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教学目的: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2、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阅读课文 思考:1、诗歌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请你用文中五个字来概括一下。2、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三。三、研究课文1、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对诗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2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关系2、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人传诵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使多少人凝神息心;那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3.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
诗词鉴赏 一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 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
人是什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 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
孔孟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教学目的: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2、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阅读课文 思考:1、诗歌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请你用文中五个字来概括一下。2、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三。三、研究课文1、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对诗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教学方法: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
《兵车行》 导学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
弈秋 教学目的:
齐人有一妻一妾 教学目的:
短文两篇 一、课文悟读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一些饱学之士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策略。为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他们往往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因为通俗易懂,又有对生活漫画式的夸张,虽是杜撰虚拟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
孟子见梁襄王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
庄暴见孟子 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一.教学导入: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二.听朗读录
庄暴见孟子 一、课文悟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一、课文悟读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
杜甫律诗五首 一、课文悟读
兵车行 [导学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
兵车行 一、课文悟读
将进酒 导学新概念]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