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儿歌还要当多久“老大哥”

旧儿歌还要当多久“老大哥”

旧儿歌还要当多久“老大哥”


  如今孩子唱的儿歌多是上世纪60-80年代作品

  喜欢唱歌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现在从孩子们口中唱出的儿歌却越来越少。纵观现今儿歌领域,读物、音像产品的数量都非常少,新儿歌更是寥寥可数,旧儿歌仍然是“老大哥”。在文学领域里,这种现象无疑是较反常的,而且大有难以得到改善的状况,令人非常担忧。

  回想一下我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我们都有一种今不如昔的感觉。尽管过去的年代没有太多物质上的享受,但是那个年代是不缺少儿歌的,不缺少适合那个时代的儿歌的。如今四十岁左右的人们,谁都能唱起一大串能反映他们儿童时代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歌谣:《我是公社小社员》、《我爱北京天安门》,再远一点的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卖报歌》等,即使是当我们到了不惑之年乃至老年,一旦唱起那些歌,心中都会洋溢着纯真而炽热的情感,过去岁月的风光情景仍历历在目。

  儿歌停滞不前

  在过去10年中,我国的音乐音像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儿童歌曲却停滞不前甚至是退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歌曲的词、曲作者数量一直发展较慢,最近几年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小朋友都喜欢唱流行歌曲,卧室里贴满了偶像的海报,张口就能唱出“爱你永不变……”对儿歌根本是“不屑一顾”,甚至有小朋友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儿歌根本不能派上用场。在众多儿童比赛上,由孩子们自己选择表演节目时,不少孩子演唱成人情歌来做表演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今的儿歌停滞状况在市场里更是可见一斑。在广州购书中心里,有着整整一层售卖有关儿童刊物、音像的资料,可关于儿歌音像资料也就那么一两个柜台。据售货员冯小姐介绍,儿歌CD、VCD的销售额确实不如故事、唐诗、英文等现在紧俏的热门幼儿学习资料。就仅有的儿歌销售情况当中,英文儿歌的销量又要比中文儿歌要好。冯小姐更提到,中文儿歌大多数都是那十几首,80年代以前的旧儿歌更是占了大多数,只是不同的出版社沿用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源,换个包装又推出市场。不少家长在考虑购买儿歌时也曾向她表示,市面上没有新的儿歌,更缺乏贴近现实生活的儿歌,让他们难以选择。

  记者在广州图书馆的电脑里键入“儿歌”查看有关书籍时,只有13条记录,而其中却有好几条都是重复信息,所以实际上在广州最浩瀚的书库中,属于儿歌的天地却是少得可怜。

  鲜见创作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无处不“经济”,无处不“市场”。就拿儿歌创作来说,有些搞音乐的人也曾看出儿童音乐是一个空白,也曾想创作一些好的儿童歌曲,但抵不过大市场的冲击。《中国文化周报》载文透露:由于与儿童歌曲有关的文艺演出一直热不起来的缘故,儿童歌曲的词曲作者日渐稀缺。从目前看,过去从事儿童歌曲创作的人有多半已经改行。主要原因是稿酬太低,目前一首儿歌歌词,普通作者只能获得150元左右的稿酬,作曲也只能获得200元多一点。稿酬太低的结果导致了大批有才华的儿歌作者流失。

  一份资料显示,仅以四川为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省共有音乐刊物8份,有35%的版面属于儿童歌曲,儿歌作者占省市级作协会员的21%。而如今,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到8%和3.2%。四川省达州地区从事儿歌创作的作家也由过去有近20名减少到只剩下两三个。

  记者调查

  午睡时间,在广州荔湾区西村幼儿园里,一群大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陆续走进卧室。好几个小朋友口中念念有词:“……吃南瓜,吃不上南瓜把嘴张……”小元站出来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他最记得这几首儿歌了,是最近在中央台播的《西游记》动画片里学到的。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一个小眼睛……”越秀区崔府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反复哼着这首《小星星》。唱得兴奋时,还站了起来。“能唱另外一首吗?”旁边的老师问。小朋友停了下来,两双大眼睛看着老师和记者,才静下几秒,他们又高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而当记者问到他们在家中、在课外都玩些什么时,小女孩立刻说,她在家都喜欢搞些手工制作,妈妈很早就让她到培训班里上美术课,而儿歌就最记得这首了。

  老师:

  适合孩子的优秀儿歌太少

  不少老师对此状况似乎也是满肚子委屈,因为现在人们评价学校的水平是靠成绩而不是看唱歌;学校里音乐教师少,因为教音乐和工资奖金挂不上钩,评先进也不看音乐成绩。而且现在适合孩子们唱的优秀儿童歌曲确实太少了,即使有人教,也很难找到好的儿童歌曲,老儿童歌曲大陈旧,空洞乏味,离现实太远,学生不喜欢,新的儿童歌曲又太少,一些以刊登儿童歌曲为主的刊物为了经济效益纷纷转向,教师只好教教流行歌曲了事……

  园长:

  自编自作实属无奈

  西村幼儿园周园长表示,儿歌领域里的确存在着旧歌不断翻唱的现象。并不是说旧的儿歌不好,而是更应该联系实际,结合当下时代特征,创作新的、适合现在儿童传唱的儿歌。鉴于现在这种情况,她所在的幼儿园以及幼儿园老师另觅出路―――自编自作儿歌。所谓自编自作儿歌,其实是学校、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创作一些相对押韵的词句,配上简单的调子,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学习,在歌声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显然这是不足够的,因为只是简单的词句配合读唱的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在儿歌上正常的需求。

  专家视角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现代传媒手段具有强大的覆盖性、渗透性,孩子们接触广播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使得成人文化消费和儿童文化消费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儿童的生活环境也促使他们唱成人歌较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不是童年歌曲,而是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加上少年儿童也有追星欲。在他们的心目中,唱流行歌曲才更接近明星。父母们也常常把孩子能唱流行歌曲当成本钱来夸耀,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孩子在一片赞誉声中自然觉得还是唱流行歌曲好,因此现在儿歌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

  陈子典(著名儿歌研究专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儿童文化领域里增加不少变化的元素,如卡通、电视等文化快餐占领儿童的业余时间;孩子们的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乏味”的儿歌。加上儿歌创作并不是想象中如此简单。不少人把儿童文学作为二等文艺,而儿歌在儿童文学中更是弱项。甚至有些人对儿歌创作看不上眼。儿歌面对的目标人群年龄越小,其实难度更大。毕竟幼儿的理解能力尚低,要在歌声中向孩子们传达健康的信息―――生活教育知识、卫生常识、朋友间互相关心等等的良好意识。要做到好听、孩子容易理解更难。

  周鲒(儿童艺术研究者):由于儿歌受众的特殊性,决定了儿歌歌词和节奏上不能过于复杂,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满足简单的儿歌了。例如一个5岁的小孩,其实他并不愿意再去唱在2岁时就能把歌词弄懂的儿歌了。因为这会让他在小伙伴面前“出丑”。可以这样说,孩子希望从儿歌中领略到新的事物和知识,至少是从他的眼里所认为的新鲜的东西以及知识。

  尽管时下的儿歌创作情况的确不尽人意,我们不妨将此作为我们国家儿歌的新起点。借鉴外国这点经验,适应儿童的艺术的变化,让儿歌真正地贴近儿童!从一个新视觉――“成长”的视觉来为儿童度身订做属于儿童的歌曲。

  后记

  让童年在歌声中丰盈

  儿歌之所以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儿歌领域里缺乏新血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时下更渗入不良因素―――另类儿歌的出现。什么是好儿歌、儿歌与时代创新、如何将好儿歌宣传普及开来等几个方面都是当下教育领域里应该解决的问题。

  目前,全中国约有三亿儿童,不少孩子都表示想学多一点有趣的儿歌,儿歌市场的潜力是可以预见的。孩子们想学的儿歌不仅仅只是学校里教的那几首,也不是意识不健康的歌曲。儿歌创作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建立在时下孩子们丰裕的物质基础上,新创作出来的适合孩子们“心思”的儿歌。

  正如专家们所说,希望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以及媒体能多些关心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的基础教育和最早期的文学认识,而这往往就是儿歌所能发挥的作用。其次,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开辟属于儿歌的新天地、新领域。让新儿歌有发表的地方,例如刊物、电视等大众媒体,多给儿歌、童谣创作一些空间。

  想起自己儿时,每当哼起那好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其他小伙伴、小邻居都一起高声哼唱时,那其乐融融的感觉是绝对不能在参加什么兴趣班时所能体会到的。儿童需要文学,儿童更需要儿歌。让孩子们的童年在歌声中丰盈起来吧!

采编自现代育儿报
实习记者 李卓妍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