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天气寒冷。受寒冷气候的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调整日常饮食,以保持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充足,提高耐寒能力,顺利越过冬天。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
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冬天气温较低,肾又喜温,肾虚之人通过膳食调养,其效果较好。补肾食品有多种。冬天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温性食物。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进补时对症用膳,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肾阳虚可选服羊肉粥、鹿肾粥、韭菜粥等温肾壮阳之物;肾阴虚宜选服海参粥、地黄粥、枸杞粥等滋补肾精之品。
冬天,人体因寒冷气候影响内分泌系统,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而致人体的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三大热源营养素,加速分解去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人体热量因此散失过多。所以在营养方面,应以补充热量为主,适量摄人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鸡蛋、鱼类、豆类、乳类、瘦肉等。因为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
冬季养生,应重冬补。而冬补又有药补和食补之分。对身体虚亏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而言,在饮食调理的同时,佐以药物补养是必要的。中医学常用阴、阳、气、血等概念来区分疾病,药补也应按这些概念对症服用,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高血压等阳亢之疾不能服用人参等助阳之品等等,故用药补之人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补。一般身体虚弱者可补人参、党参、黄芪、阿胶等中药及其配方制剂,如参芪膏、党参膏、参杞补膏、参杞冲片等等,但在腹泻、发热之时,不宜服用。
食补是冬季进补的最理想选择。冬补的食品很多,如羊肉、狗肉、鸡肉、动物内脏、禽蛋、鱼、鳖、木耳、大枣、龙眼肉、莲子、花生,以及各种新鲜蔬菜等。其中羊肉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滋补上品。若将羊肉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合并制作,不仅能滋补身体,而且还能治愈许多疾病。如羊肉加黄芪、党参、当归、生姜,能治贫血,营养不良;羊肉加当归、姜、葱,能活血祛寒,治虚冷反胃,风寒感冒;羊肉加姜、葱、虾米,可补肾,治阳萎等等。但食补也同样有讲究,如羊肉性热,凡热症及阳亢之人概不宜多食。食补也要适可而止,多食会伤脾胃,反而有害健康。
冬天进补要适当、合理。所谓适当、合理,就是要因人的年龄、体质、症候的不同而进补不同的补品;对补品的量,服用的时间长短进行控制,切忌滥补、蛮补。补药虽无大毒,但是不能对症或剂量过大,都会遗害无穷。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故进补时一定要经中医师指导。对健康的青少年应尽量少用药补,如身体较虚的则应以食补为主。对脾胃功能不好的,更不要轻易进补,补之无益,对重病的人也不要轻易进补。对表证未解者更不要进补,否则会使表证加重而入里。对身体特别虚弱的人应先以食补结合少量的药补使之逐渐康复。
老年人在冬季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的因素影响,易缺乏钾、钙、铁、钠等元素,又因排尿量增多,上述无机盐会随尿液排出,量也增多,所以应当及时补充些含有钾、钙、铁、钠的食物,如芝麻酱、香蕉等。
冬季进补要顺应自然,可以多吃些温热性食物,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在饮食方面,可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玉米、小麦、黄豆、韭菜、大蒜、萝卜、黄花菜、鱼类、虾等,水果选用凤梨、桔子等。体质比较虚弱的老人,可常饮牛奶、豆浆等,以增强体质。
温馨提示:因为冬天的蔬菜种类与数量稀少,人们的蔬菜食用量也相应减少很多,所以冬天过后,有些人就会出现维生素不足的现象,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或肿疼、便秘等症状。因此,冬季绿叶蔬菜减少时,可适量吃些甘薯、马铃薯、大白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等。这些菜类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只要在饮食上做到合理搭配,就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