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困惑重重

早期教育,困惑重重

早期教育,困惑重重


  在父母千娇万宠的疼爱中,每个小不点的人生旅程开始渐渐延伸。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做父母的当然深谙这一点。然而,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缺乏认识,仅仅滞留在物质的满足,环境的极端贵族化,行为的“无为而治”上。他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亲手“断送”了孩子的黄金发育期。内蒙古大学金起点早期教育中心的“科学育儿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9%的父母对早期教育一窍不通,1%的父母对早期教育的理解似是而非。

  早期教育,不可不走的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父母对早期教育的科学性持观望和怀疑态度,自身成长的经验,让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无为而治”。 

  内蒙古师范大学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指出,对孩子的教育不提倡“放任自流”,必须加以人为的适当控制。教育是一种约束力,是让孩子从原生态的人蜕变为社会道德约束下的常态人。如生态式教育理念指出,人犹如大自然中的一粒种子,需要自然界赋予的各种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但同样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如控制温度、湿度等,只有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健康成长。

  解翠玲指出,早期教育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依据,并不是无迹可寻。民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是他的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人在7岁以前的6年中,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因而在这个时期,给婴儿提供相应的适宜的环境,将对他的一生的事业和才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地说,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给孩子储存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早期教育的年龄时间段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解翠玲指出,早期教育这一概念在教育词典里是没有出处的。一般对早期教育的广义理解为学前教育,即指0-6岁的教育,狭义理解为0-3岁的教育,即指婴儿期的教育。而内蒙古师范大学早期教育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甚至可以延长至整个儿童期,即0-12岁。

  “早期教育并不等于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其实就是养成教育,是学习准备状态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作息、自理、卫生、道德、记忆、观察、思考等习惯”,解翠玲说。她指出,这些是在传统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传统教育将智力开发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力的“独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现在不少父母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学这学那,以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小天才为己任。这种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它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打乱了儿童身心发育的秩序。

  解翠玲说,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壮成长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却是孱弱,不堪一击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等。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要父母陪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事情。她指出,人类的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人类社会永远都是由两个智力极端的中间态构成的。在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经突显出来。如良好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自始至终,不虎头蛇尾;对情绪能够很好的调节;做任何事情都会坚持到底,不会半途而废;对人对事的态度,不自私自利等。

  古语曰“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倡导情商教育的美国作家丹尼尔·古尔曼亦认为,性格培养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他所说的情商指的是“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与人相处,把握他人和自己情感的能力”等等。解翠玲说,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噪、固执、难以面对挫折,智商再高也难成大器。幼儿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

  一所早期教育机构的尴尬处境

  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有早期教育中心166家,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普及家庭已经达到93%。而在经济和观念落后的内蒙古,早期教育面对的是无尽的尴尬。

  内蒙古金起点早期教育中心,2002年10月份在内蒙古大学落成。目前,中心已经免费培训了2000多位母亲。虽然每半年学员学费只有980元,但目前只招收到正式学员63个。中心两年累计投资约30万元,免费讲课,培训,发放光碟。目前早期教育中心已经免费发放了3000多套光盘,6000多册图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心却一直陷于没有赢利的尴尬。头一年,有6个员工整整一年没有拿工资,大家都开玩笑说这是干义工。两年里,因为中心发不出工资而离开的员工就有几十个,大浪淘沙剩下的只有五六个。

  最深的无奈来自于推广早期教育的艰难。早期教育中心主任权翔芳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父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识,但是却不了解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来他们中心听讲座的基本上是“家庭留守部队”,不是保姆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员的构成呈两极化趋势,要么是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好的,要么是家庭条件特别差的;要么是学历特别高的,要么是学历特别低的,很多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走进早期教育中心的。

  “一些父母不相信早期教育的作用。他们会说当我的孩子进入学校,他就会开始学习。我当年还不是‘疯’大的,现在不也活得很好吗?”权翔芳感叹道。她说,父母的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在人生头几年,孩子会因好奇心的驱使去学习、探索,但后来当孩子进入学校后,由于学校规范的管理,教学内容的限制,孩子可能会发觉学习非常乏味、枯燥。因此孩子从小就需要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上的。

  权翔芳说:“我国学龄前儿童行为偏差严重。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重要省市的123位专家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现在的儿童注意力差;孤僻、难与同伴交往;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这就是早期教育没到位的结果。”

  权翔芳告诉记者,早期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资格审定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注册是在工商系统按公司给注册的,因为教育部门不给审批。早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成为“真空”。这样也导致很多父母对早期教育机构不放心,因为小学的老师是国家通过正规的渠道培养的,小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而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你方唱吧我登场的教育机构,在疑惑诧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中,很多父母是困惑的。在所有的精彩登场谢幕之后,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到底哪一个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初为人父、人母者的“哈姆雷特式”的困惑。

  母亲,请善待你的孩子!

  母亲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尊”,无可取代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人生的第一粒种子。现在的很多母亲,自己不照看孩子,为了保持身材不哺乳。她们不知道,0-3岁的孩子是最依恋母亲的了。

  权衡了近半个月后,呼和浩特市市民刘海霞日前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妈妈,每天在家教儿子走路、说话,与儿子一起嬉戏玩耍。她说“不能因为了多挣点钱而耽误了孩子一生,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如果照看不周,孩子出生之时就是落伍之日。”

  据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目前有好几万0-3岁的婴幼儿,其父母大多数处于事业的繁忙或颠峰期,无暇顾及宝宝。而幼儿园拒收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这让大多数年轻父母感到照顾孩子和事业有极大冲突。于是很多年轻父母便把育儿的任务交给了祖辈或保姆,好一心干事业。但祖辈或保姆往往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就错过了婴幼儿神经系统迅猛发育与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21世纪,无数的女性走出家门,奔走在职场上。当一缕倦意涌上心头时,很多母亲对孩子的抱歉其实是非常勉强的,她们会说:“孩子,妈妈很忙!”可是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指出,忙并不能成为母亲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借口。既然你让他诞生在这个世界,那么你必须对他负责,他不是你生下来的玩具或者是解闷的东西。他从诞生的那一同起,就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周围的世界,所以作为母亲,千万不要让孩子失望。

  内蒙古师范大学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指出,各行各业都要培训上岗,唯独妈妈不用,以为无师自通,这是一个误区。她告诉记者:“推进世界前进的手,其实就是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孩子所求的其实并不多,他仅仅需要的是爱,是被别人关注、欣赏、赞美,很多母亲并不知道在孩子眼里,最贵的玩具还抵不上母亲温柔的一个微笑,轻轻的抚摩。”

  解翠玲说,早期教育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的,生活时时刻刻是教育,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按照自己的大纲在学习。早期教育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形式和内容,在家庭里,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爱好打扮等,对孩子都是一种全景式的教育。因此,对孩子的爱请从对自身的约束和发展做起,千万别忽视孩子稚嫩的心。

  早期教育,莫被误区套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父母在早期教育上存在误区。如认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处处关心;隔代教育有害无利;父母将教育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教育机构,希望教育机构能代为履行父母职责;早期教育就是堆钱教育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父母习惯于“包办”孩子所有的动手机会。家里有筷子和剪刀,大人总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怕用筷子戳到孩子的眼睛;怕孩子玩沙子弄到眼睛里;怕孩子玩水着凉生病……总之,就是不让孩子动手,怕出危险。一些父母一味地呵护孩子,反而把孩子早期潜在的自立能力给“吞噬”了,甚至于孩子见了陌生面孔就怕,最终变得特别粘人、爱哭、暴躁、任性等。

  许多学校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往往围绕学校的教学给父母布置任务。父母呢,也乐于接受。学校让做什么,就帮什么,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解翠玲说,越小的孩子受家庭影响越大,专业教师或专业机构很难替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挚爱,这种亲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父母不应该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责任期望于一个机构,而应该是在保证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让孩子适时地接受早教机构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只有家庭和早教机构共同配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陈淑英的女儿刚满两岁半。目前,她对孩子的培养可以用烧钱来形容。2003年她给孩子买了上千元的书,光碟以及游戏等,订了五种画报,杂志,买了电子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堆钱式教育存在于不少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他们把对孩子的培养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而忽略了早期教育的规律。

  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指出,隔代教育并非有害无利。她告诉记者,如今,传统的大家庭邻里相伴的格局被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独居所取代,孩子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变为节假日的相聚。其结果使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多子女家庭、邻里大杂院时特有的安全感,这对孩子的社会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让孩子处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网中,孩子在与爷爷、奶奶、姑姑、阿姨等社会多种角色的交往中,会增强社会角色的认识,性格相对不会封闭。

  饥不择食,早期教育必走之路?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这是内蒙古一家早教中心打出的宣传广告。近年来,内蒙古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以动人的广告,各种各样的测试、评估向父母们招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早教机构,但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总比没地方学强的多吧?当初再晚一点连名都报不上。”在呼和浩特市一家早期教育培训机构门外,前来上课的林秀娥女士如是地告诉记者,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林秀娥的儿子目前刚满一岁零五个月。她介绍说,自己和丈夫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2004年4月初,在获悉有对父母进行早期教育知识培训的机构后,林秀娥赶紧报了名,学费一年近2000元。上过几次课后,林秀娥发现该培训机构师资很差,讲课基本上是现炒现卖,几位“专家”只不过是去北京等地的同种机构学习观摩过数月而已。

  与林秀娥同班参加培训的王定峰也有同感。王定峰告诉记者,自己望子成龙心切,以至当初在报纸上看到广告后便急切的报了名,并签署了培训协议,现在虽感觉不理想但为时已晚。记者了解到,林秀娥等人在报名之前,根本未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师资条件等进行考察。

  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利生说,幼儿早期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应重视早期教育知识学习,但选择培训机构时不应饥不择食。内蒙古的早期教育市场潜力很大,开办的早教班挺多,但水平参差不齐,都说自己是引进最先进的教学办法、设施,与世界同步,但很少有权威性机构的推荐、鉴定。由于目前的早教机构大都是私人办的,其师资不稳定,执教者很少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机构的管理层也并非专业的教育专家。

  王利生告诉记者,目前早期教育知识培训主要有函授和面授两种。前者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每个儿童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后者上课主要集中在周末,课时太少。另外,由于早期教育是教育领域尚待开发的一个富矿,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以早期培训为幌子骗钱的亦不在少数。在选择培训机构时。王利生建议父母们应至少留意以下四点:首先,培训机构的开办手续是否齐全;其次,培训内容是否系统且有科学依据;再次,通过其他学员了解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最后,真正是对父母进行早期教育知识传授的机构,而非以培训为名卖书或光盘等物品的销售商。早期教育机构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每种体系都各有优点,父母应该多听、多看、多比较,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解翠玲告诉记者,从该校出去的幼师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但还没有设立针对培养0-3岁婴幼儿的早教育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离专业的早教员还是有一定距离。她说,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早教中心,根本没有细化到采用某种科学而系统的训练方法教婴幼儿。有的打出国内一流专家等招牌,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师资问题是目前早教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没有任何上岗要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造成了早期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只要年轻一点,会唱歌跳舞的女性就可能被录用。但其可能根本就没有早教知识,根本不懂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标准,这样只能误人子弟。业内人士呼吁,实行教师持证上岗,规范早教市场,才能让巨大的市场潜力释放出来。

  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正确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选择培训机构不当浪费钱财事小,还可能将父母引入早期教育的歧途,从而影响孩子早期智力、感情等方面的发育。如果孩子从小就给教“歪”了,长大难以纠正其习惯和行为,那是相当可怕的。

  早期教育,不应成为教育管理和科研的真空地带

  作为基础教育中之最基础者,早期教育水平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还关乎民族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然而,与早期教育重要地位不相称的是,其目前依然处于管理和科研的真空地带。

  谈起早期教育管理工作,金起点早期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权翔芳感触颇深。2002年10月,权翔芳筹划在呼和浩特市设立一处早期教育指导站,对3岁以下儿童的父母进行早期教育知识培训。不料,申请交到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不久便被驳回。2003年9月,权翔芳再次找到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申请批文,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不予受理。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两次驳回的理由一样:3岁以下儿童的教育问题国家没有规定,无法管理。无奈之下,权翔芳最后只得以“金起点早期教育咨询公司”为名在内蒙古工商局审批通过。权翔芳说,明明是早期教育培训学校,非以公司为名不能获得批文,暴露出我国目前对早期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

  田永安是内蒙古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研究员,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虽然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强调加强儿童监护人的科学育儿培训,并出台了幼儿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但我国的儿童早期教育管理工作确实亟待加强。他告诉记者,3岁以下孩子的早期教育管理是空白,3-6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状况也好不了多少,现在升学压力逼近幼儿园,大量幼儿被迫做题,导致孩子成为一株株幼小的“病梅”,这说明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的缺位。以儿童入托入园为例,国家根本没有硬性指导意见,都是有条件就入,没有拉倒,没人管你。田永安说,0-6岁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加上内蒙古财政吃紧,属于吃饭财政,义务教育还保证不了,哪有人力财力关注早期教育呢?

  早期教育科研也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王开乐介绍说,近年来研究室基本未开展过早期教育科研活动。他告诉记者,教育科学研究所目前的经费连发人头费还显紧张,人员配置也一减再减,基础教育研究室目前仅有两名工作人员,连日常科研都保证不了,哪会注意到早期教育呢。

  张女士目前是全职太太,有房有车,想找一个正规的早教员配合自己教刚满2岁的宝宝。她说钱不是问题,关键是在内蒙古找一个早教员太费事了。从保姆中介机构请到的保姆绝大多数连初中都没有读完,文化素质低,说来说去,就是内蒙古的早教市场发展还很薄弱。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
  采编自: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