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2课题临安邸古诗翻译

五年级上册12课题临安邸古诗翻译

五年级上册12课题临安邸古诗翻译

1、五年级上册12课题临安邸古诗翻译

五年级上册12课题临安邸古诗翻译

注释: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山行诗句翻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山行诗句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诗词翻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诗词翻译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从示儿题临安邸题临安邸题目中你了解的哪些信息?

从示儿题临安邸题临安邸题目中你了解的哪些信息?

示儿这个诗题意思是:给儿子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看的。

题临安邸这个诗题意思是: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题目告诉我们写诗的地点。

题临安邸这个诗题意思是:写于己亥年的组诗。诗题告诉我们写诗的时间。

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孙:子孙 外孙 侄孙 孙女 王孙贵族

泊:停泊 漂泊 泊车 淡泊名利

愁:忧愁 愁闷 发愁 愁绪 愁眉苦脸,

寺:寺庙 寺院 佛寺 山寺 寺观

榆:榆关 榆树 榆钱 榆荚 榆叶 榆木

畔:河畔 田畔 江畔 湖畔 篱畔 池畔

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及造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及造句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供来宾欣赏潮剧或祭拜天地。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心系百姓,有容乃大;反腐倡廉,无欲则刚。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天 那些臭蛋使整个房间臭气熏天.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我们来到杭州西湖,饱览江南秀丽风光

亥:亥时 我当然去,但不是现在,黎先生说了,要等到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那几个犯罪分子有恃无恐,干尽了坏事,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对于死去的的人,我们除了哀悼,还能做些什么?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他在生意场上应变无方,不拘一格,所以左右逢源,发展得很快。

8、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己亥杂诗》中第二百二十首,此诗,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9、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已亥杂诗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已亥杂诗课堂笔记知识点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 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10、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笔记知识点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11、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堂笔记知识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 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12、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之三翻译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之三翻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3、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之二翻译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之二翻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14、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问题归纳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问题归纳课堂笔记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15、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上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上课笔记

《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16、五年级上册23课古人谈读书原文翻译

五年级上册23课古人谈读书原文翻译

译文:

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17、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案教学反思

我想,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应该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试图抓住古词的情和味,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一读到七读几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首先,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理解,作者的离愁中有痛苦,也有豪情。穿插的语言练习和课堂小练笔,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更好的理解词的特点和对仗的用法。教学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不足: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大量背诵交流就更好了。练笔时,有些学生填词没有押韵,这虽有些难度,但我的指导还是不够到位。

1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 初读《长相思》

1.一读 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 品节奏 (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 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 特点

二、品读感悟 理解词义

(一)四读 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 讨论 )

2.汇报 :曾经身处山上 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 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19、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20、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是 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 讽喻诗中的杰作。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通过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展现了不同年代、人物深深的爱国情怀。

古诗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所以在本单元的开篇,以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三首爱国诗揭开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同时,本单元重在强调学生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能力。在课前,我让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找了相关资料,这都为更好的理解古诗、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简单易懂,且所处年代相同,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先进行《题临安邸》的教学,再教授《示儿》。通过对《题临安邸》的学习,学生对南宋历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了南宋诗人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示儿》的教学相对来说更易读懂,我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题临安邸》的基础上,《示儿》中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2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导入

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手势引导)

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

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

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

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点评:这段引导语很精彩,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也是围绕着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展开的。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范读。

播放范读视频。

听完了,我们像他这样练习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点评:还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就举得高高的了,非常积极。

提问生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在读。(划出节奏符号)

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我们要拖长一些。这些古诗呢要读得慢一些,才更能读出他的味道来。

点评:通过划分节奏停顿和韵脚来指导朗读。

老师的语言高低起伏,有轻有重,十分优美,声音洪亮。

现在呢,孩子们就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自己去练习读一读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点评: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又举起来了,太积极了。

提问生读。

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美,掌声送给她。

点评:掌声整齐统一,课堂组织做得很好。

还有谁想读一读。

来,马子涵,你来。

声音真清脆,真好听。但是老师想提醒你,如果读的节奏能再放慢一些,停顿能再长一些,就更棒了。

还有谁想读一读。

真不错,读出了感情。

现在呢,老师想听所有男孩子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预备起。

声音响亮,很有气势。

还想听女孩子来读一读。女孩子准备吧,预备起。

好,我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真不错,老师情不自禁地都想为你们鼓鼓掌,你们确实读出了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点评: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初读部分通过个人读、分男女读、配乐齐读来反复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方。

⚪精读一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孩子们导出了一些词的注释,现在就请你根据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悄悄地练习一下。

点评:手很快又举起来了。老师全程姿态端正优美,双手端着放在身前,面带微笑。

嗯,真不错,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西湖中的歌舞。

老师纠正:西湖边的歌舞。

嗯,也说得很不错,对不对?

那刚才两个孩子译的时候都把游人译做游玩的人,该不该这样译呢?(划出游人)

点评:这个词抓得非常关键,老师用这个词引出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了这首诗的主要人物达官权贵,再引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实在是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生答。

他说是在北宋灭亡时写下的这首诗,同不同意?

生:不对

不同意,有的孩子说。可能她在收集资料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不过没关系,你来说。

嗯,你谈到了诗人的心情,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孩子们可以自己小声读一读。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游人,你们读完资料后认为应该译做什么?

生答,应该是南宋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嗯,那就是南宋的权贵们。

那这些南宋的权贵们究竟在杭州西湖边上干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诗句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那两句诗勾画出来。

好,李志野,你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两句诗?

同意吗?同意。

一起读一读。

醉(三角符标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沉醉,陶醉。

是什么人沉醉、陶醉了?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沉醉陶醉了?

生答:美丽的歌女,香喷喷的美酒和饭菜。

还有吗?

生答,美丽的景色、金钱。

是呀,种种都让他们陶醉。

点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做到了以生为主。

那,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到杭州城西湖边上去瞧一瞧吧。

播放视频,欣赏达官贵人们饮酒作乐的古画。

是呀,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香醇的美酒、如云的美女、美妙的歌舞中深深的陶醉,早已忘记了身在何处。

看着他们老师呢,不由得想起了另一群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百姓。

被他们遗留在中原的北宋遗民。

他们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也去瞧一瞧。

播放画面,战火不断,兵荒马乱。

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花天酒地,遗民们痛失亲人,流离失所。

孩子们,看着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再读这个醉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叹?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是呀,孩子们,在这一群酒囊饭袋的眼中,我们的杭州城还是杭州城吗?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引出第一组对比,达官贵人和遗民的生活对比。教师语言流畅,声音激昂,质问有力,直击人心。

生:不是

手势引读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这究竟是两座怎样的城市?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先去瞧一瞧。

播放视频。(古画配乐欣赏)

师随着视频开始解说,声情并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它那连绵起伏,如屏障般的青山,那层层叠叠的楼台,那西湖里柔柔的碧波,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杭州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在南宋时期,它就是一座足以媲美汴梁的大都市了,孩子们,好好地瞧一瞧吧。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北宋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它的繁华,孩子们可以看那风景如画,街道纵横,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汴州已经被活活地断送了,不知道杭州的明日会不会和汴州,一个模样呢?

点评:老师随着视频的这一番解说紧扣课文,将汴京和杭州进行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两组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师的解说也非常有感染力,抑扬顿挫。

汴州和杭州都是一样的风景如画,一样的繁华,难怪南宋权贵们会: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

你从这句诗里读明白了些什么?想一想。

生答担忧及原因。

说的多好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生答痛恨及原因。

是呀,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汴州,权贵们都是这样,日日饮酒,朝朝做乐,他们已经忘记了江山,忘记了黎明百姓。

⚪精读二

那孩子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诗,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答。愤怒,怜悯,及原因。

你读出了很多的感受。老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就是怒。

(板书:怒)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愤怒。

那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惜字如金,用一个字来表达你的感受?

生答,恨。

板书,为什么恨?恨什么?

把你的恨读出来。嗯,也读出了自己的痛恨。

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忧。读出你的忧。

读的真好?

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怜。嗯,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他是在替黎民百姓们感到痛苦,悲伤。

板书:悲

那你能读出你的悲吗?读一读吧

点评:用四个字精准概况情感,并抓住情感进行朗读指导。

诗人林升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为南宋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而怒,为他们的不思进取而恨,为杭州城的明天而忧,替黎民百姓而悲。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南宋另一位诗人陆游的那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饮凉有感。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清兵肆虐,遗民泪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遗民们已经整整盼望了65年了。

一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十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遗民们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读:暖风

南宋权贵们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什么江山,什么黎民,他们全然抛在了脑后。可我们的遗民们却在苦苦等候着,等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诗人陆游,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等到。

而我们的北宋遗民们,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所灭,他们也没有等到。(痛心)

点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第一个情感高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结合陆游的诗进行对比教学,一层一层地推进情感,学生不自觉地就在朗读中加入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老师的引导语言也声情并茂,步步推进,情绪高涨,直击人心。

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

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一个问句,谁问谁?

生答,诗人问达官贵人。

谁愿意替诗人问一问?

生读。

问得真好。

老师现在就把这些南宋的权贵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

谁愿意走上前来问一问他们?

生指着图片愤怒地读。

老师也把南宋皇帝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谁愿意像何伟乔那样指着鼻子来问一问他?

真棒。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点评:这个设计是第二个小高潮部分,非常生动精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这些权贵们的图片,把这句诗的情感读得淋漓尽致。

是呀,北方山河沦陷,遗民受苦,南宋权贵们却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眼见如此,诗人不由得质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不由得怒骂生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孩子们,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答:爱国;忧国忧民

嗯,这个词用得真棒。

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林升只是一介文人,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无处施展。唯有将诗歌言志,将满腔爱国之情都化做了这一首生齐读题目。

⚪精读三

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首古诗,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己练习再读一读,读自己的。

老师呢,想请孩子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何伟桥读的是声情并茂,多有感情啊,掌声送给他!

谁还想向何伟乔挑战,再读一读?

你的朗读听得老师的心都揪起来了,你把诗人林升的那种悲和忧读得是淋漓尽致啊!

还有谁想向他们挑战?

从你的表情,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够感受到你那满腔的怒火和痛恨,你读得可真好,掌声送给她!

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林安邸,预备起?

真棒,老师都想情不自禁地为你们鼓鼓掌,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点评:深入分析完古诗的情感后,再自由读、个人读,感受更加深刻,老师的点评语也更加具体精彩。

北方山河沦陷,百姓受苦,面对如此的情况,无道昏君沉沦了,无耻佞臣堕落了,但与此同时,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孩子们就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去读一读吧!

出示三首古诗。

范成大在州桥当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点评:最后进行了主题拓展,加深对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体会。

类似的爱国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以后可以去做一些收集,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爱国诗歌的吟诵比赛,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下课。

22、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教学反思

《长相思》不是这首词的题目,也并不表示这首诗词写的内容就一定是长久的思念。

它是一种词牌名,是曲苧名,还有另外的名字叫双红豆忆多娇。接着,干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现了《长相思》词牌的平仄规律,告诉学生,凡是这样写的都叫《长相思》。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律,自己也不太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环节,读出一个诗人来。

读诗,即读人。解诗,也是在解人心。唯有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读懂了人物的言行,才能真正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环节,怎样读出乡心。

教师设身处地的联想,把学生带入诗人的心境,层层深入地朗读,渐渐走进诗人的心。

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地基础,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样的诗词教学,哪个不喜欢呢?

第五环节,乡心中的感悟。

诗人纳兰性德的乡心,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六环节,你喜欢这首词吗

诗人的乡心,人生征途漫漫,艰难险阻,波折不断。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理解,从词人词作之意转到自己身上,让学生和诗人产生心理共鸣。

人生中总会有寂寞的时刻,聒碎乡心梦不成,你的故园在哪里呢?

诗人的忧伤,还有一种永远的乡愁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

佩服,感动,此刻心中产生了共鸣。诸多年来,自己一路跋山涉水,你在追寻什么?

原来,自己也自带诗人般地忧伤与秉性。心中似乎找到了答案,那触任心弦的,不正是一次次对灵魂的拷问,精神上的只准追求吗?

永远的乡愁,寻寻觅觅,寻找精神的家园人类。

此心安处,是吾乡。

23、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24、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读后感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25、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好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6、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好句摘抄

好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27、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读后感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28、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29、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榆(榆关、榆树、榆荚)

pn:畔(河畔、池畔、耳畔)

《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3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问题归纳:

1.《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3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3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几:jǐ几个 jī茶几

3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3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译文

理解诗意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b: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36、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堂笔记

词句赏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题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是什么原因让将相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

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3.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二,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因此,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相和。

37、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描写了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 所见的景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 山雨欲来 和 雨过天晴后 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 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 热爱 之情

①会认的字

德品德 道德 他按照严格的道德准则生活。

鹊 喜鹊 声名鹊起 喜鹊整天在喳喳叫。

蝉捕蝉 蝉鸣 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

②生字拼音

德:品德 美德

鹊:喜鹊 鹊桥

蝉:蝉联 噤若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