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
长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
河流和湖泊概况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
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
收听天气预报 2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的1.了解天气预报及其意义,了解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图的组成,掌握识读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图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生识读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了解和预知天气现象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明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气温及温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降水和干湿地区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2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渗透热爱祖
第四节  气候特征2第四节  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
第四节  气候特征第四节  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
第四节  气候特征第四节  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教学难点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探究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使学生记住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位置、名称。2.通过分析三大平原的分布和主要待点,使学生认识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渗透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耕地,爱惜粮食。教学重点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教学难点三大平原的成因。教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
《地形地势概况》《地形地势概况》教学笔录及评析执教  黄薇  评析  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师:
第二节  主要山脉  3第二节  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教学盂点】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教具准备】1.中国地形图(分
主要山脉2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练
主要山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山峰、山脉的意义并知道山脉走向的表示方法。2.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并说出其走向,能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填绘我国主要山脉。3.使学生知道山脉不仅是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还多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4.使学生能根据我国山脉分布大势,分析我国各地形区分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 2.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的共同特点。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
中国的地形1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第一节  地形慨况【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
页次:6/7 每页25 总数1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