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谁的龙舟跑得快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谁的龙舟跑得快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谁的龙舟跑得快

1、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谁的龙舟跑得快

  教材分析

  谁的龙舟跑得快(科学)

  端午节主题活动中,幼儿被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种龙舟吸引着,他们纷纷拿着龙舟炫耀“我的龙舟跑得快”,还在桌上推着龙舟玩。如何让龙舟跑起来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的有关让纸船动起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探究龙舟如何前行为切入点,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直观感知力与龙舟前行与速度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龙舟前行需要外力作用,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

  2.能用多种方法探索使龙舟前行的秘密,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油光纸折好的龙舟每人一个(材料大小、轻重相同),大水盆 4 个, 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

  活动建议

  1.出示油光纸折成的龙舟,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想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1)提问:今天我们要进行龙舟大赛,请你们猜一猜、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让龙舟在水中前行?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可以用嘴吹、用扇子扇、用手划水等许多方法, 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让龙舟前行,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2.分组操作,探索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内容,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方法。

  (2)分组实验,为每组幼儿提供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请每名幼儿选择材料,用自己想到办法试一试,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试一试”一栏。

  (3)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龙舟前行和“力”有关,可以用“吹”、“扇”、“拨”等方法让龙舟在水中前行。

  3.继续分组操作,探索让龙舟快速前行的方法。提问:哪种龙舟前行方法速度最快?为什么?

  引导幼儿动手试一试,找出自己室验中最快的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在实验记录上。

  4.举行“龙舟竞渡”大赛,引导幼儿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引导幼儿用自己最快的的方法参加比赛,看谁的方法速度最快。

  小结:龙舟前行的速度与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的大小有关,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大,龙舟跑得快;产生的力量小,龙舟跑得慢。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活动区里继续探索让龙舟前行更快的其他方法。

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着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懂得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3、大班体育活动教案《赛龙舟》含反思

活动目标:

  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培养竞争意识。

  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培养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观看赛龙舟的录像

  2、节奏轻快的音乐,收录机

  3、红旗一面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听音乐,师生一起做模仿动作(体育项目)

  游泳(活动上肢)射击(弓箭步,左右开弓)乒乓球(半蹲,体转)竞走(全身运动)体操(放松运动)

  二、“开龙舟”游戏

  1、幼儿自由结伴五人一组,后面的幼儿依次抱住前面幼儿的腰或者拉住衣服,蹲着向前走。(老师只交待“开龙舟”游戏的基本玩法,让幼儿自己在玩中体验怎样使“龙舟”前进的技巧)

  2、老师观察:幼儿自由结伴的情况。开龙舟游戏时,幼儿能否步调一致,有节奏地蹲着向前走。

  3、集中幼儿一起说说,“开龙舟”游戏玩得怎样

  师:小朋友,“开龙舟”的游戏好玩吗?你们玩得怎样?

  幼:我们“开龙舟”时有一个小朋友掉队了,他没跟上。

  幼:前面的小朋友走得太快了。

  师:那么怎样让“龙舟”上的小朋友走得一样快慢,让“龙舟”顺利地开起来呢?

  幼:要一起走。

  幼:要喊口令

  幼:喊1、2、3、4……

  幼:喊加油、加油……

  师:如果速度一致,有节奏地走,“龙舟”是不是就能开得快呢?小朋友们再试一试。

  4、幼儿再玩“开龙舟”游戏

  幼:我们还要一起出同一个方向的脚。

  师:你们小组商量,一起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

  5、幼儿第三次玩“开龙舟”游戏

  老师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三、竞赛游戏:赛龙舟

  过渡语:小朋友们的龙舟开得很好,(出示红旗),下面我们来进行龙舟赛,看哪条龙舟最先到达红旗处,就算胜利。

  1、幼儿五人组龙舟,并排从起点出发,开展龙舟赛。

  2、加大难度,八人一组,十人一组组成龙舟,再次比赛。

  四、放松整理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2、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看谁滚得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坡道若干,装不同量的水和沙子的矿泉水瓶若干,小积木若干。

  2.幼儿操作记录表每人1份,教师用大记录表1张。

  3.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活动起兴趣

  师:今天有很多瓶子宝宝要出门去玩,他们要比赛,看谁滚的远。我们来试一试。

  (二)第一次操作,探索坡度相同、坡道表面光滑度不同的情况下,哪种瓶子滚得更远

  1.请幼儿分成两人一组,取一个表面光滑、一个表面粗糙得长条积木,自己用小积木为台柱搭成两个高度一样的斜坡。

  2.两人分别将相同的空矿泉水瓶放到坡道上,观察哪个瓶子滚得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坡度不同、表面光滑度相同的坡道上,水量相同的瓶子哪个滚得更远

  1.请幼儿两人一组选择相同表面的坡道,搭好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

  2.两人分别拿相同水量的瓶子放在坡道上,观察哪个瓶子滚的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四)第三次操作,探索坡度相同、表面光滑度相同的坡道上,装水和装沙子的瓶子哪个滚得更远

  1.幼儿两人一组,将刚才的高度变成一样高。

  2.两人分别拿装水和装沙子的瓶子放到坡道上,观察那个瓶子滚的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五)幼儿交流讨论操作结果,教师提升幼儿经验

  请每组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

  请幼儿观察记录表后小结: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的坡度上滚,在光滑的坡道上滚得远,粗糙的坡道上滚得近;同样的瓶子在不同坡道上滚,坡度陡的的滚得远,坡度平的滚得近;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瓶子重的滚得远,瓶子轻的滚得近。

  (六)请幼儿观看高山滑雪、下雪后撒沙子的挂图或视频,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独特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多变的云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朵,知道天空中的云朵是可以变来变去的。

  2.能对云朵的形状展开想象,体验想象的乐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棉花与粘贴材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谈话

  宝宝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哪里有星星吗?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会有什么?

  2.扩散思维活动:云彩为什么会变色?

  师:宝宝们知道云彩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吗?云彩除了会变成黑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幼儿知道云彩还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

  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观察内容:云彩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云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表述)

  4.模范活动:模仿云彩的样子

  师:刚才我们说了图片中的云彩像什么样子,你能表演出来吗?来学一学吧。

  5.创新想象

  师:你觉得云彩除了会变成刚才的样子之外,还能变成什么样子?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样子?

  6.操作活动与赞赏激励

  师:宝宝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让云彩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我们来试一试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小手进行创意粘贴。

  7.结束活动

  请幼儿互相观看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肯定幼儿的表现。最后把我们的云彩送上天空,让它们一起飞走吧。

活动反思:

  幼儿的年龄小,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但自身是潜在着创造力的。设计了让小班幼儿所熟悉内容,利用不断变化的形式,在易把握的基础上让幼儿尽情的畅想。本次活动设计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环节,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活动进行的顺利。

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2、能模仿几种常见动物的睡眠姿势。

  3、初步知道和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及其重要性。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初步知道和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及其重要性。

  能模仿几种常见动物的睡眠姿势。

活动准备:

  动物午睡PPT、幼儿睡觉图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音乐《摇篮曲》,带领幼儿入场。

  教师:“你们听了刚才的音乐有什么感觉?”。

  幼儿:“很优美、想睡觉......”

  教师:“森林里的幼儿园开学了,长颈鹿老师也经常给小动物们播放这个音乐当作睡眠曲,可是小动物们听了是怎么做的呢?”

  二、出示PPT,探索发现,想象体验,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睡眠方式及其重要性,并模仿。

  师: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

  幼:我看到了小狗......,它在睡觉......。

  师:它在睡觉吗?它是怎样睡觉的?它为什么要这样睡觉?

  幼:......

  集体小结:

  小狗:趴着睡觉,耳朵挨着地,只要一有动静,马上就能醒来。

  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

  猫头鹰:只有一只眼睛是闭上的,另外一只眼睛是睁开的,它的警惕性可高啦!

  马:站着睡觉。有敌人的话可以很快逃跑,若马躺着睡觉表示生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保护自己。

  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引入生活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怎么睡觉的?

  幼儿谈论交流。

  观看幼儿睡觉图片,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睡眠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师: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四、游戏巩固

  《天黑了》动物睡觉模仿秀

  小朋友们想不想模仿动物是怎样的睡觉的呀?

  播放音乐《摇篮曲》,请幼儿自由模仿动物们睡觉,教师询问。

  五、活动延伸

  播放音乐《火车开了》,带领幼儿开着小火车把所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9、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车跑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1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树的作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木制实物

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知道每年的3月份有一个关于树的节日吗?(3月12日植树节)为什么要种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树的作用》。

  2.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3.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ppt,引导幼儿讨论树的作用。

  教师小结:(1)净化空气:树木多的地方空气清新。

  (2)美化环境:树木可以把环境打扮得很漂亮。

  (3)减少噪音:树木可以让噪音减少。

  (4)挡风固土:树木可以为我们遮挡风雨,树的根可以稳住泥土松弛。

  4.认识常见的木制品。

  教师出示木制品实物(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是用什么制作的?

  教师小结: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木制品,都是用树木制成的,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5.了解保护树木的方法(幼儿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给树浇水、给树施肥、给树修剪枝丫、给树防蛀防冻等等……)

  6.教师评价总结。

  7.活动延伸:

  观察周边的环境,与同伴、爸妈、老师分享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感受水的特性。

  2、通过科学小实验,发展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了解生活中的水资源,产生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愿望,增强环保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2个金鱼缸(一缸有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杯清水每组一份白糖、盐、油、大米。

  2、人手一只塑料小筐,有洞小溶器、半玻璃杯清。

  3、课件。

【活动过程】

  1、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提问: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样知道的?提问:看看米里有什么?让我来摸摸米里有什么?师:“真奇怪米里有个塑料玩具,我们怎么没看见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别着急,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所以就看不见里面的东西了,水除了这个秘密它还有好多秘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进行尝试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筐,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让幼儿尝试后幼儿讨论。师:这说明水会流动。

  (2)溶解实验。

  师:“小朋友我们玩个游戏,桌上有糖、盐、,从中取几样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中的颜色及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糖、盐、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被水溶解了。”提问: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味精、化肥、感冒冲剂、蜂蜜、染料、冰糖、奶粉、小苏打)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我们的朋友却有困难了,这些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生活。

  提问:那我们怎样保护水呢?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中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4、改造容器。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个环保的好孩子,也是有爱心的宝宝,鸭妈妈遇到困难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了哪些困难。”

  (播放课件)提问:“我们来一起帮助它们找找盛水的工具吧,我要把这些能盛水的工具给小鸭子送去,可是能盛水的只有这么几个,小鸭子却有那么多怎么办呢?(把不能盛水的改成能盛水的)

  提问:“怎么改才能使它们能盛水呢?师:那你们堵上后试一试能不能盛水,你们都把不能盛水的改造成能盛水的工具,那我们来帮助小鸭子浇浇花吧。”

  5、师幼共同浇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1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旋转的小花》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录音机,欢快音乐。

  3、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1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及两两等量相加的意思。

  2.大胆尝试动手操作、调配颜色、并记录。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体验认识色彩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魔法瓶三个、PPT课件一份;一瓶醋、一瓶矿泉水、一瓶牛奶;调色杯人手一份、颜料水共14份(红、黄、蓝)、记录单、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认识颜色的经验。

  3.环境准备:适宜操作的室内环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

  2.难点:能准确的用"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出三间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渲染活动气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有白水的矿泉水瓶,请幼儿察验后开始变魔术,依次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

  2.这三个颜色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幼儿回答……

  3.教师: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叫做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美术三原色,即红、黄、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

  4.你们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去学这个魔术,然后今天在这里表演变魔术?幼儿回答……

  5.师:因为这三个美术三原色宝宝想去彩色城堡玩。

  (二)出示彩色城堡图。

  1.师:但是想进彩色城堡必须打开城门。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堡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彩色城堡的主人:"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彩色城堡的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三角形组成的风车门才行。现在你们的老师已经变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

  2.教师提问:

  (1)现在只有三种颜色,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2)请你们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分别需要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

  3.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还是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吧。(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吧。")

  4.师:什么是"两两等量相加"?幼儿回答……(半杯醋加半杯牛奶,半杯醋加半杯矿泉水,半杯牛奶加半杯矿泉水,现场请幼儿演示、记录,特意确定如何"两两相等"。)现在你们学会了"两两等量相加"这个本领了。

  5.师:你们愿意帮助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吗?那请你们有序的走到下面桌子去,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调色杯及你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将这些颜料水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在一起才行。不然我们就进不了彩色城堡。

  (三)幼儿操作、记录、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小朋友们有顺序的排队到下面的桌子去操作、然后填好记录单。你是用哪个颜色和哪个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得到什么颜色的,请你在记录单上连好线哦,小朋友们需要合作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的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

  (四)小结、讲解。

  1.师:请小朋友讲解自己调出来的颜色以及自己用到了哪两种颜色。你们调出来的颜色是不是开锁需要的?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堡的主人,好不好?(1)红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紫色、(2)红色和黄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橙色、(3)黄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绿色。

  2.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五)介绍"三间色"。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彩色城堡的主人让我们找的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紫色、橙色、绿色,这三种颜色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间色"。原来,这些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等量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美术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2.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呢,请进来吧。")

  3.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老师选出了三种水果,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西瓜、茄子、橙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美术三原色和三间色,哪位认真听课的小宝贝能告诉罗老师美术三原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美术三间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

活动总结、延伸

  师:因为今天你们上课表现都非常的棒,所以彩色城堡的主人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我们来听听是什么任务。彩色城堡的主人"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可都太棒了,我想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你们回到你们班教室用今天你们学习到的美术三原色和美术三间色来装饰你们班的教室,我相信你们会完成得很好的"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彩色城堡主人交代的任务呢?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有秩序的排队回教室思考思考要怎么装饰,一会儿罗老师回教室时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1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了解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粗细相同与不同的蜡烛多根,大小相同与不同的玻璃瓶数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昨天晚上老师家里停电了,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有手电筒,你们说如何才能让屋子里亮起来呢?

  让幼儿自由回答得出蜡烛可以照明。

  二、基本部分

  1.师:点燃的蜡烛不把他吹灭,他会怎么样呢?

  幼:蜡烛会一直燃烧。

  师: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2.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上面罩一个玻璃瓶,观察其现象,再点燃一支蜡烛放旁边进行对比。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蜡烛燃烧的作用。

  结论:罩玻璃瓶的蜡烛会熄灭,另一只继续燃烧。

  3.实验二:点燃两只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杯,观察结果。

  结果:小瓶里的蜡烛先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灭。

  小结: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灭。

  4.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蜡烛,并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观察结果。

  结果:粗的蜡烛先灭了。

  小结:粗蜡烛用掉的空气多,所以先熄灭了。

  三、总结

  空气对蜡烛有助燃作用。

  延伸:如果点燃两个粗细长短都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索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1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动物尾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1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设计思路:

  我心里的一棵大树,它枝繁叶茂、它魁梧高大,它保护我的健康成长,我心里喜欢的大树啊!请你将这个世界都遮罩在你的怀抱下!让人在你的怀抱下健康、开心的生活。为人类抵挡寒风、尘埃。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大树在地球上的作用,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从小养成很好的环保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会做观察记录。

  2、复习12以内的点数。

  3、认读树名。

  4、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5、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活动准备:

  1、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2、课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

  3、彩笔、图画纸、铅笔。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上到下,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践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活动室展区展览。

  7、让幼儿说出树木的本领(平衡生态、净化空气、阻隔噪音等作用)。

  8、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9、引导幼儿合理、大胆想设,并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会怎么样?

  小结:人类离不开树木,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假如没有树木,空气污染会更厉害;假如没有树木,沙尘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假如没有树木,就会有泥石流把房子冲垮......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观看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多媒体录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迫切性。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还未达到本质上的认识。爱护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小事做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大班游戏活动教案《赛龙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下蹲走,锻炼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初步竞争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节奏轻快的音乐。

  2、龙舟头饰8个。

  3、小红旗1面。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教小朋友做一项非常有趣的体育游戏,想不想做呀!在做游戏之前先跟老师来运动运动做做热身操好不好?

  2、 听音乐,师生一起做模仿动作(体育项目)游泳操(活动上肢)射箭操(弓箭步,左右开弓)乒乓球操(半蹲,体转)竞走操(全身运动)。

  二、"开龙舟"游戏

  1、谈话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龙舟比赛》的体育游戏,哪个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龙舟"?

  2、老师出示挂图,向幼儿介绍《龙舟比赛》。过渡语:要想进行龙舟比赛,我们先要学会怎么 "开龙舟"。

  3、幼儿四人一组,后面的幼儿依次抱住前面幼儿的腰蹲着向前走。(老师只交待"开龙舟"游戏的基本玩法,让幼儿自己在玩中体验怎样使"龙舟"前进的技巧)4、集中让幼儿一起说说,"开龙舟"游戏玩得怎样?遇到什么困难?怎样才能使龙舟开好?

  ①大家要一起走。

  ②要一起喊口令。

  ③还要一起出同一个方向的脚。

  师:如果大家速度一致,有节奏地走,"龙舟"是不是就能开得快呢?小朋友们再试一试。

  5、幼儿八人一组再玩"开龙舟"游戏老师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三、竞赛游戏

  赛龙舟过渡语:现在小朋友们的龙舟开得很好了,下面我们来进行龙舟比赛,看哪条龙舟最先到达终点,就算胜利。

  1、幼儿从起点出发,开展龙舟赛。

  2、给胜队表扬鼓励。

  四、放松整理活动

  1、师:小朋友,我们刚才进行了龙舟比赛,大家表现真不错!现在是不是有点累呀!下面我们就来放松放松,跟着老师来:

  甩甩手,转转头,扭扭腰,踢踢脚,拍拍腿,深呼吸。

  2、整队回教室。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幼儿园活动目标基本上分三个部分,认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儿体育活动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在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和产生的情感。(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对于技能方面,还要注意具体技能方面的问题,如"走,跑,跳等"。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为我们往往只重视整体技能,如"协调性,灵活性等"。此次活动目标的设计就忽略了具体技能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语言很响亮,也很简洁,这也是幼儿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但语言不够自然,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强锻炼。体育活动虽然注重活动的设计,但语言相当重要,并且有它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幼儿体育活动。

  口令和队列是体育课的基本要素,幼儿体育活动同样如此。此次体育活动口令和队列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口令不够规范。这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更要重视,要注意平时的点点滴滴。

18、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看谁跑得快》含反思

  活动来源:

  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在晨间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很喜欢玩小汽车,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让小汽车在桌上、地上到处奔跑着,常常乐此不疲。但幼儿的玩法都仅仅在于自己用力让小汽车跑起来,有一次,我对她们说:你们不用力,能让小汽车自己跑起来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又找到玩汽车的兴趣点,积极动脑动手反复尝试,为了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关于“玩汽车”的科学经验,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看谁跑得快》。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看谁跑得快》

  活动准备:

  1、礼盒一个,内有玩具小汽车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跑道、长短不一的积木若干,记录表一张,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向幼儿介绍场地。

  师:宝贝们,看到地上有根红线了吗?红线的里面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地方,外面就是我们说话,聊天的地方,记住了吗?

  2、幼儿自由玩小汽车,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打开礼盒),喜欢吗?来,每人拿一辆小汽车。想玩小汽车吗?请你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让小汽车跑起来,并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小汽车跑得快,能做到吗?好,请你们到活动区玩起来吧。(幼儿玩汽车)

  师:宝贝们,你们的小汽车都跑起来了吗?活动区里有一个停车场,请你们将小汽车停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我们坐下来说说你是怎样让小汽车跑起来的?

  引导儿发现,他们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给了小汽车一一种外在的力,它才跑起来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探索不用力,让小汽车在车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师:宝贝们,如果我们不对小汽车用力,它能自己跑起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不用力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幼儿答)

  师:老师准备了跑道和积木,请你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从跑 道上跑下来,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拿上跑道和积木,到活动区去试一试吧。(幼儿探索不用力让汽车自己跑起来的方法。)

  师:你们都找到好办法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了吗?好,把你的好办法放好不要动,小汽车就停在跑道旁,我们坐下来聊聊你们的好方法。

  2、交流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的?

  幼儿回答。

  师:看看你们搭的跑道像什么呀?(滑滑梯)搭个像滑滑梯一样的斜坡小汽车就能自己跑下来了吗?我也想试一试呢。

  教师操作并恭喜幼儿挑战成功。

  3、引导幼儿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

  师:看看,你们搭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汽车在这样的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一样吗?(不会)在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幼儿猜想)

  4、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猜想,并引导幼儿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我要记录下你们的想法。(教师记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呢?

  引导幼儿通过两人一组比赛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探索比赛规则。

  师:我们需要两人一组,搭建一个高的坡道和一个低的坡道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比赛结果更公正呢?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比赛规则呢?

  两个跑道应该怎么放?

  小汽车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小汽车同时出发呢?

  在探索完后教师完整讲述规则一遍,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师: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记住遵守比赛规则哦。

  (幼儿结伴比赛,教师关注比赛情况)

  师:比赛有结果了吗?快,我们来记录一下你们的比赛结果。

  教师记录比赛结果,并验证猜想成功。

  5、小结并引出新问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坡道高汽车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车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铺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新的跑道呢,如果换上这样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还会快吗?你们觉得现在汽车从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

  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6、幼儿通过比赛继续验证。

  师:到底你们想得对不对,我们还是要来比一比,还记得比赛规则吗?待会儿一定记得遵守哦。好,我先请你们两个人中选一个宝贝来换一下新的跑道,换好后比一比,看看结果是什么。

  (幼儿再次比赛,教师关注幼儿比赛方法。)

  师:有结果了吗?好,我们赶快来记录一下比赛结果。

  教师和幼儿共同记录结果,并验证幼儿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儿讨论交流并引出新问题。

  师:这次为什么在低的坡道上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快了呢?(引导幼儿发现坡面的粗糙与汽车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师: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粗糙的跑道,如果现在我换上这样的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不会还慢呢?

  活动反思

  一般幼儿都有自己玩汽车的经验,但可能没有探索过原因是什么,在活动的开始,我就让幼儿自己玩汽车,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对汽车用力汽车才能跑起来的,再抛出问题“如果不对小汽车用力,你能想到好办法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利用积木、跑道引导幼儿探索出“搭斜坡”的好办法。

  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汽车下滑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设疑一猜想一验证”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知识点,并利用记录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测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分享交流。同时又设置“为什么高的坡道上换上还是粗糙的坡面,汽车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最后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在生活当中汽车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们会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设施比如“缓冲带”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让幼儿初步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的道理。

1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含反思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但是要将活动设计的既严谨又生动有趣,却是是很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不沉的纸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2、尝试操作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折小船。

  2、物质材料准备:卫生纸、报纸、画画纸、各种纸船、四盆水、记录表、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船、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船,我们来摸摸纸,看看这是用什么纸做的小船?

  二、猜测小船开的时间。

  1、幼儿讨论:哪只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长?哪种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短?

  2、出示大记录表,教师将幼儿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探索小船在水里的时间

  1、幼儿选择一只自己喜欢的船,听教师口令同时将船放入水中。

  2、幼儿观察,一组一组记录表进行记录。

  3、讨论结果:你们组的纸船哪只先沉下去?哪只后沉下去?(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什么有的小船一会儿就沉到水里,有的小船能在水里很长时间?(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所以有的小船很快就沉下去看。)

  四、不会沉的纸船。

  1、我们有什么办法让纸船不沉下去呢?

  2、幼儿将纸两面涂上油画棒折纸船,放入水中,幼儿观察。

  五、生活联系。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不会湿的纸盒用来装水,小朋友想象有哪些东西是你看到过?

  我们每天喝牛奶的纸盒不吸水,所以它能装牛奶。一次性的杯子,用来装水。宝宝流鼻涕,可以拿面巾纸擦,它又软又吸水。可见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活动反思】

  本活动重点是观察、探索不同纸张吸水性不一样。通过纸船在水里的实验来突破重点。难点是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通过幼儿在纸上涂画油画棒观察纸船不下沉来突破难点。首先选这一活动的材料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厕所的纸、画画的白纸、爸爸妈妈看报的纸。对于幼儿经验已有了一定的铺垫。在认识的基础上来让幼儿知道纸张还有吸水性不同的特性,同时实验观察幼儿能一目了然的明白这一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跟着教师的思路,。幼儿的兴趣点较浓厚,环节层层递进。但由于幼儿对于蜡在生活中的经验不足,在最后环节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需要再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延伸,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

2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情满中秋》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观察月亮的兴趣,培养细心、持久的观察态度。

  2、了解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以及月亮的圆缺变化。

  3、积极主动的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活动准备:

  1、收集月饼盒,布置中秋圆月及嫦娥跳舞的情节。

  2、集中展示幼儿“月亮上面有些啥”的创作画。

  3、在教室中摆放月饼、柿子等时令食品,了解中秋习俗。

  4、将幼儿“月亮变化图”的观察本,展示在墙面上。

  活动过程:

  1、请家长协助幼儿做好每晚观察月亮及三天画一次月亮图,并写上观察日期的工作。

  2、 请家长丰富幼儿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经验,(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给幼儿讲讲月亮的传说。

  3、 请家长帮助收集月饼盒及携带各式月饼,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活动区域安排:

  科学区: 提供有关宇宙、太阳、行星等图片,激发幼儿对天体宇宙的兴趣。

  数学区:提供月亮的变化图以及不同大小的月亮拼图。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2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2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会悬空的纸盒娃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重难点)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纸盒娃娃、辅助材料:铁块、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纸盒娃娃要表演的节目叫《悬空》。我们看它会不会成功,(教师操作)

  师:啊,成功了。老师的纸盒娃娃成功了,(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成功呢?找个纸盒娃娃表演一下。

  二、幼儿探索,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

  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

  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三、幼儿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

  3、交流: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四、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记录

  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在第三次探索中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比一比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提问“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悬空的程度会不一样”充分调动幼儿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出的猜测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当孩子探究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尝试各种材料,并细致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有较好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记录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活动中我以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会悬空的不一样多呢?”探讨式提问“你们觉得哪些谁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进展式提问“这边都记录好了,那这一格中应该怎样记录呢?”,通过这一些列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2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现象》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25、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水流和洞洞》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两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纳筐×8、毛巾×8、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第三种瓶子,你们看看不同之处在哪?(并排的两个洞洞)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会是什么结果呢?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26、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燃烧的蜡烛》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注意安全。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难点: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学习使用蜡烛的正确方法。

  2.每组4人,每人一支小蜡烛、一个小盘子,每组一支大蜡烛、两个玻璃杯子(杯子分大小两种)。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幼:(蜡烛)

  2.师: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幼:(过生日、停电的时候)

  3.师:蜡烛有好多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共同探究那些秘密。

  4.首先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1)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用什么方法将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2)我们的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用玻璃杯将蜡烛熄灭,你们猜能做到吗?该怎么做?请小朋友想个办法?(4)教师介绍实验记录表,并进行记录。

  5.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杯子罩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猜想,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再验证,并记录。提问幼儿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师小结:(因为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 ,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结果。验证:让幼儿用手摸一摸杯子底(玻璃杯有点热),记录结果。提问: 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

  师小结:(因为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们一起把大小玻璃杯罩同时在燃烧的蜡烛上,请小朋友猜,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记录结果。验证: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师小结:大杯子的空气多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的空气少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6.教师讲评实验记录,并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

  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7.活动延伸:

  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们都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杯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猜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杯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杯子里去了。

  (3)师:小朋友想知道彩色的水是怎样跑到杯子里去的吗?

  幼:(想)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讨这个秘密吧!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延伸到让孩子把实验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这节课的奥秘。

27、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奇妙的气球》优秀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

  我们班幼儿在某次户外活动时,在水池边看见池水有泡泡升上来,引起幼儿好奇为什么会有泡泡,泡泡是怎么产生的呢,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因为小苏打粉,盐和醋和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够观察探索并发现常见的某些现象,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的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观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反应,使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

  2、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3、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了解小苏打粉,盐,醋和水的特性

  难点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了解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有泡泡产生

  活动准备

  1怡宝350ml空饮料瓶若干,塑料漏斗若干,小长方形纸若干,半个塑料杯的小苏打,一份小苏打,一份盐,一个小勺子(每俩个幼儿一个)

  2三瓶醋,一盆凉白开,塑料漏斗,俩个小勺子

  3气球若干(每个幼儿2个气球)

  4俩个小塑料杯(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先给幼儿分发气球,并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再通过看闻摸观察得出材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看好不好?(分发气球,每个幼儿一个,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玩)

  2玩后提问,教师:这是什么小玩具啊?我们平时在哪见过它呢?刚刚我们是怎么把它变大的呀?(幼儿回答重点词:气球,商场等地方,用嘴吹大的)

  教师:那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把气球变大吗?(待幼儿回答)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材料,他能让气球自己变大哦,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3教师拿俩个塑料杯,左手是凉白开,右手是醋

  请幼儿观察俩杯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从外表,味道,温度等方面观察

  4教师:请你说说这俩杯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是,左手边的没味道,右手边的味道好酸。相同的是,都是凉凉的透明的

  6教师出示小苏打粉 ,幼儿集体观察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它是什么味道?它的手感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通过闻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总结出它是白色、没味道、摸起来细细的等外部特性)

  7教师介绍这个粉的名字——小苏打。

  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将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待幼儿观察完后,再进行气球变大的完整实验操作。

  1、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怎么变魔术把气球变大的,看看气球变多大好吗

  2、教师出示醋,邀请幼儿往醋里加入小苏打粉,让幼儿观看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待现象完全反应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并回答)

  进一步操作示范,把一些醋借用漏斗倒入饮料瓶中,然后用纸折漏斗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内,然后把气球罩在饮料瓶口中,让幼儿观看发生了什么。

  4、幼儿观察后,提问:气球有没有变大,醋里面发生了什么

  三、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请幼儿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及生活老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体验科学的乐趣。

  1请俩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拿俩个塑料杯来装凉白开和醋,另一个小朋友帮忙勺,然后分别加入一勺小苏打,观察发生了什么,让幼儿说明。

  2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中,用漏斗把醋倒入饮料瓶中,然后适当帮助幼儿把气球罩在饮料瓶。

  3让幼儿观察现象,有没有产生气泡,气球有没有变大。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答案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实验(小苏打量多量少会不会影响起泡量,影响气球变大变小。)

  四、结束部分,教师总结

  1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来讲解自己组添加的各种份量是多少,气球大还是小。

  2引导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

  3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那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使气球内部充满了气体,继而变大。

  4教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小苏打粉,还知道了小苏打与酸可以产生气泡。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小苏打的秘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吧!

  活动总结

  我设计了《奇妙的气球》这一科学实验探究类活动。我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都很高,活动的积极性都很好,但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浅,能力不足,在活动中没有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还有对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在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操作时让幼儿亲自上台重新操作,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加深幼儿对这个操作的印象。我要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次主要围绕在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上,我发现实验法和操作法能很好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并能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更好的加深印象。在最后的延伸活动中希望孩子的能继续探索日常生活的问题。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28、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小蓝和小黄》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科学活动的可信是探究。大班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望不断增强,凡事都喜欢自己试一试,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相关经验。颜色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小实验贴近幼儿生活且简单有趣,便于幼儿操作,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了解颜色混合的相关知识,简单地知道一些颜色的混合和变化。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整个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活动既活泼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仅丰富幼儿的新经验,还能提高探究的能力,增强探究的能力,增强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桔色、紫色和绿色。

  2.探索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尝试进行实验记录,并能运用配出的颜色进行涂色。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索颜色奥秘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了解常见颜色的名称,经常使用颜色,知道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2.教具和学具

  红、黄、蓝颜料若干;教师使用的ppt、实验记录表;幼儿使用的笔刷、纸杯、抹布、以及实验记录和涂色表。

  【活动重点】

  探索红、黄、蓝两两混合的变化,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桔色、紫色和绿色。

  【活动难点】

  能运用色彩混合原理配出需要的颜色,尝试进行实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绘本导入

  1.绘本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从桌面上摆放的蓝色和黄色的泡泡泥导入《小蓝和小黄》的绘本故事,并开始讲解绘本。

  2.第一个混合实验

  讲到“小蓝和小黄开心地抱在一起”时,教师请幼儿猜测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的结果。此时,教师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进行混合实验,给幼儿做示范。

  3.教师继续讲述绘本。

  4.讲完绘本后,针对绘本内容进行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小蓝和小黄》的故事讲完了,那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原来蓝和黄混合在一起会变成绿色)

  二、基本部分:动手实验并给蔬果涂色

  1.激发试验的欲望,了解实验材料

  (1)引导幼儿观察果蔬轮廓图,引发幼儿配色、涂色的欲望。教师出示果蔬轮廓图,引导幼儿分析各种说过、蔬菜所需的颜色。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没有现成的颜色,启发、鼓励幼儿动手实验,尝试运用三原色调配处所需的颜色。

  (2)介绍实验材料

  引导幼儿观察实验材料:红黄蓝颜料,笔刷、颜色标签,实验记录和涂色表。

  2.提出实验要求

  (1)自由选择两种颜色进行配色

  (2)记录实验过程及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给蔬果涂色:运用配出的颜色给蔬果涂上合适的颜色。

  1.幼儿动手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1.展示与交流

  (1)幼儿将记录和涂色表展示在记录卡上。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及交流进行小结。(用ppt动画展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到区角利用三种颜色进行变色,进一步探究颜色的变化,发现更多的颜色奥秘。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一共上了两次课,又做了一个微课视频。经过三次的磨合,我有了许多的感悟和新的想法,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改善。

  我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讲故事的部分太冗长了,只需要讲到“小蓝和小黄拥抱在一起”,引出颜色混合这一主题,就可以直接进入科学实验了,不用再把绘本讲完。

  2.蓝色和黄色的混合,可以都用泡泡泥或者都用颜料,前后保持一致。

  3.教师先示范一组实验,并示范操作卡的填写方法,幼儿再进行后两组实验。

  4.科学实验课的清洁工作也需要考虑到,应提前准备好抹布等常用清洁工具。

29、大班科学领域活动|《瓶子吹气球》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制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部分实验操作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打火机(自备)

  学生用具:瓶子吹气球套件(纸1 张、柠檬酸1 包、小苏打1 包、瓶子1 个、气球1 个)

  搅拌棒1 根、水

  活动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前两天老师看到了一个谜语,今天想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看谁最快猜出来。大家竖起小耳朵听好啦,“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它是谁?

  生:空气......

  师:非常棒,已经有小朋友猜对了,答案就是空气。接下来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2、实验一:我们的呼吸

  师: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做,手捧着空气,慢慢放到口鼻处,深吸一口气。你们感觉到什么?

  生:我们把空气吸到肚子里面去了,没有什么感觉。

  师:对,其实每天我们人都在呼吸,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让人几分钟不呼吸的话,人就会死亡。你们知道我们人每天吸进去的气体是什么?呼出来的气体又是什么吗?

  生:……

  师:空气不单是一种气体,而是混合气体,它是由很多气体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会吸进空气,我们只需要空气中对人体有用的气体——氧气,还有一些没有用的气体和身体里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就会被呼出来。

  师:跟老师一起我们再做一次深呼吸。看看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吸气——,呼气——。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颜色?

  生:没有,看不见。

  师:有没有气味?

  生:没有。

  师:我们的鼻子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3、实验二:小蜡烛熄灭了

  师:虽然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可不要小看它们,听听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它们的厉害了!

  师:有一片奇怪的峡谷,每当村民牵着狗通过的时候, 村民安然无恙,狗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最后离奇死去。当地的村民都传说峡谷里有魔鬼,专门吃狗。这种传言一直流传着,难道这世间真的有魔鬼?一天,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路过这里,知道这个传言后,他跟村民借了一个火把,准备一探究竟。走到峡谷边上的沼泽地,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环境,并且把高举的火把放低,接近地面,火苗慢慢地熄灭了。他点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快快动动你的小脑筋!__

  生:……

  师:我们用实验来模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师:这里有个空量杯,(展示给孩子看),两袋化学物品,有一袋是颗粒状的,是柠檬酸(常添加在饮料里,作为酸味剂);还有一袋是白色粉末状的,是小苏打(家里常用来发面)。先倒上小半杯水,把小半袋柠檬酸倒入量杯中,搅拌一下,直到柠檬酸颗粒溶化了。注意,我一会儿要倒入小苏打粉末,你们要仔细观察,小苏打倒入量杯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时,要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语言很重要,一定不要着急就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说,小苏打倒入量杯中会和柠檬酸反应,会冒泡泡,你们要仔细看哦。这种方式不建议用。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和表述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冒泡泡了。

  师: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冒很多的泡泡,这些泡泡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杯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这就是故事里的火把),放到量杯口处(也可以往里伸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火灭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举例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峡谷里,狗为什么会死了吧!

  生:……

  师:神秘的峡谷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沼泽地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把火把放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火把会熄灭,地表的氧气很少,而人和狗如果不能呼吸氧气就会死。

  生:人没有死呀!

  师:对,这还说明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空气重,气体是流动的,会飘来飘去的,但是重的气体会在下方,轻的气体就会飘在上方。因为人的个头比狗高,而且人举着的火把可以燃烧时,说明这个高度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人的呼吸。狗比较矮,吸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所以就死掉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的二氧化碳的另外两个性质: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作品制作:瓶子吹气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来吹气球的呢?

  生:用嘴巴、打气筒....

  师:你们见过瓶子可以吹气球吗?

  生:没见过。

  师:如果想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还得请一位小帮手,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吧。

  1.将小苏打粉末倒2.将小苏打粉末倒3.将柠檬酸与30ml 4.将气球口套在瓶口

  在白纸上。入气球内。水搅拌溶解并导入处,拎起气球将苏打

  瓶中。掉入瓶中,观察现象。

  师:我们的气球吹起来没有?__

  生:吹起来了。

  原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了整个瓶子,从瓶口跑进气球内,就把气球给“吹”大了。

  5、生活拓展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二氧化碳吗?

  生:......

  师:我们喝可乐时,是不是会看到气泡,而且喝完以后会打嗝?

  生:是的。

  师:这是因为可乐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师:回去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有二氧化碳吧!

  活动总结

  1、着重强调安全,化学物品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误食,下课后,强调孩子洗手。

  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用火的安全,建议小蜡烛熄灭的那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

  3、往气球里装苏打粉和将气球套到瓶口上这两个步骤比较难,建议两个孩子合作。气球要往下套紧一点,将苏打粉倒入瓶内时,要用手夹住气球口,防止气体漏出。

  4、柠檬酸溶液可以用白醋来代替。

  5、柠檬酸溶液和小苏打的量要控制好,防止反应太强烈,建议老师课前先做一下实验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30、大班科学领域绘本活动教案《让谁先吃好呢》

  《让谁先吃好呢》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在本次活动中,以“让谁先吃好呢”的问题情境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积极观察与思考问题,探究多种排序的方法,愿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让幼儿在与课件、操作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数的概念和排序的感性经验

  3.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比较的经验,学习按动物的某一种特征进行排序,并尝试运用正向、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PPT课件,长颈鹿、犀牛、小猴、小兔、毛毛虫等动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问题情境中,萌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问:草地上有一个大大的、红红的苹果,森林里的哪些动物发现这个苹果?一个苹果分不过来,该怎么办呢?

  小结:犀牛、长颈鹿、小猴、小兔、毛毛虫这么多的动物都发现了这个大苹果,他们在森林里吵来吵去,都想第一个吃苹果

  二、观察图片,根据情境内容按动物身边的不同特征的排序

  1.动物比身高

  (1)幼儿明确要求

  问题:长颈鹿有什么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一个吃呢?那谁是第二个吃呢?接下来又是谁?

  (2)幼儿交流并验证

  问题:看看PPT,比一比,排对了吗?

  小结:我们按照高矮来排序,第一个是长颈鹿,第二个是犀牛,第三个是小猴,第四个是小兔,第五个是毛毛虫。哎呀,长颈鹿又高又大,可以第一个吃苹果了。

  2.动物比轻重

  (1)确定比较内容

  A.感知情境

  别高兴的太早,这个时候,犀牛出来说话了。犀牛说:“不对不对,谁说长颈鹿可以第一个吃到,我也有比它强的地方,我要第一个吃苹果。”

  B.识别问题

  提问:如果犀牛要第一个吃,它要和其他动物比什么?

  小结:犀牛可聪明了,原来,它是想比体重。谁最重,谁就可以第一个吃到大苹果了。

  (2)幼儿操作材料,比较动物的体重

  A.教师引导,幼儿操作

  问题:比一比黑板上的动物谁最重?别的动物又怎么排呢?

  B.分享操作的结果并验证

  小结:按照体重,犀牛是第一个吃苹果的,第二个是长颈鹿,第三个是小猴,第四个是小兔,第五个是毛毛虫。

  三、帮助毛毛虫最先吃到苹果,学习逆排序

  感知情境:

  就在这些动物吵架的时候,旁边有个特别小的声音说:“别吵了别吵了,其实不管你们比什么,我都可以第一个吃到大苹果。

  识别问题:

  提问:毛毛有什么办法可以,可以排在第一个吃到苹果呢?

  小结:毛毛虫也特别的聪明。原来啊,要是按照从矮到高,从轻到重的顺序排,毛毛虫就都可以第一个吃到苹果了。

  四、任务延伸,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都知道按从高到矮排序时,长颈鹿可以第一个吃到苹果;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犀牛可以第一个吃苹果,要是按照从矮到高,从轻到重的顺序排毛毛虫就可以第一个吃大苹果。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排序,看看我们怎么样能让小猴和小兔第一个吃到大苹果。

活动总结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所教内容寓于其中,使幼儿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能引起其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此次教学中,把绘本故事“让谁先吃好呢”转化成一个有故事情节与情境的数学活动,以探究为主线,引发冲突,经过多方猜测、自主探索、积极验证等环节,使原本比较乏味的排序活动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幼儿获得感知数学的能力与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31、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

  【教材分析】

  对幼儿来说,五颜六色的豆子有时是神奇的种子,有时是有趣的美工材料,有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豆子具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称,豆制品品种多样、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豆子与豆制品的关系、了解其营养价值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的环境,萌发幼儿对豆制品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了解豆子的营养价值,积极探索自制豆浆的方法,发现豆制品与豆类的关系,感受其作用和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种豆制品,知道豆类有丰富的营养。

  2.能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主要用途,与同伴合作制作豆浆。

  3.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豆类食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子每组 1 盘。

  2.布置豆类食物自助餐环境:豆沙馅、豆腐、豆腐乳、绿豆饼等装盘,小盘、小又与幼儿人数相同。

  3.泡好的豆子、豆浆机、纸杯若干。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进入“五彩豆乐园”,了解几种豆的名称与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认识的豆子,相互学习,认识不同的豆子。提问:你认识哪种豆子?你想认识哪种豆子?谁来当小老师?

  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围绕豆子的名称、颜色、形状、食用方法、营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小结:豆子的种类很多,有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它们的大小、颜色、

  形状不同,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2.品尝各种豆制品,了解豆子与豆类食品之间的关系。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说说食品的味道,讨论其制作原料。

  提问: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名字吗?尝尝是用什么豆子做出来的?

  小结:豆沙是用红豆做成的,豆腐干、豆腐乳是用黄豆做成的,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这些食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豆制品。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还吃过哪些豆制品、是用什么豆子做的以及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3.制作、品尝豆浆,激发对豆类食品的兴。

  (1)出示豆家,请幼儿猜一猜制作原料并说一说制作方法。

  (2)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制作豆浆。

  (3)师生共同分享自制豆浆。

32、幼师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学设计:关节的秘密

  【教材分析】

  幼儿进入大班,运动能力不断增强,运动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运动中关节拉伤和摔伤、碰撞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让幼儿认识关节,了解关节的功能及保护方法十分必要。本活动力图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运动等内容,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积极性,激发幼儿探究身体关节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能说出身体上的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重要关节的名称,了解保护关节的方法。

  2.能够小组合作积极探索找出身体上的各个关节,并能用流利的语言大胆介绍小组的探寻结果。

  3.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及关节运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记录纸每组一张(幼儿身体大小),教师用空白人体轮廓图一张。

  2.提前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等不注意自我保护的镜头。

  3.《健康歌》歌曲。

  【活动建议】

  一、教师组织幼儿随《健康歌》的音乐快乐舞蹈,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关节。

  提问:刚才跳舞时,身体什么地方在动?为什么这些地方能动?

  二、引导幼儿分组寻找身体上的关节,了解各关节的名称,体验关节的重要性。

  (1)每组请一名幼儿躺在大的记录纸上,其他小朋友画出身体轮廓。

  (2)引导幼儿分组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并记录在身体轮廓图上。

  (3)引导幼儿交流小组记录的结果,教师进行梳理,并将其记录在空白人体轮廓纸上, 随即介绍各关节的名称。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

  (4)组织幼儿讨论:没有这些关节人体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如:不弯曲手指关节就拿不起水彩笔,没有膝关节就无法快速走路等。

  教师小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会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才灵活方便。关节对人体活动和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请幼儿观看他们的生活游戏录像,提升保护关节的经验。

  (1)观看录像,找出会伤害关节的行为和动作。提问:这些现象会使小朋友怎样?容易发生什么问题?

  (2)讨论保护关节的方法。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关节,避免伤害?

  教师帮助幼儿提升保护关节的经验:活动时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 体育活动中注意互相躲闪,避免摔伤;跳跃或捉拿重物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不使关节拉伤或扭伤;经常锻炼,活动我们的关节,使关节更结实。

3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染色和褪色》反思

  活动目标

  1. 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乐趣。

  2. 感知体验染色和褪色的现象,知道不同染色剂(洗涤剂)的染色(褪色)效果有差异。

  3. 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这些色素能够染色。

  难点:探索出哪些颜色容易褪色,哪些不容易褪色。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玩色经验。

  物质准备:

  紫甘蓝、菠菜、橘子、水彩颜料、红墨水、白布条、水碗、杯子、镊子、洗衣粉、洗涤灵、酒精、清水、实验记录纸2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知道手绢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吗?我们今天来染布好不好?

  2、教师出示食物及颜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实验用的带颜色的食物(紫甘蓝、菠菜、橘子),它们能染布吗?

  教师把以上食物榨成汁,装在杯子中,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

  (2)教师出示水彩、水粉及墨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猜想这些颜色能染色吗?染色后,那组颜色容易清洗掉?

  3、幼儿分组进行染色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1)请幼儿将白布条分别放进上述准备好的几种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轻轻搅拌,然后静置约10分钟。

  (2)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做褪色的猜想,猜一猜那种颜色最容易褪色。

  (3)用镊子取出上述液体中浸泡的布条,观察它们的染色效果,看一看它们与相应颜色水的深浅差异。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能够染色。

  4、幼儿分组进行褪色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将染色的布条分别用清水漂洗,看看漂洗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2)如清水漂洗三次未完全褪色,课按如下顺序加洗涤剂洗涤:

  ①撒洗衣粉洗涤;②加洗涤灵洗涤;③用酒精浸泡后洗涤。做好洗涤效果记录。

  5、交流经验,教师总结。

  活动总结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白布条在颜料中染色和褪色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以“花手绢”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在活动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有自然材料:紫甘蓝汁、菠菜汁、橘子汁,化学材料:墨汁、颜料、水彩。在染色中,我把实验分为自然染剂染色和化学剂染色,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从实验中发现布条染色的变化,在化学染剂中孩子们能很快发现布条的变化,通过实验的记录让幼儿很好的总结实验结果。在褪色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几种洗涤剂的实验操作感知了那种洗涤剂褪色效果最好,最后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大科学实验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孩子们在画画中不小心把颜料掉到衣服上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洗涤剂,吃东西时菜汤掉身上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洗涤剂。

3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比谁的影子长》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自然物测量影子,初步把握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通过测量、记录的方法,初步发现影子和光的关系。

  3、喜欢测量,对测量影子感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自然物测量影子。

  难点:通过测量、记录的方法,发现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对影子有所了解,有过测量的经验,幼儿有在地上作画的经验。

  物质准备:自然物、纸笔、宽阔的场地、粉笔。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玩影子游戏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影子朋友做游戏,现在找一找你的影子在哪里?赶快跟它打个招呼。

  师:上一次咱们一起在幼儿园里找过影子啦,也和影子玩游戏了,那么现在谁来说说,你发现影子是什么样子的?(黑黑的、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那什么时候影子才会出现呢?

  师:哇,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一看就是细心观察过了,那么孩子们上一次在这里跟影子玩了游戏,还记得当时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师:嗯,当时小朋友发现了每个人的影子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的影子也会有长短的。

  二、幼儿自由组合,尝试描画影子,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小朋友在操场上赶快找一找自己影子。与你的伙伴一起,用粉笔把对方的影子画下来。

  师:看一看你们的影子一样吗?

  每个人的动作、高矮不一样,影子的长短也就不一样。

  三、测量影子。

  师:我想知道自己的影子有多长,有什么好的办法量一量?

  选择测量工具,与同伴一起尝试测量自己的影子,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请在活动中运用首尾相接方法的小朋友重现测量过程。

  五、比一比谁的影子长,体验运用首尾相接的方式进行测量。

  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班里面谁的影子是最长的。为什么他的影子长呢?

  活动总结

  《比比谁的影子长》是结合班级本月开展的主题《影子的秘密》,延伸下来的,本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让孩子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玩中收获。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愿意与影子交朋友,知道影子只有在有光的地方出现,影子黑黑的,没有自己的五官,通过回忆上次活动知道每个人的影子都是不一样。能合作完成描画影子(一人站着一人描画),记住老师提的要求,通过集体分享问题,能从别人那里收获好的方法,尝试利用学习的方法比一比谁的影子长,谁的影子短,并不是高的人影子就长的。

35、获奖教案大班科学详案《看谁跑得快》反思

  活动来源

  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在晨间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很喜欢玩小汽车,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让小汽车在桌上、地上到处奔跑着,常常乐此不疲。但幼儿的玩法都仅仅在于自己用力让小汽车跑起来,有一次,我对她们说:你们不用力,能让小汽车自己跑起来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又找到玩汽车的兴趣点,积极动脑动手反复尝试,为了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关于“玩汽车”的科学经验,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看谁跑得快》。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2、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礼盒一个,内有玩具小汽车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跑道、长短不一的积木若干,记录表一张,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向幼儿介绍场地。

  师:宝贝们,看到地上有根红线了吗?红线的里面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地方,外面就是我们说话,聊天的地方,记住了吗?

  2、幼儿自由玩小汽车,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打开礼盒),喜欢吗?来,每人拿一辆小汽车。想玩小汽车吗?请你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让小汽车跑起来,并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谁的小汽车跑得快,能做到吗?好,请你们到活动区玩起来吧。(幼儿玩汽车)

  师:宝贝们,你们的小汽车都跑起来了吗?活动区里有一个停车场,请你们将小汽车停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我们坐下来说说你是怎样让小汽车跑起来的?

  引导幼儿发现,他们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给了小汽车一一种外在的力,它才跑起来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探索不用力,让小汽车在车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师:宝贝们,如果我们不对小汽车用力,它能自己跑起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不用力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幼儿答)

  师:老师准备了跑道和积木,请你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从跑 道上跑下来,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拿上跑道和积木,到活动区去试一试吧。(幼儿探索不用力让汽车自己跑起来的方法。)

  师:你们都找到好办法不用力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了吗?好, 把你的好办法放好不要动,小汽车就停在跑道旁,我们坐下来聊聊你们的好方法。

  2、交流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小汽车自己跑下来的?

  幼儿回答。

  师:看看你们搭的跑道像什么呀?(滑滑梯)搭个像滑滑梯一样的斜坡小汽车就能自己跑下来了吗?我也想试一试呢。

  教师操作并恭喜幼儿挑战成功。

  3、引导幼儿探讨、感受汽车下滑速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

  师:看看,你们搭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汽车在这样的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一样吗?(不会)在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幼儿猜想)

  4、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猜想,并引导幼儿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我要记录下你们的想法。(教师记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呢?

  引导幼儿通过两人一组比赛的方法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探索比赛规则。、

  师:我们需要两人一组,搭建一个高的坡道和一个低的坡道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比赛结果更公正呢?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比赛规则呢?

  两个跑道应该怎么放?

  小汽车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小汽车同时出发呢?

  在探索完后教师完整讲述规则一遍,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师: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记住遵守比赛

  规则哦。

  (幼儿结伴比赛,教师关注比赛情况)

  师:比赛有结果了吗?快,我们来记录一下你们的比赛结果。

  教师记录比赛结果,并验证猜想成功。

  髫谁跑得侬_学黪豢一黪霉一滚一擎麟爹一警一…

  5、小结并引出新问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坡道高汽车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车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铺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新的跑道呢,如果换上这样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还会快吗?你们觉得现在汽车从哪个坡道上滑下来的速度会快呢?

  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6、幼儿通过比赛继续验证。

  师:到底你们想得对不对,我们还是要来比一比,还记得比赛规则吗?待会儿一定记得遵守哦。好,我先请你们两个人中选一个宝贝来换一下新的跑道,换好后比一比,看看结果是什么。

  (幼儿再次比赛,教师关注幼儿比赛方法。)

  师:有结果了吗?好,我们赶快来记录一下比赛结果。

  教师和幼儿共同记录结果,并验证幼儿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儿讨论交流并引出新问题。

  师:这次为什么在低的坡道上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快了呢?(引导幼儿发现坡面的粗糙与汽车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师: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粗糙的跑道,如果现在我换上这样的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会不会还慢呢?

  (幼儿猜想)

  师:老师也想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换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后高的坡道汽车滑下来的速度又快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以后再来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运用。

  师:在生活中,小汽车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 (不是)为什么?(不安全)那你见过马路上有什么样的设施让汽车减速,开的慢一点的?(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图片),对呀,看,在我们的马路上还安装了这样的缓冲带,它们就能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

  三、结束部分

  师:好,宝贝们,带上我们的小汽车,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反思

  一般幼儿都有自己玩汽车的经验,但可能没有探索过原因是什么,在活动的开始,我就让幼儿自己玩汽车,通过师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对汽车用力汽车才能跑起来的,再抛出问题“如果不对小汽车用力,你能想到好办法让它自己跑起来吗?”利用积木、跑道引导幼儿探索出“搭斜坡”的好办法。

  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汽车下滑的速度与斜坡的

  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设疑一猜想一验证”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知识点,并利用记录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测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分享交流。同时又设置“为什么高的坡道上换上还是粗糙的坡面,汽车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最后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在生活当中汽车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们会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设施比如“缓冲带”让汽车减速,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全,让幼儿初步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的道理。

36、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数学教案《一寸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测量不同动物身体各部位,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

  2.喜欢将自己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和同伴交流分享,学会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3.在测量过程中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测量成功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

  难点: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了故事中知更鸟等几种鸟类的特征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材料“一寸虫”、动物图片若干、签字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草丛吗?在草丛里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谁来说一说你在草丛中都见过谁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好朋友,你们找找看它是谁呀?(一寸虫)他为什么叫一寸虫呢?一寸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一寸到底有多长呢?

  (二)出示一寸虫,引发幼儿测量的愿望

  1.师:出示一寸虫教具讲故事《一寸虫》

  2.提问:知更鸟它要做什么呀?你觉得一寸虫能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

  4.幼儿尝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测量尾巴的长度。)

  5.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并通过PPT动画操作,验证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

  6.教师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三)结合故事情节,测量小动物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

  师:知更鸟知道自己钟爱的尾巴有三寸长,就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都知道一寸虫有数学家的脑子。看看谁来了呢,你认识吗?它们都钟爱自己的什么地方?(巨嘴鸟的嘴巴、斑鹭的腿、蜂鸟的身体)请一寸虫来量一量。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

  师:孩子们这三只动物钟爱的地方已经在我们的桌子上了,请你自己一人拿一个一寸虫来量一量有多长。

  3.幼儿验证自己测量的结果(在大屏上出示一寸虫测量的答案)

  师:说一说你量的是几寸?我们来看看和一寸虫量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四)结合故事结尾,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如何测量歌声

  1.提问:孩子们一寸虫又碰见了谁呀?猜一猜夜莺会让一寸虫量什么呢?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夜莺歌声的长度

  师:夜莺对一寸虫说:“量我的歌声,如果你量不好,我就要吃掉你。”这歌可怎么量呢,你们会怎么量呢?

  (五)结束部分,测量游戏

  1.提问:树林里的动物们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你钟爱自己的哪里呀?

  2.请你找个朋友一起,在咱们班的教室里找一个可以测量的工具,然后测量一下朋友钟爱的地方,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方法并不正确,结果并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使幼儿掌握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的目的。

37、大班科学领域奇妙的气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

  2、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3、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了解小苏打粉,盐,醋和水的特性

  难点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了解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有泡泡产生

  活动准备

  1怡宝350ml空饮料瓶若干,塑料漏斗若干,小长方形纸若干,半个塑料杯的小苏打,一份小苏打,一份盐,一个小勺子(每俩个幼儿一个)

  2三瓶醋,一盆凉白开,塑料漏斗,俩个小勺子

  3气球若干(每个幼儿2个气球)

  4俩个小塑料杯(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先给幼儿分发气球,并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再通过看闻摸观察得出材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看好不好?(分发气球,每个幼儿一个,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玩)

  2玩后提问,教师:这是什么小玩具啊?我们平时在哪见过它呢?刚刚我们是怎么把它变大的呀?(幼儿回答重点词:气球,商场等地方,用嘴吹大的)

  教师:那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把气球变大吗?(待幼儿回答)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材料,他能让气球自己变大哦,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3教师拿俩个塑料杯,左手是凉白开,右手是醋

  请幼儿观察俩杯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从外表,味道,温度等方面观察

  4教师:请你说说这俩杯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是,左手边的没味道,右手边的味道好酸。相同的是,都是凉凉的透明的

  6教师出示小苏打粉 ,幼儿集体观察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它是什么味道?它的手感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通过闻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总结出它是白色、没味道、摸起来细细的等外部特性)

  7教师介绍这个粉的名字——小苏打。

  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将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待幼儿观察完后,再进行气球变大的完整实验操作。

  1、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怎么变魔术把气球变大的,看看气球变多大好吗

  2、教师出示醋,邀请幼儿往醋里加入小苏打粉,让幼儿观看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待现象完全反应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并回答)

  进一步操作示范,把一些醋借用漏斗倒入饮料瓶中,然后用纸折漏斗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内,然后把气球罩在饮料瓶口中,让幼儿观看发生了什么。

  4、幼儿观察后,提问:气球有没有变大,醋里面发生了什么

  三、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请幼儿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及生活老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体验科学的乐趣。

  1请俩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拿俩个塑料杯来装凉白开和醋,另一个小朋友帮忙勺,然后分别加入一勺小苏打,观察发生了什么,让幼儿说明。

  2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中,用漏斗把醋倒入饮料瓶中,然后适当帮助幼儿把气球罩在饮料瓶。

  3让幼儿观察现象,有没有产生气泡,气球有没有变大。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答案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实验(小苏打量多量少会不会影响起泡量,影响气球变大变小。)

  四、结束部分,教师总结

  1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来讲解自己组添加的各种份量是多少,气球大还是小。

  2引导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

  3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那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使气球内部充满了气体,继而变大。

  4教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小苏打粉,还知道了小苏打与酸可以产生气泡。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小苏打的秘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吧!

  活动总结

  我设计了《奇妙的气球》这一科学实验探究类活动。我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都很高,活动的积极性都很好,但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浅,能力不足,在活动中没有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还有对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在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操作时让幼儿亲自上台重新操作,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加深幼儿对这个操作的印象。我要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次主要围绕在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上,我发现实验法和操作法能很好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并能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更好的加深印象。在最后的延伸活动中希望孩子的能继续探索日常生活的问题。

38、大班科学优质活动教案《连接的秘密》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 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 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39、大班科学领域实验活动教案《好玩的水和淀粉》反思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水、玉米淀粉、量杯、桌子、盆、沙漏、桌布、罩衣、洗手盆、纸巾、纸篓、相机、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0、大班健康领域活动教案能干的身体

  设计意图:

  幼儿活泼好动,摸、爬、滚、打是他们自娱自乐,相互嬉戏的最爱。学前班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份有一定的认识,在嬉戏中能有意识地积极寻找多种方法运用身体某些部位去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意在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动脑,相互合作,主动地探索出多种动作,按实际能力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自己身体的灵活和作用,从而意识到要爱护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并能协调地运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的不同作用,学习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移动身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身体动作的表现力。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新的动作,从不同角度思考,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动作要求,发展幼儿创新技能。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4、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各类数字卡装扮的数字园,固定1.4米高的绳索,以山坡(上、下)、小河、雷区,电网的标志图分放在绳索下的场地上。

  活动重点:想办法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

  活动难点:设计并完成脚不沾地移动身体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在音乐伴奏下指导幼儿进行走、跑、跳、蹲、扭动身体、钻、爬等基本动作训练。

  2、情景导入:“我们的小脚累了,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幼儿自由地在教师身边坐下。

  3、提出问题:“刚才我们都用了身体哪些部位做了什么动作?”(脚走跑、腿弯、屈膝、手动、腰弯、臀扭等)师生共同小结:身体真灵巧,脚能走,腰能弯,手能撑……

  二、探索活动

  1、教师:“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可以做很多动作,现在,请你们做一个动作使身体移动。”(幼儿迅即走或跑)

  2、教师深入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小脚,可以用其他部位代替脚移动身体吗?” 教师启发幼儿多角度思考:“大家试试看,还可以用什么部位移动身体,比比谁的办法多。”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自由选择同伴合作,教师观察、启发、引导辅助,发现不同的方法,以语言点拨、肢体动作、表情激发保持幼儿活动兴趣。

  3、组织集体练习:请个别幼儿示范有代表性的脚不沾地移动身体的动作,集体练习,享受合作学习的愉快。如手膝着地挪动、手膝爬、同伴扶助倒立走、“牛耕田”(两人合作)、攀沿绳、横躺滚、葡匐前进、翻跟头等。教师亲切地帮助个别动作发展差的幼儿。

  4、游戏:奇妙的数字园 ①以神秘的口吻激发兴趣:“有一个奇妙的园子里,挂满了各种数字,水果、动物,它们上面都有可爱的数字娃娃,想去奇妙的数字园看一看吗?用什么方法上路呢?” ②师生讨论去数字园的方法:上山乘揽车(坐后撑),下山滑滑梯(横躺滚),过河海豚游(鱼跃式),经过地雷区翻个跟头向前走,经过电网小心触电(匍匐前进)。教师与个别动作发展差的幼儿合作,协助其到达目的地。 ③幼儿用各种方法到达数字园,欢呼胜利,并欣赏各类数字。

  三、放松活动

  1、以问激趣:“数字园真奇妙,我们的身体能变成数字吧?”幼儿单独或相互合作,用肢体动作表现数字。

  2、讨论:我们还能用灵巧的身体变什么?(各种动植物、人物等的模仿动作)。

  3、小结:“我们的身体真灵巧,会做那么多有趣的动作,还能脚不沾地做高难度动作,所以我们要爱护身体的每一部分。”

  4、结束:“我们的身体累了,该休息了,现在回家吧。”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幼儿走回活动室。

41、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拼图

  活动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拼图。在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拼图游戏很感兴趣,有时候遇到块数比较多而复杂的拼图他们还会几个人一起合作着拼。很显然对大班孩子来说拼图是个刺激、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

  其一在拼图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整体”,以及“一个整体”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其二培养幼儿平面组合的概念─—积木是立体的组合,而拼图是一种平面组合。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二维空间拼组巩固和强化了这一数学概念。其三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并且从观察与判断中学习分类。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培养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玩拼图能学习推理思考能力,因为幼儿会从尝试不同的选择,到决定正确的一片放下去,也就是经过假设、判断到选择的过程,从中让他们学习到运用逻辑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设计并组织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图拼出九方格图案,并能在记录单上记录拼出的多种组合方法。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3、感受拼图游戏奇妙之处,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九方格图案一张,各种颜色、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图卡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方块拼图卡、记录单1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各种方块拼图卡。

  1、教师出示各种方块拼图卡,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各种方块拼图卡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师:今天 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拼图卡,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一样:形状、大小;不一样:数量、颜色、编号、组合形式)

  幼儿:都是用小正方形组成的,每块正方形的大小一样。

  幼儿:它们的颜色、数量、编号、组合形式都不一样。

  2、引导认为每块正方形不一样大的幼儿运用图形重叠的方法证明一下。

  师:请你用这块正方形来比一比。(用事实证明一切,幼儿没有异议。)

  3、教师出示九方格图底板。

  师:那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玩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吧。(幼儿们高兴欢呼,跃跃欲试。)

  二、幼儿操作活动,尝试拼出九方格图案并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示范记录单,请个别幼儿操作教师记录。

  师: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在这个空白底板上用刚才那些拼图卡来拼一个九方格图案。

  请一名幼儿运用方块拼图卡在黑板上通过旋转组合,拼出九方格图案。

  师:刚才他是怎么拼的?分别是用几号图形来拼的?

  幼儿:旋转着拼,用了9号和8号的图形拼成的。

  师:是的,每一块拼图卡都可以任意的旋转和组合。(教师一边说一边记录,并用顿号把数字之间点开来。)

  师:谁知道这黑色的小雨点有什么作用?

  幼儿:可以把数字隔开来,这样“8”和“9”就不会变成“89”了。

  师:你真聪明 !等会儿我们小朋友记录的时候也别忘了用小雨点把数字隔开。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我们能不能用3块或4块甚至更多的卡片一起来拼这个图案。请1名幼儿根据要求演示操作,并尝试记录。用粘贴纸表扬奖励示范操作的幼儿。

  3、师:原来拼图这么好玩,你们想不想也来拼一拼?(幼儿:想)那好吧请小朋友来玩玩这个拼图游戏并把自己的拼图结果记录下来。(强调记在1号记录单上,拼一次就记录一次,每一行记录一种方法,编号之间点开,写上学号)

  4、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记录情况,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比一比谁拼出来的答案多。

  幼儿:记录完毕后撕下1号记录单整齐得贴在泡沫板上。

  三、发现一张卡片与其他卡片的多种组合形式,激发幼儿二次操作的兴趣。

  1、展示幼儿的拼图记录单,集体进行验证。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拼得对不对!(教师有目的的找到3号拼图卡参与的不同种组合方式,每验证一次就用红笔在记录单上划条线)

  2、通过验证对比发现问题:

  师: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3号拼图卡可以和12号组合,还能和2号、1号组合,3号拼图卡还可以和谁组合拼成这个图案。请小朋友在记录单上找一找。

  幼儿:3、5、1、1、

  幼儿:3、1、1、1、1、

  幼儿:3、5、5、

  ……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记录单上用红笔把3圈出来,并把它们的组合形式也划出来。

  3、教师示范操作并记录(记录单2)。

  师:除了3号拼图卡以外其他的拼图卡也可以这样拼吗?

  幼儿:也可以。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先确定一块拼图卡,比如“5号拼图卡”,然后在2号记录单上每一行都写上“5”。谁愿意来拼一拼,记一记?

  4、请个别幼儿操作并记录。1名幼儿用5、5、12、1拼成了完整的九方格图,并记录。5、集体二次操作记录。

  师:请其他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记录时前先把确定的那块图形号码都写下来,然后拼一次就记录一次。(要求同上)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图方法。

  1、展示个别幼儿的拼图记录单,集体进行展评。(奖励方法最多的小朋友)

  师:我们来找一找几号拼图卡的组合方式最多,几号拼图卡的组合方式最少?

  幼儿:1号拼图卡的组合形式最多,4号拼图卡的组合形式最少。

  2、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在区角活动的时候再去拼一拼,发现一下到底是个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发现幼儿在自主玩拼图游戏时兴趣指向比较浓,却缺乏一种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图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载体,使幼儿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还能在游戏中帮助他们提炼经验,拓宽思路呢?我尝试利用通过拼组九个方格的正方形图来进一步挖掘拼图游戏的教育潜在价值,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空间知觉能力,培养他们的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正是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42、大班科学领域统计数学活动教学设计《小兔开店》

  《小兔开店》是一节情境的统计活动,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欢迎阅读本节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统计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

  3.体验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不同方式进行统计,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难点:分组统计两周糖果销量,并汇总到柱状统计图中。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PPT课件、人手一支铅笔、统计表、磁力贴、黑板等。

  经验准备:会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在一日生活中有初步的统计经验,能点数物体得出物体总数,如统计出勤人数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对运用统计做事情的兴趣。

  (一)出示小兔开店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帮助小兔开店。

  1.提问:

  (1)你觉得小兔会选择开什么店呢?为什么?

  (2)你有什么方法帮助小兔找出更受欢迎的店?

  2.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把顾客喜欢什么进行统计,就能够帮助小兔选择开什么店了!

  二、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统计方式,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一)引导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帮助小兔选择开哪种店。

  1.出示小兔的调查表,引导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统计。

  (1)提问:请你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帮助小兔统计出哪种店更受欢迎?

  2.小结:小朋友们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进行统计,很快的把这么多数据都梳理清楚了,帮助小兔找到了要开店的种类。

  (二)引导幼儿用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找出最受欢迎的食品店。

  1.出示食品调查表,引导幼儿用表格统计的方式进行统计。

  提问:请你用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找出最受欢迎的食品是什么?

  2.小结:统计表格能够把很多种物品都清晰地分类统计,通过表格统计的方式我们很快帮助小兔统计出了要开什么食品店。

  (三)引导幼儿用柱状图统计方式,帮小兔统计出销量最好的糖果。

  1.出示两周销量图,引导幼儿统计出销量最好的糖果。

  (1)提问:请你们帮助小兔统计出两周销量最好的糖果。

  (2)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分别将两周的销量进行统计。

  (3)小组将统计结果汇总到黑板上的柱状图表中。

  2.小结:柱状图统计方式可以把许多的数据汇总到一起,通过用柱状图的方式进行统计,我们把两周的销量进行了汇总,可以很清晰的找到,哪种糖果销量最好,帮助小兔解决了进货的难题。

  三、帮助幼儿梳理不同的统计方式。

  (一)出示三种统计图,让幼儿知道统计有多种方式。

  师:我们今天运用了三种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解决了问题,通过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和表格统计的方式帮助小兔开了店;还运用柱状图统计方式帮助小兔统计出了两周内销量最好的糖果。每一种统计方式都非常好,并且非常有用,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也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延伸活动

  (一)引导幼儿寻找身边更多统计方式。

  引导幼儿发现和寻找身边其他的统计方式。

活动总结

  这次集体教学活动以情景式展开,活动内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通过这次统计活动,幼儿能用符号和数字记录的统计方式、表格统计的方式、柱状图统计方式进行简单的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这三种统计方式非常有用,各有各的优点,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也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也能够让幼儿更了解统计的方式,并且能够帮助幼儿知识迁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每日出勤人数统计、天气情况统计、区域活动时各类比赛统计输赢和记录等。

4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活动《有趣的三脚架》

  《有趣的三脚架》是大班科学教案,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44、幼儿园教案大班体育活动谁的火车跑得快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平整的场地、《健康歌》音乐、呼啦圈若干

  【活动建议】

  1.整队,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随《健康歌》音乐做运动,做好游戏的准备活动。

  2.通过谈话法跟幼儿讲明游戏规则,把幼儿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是一列“小火车”,三列“小火车”同时从起点出发,绕过障碍和终点标志,以先返回起点者为胜。若在前进过程中“小火车”断开,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3.强调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游戏开始:

  玩法一: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后面的幼儿扶着前面幼儿的肩膀,形成“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不设障碍,终点处设三个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绕过终点标志先返回起点的是优胜者。

  玩法二: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排头幼儿手拿呼啦圈做车头,每个幼儿套在一个呼啦圈里当作车厢,后面幼儿抓着前面幼儿身上的呼啦圈,连接起来开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设有障碍,终点处安排三名幼儿作为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到达终点绕过终点幼儿再返回起点,先到起点的一组为胜。

  玩法三:幼儿分小组创编游戏玩法,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5.活动结束: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并整理活动器械。

  6.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跟家里人玩开火车的游戏,并创编出更多的玩法。

45、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落下来教案反思

  【材料】

  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小沙袋等材料。

  【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尝试将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小沙袋等材料向上抛, 感知物体被抛到空中会自由下落的现象。

  2.引导幼儿在抛物游戏中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在空中的形态不同。

  3.鼓励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原有的形状或借助辅助材料,再次感知不同材料的降落特点及 在空中形态。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小小潜水艇☆

  【材料】

  玻璃鱼缸、水盆、水、大可乐瓶、玻璃小药瓶等。

  【玩法与建议】

  1.丰富幼儿对潜水艇沉浮现象的了解,组织幼儿尝试用饮料瓶、鱼缸等材料

  2.进行沉浮实验。

  3.指导幼儿大胆操作,尝试将瓶中装人适量的水使潜水艇悬浮在水面以下。

  4.鼓励幼儿演示自己的潜水艇的浮沉,向同伴介绍操作方法。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46、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沉与浮》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认识记录表,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能力。

  3.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发现沉浮的不同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利用不同材料探索沉的物体浮在水面,浮的物体沉在水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商量好分工合作,4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发言,两人做实验)

  物质准备:

  1.每小组一份沉浮记录表、记录笔、停止实验的音乐。

  2.每小组一份活动材料(一样大小的透明海苔桶、玻璃球、面团、一元硬币、吸管、泡沫地垫、空塑料盒)、关于沉浮的辅助材料。

  3.黑板记录表、透明鱼缸、拼插玩具、木制积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对操作实验的兴趣。

  1.小朋友们好,今天何老师要带大家玩一个科学小实验,大家看一看何老师桌上都摆放了什么呀?

  答:鱼缸、玻璃球、硬币、面团、吸管、塑料空盒、泡沫地垫。

  2.大家猜一猜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入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幼儿举手回答)

  3.发记录表,幼儿先观察实物填猜想部分,填完的小组教师发材料,再把验证结果填完整。

  (听到音乐结束实验),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记录单,并把猜想小组人数和验证的正确答案填写黑板上。

  与幼儿一起总结:面团、玻璃球、硬币、沉入水底我们问这样的现象叫沉,吸管、塑料盒、泡沫地垫浮在水面,我们问这样的现象叫浮。

  二:教师提岀尝试性问题

  何老师遇到了一个困难,想请小朋友帮帮我“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玻璃球浮在水面上?怎么样把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盒沉入水底?

  1.幼儿实验 讨论交流(听到音乐后幼儿停止实验)

  2.请举手幼儿上台前操作实验。说出自己的方法。

  3.尝试结论:玻璃球放在塑料盒里能使玻璃球浮在水面,塑料盒装满水能使塑料盒沉入水底。或者其他办法

  4.让幼儿了解为什么玻璃球能沉到水底,为什么塑料盒能浮在水面?

  三:(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老师在消毒玩具的时候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吗?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教师实验验证答案。

  活动结束

  活动总结《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内容应该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沉与浮》正是从身边事物入手,抓住幼儿兴趣,动手操作,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