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备课资料 第二课《在社区中生活》灵桥镇中 吴雪芳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中第二课时,大家知道,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备课资料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李 广 荣第一部分课题从社区看我家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说出社区的特点。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2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北京市第52中学高级教师 史明迅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 吴克成(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 汪学毅(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北京市第225中学 王明录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张骞通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
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北京市第49中学 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 隋清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
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 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和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性质和结果—刘邦建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
第11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二)第11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二)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学艺术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 张静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石星经》。24节气的测定。扁鹊。鲁班。《诗经》。屈原。战国的帛画和编钟。围棋。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 张桂芳(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北京市崇文门中学 张秀芸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都江堰和郑国渠;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的兴旺,以及纺织业、漆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  
第8课 战国七雄第8课 战国七雄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 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
第7课 春秋五霸第7课 春秋五霸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
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  ——夏、商、西周的科学和文化   北京市龙潭中学 颜世佳(一)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夏商时期我国历法的形成。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时我国已有了医学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特点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时期我国音乐、
第5课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第5课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陕棉11厂中学 朱东海(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1)记住下列年代及事件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武王伐纣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东周开始  (2)掌握下列知识概念和人物  分封制 宗法制 国人暴动
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江苏无锡市第3中学 尤克光(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2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教材分析   本课以三处文化遗存和部分史籍记载的传说展示新石器时代及金石并用时期的图景,这段历史从距今7000年延续到距今4000年,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揭示了私有制从无到有和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1个子目以河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湖南郴州地区教委 张剑生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
页次:8/13 每页25 总数30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