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的“娘娘腔”

男孩子的“娘娘腔”

男孩子的“娘娘腔”


据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占大约6%的男孩在他们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就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人在进入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与大多数男子在气质上有着或明显或隐约的不同。不过另一半却在其成长过程中“娘娘腔”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失,最后痕迹全无。 
 
  所谓“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为上某种程度的女孩化,表现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其中较典型的有:说话爱发嗲,走路爱踩“碎步”,举手投足动作忸怩,爱跟妇女孩子玩等等。一般来说,“娘娘腔”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的可能导致同性恋,但却可能给男孩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不利于自然的人格塑造,不利于所谓的“男子气概”的培养等等。 
 
  德国专家已经证实,孩子的“娘娘腔”基本上与遗传因素无关。一项统计显示,凡父亲在孩提时表现出“娘娘腔”而成人后又消失的,其儿子表现为“娘娘腔”的比例与其他家庭的男孩相比只是略高一些。但如果父亲在孩提时代表现出“娘娘腔”一直保持至今,那么其儿子表现为“娘娘腔”的比例就要比其他家庭的男孩高出2-3倍。这就意味男孩“娘娘腔”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孩子的“娘娘腔”更多的是环境的产物。实际上,诸如父亲的性格、家长的期待、孩子间的排行、家里女性多还是男性多、小伙伴的影响等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