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田野金灿灿、树上硕果累累、处处鸟语花香——宜人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再加上景色迷人,那些懂得生活的人们又怎能按耐得住不外出走走?
可是,秋天美丽外衣下往往暗藏着危机——经过春夏的洗礼,潜伏在胃肠道里的隐患可能随时发作;天气渐渐干燥,人体的津液也易受损,从而引发秋燥;气温、气候的骤变,也易令人情绪反复无常,秋愁往往因此而发。所以人们无论是出游还是在家,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
从本期起,本版将以秋天姊妹篇之秋燥(上)、秋天姊妹篇之秋愁(下)对相关疾病进行介绍。敬请留意。
燥,燥,燥,易误诊
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中医学称之为燥邪,认为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脏,且多从口鼻而入,致病多从肺卫开始。由于感受燥邪的时间不同,故有温燥、凉燥和内燥之分。而基层医生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非中医专业年轻医生对秋燥症了解不多,易误诊为感冒、咽喉炎或全身性疾病等。其实注意分辨,识别不同种类的秋燥并不难。
初秋——
温燥误诊为“感冒”
案例:25岁的李先生入秋以来常出现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症状,他自我诊断为“内腹热”,到某药店购买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口服3天未见好转。7天前李先生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干咳无痰、呼吸不畅、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结等症状;1天前出现发热(低热)、出汗和头痛等症,故到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首诊医生诊断为“感冒”,给他进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等治疗10天未见效,转某中医院治疗。老中医根据初秋季节特点,结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无痰和低热的主要症状,诊断为秋燥症(温燥),改用中草药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7天后症状渐渐消失,之后巩固治疗14天,至今未见复发。
中医提示:中医学认为初秋天气尚热,故易感温燥。温燥为初秋之主燥,症见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红目眩;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或痰中带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发干枯,指甲反翘,小便短赤,大便结粒;舌红苔干无津,脉细数;或伴有发热、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
治疗原则为润燥止咳、生津退热。处方用润燥退热汤加减,干渴重者加生地、芦根;咳血多者加小蓟、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黄、麻仁;发热、五心烦热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还可用利咽清凉饮、或葛根山药降火汤等煎服。成药可口服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或润燥解热降火丸等。口唇可涂甘油制剂。
深秋——
凉燥误诊为“咽喉炎”
案例:44岁的张女士今年入秋以来渐渐出现唇干舌燥、鼻干结痂和痂难脱落等症状,她自我诊断为“鼻炎”,到某药店购买鼻炎胶囊口服7天未见效。半个月前张女士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咽痛声嘶、干咳少痰、痰白粘稠、痰带血丝和吞咽困难等症,她担心患了“咽喉癌”,故急到某乡镇卫生院就诊。医生诊断为“咽喉炎”,给予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和止血等治疗15天未见效,故转某上级医院中医科作进一步检查治疗。中医师根据晚秋季节特点,结合张女士口干舌燥等症,诊断为秋燥症(凉燥),改用中草药治疗1天后症状缓解,3天后症状消失,之后巩固治疗7天,随访1个月症状未见复发。
中医提示:中医学认为深秋转凉,易感凉燥。凉燥为深秋之主燥,症见唇干舌燥,鼻干结痂,痂难脱落,口渴咽干,咽痛声嘶;干咳少痰,痰白粘稠,或痰带血丝,或胸闷不舒,胸痛隐隐;毛发干涸,小便赤长,大便干涸,舌黄苔干少津,脉细弱;或伴有发冷、无汗和手足冰冷等凉寒症状。
治疗原则为利咽润喉、清凉化燥。处方用甘草固卫化燥汤,唇、鼻干结明显者加辛荑花、升麻;咽喉疼痛明显者加桔梗、连翘、金银花;胸闷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丹参;咳血多者加云南白药、鸡血藤;发冷、手足冰冷者加当归、山萸肉、桂皮。此外,还可用温凉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润燥汤煎服;或用成药凉燥丸、利咽润肺冲剂和二地化燥散口服。口唇干燥可用润唇膏。
秋来秋去——
内燥误诊为“全身性疾病”
案例:52岁的何大伯既往有肝炎、肾炎、冠心病和关节炎等疾病,今年入秋后渐渐出现口唇干涸、鼻塞不通和口咽生疮等症状,因口咽之疮触之剧痛,何大伯怕进食,以致营养不良、日渐消瘦。近日,何大伯上述症状加剧,并出现剧烈咳嗽、痰色青黑、痰少血多涌涌而出等症状,故怀疑“旧病复发”,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何大伯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以及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尿少等症状,故初步考虑为“全身性疾病”,收入内科作进一步检查治疗。检查未见肝、肾、心、关节等器官损害加重,且症状未见进一步恶化,故请中医科会诊。老中医师根据季节特点,结合何大伯口唇干涸生疮、痰色青黑、痰少血多和检查未见器官损害加重病况,诊断为秋燥症(内燥),改用中草药治疗8天,上述症状缓解,15天后症状消失,之后巩固治疗15天,随访1个月症状未见复发。
中医提示:中医学认为汗吐下太过,伤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伤津血,热病伤阴后所致的秋燥为内燥。内燥为病后之主燥。症见口唇干涩,鼻干息微,口咽生疮,触之剧痛,畏慎进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少血多涌涌而出,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无津,脉细无力;或伴有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和尿少等五脏内燥症状。
治疗原则为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处方用安补五脏汤加减,口渴津枯重者加生地、沙参、玉竹、麦冬、鲜芦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参;胸胁重者加延胡索、当归;食少腹胀便溏者加陈皮、山楂、枳实;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猪苓、冬瓜皮;四肢关节疼痛重者加独活、秦芄、牛藤;便秘重者联用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成药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补心丹或六味地黄丸等。外用清秋润唇膏。
除此之外,秋燥症还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因以干燥为主要症状而被误诊为干燥综合征;因有痰中带血症状而被误诊为肺结核;因有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症状而被误诊为喉肿物;因伴有其他疾病而被误诊为相应疾病加重等。
多病自古伤夏后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留细菌、病毒催发。
呼吸道、消化道,过敏高发。
今宵秋燥何处, 在皮肤、五脏六腑。
心脑血管,应是中枢多多保护,便纵有,千种秋愁,更与何人说。
以上的虽然是一首“打油词”,但是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秋季的高发疾病有秋燥和呼吸道、消化道、心脑血管、皮肤疾病、过敏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
秋燥
秋季天气干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常选用西洋参、燕窝、哈士蟆油、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另外,基层医生要提醒患者,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胃肠型感冒
出去玩,不小心吃坏了肚子,所以不敢爬山、不敢游泳,生怕要隔三岔五地找厕所,只得心中抱憾而作罢;眼看要开会,可是胃肠型感冒没好还腹泻了——这类“着急事儿”,谁都可能遇上过,一般人会想当然地自己吃点药对付一下。事实上,在秋天,不少人可能会患上“胃肠型感冒”。
感冒又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当人体着凉、淋雨、过度劳累时,身体抵抗力降低,原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者是从外面空气中吸入的病毒,就可以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咽喉局部发炎,出现全身症状而发病。普通感冒最典型的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咽部发干、声音嘶哑、咳嗽(干咳或痰多))、腹痛、腹泻。但一般不发热,严重者还可合并气管炎、心肌炎、急性腮腺炎等。值得基层医生注意的是,有少数感冒病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一般感冒的典型症状不明显或根本就不出现,此种病通常称为“胃肠型感冒”。这种类型感冒的特点是“先拉肚子后发烧”,由于症状貌似胃肠病,所以被误诊的病人不少。
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由于胃肠型感冒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患病后更要注意饮食调节。要注意给病人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汤等。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少吃多餐,根据病人胃肠道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加进食量。腹泻、呕吐严重的病人可暂时禁食,出现脱水的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这种类型的病人服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抗生素反而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加重胃肠道症状。可以使用藿香正气丸或者霍香正气软胶囊,有较好效果。
消化道溃疡
老王患有消化道溃疡十余年,每到秋天就“痛不欲生”,可是今年没有发作。原因是老王做了胃镜以及炭13呼气试验,诊断清楚其胃溃疡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致。经过三联用药,老王的胃溃疡彻底根治了,如果再注意保护,胃溃疡和老王要说“拜拜了”。
确实,消化道溃疡最容易犯的季节就是秋季,每年,此类病人非常多。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饮食不注意而发病,还有部分胃肠病是由于职业因素造成,如工作量大、精神紧张、吃饭不定时所致。胃溃疡的症状是在饭后会出现胃部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正好相反,是在空腹状况下易出现疼痛反应,有时在夜间也会发生。这两种溃疡病人都是一到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率就会增加,而且有各自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从发病的特点来看,由于肠胃内反流、胆汁酸的影响和胃黏膜本身的血流量变化,胃溃疡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比十二指肠溃疡大10岁左右。
消化道溃疡的治疗要做到合理用药、合理配伍,用法、用量亦要辨证统一,采用抗溃疡药物(如奥美拉唑、胶肽次枸橼酸铋等)和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等)联合应用。按治疗的疗程连续足量用药,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还要与合理的饮食、休息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
张女士是某单位的领导,可是每到秋季就不敢发言,因为她的过敏性鼻炎又犯了,常常打喷嚏、流鼻涕、眼泪汪汪的,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过敏性鼻炎分两种,一种是常年性的,另一种是季节性的,一般都在每年的春秋发病。秋季好发的季节性鼻炎发病很突然,患者会表现为打喷嚏,通常一打就是三四个,有的孩子甚至会连续打十几个喷嚏,而且还会流清鼻涕、鼻子发痒,有的还会嗅觉减退。孩子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比较多。
所以要预防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首先要提前用药,可以选择抗组胺药等。此外,还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而对于孩子来说,温差较大时要注意添衣服,加强保暖;孩子房间内要保持空气新鲜;平时少与花粉、宠物等接触。很多人会错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从而耽误了治疗,因此在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中风
王大爷每到秋季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血压变化,因为他家里人吃过这个亏。去年,患有高血压的王大妈因为夏天天气热而减量服用高血压药物,到了秋季也没有注意及时调整,一天清晨起床时发生了意外,导致脑出血。所以王大爷今年秋天早早地就来到医院调整自己的高血压用药,以防意外再次发生。
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恶劣的天气可以使人体的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增高,引起脑血栓形成。研究认为,秋季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中风病人明显增多与气温低、气压高密切相关。因此,基层医生有责任跟踪提醒辖区内的高血压病人,做好降压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