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一边
1. 在山的那一边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座的各位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
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者:陕县实验中学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 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3. 比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培养对比鉴赏诗歌的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
《邓稼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
《公输》教学设计2
《公输》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
《核舟记》教学设计2
《核舟记》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第28课女娲造人教案(新课标)
28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
第29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新课标)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目标 ① 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④ 学习欣赏文章美。 ⑤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
第30课寓言四则教案(新课标)
30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② 分析故事情节。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教学设计简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教 学 设 计 简 案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2.能初步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通过联想和想像扩展文章内容,丰富课文内涵。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共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 A、设计思想 一、 的的确定:本单元是散文,散文教学的目的是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设计下面三个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于阅读技术的几点思考 说到阅读,有两个最高境界是所有人都心慕有加的:“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严格说来,世界上是没有这样的天才的,任何训练也练不出这种天才。这句话,只能这样理解:有的人阅读速度非常高,而且记忆效果也非常好。我个人认为,经
初中语文第一册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领会文中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
我的老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怎样才能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记叙文有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 怎样写好这类记叙文呢? 1.确定写作对象。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2.培养
01.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过程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
《春》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
《背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探情。教学设想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
第5课童趣教案(新课标)
童趣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
第6课理想教案(新课标)
理想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第7课短文教案(新课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
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新课标)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学习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课前准备1、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2、 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第一课时课文
第9课我的信念教案(新课标)
我的信念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学习难点:通
页次:29/46 每页25 总数11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