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调养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疾病知识  2009-03-06 03:42:54  文章出处: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不仅没有秋天的凉爽,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巴甫洛夫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不仅没有秋天的凉爽,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远离具有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初秋之后虽然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但也经常有“秋老虎”光临。中秋时节若出现高温、天晴少雨、持续干旱、空气干燥时,“温燥”便不请自来。它常损伤人体的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晚秋时节,凉燥伤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无论温燥还是凉燥,总以皮肤干燥、津液缺乏为特征。为了预防秋燥,中、晚秋应多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服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调服。为了预防秋燥,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但凡脾虚湿重而泄泻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则不宜多吃上述水果。

    秋天重在养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肺者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这里的气,一方面指的是从自然界吸人的清气,另一方面指的是从脾吸收而转送到肺的水谷精微之气。这两种气在肺部结合成人体所必需的真气,即元气。元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动力。因为生命的维持,虽然依赖于水谷精气的供养,如果没有肺来呼吸,就不可能使精气发挥维持生命的作用。因此,肺气之旺衰,关乎于寿命之长短。肺朝百脉,肺能辅助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行,有治理调节作用。若肺气虚或肺宣发肃降,可导致心气虚或心血淤阻,从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使血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脉涩或结代,或唇青舌紫等症。

    秋燥气清肃,性干燥,也常常使人津液减少,从而导致口干唇干、鼻干咽干、渴饮不止,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因此,秋季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清润甘酸、温凉调配和清淡新鲜为主,以达到清肺、补肝、健脾之目的。

    秋季进补不可一概而论。首要的一点是,身体无病、无虚者不宜进补,更不可慕名盲目大量滥用人参、鹿茸、肉桂及各种维生素等补药,以免误补生变,反致疾病萌生。有虚症者则应注意辨证用药,对于虚症不甚明显者,则应首选食补。对于夏季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者,还可选择补脾养肺、益气养阴又补肾的山药经常煮粥食用,或具有健脾利湿的薏米粥、扁豆粥、红小豆粥、莲子粥等,均可以收到不错的“养收”效果。万万不可因天气凉爽了,胃口大开,就恣意进补葱、姜、蒜、羊肉、狗肉等辛辣肥甘之品,以免损伤津液,加重秋燥。

    中秋之后,时至十月中旬以后,进人晚秋,天气渐凉,中医称之“凉燥”。凉燥最易伤肺,此时应适当选择温润之品为主进补。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出现怕冷、咳嗽、咽干、鼻塞、口唇干燥等这些凉燥伤肺的症状,若能经常吃些饴糖、蜂蜜、大枣、菠萝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生津润肠的食品,则可提高肌体对寒冷、干燥之邪的耐受力,有助于避免感冒、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温馨提示: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对于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推荐健康名言:
  •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斯宾塞

  • 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