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1、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一、说主题生成:

  活动生成的原因: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正面临着污染蔓延和生态平衡的变化的严峻形势。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您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彻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亲子活动,让“节约用水”这一行动进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环境教育从幼儿园走向社会。

  二、说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虽然知道要节约用水,他们一边说节约用水,一边在洗手、喝水、上厕所等过程中浪费水,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感知、讨论、动手合作设计节水流程图等一系列活动,意识到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承担起节水义务宣传员的责任。

  三、说教材

  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一节大班社会亲子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录相、设计节水流程图、送标志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总结出节约用水的经验并自愿去宣传他人。

  四、说目标

  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个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亚杰道德认知发理论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实在论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①幼儿虽然知道节约用,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②已具有绘画环保标志的经验,但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③家长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发现电视中有自己会更加兴奋。

  因此我制定了三条目标:

  1、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讨论积累节约用水经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喜欢参与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培养节水意识。

  3、感受与同伴、家长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准备

  材料是为目标服务的,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包括:

  1、物质材料的准备:

  ①影像资料:电视、录音机、摄像机、钢琴曲磁带。

  ②美术制作材料:水彩笔、蜡棒、剪刀、胶水、8k白纸、透明胶布若干。

  ③环境材料:环保图片若干,节水标语,节水标志若干,家庭节水流程图一幅,节水卫士标志若干,小星星标志若干。

  2、教师素质的准备:

  ①心理准备:头脑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条理,充分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要出现的情况,若出现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

  ②技能准备:由于这个活动要用摄像资料、节水流程图,所以我必须做到:

  a、录像的录制与播放。

  b、简笔画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画法和流程图的制作。

  3、幼儿的准备: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水有哪些作用?没有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经验在活动前要掌握。

  ②技能经验的积累:会画实物的简笔画,会制作环保标志。

  4、家长准备:

  通知家长活动的时间,向家长交待一些活动中必要的常规。

  以上这些准备活动要充分,力求达到每个材料都必须能为《节约用水》的目标服务。

  五、说重难点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让水勤劳起来,多做几份家务,尽量减少净水的使用。

  而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才能做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来。

  如何去突破重难点呢?幼儿做游戏→讨论→总结节水经验→在家长的指导下设计出流程图。

  六、说教法

  我的这个活动采用了①讨论法: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累节水经验②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录像等手段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③图表法:理清思路,一目了然④表扬法:鼓励幼儿⑤对比法:将浪费水的现象与水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使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七、说学法

  采用①自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分析、讨论怎么样去节约用水;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节水流程图,节水标志;③创新式的学习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图来。

  八、说活动程序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水”的主题: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声音,请幼儿说出哪里有水,引出家中的自来水。

  其次通过讨论水有什么作用,从身边的小环境中和周围的大环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录像引起兴趣,总结出如果浪费水,地球就会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问题:他们做得对吗?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然后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没有水天池就会干的,花也会死的,地球就有会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区域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节水流程图,并展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鼓励、奖赏有新意的流程图。

  ㈣第二次区域活动:

  提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约用水呢?引出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环保标志和节水标志去宣传他人。

  九、说延伸

  这些标志做出来,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来当义务节水宣传员,拿着节水标志去到中班、小班张贴在水龙头上方,并向小朋友们宣传。

  十、说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家长工作和幼儿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嘈杂声较大,以致于听不清教师的指令,无法了解幼儿介绍流程图的情况。

  ⑵在制作流程图中家长有包办现象。

  ⑶在讨论中,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只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大问题。

2、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节约用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是一所农村园所,农村有多处可见小溪、小河,还有着名的汶河,就在我园的附近。幼儿喜欢在水中嬉戏、游玩,每天有多次接触到水。比如:洗手、刷牙等。但是,我发现幼儿对水的认识是肤浅的,并不知道它的变化与性质,没有节约用水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此活动,并制定了以下目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2、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教学难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实验用的小瓶、杯子、颜料、可乐、醋、透明的塑料细软管。

  被污染水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引题:

  (1)师:你口渴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什么?

  (2)你手脏的时候怎么办?

  (3)你见过什么地方有水?

  2、实验、示范:

  (1)小瓶里放入颜料,让幼儿观察。(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2)杯子里分别放入醋、水、可乐让幼儿闻一闻,品尝一下。

  (3)盆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

  3、幼儿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1)水是流动的(2)水是没有颜色的(3)水是透明的(4)水是无味的4、师: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

  幼儿讨论总结(1)日常生活中用水(2)生产建设中的用水(3)动植物的用水。

  4、(1)师:水分淡水、咸水两部分,而淡水的用途非常大,地球上的淡水正在减少,应知道并告诉你周围的人节约用水。

  教师总结:

  水被污染成了脏水,脏水可浇花、浇树、浇稼,而污染了的水没有处理,里面有细菌和有毒的物质就成了废水,全世界每年有很多人因喝了污染的水而生病甚至死亡,水里的水生物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爱护水资源,不乱扔垃圾。

  活动延伸

  游戏:玩水《流水走迷宫》

  幼儿了解水的流动与水的形状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1、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水打交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不刻意引导,幼儿对“水”的这一活动认识是很肤浅的,通过老师的挖掘,生活中小事就成了幼儿园的课题,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2、注重活动形式的操作性,包括讲述动手、观察、总结,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的“动”起来,老师只作引导者,提出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评价,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大班社会优秀教案《节约用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是一所农村园所,农村有多处可见小溪、小河,还有着名的汶河,就在我园的附近。幼儿喜欢在水中嬉戏、游玩,每天有多次接触到水。比如:洗手、刷牙等。但是,我发现幼儿对水的认识是肤浅的,并不知道它的变化与性质,没有节约用水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此活动,并制定了以下目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2、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教学难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实验用的小瓶、杯子、颜料、可乐、醋、透明的塑料细软管。

  被污染水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引题:

  (1)师:你口渴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什么?

  (2)你手脏的时候怎么办?

  (3)你见过什么地方有水?

  2、实验、示范:

  (1)小瓶里放入颜料,让幼儿观察。

  (2)杯子里分别放入醋、水、可乐让幼儿闻一闻,品尝一下。

  (3)盆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

  3、幼儿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1)水是流动的

  (2)水是没有颜色的

  (3)水是透明的

  (4)水是无味的

  4、师: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

  幼儿讨论总结

  (1)日常生活中用水

  (2)生产建设中的用水

  (3)动植物的用水。

  5、师:水分淡水、咸水两部分,而淡水的用途非常大,地球上的淡水正在减少,应知道并告诉你周围的人节约用水。

  教师总结:

  水被污染成了脏水,脏水可浇花、浇树、浇稼,而污染了的水没有处理,里面有细菌和有毒的物质就成了废水,全世界每年有很多人因喝了污染的水而生病甚至死亡,水里的水生物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爱护水资源,不乱扔垃圾。

  活动延伸

  游戏:玩水《流水走迷宫》

  幼儿了解水的流动与水的形状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1、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水打交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不刻意引导,幼儿对“水”的这一活动认识是很肤浅的,通过老师的挖掘,生活中小事就成了幼儿园的课题,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2、注重活动形式的操作性,包括讲述动手、观察、总结,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的“动”起来,老师只作引导者,提出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评价,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大班科学说课稿反思《筷子提米》反思

  一、设计意图:

  多年来,我园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在“九五”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了 “重材料投放、促科技教育、唯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伴随我园“十二·五”课题《幼儿探究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实施开展,可以说各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感悟。我们发现幼儿对操作性、实验性的活动兴趣高且持久度较长。大米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但是见到的确实米饭的形式,对“米”的认识有所欠缺。为了让幼儿感知大米可以产生摩擦力的特性,并了解其神奇的魔力,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筷子提米。通过简易的材料、简明易懂的步骤,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目标:

  1、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2、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

  3、对“筷子能把瓶子提起来”这个现象产生兴趣,原意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的

  重点: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难点: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

  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教师: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幼儿:摸过豆类、沙子、石子,知道它们表面不是很光滑,对光滑和粗糙有一定的概念。

  2、物质材料准备

  小米、弹珠、蘑菇钉

  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总体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幼儿探索帮助筷子妹妹的方法---幼儿探索理解筷子提米的原因---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结果,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具体过程过程如下:

  一、运用故事,导入实验

  教师将筷子和细口瓶放在小舞台上,小舞台上有随意移动筷子的空间。

  1、师:筷子妹妹在路上被坏人追跑,跑了好久好久,好累好累,突然他看到了一座城堡(细口瓶装饰而成),就赶快跑了进去。城堡里好漂亮,她很喜欢这里,她觉得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可是坏人很快追过来,使劲的把她往外拉呀拉呀!

  2、师:怎么办?她不想离开这里!不想被坏人抓住,我们该怎么帮助她,让她安全地呆在瓶子城堡里呢?

  二、呈现大米材料 ,初步探索实验

  1、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位小帮手,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

  2、师:我们来看看,他猜对了吗?那大米可以怎么帮助筷子妹妹留在城堡里呢?

  3、师:他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来试试,等会请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放米,一个放筷子,放好之后看看筷子能不能被拔出来。

  4、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5、师:教师边做边说步骤!第一步:先把米放入瓶子,第二步:用力按按紧,第三步:用手盖住米防止它掉出来,第四步:把筷子用力塞进去。现在没有成功的再按照**小朋友的方法试一试吧

  6、师:按照刚才的方法都成功了吗?那你知道为什么大米可以帮助筷子妹妹吗?

  7、师出示示意图:整体两个方形图案代表细口瓶,中间黑色竖线代表筷子,阴影部分为大米,像大米这样摸上去比较粗糙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小手,我们把它紧紧按在瓶子里。他们身上的小手紧紧拉在一起,这样就能把筷子牢牢的抓住,这些小手有个神奇的名字叫——摩擦力!

  三、分发多种材料和实验记录表,深入探究实验

  1、师:听到了筷子妹妹遇到危险的事情,更多的好朋友也赶来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朋友?(教师出示记录表)那这三个朋友能不能成功帮助筷子妹妹呢?请你猜一猜,在“?”记录你的猜测。

  2、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猜测,你觉得沙子能成功,为什么?(3个小朋友)

  3、师:那我们来试一试吧,还是像刚才一样两个小朋友合作实验,然后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一栏中。

  4、师:谁来说说哪个小帮手能帮助筷子妹妹?为什么弹珠和蘑菇钉不行?

  5、师小结:弹珠的表面很光滑,身上的小手就比较少,摩擦力也小了,所以抓不住筷子妹妹;蘑菇钉虽然不光滑但是他们之间不能紧紧靠在一起,松松散散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小手没有拉起来,摩擦力也小了,所以也不能抓住筷子妹妹!

  五、延伸,结束活动

  1、师:我们帮筷子妹妹选择了合适的小帮手,这样就能让筷子妹妹安全呆在城堡里了,谢谢小朋友们!

  2、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小帮手,我们再去找找吧!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选择活动、目标定位、材料准备、主要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的十分细致周全。不管从内容,还是材料来看,基本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玩中学”“做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

  一、科学活动实现情境化

  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的形式展开,围绕着“帮助筷子妹妹”的线索步步深入。活动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调整和实践身边的科学活动,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本次活动“筷子提米”,孩子们从头至尾都是在“帮助筷子妹妹”,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了科学的知识,张开想像的翅膀解释了科学。通过这样的讨论-操作-玩乐-探索,逐步练就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学科学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由主动的学习。

  二、创设了安全自由、宽容鼓励的心理环境。

  活动中我没有对幼儿的行为或者表现进行直接评价,而是积极倾听幼儿间的交流,参与他们的讨论,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在无形中使幼儿产生了安全感。另外我在整个课堂始终面带微笑,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真正形成了一种充满“爱意”的绿色课堂氛围。

  三、创设科学活动探究式氛围

  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没有过早地把“为什么会这样”告诉幼儿;而是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能及时指导,使小朋友兴致盎然地重新投入活动。

  四、目标达成情况:此次活动的目标共有三个。1、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2、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3、对“筷子能把瓶子提起来”这个现象产生兴趣,原意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第一第三个目标完成较好,幼儿对制作“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很感兴趣,每个幼儿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探索其中的秘密,并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第二个活动目标也达成了,孩子们教师的点拨下,理解了不同材料对摩擦力的影响。第三个目标达成上稍有欠缺。

  本次活动中还需调整:在活动中应该把更多的“说话”机会交给幼儿。同时在提问、讲解的艺术性方面还应进一步推敲,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简炼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这一点我还做的不够。另外很多细节方面观察不够细致,比如幼儿在用米帮助筷子妹妹遇到困难时,有个别幼儿先成功了,然后又失败了,对此感到困惑等细节上还需要多加注意。

5、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安全《我们要节约用水》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水对于幼儿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从大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大多只会说如果没有水会口喝、不能刷牙洗脸。对没有水会给生活不便,或是动物会渴死,植物会干枯等认识很浅,于是我利用图片、课件、操作活动等教学活动,使幼儿对水的作用有全面及深层次的了解,从而萌发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对动物、植物及人们生活的作用。

  2、尝试用美工的表现方式设计节约用水的宣传画。

  3、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的方法。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6、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7、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保教育,节约用水。

  教学难点:加强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课件《假如没有水》。

  2、画纸、彩色笔、剪刀、透明胶等美工材料。

  3、图片展板:奄奄一息的小鱼、凋谢的鲜花、枯萎的小草等植物,干涸的小溪、裂开的稻田等自然景色。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了解水的作用。

  1、教师:小朋友,你们每天都用水来做了哪些事?

  幼儿回答(略)

  2、 教师:爸爸、妈妈平时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要用到水?

  幼儿回答(略)

  3、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水。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么样?

  幼儿回答(略)

  对“假如没有水”这一话题,幼儿的回答各式各样,大家普遍认为没有水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二、观察图片,感受水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三三两两自由地围着图片看,图上的画面把大家都震住了,大家激动地谈论着......

  1、教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幼儿回答(略)

  2、 教师:是呀,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环境会遭到污染,那么人会怎样?

  幼儿回答(略)

  在师幼儿互动中,幼儿明白了如果没有水,动物、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三、观看课件,提升经验。

  观赏课件《假如没有水》

  1、教师:假如没有水,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画面。

  2、 教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

  幼儿回答(略)

  3、教师:是啊,假如没有水,大自然会一片荒芜大海一天天地干涸,动物、植物都会死去,我们的日子也无法过下去。

  四、环保教育,节约用水。

  五、绘画宣传保护

  1、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分组活动

  A组: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B组:绘画“请这样用水”

  C组:集体作画“请来保护水资源

  2、展示交流作品

  教学反思

  1、活动的开始我先从幼儿身边的事谈起,通过启发式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幼儿思考“假如没有水,动物、植物、大自然、人类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为了拓展幼儿的视野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自由观察、和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到水的作用。

  2、课件中,整个自然界从有水到没有水的强烈变化,不仅增进了幼儿对水的作用的了解,而且使大部份幼儿都发自内心地感到水的重要性。

  3、不足之处在于:在讨论互动环节风有些匆忙,应该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和时间而且还可以拓展到保护水资源同治要单纯地停留在节约用水的方法上。

  小百科: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可以浪费1至6升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3至25升的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

6、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我的同伴》反思

  幼儿不管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又或是社会环境中都需要同伴,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了解同伴的含义。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一、活动设计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活动的难点

  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三、 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1.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

  ①.分小组分任务。

  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2.共同讨论:

  ①.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

  ②.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

  ③.什么叫同伴?

  ④.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

  ⑤.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

  3.自由结伴讲述:

  ①.我的同伴是谁?

  ②.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

  ③.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4.个别讲述:

  “我的同伴”,教师总结。

  5.观看多媒体动画:

  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6.游戏体验:

  游戏:找朋友。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此次活动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

  7.延伸活动:

  共同品尝幼儿带来的食品,可相互交换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结束活动。

  五、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7、大班数学说课稿反思《设计门牌号码》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图片、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小朋友今天王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字”小熊要考考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数字,那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图片上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这些小朋友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为什么后面得数子都是一样呢?

  3)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3)、小朋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处,以后要注意观察发现他表示什么?

  七、教学活动分析:这次教育活动我试讲过,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图片,加之观察比较楼上楼下和楼层间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选择的是情境导入,但其实数学领域的目标更多的是让幼儿熟悉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所以第一个环节我认为设置谈话导入更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很感兴趣,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各个楼房的层数、第几间。但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一栋楼房,并标明楼房的层数、第几间的坐标,让孩子自己独立看坐标写出各个小朋友所住的楼层及第几间时,有个别孩子把楼层的层数与第几间的先后顺序写反了。

  我认为在活动中应该更多的让幼儿去了解门牌号的作用,认识门牌号、理解门牌号的意义。而不是急于让幼儿一定要掌握门牌号数字的意义。还可以引导幼儿找出门牌号的规律,门牌号数字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规律。

  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在锻炼自己,让自己发现更多的不足之处。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8、大班诗歌说课稿《伞》反思

  一、幼儿诗歌学习的作用

  语言精练、优美、语意含蓄深刻的诗歌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批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语言水平。

  二、设计思路

  鉴于诗歌学习对幼儿的种种好处以及结合我园大班组课题“幼儿诗歌学习和快乐识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三、教材分析

  诗歌《伞》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拟描述了大自然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妙的联系,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重负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与仿编。

  四、活动安排

  大班幼儿在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类比、迁移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环节:第一部分:通过多媒体可见学习诗歌《伞》以及相关汉字。

  第二部分:通过引导谈话,幼儿理解并仿编诗歌,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想象,进一步仿编诗歌。

  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操作巩固复习识字。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

  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

  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教学反思:

  1、在请幼儿进行创编过程中,没有进行举例,而是请幼儿自己直接进行创编,提高了难度。

  2、在请幼儿熟悉儿歌时,请幼儿一边模仿一边上台,站在“伞”的旁边,没有意义,可以请幼儿直接在座位上起立。

  3、在请幼儿进行创编时,幼儿始终围绕教师所展示的图片,而不能发散思维。此时教师应及时将图片撤离,在熟悉诗歌的最后阶段就可以将图片撤离。

  4、在游戏阶段,可以增加伞的数量,并散落在教室的各个地方,并自然引导诗歌创编。

  5、在诗歌创编的过程当中,教室分阶段请幼儿创编,首先是一句,然后是两句,这对幼儿来说难度提高,可以分小组共同创编,并将他们的成果用图画展示分享。

9、大班社会说课稿《祖国在我心》反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祖国在我心》,热爱祖国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传统而又经典的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教学的重点。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我园现在使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台湾信宜基金出版社合作开发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由于教材来源于台湾,在小、中、大班的教材中都没有关于"热爱祖国"方面的主题内容。但这个关于民族灵魂的教育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金秋十月,人们将迎来最为盛大、喜庆的节日--祖国母亲六十周岁生日。"十月一日是谁的生日?""中国到底有多大?""我们中国有什么?"……这些都是孩子们想了解的。于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以及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班内开展 "我爱祖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中国娃,知道中国娃的特征;了解我们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国旗、国歌、国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国少数名族的服饰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弘扬祖国的正气,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基于此,我精心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就本活动我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位于: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认识国歌、国旗和国徽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知道它们是祖国的标志,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巩固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幼儿能够理解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较为抽象的"祖国"这一概念。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景游戏之中,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序。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参加过幼儿园的升旗仪式、看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电视等。

  2、教具准备:《祖国在我心》课件一套。

  3、心理和环境准备:

  培养爱祖国的情感,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忽视,注重创设教育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爱祖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活动室的四周张贴中国地图;贴上国旗、国徽和各种抗日英雄故事的图片以及天安门、长城等有代表性标志的图片;做到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以"动情"到"晓理"过渡,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活动中我较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本园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具有网络探索室后幼儿会操作电脑的有利因素,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及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并有效落实于实践中。为幼儿理解抽象的内容展示一种情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有效辅助教学过程,将重点、难点内容巧妙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还结合运用交流讨论法、审美熏陶法、游戏法、多种教法加以整合、层层深入。

  三、说学法:

  幼儿园的教育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经验,培养能力。在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参与活动,努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幼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幼儿都受益,让每个幼儿都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方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看一看、听一听、找一找、想一想、认一认,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认知的过程和结果,了解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此外,活动中我还采用了体验法,让幼儿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由于幼儿亲身体验了升旗敬礼的情节,有直接的经验,当以后再听到国歌、再看到国旗国徽时会有一种神圣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科技,是"以人为本"的,人,终究是科技的灵魂!我这次说课时演示的课件,不是图教学使用时的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做的话,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幼儿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这样太程序化,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我选择的是多个按钮式组合课件,幼儿想到什么可以随时点击使用的单个独立小课件,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教学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教育环境,灵活运用体验感受、信息交流、自主活动、积极表现等多种教育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为:

  (一)开始部分:听听、寻寻,激发幼儿的兴趣。本环节预设用时5分钟。

  1、听一听,知道祖国的全称。(播放课件《大中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一开始我就请幼儿边倾听热烈激昂的歌曲《大中国》边欣赏与歌曲内容匹配的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初步了解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国,它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国家。

  2、寻一寻,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播放课件《祖国在哪里》)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在动手过程中不仅易于引发兴趣,拓展思维,也有利于每一位幼儿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由于我园具有网络探索室,大班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于是我让幼儿观察电子地图的各个版面,并请幼儿逐一点击画面倾听电脑中提示的国家名称,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帮助幼儿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幼儿在点击画面、倾听声音、寻找自己国家的游戏中了解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基本部分:国歌声声、国旗飘飘、国徽闪闪。本环节预设用时20分钟。

  1、想一想,中国地图像什么?(播放课件《祖国像什么》)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中国地图,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自由交流和表达,说说我国的地图像什么?待幼儿自由交流后演示课件,让幼儿明白中国的地图像只大公鸡。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找一找,首都北京在哪里?(播放课件《祖国首都》)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幼儿充分领略视听效果,积极主动地学习。于是我出示中国地图,请幼儿点击地图中的圆点,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所在地,并逐一认识北京首都的着名建筑物--天安门、长城、天坛以及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3、辨一辨,雄壮的国歌。(播放课件《国歌声声》)在这个环节中,播放三种不同类型的乐曲,请幼儿辨别哪一首是我国的国歌,音乐鉴赏它不仅让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氛围下感受来自各方的熏陶,还让人对各个地域的人文、物质、感情、活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通过音乐这面镜子照射出更广阔的大千世界。幼儿通过辨别,知道这首乐曲叫《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高唱的战歌,现在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歌,都会热血沸腾,充满希望,心中升起对祖国的崇高敬畏与仰望。

  4、认一认,鲜艳的国旗。(播放课件《国旗飘飘》)

  (1)出示众多的国旗,请幼儿自由谈谈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并指认出我国的国旗。并讲解国旗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热烈,象征革命,祖国大地似红霞一片。多媒体教学便于给幼儿提供知识素材,使每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2)动手操作可以让幼儿经历、感受、体验全部过程。于是组织幼儿开展电脑操作游戏--制作国旗。运用电脑给国旗填上合适的颜色--红色,添上一个大五星和四个小五星。

  (3)启发幼儿谈谈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在什么场合看到过升旗活动。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设计这样的即时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4)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因此,我播放国歌,学习向国旗行注目礼,培养幼儿尊敬国旗、国歌的情感。

  5、看一看,庄严的国徽。(播放课件《国徽闪闪》)演示课件,老师介绍国徽的组成部分以及象征意义。知道国徽、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国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音乐鉴赏、动手操作、口语交际、亲身体验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结束部分:共庆国庆节,将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本环节预设用时5分钟。

  1、想一想,庆祝国庆节。

  讨论:你们知道哪一天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呢?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呢?大家为什么这样热情地开展庆祝活动?我们怎样庆贺我们国家的生日呢?

  自主讨论交流,让每个幼儿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自己表达和倾听别人的阐述中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2、庆一庆,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

  在《大中国》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结伴载歌载舞,表达自己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这样,首尾呼应将本次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结束本次活动。

  (四)活动延伸: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应该留给幼儿更多活动的余地。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就是依据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用为根本出发点,优化幼儿的活动空间,以吸引幼儿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为次,安排了教师和幼儿一起装扮教室,营造欢庆气氛,迎接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全园教师在升旗活动时,以身作则,表现出对国旗和升旗仪式的崇敬来感染幼儿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五)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经,它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于是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区域游戏有机整合。在建构区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幼儿自己去建造天安门、长城等祖国名胜。在美术区中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材料,画画天安门、制作五星红旗等。

  (六)家长工作:

  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而且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开展家园合作的内容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时间带幼儿出去旅游,领略祖国的美好风光;家长和幼儿共同玩中国地图的拼板游戏;带领幼儿观看能理解的时事新闻,通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等活动。

  幼儿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妈妈"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幼儿爱祖国情感的形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只有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幼儿园与社会携手,让幼儿听得见,看得懂,摸得着,做得到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持之以恒,为幼儿从小爱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洒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我愿在幼儿的心里及早地播下闪烁着爱祖国光辉思想的种子,让他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0、大班社会说课稿《植树造林》反思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

  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四,说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刻意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较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解法,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阐述自己的知识,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也更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情景体验法:另外,我运用了CD和多媒体,让幼儿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靓点。三、动手操作法: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幼儿

  亲自动手种植小树苗也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却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一)、活动开始部分

  1、活动前我将幼儿收集到照片、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博览会,一开始由我带领幼儿参观并作简单的讲解,并提问:你认识哪些树?是怎么样的?它们长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储存大量的感性表象,但又给幼儿留有余地,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同时幼儿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经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介绍树,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树的图片、照片拿过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知识,和同伴分享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表阐述能力,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其余幼儿在通过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解直接获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识碰撞的同时积累经验。

  (二)、第二部分,观看CD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难懂的知识,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生动的告诉幼儿,更聚说服力。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恰倒好处,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动

  的难点,突出重点。

  1、播放沙尘暴侵袭的片段,画面中人们头裹纱巾在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司机因看不清道路发生车祸、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家离失所的场面,同龄儿童因此失学。

  3、小动物搬家

  通过观看,幼儿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加上教师适当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汇总。“为什么小动物会搬家?”“为什么会山洪爆发?”这些问题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儿想到因为没有树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讨论

  抓住这一思维我立即展开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迁移幼儿新获得的知识经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抛向幼儿:“你认为植树造林有什么用呢?”通过集体商讨、小组讨论、个别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的知识在这里作一个大汇总,也是对本次活动的检查,在讨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儿的想法:防尘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最后让幼儿判断一组图片:乱砍伐树木、攀登树木、在树枝上悬挂物品、摇晃树木、给小树苗浇水、拔草、松土,为小树苗加上防护拦等让幼儿正确的判断这些行为的真伪,发展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地去植树,借机还可以渗透3月12日是植树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此时,也真正的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作好了准备。

  教学反思:

  这节社会环保教育课已建立起幼儿对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并有了初步地环保意识;了解到了绿化的好处。在整堂课中大部分幼儿表现活跃,发言积极;但少数幼儿表现不够主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对这部分孩子多给予引导和培养。

11、大班社会说课稿《争做文明小市民》反思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礼仪教学活动《争做文明小市民》,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育方法,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

  文明礼仪是展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更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尺。《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我们要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促进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增强自身素质,做一个文明小市民,我将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游戏竞赛,绘画表现等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性的发展,所以设计了这节礼仪活动课《争做文明小市民》。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点,对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社会领域提出:教师教学目标要以社会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因此,我认为,在整个活动中要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下面我将从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

  (1)情感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力上: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认知上:提高对社会公德的判辨能力,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

  (4)重难点:根据目标,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设为重点。我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设为难点。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6)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说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地制宜的选择材料,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水彩笔,白纸,对错牌,记录板,小红花。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的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过程。

  知识的准备:幼儿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有一定的了解,对有一些礼仪也有一定的认识。

  四: 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整个教育活动要以幼儿的学习兴趣特点,尤其是幼儿已有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来参与整个活动,根据本班的幼儿特点,我分别运用了提问法,直观演示法,游戏竞赛法。

  (1)说教法1,提问法: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幼儿,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我的提问并不需要单一的答案,而是改成开放式的提问如:"你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等类似开放式的问话,这样,既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给予他们说的空间。

  2,课件演示法:配合谈话,把视频呈示给幼儿,来表现家乡的美丽,既激发了幼儿的观察力,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多给予他们看的空间。

  3,游戏竞赛法:游戏应该是我们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结合大班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环节,不仅能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多给他们玩的空间。

  (2)说学法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幼儿为主题,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抓准难点,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游戏竞赛法,练习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谈话,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倾听能,口语表达能力。

  2,游戏竞赛法: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正是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体游戏是根据手上的对错牌判断图片中人的行为正确与否。

  3,练习法:这里指的是绘画表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中围绕目标,动静交替,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过程:

  (一) 谈话,导入活动。

  需要过渡, 提问:我们的家乡叫什么名字?你们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这样直接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二) 观看视频,启发幼儿说出感想。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欣赏。

  2,提问:片中有哪些景点,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

  3,教师小结城市的美景。(让孩子直观欣赏,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三) 观察本地市民行为图片,引导幼儿分辨是非。

  1,提问:看了视频,图片,我和你们一样,都觉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美吗?

  2,过渡语:城市的美丽和我们每一个都分不开,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这座城市,爱护我们的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好市民,才能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平时,我见过不少这里的市民,我把他们的行为拍了下来,请你们来当评判员,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3,展示ppt,幼儿讨论,分组,并进行分组举牌比赛。

  4,总结出文明市民的标准。(守法,讲卫生,爱护公物,举止文明,帮助他人,健康生活。。。)(通过分组游戏竞赛的方式,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并总结出争当文明市民的标准。)(四) 学做一名好市民。

  1,讨论:如何做争当文明小市民。

  2,那我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贴到我们的作业栏,提醒别人也要做文明的市民!(孩子们把自己所想的在纸上表现出来,对之前的活动有一个巩固,也有一定的拓展。)六、说活动的评价和反思本此活动,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发展特点来设计的。活动中的亮点就是:我遵循了《纲要》中"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和精神,满足了孩子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当然,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社会公德也不是一节课可以学会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整个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希望教师多设计这样的活动课程,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2、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节约用水》

  一、说主题生成:

  活动生成的原因: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正面临着污染蔓延和生态平衡的变化的严峻形势。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您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彻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亲子活动,让“节约用水”这一行动进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环境教育从幼儿园走向社会。

  二、说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虽然知道要节约用水,他们一边说节约用水,一边在洗手、喝水、上厕所等过程中浪费水,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感知、讨论、动手合作设计节水流程图等一系列活动,意识到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承担起节水义务宣传员的责任。

  三、说教材

  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一节大班社会亲子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录相、设计节水流程图、送标志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总结出节约用水的经验并自愿去宣传他人。

  四、说目标

  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个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亚杰道德认知发理论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实在论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①幼儿虽然知道节约用,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②已具有绘画环保标志的经验,但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③家长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发现电视中有自己会更加兴奋。

  因此我制定了三条目标:

  1、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讨论积累节约用水经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喜欢参与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培养节水意识。

  3、感受与同伴、家长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准备

  材料是为目标服务的,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包括:

  1、物质材料的准备:

  ①影像资料:电视、录音机、摄像机、钢琴曲磁带。

  ②美术制作材料:水彩笔、蜡棒、剪刀、胶水、8k白纸、透明胶布若干。

  ③环境材料:环保图片若干,节水标语,节水标志若干,家庭节水流程图一幅,节水卫士标志若干,小星星标志若干。

  2、教师素质的准备:

  ①心理准备:头脑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条理,充分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要出现的情况,若出现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

  ②技能准备:由于这个活动要用摄像资料、节水流程图,所以我必须做到:

  a、录像的录制与播放。

  b、简笔画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画法和流程图的制作。

  3、幼儿的准备: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水有哪些作用?没有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经验在活动前要掌握。

  ②技能经验的积累:会画实物的简笔画,会制作环保标志。

  4、家长准备:

  通知家长活动的时间,向家长交待一些活动中必要的常规。

  以上这些准备活动要充分,力求达到每个材料都必须能为《节约用水》的目标服务。

  五、说重难点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让水勤劳起来,多做几份家务,尽量减少净水的使用。

  而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才能做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来。

  如何去突破重难点呢?幼儿做游戏→讨论→总结节水经验→在家长的指导下设计出流程图。

  六、说教法

  我的这个活动采用了①讨论法: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累节水经验②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录像等手段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③图表法:理清思路,一目了然④表扬法:鼓励幼儿⑤对比法:将浪费水的现象与水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使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七、说学法

  采用①自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分析、讨论怎么样去节约用水;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节水流程图,节水标志;③创新式的学习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图来。

  八、说活动程序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水”的主题: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声音,请幼儿说出哪里有水,引出家中的自来水。

  其次通过讨论水有什么作用,从身边的小环境中和周围的大环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录像引起兴趣,总结出如果浪费水,地球就会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问题:他们做得对吗?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然后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没有水天池就会干的,花也会死的,地球就有会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区域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节水流程图,并展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鼓励、奖赏有新意的流程图。

  ㈣第二次区域活动:

  提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约用水呢?引出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环保标志和节水标志去宣传他人。

  九、说延伸

  这些标志做出来,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来当义务节水宣传员,拿着节水标志去到中班、小班张贴在水龙头上方,并向小朋友们宣传。

  十、说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家长工作和幼儿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嘈杂声较大,以致于听不清教师的指令,无法了解幼儿介绍流程图的情况。

  ⑵在制作流程图中家长有包办现象。

  ⑶在讨论中,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只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大问题。

13、大班社会说课稿《安全标志》反思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对目标的分析:

  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l过程分析总述: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

  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

  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

  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我以“棋”的有关问题性情景,导出学习内容:安全标志。

  在活动的开始我设计了大部分幼儿都接触过的

  “棋类”问题引出一张嵌有各类安全标志的棋盘,继而通过“要想下这盘安全标志棋,首先要认识棋盘上的一些安全标志”为要求,提出今天学习的任务,这样就能让幼儿很有兴趣的进入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出示12个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

  (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请幼儿分成三组,每组各选择一类标志进行研究、讨论、相互交谈。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并借助于孩子社会见识资源及能力发展差异来实施“生生互动”型学习。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

  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期间,我一是随机地结合幼儿交流进程穿插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当心火灾(应怎么办?)、当心触电标志(应该怎么做?)、必须戴安全帽(在哪儿见过?)、必须戴防护手套(什么地方,什么人需要戴手套?)希望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图景在幼儿脑海中的再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安全标志。二是引导幼儿去寻找发现一类标志的共同特征,即颜色、图案、符号、形状等,学习并记忆一类标志的规范名称并初步理解一类标志的概念如:这类蓝色圆形,图案是白色的标志,都是指令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们叫做指令标志。这些黄色的、黑色三角形边框,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提醒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这一类警告人们的标志叫警告标志。这类红色圆环、中间有一斜杠,底色为白色,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禁止我们做的事情的标志,那这一类禁止的标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禁止标志。禁止标志上的事情都是我们千万不能做的事情。三是因势利导的进行社会规则及安全意识的教育,通过问与答适时地让幼儿明确:安全标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应该怎样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志上规定的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大家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这个层面主要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第一及第二个活动目标,我认为应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中体现如何把握《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理念,为此我在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

  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教学反思:

  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幼儿已有的安全知识经验扩展丰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幼儿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真实的案例,我向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幼儿精力集中,记忆深刻,发言积极踊跃。课件、图片的运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幼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情景表演,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为题材,让幼儿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14、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弹性》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

  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3、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4、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

  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15、大班音乐说课稿反思《喜洋洋》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一节大班音乐欣赏《喜洋洋》,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欣赏活动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主要原因就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学习”与“教师怎样教”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格外突出,教师们也对此颇感困惑,今天,我就以这节欣赏活动和老师们进行探讨。

  一、分析教材,把握重点。

  1、教材分析:

  本节活动是素质教育活动材料大班下学期《音乐》上的一节活动,《喜洋洋》是我国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段式为ABA三段式,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乐曲欢快活泼、热情洋溢。对于大班孩子,我们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确定了本节活动的目标。

  2、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优美抒情的风格特点。

  (2)培养幼儿对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3、重点难点:

  从活动目标可以看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感受音乐,感知全曲旋律优美、欢快活泼,充满喜洋洋的气氛及节奏特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难点是感知第一、三乐段与第二乐段的不同。

  4、教学准备:

  电视机录像机及录像带彩笔画纸手绢打击乐器

  二、精选教法,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因此,本节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教法:

  1、把生活经验融入活动,激发幼儿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2、多渠道调动幼儿多个感知通道参与活动,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并表达独特感受与见解。

  三、暗授学法,让幼儿主动欣赏。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音乐欣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大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

  2、融合绘画、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这些方法能使幼儿得到不同的心理满足,体现了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便于实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在歌曲《恭喜恭喜》的音乐声中,教师带幼儿边唱边表演进活动室,营造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表演完,引导幼儿谈话:我们这儿过年都有什么活动?过年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完整欣赏,感受乐曲情绪。

  过渡语:小朋友喜欢看电视吗?

  播放一段没有声音的闹元宵录像。

  看后提问:

  (1)你看到电视上人们在干什么?

  (2)人们脸上的表情怎么样?你用什么动作表达自己心情很高兴?

  (3)这段节目少了什么?我们为它配上一段音乐听一听好听吗?

  完整欣赏乐曲。

  欣赏后提问:你觉得这首曲子听起来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教师小结:这首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表现了一种喜洋洋的气氛,适合在热闹的场所播放。

  想一想,这么欢快的音乐,除了闹元宵,还可以在什么时候播放?

  这一提问设计在这儿,是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到

  活动中,为下面的想象创作进行铺垫。

  3、分段理解,想像创作。

  欣赏第一段:小朋友可以一边听一边拍手、拍肩,想一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提问:这一段音乐感觉怎么样?节奏快还是慢?

  欣赏第二段:这一段和第一段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觉得这一段音乐表现人们在干什么?

  欣赏第三段:最后一段和第几段一样?

  分段欣赏完,请小朋友从三段中任选一段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画完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4、整体欣赏,参与实践。

  过度语:过几天,我们幼儿园要邀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参加活动,我们用这首乐曲排个节目欢迎爸爸妈妈好吗?喜欢跳舞的小朋友请拿起彩绸,喜欢伴奏的小朋友请选择乐器,我们一起跳起来。

  五、感悟与反思: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当指出,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16、大班音乐说课稿《识字》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宣传单引出内容让幼儿自由阅读。

  2、以三只小猪的故事来复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讲述能力。

  3、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

  CO CO俱乐部背景图一张;故事范例;小熊、小猫、小白兔、狐狸的头饰各一发。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

  师:Hi,小朋友们好,我是焦老师,焦老师呀今天早上发现了一处可好玩的地方了,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去,你们想去吗?走,我们出发啦!(音乐入场)

  师;哇!小朋友的表演真棒!咦!小朋友们瞧,这个好玩的地方到了。是什么地方呀?(CO Co俱乐部)今天呀!CO Co俱乐部可热闹了,哦!原来呀,今天是CO Co俱乐部开张大吉的日子。那让我们一起为他庆祝庆祝吧!师:小朋友看,这是COCo俱乐部的宣传弹,让我们来看看CO Co俱乐部今天准备了什么节目好吗?(好)“1、2、3、翻,”师:“喔,原来是朗诵古寺?不知道是什么古寺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黑板挂古寺)哗,这里面有这么多的字,你们认识吗?(认识)那你们来告诉我吧。小朋友的声音真好听,让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吧!

  焦老师呀还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来到CO Co俱乐部,刚好是它开张大吉的好日子,所以呀,今天不光有许多的礼物派送,而且还有精彩的节目,小朋友们想参加吗?(想)好,那我们赶紧找个位置坐好吧。

  二、故事表演

  师:“小朋友们都坐好了吗?(坐好了)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下一个节目是什么吧,1、2、3、翻,哇,是话剧表演,那小朋友想看表演吗?(想)那我们一起来看吧!(故事表演)

  师:咦,刚才我们看了这么精彩的表演,那你们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吗?(不知道0好,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出示故事范例)

  师:哎,小朋友们的声音真好听,让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吧。刚刚的故事就是要懂得不能欺负别人,同伴之间要和睦相处,知道吗?(知道)

  师;那你们还想不想看看宣传单下一个节目是什么吗?(想)好,让我们赶紧来看看吧!(1、2、3、翻)

  三、诗歌表演

  师:咦,是什么呀?(诗歌比赛)原来呀,Co Co俱乐部想看看小朋友的认字能力,那你们有信心吗?(有)

  师:好,我们来看看是什么诗歌,《给未来留下什么》

  师:那现在小朋友就和焦老师来比赛比赛,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哇,小朋友们的声音真好听,让我们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表扬一下自己吧!那你们来告诉焦老师,诗歌里给未来留下什么呢?(根据诗歌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首诗歌也就是告诉小朋友们要环保。记住了吗?(记住了)

  师:哎,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太棒了,好,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去看看宣传单里还有没有节目?(1、2、3、翻)

  四、快来猜猜

  师:是快来猜猜,哦原来呀,俱乐部还准备了一个猜谜游戏请小朋友们玩。猜对的小朋友还有礼物收呢。你们想收到礼物吗?(想)好,那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吧!

  五、故事会

  师哇。小朋友收到这么多礼物,你们高兴吗?(高兴)不知道今天Co Co俱乐部里还有没有更精彩的节目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宣传单吧。1、2、3、翻。

  师:哦,原来是故事会,今天呀,焦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只小猪)你们想不想听啊?(想)刚才小朋友们听的可认真了。原来这个故事“三只小猪”是教小朋友要向猪小弟一样勤劳,在遇到困难时,要团结。因为团结就是力量,知道吗?(知道)

  六:结束语

  师:哎,焦老师还知道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还特别爱讲故事,所以呢,Co Co俱乐部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图书送给你们,你们想要吗?(想)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排好对跟着老师过来拿故事书看吧!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17、大班音乐说课稿《森林童话》反思

  设计意图:

  童话故事深受孩子的喜爱,其中《小红帽》的故事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因此,在欣赏故事之余,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做故事的倾听者,而是会尝试着做表演者。而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活动非常感兴趣,善于并敢于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科教学,将音乐欣赏与文学欣赏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四段风格各异的音乐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诠释,并引导幼儿进行艺术表演活动。根据《新纲要》中: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演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说目标:

  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正如《纲要》中所说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顶的能力目标:是根据人物特点,将音乐形象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相匹配。技能目标:是在音乐中大胆试用动作、表情等表现人物形象,体验表演的快乐。情感目标:是在活动中体验表演的快乐,通过表演,懂得不要轻信陌生人的道理。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说重点:

  分析人物特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说难点:

  听辨音乐,创编与人物相匹配的动作,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说准备:

  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对参与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活动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1、森林的情景创设。

  2、课件(小红帽的故事)

  3、代表四个人物的音乐:《森林狂想曲》《天使小夜曲》《波斯市场》《拉德斯基进行曲》

  4、表演道具(红帽子、头巾、头饰、猎枪等)

  说教法: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教学法中的最大特点。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直观感受、游戏、讨论等教学方法:首先我运用了欣赏法,使幼儿在故事和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能进一步的熟悉故事内容及感受音乐风格;并在其中插入了直观法,运用课件为幼儿战士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力;教师在运用讨论法的过程中,用启发性的提问,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大胆、积极的表达自己对音乐及故事人物性格的理解。游戏为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本次活动中,我设置的音乐情景本身就是“小红帽”故事开展的过程。其中我引导幼儿分角色根据不同的音乐进行表演及游戏活动。

  说学法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身体体态的表现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游戏,这正是体现了《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的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说过程:

  根据《纲要》提出的艺术教育指导要点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通过五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兴趣;第二环节是故事欣赏——分析人物特点;第三环节是听辨音乐——找出与人物特点相符合的音乐;第四环节是音乐表演——体验并表现人物特点;第五环节是欢庆胜利——体验战胜大灰狼的快乐。

  为什么我要安排着五个环节呢?

  首先为了使孩子在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上都受到美的刺激,并对参与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第一环节是:

  一、情景导入——欣赏森林美景并用动作表现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还要使幼儿的身体和思维都得到一定的舒展,为孩子们后面的表演作好准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这个活动:模仿森林里的树木花草。

  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简单的创编和表演。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让幼儿在后面的环节中恰如其分的进行表演。活动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故事欣赏——分析人物特点

  首先,结合课件欣赏故事《小红帽》

  设计提问:故事中都有谁?

  其次,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在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展开讨论获得答案。我设计了提问:在四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根据《纲要》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的要求,我又设计了提问:小红帽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哪里不对呢?通过讨论,是幼儿明白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道理。

  听辨音乐,创编与人物性格相匹配的动作,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此,活动的第三环节就是:听辨音乐——找出与人物特点相符合的音乐。

  分段欣赏音乐《森林狂想曲》《天使小夜曲》《波斯市场》《拉德斯基进行曲》区分并模仿小红帽、外婆、大灰狼和猎人的音乐形象。

  幼儿进行了创编后,教师要将孩子的想像成果进行整理和战士、使每个孩子都充分体验表演的快乐。因此活动的第四环节就是:音乐表演——体验并表现人物的特点。

  1、商量分配角色。

  2、提出要求并进行表演。要求:小演员要听清楚音乐再出场。

  3、集体评价。

  4、集体表演故事。(注意声情并茂的讲故事)在活动的最后部分,为了使孩子充分体验成就感及成功的快乐,我设计的结束部分是:欢庆胜利——体验战胜大灰狼的快乐。

  活动的五个程序的安排,遵循了《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整个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顺利完成了活动设置的目标。

  教学反思: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教学法中的最大特点。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直观感受、游戏、讨论等教学方法:首先我运用了欣赏法,使幼儿在故事和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能进一步的熟悉故事内容及感受音乐风格;并在其中插入了直观法,运用课件为幼儿战士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力;教师在运用讨论法的过程中,用启发性的提问,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大胆、积极的表达自己对音乐及故事人物性格的理解。游戏为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本次活动中,我设置的音乐情景本身就是“小红帽”故事开展的过程。其中我引导幼儿分角色根据不同的音乐进行表演及游戏活动。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身体体态的表现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游戏,这正是体现了《新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的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此次的活动中,我遵循了《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整个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顺利完成了活动设置的目标。

18、大班音乐说课稿《化蝶》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音乐欣赏《化蝶》。

  我将分“说教材理解—说目标确定—说过程设计”三大块,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说我对音乐欣赏《化蝶》这一活动的理解。音乐欣赏《化蝶》是音乐剧《梁祝》中最经典的一段音乐,整首曲子共分四个乐句,旋律舒缓、优美、感人。加之蝴蝶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昆虫,结合动画,通过与乐曲内容相温和的生动画面,幼儿喜欢的游戏化表演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音乐视听觉环境,给孩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其次,由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器乐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为此,我在为《化蝶》确定目标时,就是根据新纲要艺术领域中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五个方面来制定。

  1、欣赏《化蝶》,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

  2、在感受过程中分辨乐句,模仿蝴蝶飞以及停止时的动作造型。

  3、大胆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心情愉悦地与同伴交往。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重难点定位在第二个目标。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双主体互动模式,使幼儿能充分感受乐曲,在此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并尝试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表现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来学会分解乐句,在句末能用停在花上或静止造型来表现,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激趣引题,启动情感。

  1、谜语导入,集体猜谜语。

  2、看动画,初听曲子。

  设计意图: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而谜语式的导入方式针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由此制造的悬念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为此,活动一开始,我就用谜语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启发幼儿的情感。从而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第二部分 初步欣赏,动画结合。

  1、幼儿自由表述听这首《化蝶》感觉到了什么?

  2、邀请个别幼儿讲述乐曲中蝴蝶在干什么?

  3、播放动画让幼儿说说听这首乐曲,除了能感觉到蝴蝶飞来飞去,还说了什么事。

  4.、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抽象的音乐欣赏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播放了动画,在欣赏——设问——再欣赏——再设问——动画结合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接纳,去欣赏音乐《化蝶》的美。

  第三部分 动作表达,分辨乐句。

  1、蝴蝶仙子停了几次?师幼一起用动作来表示。播放音乐,伸出食指,手划节奏,由此感知乐曲有四句。

  2、幼儿探索、尝试用动作来表示停顿的地方。

  3、依据个别幼儿的介绍,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4、幼儿自由讨论,了解乐句句末用停止动作表示较为恰当。

  设计意图: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音乐的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较大的感染力。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强烈地需要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一方面增加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趣味性,动静结合;另一方面,幼儿能较形象直观地掌握乐曲四个乐句的结构特点,自由发挥,互通信息,这种开放性的形式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广阔天地。

  第四部分 创编动作,感悟音乐。

  1、幼儿表演《化蝶》这个舞蹈。

  2、集体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并随音乐表现,师观察幼儿表现。

  3、个别幼儿示范,摆出静止造型动作。

  4、播放动画,看看蝴蝶仙子是怎么跳舞的?

  5、提供盆花,邀请四名幼儿表演。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宽松的体验环境,采用双主体互动模式,只要不影响同伴,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而教师始终饱含热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

  第五部分 扮演角色,充分体现。

  1、出示蝴蝶,花朵头饰,要求幼儿两两相对找好朋友,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听音乐,按乐句做蝴蝶或花动作。

  2、师观察幼儿表现,提醒“蝴蝶”与“花朵”的目光交流。

  3、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优美的乐曲加上可爱的头饰,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或是一朵美丽的花,用舒缓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以上这些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教学反思:

  1、孩子们玩得开心、很感兴趣,但也有孩子不能大胆参与,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和关注;

  2、大部分孩子玩得投入,认知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也有少数一两个幼儿一直都在赶节奏,没有自由自在投入游戏的感觉;

  3、准备很充分,特别是音乐很贴切、有趣,也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

  4、对少数能力差的幼儿个体关注不够。

19、大班文学说课稿《蒲公英》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的文学活动“蒲公英”,作品原文是:青草地上开着黄色的小花朵,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花朵凋谢后,花托上能结出雪白的绒白色的球。田野的风吹着,那雪白的绒毛在天空中飞扬起来,比柳絮还要轻。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轻盈地降落下来。

  下面我就说说本次活动的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层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称来写,使孩子们在欣赏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而易于孩子了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优美而又富于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易于孩子们朗诵和仿编。结合季节特点,我在活动前带领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和了解认识蒲公英,为学习散文打下了基础。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等五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幼儿欣赏散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2、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儿情操,感受身边事物的美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而重点则是在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学会朗诵散文。

  二、说教法: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课件、背景乐和散文录音、教师自身的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体验学习散文的快乐。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欣赏倾听法、谈话交流法、游戏表演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敢说、想说、愿意说,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讨论谈话法、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孩子学得轻松,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

  2、录音机、配乐散文录音带。

  3、蒲公英头饰若干。

  4、课件及背景乐(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画面二:青草地上开着许多野花;画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谢过程,结出绒白色的球→风一吹,花朵上的绒毛随风飞扬→雪白的绒毛轻盈降落;画面四:第二年绒毛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的展示,激起幼儿兴趣。 《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和课件的展示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散文意境。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孩子说:“昨天,老师做了个梦,梦见我来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么?你们来猜猜!”孩子们一定会积极的响应我的提问,他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猜想我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再告诉孩子们我看到的是草地上开着许多美丽的野花,让孩子们继续猜想我最喜欢什么花?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想象说话的空间和机会。孩子们在谈话想象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体验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这时教师再打开课件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让孩子得到答案会无比兴奋和满足,激发起幼儿想去欣赏和学习散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欣赏散文,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这一部分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通过播放散文课件和配乐录音,让幼儿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孩子们对散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我回提问:①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②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我”最喜欢什么?③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④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有趣?

  (二)帮助幼儿欣赏散文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情景表演和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对蒲公英成长过程的描述,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里的风吹来,它怎么样?”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散文优美的词句,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孩子理解“飞扬”和“比柳絮还轻”。让孩子用动作去表现体会“轻盈的降落”。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引导孩子了解“蒲公英的种子轻盈的降落是为了什么?”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在示范朗诵时,教师配以情境表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的张口习得散文中的语句,丰富幼儿的语言。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活动的重点在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动的难点,理解什么是比喻句。教师采用的是示范举例说明法,让孩子去讨论:①为什么说花托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②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通过孩子们自发的讨论归纳出比喻就是把ХХХ比作ХХХ。在孩子们理解了的基础上学说比喻句并能举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脸红得像苹果”、“妹妹长得比花儿还要美”等等。最后帮助孩子归纳主题,总结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优点。“你觉得这篇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优美呢?”(四)请孩子们戴上蒲公英的头饰,跟着配乐散文,一边表演,一边自己轻轻地跟着朗诵散文,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特点,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

  在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孩子交流中,我始终注意和孩子处在同一平行线上,善于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而且每次的提问都出自于双方自然的对话,使整节课少了点教师机械授教,多了点轻松与自然。在设计提问中,我给予孩子们更多说的空间,不去束缚他们的思维,充分体现孩子们在 活动学习中的自主性。

  第三部分:延伸后续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

  1、绘画——“ΧΧ花”。

  师以肯定、赏识的言语鼓励孩子在活动后画下自己喜欢的花卉进行张贴,让孩子们自由评价:花的品种、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等等,使一次活动能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2、仿编散文。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一篇新的散文,按照原散文的思路进行仿编。“ΧΧ上开着ΧΧ花,我最喜欢ΧΧ花。ΧΧ花开着Χ色的花,多么ΧΧ的ΧΧ花,春风吹来,ΧΧ花好像在ΧΧΧΧ,阳光照着,ΧΧ花好象ΧΧΧ,蜜蜂(蝴蝶、小鸟)飞来,ΧΧ花说ΧΧΧΧΧΧ。”

  散文的长短因人而已,允许孩子有更丰富的想象,不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结构仿编。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20、大班数学说课稿反思《区分左右》

  一、说幼儿、说设计意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二、说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发展能力为基础,又要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即“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二是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本班幼儿对空间方位感知经验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寓教于乐中。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的预设目标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的,因此,此次活动的目标我预设为: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移动。

  2、知道站的方向变了,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初步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带来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法,我介绍这两种方法。

  (1)游戏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如一开始,我就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2)赏识激励法:

  人需要赏识,作为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每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以激励鼓励的方法请幼儿参与,在参加完游戏之后有相应的反应,若幼儿有错也给幼儿改错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把此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幼儿寻找自己身体左右关系的“好朋友”的游戏,幼儿玩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幼儿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样,幼儿不仅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

  (二)游戏中辨别左右。

  这是巩固第一环节中接触到的对左右的区分,让幼儿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参照物的不同,左右边的方向也变了。

  此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幼儿在原有对左右的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落实第二个目标。

  (四)结束: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此环节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动的引题还是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在知道了左边和右边之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时,幼儿的举手积极性很高。

  从目标的把握上,我对第二个目标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组织过程中,幼儿没有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对于数学活动主要是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一点的渗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师自身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1、大班数学说课稿《排序》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通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22、大班诗歌说课稿《诗歌》反思

  它将太阳在四季里变成了不同的颜色,在孩子们的幻想中,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绿色、金色、红色、彩色这些美丽的色彩都代表了每一季节的太阳,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快乐美好的幻想世界中。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所以我准备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感受太阳的温暖,观察了解太阳的颜色,四季中的变化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五个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太阳的可爱、体会文中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并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3、体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5、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想象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欲望和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诗歌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每组操作用四季景观图一套,红色、绿色、黄色太阳各一个,空白太阳轮廓人手一个,水彩笔等。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知道四个季节的变化特点及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3、大班社会说课稿《着火了怎么办》反思

  1、课题来源:

  火灾是幼儿生活周围经常发生的事,如果在事故中幼儿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江苏省的一家幼儿园留给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深了,因此,让幼儿学会在火灾事故中保护自己的生命显得由为重要。,有必要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知道在平时生活中不能随意玩火,培养幼儿的防火意识,学习拔打119火警电话的正确方法及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所以,我认为:选择此课题有意义非常重。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次活动来源于社会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目标定为:

  (1)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知道在平时生活中不能随意玩火,培养幼儿的防火意识。

  (2)知道火警电话“119”,以及拔打的正确方法。

  (3)学习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

  了解火灾的发生的几种原因,知道火警电话“119”及学习正确拔打。学习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挂图、多媒体课件、VCD碟引路、消防演习的游戏形式让孩子培养防火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难点是:学习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及学习拔打火警电话的正确方法。通过集体讨论,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法、演练学习。使活动教育于学习、游戏之中。

  新《纲要》指:“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先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挂图寻找答案。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游戏法层层深入、加以整合。例如:教师大胆地鼓励孩子想办法,表达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在这种活动当中,我们多次的让孩子自己在火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带着问题去思考。

  以幼儿为主体,创设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社会情感得到深化。

  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幼儿是带着问题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我们采用了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从火场里逃生得到巩固和加强。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设置火灾的氛围中进行逃生,消防演习。

  我采用的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学习讨论——游戏体验

  (一)激发兴趣(课件:着火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发生一件什么事情?”“什么原因引起火灾的?”(课件“着火了”)情境,引发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关注,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你看到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火灾”作为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求知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幼儿提供挂图,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同伴,老师说说各自看到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么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集体讨论方式,对幼儿获取发生火灾原因进行整理。由于挂图材料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挂图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也点到了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更进一步让孩子明白了不能随便玩火。

  (三)学习讨论

  由于大班孩子都是具备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让孩子学习如何报火警,逃生两个重要环节中,都是提出问题让幼儿去思考,说一说。在此我们允许错误的方法和争论,教师不加以否认,再通过多谋体学习,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小结以共同学习达到修正知识,方法。这两个环节,孩子是处于自由,宽松探论氛围中的。

  (四)游戏体验

  在幼儿都掌握了报火警、逃生方法时,例如:老师扮演消防员,让孩子来报火警。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的趣味性、知识性。又如:在检验孩子是否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时,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火灾的现场氛围。让孩子完全体验,投入于游戏知识氛围中。在教师生动的言语调动,引导下,师生共同学习。让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这种游戏的形式演练是比较适合孩子年龄的发展特点的,在玩乐中获得了知识的体验。

  教学反思:

  从本次活动中,我们应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为他们设计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乐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如防雷、防电、防地震、防煤气中毒等,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24、大班社会说课稿《有趣的名片》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对话。记得在发放幼儿接送卡时,许多孩子围在一起交流,对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级等信息津津乐道,这时候骐骐说:“我家里有一种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带给你们看!”第二天,骐骐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名片夹,里面全是他妈妈收集的各种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将家里的名片也带到了班上。大家饶有兴致地看着,比较着……看着孩子们对小小的名片这么感兴趣,我就尝试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根据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初步学习交换名片的相关礼仪。

  3.尝试为自己制作个性化名片。

  4.乐意与同伴交换名片,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6.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如何使目标达成最优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次的试教以及今天活动的呈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发放名片,重细节处理

  活动一开始,我从介绍自己入手,抛出:“你们了解桑老师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正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巧妙地从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环节不经意间渗透名片礼仪教育,让孩子模拟成人双手接过名片并致谢、小心保管名片。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在名片上寻找关于老师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充分迁移现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出关于网址、QQ号码等信息,并能大声地表达。看得出,幼儿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

  层层揭秘,重巩固铺垫

  通过名片了解老师之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产生了了解猴子医生名片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看猴子医生名片的时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猜想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揭秘”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名片的了解。

  3.

  PPT呈现,重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通过追问:“你见过谁的名片?他为什么要用名片?”幼儿能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作答。考虑到幼儿平日所见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名片让幼儿在欣赏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进一步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尝试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现的各类名片激发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强烈愿望,我顺势提出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形状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写上什么内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让幼儿对自己设计制作名片进行大胆的设想。我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美化,孩子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自画像、家庭电话号码信息填写于名片上,并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5.互换名片,重情感体验

  在幼儿制作完名片后,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并练习说简单的对话,在说一说,换一换的过程中体验着与朋友交往的快乐。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的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想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将继续。我坚信,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定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25、大班社会说课稿反思《他们应该去哪儿》

  一、说教材。

  这是大班社会领域的一节活动。

  二、说目标。

  本节活动共有三个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邮局、银行、超市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这些地方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服务。活动时我在活动室布置了超市、饭店、菜市场以及银行的区域让孩子们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之上相互交流,了解更多的社会常识。

  目标二是通过了解不同场所的工作人员,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职业以及这些职业能为我们带来的服务。

  目标三是让幼儿从体验中获得,让幼儿在活动中等到学习也得到快乐。

  目标四是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目标五是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说过程。

  1、活动由《买菜》儿童歌曲导入,引入到菜市场买菜,超市买玩具、饭店吃饭、银行取钱等活动。幼儿了解了这些地方以后逐一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劳动。

  2、再了解了以后让幼儿体验,体验是让有随机抽取区域牌在相关的区域活动活动时遵守之前的礼仪约定。在活动时渗透了认识人民币、十以内的加减体现了资源的整合。

  3、拓展部分让幼儿去了解更多的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部门。如医院、广场、市民中心等。

  三、反思:本节活动总体比较成功,孩子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不足之处追被不够充分,材料投放太少,孩子在活动时个别没有充分参与。

26、大班社会说课稿《书包》反思

  一、说教材

  这节活动是大班的一节社会活动。由于大班的孩子们一般到了下学期就会常听家长和老师说马上就要读小学了,他们就会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快。大班的孩子对于小学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上小学该是怎么的学习方式,最多只是在家长口中知道要读书,不能只想着玩。但孩子对于这些话会产生惧怕心理,会不想上小学,因为他们知道上小学不好玩,只能是读书,无疑的给孩子造成一些思想上的负担,形成一种精神压力。那么,我们怎么样为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充分准备呢?我们就该从平时入手,从心理和物质上进行准备。我们平时可以向孩子问一些和上小学有关的问题,说一些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介绍上小学要用到的学习工具和体育玩具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对上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就是先从物质开始入手,设计了书包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大班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说目标:

  《纲要》的基本特点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现阶段的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

  1、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向往之情,在活动中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感。而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我想通过本次活动启发幼儿从喜欢书包的心情逐步升华到想上小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事先准备好的书包带到幼儿园

  2、桌上放有教科书、练习本、铅笔盒、铅笔、橡皮、尺、餐巾纸、茶壶、毽子、绳子、零食、玩具等,数量不一。

  3、音乐“我爱我的小书包”

  为了活动的顺利展开,可以事先让家长带孩子一起去购买书包和上小学用的学习用品,让孩子适当了解学习用品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四、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五、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做小学生的愉快,真正地为幼儿上小学而作准备。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幼儿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它是为小朋友上小学准备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幼儿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文具餐巾纸、茶杯等生活用具和毽子、绳子等体育用品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以后上小学去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第四环节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书包”。这个活动是在课结束之前,我在这一环节中让小朋友背着书包表演歌曲,增进了幼儿对书包的热爱,体验了快乐的心情及对小学的向往。使整个活动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

  七、延伸活动

  可带领幼儿多参观小学。看看那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有还可以通过网上浏览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他们对小学的进一步了解。

  教学反思:

  就孩子们上学遇到的迫切需求,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来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做一做中,孩子们手、脑、眼和各种感官并用,看好朋友怎样进书包。在变一变中,孩子们提高了整理书包的速度,在查一查中,同伴进行合作,给予评价。在背一背中体会了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的是:应该有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后把自己的本领给家里人表演,再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弟弟妹妹表演,还有再设置区域角,让幼儿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这些是需要改进的。

27、大班社会说课稿《少数民族》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别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老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死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主,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等。

  (3)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游戏规则: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饰,然后请小朋友辨认所出示的民族娃娃并送到相应的布景下。(在教室四周准备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园的布景)

  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第三次尝试:幼儿根据平时的知识和上课的认识边听音乐边舞蹈,区别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鼓励幼儿创编。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2、(放映民族大团结的投影片),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

  说课:

  我选择的是一节常识课,如何摆脱枯燥、单调的形式,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识、开阔眼界,我便在活动的设计、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动脑筋。

  具体地说,认识少数民族这样一节常识课,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重点是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教师用意在使幼儿理解民族大团结),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请来四个做客的民族娃娃,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来自哪里,客人说出自己从哪里来)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基本部分是让幼儿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通过认识、巩固加深幼儿印象。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幻灯片,由教师的导语让幼儿尝试,进一步仔细观察挂图,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是复习巩固,通过自制幻灯片的添色游戏,调动幼儿兴趣,快速辨认并参与游戏,这样幼儿既动手参与了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复习了新课。最后为了丰富知识,让幼儿大致了解他们的音乐及舞蹈,这样满足孩子爱唱爱跳的欲望,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及欣赏、创编的能力,老师应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风格,用情绪与动作感染幼儿,活跃课堂气氛。

  结束部分既要与开头呼应,又是全课的“点睛之笔”,再一次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含义,通过浅显的讲解与欢快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团结、欢乐”的氛围,由此完成教学目的。

  环境创设能够吸引幼儿,活跃课堂气氛。我首先引导儿童在地图上找位置,复习所学国的地理知识,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其次在认识几个民族时我云哟感幻灯片与图片相结合,因为一组反映一个民族的幻灯片内容虽然丰富、认识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需要图片的补充认识。最后在课中游戏时,需要彩色的民族娃娃,居住地的布景,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复习知识,并且加深印象。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选择了“尝试教学法”,因为通过平时的实践我认识到孩子先说先做、多动手、多尝试比老师教一句幼儿跟一句效果会好得多。这节课让幼儿三次尝试,首先说一说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居住,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不时地会听到、看到、学到一些知识,让幼儿说可以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以后有求学的兴趣。其次通过观看幻灯片、观察图片,幼儿第二次尝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最后让幼儿第三次尝试,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后,创编舞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认识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萌发幼儿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引导幼儿在比较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不同之处中,促进幼儿观察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通过课后自己的反思,这次活动孩子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的认识、了解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

28、大班社会说课稿《垃圾回家》反思

  说活动教材

  关于目标“促进幼儿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关心、热爱的情感,理解和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在我的理解中,社会行为规则是那些预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中的规则。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无条件地适应、内化、遵守这些规则,很明显,这是一种他律的规则。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迫在眉睫。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美丽的花坛旁边有人们丢弃的果皮,穿着时髦的阿姨会随手丢下用过的餐巾纸。这些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对待生活的态度。毕竟,幼儿期的孩子在行为上还处于他律阶段,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别人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作为老师应该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要让幼儿明白不文明的行为对我们社会、我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周围环境,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者、执行者,并将良好的习惯泛化到周围人身上,从中找到快乐。

  “垃圾”作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选择“垃圾回家’’作为教材,使幼儿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哪些可再利用,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害的,让幼儿在丢弃垃圾时就能做到分类投放,真正做到让垃圾“回家”,萌发幼儿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从小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立意旨在要求孩子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2.活动重点:帮助幼儿区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3.活动难点:是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分析]垃圾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回收再利用,有些不可以回收,有些对人类有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它定位为活动重点。让幼儿将环保行为在自律的基础上用各种有效方法去监督、宣传更是不容易,因此我将它定为本次活动难点。

  为解决这些,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录像、科教短片、情境等活动,又为幼儿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活动延伸有利于幼儿将环保活动持续进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在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本次活动目标及重难点幼儿可以接受。

  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两段录像短片(整洁和脏乱小区的环境录像、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科技短片)。

  2.知识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说活动流程

  环节一:了解垃圾的来源。

  采用方式: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整洁美丽的小区.又脏又乱、蚊蝇飞舞的小区景象),提问讨论。

  提问设计:“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解决的问题:让幼儿了解满地的垃圾是因为人们不讲卫生,随意丢弃杂物而造成的。肮脏的环境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岁危害,使幼儿产生送垃圾“回家”的愿望。

  环节二: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采用方式:播放科教短片: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提问设计:“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解决的问题:通过短片让幼儿了解垃圾的种类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知道有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些垃圾对人体有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影响,从而产生分类丢垃圾的意识。

  环节三:送垃圾“回家”

  采用方式: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筒内。

  提问设计:“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不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筒又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能将这些垃圾送回它们的‘家’吗?”

  解决的问题:认识环保垃圾筒,了解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在送垃圾“回家”的游戏中,能正确分类投放,帮助幼儿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环节四:设计“环保标志”。

  采用方式: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

  提问设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解决的问题:鼓励幼儿为环保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争做“小小环保宣传员”。设计“环保警示标志”,张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宣传画。

  活动延伸: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具体内容如下:

  活动区

  材料收集

  方法

  美工区

  可乐瓶、纸盒、果冻盒、各种玻璃瓶

  制作小娃娃、挂件、装饰瓶子;制作环保服装;环保宣传画展

  棋类区

  可乐瓶盖

  制作环保棋

  音乐区

  各种罐子、瓶子、美工区制作的环保服装

  制作成乐器,进行伴奏。进行时装秀表演

  计算区

  小木棍、贝壳、纸盒

  练习数数、制作几何体

  建筑区

  各种纸盒、瓶子

  作为建筑的辅助物

  说活动特色

  1.生活教育的理念。此次活动的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设计理念来源于生活,通过垃圾引出环保,从生活中小事体现环保这件大事,以小见大,激起幼儿关注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也懂得环保从身边点滴做起这个道理。

  2.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传输信息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并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范围宽广的特征,在这个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比较形象地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并很快获取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加深了幼儿的感性认识,加快了获取知识的速度。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引子。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这是本次教育的潜在效应。活动的延伸在于激励幼儿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环保宣传员,如何做好这些留给幼儿非常大的创造空间,从而也生成了许多其他环保教育活动,体现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反思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应让幼儿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扔垃圾是幼儿每天都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幼儿园仍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垃圾被丢在了地上,因此,需要教师们围绕这个主题联系生活对孩子进行引导.另外,生活质量提高,不同垃圾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垃圾在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因此作为大力提倡文明素质、垃圾分类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掌握了解最基本的扔垃圾方法,尝试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从我做起,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29、大班社会说课稿《粗心的王阿姨》

  一、设计意图:

  总会听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为自己准备好每天的学习用品,甚至放学回家还丢了橡皮、尺子、红领巾……这样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使孩子们无法真正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大班的孩子还有一个学期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我园从“九五”开始就专注于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研究,重点从幼儿园养成教育入手,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视。 为了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做个合格的小学生。我结合了德育课题设计了这次活动,重在通过传统民间故事《粗心的王阿姨》的讲述,让孩子了解粗心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并鼓励孩子找到粗心的原因,改正粗心的坏毛病,让自己养成做事不匆忙,细心仔细的好习惯。

  二、策略体现:

  本次教学活动中具体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寓教育于故事。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光用说教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要提高教育的成效性,必然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投其所好。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运用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粗心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危险。孩子们愉快参与阅读活动,认真倾听了故事,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激发孩子想要克服粗心做个细心的人的欲望。

  2.寓教育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也讲游戏操作植入了教学环节中。结合幼小衔接,我们为幼儿设计了游戏“准备大考验”,让幼儿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天的课表准备所需要的学习用品,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准备学习用品时要不忘不遗漏,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三、教学法体现:

  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有:

  1.多媒体演示法

  故事课件贯穿活动的始终,并在演示和观察中,理解为什么王阿姨手中的宝宝变成了大冬瓜的过程。知道粗心不可取,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而王阿姨在故事中很多因为粗心而闹出的笑话,如:看信没有看完就大哭起来以为妈妈病重;把枕头当成了宝宝带出了门;摸着黑又走错了路,看路不仔细又摔了一跤,又错把冬瓜当成了宝宝抱着继续往前走;进了村子敲错了门,听到人家家里有哭声就断定妈妈病死了弟弟在哭……等故事情节,也在幼儿的阅读中一一展开。直观而形象的演示能够帮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体会人物因为粗心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情节。

  课件的展示为教师的讲述增添了色彩,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故事的主要脉络,清楚的观察到王阿姨把宝宝变成冬瓜的全部过程。课件中设置了把一些重点图片放大,让孩子们能够清楚的看到王阿姨在哪个时候出了错,错又在哪里?她原来是要做什么的但是由于粗心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笑话。

  2.启发式提问与讨论

  在活动中,教师分段讲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在每个关键的段落后,都会向幼儿提出一些带有启发式的问题,组织幼儿去思考、猜测、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经过,并能够帮助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倾听与发现。。

  另外,在欣赏完故事后,老师组织幼儿对王阿姨的粗心行为进行分析与提炼,并抛出话题,请幼儿自由地讨论:如何帮助王阿姨改正,怎么改正?这正是给了幼儿一次纠错的机会。在纠错的过程中,幼儿加深了对故事的熟悉度,找出故事中王阿姨粗心的地方,并且提炼了形成粗心行为的几个要素,如:慌慌张张、急忙、不等看完等特点。让幼儿通过讨论发现粗心的成因,知道只有克服它们才能变成细心的孩子。

  3.经验迁移法

  借助故事的讲述后,将故事中的情节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结合幼小衔接内容,请幼儿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而做好准备。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对自己将成为小学生而精心地投入到谈话、讨论、操作、游戏活动中去。经验的迁移很自然地将故事与孩子的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充分地为幼儿的实际生活服务。

  4.游戏操作法

  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请幼儿来准备小学一年级孩子一天的学习用品,从中发现孩子们对“入学准备”的细心程度,并加深幼儿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孩子们在自我的操作和选择中,提醒自己不要粗心,要仔细地进行自我服务。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越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四:活动综述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从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感受到了因为粗心,所以王阿姨闹出了很多笑话,在体验故事诙谐幽默的同时,也感知粗心的各种行为表现,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帮助王阿姨去改正粗心的毛病。就在不断倾听,不断帮助王阿姨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是否要成为一个细心的人,充满了期许。于是,未来的小学生活也建立了一种细心的品质!

30、大班散文说课稿《听雨》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下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而孩子们也异常的喜欢雨,每当下雨,他们就兴奋地谈论着,我抓住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新《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并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性。”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作品的主题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扩展,出现了想要模仿创造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听雨》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并且用拟人化来表达小雨点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优美散文作为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借助画面观察、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散文诗的形式,从而进行仿编。通过活动旨在锻炼幼儿想象力,整体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

  2、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欣赏诗歌《听雨》,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2)能大胆自信地交流下雨天的活动,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

  (3)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地去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大胆想象和创编。

  3、活动准备:ppt课件、背景音乐、诗歌挂图二、说教法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看下雨课件让幼儿聆听雨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问谈话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拟人、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演示法;通过课件、层层挂图的展示,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意境美,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

  4、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编,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多感官参与法:“说雨”环节首先让幼儿聆听雨声,“听雨”环节幼儿观看课件和挂图,这样幼儿在听听、看看、讲讲、议议中,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观察讨论法:“听雨”环节中让幼儿观察四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讨论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

  3、想象创编法:在“听雨”环节,重点提问: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四、说过程

  1、说雨请幼儿聆听雨声音乐,说说自己喜欢下雨或不喜欢下雨的原因。

  2、听雨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1)从“小豆豆”的角色引入,引出诗歌。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完整朗诵诗歌《听雨》。

  (3)分段欣赏

  ①第一段重点提问:小豆豆不喜欢下雨的原因?妈妈教了她什么好办法?

  ②教师朗诵重点部分,以层层展开图片的方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情趣。

  重点提问:四句话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4)结合图片,教师再次完整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5)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重点提问:雨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呢?

  3、雨趣感知雨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观看ppt课件:在雨天我们还能做什么事让自己快乐呢?

  (2)小结:最后送孩子们一个大大的微笑,希望你们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教学反思:

  《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重复的给孩子看课件,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我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演一演——朗读散文。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31、大班美工说课稿反思《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孩子们对螃蟹很感兴趣,时值金秋、螃蟹上市,孩子们的话题也离不开谈论螃蟹的有关事情。于是我们科研组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有关螃蟹的一系列活动。也结合我园开展的市级课题“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实施,主动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从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验宽松学习的乐趣。经过收集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孩子们对螃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外形特征,同时还萌发了各种表现螃蟹形态的欲望。在系列活动中,也制作过螃蟹,但是幼儿余兴未了;于是设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阳澄湖大闸蟹”这一手工活动。

  1、看录象(帮助幼儿回忆秋季阳澄湖大闸蟹丰收的景象和人们欢庆的场面,为活动的开展作情感铺垫)

  2、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说说:由于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和骄傲,所以幼儿能说出螃蟹的特征,圆圆的身体、身体两旁各有四条腿、前面有二只大钳子、还有两只眼睛。)

  3、它走起路来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来模仿一下。

  (这一环节是在幼儿对螃蟹已有了更多了解的基础,所以能根据螃蟹的特征来进行讲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说”的欲望)

  4、观察以前做过的几种螃蟹(激发幼儿制作的愿望)

  5、出示几种材料(绒线、吸管)以及怎样用蛋糕盆制作螃蟹和老师的示范

  (这一环节是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螃蟹的前提,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也注意了启发幼儿创新思维,一只蛋糕盆可以剪贴出螃蟹的形态特征、一只杯子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来做螃蟹呢?)

  6、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多种材料,有树叶、蟹壳、彩泥、纸条、一次性杯子、蛋糕盘、光盘等。

  7、你准备选哪种材料来做螃蟹呢?并想想在你选的材料中用哪一部分来做螃蟹的身体比较合适呢?

  (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不同的材料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深入的思考,会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范例欣赏也是为激趣和拓展、丰富他们的表现空间,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8、幼儿制作

  (1)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小手做出多种多样的螃蟹。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制作,提醒幼儿拼一拼摆一摆然后再做。

  (这一环节以操作摆弄的方式,进行观察、体验、发现,从而积累经验,提升经验,给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幼儿制作时,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4)在活动中能积极探索制作的方法,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并提醒幼儿注意把多余的材料放在筐里。

  这一环节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具有想象、创造性成分,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9、展示交流

  (1)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

  (2)小结:小朋友真棒,老师为小朋友们有这么能干的小手高兴,也为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丰收高兴,特别是我们唯亭的螃蟹又大又肥,真是最有名了。小朋友你们高兴吗?

  (3)参加阳澄湖大闸蟹们的联欢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针对幼儿喜欢老师或同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让幼儿自评、他评及师评,也促进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结束时以参加螃蟹们的联欢会则是对幼儿的再次激趣,同时也体验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丰收之悦和自豪感。

  本次活动活泼、宽松、互动的教育活动氛围,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教育活动过程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充分开启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地进行摆弄、组建,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螃蟹,不断发掘出创作的乐趣,沉浸在自主选择、主动活动的乐趣中。在本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表现得积极、主动、大胆,较好地体现了螃蟹的特征。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32、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反思《弹力球》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3、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认识人民币》反思

  说设计思路:

  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纲要》中也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选择认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币,让孩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用一用的方式去认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的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说活动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目标从两方面设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能正确辨认三种面值人民币,能用钱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

  2、方法与过程---------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说教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是大班数学中重点章节内容,学习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初步知道人民币的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幼儿动手“做”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幼儿创设实践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教学重点: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教学方法: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幼儿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获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过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人民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准备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选择这三种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带小朋友认识后,请小朋友通过观察想办法快速分辨钱币,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认识钱币,让小朋友对这三种钱币有初步印象,第二个环节是个小游戏,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熟悉钱币,第三个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分别贴有1元、5元、10元价格的玩具,另外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三种面值的钱币,让孩子们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钱币,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钱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环节要求小朋友要会分辨钱币面值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主要是巩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可以体验到运用钱币交换商品的乐趣,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让小朋友知道人民币有很多面值,而且还有其他种类,钱币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到了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