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艺术多留意

言行艺术多留意

言行艺术多留意


  1.当婴幼儿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幼儿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托入园和在家里是一样亲近。可是有一部分父母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幼儿不听话时父母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犹如告诉孩子,去幼儿园像受惩罚一样。 

  2.每天,当父母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时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这个时间段特别好,可是我们的有些父母却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个和孩子交流启发的机会。例如在这个时机,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学了哪些东西?”遗憾的是我们有些父母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3.“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强迫性的、枯燥的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和发挥。因为在3岁前幼儿主要是印象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可以在生活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强迫。例如,3岁前让幼儿认识1―10的数用儿歌形式,1个手指表示1,小鸭表示2,耳朵表示3,4像彩旗飘,5像鱼钩弯弯绕,6像小锅牛,7像小镰刀,8像缺嘴的小葫芦,9像气球空气中飘,10是小碗和小勺。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了1―10的数字,让幼儿产生兴趣。 

  4.“越俎代疱”是一些父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顾幼儿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而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完美,抢收着帮孩子回签帮助孩子完成一幅作品等等,这些常表现在幼儿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参与节目中。这样容易损伤幼儿的自或养成贪大喜功的心理。其实幼儿想象力的程度有时超过了成人的思维范围。例如有一则脑筋急转弯题:“树上有5只鸟、有个猎人开了一松,打死1只,还剩几只鸟?”成人很明确的会说一只也没有了。可是孩子的想象力却比成人丰富得多,如有个孩子说:“还剩下3只,因为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吓跑了,树上只剩下3只没有长好的小鸟。”另一个孩子想象力更是丰富,他说:“还剩下4只,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不会飞走,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正在树上护着自己的孩子呢?”多么可爱的语言创造力和符合逻辑的思维啊。 

  5.孩子不好好吃饭,有些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常采用迁就或训斥的手段,一是随着孩子的跑东跑西追着喂饭,二是大声的训斥或吓唬。虽然孩子的嘴巴动了,可是眼泪也下来了,咽一口饭恶心一次,父母不再忍心逼他吃了。其实,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吃辅食就要养成,孩子就餐时应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不能开着电视或听着音乐,或开着门、跑到阳台、户外等地方喂饭。当幼儿会拿小勺吃饭时,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大人可以陪在旁边一起吃,帮助幼儿进食,就是他撒了一桌饭菜也没有关系。对于喜欢把饭含在嘴里的孩子,你可以在餐桌面前的墙上贴一张猪八戒的头像,先问孩子“小猪长得丑不丑?”“什么地方丑?”孩子一定会指出长长的嘴巴很丑,你就告诉他:“小猪从小吃饭就噘着嘴巴,含着饭菜,等到长大了嘴也就变丑了,宝宝如果也像小猪那多难看啊。”这种方法对3岁前的幼儿效果很好,以后不用重复,每天吃饭他都会看到这张画,便会改善吃饭的状态。 

  还有一些父母常抱怨孩子不爱吃肉和蔬菜,这个好解决。首先你应该知道区分孩子不爱吃的肉和蔬菜的种类,幼儿常不爱吃的肉是炒肉丝、肉片或咬不动的牛肉、鸡脯肉等,不受吃的蔬菜是筋筋拉拉的菜。有的家长喜欢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从小就不爱吃肉,不爱吃某某菜。”这种暗示等于“教唆”,即使你改变这种肉和菜的烹饪方法,他也不吃了。良好的引导应该是父母故意在孩子面前说:“嗯,这次肉或菜改进了烧法、真是好吃多了。”或者说:“噢,我找到了上次肉咬不动的原因,瞧,这次的肉烧得可好吃了。”在进餐时,无论饭菜的质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饭桌上评论饭菜,要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 

  6.外出时幼儿不愿走路要抱,是父母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有的父母吓唬孩子让警察来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爱的人。当孩子不愿走要抱时,你可以引导说:“小鸟自己飞、小鱼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应该自己走,你为什么要抱呢?”还可以说:“小鸟正躲在天上笑你呢?它会告诉小鱼和小兔的。”这样引导,既让幼儿感兴趣,又会给他一个惊奇。“小鸟躲在哪里呢?”还让孩子学会“飞、游、跑、走”等单词的应用。 

  7.还有一种消极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对某些脾气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满足其要求时,父母当着幼儿的面说:“没办法,我这孩子长得是‘双顶’脾气,就是犟。”这无形中给孩子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会更加肆无忌惮。其实,“双顶”爱发脾气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孩子无理要求或发脾气时,你应该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当你不睬他时,无论他怎样哭闹或在地上翻滚,你都不要理睬,更不要偷看他或偷偷地笑等。无论时间长短,他觉得哭闹没有用,便会自行好转。但是要注意,你最好不要先和他说话,让他来找你说,这样效果会更好。所谓分散注意力就是用“指鹿为马”的方法来转移他的注意,其实你只要细心地观察便可发现,孩子在哭闹时不是没有思维,他一边哭闹一边在用眼神观察你的表情,这时你应该是若无其事的。 

  8.“溺爱”往往会“淹没”孩子,具体表现是过分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汉堡包,父母总是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边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等。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狭隘、自私、冷漠、任性,为他今后走入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正确的引导应该是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进食的时候要一起吃,甚至大人要故意多吃一份或挑一份大的吃,告诉他大人为什么要多吃,尽管你经济不富裕,但为了正确的教育幼儿,这个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9.不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幼儿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误导”。如坐公共汽车,当孩子抢到位子时会高兴地夸奖说“真能干”,如果没有抢到位子便责怪他“笨死了,一点也不像男子汉”。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的孩子,常会说“他最坏,下次不要和他玩,去告诉他爸爸揍他”。或者训斥别人的孩子说:“你为什么要欺侮我们家宝宝啊?下次再敢欺侮就对你不客气。”还有,当孩子遇到挫折,如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父母就会去“打砖头”;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这样做的效果适得其反。 

  孩童之间玩斗往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幼儿的主见性,而受到挫折恰恰是让幼儿在逆境中生存的最好锻炼。父母对幼儿的抗挫教育,首先应该询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起争斗的,如果责任在孩子自己,你就应该告诉他该怎么防范,如果是你的孩子受了委屈,就应该告诉他怎样争取权利。在日常行为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错误、任性、顽皮或争斗等等,成人都认为不可理喻,容易产生错觉,其实你完全可以让孩子在环境中发掘潜力,在困境中学会保护自己。 

  10.成人之间常喜欢当着幼儿的面说悄悄话,而当孩子询问“你们在说什么”时回答“这不关你的事”等等。有些父母喜欢当孩子的面在饭桌上议论某种菜不好吃,还有一些妈妈说话不注意,常常刻意对幼儿说:“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给了这么多,爷爷奶奶小气死了,只给这么一点。”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心胸狭小,缺少豁达向上的精神,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见奶奶时说奶奶好,当妈妈的面就说外婆好,这样的幼儿心理是极不健康的。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