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海人的第一消费

教育:上海人的第一消费

教育:上海人的第一消费


  最近,由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乐善耀老师主持了一项名为“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及其影响现状的调查”。通过对本市8区2县1313个中小学生家庭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比想象的还要多:

  父母每年支付学校学杂费平均每人为3681.9元,其中最高达71000元;每年家庭用于文化娱乐费用(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旅游等)平均每人570.93元,其中最高为10000元;用于文具用品支出每年每人203.01元,其中最高为6000元;用于购买玩具支出平均每人为86.63元,最高为2000元;用于购买复习资料、练习册平均每人为140.56元,其中最高为1800元;每年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平均每人306.55元,其中最多的6000元;春节父母给孩子压岁钱平均每人272.77元,其中最多的为8000元。全年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总体投资平均每人为3827.25元,其中最高投入为6万元。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父母准备再继续投入的教育经费平均每户为21931.22元,其中打算投入最多的家庭为100万。

  父母对子女的金钱投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每天看书读报时间、每周进修自学时间有较高相关。


  家庭教育消费从长远看,也是一种教育投资,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势头。在千户上海居民教育需求调查中,把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二位的市民达68.8%,反映了教育投资占家庭支出比重骤升;居民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普遍,占到调查总数的89.9%。现代社会中,人们已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且还赋予人们生产能力和职业能力。
  但是,教育投资仅仅是金钱吗,以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和成堆的金钱真的能换回孩子金灿灿的前途?


  家庭教育专家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值得各位父母关注。

  1、上海家庭的文化氛围令人堪扰

  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文化背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绝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其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44.3%。每天,父母看书读报时间绝大部分为半小时到一小时(占45.4%),7.4%的父母平时在家没有时间看书读报,约占调查总数59.3%的父母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或自学,9.1%的家庭竟然没有一本藏书。家庭的文化氛围令人堪忧。

  2、父母花钱不如花时间

  乐善耀老师指出,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看,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对家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投资除了需要父母在金钱上、物质上投入之外,还应包括父母时间的投入、情感的投入和文化的投入等。因为家庭中亲情交流、学习氛围在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是无法用金钱取代的。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亲子互动的过程,是家庭综合投资交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活动、交往的时间多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投资。据统计,在上海,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活动、交往的时间绝大多数为一小时以下,占调查总数的22.1%,每天半小时以下竟占到调查总数的12%。


  孩子的身心发展与父母平时交往活动、情感交流关系甚为密切。但是,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竞争剧烈,在上海有相当数量的父母不管是平时还是双休日都在为工作奔忙,无暇与孩子交往活动,难得与孩子说上一两句话。有的以金钱投入替代时间、精力投入,有的把父母责任推向祖辈或者保姆,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发展,这种家庭教育是没有阳光和温馨的教育。

  3、“学习型家庭”呼之欲出

  当前,在广大父母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大前提下,父母的投资意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在金钱投入中,父母们存在着盲目投资、无效投资的现象,除了盲目聘请家教和让孩子参加社会特长班活动外,还不适当地购买复习资料,平均一年每户支出140.56元;不科学地让孩子服用滋补品,平均每户支出479.33元。


  在金钱投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们对家庭的文化投入和对子女时间精力的投入恰恰被疏忽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投入是何等重要!这种投入是金钱投入所不可取代的。

  教育在现代社会早已是终身学习的概念,为人父母还要加强学习,与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甚至向孩子学习。


  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家庭成员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从实际出发配置一定的学习时间;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家庭生活方式。父母和孩子共同求知求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特别要重视家庭的文化消费和教育投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