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小病成大病

莫让小病成大病

莫让小病成大病


  孩子得了病,一般应该到医院检查,确定病因以后对症下药。可是现在的父母有时往往凭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医学常识在家做起了大夫,尤其是碰上孩子咳嗽,发烧一些看似非常轻微的症状,家长总喜欢随便在家里的医药箱内找些常用药给孩子服用,或者干脆听任疾病自行演变,希望孩子能够自然恢复。一般家长大致不外呼有以下几种类型: 

  麻痹大意型(“马大哈”型):平时自己就大大咧咧,孩子得了病总是不以为然。 

  自我主张型:发现孩子得病,总喜欢拿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的病症,给孩子随便吃药。 

  胡乱猜疑型:家长虽然对孩子的病情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可是由于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病情从而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知识缺乏型:家长由于缺少一般的医疗卫生常识,所以可能同时犯上述错误。 

  结果,孩子的病不但没有好,症状反而越来越重,有些本来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结果因为家长的自作聪明而造成了严重后果,小病变成了大病,有些疾病甚至出现了并发症。 

  目前,在儿童期罹患的疾病谱中主要以感染性疾病为主,一般急性起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因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偏低,感染后容易扩散,而且儿童对症状或躯体不适不能及时反映诉述,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就会使一些轻微的常见病加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一般主要会产生以下一些后果: 

  1.疾病加重: 

  一些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是由于轻微感染未及时治疗所致。由于儿童的免疫功能较低,某些组织结构的免疫屏障作用较弱,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或扁桃体炎等,如果患儿未得到妥善治疗,感染向下呼吸道发展,就可能发展为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又如化脓性感染疾病,如齿龈炎、皮肤感染等,如病儿未得到及时妥善治疗,可由于病菌进入血液而导致败血症,或者病菌经过血液循环侵入身体的其它部位,而导致相应部位脏器的重症感染(脑膜炎、骨髓炎等)。 

  2. 常见并发症 

  病毒性感冒:因鼻咽部的咽鼓管在儿童期时位置较为水平,长度也较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容易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而导致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部分腮腺炎患儿可并发脑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婴幼儿腹泻:可由于大便次数频繁致使体内水分及电解质丧失过多,故很容易并发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体内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出现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化脓性扁桃体炎、皮肤脓疱病:这类疾病虽容易控制,但某些链球菌的特殊菌种,可以导致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当链球菌感染控制之后1-3周内,如果治疗不彻底,容易出现急性肾炎和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3.药物不良反应 

  在治疗这些疾病及并发症的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某些人使用青霉素后会出现过敏反应的现象为人所共知。但是,俗话说“是药三份毒”,各种常用药物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各种头孢菌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毒性、各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毒性以及耳毒性,容易对儿童肾脏和听力造成损害。常用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都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药物进入体内之后,通常是在相应的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后,再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后排泄,或通过尿路排出体外。但是,人体中各种对相应的药物起作用的酶的活性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药物在体内的变化速度或排泄速率在人群中有很大差异。因此,有些儿童在使用一些药物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有些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有关,而有些不良反应与患儿的特殊体质有关。 

  由此可见,儿童疾病虽以轻症感染性疾病为主,但可由于种种原因发生意外,而导致疾病的程度和性质改变。虽然上述情况的发生率不高,但仍需要家长的重视。 

  专家的意见: 

  ①在发现孩子患病时,尽管症状轻微,也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 

  ②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用药,而不能擅自减少或增加用药剂量,因为儿童的用药剂量有严格的计算方法。 

  ③如果在用药2天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则须及时复诊。 

  ④在药物治疗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本来没有的症状,以防并发症或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以,奉劝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自己的孩子得了病,最好还是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治疗,避免因为拖延病情而加重疾病或者产生并发症。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