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
把握主导 理顺关系──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正确主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曾这样说过:“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教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
不容忽视的两种倾向 近年来,我国小学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倾向不容忽视,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种倾向是重视感悟,忽视质疑。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朝唐彪则进一步认
源于文本,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引导的文本策略 阅读教学的变革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以重智转为德智并重,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性状。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单纯的思想涵养引领问题,也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在和谐中生成,在和谐中飞扬──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引导的师生互动策略 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更要教会学生求真知,行真事,做真人。然而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独占意识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承担母语教学重要任务的阅读教学更应挑起大梁,促进学生人格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
“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文本(教材)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与感悟积累、情感体验、思维培育等语文整体素质的培养游离的现象,这不仅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完善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与语文教学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任务不符。“活动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为指导,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
提前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点思索 语文教学的革命,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彻底改变“少慢差废”的现象。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最有效地扩充知识的含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便成为所有从教者孜孜研究的课题。美国科学家彭菲尔德?罗伯茨根据长期积累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病理学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
短短五分钟连成“金项链” 小学语文新《大纲》对各年级的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低年级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50万字。”究竟如何落实新大纲的精神,指导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画画说说 情趣浓浓 这是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青年教师张春燕上的一堂说话课。 新课伊始,张老师即在黑板上画出一个“S”形,告诉孩子们:这堂课将用“S”形来画各种有趣的图画。语文课上画图画,这可是新鲜事儿!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凝神注视着老师,期待着下文。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
开设“课中课”的几点体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语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文质兼美的课文固然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但光靠有限的几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
课前三分钟 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或谚语,坚持多年,大有成效。 在讲之前,学生必须先做准备,阅读、记忆故事内容,明白所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或谚语)的原来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讲出这个成语(名人名言或谚语)的来由、出
利用课文,激发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利用课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一条捷径。比如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习了课文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的方法,在十分钟之内写出 上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写完之后读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判断你写的是谁;若判断对了,说
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就必须加大识字量。199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录7000字,其中常字表中收录2500个字,次常用字表中收录1000个字。而小学阶段必须累计
让教学艺术“长”出来 陈钟梁在《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撰文,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最理想的境界便是“长”。我们应该让教学艺术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肥沃土壤上,沐浴着阳光、雨露,自然而然“长”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装腔作势,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痕迹;由繁复变得绰约,由严密变得疏朗,由课堂技术化变为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听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低年级教师的
入学儿童并非“白纸” 在经验交流会上,有位领导在发言中说到:“刚入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纸上将留下什么,对孩子的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每一个来上学的孩子都来自一个家庭,有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自孩子的祖辈、父辈等长辈及亲戚朋友构成一个人际交际的体系,
深入理解 领悟方法 一些文章,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很难知道作者创作的经过,但通过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仍然能够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语文创新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可先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19世纪70年
生活是“感悟”的基础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用全新的表述阐释了“语文教学观”。它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感悟”,要尽可能少归纳,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这种“语文教学观”,不但符合语文的基础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
谁的造句好 (一) 那年开学,我新接一个三年级班。班里有两个学生,说是表姐与表弟,实际生日只差一个星期,罗月的“奶奶”就是陈阳的“姥姥”。奶奶是退休老教师,就住我们后院,常见面。 罗月臂上两道杠,优等生。陈阳呢,活泼可爱,特“聪明”,招人喜欢,是班里算术课代表。学语文,论成绩,两个人都是呱呱叫的。
向生活要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活动范围窄,读的书也不多。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沉重写作文时就会因肚里无“货”而难以下笔。为了“交差”,有些沉重就背离生活、凭空编造。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植被,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