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04~2005年度中考复习专题 第一章 熟悉化学基本用语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04~2005年度中考复习专题 第一章 熟悉化学基本用语
第八章第二节淀粉与油脂课题 淀粉和油脂 课型新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使用淀粉的重要性,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2) 了解葡萄糖的来源及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3) 知道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和现象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4)
沪教版:第八章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课题 蛋白质和维生素 课型新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蛋白质、维生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知道蛋白质的组成元素;(2) 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知道蛋白质是分子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简单实验了解蛋白质的一些性质特征;(3) 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知道
沪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课 题§7.1溶液的酸碱性课 型新授课2课时教学目标1、 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2、 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3、 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
初中化学除杂题的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除杂题的解题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列举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物理方法1. 过滤法原理:把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2、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3、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感。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孩子们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一些课外实验的开展则锻炼了他们的探究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  及归纳等思维能
一氧化碳 一.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4.解决方法 (1)采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总目标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重点难点 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
元素 元素符号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酸的通性 pH值 一.知识教学点1.酸的分类、命名。2.酸的通性。3.金属活动性顺序。4.pH——酸碱度的表示法。5.碱性氧化物。6.中和反应的概念。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3.疑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子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提问: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重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难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教学方法:讲述、演示。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
溶解度 课题:溶解度教学目标:1. 物质的溶解性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3.如何
空气 第一章 第一节 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
化合价(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
元素及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 1.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 2. 学会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教学重点 : 元素概念,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 :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教学过程 :1. 口答 : 什么是分子 ? 什么是原子 ? 本质区别是什么 ?2. 什么是原子量 ? 引入新课 : 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常见的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实验一: 展示家庭厨房中的两种调味品:食盐(NaCl)和碱面(Na2CO3)。学生讨论,分析,产生探究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探究的欲望。提问:分别在家庭和实验室两种环境中,自行设计区分方案,动手操作并简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得出结论。分组
化肥 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化肥(铵盐、磷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性质、作用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2、初步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和农家肥料特点。3、选学“一些常见的化肥”4、常识介绍中国的化肥工业的发展。课前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访问农家或园艺工人,了解化肥使用的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滤和结晶》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 摘 要: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词:二氧化碳、学习目标、实录正 文:一、教 材 分 析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
页次:28/36 每页25 总数89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