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老路还要走多久

培训的老路还要走多久

培训的老路还要走多久


    教师工作压力大。可支配的时间少,这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知识更新,转变观念,都要依赖于培训。可是反观教育现实,一些教师培训担当起这项重任来了吗?有的教师千里迢迢来到会场,可是途中却“溜号”了;台上一些专家也有怨言,老师们不珍惜学习机会。可是专家却不审视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考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师培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一线教师又期待着什么呢?
    在日常性教学中,教师培训方式单一,缺少必要的反馈环节。在正常教学中,一天按8课时计算,农村教师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呆在教室里。此外,备课、理论学习、批改作业这些常规工作也是不能缺少的。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那些身居城市里的教师,他们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组织奥赛训练、小作家比赛等,每项活动又都与考核挂钩。由此可见,他们的压力也小不到哪里去。教师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参加培训呢?偶尔接到培训通知,教师的心情就很难形容,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有机会走出校门一睹“名家风采”;悲的是恐怕这次培训沿袭以往的老路,费钱费力学无所获。培训的结果往往和教师猜测的一样,依旧是听课,一天下来就是七八节之多。看名家作课,不正是学习教育技艺的好机会吗?观摩课堂,学习处理教材的方法,感悟教育的亲和力,怎么说“学无所获”呢?这种看问题的方式,理论上并不存在问题,可是在实践中,常常扮演“灰色”的角色。
    你如果在农村工作过或者对“农村教师”这个概念有着深切的体验,其中原因就不难理解。其一,培训在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教3年级数学的教师听的却是四五年级的教材,学习者对教材不熟悉,就很难对课堂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二,培训内容只讲不评,缺少必要的环节。面对全新的课堂,教师表现出了迷茫甚至无所适从的认知状态。例如在市级“培优新秀”的活动中,作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作了精美的动画片。一段声色俱佳的动画结束后,教师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见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作答:“有12排书,每排36本,共有多少本呢?”
    对这个课堂环节,如果让教师做出切合课堂现实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教师,面对这一美轮美奂的环节,他们思考的是更感性的东西。如果活动组织者(一般指相应层级的学科教研员)有意识地加入评价,并且就课堂上某一典型事件引发讨论,适时表达个人见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改革中,我们倡导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在教师培训中,是否也应该有同样的追求呢?
    综观几年来的培训,足以让教师欣慰的是很多组织者,已经把培训内容从新课程理念转变到教育学、心理学上来了。单一的理念培训让老师们听着新鲜,可是回到学校迫于形式依旧遵循老模式、旧程序实施教学。“专家理念像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此言并非嘲讽。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施教水平,走教育科学这条路不失为一条良策。考虑到受众的可接受性,深入浅出,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应该成为培训者选材、“备课”的基调。然而,一些“专家”富于理论却寡于实践,要求他们多讲案例,恰好击中了他们知识结构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台上专家滔滔不绝,台下教师恹恹欲睡,深层原因就在于此。
    好专家,高质量的培训总是让人有所期待。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说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良莠不齐。其实这一评价准则适合所有人,当然也包括那些学富五车、受人尊敬的专家们。就在今年的“全国班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笔者有幸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一位教授的报告。理论与现实相得益彰,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些发自内心的欢迎就是教师最好的评价。在讲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时,专家追溯了其理论渊源,对比了东西方教育史上的认识与发展之后,他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在北京某学校,有这样一个孩子:性格内向,做事情特别固执,学习水平在班内居中下游。在班内这个孩子自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教师有了对孩子的准确定位,就把班里最不起眼、别的孩子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交给他——摆放自行车。这个孩子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认真,每天都要提前来到学校,并且按车型的大小摆放。每次到快要上课的时候,他都要到两头瞅一瞅。他说:“看看齐不齐,下了课再来摆。”一段时间过去,这个班级摆放的自行车竟成为学校一景。
    孩子以后的变化,相信教育者都能猜到。孩子以自己的“认真”赢得了班里其他孩子的尊重,树立起了做人和做事的信心。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后。他就会把这种优越感迁移到学习上去。在年终评选优秀班干部时,他以全票通过。直到这个时候,其他学生才意识到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摆自行车的也能算“干部”吗?这个案例以近乎于戏剧性的结尾收场,更具有了启发性和震撼力。从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智慧的美妙和力量,也看到了作为教育个体的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灵性。这个案例的妙处还在于,听到这个故事后,培训者回到学校就可以拿来使用。也正因为如此,这位专家的名字被老师们牢牢记住了。
    反观现在的教师培训,我们不仅要问:培训的老路究竟还要走多久呢?细细思量我们所经历的一些培训,实质上走的是新课程改革以前课堂教学走过的老路。台上专家按照自己的专业所长,很少顾忌受众的可接受性和情感,一路滔滔讲来只顾灌输,不顾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现实中已经被无数次证明了它的错误性。举办教师培训是为了什么,它服务的主体又是谁?——最重要的终极目标被忽视了。有时候,一线教师的要求很低。他们希望,在培训内容上不要局限于空洞的理论。在形式上给予参与讨论的机会。新的思考总是在思想与思想的对碰中产生的,一味灌输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毫无益处。其实,有很多培训已经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这样的专家我能举出很多,魏书生、丁榕、徐胜三……既然已经有人做到了,这样的专家会不会越来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