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蝌蚪看幼儿父母教育观

从小蝌蚪看幼儿父母教育观

从小蝌蚪看幼儿父母教育观


  如果问父母朋友,是否愿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十有八九会说当然;如果问父母们,可知道养小动物是培养孩子爱心与责任心的好方法,他们也多半会说知道;如果问父母为什么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往往娓娓道来,甚至明了其中的教育原理和心理机制。

  但是,在现实的真实情景中,父母们往往做了别的选择,也是真正的选择。这种自然的真实情景下的反映,比他们平时面对访谈者说的话、比起他们填在问卷上的答案,都更真实更确切地反映了他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其实,几只小蝌蚪就能反映出许多观念。

  南京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下午,父母接孩子的时间。

  当父母带着小朋友陆陆续续从幼儿园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个小贩就把他的一盆小蝌蚪放在门口。小朋友天然地喜欢小动物,十之八九提出要买小蝌蚪,而父母们则有各种各样的反应。笔者稍作整理,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断然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我们暂称为A类父母),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主给孩子买下了小蝌蚪(B类父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父母和小贩有过一些商讨性的对话后买了下来(C类父母),还有十分之一不到的父母让孩子做主(D类父母)。

  当孩子对你说:买一只小蝌蚪吧!

  当孩子对你说:买一只小蝌蚪吧!你的态度会是怎样?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热爱生命的真切流露。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孩子生活在与亲属距离较远的小家庭中,亲身经历亲人死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如果渐渐习惯电视节目、电子游戏中不断重复的虚构杀人、虚拟死亡的话,将很难体会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饲养小动物,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历程、律动,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珍贵。并在饲养中体会到被依赖、肩负责任的感受,培养起爱心与责任心。能够拥有小动物,是许多小朋友的意愿。充满生活热情和毅力的人,往往就是从被尊重的愿望开始的。孩子生活在不同于成人视角的世界里,有自己的梦想、希望,不管多微不足道,或者听起来无关紧要,作为父母,都要静心倾听孩子讲述他的梦想和希望,即使不能或不应该满足,也要有关注和真诚的姿态。所以,A类父母的做法,如非时间紧急等客观原因等,是不合适的。

  而B类父母的简单做法也有值得再思之处。曾经在某幼儿园发生这样一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亲近小动物,老师们为某活动准备了一窝小鸡娃,孩子们非常喜爱,但是拥挤、拿持不当等,引发了好几只小鸡娃很快死去,这使孩子陷入很深的悲伤和自责。孩子的喜欢,是出自内心,但对小动物的爱并不必然地使他们有责任心,有方法去照顾它们。这些需要父母的引导,提出明确的希望和指点。所以,买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时机。因为受不了纠缠和无所谓就买下来的小蝌蚪,往往成为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缺少照料小动物的经验,常常会使小动物过早死亡,这样急促的挫折和死亡体验,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不仅无利,而且有害,使他们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坚强。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是小蝌蚪的生命,也不能做简单化的处理。有一个笑话说,老师问小朋友哪一种动物是两条腿,太阳公公起来的时候会叫小朋友起床,小朋友一致回答是妈妈。让人忍俊不禁,却是真实的,因为生命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同样的教育契机。

  C类父母担心担心养不活蝌蚪,这样会伤孩子的心。护犊之心,跃然纸上。但是,其中成人为中心的思想还是昭然若揭。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许多对话,看起来是围着孩子转,实际上许多是成人自己的控制与满足,根本就没有孩子本身的体验。比如,宝宝在吃苹果,妈妈说:“来!宝宝,给妈妈吃一口!”宝宝把苹果举到妈妈嘴边,妈妈笑了,“真懂事,宝宝自己吃。”爸爸说:“大苹果给爸爸吃吧!”宝宝马上就把大苹果给爸爸,爸爸把苹果还给宝宝,也夸宝宝知道谦让。有一天,隔壁的小哥哥来了,“给小哥哥咬一口吧!”宝宝又把苹果举起来,小哥哥马上咬了一口。“哇!”宝宝哭了。这是因为成人从来没有真正让宝宝尝尝谦让的得与失。养蝌蚪也是一样,孩子是它的小主人,不管就要养了还是曾经养过,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来谈养蝌蚪这件事。这几位爸妈,自己同卖蝌蚪的交流,把小主人完全放置一旁。会担心孩子难过,却没有想过为了避免难过,孩子应该有的行动、应该做的思考。

  D类父母选择让孩子牺牲一件喜欢之事,或承担相应责任来成就心愿,这是一种鼓励小朋友自我独立地做决定、承担责任的做法,在观察到的近二百位父母中占不到十分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别人的操作的影响往往是微乎其微的。“我听见了,我会忘记;我看见了,我会忘记;我做到了,我会记得。”亲自去做,作为第一责任人,往往才可以真正使孩子记住应该记住的,更有一种自尊和自信心。对于性格的培养、语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子女独立性培养得较晚,孩子对父母较西方有更深的依赖,这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教育藏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是教育,需要父母有一种敏感性,抓住契机进行教育。

  在观察到的二百多位父母中,因为有两位父母的做法是绝对的少数,所以没有列入上述四种情况,现将其白描如下:

  妈妈1:哟!小蝌蚪!是不是那个找妈妈的小蝌蚪?
  孩子1:是!
  妈妈1:等它长大一点,先长哪条腿?
  孩子1:前腿!
  妈妈1:买回去,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孩子1:肯定是!
  妈妈1:试试看!
  孩子1:肯定是!叔叔买一包!

  妈妈2:小蝌蚪怎么拿来卖呀!应该放在小溪里。这样它多不自由啊!
  孩子2:好可怜啊!小蝌蚪好可怜啊!
  妈妈2:我们不买,我们到河边上看小蝌蚪,好不好!
  孩子2:好好好!我们到河里去看!
  妈妈2:走!我们星期天去看。
  孩子2:走!

  这两个对话在当天的观察中各出现一次。两位妈妈和她们的孩子的对话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第一个妈妈和孩子一齐充满了探索的兴趣,使得孩子也兴趣盎然;第二个妈妈真白地表达了她的生命观念,从小蝌蚪的角度来看问题,感染了孩子,使孩子主动做出了选择。这其中几乎没有了“教育”的色彩,而是一种融洽的交流,这需要一种深层的平等的意识。

  笔者在幼儿园曾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实习老师带小朋友们玩游戏,一些小朋友躲到小桌子下面,打手势让她也躲进去。她毫不犹豫地甩开高跟鞋钻了下去,和小朋友们一起挤在里面,全没有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后来,小朋友说他们特别喜欢这个老师,因为“她跟我们是一伙的。”而且,这位老师也并没有像一些老教师所说的那样“因为太宽,被小朋友欺侮”,她的教学活动总是得到小朋友活跃的配合,因为,小朋友认为“她和我们是一伙的!”

  可是,有多少老师和父母会和小朋友“一伙”呢?需要放下多少成人的尊严和尺度呢?认真想一想吧,这会使孩子受益匪浅呢!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
  采编自:新华报业网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