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呼变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呼变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呼变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1、小班科学活动《呼变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篮球、花皮球、车载充气枕头等充气物品及打气工具。

  2.音乐《变大变小》、课件。

  3.经验准备:寻找身边充气能变大的物体,有吹气球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这两个气球的不同。

  小结:这两个气球一个大大的、胖胖的;一个小小的、瘦瘦的。

  2.幼儿尝试给气球充气,初步感受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设疑:如何把小气球变成大气球?请幼儿上前尝试,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充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向气球吹气,“呼——”,气球就会变大,但是吹的气太多,气球就会爆炸,会有受伤的危险。

  (2)给气球漏气,引导幼儿观察气球漏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给气球漏气,发出“哧”的声音,气球就会变小。

  3.幼儿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进一步感知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

  (1)提问:除了气球,还有什么物体充气会变大?

  (2)出示漏气的充气物体并提问:充气物体怎么了?这样小朋友还能不能玩了?如果要玩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方法。

  (3)介绍充气工具,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合作充气。

  幼儿操作前,教师提要求: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一会儿结束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给它充气的,充气物体有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给这些充气物体充气,它们都会变大大的、变鼓鼓的。4.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创设教师变魔法将幼儿变成小小的气球,教师变成充气筒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及破掉的情形。

  (3)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延伸活动

  1.欣赏生活中的充气物体,感受充气物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方便。

  2.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如嘴巴、手)来表现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课后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操作探索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中以观察、操作和游戏为主,贯穿整体,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操作材料,探索操作充气物体变大变小,并在游戏中用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密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索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更多的是一位支持者、适时的引领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并以幼儿最喜欢游戏形式和操作缓解贯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对于教师的提问、分配的任务,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在活动中我也注重幼儿倾听习惯、操作习惯、敢于表现分享探索结果和专注力的培养。

  2.重视幼儿操作,避免说教。整个活动中,我采用观察、操作、表演等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如出示幼儿感兴趣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对比之间的不同;让幼儿直观地动手操作气球、游泳圈、花皮球、篮球、塑料袋及其它充气玩具变大变小;在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中,引导幼儿用动作、合作围圆表现气球的变化,各环节层层相扣,让每个孩子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对物体充气大小变化的探索。幼儿通过看看、说说、试试、玩玩,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直接感知物体

  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等。亲身的体验,让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设计开放的问题。整个过程,注重以启发、开放性的问题引领,让幼儿自主思考、在观察操作发现分享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了教师干涩的说教,教师敢于追问,一问一答,有效互动。如在展示瘪的、漏气的充气物体后提问:这些充气玩具怎么了?小朋友还能玩吗?如果你想玩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给它们充气?教师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加深幼儿对充气物体特性的了解,知道玩具充气后才能玩,而且在幼儿充气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到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

  4.关注个别差异,眼中有幼儿。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能及时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引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尝试操作,鼓励其积极有信心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幼儿敢于尝试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的眼神,让能力弱的幼儿和内向的孩子获得认同感。

  5.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是细节处理不够,问题提问有时存在琐碎现象,语言需干净凝练;二是游戏手拉手围圈变气球变大变小环节中,应多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节奏并跟随节奏变化而变化气球形态。今后的活动中将会多多注重教师自我素养的修炼,提高教师专业性和教师教育智慧。

2、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多变的天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天气变化,知道不同天气现象的名称,并用语言正确表达。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晴天、雨天、多云的气象图片,晴天、雨天、多云的标志图片,小兔图片

  活动过程:

  1、情景角色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扮演小兔:听说奶奶生病了,我得去看看她。(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然后教师演的小兔起了床,拉开窗帘,强烈的阳光射进来。

  2、观看图片了解不同的天气变化。

  (1)观察晴天的天气特征。

  小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

  教师出示晴天的气象标志:一个红太阳。

  小兔:今天是个大晴天,红红的太阳高高挂,我要去看奶奶去了!

  (2)观察阴天的天气特征。

  小兔提着篮子走在树林里,忽然一片乌云遮住了,遮住了太阳。

  教师播放阴天的气象,问:现在天气怎么样啊?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阴天的天气标志:乌云。

  (3)观察雨天的天气特征。

  教师播放雷雨气象,讨论:这时候,天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现象呢?教师出示雨天标志:雨滴

  3、幼儿从图片中找出晴天、阴天、雨天的标志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活动反思:

  春夏时天气变化反复,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次活动中,我结合图片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大部分的孩子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的明显的特征,活动的效果比较好。值得提到的是,我应该利用孩子们指认图片的欢快气氛再引导孩子们讨论一下各种天气下人的活动,尤其是雨天要注意哪些安全?这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不足吧。

3、小班科学教案《呼---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如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等,打气筒

  2、轻松欢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玩具气球,与幼儿一起讨论:气球如何变大?

  二、给气球充气

  1.教师给气球充气,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下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变化:越来越大。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并提醒幼儿不要充的过满。

  四、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请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老师要开始充气了,气球变大了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我们所有的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我们一起来充气吧!”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五、鼓励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

  请幼儿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的过程,[.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4、小班科学教案《变大变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实物: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 PPT课件。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变大变小》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2117.html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巴拉魔仙棒) 请魔仙棒带我们到魔仙城堡。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大变小》含PPT课件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5、提问讨论: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大变小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

  6、你们想变吗?可是我们哪儿能变呢?(身体、眼睛、手、嘴巴等)

  7、和魔仙棒一起游戏:变大变小。

  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8、现在我们就拿着魔仙棒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院子里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出来的快乐超出我的想象,连平时最不愿意动手的小朋友都在那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我们应该注重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比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去灌输和强化训练要效果要好的多。

5、小班科学教案《水变红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

  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

  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

  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红红的小东西 下一篇:小班科学活动:爱吃萝卜的小兔

相关推荐

  小班科学活动:饼干变魔术

  小班活动:有魔力的颜色宝宝

  科学活动:吹泡泡(小班)

  小班科学活动:小手摸到了什么

  科学:按形状分类(小班)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切切切

  小班数学教案(上学期):小猫钓鱼

  小班科学活动——瓶子和盖子

  小班科学活动:我的蔬菜宝宝

  糖怎么不见了(小班科学)

6、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呼―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棉线。

  2、《变大变小》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朋友,先听我说一个谜语,猜猜他是谁。(有一个东西很奇怪,胖也胖的快,瘦也瘦的快,胖了飞上天,瘦了落下来)。

  幼:气球。

  二、观察气球变大变小。

  师:现在这个气球是胖的还是瘦的?是大的还是小的?

  幼:瘦的,小的。

  师:我怎么能让这个气球变大呢?

  幼:吹气……

  师:气球变大了,如果我一直吹一直吹气球会怎么样?

  幼:破,爆炸

  师:小朋友在吹气球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吹一直吹,气球爆炸的话会伤到脸和眼睛,(快思 www.banzhuren.cn)非常危险。现在气球变的大了,我怎么让气球再变小呢?

  幼:放气,撒气。

  师:气球小姐还带来了她的好朋友,气球先生,可是呢,气球先生生病了,你来看看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漏气……

  师:气球漏气的时候是慢慢漏气的,还是一下子漏气的?

  幼:慢慢漏气的……

  三、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

  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充气的吗?

  幼:皮球、热气球、游泳圈……

  师:我还知道有一个东西也是可以充气的,(塑料袋),你来试试怎么能让塑料袋充气呢?

  幼:每人一个尝试。

  四、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7、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大变小》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如黄瓜、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引导幼儿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因此应事先准备一些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并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幼儿的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史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来源banzhuren教案网]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活动反思:

  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8、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乐趣。

  2.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3.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幼儿每人人手一份木耳、银耳、茶叶,温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

  活动重点

  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活动难点

  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特殊的食物,它们会在我们眼皮底下长大,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出示图片)有木耳、银耳、茶叶。

  2.师:那小朋友们知道它们被水泡过与现在没被水泡过有什么不一样吗?(www.banzhuren.cn)等会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

  3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泡过的木耳与没泡过的木耳有什么不一样?(泡过的大、新鲜)

  二、生活经验联想

  师: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幼儿自由表达)

  教师小结:有面条、大米、方便面等。

  三、幼儿动手泡发食品

  1.幼儿分组尝试泡发食品,选择木耳、银耳、茶叶等。

  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泡发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进行搅拌,帮助其泡发。

  四、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食品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食品经过泡发变大了,更新鲜了。把杯子里面的水分吸收了,水变少了。

  活动延伸:

  进行游戏——变了变了,请幼儿假扮木耳、银耳、茶叶,教师讲述泡发食品的过程,幼儿变换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进行“搅拌”,幼儿翩翩起舞。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9、幼儿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

  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

  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而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科书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科书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10、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闻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师: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来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

  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

  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

  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得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

  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作为厨师炒菜用的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11、小班科学教案《呼,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

  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小结: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12、幼儿园小班主题科学活动《有趣的小乌龟》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

  2.尝试用肢体表现乌龟缩进龟壳以及乌龟爬行的动作。

  3.体验游戏的乐趣。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乌龟”图片;《小乌龟》视频;《乌龟爬》视频;游戏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乌龟”,引出活动主题

  二: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乌龟并模仿缩壳动作

  ——小乌龟的壳是什么形状?乌龟壳上有什么图案?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乌龟缩进乌龟壳的动作。

  三:播放视频,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乌龟爬的动作

  ——小乌龟在地上是如何前进的?

  ——我们来学一学小乌龟爬的动作吧。

  四:播放背景音乐,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2.幼儿愉快游戏。

  3.可根据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来调整游戏的速度。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课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游戏的情境中,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出小乌龟,后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观察乌龟的环节,情节也是环环相扣。作为一堂科学课更是以两次观察将乌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了解个透彻。第一次观察时幼儿只注意到乌龟的外形,是一些比较外在的东西,然而经过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第二次观察,有目的地将幼儿带往了解乌龟生活习性的方面。活动的最后,以游戏的形式将乌龟的主要特征和习性呈现以及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13、幼儿园小班科学《谁偷了包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米汤遇碘会变色的科学现象。

  2.学习使用记录表记录猜想结果和验证结果。

  3.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动手试验、发现“信”的秘密,正确填写记录表。

  活动准备

  故事 ppt、包子纸(事先用米汤画好的脚印)、茶水、碘酒、醋、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这个小女孩名字叫妞妞

  (播放 ppt-1). 二、基本部分

  1.讲述故事

  1)妞妞家住在一个小镇上,她的妈妈开了一间包子煎饺铺。她家的包子煎饺又大又香,每天来的客人都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伍。(ppt-2)

  2)这天,店里的生意非常非常好,晚上快关铺子的时候,只剩下了 8

  个煎饺了,叮铃叮铃,绸缎店的老板推开门走了进来,买走了 5 个煎饺,盘子里面还剩几个煎饺了?(ppt-3 幼儿看图回答)

  3)妞妞有点困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呵欠,“咦?怎么回事?”盘子里原来有 3 个煎饺,怎么只有 2 个了,少了几个?(幼儿回答)另一个哪去了呢?

  妞妞以为自己看错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看,盘子里还是只有 2 个。(ppt-4)

  4)第二天晚上,快关铺子的时候,只剩下 9 个又大又香的菜包子了,

  叮铃叮铃,这天最后一位客人是金店的老板娘,她买走了 5 个菜包子,蒸笼里还有几个菜包子(ppt-5 幼儿看图回答)?

  5)妞妞在帮妈妈打扫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蒸笼,原来有 4 个菜包子, 现在只有几个了?(幼儿看图回答)另一个哪去了?妞妞问妈妈:“妈妈,你有没有看见那个包子?”妈妈说:“鬼丫头,你自己吃了还装傻啊!”听妈妈这么说,妞妞觉得很伤心。(ppt-6)

  A.妞妞为什么觉得伤心呢?(幼儿回答:因为妈妈说是妞妞吃的包子)

  B.那包子到底跑哪儿去了呢?

  6)妞妞为了证明包子不是自己吃的,她决定要找出偷包子的小偷,于是, 她想了一个好方法。这天晚上,妞妞偷偷的留进铺子里,拿了 5 个包子放在了桌上,她自己悄悄地躲进了桌子下面……(ppt-7)

  7)天亮的时候,妞妞赶紧爬出来往桌上一看,5 个包子还剩几个?少了几个?(ppt-8 幼儿看图回答)

  妞妞找到小偷了吗?(没有)

  原来,妞妞等着等着却睡着了,不过现场却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8)小偷在偷包子的时候,踢翻了米汤锅,弄掉了包子纸,妞妞想小偷踩了米汤以后,一定会留下脚印的。她捡起了地上的包子纸,可是米汤干了, 纸上面什么都没有。于是,妞妞跑去问爷爷,怎样才能看到纸上的脚印?

  (ppt-9)

  9)爷爷告诉妞妞,米汤遇到一种液体就会变色,纸上就会出现脚印了。这种液体可能是茶水,也可能是醋,还有可能是打针时消毒用的碘酒,到底是哪种液体呢?可惜爷爷记不清了。

  2.幼儿想一想,记录猜测结果

  1)幼儿猜测,将猜测结果粘贴在记录表上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米汤遇到哪一种液体会变色,纸上会出现脚印呢?如果你觉得是茶水,请在茶水后面的格子里贴上小花,如果你觉得是醋,请在醋后面的格子里贴上小花,如果你觉得是碘酒,请在碘酒后面的格子里贴上小花。

  2)统计猜测结果

  让我们一起开看看有多少小朋友选择了茶水?有多少小朋友选择了醋? 有多少小朋友选择了碘酒?(点数)

  3.幼儿动手做一做,记录实验结果

  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测,到底米汤遇到哪一种液体会变色,纸上会出现脚印呢?还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

  教师讲解操作方法

  A.三张桌子上分别放着三种液体,老师把包子纸做成了三张,每一张纸上面都有你要选择的液体,比如:第一张上你要用什么液体来涂?请你走到茶水桌前,拿起杯子里的毛笔就像涂色一样把白纸涂满,然后带着你的实验单再去选择下一种:液体;

  B.三种液体都试过以后,观察实验单,看看到底涂了哪种液体的纸上出现脚印了?

  4.幼儿动手验证猜测结果,分享验证结果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实验结果(展示一名幼儿的实验单)米汤到底遇到哪种液体会变色,纸上会出现脚印呢?(将实验结果贴到记录表上)

  小结:原来,我们光靠猜测是不准确的,只有动手操作以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米汤遇到碘酒会变色。

  三、结束部分

  妞妞也用了我们方法,把碘酒涂在了包子纸上,纸上出现了谁的脚印啊?(幼儿猜测,小猫,播放 ppt-10 验证)

  原来是这只小猫偷走了包子,这只小猫没有家,没有吃的,所以它才偷吃的包子。你们觉得小猫可怜吗?那妞妞会怎么做?于是决定收留它。

  从此以后呀,无论是玩耍的时候还是吃包子的时候,妞妞总是和小猫在一起,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妞妞有爱心吗?让我们给妞妞鼓掌。

  附实验单:

  实验单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目标明确。活动以帮助妞妞抓偷包子的人贯穿整个环节,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引导幼儿经过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帮助妞妞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米汤遇碘会变色的科学现象。物质准备充分、科学,活动中也给予了幼儿充分自主的操作探索机会。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并且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幼儿大胆猜想后,要注重肯定孩子们的想象,对孩子们的回答给与认可。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多“说”,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总结,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我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动手操作前,要先讲清楚试验的规则和幼儿需要填写的记录,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时不会手忙脚乱; 另外,组织科学活动更应该注意强调操作细节,此次活动中,我忽略了提醒幼儿每换一种液体时要换棉签,导致个别幼儿混乱了试验结果。在今后的活动组织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以待提高教学水平。

1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小动物的家》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动物的名称。

  2.知道动物居住的地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的家”实拍组图;“动物的家”图片。

  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动物的家”,鼓励幼儿看图讨论。

  1.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1,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家。

  ——猜猜这是谁的家?(蚂蚁)

  ——蚂蚁把家安在哪里?(安在地下)

  小结:蚂蚁的家从上面看,只能看到一个小孔,其实它们的家特别大,有很多很多房间,还有无数相互连接的隧道。

  2.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2,引导幼儿讨论燕子的家。

  ——这是谁的家?(燕子)

  ——燕子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屋檐下)

  ——你知道燕子是怎么做窝的吗?

  小结:春天来的时候,燕子就忙碌地从外面衔来湿泥、稻草、草根等,和着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堆砌出像碗一样的窝。这样的窝不透风,非常暖和。

  3.出示组图“动物的家”03,引导幼儿讨论蜘蛛的家。

  ——这是谁的家?(蜘蛛)

  ——你见过蜘蛛网吗?在哪里见过?

  小结:蜘蛛网是蜘蛛的家。蜘蛛一般在角落或树枝之间吐丝结网。蜘蛛网有粘性,可以

  用来捕获小昆虫。

  二、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说一说更多有关动物的家的话题。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动物的家,你最喜欢谁的家?为什么呢?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纸面教具“动物翻翻牌”,请两名幼儿一起游戏。游戏开始前,将所有牌倒扣,动物一排,动物的家一排。一名幼儿每次翻开两张牌,若动物与动物的家相符就收走这两张牌。若不符就将牌倒扣回去,换另一名幼儿接着游戏。最后谁得的牌多,谁就获胜。

  教学反思

  给小动物找家是一节科学活动课。而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由宝宝的家 → 给小动物找家 → 做练习,三个环节贯穿整个活动。 首先我先出示宝宝家的挂图,让幼儿谈谈宝宝的家里有些什么?客厅、书房、卧室,幼儿们都很感兴趣,也能很完整的说出来。让幼儿知道宝宝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么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第二环节、由迷路的小鸟平时喜欢生活在哪?哪里是小鸟的家?让幼儿知道小鸟的家在树上。接着小鱼、小蚂蚁找家,幼儿们也都很感兴趣,而且注意力很集中,能踊跃地回答。最后连线把小动物送回家,教师先在黑板出示小动物的家和小动物让幼儿连线,再由幼儿在课本《开心果园》上连线,幼儿完成得很好。 最后,教师评议说: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很感兴趣,参加活动兴趣高。活动完成得较好。

15、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树的秘密》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年轮与树龄之间的关系。

  2.初步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年轮》实拍图3张,《一棵树的经历》故事图7张、故事音频

  活动过程:

  出示树木年轮图片,以“猜猜树有多大年龄”的话题引发幼儿兴趣。

  ——这是什么?知道这棵树几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树几岁了?

  小结:树墩上一圈一圈的是树木的年轮,从年轮的圈数就知道树木有几岁了。年轮会告诉我们树木生长的秘密。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年轮的知识。

  ——你们看看这两个年轮的纹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年轮不仅告诉我们树木的年龄,还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 下,年轮密的是北方,疏的是南方。因为树干朝南的一面受阳光照射较多,生长较快,所以年轮比朝北的一面宽大一些。

  讲述故事《一棵树的经历》,让幼儿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的成长的重要性。

  1.讲述故事

  ——故事中的树经历了什么?最终它变成了什么?

  小结:故事中的树从种子发芽到长成大树,经历了开路、干旱的年份,也经历了风调雨顺的年份,最终被送进了造纸厂,变成了纸张。

  2.知道人类保护树对树的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要怎么保护树木朋友让他们健康生长呢?

  (不乱砍伐树木,小心森林大火,为树木除害虫等)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保护树木的相关资料,了解树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小动物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产生对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知道一些动物的过冬方式。

  3、通过观察、观看资料图片、录像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秋天动物们在森林里忙碌的图片。

  2、动物过冬的视频资料。

  3、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一、 情景设置,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戴小兔头饰出场。

  教师:小朋友好,我是小兔斑比。我现在有一件很烦恼的事情: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到哪里去了,你们能帮我找找看吗?

  2.教师:秋天的时候我还见到它们了,你们看。出示图片。

  出示图片:秋天里,森林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小松鼠忙着把松鼠运回树洞里;大狗熊到处找吃的;大雁王温暖的地方飞......

  教师:请你看看,在秋天的时候小动物都在干什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一些动物的过冬方式。

  1、教师:可是冬天到了,我就再也没见我的一些朋友了,青蛙、小蛇、松鼠、狗熊、乌龟这些好朋友都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你知道吗?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

  教师:我的动物朋友们到哪儿去了?

  教师小结:动物过冬有很多方法,有的冬眠,像小青蛙、小乌龟、熊;有的到温暖的地方,比如大雁;有的在树洞里不出来,害怕被冻坏了,小松鼠冬天就躲在树洞里。

  三、欣赏儿歌《小动物过冬》,结束活动。

  小动物过冬

  冬天里,刮北风,小动物,忙过冬。

  羊儿换上厚皮袄,青蛙睡到泥洞里;

  雁子飞到南方去,鱼儿躲到水底层;

  松鼠贮足粮食后,一头钻进大树洞。

  活动延伸与建议

  1、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动物过冬的资料,在幼儿了解足够多动物过冬方式后,可以组织“找朋友”的游戏,同种过冬方式的小动物分类到一起。

  2、引导幼儿说说人类是怎样过冬的。

  活动反思:

  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用提问式的导入形式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活动开始,我用提问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并激发幼儿思考。活动中,让幼儿借助图片、视频帮助幼儿了解各种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幼儿产生浓厚兴趣。

  除了视频里的动物之外,其实自然界里还有很多的动物,它们过冬方式有“冬眠”过冬,有的“换毛”过冬,有的“迁徙”过冬,还有的“躲藏”过冬。这些都是动物们为了保护自己,适应季节的变化而想到的方法。

  不足之处,就是有个别幼儿不愿加入到活动中来。今后我一定尽量找出原因,让所有幼儿都乐意参与活动,形成和谐、欢乐的氛围。

17、幼儿园小班艺术活动《雏菊》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2、让幼儿练习用排笔作画,感受画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感受到绘画的魅力,喜欢绘画。

  活动准备:

  1、颜料白色、绿色、黄色。

  2、黑色A4卡纸1张。

  3、圆形拓印工具1个、排笔3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

  勤劳的小熊在花园里种了一种漂亮的花,现在花都开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师出示已经画好的雏菊花图片)

  教师:

  哇!这些花好漂亮啊,原来小熊种的是雏菊花,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这些漂亮的花吧。

  二、活动开始。

  第一步:首先让我们拿出准备好的黑色A4卡纸放在桌子上。(让其晾干一会)

  第二步: 用准备好的圆形拓印工具在黑色卡纸上拓印出圆形(幼儿可随意拓印)。

  第三步: 在刚刚拓印好的圆形的基础上点上雏菊花的花心(可用不同颜色化作花心)。

  第四步: 然后再花心的旁边用白色的颜料画出雏菊的花瓣,可以让幼儿切换不同的瓣颜色和花心,已达到不同的效果。

  第五步: 让其充分晾干,然后让幼儿一一展示,评比作品。

  活动结束语:

  教师:

  哇。今天我们的绘画课就到这里了,我们的小邹菊也画完啦,你们学会了吗?谢谢大家!

  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丙烯颜料,圆形拓印工具,排笔等。在活动中我尽量让幼儿动手操作,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本节课中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在圆形拓印工具上涂抹绿色颜料时涂抹不均匀,并且准备不充分,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为幼儿创造一节完美的教学课程。

18、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稳了》教案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尝试借助辅助材料,用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让蛋宝宝站稳。

  2.能主动探索并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

  3.乐于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体验让蛋宝宝站稳的快乐。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

  能独立尝试借助辅助材料,用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让蛋宝宝站稳。

  活动难点:

  能主动探索并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蛋宝宝滚动的特点

  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装饰成蛋宝宝的形象;蛋挞壳、瓶盖、瓶子、毛巾、毛线、积木、纸筒、太空泥四份,报纸若干。手机微信与大屏幕联网。课件(呈现材料及方法的照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设置蛋宝宝从桌上自由滚动的情景,萌发帮蛋宝宝站起来的愿

  望展示蛋宝宝到处滚的情景,提问:蛋宝宝也想和小朋友一样站得稳稳的听故事、看动画,可是他们滚得到处都是,怎样让蛋宝宝站稳了?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为下一步探索做好铺垫。

  二、通过操作尝试、分享交流等方式,了解借助于立体辅助材料支撑蛋宝宝站稳的方法

  1.出示百宝箱,让幼儿自选一种或几种材料帮蛋宝宝站稳。

  提问:这些宝贝会怎样帮助蛋宝宝呢?我们试一试。

  2.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对照自己的照片说出挡、围、包、增大摩擦等方法。

  提问:你用什么材料?蛋宝宝为什么能站稳了?

  例如:用 3 块积木把蛋宝宝挡住了。教师及时验证,帮幼儿总结提升挡、围、包、增大摩擦等关键词。

  3.通过微信联网分享图片,了解其他材料和更多方法。

  小结:要让蛋宝宝站稳了,除了今天百宝箱里的宝贝,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班级里、家里、身边的其他材料,动动小脑筋,就有办法了。

  三、探索只用报纸让蛋宝宝站稳的多种方法,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报纸

  教师引导:百宝箱里的宝贝们都去忙了,只有报纸了,它会怎样帮蛋宝宝站稳呢,其实也有很多办法,我们试一试。

  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在限定条件下打破思维惯性,采取撕碎报纸、揉纸等非常规性办法,帮蛋宝宝站稳。

  四、拓展提升,不借助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

  教师引导:蛋宝宝在宝贝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坚强了,它想自己站起来,怎样能自己站起来呢?我们帮帮它。

  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让幼儿了解哥伦布让鸡蛋树立来的典故,懂得遇事要敢想敢做,积极尝试。

  课后反思

  本活动的名称最初是教材中的“蛋宝宝,站起来”,在第一次试讲中,我的引导语就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呢?”很多孩子觉得用手一扶、或用别的东西一碰,蛋宝宝就会站,没有“站”的持续过程。于是我把题目改成了“蛋宝宝,站稳了”,引导语也随之调整,并给孩子提示“蛋宝宝也想和小朋友一样站得稳稳的听故事、看动画”,让孩子们指导,要让蛋宝宝站得稳稳的,而不是一站就行。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面对许多探索材料很兴奋,大部分孩子一开始就选了简单的瓶子、瓶盖、纸筒等简单的材料一试就成,对于需要变形和组合的的毛线、毛巾、积木很少选择,我通过观察后,进行了重点提示,个别孩子尝试成功后非常自豪。孩子们对于报纸的使用还是非常有经验的,能大胆的撕条、搓条、围圈,这是在前几次试讲中没有的现象。

  在观察中,大部分孩子不会用揉皱的方法给蛋宝宝做窝,小部分孩子拿着报纸无从下手,我通过个别指导帮他们找到了办法。在分享环节发现,微信连线功能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很兴奋、很乐于分享做法,但是现场操控的难度比较大。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语言的丰富性还不够,对于个别用词把握不准。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每一个目标的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孩子们的经验水平、表现力,会让活动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19、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鱼儿多多》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尝试清楚地描述鱼的外形,如颜色、大小、花纹等。

  2.知道有各种各样的鱼,并产生探索鱼的好奇心。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鱼儿多多》课件:各种鱼儿的图片、音乐等

  材料准备:1.请幼儿每人带来一张鱼的彩色图片。(家长提前帮忙把鱼的轮廓剪出来)

  2.教师在大海报纸上绘制蓝色海洋的背景图。3.胶棒。

  活动过程:

  播放鱼儿图片,引导幼儿从鱼的颜色、大小、花纹等方面向大家介绍鱼的样子。

  一一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鱼?它长什么样子?

  ——它和别的鱼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鱼的大小、颜色、外形特征等角度进行讲述。)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鱼的图片。

  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鱼的图片粘贴到海洋背景图上。

  全班幼儿一起分享海洋背景图上的鱼,引导幼儿讨论关于鱼的一些问题,如鱼生活在哪里,鱼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图上有这么多鱼,看看都有什么样的鱼?

  ——真正的鱼儿生活在哪里?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鱼?(鱼缸、河里、小溪、池塘、海里……)

  ——鱼的家里有什么?(水草、鹅卵石等)

  温馨提示:

  本活动结東后,将粘贴有各种鱼儿的海洋大海报粘贴在教室的主题墙上。

20、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感受故事中种子发芽出土的过程,欣赏作品的优美。

  3.能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大胆表现种子发芽的过程。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事先搜集一些种子放在自然角给幼儿观察。

  课件准备:《各种各样的种子》实拍图4张;《一粒种子》故事图4张;《蚕豆种子解剖图》1张。

  活动过程:

  观察种子。

  ——我们一起来几张种子的图片。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一样吗?同一种植物种子的形状一样吗?

  交流发现。

  1.请幼儿交流发现种子的秘密。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种子?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发现的种子的秘密。

  2.引导幼儿观察蚕豆种子解剖图片,发现种子内部的秘密

  ——蚕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小结: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种皮,种子里面有两个豆瓣,豆瓣上面还有胚芽和芽根,胚芽以后会长成植物的叶和茎,胚根以后会长成植物的根。

  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一粒种子》,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师:种子醒来后觉得怎么样?它做了什么?它听到了什么声音?它在谁的帮助下钻出了地面?

  小结:种子醒过来觉得很舒服,就把身体挺一挺。他有点口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他听到了春风吹的声音。蚯蚓帮他松了土,是种子能快点钻出泥土。

  2.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里面哪句话?

  自由表演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故事《一粒种子》,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故事中的种子。

  2.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与指导。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科学区:投放各种不同的种子(完整的、剥开的)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观察。

  家园共育:

  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身边花草树木的发芽过程。

  附【故事】

  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读代讲,体现低年级的课标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两副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整堂课我都被孩子们的求知深深打动了,但是还是有不少遗憾,识字教学比较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主要都是老师在讲,下次尝试让孩子来说,我来听。

21、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大与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目测法、重叠法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大与小的运用,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模具、大小不同的模型皮球、盘子、汽车、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扣子、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大猫小猫来小朋友家做客了,(出示背景图片与模具)哪一只是大猫?哪一只是小猫呢?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二、实际操作,学习常见的比较方法

  1.出示帽子,引导幼儿分别用目测法、重叠法进行比较大小后,按大小分别送给两只猫。

  2.出示小球,用目测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3.出示小汽车,用重叠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三、巩固练习

  给小兔家的其他物品比较大小(扣子、毛球儿、药瓶儿)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大”和“小”。

  小班科学《大与小》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三维目标均能完成。首先我利用大猫和小猫去小兔家做客导入活动,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让他们认识了大小;接着通过帽子、皮球、汽车等让幼儿来比较大小;最后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进行巩固。从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来看,我发现孩子们很乐意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操作,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我提供的材料是幼儿喜欢并熟悉的;另一方面,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感知和操作。只是在制作教具的时候,我如果把用“重叠法”来比较的几组物体大小差距做得再小一点,挑战性增强,效果应该会更好。

22、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糖果小屋彩虹糖的秘密》教学设计反思

  课前活动:

  1.在家园互通栏目中,请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有意识得带孩子们看糖果柜台,观看糖果的品种,并品尝糖果的味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分享。

  2.每天带孩子们品尝一种口味或一个品种的糖果,逐渐地扩展了幼儿的视野,他们对糖果都很熟悉,能说出很多糖果的名称和味道,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3.请爸爸妈妈讲解,并在班级的图书区投放相关糖果的书籍,了解吃糖果的好处和危害。

  教学过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了解彩虹糖的特点,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能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发现彩虹糖在水中会溶化的现象。

  3.知道吃多糖果带来的危害,要少吃糖,并在吃糖后及时漱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了解彩虹糖的特点,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能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发现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现象。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每一种糖果的特点和吃糖带来的危害

  2.物质准备:《彩虹糖的秘密》的 PPT 课件、彩虹糖、实验材料(透明水杯、勺子)若干套。

  3.场地准备:

  显示屏

  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一猜,萌发兴趣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的糖果。

  师:你喜欢吃糖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糖?

  2.幼儿通过听声音,猜一猜的活动,引出彩虹糖。

  师: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一种糖果。听一听,可能是什么糖?

  二、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师:你吃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三、创设“把彩虹糖上的颜色没有了”的游戏情境,进行实验。

  1.师:彩虹糖有这么多的颜色,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变个小魔术,你们看看彩虹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将一颗彩虹糖放到水中,经过摇晃,颜色融化到谁里,彩虹糖变成白色了。

  提问:彩虹糖的颜色去哪里了?为什么呢?小朋友也一起来做一下实验吧2.明确实验步骤和要求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塑料杯,介绍实验材料。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水是透明无色的。

  师:水是什么颜色的?我可以透过水看到你们,所以水是透明无色的。

  (3)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帮助幼儿明确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师:每人只能拿一杯水和一颗彩虹糖,先看看你拿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再把彩虹糖放在水杯里,用小勺子轻轻地搅一搅。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了解幼儿的发现。

  师:你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轻轻地搅一搅,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再把彩虹糖舀上来看看,它变成了什么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你原来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呢?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彩虹糖上的颜色到哪里去了?

  师:有谁的发现是和他一样的?慢慢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检查。)

  师(小结):原来彩虹糖上的颜色溶化到水里去了。

  四、教师操作彩虹糖实验,感受颜色视觉冲击,进一步巩固溶化现象

  1.幼儿猜测多颗彩虹糖放进水中的变化。

  师:如果把好多彩虹糖都放在一杯水中,你们猜会变出什么?

  2.教师边在白纸盘中摆放彩虹糖,边带领幼儿点数。

  师:和老师一起数一数一共放了几颗彩虹糖。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放入水中的色彩变化并进行想象、表达。师:哇!现在彩虹糖变成了什么?看起来像什么?

  五、幼儿品尝彩虹糖,进一步感知彩虹糖遇水会溶化的现象1.教师示范吃彩虹糖,并引导幼儿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彩虹糖?我也想尝一尝。(教师吃一颗彩虹糖。)

  师(伸出舌头):猜猜,我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你怎么知道的?2.幼儿吃彩虹糖,并和同伴相互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每个小朋友尝一颗彩虹糖,请你的朋友猜猜你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

  师(小结):原来彩虹糖的颜色溶化到嘴里了。

  六、结合课件,知道吃多糖果带来的危害,要少吃糖,并在吃糖后及时漱口

  师:糖这么好吃,但是如果糖吃多了会怎样?(幼儿讨论)

  小结:糖虽然好吃,但小朋友记住一次不能吃太多的糖。糖吃多了

  容易长蛀牙,还会使身体发胖,运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少吃糖,而且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

  课后延伸活动:

  1.可以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其他糖果的秘密,如棉花糖为什么是软软的,跳跳糖为什么会跳,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糖果的兴趣。

  2.在美工区提供丰富的半成品材料:皱纹纸、糖纸等材料,引导幼制作搓糖豆、包糖块,并在娃娃家里进行“分享”。

  3.请爸爸妈妈找爱牙护牙视频,监督幼儿少吃糖,鼓励他们吃完糖后及时刷牙、漱口、喝水。

  课后反思:

  糖果是幼儿最无法抵御的诱惑,特别是它五彩缤纷的颜色,林林总总的形状,香香甜甜的味道,总能让孩子主动去接近,去探索。本次活动是糖果小屋主题下的分支活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让孩子探索彩虹糖的秘密。

  活动中开始部分注重“趣”的激发。听一听,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糖果?孩子的兴趣点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利用摇晃彩虹糖发出声响,引导幼儿用听觉,初步感知彩虹糖的特征。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把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的游戏操作环节。让幼儿自己动手舀糖、搅拌、观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是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有了自己小实验的成功体验后,在老师操作实验中,幼儿也能够专心的观察,大胆的猜测,科学探究亦是有了初步的萌发。

  科学活动的精髓在于“大胆的动手,细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适时的指导”。在活动中,我还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操作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将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2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洞洞》公开课教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变洞的乐趣。

  2.尝试用身体变出各种洞洞的造型,感知洞洞与球大小关系。

  3.初步尝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海洋球,皮球,羊角球,ppt

  活动过程:

  一、找洞洞

  带你们认识一个小伙伴,它叫鼹鼠(ppt)小鼹鼠的家在哪里?把家建在泥土下面,小鼹鼠家是什么样的?(ppt)长长的廊道是哪里来的?瞧,这里有一只小鼹鼠,它在干什么?(打洞)这些大大小小的洞洞就是它打洞打出来的。

  找一找小鼹鼠家里最大的洞洞在哪里?这个洞里放着什么?(桌椅)

  二、用手指变洞洞

  小朋友我们伸出两只手,变一变小鼹鼠家里放餐桌的这个洞洞,可以怎么变?

  幼儿探索用手围洞的方式。

  小结:手指碰手指,变成一个大大洞,手指弯弯紧洞洞会变小。

  (ppt)有一只小鼹鼠回来了,看,它找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球能从你们刚才小手做的洞洞里钻过去吗?试一试

  真棒,小球从你们做的鼹鼠洞里钻过去了,我们看看,小鼹鼠的球运到洞里了吗?(ppt动画)

  三、身体变洞洞玩球

  如果小球变成了大球,你的小手能围成一个洞,让这个球钻过去吗?

  启发:除了用手围一围,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围成一个洞?

  幼儿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老师找围得不一样的洞洞,即时反馈。

  四、变大洞滚大球

  这么好玩的球,小鼹鼠看见了,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它又找来了一个球,想运到自己的家里去(ppt)可是(出示球)你们看这个球这么大,比我们刚才玩的球还要大,球进不了洞……你有什么办法,帮帮它?

  幼儿用身体动作变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洞洞,老师用大球去钻洞,让小朋友发现钻不进。(1,2,3,停)

  幼儿思考让大球进洞的办法,个别尝试2-3次,请幼儿拿球钻洞验证。

  启发:除了手拉手围成大洞洞,还可以用身体的哪里围洞洞呢?

  男生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女生钻球验证,随后交换。

  五、延伸活动

  球虽然大,但是在我们小朋友开动脑筋,合作围出的洞洞面前,小鼹鼠的球顺利运到家啦!小鼹鼠谢谢你们,叫大家一起去玩球呢,我们快走吧!

  活动反思:

  1、小班幼儿的生活认知才刚刚启蒙,在设计综合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发展特点,不以概念程式灌输,而是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以他们自身所熟悉的身体,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的推进和加深对生活事物的认识。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打破常规的先认知再感受后总结的教学形式,小班幼儿具象思维发展良好,教师在游戏环节设置可以让幼儿先感受先参与,在获得体验后师生共同学习归纳和小结。

  3、游戏是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中去感受,发现和学习,潜移默化中身心去感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4、教师始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以这样积极热情的态度投身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参与,鼓励与引导幼儿发现,与幼儿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与快乐。

  5、教育不是灌输和局限,而是让幼儿自主自由的去发现和感受。在本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约束和限制幼儿发现的每一处洞洞,只要是孩子自己发现的,都应给与肯定和鼓励。而我们鼓励幼儿所发现的视野也不仅仅是自己或者身边,还有更广阔的万物之间,所以在延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推开了更大的一扇窗,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大胆的找寻,只要是孩子自己找寻到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最美好和最快乐的。

2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

  2.通过幼儿自主实验,发现有些糖溶于水,有些则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小鸭子买糖》故事图片及音频、各种糖实拍图

  材料准备: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白糖、红糖、冰糖、棉花糖、硬糖、棒棒糖、软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小鸭子买糖》的故事,引导小朋友听故事回答问题。

  ——故事中的小鸭帮妈妈去做什么?

  ——后来发生了什么?

  ——小鸭的白糖到哪里去了呢?

  二、教师示范白糖的溶解实验,并引导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进行观察。

  1.教师示范实验

  1)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

  ——看看杯子里的白糖,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并品尝。

  ——温水是什么味道的?

  ——白糖在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糖到哪儿去了呢?

  ——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引导幼儿操作白糖溶解的实验。

  三、教师出示各种糖,引导幼儿进行糖的溶解实验。

  ——这些是什么糖呢?

  ——你们来试试,它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附【故事】

  《小鸭子买糖》

  一只小鸭子想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

  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

  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

  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

  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5、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膨胀泡发》设计意图总结反思

  设计意图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节活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易于操作,使幼儿享受探究过程;探究结果明显,幼儿能收获成就感。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尝试及观察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难点:对食物泡发前后变化对比的记录。

  活动准备

  泡发材料若干(茶叶、木耳、银耳、海带丝)、透明杯子 10 个、实验记录表、彩笔、

  温水量杯(内置 30—40 度温水)、食品盘 4 个、银耳羹、厨房吸水纸、滤水器 1 个、自制音频及泡发视频

  记录表:

  活动过程

  导入:美食大赛就要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都要参加,有几种食物遇到了困难——PPT 音频(P1):小朋友们好,我们也想参加美食大赛,你们能帮我们变回本来的样子么?

  展开:

  一、泡发求助,开门见山

  师:这些食物想要变回本来的样子去参加美食大赛!小朋友们愿意帮忙么? 幼:愿意!

  师:那怎么才能帮到你们呢?

  PPT 音频(P1):我们想变回本来的模样。

  师:怎么才能帮助这些食物变回本来的模样呢? 幼:用水泡一泡。

  师:小朋友们能做到么? 幼:能!

  师:那我们就就把这些食物请上来吧!(出示四种食物实物)

  二、自选食材,开始泡发

  师:大家认识这些食物分别是什么吗?(茶叶、木耳、银耳、海带) 师:你想帮助哪种食物就来领走它吧!(请幼儿自主选取食物)

  师:你选的食物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将食物现在的样子画在记录表的方形框里。(干巴巴的、硬硬的、粗糙的、小小的)

  师:现在呢,桌子上准备好了温水,我们就要泡发食物啦!(协助幼儿倒入温水, 提醒幼儿一手端一手托,轻拿轻放在桌子中间)

  师:你的食物有变化了吗?(在动、在翻来翻去、像在喝水)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等他泡发完会不会变样?(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原来的样子)

  三、泡发间隙,了解缘由

  师:我们来问一下这些食物吧!能让我们看看你们本来的样子么?

  PPT 音频(P2):当然可以,这些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师:哇!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么?(怎么会变得这么不一样呢?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

  PPT 音频(P3):(木耳)我来说我来说,我本来是长在树干上的,就像这样,为了方便保存、不容易坏掉,农民把我们采摘下来后,就通过风干、晒干把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纷纷说:我们也是、我们也是,风干晒干后方便储存、不会坏掉) 师: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们明白了吗?(明白了)

  PPT 音频:(木耳)对了,我还有神奇的泡发小视频给你们看呐!(师幼欣赏泡发视频)

  四、集体舞蹈,助力泡发

  师:我们一起来跳个食物泡发舞给它们加油吧!(围着桌子站成一圈,“木耳”双手叉腰向前迈两步,“加油”双手从胸前合十到举过头顶打开,“海带加油”“茶叶加油”“银耳加油”动作相同)

  集体舞跳完第一遍后,查看食物泡发情况; 第二遍跳舞助力,再次查看食物泡发情况; 第三遍跳舞助力,再次查看食物泡发情况;

  五、揭秘泡发成果

  师:我们的食物已经泡发十分钟了,我的食物变了,你们的呢?(我的也变了)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食物经过 10 分钟的泡发变成了什么样子?(教师帮小朋友将水滤掉)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食物泡发后有哪些变化?(软软的、湿湿的、滑滑的、变大了) 师:请大家把食物们现在的样子画在记录表的圆形框里。

  师问:我们来问一下食物们,我们的泡发成功么?不知道有没有帮上你们?

  PPT 音频:泡发成功!多亏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可以去参加美食大赛喽!

  师:感谢小朋友们热心帮忙!银耳泡发后熬制的银耳羹请大家一起来品尝!(请幼儿品尝准备好的银耳羹)

  结束: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可泡发的食物,小朋友们知道还有哪些么?

  活动总结

  探究效果较好,活动的完成度也较高,尤其“集体舞蹈、助力泡发”的环节将整节活动推向高潮,最后的探究结果也点燃了孩子们的兴奋点。

2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冰是透明的、凉的、硬的、滑的、无味的、会碎等特征。了解冰遇热会化成水、水遇冷会结成冰。

  2.能自主选择工具,让冰融化,取出冰中礼物。

  3.体验玩冰的乐趣,喜欢冰,愿意继续探索冰融化的秘密。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知道冰是透明的、凉的、硬的、滑的、无味的、会碎等特征。了解冰遇热会化成水、水遇冷会结成冰。

  活动难点:能自主选择工具,让冰融化,取出冰中礼物。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幼儿活动前洗净双手

  物质准备:大冰块、(可食用)小冰块若干、小毛巾若干、木棒、夹心冰块若干、小棒、热水。

  活动过程:

  1.创设“神秘盒子”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初步感知冰。

  创设“神秘盒子”情境,幼儿摸一摸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冰是凉的、硬的。

  2.幼儿自由玩冰,充分了解冰的特征,感知冰遇热会化成水,水遇冷会结成冰。

  (1)请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摸一摸、舔一舔,知道冰是透明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无味的。

  提问:冰是什么颜色的?

  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幼儿了解冬天地面结冰的地方要注意小心滑倒)舔一舔有没有味道?

  小结:冰宝宝是透明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没有味道。

  (2)感知冰遇热会化成水,水遇冷会结成冰。

  提问:刚才你在和冰宝宝交朋友时,冰宝宝有什么变化?

  小朋友发现了冰融化了,越变越小,最后融化变成水,为什么会融化呢?

  出示课件小结:手是热的,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水遇冷会凝结成冰。

  3、自主选择工具,探索冰中取物,知道冰易碎。

  教师:看来你们真的很喜欢冰宝宝,冰宝宝也很喜欢你们,它们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出示夹心冰块),可是冰块里的礼物取不出来,想个什么办法呢?

  1.幼儿交流讨论

  2.幼儿分享取“礼物”方法

  3.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结实的东西敲碎,取出礼物;有的小朋友说可以让冰遇热融化让后取出礼物。

  4.介绍操作物品,幼儿操作。(教师循环指导)

  5.分享操作方法

  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冰有什么变化?

  (知道冰易会碎,了解冬天的湖面河面结冰后不能在上面玩耍。)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成功拿到了礼物,有的用木块敲碎冰取出礼物,有的用热水泡融化冰取出礼物。

  4、拓展延伸:到科学区了解夹心冰块的制作方法。

  课后反思:

  孩子喜欢玩水,对冰也很感兴趣。现在家庭生活条件都好了,家里都有冰箱,对冰块也不陌生。在活动中孩子们知道冰的特征,了解了并与水的关系。我让孩子自由玩冰来了解、感知冰的特性,知道冰是透明的,硬硬的、凉凉的无味的,当孩子将冰块握在手里,发现冰块越来越小时,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感知冰遇热融化成水,了解水遇冷凝结成冰。通过自己冰中取物的操作,知道冰是会碎的,其中渗透了一些冰相关的安全知识。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在尝试操作并发现,能大胆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学习过程中非常专注,并没有想象中乱糟糟的情况。说明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还是很有兴趣的,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会更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不足:由于活动前幼儿提前看到冰块,所以在设疑导入环节,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直接猜到摸到的是冰块。

27、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多样的石头》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石头的外部特征,知道石头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石头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喜欢参与淘石头的游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玩石头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渗透有关矿工和矿场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 矿场场景、课件、筛网、小铲子、放大镜、矿工帽、手电筒各种石头、纸箱纸盒,熊大熊二玩偶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矿工采石头”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感知石头的多种多样。

  1、在音乐背景下进入“矿场”场地,引发幼儿采石的愿望。

  2.引导幼儿发现石头,知道筛网和铲子的用法。

  3、游戏过程中,教师平行介入引导幼儿发现石头明显的特征。

  二、幼儿探究石头的特征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1、师幼交流石头的外部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石头的颜色、形状。

  提问:你找到的石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2)引导幼儿交流石头表面的触感(硬硬的、凉凉的、光滑、粗糙)。提问: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2.利用工具进一步观察石头。

  (1)放大镜观察石头表面的花纹。

  (2)手电筒照射发现个别特殊的石头略有透光。

  三、结合课件,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作用。

  1、结合已有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石头?

  2、出示具有青岛标志性的建筑(花石楼)、雕塑(天地间),小路的图片(波螺油子路),引导幼儿了解石头的用途。

  提问:这座房子什么形状的?还有哪里是石头做成的?

  石头又做成什么了?

  石头铺成的小路走在上面什么感觉?

  3、出示多种“石头画”,引发幼儿玩石头的兴趣。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中,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给石头涂色、大胆进行石头拼贴画。

  课后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多样的石头》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整个活动是在“矿场”的场景中进行的,孩子们对此既感到新奇又有趣。同时以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的求助,引发幼儿找石头的愿望。在“采石”过程中,引导幼儿采集不同种类的石头,在观察的过程中,由看起来——摸起来,由浅入深,先观察外部主要特征,如颜色、形状,触感,再利用工具观察石头的“小秘密”花纹和透明度。 在活动前期搜集石头时,有目的的选择鹅卵石,表面粗糙或有颗粒感的岩石,还有一些特殊的水晶石和矿石等有明显特征的石头,为幼儿探索各种各样的石头提供充足的物质准备。

  总的来说,孩子们能够通过玩、看、摸、交流,进一步了解石头的主要特征和在生活中的用途,基本完成了设定目标。同时萌发幼儿留心身边事物,产生探究愿望的好奇心,并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快乐的获得关于石头的相关经验。

  活动中的不足有以下两点:一是在介绍粗糙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认知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说不出。因此在课前还应丰富有关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种滑滑的感觉。”二是在开始淘石头的游戏时,发现有的孩子看到石壁上有石头,就选择一直在石壁上收集,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可以引导其观察石头的种类,多选择不同的石头采集,或引导幼儿同一种类的石头如果有很多可以用一块石头和别的小伙伴交换,对比看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活动中,有的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回答,有求异思维的只有个别幼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的引导对幼儿的回应应有具体所指和提升;二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如中大班幼儿丰富,应该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契机,丰富幼儿经验。见得多了,认知得多了,也就说得多了。

28、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小乌龟爬呀爬》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家庭宠物,了解其名称,基本习性。

  2.能愿意与宠物店人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好奇。

  3.感受宠物的可爱,对动物产生好奇。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指导:

  1.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宠物店,了解认识多种家庭宠物。

  (1)家长引导幼儿:宝宝,这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呀?我们去问问阿姨?

  (2)用相机帮助幼儿记录幼儿认识并喜欢的宠物。

  2.进行图片对应问答游戏,能说出宠物的名称、居住环境、食性等。

  (1)可以先把食物图片摆好,幼儿将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

  (2)幼儿熟悉后,将动物图片和食物图片同时打乱,与孩子进行对应游戏。

  活动二:谈话活动:我家的小宠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家庭宠物的名称习性。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宠物。

  3.愿意倾听别人的介绍,萌发喜爱动物的情感。重点指导:

  1.开展“宠物乐园”游戏,引导幼儿自家宠物的习性名称。

  老师出示幼儿家庭宠物的照片,创设宠物乐园的情境:宠物乐园里

  有很多宠物,这里有谁家的小宠物?是什么品种?住在哪里?

  2.分享我和宠物的有趣故事,萌发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教师引导:你喜欢你的小宠物吗?它什么事情最有趣?

  (1)幼儿小组内分享。(2)分别幼儿讲述趣事。

  3.教师将幼儿讲述的趣事进行录音,可以在餐前等生活活动中进行播放。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1.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初步感知乌龟的生活习性。

  2.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的结果。

  3.爱护小乌龟,激发对小乌龟的亲近之情,愿意学习小乌龟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初步感知乌龟的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蛋生动物有初步的了解

  2.鱼缸 8 个,大小品种不一的乌龟 16 个,肉、菜、龟粮各两份,小夹子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蛋宝宝课件,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初步感知乌龟可爱的外形特征和游泳的本领。

  教师出示课件提问:今天带来一位好朋友,猜一猜这会是谁的蛋?

  2.小结:小乌龟是从蛋里生出来的,而且出生就会游泳。

  二、游戏“和小乌龟交朋友”,观察其外形特征和自我保护的方法。1.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提问:和别人交朋友要注意什么?看看你的小乌龟长得什么样?除了游泳还有什么本领?

  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并拍摄幼儿有趣的发现。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什么时候乌龟将头和四肢全都缩到壳里面?乌龟怎样翻身。

  三、游戏“讲讲我的好朋友”,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结果。

  1.“学一学”,模仿小乌龟的行动爬行。

  教师引导:小乌龟是怎样走路的,把小乌龟送回家然后学着小乌龟的样子回到座位上

  2.“讲一讲”,总结小乌龟的外形特征。

  教师引导:你的乌龟朋友长得什么样?结合视频总结乌龟外形特征。

  “学一学”,结合视频了解乌龟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引导:小乌龟为什么把头和四肢都缩进壳里去了?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小乌龟?

  “看一看”,结合幼儿游戏视频,了解小乌龟能翻身的本领。教师引导: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小乌龟是怎样翻身?

  四、“小乌龟开饭了”,激发幼儿学习小乌龟不挑食的好习惯。

  1.看视频,了解小乌龟的食性。

  2.给小乌龟喂食,再次激发幼儿亲近小乌龟的情感。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照顾小乌龟

  活动目标:

  1.了解小乌龟的生活方式,按时为小乌龟换水、喂食物,观察小乌龟睡觉、行走及吃东西的样子。

  2.萌发幼儿爱护小乌龟的情感和初步的责任心。

  重点指导:

  1.指导幼儿在步骤图的提示下给小乌龟换水。组织幼儿讨论:给小乌龟换水的时候,怎样做小乌龟才不会害怕?

  2.鼓励幼儿根据小乌龟的用食习惯定时给小乌龟喂定量的食物。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记录方式记录小乌龟的情况。如:用小“V',

  或小粘贴表示已经给小乌龟喂过食物或小乌龟情况很好。

  《小乌龟爬呀爬》选自小班《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

  (明天出版社 2013 年 8 月第 1 版)主题五《我的动物朋友》中一节教育活动,通过引导猜测、观察、触摸、模仿等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认识乌龟,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使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小乌龟,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有如下几点:

  1.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初步感知乌龟的生活习性。

  2.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结果。

  3.爱护小乌龟,激发对小乌龟的亲近之情,愿意学习小乌龟不挑食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游戏贯穿,实现各个领域整合

  《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认识我的好朋友”和“讲讲我的好朋友”两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将科学、社会、健康的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在与小乌龟游戏时,学习观察动物外形特征等特点,体验友好相处的朋友之道;在了解小乌龟食性时,萌发孩子们学习小乌龟不挑食的意识习惯,实现《指南》中的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2.体验跟进,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本次活动注重在游戏中充分的体验,注重教师观察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在共同游戏中适时跟进指导,引导幼儿在观察、触摸、模仿的体验游戏中观察了解乌龟,表达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视听结合,拓展感性认知。

  活动中通过观看身体结构、进食和现场录制的幼儿游戏视频,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帮助幼儿整理零散观察经验,拓展对小乌龟的感性认识。

  本活动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幼儿游戏时的指导应当尽可能遵循幼儿的关注点,减少高控性的语言;在引导幼儿模仿小乌龟特点时,个别集体相结合的不足,幼儿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发挥。

29、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小猪变干净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指导要点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纲要》中还明确指出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生活、卫生良好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幼儿用手指挖鼻子之后拿起饼干就吃;饼干掉在地上捡起来继续吃;更有幼儿的脖子上有脏东西;不勤换衣服,导致身上散发出怪味;现在的父母在幼儿成长过程和生活上关注比较多,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导致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较弱,有的幼儿甚至还养成了不爱洗澡的坏习惯,因此设计了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初步讲卫生、勤洗澡、换衣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内容,理解图片内容。

  2、体会洗澡的快乐,愿意勤换衣,成为一个爱干净的人。

  3、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4、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猪变干净了》白板、《我爱洗澡》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猪图片,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周老师请来了一只长得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大家一起来听一听、猜一猜,到底是谁来了?(播放猪叫声)

  2、引出脏小猪。

  教师:哈哈,原来是小猪来了。

  提问:诶,这只小猪长得什么样子呢?他在干什么呢?(长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鼻子,小小的眼晴,胖呼呼的身体,他在泥土里滚来滚去,所以身上脏脏的。)

  二、绘本故事讲述。

  1、故事前段讲述。

  图片一:小猪嘟嘟,最喜欢玩泥坑。

  图片二:这天小猪嘟嘟玩好泥坑,去找朋友玩。它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小猪嘟嘟高兴地叫:“小白兔,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小白兔看见小猪嘟嘟身上全是泥巴,连忙说:“不行不行,你身上太脏了。”

  图片三:小白兔不愿意和小猪嘟嘟一起玩,小猪嘟嘟伤心得离开了。

  图片四:小猪嘟嘟走着走着,走到草地上,碰到了白鹅姐姐。白鹅姐姐,真美丽,红红的帽子,白白的羽毛。小猪高兴地说:“白鹅姐姐,我和你一块儿玩好吗?”

  2、提问与讨论。

  提问:宝贝们,你觉得白鹅姐姐会和小猪嘟嘟一起玩吗?为什么呢?

  图片五:白鹅姐姐笑眯眯地说:“小猪嘟嘟,等你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好吗?”小猪嘟嘟看看自己满身都是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图片六:小猪嘟嘟真的太伤心了,哇哇大哭起来。为什么大家都不和我玩?

  小猪:“到底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变干净呀?!”

  三、帮小猪洗澡。

  1、引出“洗澡”。

  教师:宝贝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小猪嘟嘟变干净呀?

  教师:那洗澡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幼儿自由表达)

  2、白板操作,找“洗澡工具”。

  教师:小猪嘟嘟听说“洗澡”可以让自己变干净,它立马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准备洗澡,大家一起来帮它看看,它买的这些东西,哪些是洗澡时需要用的?哪些是洗澡时不需要用的?(将需要的物品图片移至“绿色框”中)

  3、帮小猪洗澡。

  教师:哇,洗澡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帮小猪嘟嘟洗澡吧!先洗哪里呢?(幼儿说,幼儿上白板用“橡皮擦”去污渍。)一般从上到下的顺序。

  4、出示洗干净的小猪图片。

  教师:小猪嘟嘟洗干净了吗?(音频)哇,你们帮小猪洗得真干净,我都能闻到小猪身上洗香香的味道啦,好香呀!为自己鼓鼓掌!

  四、故事结尾。

  1、最后一张图片:小猪嘟嘟洗完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又去找小白兔和白鹅姐姐玩耍了,脏小猪变成香香猪,瞧它们玩得多开心!

  2、教师:周老师带来的故事讲完了,在这故事里,你最喜欢谁呀?为什么?

  提问:怎样做一爱干净、讲卫生的小朋友?

  3、总结:我们都喜欢干净、漂亮的小动物,那我们自己也要爱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做一个爱干净、讲卫生的小朋友哦。(播放《我爱洗澡》音乐)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30、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出汗了》教学设计反思

  小班健康《出汗了》教案(附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出汗后的处理办法,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2、了解出汗是人体正常的散热现象。

  3、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6、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7、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出汗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到户外去做了游戏后你们会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做完运动后会怎样?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回答。

  小结:在外面进行了运动,我们会觉得很热,身上黏糊糊的,并且湿湿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我们出汗了。

  二、让幼儿知道出汗时的处理方法,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教师:小朋友,我们平时身上出汗了,我们可以怎么样呢?

  教师: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觉得舒服一些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回答。

  小结幼儿回答:原来我们很热的时候会去吃一些冷饮、吹电扇、用毛巾擦汗、洗澡、换衣服等等。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自己热、出汗的时候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教师:但是我们运动出汗了以后能不能马上吹电扇或者是吃冷饮呢?

  小结:我们应该先把身上的汗擦干,或者洗澡换一身干衣服;然后再吹电扇;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出了很多汗,现在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毛巾擦擦身上的汗吧!

  教师组织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身上的汗。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把身上的汗擦干净了,现在感觉怎么样了呢?

  小结:身上的汗水擦干净了之后,身上就不会有黏黏的感觉了。

  而且会觉得清爽舒服很多。

  三、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出汗的作用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人在什么时候会出汗吗?

  教师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天气热的时候,运动后、生病的时候我们都会比较容易出汗。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能帮助人体排出过多的热量和毒素,使人体恢复正常的体温。

  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活动内容,并鼓励幼儿在今后遇到出汗情况时能及时擦汗换衣,懂得照顾自己。

  活动反思:

  “健康生活每一天”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观念,师们从健体和心育两方面,精心设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参与锻炼。

31、教学设计小班科学《多变的彩虹糖》反思

  设计意图

  彩虹糖是小朋友常见并喜欢的一种糖果,用彩虹糖作为实验材料,可以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为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溶化也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并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因此,在活动中,我通过创设“怎样让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听听、看看、猜猜、做做、尝尝等多种方法,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彩虹糖遇到水就会溶化这一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感受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惊喜。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现象,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能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能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3.感受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惊喜。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感知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现象

  难点:幼儿语言表达彩虹糖的变化

  活动准备

  彩虹糖若干,纸盘 5 个(1 个小组用 1 个白纸盘;教师用 1 个),用玻璃杯装的半杯牛奶,装有小半杯

  水的一次性塑料杯、勺子各 20 份。

  活动过程

  一、萌发兴趣

  1.教师在口袋里摇晃彩虹糖,用声音激起幼儿的兴趣。

  师: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一个神秘的礼物。听一听,可能是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彩虹糖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请学一学。(哗啦哗啦。)

  二、观察彩虹糖的颜色

  1.教师出示彩虹糖,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到底是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仔细看哦!变!变!变!哇!是什么?

  师:你吃过吗?你吃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将彩虹糖倒在桌上的白纸盘中,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

  师:彩虹糖的颜色真的和你们说的一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师:彩虹糖有哪些颜色?

  (析:幼儿可能有吃彩虹糖的经验,对彩虹糖的颜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是无意识的。教师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吃过的彩虹糖的颜色,再进行验证,目的就是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三、明确实验步骤和要求

  1.教师创设“把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的游戏情境,初步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师:彩虹糖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呢?

  2.教师出示装有水的塑料杯,介绍实验材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材料,你们看看是什么?(水。)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水是透明无色的。

  师:水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幼儿说白色,教师就出示牛奶进行对比)这是杯牛奶,它是什么颜色的?

  它们的颜色一样吗?

  师(小结):我可以透过水看到你们,所以水是透明无色的。

  4.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帮助幼儿明确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师:如果把彩虹糖放到水里,彩虹糖上的颜色会变吗?为什么?

  师:有的人说会变,有的人说不会变。我们来试试看。

  师:每人只能拿一杯水和一颗彩虹糖,先看看你拿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再把彩虹糖放在水杯里,用小勺子轻轻地搅一搅,不能吃。

  5.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复述实验步骤。

  师:先做什么?(拿一杯水和一颗糖。)再做什么?(观察糖的颜色。)最后做什么?(把糖放进水里,搅一搅,看一看糖和水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四、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了解幼儿的发现。

  师:你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

  师:轻轻地搅一搅,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师:再把彩虹糖舀上来看看,它变成了什么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你原来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呢?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彩虹糖上的颜色到哪里去了?师:有谁的发现是和他一样的?慢慢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检查。)师(小结):原来彩虹糖上的颜色溶化到水里去了。

  五、教师实验,拓展幼儿的经验

  1.幼儿猜测多颗彩虹糖放进水中的变化。

  师:你们都做过实验了,老师也想做一个实验,你们想不想看?

  师:如果把好多彩虹糖都放在一杯水中,你们猜会变出什么?

  2.教师边在白纸盘中摆放彩虹糖,边带领幼儿点数。

  师:和老师一起数一数一共放了几颗彩虹糖。(10 颗。)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放入水中的色彩变化并进行想象、表达。

  师:哇!现在彩虹糖变成了什么?看起来像什么?

  六、幼儿品尝彩虹糖,进一步感知彩虹糖遇水会溶化的现象

  1.教师示范吃彩虹糖,并引导幼儿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彩虹糖?我也想尝一尝。(教师吃一颗彩虹糖。)

  师(伸出舌头):猜猜,我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你怎么知道的?

  2.幼儿吃彩虹糖,并和同伴相互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每个小朋友尝一颗彩虹糖,请你的朋友猜猜你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

  师(小结):原来彩虹糖的颜色溶化到嘴里了。

  活动反思

  游戏是小班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增加幼儿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

  在今天的科学活动《多变的彩虹糖》中,我一方面引导幼儿用听听、看看、猜猜、做做、尝尝等多种方式认识彩虹糖,感受彩虹糖遇水溶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幼儿想吃糖的心理需求,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感知溶化的现象,使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活动材料的精心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水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32、小班手工活动《有趣的棒棒糖》教学设计反思

  棒棒糖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食物,以此为活动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色彩鲜明,简单易学的手工棒棒糖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充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学会与人交往,且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自信心及多种情绪情感体验。

  (一)活动名称:小班手工活动:有趣的棒棒糖

  (二)活动由来:

  掌握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是教师工作学习的重中之重。小班幼儿在此阶段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以无意注意为主,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喜闻乐见能引起强列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因此,设计今天的手工活动,有趣的棒棒糖。色彩鲜明,简单易学的手工棒棒糖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充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学会与人交往,且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自信心及多种情绪情感体验。

  (三)活动目标:

  1.了解手工制作棒棒糖的基本材料及制作基本流程。

  2.学会独立制作手工棒棒糖,发挥幼儿创造性。

  3.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体验艺术的美感及满足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哆啦A梦玩偶一个,PPT制作、彩色塑料吸管、彩色橡皮泥、泡沫板绿地、水彩笔一盒,剪刀一把,白纸若干。

  (五)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导入――实物导入:哆啦A梦与棒棒糖,激发幼儿对棒棒糖的兴趣。

  (1)哆啦A梦的口袋里变出了棒棒糖。

  (2)提出问题:哆啦A梦的棒棒糖和我们吃的棒棒糖有什么不同呢?

  (3)教师解释“手工棒棒糖”的含义,出示PPT,帮助幼儿明确手工制作与实际的区别。

  2.幼儿交流讨论,激发探索兴趣

  谈话“哆啦A梦的请求”,激发幼儿对制作棒棒糖的兴趣。

  (1)提出问题:如何制作手工棒棒糖?

  (2)自由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教师总结幼儿的讲述情况。

  3.实践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棒棒糖的材料,了解材料的用途。

  (2)教师示范做手工棒棒糖。

  (3)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游戏活动

  游戏“棒棒糖加工厂”

  (1)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自由分配加工厂角色,如色彩设计师,糖果制作师,小棒制作师,组装师,售货员等角色

  (2)游戏开始,教师计时,比比哪个加工厂做的棒棒糖又快又好。

  (3)到时间后顾客选择自己喜欢的棒棒糖,售货员可叫卖,最快卖光的加工厂获胜。

  (4)教师总结并奖励获胜的加工厂糖果。

  5.结束部分――教师总结,情感共鸣(1)“小小糖果真奇妙”

  (2)学会手工,好处多

  (3)发明创作我动手6.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介绍自己的棒棒糖,教师将棒棒糖设计稿制定成册,放在幼儿园图书馆里展览。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设计大师。

  7.活动总结和反思

  小班手工活动,有趣的棒棒糖。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务充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但要注重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问题,小棒的剪裁一定要提前做好,橡皮泥的切分一定要给幼儿使用塑料手工刀。难点在于在制作糖果的过程中,让幼儿能够区分手工制品和真实糖果制作的不同。根据小班幼儿的认识特点设计活动是教师着重应当考虑的。

33、小班语言活动《妈妈抱抱我》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依恋情结很重,特别需要安全感。小班的宝宝们希望大人抱抱她亲亲她,他们需要爱的支持。孩子有了被爱的经历,才会学会爱别人、爱社会,友好的与人相处。爱是孩子情感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纲要》中教育内容与要求对语言领域的要点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在此次活动中,我希望营造的即是一种暖暖的美好而深情的氛围。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对绘本故事《妈妈抱抱我》的解读,从动物妈妈和宝宝之间爱的亲密动作,让孩子感受妈妈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从而让幼儿体会到妈妈对孩子的情感和拥抱的温暖。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在尊重、宽容接纳的氛围当中,积极踊跃的表达。

  活动目标:

  (一)观察图画,了解动物妈妈对动物宝宝表达爱的方式,并引导幼儿说出“* * 妈妈用 * *抱他的宝宝”。

  (二)从动物的拥抱中,感受妈妈的爱和拥抱的温暖。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四)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绘本《妈妈抱抱我》和PPT课件

  背景音乐

  歌曲《我的好妈妈》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感受母爱的表达

  教师和幼儿共同表演歌曲《我的好妈妈》

  老师 — 小朋友,你爱你的的妈妈吗?为什么呢?

  幼儿 — 妈妈爱我们。

  老师 — 那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呢?

  幼儿 — 妈妈给我买吃的、妈妈给我讲故事、妈妈喜欢抱抱我等。

  二、教师导入故事,感受动物妈妈对小动物表达爱的方式。

  —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动物的妈妈是怎样爱他们的宝宝的?我们来听听故事。

  1、感受鸡妈妈的爱

  —(出示第二张图片)看看图片上有谁?(可以说说小鸡的妈妈是母鸡,而公鸡是小鸡的爸爸)

  —你们猜鸡妈妈是怎样爱小鸡的呢?

  —(出示第三张图片)原来鸡妈妈用翅膀抱她的孩子。

  2、感受狗妈妈的爱

  —那小朋友你来看看,这又是谁呢?它是怎样爱宝宝的呢?

  —(出示第四张图片)原来是狗妈妈和他的孩子。狗妈妈是怎样爱他的孩子的呢?

  —(出示第五张图片)狗妈妈用舌头轻轻地舔她的孩子。

  3、了解鸟妈妈的爱

  —接下来小朋友猜猜谁又来了呢?猜谜语:个头小,本领大,常在空中玩耍,爱在树上睡觉。

  —(出示第六张图片)是鸟妈妈和他们的孩子呀。他们在蓝天中玩耍,在大树上搭一个鸟窝睡觉。

  —(出示第七张图片)鸟妈妈在干什么呢?原来鸟妈妈用妈妈用嘴巴轻轻地给孩子挠痒痒。

  4、了解大象妈妈的爱

  —(观察第八张图片)小女孩回到家中,翻出一本书,看到了什么?(幼儿观察)

  —(出示第九张图片)象妈妈用鼻子温柔地抚摸小象。

  情景表演,教师和幼儿边表演边述说。(播放背景音乐)

  表演完了,故事还没有完,故事(讲述第十、十一图片)小女孩和妈妈幸福的抱在一起。

  —好温暖的故事呀,故事里有许许多多的爱。

  四、讨论其他动物妈妈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用肢体表现。

  —原来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表达爱的方式都不一样。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他的孩子的吗?(幼儿讨论)

  小结:除了抱妈妈,还有好多时候,好多事情都可以知道你很爱他,记得要说出来,做出来哦!

  宝贝们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爱宝宝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音乐律动游戏)

  教学反思:

  我之所以选择绘本《妈妈抱抱我》进行教育,一是因为抱抱是爱的表现,是最直接、最自然地情感交流,本故事抓住了幼儿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亲情关爱和对小动物的新奇,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题材看似简单,却十分贴近幼儿生活,角色分明,能够用眼用心感受到图像所传递的讯息,满足孩子被爱,被拥抱的心理需求。从鸡妈妈用翅膀抱他的孩子,狗妈妈用舌头舔他的孩子,鸟妈妈用嘴巴轻轻地亲孩子,象妈妈用鼻子温柔地抚摸小象,整个故事表达了浓浓的爱意, 真诚的情感表露震撼人心。

  整个活动,气氛温馨轻松自然,我始终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注重情感表达,师幼互动亲切,情感交流真切自然,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去掉让孩子拓展生活中寻找爱的这一部分,在时间和完整度上就会更一筹,这个可以作为课后的活动延伸。但总体来说整堂课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3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图形宝宝找朋友》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要求操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从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2、贴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标记的房子三间。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图形王国玩一玩,开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出发了。

  二、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的认识

  三、(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1、师:哇,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大家想认识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互相打个招呼吧。教师分别出示三个形状卡片,以形状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1)圆形。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方形。师: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三角形。师: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2、师:刚才三个形状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宝宝,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二)游戏:找朋友

  (1)先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图形宝宝,它们藏在了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快去把他们请出来吧!你取的什么图形宝宝,自己说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取得什么图形宝宝。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幼找朋友。A:圆形宝宝找朋友师:我这儿也有一些图形宝宝,它们想找朋友。(出示圆形)我是圆形宝宝,谁和我长的一样我就和他做朋友。请圆形宝宝站起来。好师朋友挥挥手。B:方形宝宝找朋友师:我是方形宝宝,是方形的宝宝快过来,亲亲。C:三角形找朋友师:我是三角形宝宝 ,是三角形的宝宝快过来和我抱一抱。

  (3)同伴间找朋友。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就去找跟自己图形宝宝一样的好朋友。你找到好朋友了吗?我来瞧一瞧。(4)和朋友跳个舞。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跳个舞吧!

  (三)图形宝宝找家

  1、师:图形宝宝累了,想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2、出示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介绍:这是图形宝宝的家,看看图形宝宝的家里有几间房间?每间房间各住着什么图形?师:这是谁的家(圆形的家)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宝宝送到他家里 ,送的时候要对他说:"我把圆形宝宝送到圆形的家"。(方形、三角形)

  3、分组操作练习。请幼儿把一样的图形送到有相应图形标记的"家"中。鼓励幼儿为图形宝宝都找到家。

  4、验证: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小组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男孩子去检查;方形妈妈的家请女孩子去检查。(四)结束

  师: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图形妈妈说,请小五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黑板上有各种形状的贴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贴纸贴在胸前。

  分别请三种形状的孩子排队: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活动反思:

  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求幼儿能够辨认平面几何图形,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巩固认识图形,感知相同图形和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35、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大和小》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在比较中生成的,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大和小的概念,本次教学活动《大和小》,老师将丰富的教具和多种游戏融于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活动重难点。在教学技术支持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自己制作教学动画,力求幼儿在活动中既有视觉上的享受感,也有实际操作带来的成就感。在活动延伸上,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大和小》,将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自然的整合在一起,给幼儿美的享受。让幼儿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探索欲,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可以用眼睛目测物品的大小,了解大小是比较得来的。

  2.在动画游戏和操作游戏中,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根据大小对物品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感受活动探索带来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理解大小的概念,知道物品大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活动难点】

  能够根据大小对物品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符号在操作卡上进行物品大小标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动画、一大一小两只娃娃、两套大小的衣服和帽子、操作卡片2种(每位幼儿两种各一张)、钢琴、乐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

  师:今天小猪和小猪的哥哥遇到了一道难题,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帮助他们吗?

  2.自制动画,出示问题

  动画:原来是小猪妈妈做了两块蛋糕,一块大蛋糕,一块小蛋糕,小猪哥哥要吃大蛋糕,小猪要吃小蛋糕,可是他们分不清大小,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帮他们分下蛋糕吗?

  3.幼儿讨论回答

  4.动画出示答案

  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红色玫瑰花的是大蛋糕,另一块就是小蛋糕。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猪和小猪的哥哥成功地吃到了他们要吃的蛋糕。

  二、基本部分:

  1.游戏--为娃娃穿衣服

  (1)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两位新朋友(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娃娃),这两个娃娃要穿衣服出门(出示几件大小不一的衣服、帽子),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娃娃身体的大小为他们找到合适大小的衣服吗?

  (2)幼儿讨论操作,教师评价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可真厉害,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娃娃都穿到了适合他们的衣服,给自己鼓个掌加油下吧!

  2.幼儿讨论,身边还有哪些事物有大有小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品是有大有小的呢?

  3.操作卡实练

  (1)师:每个小朋友现在都有一张操作卡,每个格子里都有两个物品,请小朋友再大的物品上打一个圈,将大物品标记出来吧。幼儿操作完,教师评价。

  (2)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次,这张操作卡上面,有两个娃娃,女孩子要大球大飞机,男孩子要小球小飞机,请小朋友用划线的方式将玩具分给他们吧。幼儿操作完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物品要分大小,至少需要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才能比较出大小。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大和小,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事物都有大有小。往小了说,我们的衣服有大有小;我们的玩具有大有小;我们的书本有大有小。往大了说,国家有大有小;海域有大有小;地球很大可是比起太阳它就小了,太阳很大可是比起浩瀚的宇宙它也就小了。

  【活动延伸】

  师:在本次活动的最后,老师还要和小朋友分享一首歌曲《大和小》

  附歌词:大大的犀牛小眼睛,小小的蜻蜓大眼睛。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大和小》教学反思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感知大小后,掌握大和小概念。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纲要》指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观察、实践、感知等方法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大小有关的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幼儿己有的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好的方面:在活动的教学方面,我为孩子创设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环境。活动准备方面主要用了孩子生活中熟知的实物,孩子操作起来容易一些,也感兴趣一些,并且加入了自制动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通过活动的操作卡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大小的认知;在活动延伸上,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大和小》,既将不同领域整合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了幼儿美的享受。在活动过程的组织方面,这是考验教师的教育智能,随机应变的能力。另外,我感受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预设不同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足方面:在孩子给小娃娃找衣服帽子时,出现了摆放杂乱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宝宝们看,这叫整整齐齐吗,该怎样放才是整整齐齐的呢?”指导孩子将物体按序摆放整齐。

  通过这堂课,我也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不论是从教材的选择、课案的设计、活动的准备,过程的组织,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准备。

3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呼变大了》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篮球、花皮球、车载充气枕头等充气物品及打气工具。

  2.音乐《变大变小》、课件。

  3.经验准备:寻找身边充气能变大的物体,有吹气球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这两个气球的不同。

  小结:这两个气球一个大大的、胖胖的;一个小小的、瘦瘦的。

  2.幼儿尝试给气球充气,初步感受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设疑:如何把小气球变成大气球?请幼儿上前尝试,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充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向气球吹气,“呼——”,气球就会变大,但是吹的气太多,气球就会爆炸,会有受伤的危险。

  (2)给气球漏气,引导幼儿观察气球漏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给气球漏气,发出“哧”的声音,气球就会变小。

  3.幼儿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进一步感知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

  (1)提问:除了气球,还有什么物体充气会变大?

  (2)出示漏气的充气物体并提问:充气物体怎么了?这样小朋友还能不能玩了?如果要玩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方法。

  (3)介绍充气工具,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合作充气。

  幼儿操作前,教师提要求: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一会儿结束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给它充气的,充气物体有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给这些充气物体充气,它们都会变大大的、变鼓鼓的。4.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创设教师变魔法将幼儿变成小小的气球,教师变成充气筒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及破掉的情形。

  (3)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延伸活动

  1.欣赏生活中的充气物体,感受充气物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方便。

  2.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如嘴巴、手)来表现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课后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操作探索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中以观察、操作和游戏为主,贯穿整体,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操作材料,探索操作充气物体变大变小,并在游戏中用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密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索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更多的是一位支持者、适时的引领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并以幼儿最喜欢游戏形式和操作缓解贯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对于教师的提问、分配的任务,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在活动中我也注重幼儿倾听习惯、操作习惯、敢于表现分享探索结果和专注力的培养。

  2.重视幼儿操作,避免说教。整个活动中,我采用观察、操作、表演等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如出示幼儿感兴趣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对比之间的不同;让幼儿直观地动手操作气球、游泳圈、花皮球、篮球、塑料袋及其它充气玩具变大变小;在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中,引导幼儿用动作、合作围圆表现气球的变化,各环节层层相扣,让每个孩子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对物体充气大小变化的探索。幼儿通过看看、说说、试试、玩玩,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直接感知物体

  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等。亲身的体验,让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设计开放的问题。整个过程,注重以启发、开放性的问题引领,让幼儿自主思考、在观察操作发现分享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了教师干涩的说教,教师敢于追问,一问一答,有效互动。如在展示瘪的、漏气的充气物体后提问:这些充气玩具怎么了?小朋友还能玩吗?如果你想玩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给它们充气?教师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加深幼儿对充气物体特性的了解,知道玩具充气后才能玩,而且在幼儿充气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到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

  4.关注个别差异,眼中有幼儿。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能及时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引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尝试操作,鼓励其积极有信心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幼儿敢于尝试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的眼神,让能力弱的幼儿和内向的孩子获得认同感。

  5.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是细节处理不够,问题提问有时存在琐碎现象,语言需干净凝练;二是游戏手拉手围圈变气球变大变小环节中,应多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节奏并跟随节奏变化而变化气球形态。今后的活动中将会多多注重教师自我素养的修炼,提高教师专业性和教师教育智慧。

37、小班科学活动《厉害的舌头》教学设计反思

  《厉害的舌头》内容新颖,有创意,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通过观察,引导幼儿了解舌头的外形特点和构造。在尝试、比较、讨论中了解舌头的三大作用。并懂得基本的保护舌头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舌头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尝试、比较、讨论中了解舌头的三大作用。

  3、引导幼儿认识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

  4、发展幼儿的味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镜子一面,调味品一份(包括酸、甜、苦、辣、咸),吸管一根。

  2、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舌发出声音。

  2、提问:是谁帮助我们发出这些有趣的声音?

  认识舌头各部分的名称及部位

  1、师:对了,是我们的舌头,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它?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看看它的上面、下面有什么。

  2、幼儿边观察边发言。

  3、教师把自己的手当作舌头演示,幼儿认识各部分名称:舌头后面连着喉咙的部分叫“舌根”,舌根的前面部分叫“舌体”,舌体的最前面叫“舌尖”,舌体的上面叫“舌背”,舌背上有舌乳头、舌苔,舌体的下面叫“舌腹”,舌腹上有舌系带、血管和突起。

  4、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舌头自己还想介绍一下自己,我们一起来听听它说什么。

  (看多媒体软件)了解舌头的作用

  1、幼儿和教师试试舌头不动,还能不能说话。

  2、师:舌头除了能帮助我们说话,还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

  3、幼儿用吸管品尝各种调味品。品尝后教师提问:

  你尝到了什么味道?是谁帮助你知道这些味道的?舌头为什么能尝出各种味道呢?(教师:因为舌背上有许多小小的味蕾,这些味蕾对味道特别敏感。)什么地方的味蕾对什么味道反映最灵敏?(看多媒体介绍。)

  4、幼儿和同伴互看,比较舌头的异同。教师指导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舌苔会特别重?(教师:因为舌头是反映身体状况的一个标志。)

  5、教师:我们的舌头不仅能帮助我们说话、品尝味道,还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舌头的作用真大。

  讨论如何保护舌头

  1、师: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会觉得很痛苦,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2、幼儿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舌头最怕刺激性强的食物,我们以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能边吃边说,以免咬着舌头,还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增强营养,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让小细菌无法生长。

  活动延伸:

  1、智力抢答,教师出有关舌头的知识题,幼儿抢答。

  2、回家找资料查查动物的舌头是不是跟人类长得一样,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38、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保护鼻子》教学设计反思

  小班健康《保护鼻子》教案(附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护鼻子的意识。

  2、引导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并学习擦鼻涕的方法。

  3、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7、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搜集能引起幼儿兴趣、有特殊气味的生活用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由添画游戏导入活动:出事一张未画完整的画像,(师):这是一为粗心的小朋友在参加画展时画的一幅画,这次她没有的讲,因为她这副画没有画完整,小朋友观察一下,这幅画上缺少了什么东西?并引导幼儿把画添完整。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副画缺少了鼻子,并教育幼儿平时做事情要细心,由此引出鼻子。

  (评:以添画游戏导入,既能引起幼儿兴趣,又能开发幼儿智力,展开想象,为什么不得奖?同时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引出课题,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二)活动部分

  1、玩游戏:师幼共同玩游戏《看谁的本领大》,引导幼儿用各种器官去尝试分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的特殊气味(醋、酱油、酒、水),劝说对的给予击掌鼓励。

  2、引导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臭味、甜味、烧焦味等)。

  3、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作用。

  鼻子除了用来闻味,还有什么作用?幼儿会说出:喘气。教师给与相应鼓励。举例说明:人在感冒时鼻子容易堵塞,闻不到味,同时感觉喘不过气来,那种滋味很难受,小朋友有那种感觉吗?幼儿会答:“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鼻子,不要让他受到任何的伤害。

  (评:举例说明鼻子的作用,幼儿更容易理解,更能增强幼儿保护鼻子的意识。)

  现在老师有个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是怎么回事?故事的名字是《翘鼻子鲁鲁》。

  (评:进一步增强幼儿保护鼻子的重要性。)

  4、听故事做讨论:

  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鲁鲁做的对吗?还有那些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幼儿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教师做补充。

  小结:保护好鼻子,不能乱挖鼻子,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塞,这样做很危险也很不讲卫生。

  (评:真实的故事情节,说出了鼻子的重要性。通过幼儿讨论,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并引深到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5、叫幼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

  与幼儿谈话,通过上面的游戏小朋友已经知道鼻子的作用很大,难免有时流鼻子,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鼻涕时,不要乱抹,要用手帕或纸巾把鼻涕擦干净,那么用手帕怎么擦鼻涕?

  (1)幼儿自己用纸巾擦鼻涕。

  (2)根据幼儿的表现,讲解擤鼻涕的正确方法,用手帕或纸巾按住鼻子,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鼻孔的鼻涕,再按住另一侧鼻孔,轻轻一擤,擦净鼻孔周围的鼻涕。

  评:通过教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学擤鼻涕,对动作正确的幼儿给与鼓励。

  (总评:形象直观的授课方式,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自护意识与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到阅览室,看有关保护鼻子的画册。

  活动反思

  鼻子是我们的五官之一,每个幼儿都知道,但是很多孩子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活动过程方面通过谈话交流、欣赏故事情境演练等形式使幼儿认识鼻子,了解鼻子的作用和保护鼻子的方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9、小班安全活动《玩滑梯》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幼儿学会正确的玩滑滑梯,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若干,照相机。

  三、活动过程:

  1、谈话方式引出主题师:宝宝们都喜欢滑滑梯吧!

  2、给每个孩子戴上小兔宝宝头饰,老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

  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们,妈妈带你们出去玩。"

  3、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

  师:我们怎么样玩滑滑梯呢?请几名幼儿滑一下。(纠正幼儿玩滑梯时的不正确姿势。老师正确示范然后再请幼儿示范。)

  4、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师: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5、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兔妈妈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

  (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四、结束活动:

  让幼儿自由玩滑梯,老师巡回观察,注意小兔宝宝们的安全。

  活动反思:

  娃娃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下学期新生人数多,在开学初心情不稳定,会大哭大闹,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安排了滑滑梯的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稳定幼儿情绪,一方面可以进行安全教育,达到安全与游戏的结合。上完这节安全课,幼儿大部分都知道怎样有序安全的滑滑梯。

40、小班语言活动《月亮生日快乐》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概复述故事。

  2.培养幼儿听故事的技巧和观察图画的能力。

  3.把孩子领进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那种互相关爱 、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友情。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概复述故事

  难点:幼儿理解互相关爱 、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友情

  三.活动准备:

  《月亮,生日快乐》PPT、绘本、小熊头饰、小熊玩偶、钢琴曲《天空》纯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魔术表演,变出小熊玩偶,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学说对话。

  (1)【一天晚上……月亮听不到。】

  提问:如果你是小熊,有什么办法可以离月亮近一点,让月亮听到你说话?

  小结:你们想的办法都有可能,那么小熊用了什么办法?我们继续往下听。

  (2)【于是,他划船度过小河,走过树林,爬到高山上。】

  提问:1)小熊想送月亮生日礼物,他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

  2)你们说了那么多,那小熊到底对月亮说些什么呢?月亮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我们仔细听。

  (3)【小熊心里想……月亮说。】

  提问:1)小熊对月亮说了哪些话?小熊说这句话的时候,月亮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2)你们想不想学学故事里小熊和月亮说的话?我们分弟弟组和妹妹组,分别扮演小熊和月亮,一起对话吧

  3)现在你们知道月亮和小熊的生日是哪天了吗?他们都想得到什么礼物呢?小熊到底有没有送给月亮帽子呢?我们接着看。

  (4)【小熊回到家,就把小猪储钱罐里的钱,全部倒了出来,然后他上街去,为月亮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提问:帽子是买到了,可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怎样才能给月亮戴上帽子呢?谁有办法?

  小结:你们想了那么多办法,那故事中的小熊是怎么做的?

  (5)【当天晚上,他把帽子挂在树上,好让月亮戴上】

  提问:你觉得月亮能戴上帽子吗?为什么?我们和小熊一起来静静的等一等。

  (6)【然后他在树下等着……“戴起来刚刚好耶!”】

  提问:1)你们看,小熊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小熊睡觉的时候……他带起来也刚刚好耶!】

  提问:小熊得到了月亮送来的帽子,他心里会怎么想呢?你们学学小熊高兴的样子。

  (8)【就在这个时候,一阵风把小熊的帽子吹走了,他在后面追着,但是,帽子却飞走了。】

  提问:1)你们看呀,帽子飞走了,小熊呆呆的站在河边,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熊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

  (9)【那天晚上……“生日快乐”】

  提问:小熊对月亮说什么了?月亮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现在我们妹妹做小熊,弟弟做月亮,一起来学一学。

  小结:虽然他们把帽子弄丢了,可是他们互相还是喜欢着对方,他们真幸福。

  2.看数字故事,完整听一遍故事。

  3.请复述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三)结束部分

  总结小熊和月亮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互相关爱 、互相宽容体谅、互相分享彼此快乐,希望我们的小朋友也能向他们学习。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

  小班语言:《月亮,生日快乐》反思

  优点:

  1.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明白老师是孩子们的玩伴,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

  2.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边玩边学。老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者的身份以小熊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欢快的声音吸引着孩子。使幼儿开心地跟着老师做起来。

  缺点:

  1.教学软件使用技术不够专业。在制作过程中,情景、动画的处理还不能完全幼儿化,存在缺陷。

  2.活动缺少情景创设。应该创设情景,将幼儿带入其中,高度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获得难忘的经验。

41、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春来了》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会说象声词唰唰、沙沙、哗哗、喳喳,并念清读音。

  2.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学会朗诵儿歌。

  3.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春来了》儿歌插图;小雨、小风、小溪、小鸟gif动图;《春来了》儿歌音频;小鸟音效;春天事物实拍图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小鸟音效,激发幼儿兴趣。

  ——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春天里你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呢?

  二、逐步播放动图,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图中的内容,引导幼儿说出象声词。

  ——图上有什么?

  ——小雨落下来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刮风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河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小鸟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三、师幼问答游戏,加深对象声词的印象。教师说:“风、雨、小河、小鸟。”幼儿答:“唰唰、沙沙、哗哗、喳喳。”

  四、播放儿歌插图及音频《春来了》,幼儿学习儿歌。

  1.播放完整儿歌音频。

  2.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并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

  五、出示春天相关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春天来了。

  ——儿歌里的内容告诉我们谁来了?(春天来啦)

  ——还有哪些事物也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六、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创编动作并表演。

  1.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下雨、风吹、流水、鸟叫。

  2.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来表现唰唰、沙沙、哗哗、喳喳。

  3.引导幼儿边朗诵儿歌边做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

  4.请幼儿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别表演。

  附【儿歌】

  春来了

  小雨小雨唰唰,

  小风小风沙沙,

  小河小河哗哗,

  小鸟小鸟喳喳,

  春天春天来啦!

  教学反思:

  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园的周围和大自然中变化万千,柳条抽芽、桃花盛开、春雨绵绵、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幼儿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景象去寻找有关春天的秘密,在暖暖的春风里去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这里我通过儿歌 “春天来了”让幼儿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培养幼儿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

  2、通过一系列以幼儿为主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学会用观察的方法、敏锐的眼睛去感知和发现春天的变化、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42、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知道有封闭小孔的材料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2.尝试用聪明棒制作泡泡器,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对科学活动有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材料准备:PPT,多种有孔的玩具、聪明棒,泡泡水,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吗?你是用什么工具来吹泡泡的?

  二、提供材料,探索发现。

  1.出示玩具,猜测结果。

  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吹出泡泡?

  2.实际操作,验证猜测。

  请你们把每一种玩具都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

  3.分享发现,帮忙记录。

  宝贝们,你们每一个都试过了吗?请你们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1)单孔积木:能吹出泡泡。

  (2)多孔玩具:每一个孔都能吹出泡泡。

  (3)正方形聪明棒: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圆的。

  (4)一头开口的玩具:一头能吹出泡泡,另一头不能吹出来。

  (5)一根聪明棒:不能吹出泡泡。

  小结:没有封闭小孔的玩具不能吹出泡泡,只有那些有封闭小孔的玩具才能吹出泡泡。

  三、再次尝试,大胆创作。

  1.鼓励幼儿先用聪明棒来制作泡泡器,然后试着吹泡泡。

  一根聪明棒没有办法吹出泡泡,如果我们有许多聪明棒,你们能不能玩一玩、变一变,变出一个聪明棒泡泡器,让它们也能吹出泡泡呢?

  2.分享自己发明的泡泡器。

  你发明的泡泡器是什么样的?请你来介绍一下。

  四、拓展延伸

  老师也发明了一个泡泡器,它是一个立体泡泡器,可以吹出更厉害的泡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听到的声音》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不同。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子资源:PPT课件《有趣的声音》。

  物质准备: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PPT)。

  1、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敏,你听!(PPT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

  2、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叫醒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 PPT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鸡会叫,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叫呢?会叫的小动物有很多很多,不过这次妈妈只请了大公鸡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 (PPT播放洗手声音)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饭,宝宝准备坐上爸爸的大汽车去上幼儿园啦!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PPT播放汽车的声音)马路上除了汽车发出声音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车也能发出声音?( PPT摩托车,自行车)马路上的声音有很多很多,我们下次再去慢慢听。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实物操作)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

  师小结:瓶子碰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盖紧瓶盖)

  3、幼儿集体装黄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师: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师: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 (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5、探究大小鼓的声音与装豆多少有关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三、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有趣的声音了。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儿的一日起居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课件形象具体感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手一种饮料瓶子作为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饮料瓶子后,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了饮料瓶子上,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后觉得应把各种物品摆在桌上让孩子先去主动探索,然后再给予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在教学中达到每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稳走每一步,虽然这节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会泄气,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提高教师的成长。活动下来也让我体会到:探索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4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不同。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子资源:PPT课件《有趣的声音》。

  物质准备: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PPT)。

  1、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敏,你听!(PPT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

  2、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叫醒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 PPT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鸡会叫,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叫呢?会叫的小动物有很多很多,不过这次妈妈只请了大公鸡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 (PPT播放洗手声音)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饭,宝宝准备坐上爸爸的大汽车去上幼儿园啦!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PPT播放汽车的声音)马路上除了汽车发出声音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车也能发出声音?( PPT摩托车,自行车)马路上的声音有很多很多,我们下次再去慢慢听。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实物操作)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

  师小结:瓶子碰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盖紧瓶盖)

  3、幼儿集体装黄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师: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师: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 (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5、探究大小鼓的声音与装豆多少有关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三、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有趣的声音了。

  教学反思:

  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