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常常是由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发展而来,其中较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肝炎大国,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不同地区肝硬化的综合资料,肝炎后肝硬化占75%以上;80年代以来,由于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与血清学的进展,过去相当一部分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被证实为肝炎引起。
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丁型肝炎可以发展成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但更重要的演变方式是经过慢性肝炎的阶段。肝硬化中75%~80%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丙型肝炎病毒在我国的感染率为3%~5%,慢性化率达50%~80%,而其中20%可发展成肝硬化,平均时限约15—20年,在肝炎后肝硬化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依赖HBV(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的HDV(丁肝病毒)在慢性肝炎转变为肝硬化的过程中,与乙肝病毒狼狈为奸,助纣为虐。最新的研究发现,慢性丁型病毒性肝炎更易导致肝硬化;而慢性HBV/HDV重叠感染者,不仅肝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尤重叠感染者,而且病变发展快,常在两年内就会形成肝硬化。甲型和戊型肝炎因无慢性进程,除个别因重症肝炎经抢救后转变为坏死后肝硬化外,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短可至数月,长可达20一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