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并不难

做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并不难

做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并不难


  记得90年代初,中国曾出现蔚为壮观的“留学生文学”,《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我的财富在澳洲》……在当时,成功的公式几乎可以概括为:如果你想做成功的女人,那就做个《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如果你想做个成功的男人,那就《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

  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小留学生文学”,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哈佛男孩张肇牧》、《剑桥女孩孟雪莹》、《吴杨,改写牛津800年校史的中国女孩》、《16岁到美国》、《16岁留学澳洲》、《在美国的另一种成长》……这似乎又为今天的少男少女制定了一道成功的公式:如果你想做个出色的女孩,那就做个“哈佛女孩”;如果你想做个出色的男孩,那就做个“剑桥男孩”。

  我正好有个女孩,今年上一年级,太太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一位“哈佛女孩”,所以购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哈佛男孩张肇牧》以及《哈佛天才:如何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你的孩子》。我翻了一翻,得知刘亦婷的母亲早在怀孕期间,就按照日本学者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天才的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地实施、观察、设计、修订……差不多就像袁隆平先生培育亩产800公斤的杂交水稻一样。而从《哈佛男孩张肇牧》一书里则得知:“素质教育,从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就已经晚了两天。”——这简直太可怕了。所以,对《哈佛天才:如何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你的孩子》,我连翻的兴趣都没有了。

  不知道“哈佛男孩”比尔·盖茨、“斯坦福男孩杨致远”在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但无论是用“卡尔·威特法则”或者是用“木村久一法则”,恐怕他们的创造性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像培养杂交水稻那样去培养孩子,这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的歪曲。

  其实,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孩子能够成为“清华女孩”或“复旦男孩”,也算不错了。但问题是:无论是“3+×”还是“3+×+综合”,考上清华、复旦恐怕比考上哈佛、剑桥还难。也就是说,做个“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其实并不难。

  近几年来,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瞄准中国市场,纷纷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举办教育展、咨询会,吸引中国的“小留学生”飘洋过海。英国一位前来中国招生的校长坦率地说:“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钱。”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3年来,中国的“小留学生”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00年大约达到5万余名。另据澳大利亚一位考察中国教育市场的人士预测,到2005年,中国的“小留学生”可望达到10万人。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来说,孩子能否考上重点高中、能否考上清华北大,他们已经不太关心,他们已经把目光直接投向海外,让孩子从中学时代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看来,想让孩子成,千万不要读“小留学生文学”,那是书商对“素质教育”的夸张和歪曲,还是实实在在地给孩子打好基础吧!


  文:陈耀明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