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事] 臭乎?香乎?

[文学趣事] 臭乎?香乎?

[文学趣事] 臭乎?香乎?

 这天,同学们像往常一样,满怀兴致地听张老师讲课。当讲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张老师这样解说:

“这首诗反映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严酷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一句,指的是当时豪门权贵家中,酒池肉林,多得腐烂发臭……”

张老师话音未落,班中出名的“小博士”舒海举手,要求发言。待老师同意后,舒海站起来说:

“张老师,您刚才的解释我不大同意。第一,酒是不会发臭的;第二,虽然肉能腐烂变臭,但请注意,诗人写的是‘路有冻死骨’的冬季,一般也是不会发臭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曾经查过相关资料,在古代,‘臭’仅指是一种气味,并无香臭之分……”

舒海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议论起来。张老师及时制止了同学们的议论,并鼓励舒海继续说下去。舒海拿出自己做的资料卡片,继续侃侃而谈:

“例如,1948年版的《辞海》中就说‘气通于鼻皆曰臭,无香秽之别’;还有,明代诗人叶敬平某年正月访友时,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

舒海停止了发言,看着张老师。张老师也早已被舒海的旁征博引吸引住了,越听越有道理。他再次鼓励舒海说下去。

舒海胸有成竹地说:“我以为,要想明确杜甫诗句的真正含义,首先必须弄清‘臭’字的含义。而根据我刚才列举的材料,可以肯定地说,‘酒肉臭’并非是指酒肉发臭了,而是指酒肉发出的香味。杜甫这两句诗的真正意思是:豪门权贵府中飘出了酒肉的香气,而路途上却有冻饿而死的穷苦百姓。”

“的确,舒海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听完舒海的发言,张老师真诚而坦率地说,“我讲课只依据教学参考书,未能像舒海同学那样广采博览。他这次不仅纠正了我知识上的错误,也使我认识到:不认真研究教材,不博览群书,不仅难以了解教材的本义,而且还会贻误同学们。我要向舒海同学学习,大家也都要向他学习。”

张老师刚一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事实证明,舒海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几百年来,不少读者,甚至一些专家,都像张老师开始那样理解这两句诗,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最后,在那堂课上,张老师还特意做了一个读音上的订正:“朱门酒肉臭”中“臭”,不应读作“chòu”,而应读作“x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