的要求:1、身子坐直。2、眼离书一尺远。)

  老师:请小朋友按照小熊猫的要求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过渡:大家齐读好不好?(教师重提小熊猫的要求后,学生读。)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课件出示:山、星、诗)

  过渡:李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在夜色中,他还登上了山顶的寺庙的这座高楼,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4、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觉得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教师:从这行诗里你知道了什么?

  6、学生回答,并说出高百尺的含义。

  教师:哦,我明白了,太好了。小朋友,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7、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8、学生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真高呀,还有谁读?高不高?还有想读的吗?有点矮了。还请读得怎样?

  9、分组读、自由读。

  10、个别读,再评。

  过渡:这么多的小女孩,你面前有一座这么高的楼,让我们一起来说:危楼高百尺真是太高了。这时候,李白还想到什么?

  11、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教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2、学生回答。

  教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座楼真是高呀。小朋友,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13、学生读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个别再读,再评。要求读得高兴。)

  教师:启发读得高兴。(想想看,那么高的楼,伸出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呀,心里多高兴呀。这次高兴了。)

  14、学生自由读。

  过渡:这位同学读得很可爱,请你读。然后齐读。

  过渡:李白又想到什么?

  15、学生回答不敢高声语,说意思。

  教师:李白还想到什么?

  16、学生回答恐惊天上人,说意思。

  过渡: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17、学生回答:小声读。

  18、学生读。

  19、教师指导,个别读,齐读。

  六、悟诗情。

  过渡:小朋友,回忆以下,刚才,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我们一起读

  我觉得还不够,再一起来。小声真是美呀!小朋友,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没有)可以摘星星吗?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1、学生回答:因为这座楼太高了,太高了。(板书:高)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诗句呀,小朋友是不是很想很想

  2、个别读:

  ⑴我想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⑵我想表演这首古诗。

  ⑶我想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

  教师:谁想?你想?想的都起立,还有谁?还有谁想表演?先背还是先演?

  4、先背,加动作演。

  5、个别学生说。

  教师:老师也想说一说,那得闭上眼睛,听老师说得美不美。

  全课总结:小朋友,画得怎样?美不美?今天,画美、诗也美,李白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在课后可多去看一看,读一读,下一回,咱们要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到时候,相信大家的表现会更出色。

  板书设计:

3夜宿山寺(李白)

   难字: 宿 危 摘 辰

夜宿山寺说课稿第二篇:

《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二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可以想象到山寺与 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百、尺、声、语四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宿 危 摘 辰 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寺院的藏经楼之高。

多媒体课件、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4、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5、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6、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7、学生自由读诗。

8、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9、指名朗读全诗。

10、规范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 同字框里是古 。

敢:左右宽窄, 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老师配乐范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全班配乐齐读。

2、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3、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4、(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

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 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近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7、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3、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4、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5、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宿 寺 危 摘 辰 敢 恐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6、解释汉字。

危: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7、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寺:庙。危:高。辰:天上的星星。恐:害怕。惊:惊动。

语:说话。百尺:泛指很高很高。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8、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9、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10、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11、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课堂总结: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布置作业: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略。

11、二年级语文上大禹治水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x上册大禹治水听课稿,分享大禹治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禹治水说课稿第一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 ,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 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

大禹治水{ 治水过程 智慧超群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

〔设计意图〕

提炼文章的重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涵。

大禹治水说课稿第二篇:

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洪水视频。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问答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老师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传说故事呀?

(好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叫做大禹治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都生词,读对跟读;

(2)去拼音开火车都生词,再齐读;

(3)指名读长句、难句。共5个句子。

(4)解决多音字:倒和没。(在读完长句1后解决)

(5)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并引导学生回答;

(2)引导全班学生完成填空,并齐读一遍;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

没 倒

2、扩词。

治 理 洪 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 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 雄

提醒学生注意:雄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再抄写。

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四、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千山万水 吃尽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12、二年级语文上狐狸分奶酪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狸分奶酪听课稿,分享狐狸分奶酪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狸分奶酪说课稿第一篇:

《狐狸分奶酪》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这些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相处。

文本解读:

《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中的小熊们却傻乎乎地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计较,看不清狐狸行为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会写哥哥、开始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3.拓展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的狡猾,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师生齐准备: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狐狸和小熊头饰(教师)

2.预习课文,田子格练习簿。(学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俩、始、拌、帮、匀、嚷8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奶、始、吵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好长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狐狸和小熊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那么故事当中的狐狸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是一篇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3.板书课题。学习奶、酪两个字,强调奶的写法,磁性田字格黑板贴范写(女字旁靠近竖中线,乃的折折折够的第二折刚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撇稍短),强调酪的读音(边音l),齐读课题。

4.简介奶酪(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以及长句子的停顿。

2.同学们自由练习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两只小熊捡了一块奶酪,因无法平分而争吵,最终被前来帮忙分奶酪的狐狸吃了个精光)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过渡: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㈠学习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认读(出示字卡)捡、俩、始、拌

3.谁来说一说故事的起因?(小熊兄弟俩为了分一块捡到的奶酪,拌起嘴来)

预设问题:1.拌嘴是什么意思?(吵嘴)

2.熊哥俩他们为什么拌起嘴来?(为分奶酪而争吵)

过渡:他们的争吵引来了谁?(课件出示)这时候狐狸跑来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狐狸是怎样帮他们分奶酪的呢?

㈡学习26自然段(课件出示2---6自然段内容)

1.轻声朗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狐狸说的话,用﹋画出两只小熊说的话。

2、为什么狐狸要跑过来问?

3、熊弟弟是怎样回答的?

4、当狐狸知道熊哥俩为了分奶酪吵嘴之后又说了什么(指名说)说这

句话狐狸为什么笑?

5、狐狸拿过奶酪后是怎样分的?(掰成两半)

6、那又是怎样的两半呢?(板书:半块大,半块小)

7、小哥俩同意这种分法吗?(不同意)

8、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句看出来的?(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9、随机教学嚷,了解嚷就是大声喊叫。

10、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四、狐狸帮小熊兄弟俩捡到的奶酪分好了吗?他分得公平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瞧、便、剩、整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仔、急、咬、第、公五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领会文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文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狐狸和小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2课《狐狸分奶酪》,谁能告诉大家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写了两只小熊捡了一块奶酪,因无法平分而争吵,最终被前来帮忙分奶酪的狐狸吃了个精光)

上节课我们还学了很多字词宝宝,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自己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奶酪 捡到、小哥俩、开始、拌嘴、争吵、帮你们)

过渡:狐狸第一次帮小熊兄弟俩分奶酪是一半大,一半小,那么后来狐狸帮小熊兄弟俩捡到的奶酪分好了吗?他分得公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上节课自然衔接起来。

二、抓住主线,随文识字,朗读感悟。

1学习78自然段(课件出示7---8自然段内容)

(1)自由读78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狐狸说的话,用﹋画出两只小熊说的话。

(2)熊哥俩嚷着说狐狸第一次奶酪分得不匀,狐狸这次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随机识字:瞧、便

词语拓展:便---方便、便利、轻便

(3)问题解决了吗?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大块变小了,小块变大了)

板书:半块小,半块大

(4)熊哥俩满意吗?(不满意),从第8自然段哪句话看出来的?(又嚷了起来)

板书:又嚷

过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那么狐狸将继续替小哥俩分奶酪,结果如何呢?下面的故事情节更精彩,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后面的内容。

2学习第911自然段(课件出示9----11自然段内容)

(1)分别指名同学读9、10、11自然段,用---画出狐狸说的话,用﹋画出两只小熊说的话。

(2)这次狐狸又帮小熊兄弟俩分好奶酪了吗?

预设:

生1:没有!全被狐狸吃光了。

生2:没有!狐狸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被他吃

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随机认识生字:剩、整

词语拓展:整---工整、整体、完整

理解重点词语:不停、吃光、沒剩下

板书:吃光了

(3)熊兄弟看见奶酪吃光了,心情怎么样?(生气)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狐狸这时又是怎么说的?(预设:狐狸笑着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也没有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他为什么要笑着说,这是怎样的笑?

(5)随文理解词语:公平(指公正、平等)

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

预设问题: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不同意;自己分奶酪,讲谦让,不要斤斤计较,让对方多吃或把奶酪交还给失主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朗读感悟,分析问题和随文识字为主,通过多种方式读,在读中思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并随文识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感悟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区别。

预设:学习了课文,你们能说说自己对熊哥哥和熊弟弟有什么看法吗?(不懂得谦让,斤斤计较)对狐狸呢?(太狡猾了)

五、小组互相讨论,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预设:与人相处不要斤斤计较,要讲谦让。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感悟、合作交流,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谈启发,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民间故事你学到了什么?(预设:与人相处要谦让,不要斤斤计较,否则会失去更多。)

预设问题:那么我们同学在学习生活中今后该怎么做?

五、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仔、急、咬、第、公

1、指名读。

2、让学生观察这五个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请同学们说说观察所得。

预设:

(1)急、第、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急上长下短,第四笔一定要写在横中线上,心字底要写扁一些。

(3)第的部首在上面,是竹字头,竹的竖、竖钩都变成点。

(4)仔和咬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占格是窄右宽。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强调:仔:左窄右宽,右半部 分 要写紧凑;咬:是左右结构,左边部分要写的窄一些。

4、学生在田字格练习簿上自主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整体结构要匀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谈所得,教师再范写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难写的生字,让学生掌握书写的要领,能正确、美观地写好生字。

六、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故事,让同学看后说道理。

设计意图:根据部编版教学新理念,以篇带篇,构建1+x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课堂,既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22.狐狸分奶酪

分(狐狸) 熊

半块大 半块小 嚷

半块小 半块大 又嚷

吃光了 生气了

(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

狐狸分奶酪说课稿第二篇:

《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3).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基本的语文知识,并明白了一些浅显的道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明白一些更深刻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2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8个生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含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会写生字

评价任务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长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度边圈出难读的字,读给同桌听。

3、认读词语,随机正音。

4、长句练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完成目标一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的任务)

三、走进故事,感悟道理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狡猾、聪明、奸诈、善辩( 完成目标二读懂课文,理解词义的任务)

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朋友,故事中的狐狸是不是够狡猾的?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奶酪。假如,两只小熊相互谦让,不给狐狸可乘之机,那块香甜的奶酪不就不会落入狐狸的口中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面对物资分配的时候不能让外人来插手,要有团队信任,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过分得斤斤计较反而失去的更多,对自己的小伙伴不应该内讧,要一致对外不能让敌人钻了空子。相信自己的敌人不相信队友的人最后只能让敌人抢夺你们的胜利果实。

指导朗读 分角色,注意对话。两只熊,一只狐狸

3、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4、简单汇报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狐狸是故意分成半边大,半边小的,对吗? (完成目标二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课文道理的任务)

四、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五、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老师期待着 一只乌鸦蹲在树杈上,嘴里含着一块奶酪。这时,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看了看乌鸦,对她说:乌鸦小姐,你去参加选美吗?去乌鸦一张嘴,奶酪掉了下去,狐狸叼起奶酪走了。乌鸦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哎呀,刚才说不去就好了! 拓展练习,仿编故事 狐狸还会有那些故事?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编一则与狐狸有关的故事。

六、推荐阅读 拓展提升

13、枫树上的喜鹊二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想象丰富,课文图文结合,富有童真和童趣,是一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写句子的典型范本。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想象,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根据情境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2.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的书写伞、母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二年级以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已经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句子想象画面,本文是第一次提出了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是对学生提出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本篇课文教学,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创设情境法,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学生进行想象找到共鸣点和切入点。

2.阅读法,我采用朗读、默读。教师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3.练习设计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设计语言训练的练习,是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开展。

四、说教学环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句,激发喜欢之情 我坚持将识字写字作为低段的学习重点,采用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使识字与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第一课时,集中识字读准字音后,知道文中反复说的我喜欢指的是什么后,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根据情境,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所以,我我运用朗读教学法,一方面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另一方面再次激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喜欢之情。本课的导入设计,首先,我用渡这个字在文中有许多好朋友,请你读课文,将他们圈出来。其次,结合文中的插图,理解渡口等词语的意思,运用多媒体将词语放到插图合适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课枫树,我很喜欢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我喜欢的是什么最后,借机板书出:一棵枫树、喜鹊窝、喜鹊阿姨、喜鹊弟弟。二、理解课文,感受喜欢之乐 课标提出低段开始学习培养默读的能力,因此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逐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在默读中思考我是如此的喜欢喜鹊,从那天起,我一有空,便来到渡口旁,站在枫树下面看,我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五至十二自然段。结合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和阅读法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运用朗读想象,补白画面内容,从句末的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喜鹊阿姨还会教小喜鹊做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用一会一会一会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语文园地四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石。最后,指导学生按笔顺书写生字母。多媒体动画展示母字的汉字演变,从构字规律上讲解汉字,根据书写的正确度、规范度和整洁度进行师生、生生互评。将写字学习与课文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三、创设情境,体验知音之乐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文中喜鹊的叫声是展开想象的切入点。但如何防止课堂上混乱无序的学习喜鹊叫呢?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看,喜鹊阿姨,正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呢!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它们的队伍学习一下吧!老师是喜鹊阿姨,你们是喜鹊弟弟。你是一只刚出生的小喜鹊,声音小小的,我来教你学读;你是一只,刚学拼音的喜鹊弟弟,你读的不是很熟练,我来教你读;你是正在认真学习拼音的小喜鹊,我来教你读。一阵风吹来,你才发现自己不是喜鹊,此时你正在枫树下面抬头看,你知道它们在说?第二步进行小组合作表演看日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人读喜鹊阿姨,一人读喜鹊弟弟,一人读我,一人读旁白。同时提示:找好各角色的语言,注意标点符号,用恰当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环节为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做了重要的铺垫。为完成教学重难点写下想象之话,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四、展开想象,绘画喜欢之境 有了前三个环节的层层铺垫,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就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据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多媒体出示与内容相关的两幅图片,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语言的规范化、想象的合理化,新颖性。再组织学生写下来。最后,进行小结,在枫树下,我望着喜鹊的窝,就快乐无比,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道我真高兴啊!借机板书:简笔画一颗枫树、一个儿童、喜欢。

14、三年级语文上望洞庭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听课稿,分享望洞庭听课感受和记录

望洞庭说课稿第一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5、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三、 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 和 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师生齐诵。

五、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2、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评价。

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说课稿第二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5、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三、 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 和 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师生齐诵。

五、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2、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评价。

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5、三年级语文上灰雀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听课稿,分享灰雀听课感受和记录

灰雀评课稿第一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灰雀评课稿第二篇:

《灰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列宁吗?我们曾在哪篇课文中见过他?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

(1)认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开火车组词)

(2)认读词语(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3、开火车读课文

四、感受灰雀,铺垫情感的基调

1、同学们对灰雀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灰雀的资料)

2、指名学生读资料

3、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找读读,和同桌谈谈体会。

4、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课文中对灰雀羽毛的描写,指导学生简单领悟写动物的方法。

比一比:

a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b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歌唱,惹人喜爱。

你认为那一句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灰雀的鸣叫声)理解婉转。

(2)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两句话。

过渡:多么快乐,可爱的灰雀,给严寒的冬天带来了生机,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两个人很喜欢灰雀,你知道吗?(板书:列宁、小男孩)

五、品读句子,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写了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完之后,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生反馈,师相机指导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列宁喜欢灰雀?(每次,都要,经常)

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他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你体会到列宁什么心情?

那个词能看出?(找遍)怎么才算找遍?

试着读一读,读出列宁的心情。

(3)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

(4)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理解飞走、冻死、怕冷等词是列宁对灰雀的担心。

指导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担心。

(5)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理解多好、可惜。,

有感情地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惋惜。

3、列宁经常去看灰雀,给它们带去面包渣和谷粒,在灰雀失踪之后,列宁找遍了树林,为它担心,为它惋惜,为它着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爱)

过渡: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灰雀到底上哪去了呢?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咱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5、灰 雀

列宁 小男孩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胸、婉等5个生字,会正确读写由散、诚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透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神态描写,体悟他们的心理活动。

  4、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聚焦重点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齐读课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中的灰雀吗?(课件出示:_____的灰雀)

  (让学生自由填写,并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谈出不同感受,为下一步的习作铺垫。)

  师:说得多好啊!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各自初步的感受,不错!读书就应该如此。

  (卡片逐个出示词语:惹人喜爱、白桦树、胸脯、婉转、列宁、男孩、仰望、面包渣、找遍、欢蹦乱跳。)

  师: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这些词语已经跟你们都见过面了,还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1、认读惹人喜爱: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灰雀很惹人喜爱?

  2、认读白桦树、胸脯、来回跳动、婉转歌唱:的确,这是几只多么可爱的灰雀啊!

  3、出示词语卡片认读列宁、男孩:它们赢得了谁的喜爱?从哪儿看出小男孩喜欢灰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

列宁、男孩。

  4、认读仰望、面包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5、认读找遍:

    是啊,列宁每天都去看灰雀,还给他喂吃的,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说说?

  6、认读欢蹦乱跳:可是第二天这只失踪的灰雀又在枝头──?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灰雀失踪后的情节,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聚焦列宁的一言一行,体会他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循循善诱。

  课件出示: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吗?

  1、自由读,同桌合作读,齐读:

   合作时要注意方法,特别要学会听同桌读的本领,听后认为他读得不错,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表扬他,认为读得不够好,就应该帮他指出不好在哪里,或者和他一起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

    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是啊,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都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4、列宁真的以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吗?引导学生明白他是想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列宁的话。

三、聚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体会他对灰雀的爱,感受他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课件出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请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小男孩的话。

  2、交流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过程:

   ⑴ 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

   ⑵ 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

   ⑶ 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男孩说这句话时,他看看列宁,这个看看表明他已经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进一步说明了男孩决定改正错误的心变得更加坚决。

  3、指导感情朗读小男孩的话。

四、整合对话

  对比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爱,进一步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男孩知错就改的诚实品质。

 课件出示:

    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

  2、师相机小结过渡:

   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引导学生明白: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第二天就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课件出示画面:

灰雀在枝头歌唱,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理解第11至13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

  2、师:看,可爱的灰雀又在枝头欢唱了,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

3、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而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

   

  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知错能改的好品质。

  5、激情总结:

    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也赢得了男孩的喜爱,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快乐作业

  1、指导书写:

    或、者等六个生字。

  2、任选一题,写几句话:

   ⑴ 学了课文,我想对列宁说:________________。

   ⑵ 学了课文,我想对小男孩说:________________。

   ⑶ 学了课文,我想对灰雀说:________________。

学了课文,我想对每一个人说:________________。

3. 拓展:观看搜集到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灰雀

爱 爱

列宁 更爱 男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为两课时。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3、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列宁的言行,神态、感受对灰雀的喜爱,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这点的处理上我有意设计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但教学时,缺乏对学生问题的及时有效引导,这部分内容学生学得有些被动,教学气氛略显沉闷。

4、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虽然意识到要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会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渗透了一些有关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但深入得还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如当时让学生照样子说说,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5、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6、三年级语文上望天门山说课稿

激趣导入教育免费资源, C1 u; [6 k: H$ O9 P

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范读(课件)

和老师赛读(出示课件,节奏划分)

男女生赛读,相互评价

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配合动作随音乐朗读。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感情 和心情呢?(乐观豪迈,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带着这种感情随音乐朗读。

楚江 开 (吞吐山河)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急流回荡) 热爱、赞美

青山 出 (雄山对峙)

孤帆 来 (江水天来)

17、三年级语文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

三年级xx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听课稿,分享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第一篇: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萝、卜、愁、沾、晾五个生字,正确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3.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4.尝试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

一边读一边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问题)

2.教师谈话:这些问题老师也想知道,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童话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课文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胡萝卜 发愁 沾到 晾尿布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4.接下来的故事会和什么有关?

三、自主阅读,进行猜想。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胡萝卜先生每天为刮胡子而发愁。你能说说发愁是什么意思吗?借机理解发愁。

2.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得刮胡子,结果漏掉了一根胡子。结果这根胡子变得怎样了?读24自然段,和同桌说一说。

3.默读58自然段,想一想,小男孩用这根长胡子做什么?想象一下小男孩的心情。

4.当胡萝卜先生路过鸟太太的家时,会发生什么事?请大胆的猜想,全班交流。

5.故事还没有结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先自己想,然后小组同学说一说。

6.全班交流。说说:你在什么地方做了预测?你为什么这样想?

7.听老师续讲故事,看看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

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你瞧,鸟太太和鸟宝宝笑得多开心啊,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

鼹鼠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他们挨着个,但不是前面的撞了后面的,就是后面的踩了前面的。

这时,鼹鼠老师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突然有了好主意。

她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让每个小鼹鼠都拉住这段胡子,自己牵着胡子走在最前面。这样,小鼹鼠顺利地过了马路。

当鸭子先生对掉落在地上的书正发愁时,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他说:这下我总算找到捆书的绳子了。鸭子先生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把书捆成两包,然后,拎着书一摇一摆地走了。

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他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不知不觉被许多人剪下,派上了许多用处。

胡萝卜先生想为自己配一副近视眼镜,就走进白菜小姐开的眼镜店。配完眼镜,白菜小姐说:如果你用长胡子做绳子,把眼镜系住,就不怕找不到眼镜了。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用一根长胡子系住了眼镜。

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梁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8.最后,胡萝卜先生还会为他的胡子发愁吗?

9.说一说,原文中的故事你想到了吗?我们有的同学虽然想的和文中不一样,但是有理有据,这样的预测也是对的。

四、归纳方法,拓展延伸

1.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你认为预测应该注意到什么?

2.归纳,总结:(1)依据内容和生活常识来预测。(2)预测要有依据。(3)当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基本内容不同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3.拓展练习:读题目,猜猜可能写了些什么?

《躲猫猫大王》《夏洛的网》《帽子的秘密》《团圆》《小灵通漫游未来》

五、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1.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能大胆预测,合理预测,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小小故事王。

板书设计

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放风筝

晾尿布

长胡子 一根 ? 太棒了!

(发愁) (沾果酱) ?(精彩的预测)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第二篇: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的教学设计,意在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与精致生动的图画以故事的形式把孩子们引领进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们在听动人的故事的同时,感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引导孩子体会到帮助别人,就能快乐自己的道理,学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听故事的技巧和观察画面的能力。   

2、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3、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4、以读写绘的方式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图画书,红笔一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看绘本,能不能告诉老师,你都看过哪些绘本呢?

2、前段时间,我们班的图书角新买了一套《爱的教育图画书》,同学们都看了吗,都有哪些故事呢,你最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3、其实,这套书一共有八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最有趣的一个故事。

二、听讲故事 想象体验

(一)画面一

胡萝卜先生长着一把浓密的胡子,每天早晨他都要精心梳理他心爱的胡子。

课件出示第5页图,并配文字。

1、同学们,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词呢?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胡萝卜先生对胡子很喜爱)

2、想象:胡萝卜先生把自己的胡子当成什么似的?(宝贝、心肝)

(二)片段二

课件出示第7页图。生读,师:胡子的神奇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课件出示第11页图。

长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就飞快地长了起来。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仔细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他的长胡子,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三)片段三

课件出示第12页图。

1、一个小女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线太短,她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过屋顶。这时小女孩的心情会怎么样?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小女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我可以用它来做放风筝的长线了。

3、胡萝卜先生那么爱他的胡子,他会愿意吗?

4、小女孩会怎么和胡萝卜先生说呢?请你学学小女孩的样子说一说。胡萝卜先生又会怎么说呢?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呀,没关系,你可以拿去用。我很乐意帮助你。看得出来我们小朋友和胡萝卜先生一样是个和气、善良、有爱心的人。

4、女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一下子就越过了屋顶。想想看,这时小女孩和胡萝卜先生的心情怎么样?小女孩因为什么高兴?胡萝卜先生呢?

(四)片段四

1、教师继续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至25页。课件出示第25页图。

你们知道鼹鼠老师看见了什么吗?填词训练。

(五)片段五

1、画面至鸭先生处,让学生自己想象:鸭先生碰到什么困难,看见了什么,说些什么?它又会怎么做呢,先让学生说,再出示文字,生读。

(六)片段六

1、教师继续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至31页。课件出示第31页图。

仔细看图,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帮助了哪些动物?用(谁)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干什么)?练习说话。

2、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被谁剪下,派上什么用场?请你画一画,或者是写一写。

3、展示学生作品

三、拓展延伸 感悟主题

过渡:同学们猜一猜,故事结束了吗?其实,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不仅帮助了别人,还帮助了他自己呢!

1、教师继续大声讲故事至最后。课件出示最后一页图。

2、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出示:胡萝卜先生( )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括号里应该填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3、你们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帮助了谁?(回顾故事主要内容)

4、一根普普通通的胡子竟然可以有那么大的用处,竟然帮助了那么多的人,让我们也一起由衷地称赞:你的胡子真是太棒了!(多请几个学生来读这句话)

5、当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甚至是没有胡子时,人们还会喜欢他吗?为什么?

6、是的,胡萝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当别人需要时,他说:我很乐意帮助你! 他说没关系,你可以拿去用。 他还说不用客气! 这是我应该做的。当你需要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感觉呢?你愿意做个胡萝卜先生,帮助有困难的人吗?我也希望我们班有越来越多的胡萝卜先生,因为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7、揭示真谛:其实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分享。是分享自己的能力,分享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永远记住: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出示句子一起读。

四、提示题目,推荐书目

1、同学们,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让你给它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

2、想知道是什么人写了一个这么有趣的故事吗?简介作者。

3、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多写多练,说不定我们班也能出几个作家呢。

4、这些也是老师的作品,同学们可以上网看,或者是叫爸爸妈妈有选择地买些她的作品来看。

18、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说课稿

23.《海底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读懂课文,从中了解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受到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认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有: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这一重点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大海的资料。

教具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文的教学我主要选用自学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是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再辅之议论法和情景感染法,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重视朗读,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多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想、划、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大海的资料,完成认识目标和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完成情感目标、基本技能目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

1、听写本生字、新词。

2、回顾大屏幕出示问题:(1)课文围绕第几自然段来写的?(2)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欣赏《海底世界》录相。看完后交流留下的印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

指名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是从黑暗中的发光鱼和海底的各种声音两方面来介绍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归纳板书,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予以想象,然后播放发光鱼录相,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海底景色奇异。了解海底声音时让学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再听听海底各种声音的录音,最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自学4、5、6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方面来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

②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的?(从文中划出来,多读读)③介绍了哪些植物,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④介绍了哪些矿物?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植物种类多、活动形式多来了解海底物产丰富。

(2)自学完后全班交流。

交流海里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三万种时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用已经知道和大约来表明动物远不止这么多种,激发学生热爱大海,探索自然的兴趣。交流到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让学生完成大屏幕上的连线题。感情朗读体会海底动物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出示每种动物的图片,展示一部分实物标本。(画面和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理解课文的难度。)学生对海底植物描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屏幕出示画面增强直观感就可以了。在交流矿产时我会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应爱护海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总结写作方法

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了解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兴趣,最后又用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密。

(五)反馈练习

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及师的提示总结全文,完成板书。设计此练习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写一个片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处景物进行描写。

(七)板书

黑暗中光点闪烁

景色奇异

宁静中窃窃私语

海底世界动物知道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植物多种多样

矿物蕴藏丰富

19、四年级语文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稿,分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感受和记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第一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同胞 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999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3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 180 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同胞 骨 髓

爱 心

台湾同胞 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第二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本课中提到的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等词语。

2、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学与学法

师:引导法,讲解,朗读课文。生:读、悟法。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引入新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湾、暂、袭。

4、说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情景对比,感受小钱生命垂危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钱此时生命状况的句子。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句话的?

3、想象:如果18岁的小钱没有患病,他会在做些什么呢?

4、师生接读第2段,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5、同学们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朵含苞的花凋零吗?那怎么办呢?(骨髓移植)

要找到适合的骨髓容易吗?你从哪知道的?

6、为了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很着急,他们四处奔波,到处寻找。他们可能会去什么地方呢?句式训练。

小钱的父亲可能去了但

小钱的母亲可能去了但

7、小钱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但骨髓移植能不能成功呢?小钱这多生命之花能不能继续绽放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拓展阅读

《骨髓与骨髓采集》《白血病》《HLA配型与骨髓移植》《 好友卡隆》等

(五)打写练习

患了白血病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以往快乐的日子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 此时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 .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 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感动了你?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播放地震图片)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这些图片,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恐怖、可怕、善良)

4、再读这句话,此时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青年,他的心里平静吗?你从哪知道的?(指名读)

5、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幻灯片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指名读词)

a、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心想:家人生死未卜,他多么想,但是 。]

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交流句子:

(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2、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

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学到这里青年和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精神感动着你?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师: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4、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指名读第五段)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师:李政道照片及简介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出示日程表)

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师:此时此刻,你有你又怎样的感受?

2、 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

(2)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

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3)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三、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相关资料

四、延伸打写,续写血脉亲情

小钱康复后会做些什么呢?他和那位给予他新生的台湾青年会见面吗?他们是如何见面的,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写一段话。(可以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写。)

20、四年级语文上猫说课稿

板书设计:

大猫性格古怪 小猫天真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3、小练笔:描写自己家喜欢的一种动物。

教学反思:

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可是在老舍笔下却那么可爱,令人喜欢,同学们读过之后爱不释手,既为小猫的淘气感到好笑,又为小猫的天真而迷恋,通过阅读课文,同学们了解了作者描写动物的巧妙方法,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并跃跃欲试,要描写自己身旁的小动物。总之,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猫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

1. 理解古怪。(推测 、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

2.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3. 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 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

5. 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

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

(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贪玩  尽职

吧       吧

6. 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

(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 )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 )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

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

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 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2. 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 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2. 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贪玩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

(1)耍个没完没了。

(2)撞疼了也不哭。

(3)抱花枝打秋千。

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 把猫人格化。2. 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 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21、四年级语文上白公鹅说课稿

白鹅 白公鹅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1、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⑴ 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⑵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 每一步动作。能把我们的手当作它的脚掌演示一下吗?(随机理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② 过路的结果。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同:傲慢、派头;同样写步态,但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 、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

 ⑶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玩相和吃相。

玩相与吃相比较: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但我们读起来却同样生动有趣。

(1)这两部分都是详写: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伺候)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2)都注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重点品读抢占地盘这一段。

①有时有时要不

②看插图: 此刻,作者正在钓鱼,白公鹅在干什么呢?你学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③指名朗读,齐读: 读出白公鹅的耀武扬威。

(3)都善于用反语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找,读一读,教师点拨。

交流,如: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干什么勾当?这本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我们却觉得这勾当很有趣?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

四、领悟方法

1、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    

 相同点:

①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②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多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鹅的形象变得可亲了,鲜活了,使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

③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④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点:

①语言风格不同。

②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挪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

③叶诺索夫在行文中恰当地使用了破折号。破折号的三种作用:一是表示解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本文的第6自然段末尾连续出现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

五、链接《语文主题学习》2第108页《松鼠》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阅读《白公鹅》原文。   

3、模仿《白公鹅》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 

22、四年级语文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稿,分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感受和记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第一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课文,懂得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学习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状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的成长故事,品悟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难点】

学习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状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激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看课题。

请齐读,那片爬山虎生机盎然,它是那么绿,再读。读好绿绿的,叠词强调了爬山虎绿得葱葱,绿得沉郁,再读。

2、复习回顾:

①进入课文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大家上节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

②同学们对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很熟练,课文里还有个词很难,出示:楷模,楷模是什么意思?(榜样、模范)提到的楷模指的是谁。(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请我去他家做客,从作者叙事的这两件事情里,你觉得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被称为楷模(一丝不苟认真平和、平易近人、)

3、激疑:

既然是通过叙事来写人的文章,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品读悟情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711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绿绿的爬山虎?画出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相关语句。

2、学习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爬山虎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b、你们这种感受都可以从绿葱葱这个词语里读出来。(板书绿葱葱)

c、谁能充满活力的读。指导读好绿葱葱、扑入眼帘、跳跃着、闪烁着

过渡语:这真的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在这里,作者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作者来说,爬山虎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就像我们深圳人见到路边的榕树一样普通,为什么唯独在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他看到的爬山虎就格外美丽、格外有活力?(预设:学生答不出,提示同学们想想,作者是什么情况下来的?带着什么心情来的?)

d.作者心怀对叶老先生的崇敬来到这里,他是兴奋的、激动的,所以刚进里院,一起读: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e.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被大作家叶老先生邀请做客。此时的我是怀着感动和喜悦的,所以刚进里院一起读: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总结:作者眼中如此美丽的爬山虎映射的是他激动、喜悦的心情啊!

1.学习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再见到叶先生之后,通过与叶先生的谈话,作者了解到叶先生不但是一位对待作品一丝不苟的大作家,更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预设:平易近人)

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先生的平易近人?

(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

你觉得叶先生和作者融洽地谈了些什么?能让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同桌一个扮演叶老,一个扮演肖复兴,你们现在坐在客厅,你们融洽地聊着:(出示:叶老先生亲切地跟我交谈着,他不断地鼓励我,还对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______________。这一番亲切质朴的话,让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交流)

(2),通过这样一番融洽的谈话,此时,作者再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一读,这时作者心情会是怎样的。

(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总结:和叶老融洽地谈话,作者更坚定了写作的道路,相比之前的激动、喜悦,此时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变得(边板书:充实、自信),此时看到的爬山虎一起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作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有了坚定的信心,所以此时爬山虎在他的眼里,绿得沉郁,显得(虎虎有生气)(板书虎虎有生气)

(指名读,齐读)

4.第三次描写爬山虎

(出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是什么情况下发出的感叹,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总结:1988年叶老先生逝世,1992年肖复兴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起30年前少年时的故事,难怪他会发出感慨,一起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他崇敬叶老,怀念叶老,所以他把感恩和怀念寄托到了,指课题读。所以无论时间多少个轮回,他总是会感叹:一起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三、群文阅读,感悟写法

学到此处,我们知道,那片爬山虎,不管是绿葱葱还是虎虎有生气,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着对叶圣陶先生的记忆和深深的怀念,所以作者肖复兴给这篇文章取名,一起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种通过细致观察后描写景物特点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状物抒情,状物是基础,抒情才是写作的目的,肖复兴喜欢用这样的写法,很多作家也喜欢用这样的写法。

1.默读2篇文章,找找作者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2.写一写

总结:最后老师想告诉大家,单纯就物写物,永远不会写好,把物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文章才会真正地活起来,最后推荐同学们一本书。(拿出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第二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①气象情况;②比喻动向或情势;③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评  指点鼓励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23、绿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三、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四)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出示第一小节:

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4.齐读第一、二小节。5.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绿挤在一起,重叠、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试背课文。全文朗读。五、说板书设计

绿

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

24、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课海上日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观察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而有云时又分云薄和云厚两种现象进行描写。

二、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默读课文。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立如下: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三、说教法

针对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情景激情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文中的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些语句是从动态描写说出了日出的缓慢。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身处内陆很少见到海的学生们理解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更体会不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我采用了海上日出的一段视频,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美的熏陶,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默读,并在默读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我对2至5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按以上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以上几种方式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看、说、读、想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看是欣赏日出美景,说是说出自己理解的内容,读是读文中的重点语句,想是想自己对内容的感受。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见过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观看太阳升起的样子。(播放图片。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欲望。)

2.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学生齐读生词。

3.播放课文朗读,生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为了看日出,我早早起来,那时天还没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

2.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过渡: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师: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名读、评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这种由蓝变红,逐步扩大亮点范围的描写,给学生一种日将出海,身置其地,静观其景的感觉,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小组一: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小组二: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

小组三: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就像向背着很沉重的东西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

师小结: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课件出示)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3.课件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4.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5.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变化,还抓住太阳()和()的变化来写。

6.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上。

7.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8.想像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画画、填填,意在引导学生用心去看,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看,口诵心惟,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采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请大家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先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2.交流学习内容:

(1)课件出示句子: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师相机介绍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师:看了海上日出的美景,作者有何感受呢?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1)提问:这是什么句型?句子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师出示句子,生选择表达这句话正确意思的句子,在括号里打。

①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

②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3)学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全文,既为学生完整地欣赏文中意境创造条件,又大大刺激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既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进一步内化学生知识,使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全面的对话和沟通)

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像)

作业(选择其中一道题完成作业。)

(1)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相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比较与本文写法的不同之处。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对于提纲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厚云: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5、五年级语文上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稿,分享圆明园的毁灭听课感受和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一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用具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

(一)回想昨天读书的情景,你读这篇课文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很生气,很愤怒。

(二)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宏伟 灰烬 侵入 瑰宝 殿堂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都认识吗?哪一位同学来试试?(抽读)

师:昨天也让大家提前查查文中的词语,现在我要考一考,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分别是什么意思?谁记得最准,来说一说。

[预设]

①学生知道,先找学生说,再点拨方法

(三)抽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看来课前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全篇又读得如何呢?哪些同学愿意给大家示范一下?同时,其他同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注意倾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在相应位置做上标记。

2.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3.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读,正音。画句子中的词语。小组交流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师:交流结束。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第一自然段:概括圆明园的毁灭师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很大。(板书)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规模/布局。(板书)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

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板书)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在概括段落大意的时候有一些妙招。比如说,一般每一段的哪一句话比较重要?

[预设]开头一句和末尾一句。

师: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4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两段的内容。你找出来了吗?

[预设]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很好。那这一句是什么句?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那承上的是哪一段呢?启下的又是哪一段?

[预设]承上的:3段。启下的:第4段。

师:所以第3、4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圆明园的什么?

[预设]建筑宏伟、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圆明园建筑宏伟 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

师:所以,同学们在概括段落大意是一定要注意过渡句。

师:同学们,圆明园现在还存在吗?

[预设]不存在。

师:那看着板书的布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二至四自然段都是属于一部分。/写的是圆明园的过去。/圆明园以前的样子,并且很美的样子。/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更简洁的语言。

[预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师:非常好,语言简洁,表达得清楚。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交流资料

师:昨天让大家搜集了清政府软弱的一些资料,大家都搜集了哪些呢?都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资料。

师:那么圆明园毁灭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又是怎么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怎样在评价圆明园的毁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三、回顾质疑

师: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上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为什么要拍卖兽首?/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

[预设]兽首是圆明园的珍贵历史文物,是被英法联军抢走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并预习课后练习。

五、板书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应段落。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2.教学重点

  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4.教学用具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二、回顾感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师:好,现在我们看着白板:(课件出示维克多雨果写的一封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这是圆明园毁灭之后,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发出的正义的声音。为什么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痛心、如此愤怒呢?

[预设]因为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极大。/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出示)

生读。

师:这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用了两个什么词来形容?

[预设] 不可估量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不可估量什么意思?

[预设]不可以计算,无法估计。

师:是啊,作者在开篇短短的一句话中,就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足见其损失之大。(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作者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追忆它的辉煌。(板书:昔日的辉煌)

1.圆明园的布局

师:圆明园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布局)我找一位同学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白板,看看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画出来。(课件出示:请你为老师展示众星拱月的布局。)

生读。

师:其它的小园应该怎么画呢?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找学生画图。

[预设]方位不准,不能体现出众星拱月的特点。

师: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 )( )( )三面,这就叫众星拱月。(板书:众星拱月)

师:谁是星?谁是月?

[预设]周围的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

师:所以,众星拱月的意思就是比喻许多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

2.宏伟的建筑

师:那我们又来看看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呢?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老师提醒: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一共有几个有?

[预设]7个。

师:指名逐一读出7个有。第一个,圆明园里有(),

师:跟着我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我读有,同学们读景观,准备好了吗?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圆明园中还有( ),园中不仅有( ),还有( )。

师:配合得非常好。同学们,从这7个有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圆明园里的景观有很多。

师:那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图片)这些图片,圆明园里有没有呢?

[预设]有。

师:你从哪儿判断的,谁能说一说?

生读。

师:那现在一共有8个有,让我们带着骄傲的感情齐读这8个有。(课件出示句子)同时思考:这8个有是不是写尽了了圆明园的所有景观呢?

[预设]不是

师:那得用多少个有才能写尽呢?

[预设]很多/数不清/无数个

师:对,请从第三段找出依据。

[预设]如字的部分,只是举例。/还有很多景观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里的很多。

师: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句。(课件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西洋景观在课文中举例了吗?

[预设]没有。

师:没举例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

师:据说园中大大小小的建筑有100多处,而且一步一景,景景迷人,同学们,想看看这些美景吗?

[预设]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一起去目睹圆明园的辉煌。(课件出示,配乐。边配乐边解说。)此刻,你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建筑,很宏伟。/听到了流水的潺潺声,泉水四溅的声音。

师:那你又有着什么别样的感受呢?(接着配乐)

[预设]我感觉是一种享受。/犹如人间仙境。/像梦幻一般。

师:是啊,漫步园内,起!(课件出示:漫步园内幻想的境界里。)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句话,读出对圆明园的惊叹与享受。

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

3.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什么?

[预设]: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师:这个自然段是根据什么结构来写的?谁看出来了举手告诉我。

[预设]: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一共有三句话,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不是一个总结句呢?

[预设]是。

师:所以它是(总分总)结构。

师:第一句话,它除了是总起句,在上节课我们还说了它是一个什么句子?

[预设]过渡句。

师:那具体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呢?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1)

师:我们可不可以将第二句话变成这样的呢?(课件出示2:有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预设]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有无上自、下至有什么区别?我们先来看一些奇珍异宝。(引导:先出示先秦时代和唐宋元明清的一些图片。仅仅是这些吗?再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这些也是圆明园中的宝贝,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上自、下至加以概括。这说明)

[预设]学生反映不出来,则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加以提示;学生反映得出来,则直接呈现别的朝代的图片,作补充说明。

师:这说明上自、下至的意思是(从上到下),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从未间断。那说明圆明园收藏的文物?

[预设]多/全面/数不( ),应有( )

师:难怪,在这一段的末尾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预设]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么美、这么大,又有这么多奇珍异宝的园林,面对这一人间奇迹,你的心里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无比的(骄傲、自豪。)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瑰宝精华)

师:但是这些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最后却都被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里。为什么?

[预设]被烧了/被抢了/被英法联军抢了/被毁灭了。(板书:被毁灭)

【设计意图】:巩固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运用图片形式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同时体会语言的概括力与准确性。

4.感受圆明园的毁灭经过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去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先齐读:

(生读)

师: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恨/很愤怒、很伤心、很难过

师:你觉得恨,是因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预设]它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还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句子,老师想把它改一改,你们看改成这样可以吗?(课件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就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

[预设]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预设]通过分析闯进掠毁这些词让学生体会到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通过分析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贪婪、为所欲为。

师:侵略者的这种行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就是一群:

[预设]土匪、盗贼、混蛋、强盗

师:对,强盗。这些都是强盗的所作所为啊。夺人之美为己有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还怎么样?

[预设]火烧圆明园。

师:是啊,他们还放火烧毁圆明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情感。)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将你的感受融入到这段文字的朗读中。(课件出示:1860年)

[预设]声音特别大的读。

老师适当作朗读指导。

师:什么都没有了,(擦掉板书,让园景图片消失,出示废墟图片。)曾经让人美得心醉的圆明园,在一场掠夺和大火之后,毁得让人心碎。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预设] 英法联军、清政府

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出示,配乐)

生自由发言。

师: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记住:(课件展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并板书)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师:学到这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大/衬托手法

师:通过写圆明园的辉煌来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所以你的感受会更加的?(强烈),对这些侵略者也会更加的?(仇恨、痛恨)

师:同学们,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而最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是最令人愤慨的。所以,作者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匠心独运,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能激发起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时刻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见第三环节末尾。

五、作业

同学们,圆明园已经毁灭,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吗?将你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写成200字的短文。

六、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毁灭:闯进、掠、毁、

凡是、统统、任意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二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销毁、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录像等资料。(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2)了解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与清朝末年相关的历史资料。(3)读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书写课文题目。

(激情叙述: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教师引问: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预设:想起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的各处名胜古迹。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通读全文。提示:遇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一个句子都读通、读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导损、瑰、侵、剔的读音):

损失 皇家 杭州 蓬莱 瑶台 宏伟

统治 销毁 瑰宝 灰烬 侵略 宋朝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2)区别形近字:蓬逢 瑶摇 统流 销消 瑰槐 侵浸 剔踢

(3)记清字形。如: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区别开,不要多一竖。

(4)理解词语。如玲珑剔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三个词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以李白的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加深对蓬莱、瑶台这些仙境的理解。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提出要求,同桌交流。

(1)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课文结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可做恰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汇报读书情况。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请五名同学读课文。

(随机点拨,第1自然段,提示句中的不同词祖国与世界,要重读。注意量的读音,读linɡ。第3自然段,结尾一句有意境,找学生再读一遍。第5自然段,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意义。)

2、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两方面:①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②圆明园的毁灭。)

(1)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2)找出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过渡句,让学生明白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自然段。)

3、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四、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1、学生谈多次读文的收获,并试着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2、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

1、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

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很大很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连烧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其梳理成本课的两大主要学习问题(出示):

(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2、与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①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被烧掉了,很可惜。②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悲痛欲绝

3.过渡:同学们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感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同学们学会了读书。同学们阅读本文时要透过恨、惋惜等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如果我们学会思考,我们就会把情感沉淀在心中,把情感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

二、初读课文,走近圆明园。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提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出示废墟图片,感受圆明园大的特点。

①介绍圆明园占地面积约为350公顷,估算相当于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②再读第1自然段,把刚才看完图片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带到课文里。

(3)句式转换练习。

①教师导学:这一自然段用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②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齐读)

过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多好啊!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的过去究竟如何辉煌。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历史。

(1)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运用读书符号记录读书收获。小组合作学习: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2)学生汇报。结合文中对圆明园的价值高度概括的三句话:①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板书:布局独特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过渡:这座园林建筑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们来细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三、研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一)走进这座博物馆、艺术馆。

1、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引问:圆明园里有什么?

(1)同桌交流、汇报:买卖街、山乡村野、亭台楼阁(教师板书,最后写不下才用代替)

(2)导学:看来圆明园里的景观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算下来,近三千年啊!如果一年里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近三千件,何况哪能一年就一件呢!所以,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应该是(①数不胜数②应有尽有③琳琅满目④美不胜收)

(3)出示十二属相中的三张奇珍异宝图和几幅名人字画。(师生共同欣赏、感慨: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1)导读:圆明园怎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呢?你要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选择一句,也可以选择一段。

(2)学生纷纷朗读,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自豪之情,读得底气十足。

(3)教师引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3、再读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次让我们扬起头,读出赞美的感觉。

(二)走进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

(1)指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景观并加以想象,具体描述出来。

(2)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圆明园的建筑妙!用朗读体现。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学生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1)演示圆明园的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

(2)引读:如此独具匠心的建筑,称得上一个奇字。我们共同诵读。

3、圆明园内的美景是数不尽,道不完的。法国大作家雨果是这样形容的: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课文中哪句话也是这么形容的?(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假如你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学生慨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圆明园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呀!通过学习,我们对圆明园有了这样的感受。

顺势导学:这瑰宝和精华是谁创造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圆明园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智慧、劳动、汗水,更是一个奇迹!然而它如今已变为废墟了,让我们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三)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1、带着感受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理解第5自然段。

阅读要求:

(1)浏览第5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怎样被侵略者毁灭的?在书上画出相关词语,从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做简单批注。

(2)同桌对比朗读,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用不但而且甚至的句式来说说强盗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要求中的一方面来汇报交流。

(2)举例子理解重点词语。

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统统掠走,到底是怎么掠走?举例子说一说。

②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想象画面,运用动词,如:踢、摔、砍、烧等,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之情。)

(3)出示两份资料: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着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还肆意糟蹋东西。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士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谈谈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带到朗读中。

(4)让我们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播放视频)

(5)大火把金碧辉煌的殿堂烧没了,把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烧没了,把至此,圆明园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毁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板书依次擦掉,一边擦,一边让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结合板书齐说:不可估量)

四、情感升华,走出圆明园。

1、穿越时空,联想表达。

导学: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现在我们做一次小小的体验,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五十五年前。现在,你回到那个时候,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朝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毁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学生进行沉甸甸的思考,各抒己见。

3、教师感性总结:圆明园在今天已经作为一处遗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离开圆明园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停留在恨上、难过上,还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我愿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懂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有智慧、拥有尊严地活着!

26、五年就语文上我爱你,汉字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爱你,汉字听课稿,分享我爱你,汉字听课感受和记录

我爱你,汉字说课稿第一篇: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整理的有关的汉字的各个方面的资料,能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

2、认识13个生字,阅读并理解阅读资料。

3、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4、过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汉萼:了解汉字的特点。

5、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交流对汉字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要流畅,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交流、分析、补充。

学法:多讨论交流,仔细听其他人的发言,大胆提出不同的意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我爱你,汉字中阅读材料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汉字方面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根据我爱你,汉字中的阅读材料,各小组商讨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活动的要求。

2.各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按计划开展活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与说明,如联系社区的图书馆,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号召学生借用图书等。学校有计算机房的,要定时给学生开放时间,并有教师监管。

3,各小组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整理与优化资料,选出优秀作品,指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有条件的地区,要准备好交流的方式,如制作幻灯、课件、网页、展示板1:小组可以邀请课外辅导员做指导。

课内活动:精心布置教室,创设浓厚的汉字氛围。以小组为单位圆型围坐,各小组推荐主持人。

二、引言

上次我们开展了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了解了汉字的神奇与有趣,那么汉字是怎么演变的?汉字蕴涵着哪些文化?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三、各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参与)

【汉字演变小组】

开展这项活动,要利用《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这两则阅读材料。阅读和研究汉字的演变表,要让学生了解汉字从古到今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查找资料,了解这些不同的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还要引导学生从表中发现汉字演变的趋势。从这个简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书写更加快速便捷。《甲骨文的发现》可以在略读的基础上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谈谈感受。让学生能了解到汉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是现存的最早的文字系统,同时要认识到只有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

问题预设: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l)汉字的发展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朝,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2)从这一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上面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

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书写也更加快速便捷)

4.故事串。

一个汉字记载着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如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汉字的故事)

【汉字纠错小组】

这项内容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阅读《一点值万金》,再交流自己的感受。(2)搜集有关写错别字闹出的笑话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3)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的用字情况;检查电视字幕用字不规范的情况(此项活动费时太多,而且长时间看电视上的字幕会对学生的视力造成损伤,可以采用回忆的方法)。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动适宜在城市进行,农村学校可以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本中的错别字,提出防止和减少错别字的建议。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的商店或当地政府写建议书,建议改正街头的错别字。对去街头调查社会用字的小组,教师要专门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发生事故。

在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后,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般可以分三个部分:(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亍招牌广告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3)提出整改建议。发现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汉字书法小组】

这项活动可以从阅读课本开始:先欣赛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读读读背背《赞汉字》,并用诗中的词语印证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然后拓展到课外,搜集碑卑帖,参观书法展览,访问当地有书法特长的人,举办小型书法展览等。欣赏书法艺术的要求不要太高,同学写得好的字也可以欣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四、评比匕最佳活动小组或个人

五、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我爱你,汉字

汉字演变小组

汉字纠错小组

汉字书法小组

【课堂作业】

通过搜集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你一定对祖国的汉字有了更多的认识,写写你的感受吧。

我爱你,汉字说课稿第二篇:

《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5.认识15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造字形式、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等资料。

2.搜集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的小书法家。也可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对综合性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呢!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历史。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的P92-97页的阅读材料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92-97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思考:这七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七个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古代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2)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请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3)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说一说为什么一点值万金?最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4)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5)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在全班汇报读。

(6)关于古代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共学生欣赏。

(7)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A、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B、学生自主读课文。

C、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

D、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E、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

F、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G、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学习得很有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大家对综合性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8页。

4.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P98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二、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六课时

一、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1.教师谈话: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一)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1.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间走过了一条有趣的发展之路。在我们人类一步步揭开汉字神秘面纱的过程中,也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2.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3.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二)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1.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2.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3.全班赛说,评选故事大王。

4、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5.小小建议书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当地政府或你的同学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三)小主人在行动──我为用字规范出点力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的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2.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

3.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

(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A、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B、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C、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D、其他。

▲ 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A、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B、简单的调查报告

C、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D、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E、不规范用字单位的整改意见及整改反馈书]

(四)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重要载体。历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崇尚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中,我们安排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得宛如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2.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

(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3.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五)、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自己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

2、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觉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读读这14个生字,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中感受到、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3.感悟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

4、交流读完课文我最想:

(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

5、出手不凡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自由安排两课时(活动感受与活动评价)

1.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活动评价表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与组员愉快地合作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27、五年级语文上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听课稿,分享钓鱼的启示听课感受和记录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第一篇:

钓鱼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变化。

通过父亲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坚定的让我将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并从中获得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父亲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坚定的让我将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并从中获得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钓鱼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披情入文。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十一岁的我跟往常一样,跟随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三十四年过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我每每忆及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便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让我铭记终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寻找答案吧。(齐读课题)

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借助这些词语来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

1.抓住启示,直奔主题

(1)师:课题钓鱼的启示,那么钓鱼这件事到底带给我怎样的启示呢?谁来说说?(课件)齐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解决是与非的 问题: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就钓鱼这件事,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把鱼放回湖中是正确的,把鱼自己留下是错误的)

2.过渡:同学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鱼放回湖中呢?(指名)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原来如此,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文中的我实践起来却很难呢?默读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来之不易 鲈鱼大、漂亮 四周无人)

课件出示:

①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阳光下轻轻翕动着。(大、来之不易)

出示: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的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的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自己的战利品,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是啊,因为这是一条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我欣喜万分,可以说它来之不易,所以我不舍。

我不舍的理由还有什么呢?

②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③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④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四周无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月光如水、寂静的夜晚,周围没有一个人,更没有船只的影子,此刻,我多想?(指名)我多想( 指名)

3.小结:师:发现了吗?我们找得这些句子,有的是描写作者的(生补充:语言、神态、动作)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快速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我心情变化的词语。

导语:当钓到大鲈鱼时,我很得意;你能读出得意的感受吗?

当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中时,我心里急切;带着急切自己读读?

当我大声争辩,爸爸坚持让我放鱼的时候,我的内心伤心,

乞求的目光里藏着我怎样的心情?

当我慢慢把鱼放掉时,我的内心是多么依依不舍。带着依依不舍,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

同学们,在钓到大鲈鱼与放回大鲈鱼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带着你的情感,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同桌之前合作读一读。

4.过渡:对于把鱼放回湖中,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能去文中字里行间找找吗?

预设:

(1)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你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父亲态度的坚决?(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体会到父亲态度的坚决?

重点句: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难道父亲不喜欢这条漂亮的鲈鱼吗?从哪知道的?

此时此刻,父亲会想些什么呢?

尽管父亲也很喜欢,但是面对道德选择的时候,父亲的选择是坚定不移的。父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默默地感染着我,告诫我: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导读:时光如水,岁月悠悠,三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里出现了两个鱼,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话中的鱼指的是大鲈鱼;带引号的鱼,指的是人生中的各种诱惑。)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之中,我可能遇到哪些难以抗拒的诱惑?

当我面对金钱这条鱼时,我的耳边想起了父亲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

当我面对权利这条鱼时,我依然记得父亲的告诫:________________。

当我面对是非这条鱼时,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的叮嘱:________________。

对于做人做事,父亲到底想告诫我们什么呢?板书:(做人做事要自觉遵守规则)

可以说,当年我把鱼放掉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之举。但是,在34年后,我却能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放弃种种诱惑,因为我已在从小受到的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父亲的教育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父亲对我的教育多么成功呀! 再读启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诱惑?你怎么进行道德抉择?

走人行横道,当红灯亮起,四处无人的时候

在超市买东西,当售货员阿姨多找了我零钱时候

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没看出我一个小小的错误而给我得了满分的时候

(交流分享)

(四)拓展延伸,荡涤心灵

是啊,人生中充满了种种诱惑,正如文中的我一样,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成江河,在这里,老师把来自《中庸》《大学》里的这两个字送给大家,投影片慎独,让我们正确对待每一件事,这两个字值得我们用心追寻一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是 非

放 留

自觉遵守规则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第二篇:

钓鱼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阅读和习作的主要学习目标。

2.能正确认读11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

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4.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明确重点目标

1.读导语,思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要求。

2.反馈:

(1)主题:生活的启示(理解启示:从生活或书本中明白一个道理)

(2)语文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相关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生活处处是学问,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钓鱼这件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同学们事前都做了预习,了解了一些跟鲈鱼或者和捕鱼有关的知识, 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

2.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3.了解了相关的背景,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评价和反馈纠正。

3.字词检查。 出示词语,读一读。

启示、剧烈、操纵、跳跃、挣扎、距离、抉择、鱼饵、实践、获得、告诫、嘴唇、沮

丧、涟漪、鱼腮、翕动、皎洁、小心翼翼、筋疲力尽

重点点拨:翕动(联系词义看字形(嘴唇,鼻翼等)一张一合地动。)

鲈鱼的鲈字,右边是卢,表示它的声。

鱼鳃的鳃是鱼字旁,腮是人脸颊的下半部。

嘴唇的唇字不要多加一瞥。告诫的诫。

四、细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评议)

2.说说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练)

3.指导方法。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提问: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三十四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由于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在父亲不容争辩的要求下,我只好把大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4.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段落写钓鱼这件事?(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第四到九自然段,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

这部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顺序。)

课文哪里写启示?(第十、十一自然段写作者从钓鱼那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五、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1.具体研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写钓鱼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美丽景色。)具体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2.为何作者记住了34年前的那个夜晚?(这次钓鱼和以前钓鱼有何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重点句研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4.学生分组阅读,注意读出当时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得意)

六.作业

1.再读课文,质疑问难,完成课后练习。

2.抄写本课生字词,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读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思考: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1)我为什么不愿意?

联系第三自然段,作者这么具体地描写钓到大鲈鱼的经过,说明这条大鲈鱼来之不易,作者自然舍不得放弃。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表明作者心中的委屈、舍不得。

(3).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以及周围无人的环境,都使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出示:父亲让我把刚钓到的鲈鱼放回去,实在时太难了,因为_____________

3.在爸爸不容争辩的要求下,我还是做出了放鱼的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变化。

4.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父亲,你会坚持把鲈鱼放回湖里吗?

出示重点句: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父亲心里也舍不得。)

5.思考问题: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这样做?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学生找出不容争辩以及父亲的话)

6.画出文中明确表示父亲这样做的目的的语句。

三.体会启示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钓鱼和放鱼部分。

2.朗读启示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读起来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前者用了许多描写的方法,后者主要是用议论的方法讲道理。)

四.研读启示部分的关键词句

1.转眼间 34 年过去了,作者已由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34 年里,他没有忘记鲈鱼,没有忘记父亲的话。

出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1)什么是是与非?学生举例。

(2)实践起来难在哪里?(在遇到诱惑时,人往往管不住自己。)

2.出示:我再没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自由阅读,思考哪些事会像这条鲈鱼那样诱惑人?

(2)分组讨论。(鱼指那些不该属于自己的金钱、名利、地位等诱惑。)

3、教学提示

1.教学时抓住我的心情变化,理解重点词句。

(1)得意。例如,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可引导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2)急切、不理解的心情。例如,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的心情。例如,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乞求。例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5)无可奈何、依依不舍、遗憾。例如,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细节,体会父亲在道德抉择面前的态度。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和我一样喜爱这条大鲈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从情感上说,父亲也很舍不得放掉这条漂亮的、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父亲平静地说。──父亲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五、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选择喜欢的抄下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顺序 心情

钓鱼 得意 兴奋

放鱼 着急 委屈 不舍沮丧

(实践道德难) 启示 感激 (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七、语言训练点: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里一定也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在想什么呢?把父亲想的写下来。

2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材分析

《军神》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抓住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刘伯承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做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难点: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突破全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神》,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谁是军神?(出示人物简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出示课件)

沃克医生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在说这句话的?(激动、赞美、敬佩)带体会读。

读了这句话,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军神?)学贵有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边读边用心体会,把课文中最能体现这些词语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体会。然后小组交流。(出示自学提示)

二、品读感悟。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我们也按照顺序来交流。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出示课件)你体会到了什么?

刘伯承的伤势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资料 :刘伯承眼部受伤是在讨阀袁世凯的丰都之战中,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子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手术前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示课件)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不实行麻醉。)

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此刻他将要为此负出的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剧烈的疼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段话。

我们重点分析了刘伯承的语言,那么在手术前这部分,谁还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哪个句子也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知道他是军人,他能承受这样的痛苦时,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而现在当他听到刘伯承这一番解释的时候,他又怎么了?

沃克怔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

沃克为什么怔住了?(他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情。)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关心刘伯承、沃克医生非常吃惊、震惊、很紧张。)

为什么很紧张?(竟有点口吃地说话。他被震惊了。他从来没有给一个拒绝用麻醉药的人做手术。)带体会,再读沃克医生的话。

刘伯承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试试看吧,这几个字又包含着什么?(刘伯承很勇敢、镇定。)(分角色朗读)

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也感受到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同学们,手术中,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回答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出示课件)

这是刘伯承手术台上的表现,那么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刘伯承紧紧地抓着崭新的床单,手上都流汗了。刘伯承把崭新的床单抓破了。沃克医生额头上有很多汗珠。)你们听见了什么?(剪刀剪肉的声音。抓床单的声音。)

看录像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担心、惊讶、难以置信)

那么手术台上沃克医生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很紧张、很害怕)课文哪些地方能够说明?(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你忍不住可以哼叫。)

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害怕刘伯承出事。担心刘伯承顶不住。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沃克医生怕做不好。)沃克医生没做过眼部手术吗?(沃克医生做过这种手术,但从来没做过没打麻醉剂的手术,他怕刘伯承挺不住。)沃克医生不是没做过眼部手术,而是没有做过不使用麻醉剂的手术。那么,此刻刘伯承在做什么?(在数刀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不小心受伤的经历?你知道吗?摘除眼球的手术比我们的普通伤疼几百倍,上千倍。而刘伯承在没有用麻醉剂的情况下,他整整承受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因此,沃克惊呆了。他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齐读)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病人,他是......这不是一位寻常的军人,他是......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的极大痛苦,他是......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你是......(引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

这的确是沃克医生的肺腑之言。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态度。沃克医生刚见到刘伯承时的态度是?手术后的态度是?沃克医生的情绪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课文主要写刘伯承,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来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这是为什么?(为了衬托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属于侧面描写)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四、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2.全体起立,向可敬的军神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礼!

五、总结,深化情感。

六、主题阅读《第十二块纱布》

自学提示:

1、 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年轻护士和外科专家语言、神态变化的句子,体会护士的优秀品质。

2、 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

七、作业:

(1)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篇文章。

(2)继续搜集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

军神

(侧面描写) 沃克冷冷柔和慈祥

(正面描写)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镇定 意志如钢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充分感悟,通过读,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

2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最后令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兴趣比较浓厚,学习起来积极性较高。且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如何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助推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式进行:观看动画版的草船借箭。

让学生对于课文有更形象具体的了解,为走近文本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其次,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经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作为教师再一步一步引导,能够得神机妙算在识天气方面

其次,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得出神机妙算还体现在知人心、懂地理方面。

最后,请同学们再次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这样的总结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成功的原因,由此也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思考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通过对题目的更换以及课下对诸葛亮的了解,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

30、五年级上册课文2落花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课文2落花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由此升华到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详略安排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教学目标

小学的学生们已经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字词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思想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基于对教材和学生们特点的的认知,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 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居然一词的感情并会造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分清课文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 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从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上的详略分明,以及如何通过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 教法学法

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科学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们在学习中积累知识,获得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我将本课的学法定为质疑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五、 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定为两个课时,今天,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四个步骤:

1、复习检查,探究新知

首先我会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用了居然一词?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很容易可以归纳为:1: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2:丰收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知道了居然一词的意思,而且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然后我会随机挑选两名同学用居然一词造句。对于上节课留下的另外一个作业自己观察花生的生长过程,我会出示幻灯片,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结果与图片进行比较,总结出花生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的特性,由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的兴趣,这样一来,也不会使课堂显得过于沉闷,引出了课文《落花生》一课。

2、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的?。在学生们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之后,会有所感悟,同时会有所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所以在自由读课文之后,小组之间进行读书交流,再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们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回答是按照种收吃议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有的也可能回答是按照从种到吃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等等。(板书:课文结构:种收吃议)作为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们多种答案的出现,同时要对学生们的一些答案进行肯定和鼓励。

接下来可采用计时法来看本文的详略由老师朗读,分别找四个计时员,对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进行计时,从朗读的时间上进行直接感受。

课文略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详写的是议花生。再通过小组讨论,从文本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等方面理解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直观、形象、而且学生们乐于接受。在学生们易理解、乐接受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延伸课文,探究品性

分小组选代表,以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落花生》一课有感情地读出来,再通过朗读代表我的心的游戏进行本课重点的品读,即通过小组齐读、男女生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然后挑选一名学生们把自己觉得父亲的话中最能表现出花生品质的话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猜猜这位同学想突出哪个词,谁猜对了,就有机会谈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读书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们一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好机会,由此一来,本课的重点也就凸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父亲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进行对比,能够体现出花生的什么品质?学生们由此问题通过对比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进行点拨。结合本课,再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然后由学生们讲此类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此类写作手法的好处。(板书: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整个过程中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允许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们的教学改革思维,实现文本开放,同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4、 读中辩论,升华主题

道理越辩越明,我会采用电视《实话实说》栏目的方法进行辩论,要求学生们说实话,辩论的内容为在当今社会中,你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们在进行小型辩论赛中,第一轮讲述各自的优点,第二轮讲述对方的缺点。 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板书: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让本篇课文带有时代的印记,教出新意,更有利于对学生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六、 板书设计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是再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本课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落花生

课文结构:种收吃议

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

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

默奉献的人

将板书设计如此,更好的突出了本堂课的精华。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指导!

31、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

(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语)。

  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悉它,它是谁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

  【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解更深刻。

  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机灵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

  【设计说明】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松鼠 启示:

  外形漂亮

  生活习性:活动

  住

  吃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32、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