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仲夏夜》有关资料:《海滨仲夏夜》评析资料选录 《海滨仲夏夜》的艺术特色归纳如下: (一)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作者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
《海滨仲夏夜》有关资料:《〈海滨仲夏夜〉的艺术特色》摘录 本文的标题十分醒目明确。“海滨”点明了特定的地点;“仲夏”点明了具体的季节;“夜”点明了时间。作者抓住这个自然环境中变化不定的景物,酣畅淋漓地描绘出一幅幅海滨仲夏夜的幽美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
《夏天也是好天气》课文说明 本文从夏季到来之前南方特有的黄梅季节写起,从黄梅季节写到夏天的来临,写到夏天的感受,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阴雨绵绵的黄梅季节,没有太阳,没有风,所有的东西都缠绞在一起,让人透不过气来。终于有一天,夏天到了。夏天是怎么到来的呢?“‘嘭’的一声”,作者把夏天的到来写
《夏天也是好天气》练习 一 这篇课文是怎样写出夏天的闷热的?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扣住标题写夏天的“好”? 本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夏天的闷热,用“刚刚放下一半”的心、“未及发出”的叹息,写夏天来临之快;用“发酵的面粉”“圆鼓鼓的面包”,写夏天炎热的程度;用“裹挟着沸腾”
《十三岁的际遇》有关资料:童年琐忆 1976年,全家刚迁到天津不久,就赶上了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我们被迫搬进了一个公园里,在那儿搭起了抗震棚。公园不大,站在前门看得见后门。可在当时,却足足挤进了六七百户人家!那些又小又破的抗震棚,房檐挨着房檐、墙壁贴着墙壁地挤在一起,说得好听一点,就是“鳞次栉比
《十三岁的际遇》练习 一 熟读本文,整体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个部分,是怎样一步步地表达作者的情意的。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即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是从总体上表现我对北大的深
《十三岁的际遇》课文说明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有的散文,只是围绕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大美百科全书》海伦·凯勒传 Keller·Helen凯勒,公元1880.06.27—1968.06.01。美国作家兼演讲者,她虽然生理上有残疾,但其生命的成就却启发了数百万人。海伦·凯勒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坎比亚,原名为HelenAdamsKeller,父亲亚瑟(ArthurH.Keller)是位南方联邦老兵,母亲是凯蒂(KateAdams
《<伊索寓言>两则》练习 一 阅读这两则寓言,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询问雕像价钱的经过。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但却一钱不值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
《<伊索寓言>两则》课文说明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有些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像本文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有些寓言则把寓意含蓄在故事里面
《古代英雄的石像》:《合理幻想、巧示深意浅谈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叙述的是一块大石头在雕刻家手里被雕成一座英雄石像而后又变成一堆碎石的故事。当石头成为石像之后,由于它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礼拜,禁不住骄傲起来了。它和它昔日的伙伴,如今垫在它脚下的大、小石块发生了两场饶有兴味
《古代英雄的石像》有关资料:《从〈古代英雄的石像〉说起》摘录 我觉得《古代英雄的石像》不是一篇难以理解的作品。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11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了之后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我早已忘记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
《古代英雄的石像》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做了10年小学教师。1919年初,参加新潮社,并为《新潮》写稿,从此走上新文学创作之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过《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先后
《古代英雄的石像》练习 一 熟读课文,想想这篇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并说说你对结尾几句话的理解。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清
《古代英雄的石像》课文说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关于选在这个本子里的几篇东西,我想特别说一说《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东西曾经选在语文课本,很有些老师和学生为了这篇东西写信来。他们依据各自的看法,问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我写回信老是这么说,我只能把写作当时的想法写一些。我当时认为主要的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 一 《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本文的艺术特色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故事顺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逐步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时代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了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168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
《皇帝的新装》练习 一 阅读这篇童话,完成下边的练习。 1.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课文。 这一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故事性较强,要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出来,从而勾勒出故事的梗概。 叶圣陶先生曾为本文写过一个简要的提纲,
《皇帝的新装》课文说明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
《秋魂》练习 一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秋魂”的理解。 通过自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然后总结全文的中心。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答案不求统一。 作者对“秋魂”的理解渗透在对各部分的描写当中,并通过题记集中加以表现。它所揭示的秋魂
《秋魂》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满蕴着感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充满哲理的内蕴,用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反映了作者对秋的深刻理解。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秋天的果实。秋实有一个成熟的大脑,它虚怀若谷,把自己的收获归功
《春》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
页次:106/153 每页25 总数38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