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也要绿叶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好花也要绿叶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好花也要绿叶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毕加索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青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肯重复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永恒的。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高度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培养这种创造型的人才靠传统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必须依赖新的创造性的教学。换言之,即只有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完成现代教学所负有的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尽管不一定会设计高大建筑和精密的器械,然而他们却能塑造学生美好、高尚的心灵;教师虽然不一定能创造出优美的画卷和雕塑,可是他们能启迪学生去憧憬未来。
  但如何能帮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做为育人之师,在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一、激发悬念培养法。
  教学的实践证明,巧设悬念,能诱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诱因。学习的内部动机越强烈,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就越浓,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对未知领域创造积极性就越高涨,例如,在一篇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文结语中按主题意境巧设悬念。课文讲完了,来个“句尽意不尽”,按主题内容延伸设疑,激起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开拓思路,扩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如教学《我的心事》,可以设为:“假如第二年,姐弟俩又带着家乡玉米来到大林那里,大林将会怎样对待他们?还会留有心事吗?”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想象创造另一篇“课文”------《我没有心事》。
  二、巧变形式培养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如改变作业形式、变换人物称呼,改变作文角度等方法,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创造思路,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如课本上的课后题,它是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创造潜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催化剂。因此,我们应把之消化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成为讲读教学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对于作业的解答形式,我们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其题型、题意、表述方法等,以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提问题培养法。
  课堂提问是否精巧、新奇,这可以说是鼓励学生创造的重要因素。问题设计得新奇而精巧,就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就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寻根问底,亲自发现问题的奥秘,从而造成惊异、自豪的诱因,鼓励他们去进行创造,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巧设问题很好的一例就是跟踪提问,这种提问,就在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此多次,一问三追。如在《穷人》的教学中,理解“没什么可抱怨的”一句:什么叫“抱怨?”为什么桑娜会感到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她付给社会的这么多,而需要的仅仅是“孩子还健康”,你认为公平吗?……,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连续提出这样一连串的追踪,“逼得”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激励了智力与原有储存信息进行紧张的组合,提炼自己的“发现”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巧的提问方法。
  四、引导想象培养法。
  想象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想象密切相关的联想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联想可以起到把人的思路引向各个不同方面的作用,同样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是,想象,一要合理,二要有据,还要力求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为此,我们可适当增设一些兴趣性强的想象题。如教《火烧赤壁》,可以增添:“东吴除火攻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取胜?”新世纪的小学生向周都督挑战了:“导弹!”同学们哗然。后来交的作业有画画的、写儿歌的……这些方案虽然异想天开,然而未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五、鼓励探究培养法。
  要创造、要前进,就要善于探究,就要解放思想,打破一些旧框框。我们即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而要鼓励学生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提出探究,敢于创新。巴甫洛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正因为敢于怀疑,巴甫洛甫才去探索大脑皮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