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1、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

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请同学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 ? 你们喜欢吗 ? 还有谁喜欢 ? 你从哪知道的 ?

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 ? 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第三: 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2、大还是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大还是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你觉得自己是大还是小?随着周兆羽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一同走入了关于自己大和小的探究。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那我到底是大还是小?周老师循循善诱,巧妙地从文本中提炼出这三句话,启发学生思考。周老师通过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一问,在锻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力的同时,精心设计识字教学,如用猜谜语识记穿,字源识字学习衣,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同时,周老师教学中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万物皆有源,字也不例外,孙娟老师采用字源识字的方法学习穿、衣、得等生字,引领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奥秘。同时,孙老师采用拓词法学习候,拓宽学生的字词量。孙老师的课程兼具知识点学习与观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出示穿衣服、系鞋带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的表情,并以此以为引,引导学生探究大是什么意思,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大不是长高,长一岁的大,而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自理、自立的大。

3、雨点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雨点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研修心得:

在课例研修阶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雨点儿》的教学设计说一说教学中的民主。

教学民主是在课堂中建立的全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能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从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感知识文内容到学生游戏识字环节都尊重学生的人格但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五自然段。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雨点儿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是难点。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先让学生欣赏雨过后草长花开的景象,通过具体形象的景观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再让学生看动画说说雨点儿给草和花带来的变化,教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说说雨点儿还给哪些植物带来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读给好朋友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了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使学生成为他自己是教学目的也是培养自主性的过程。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指处于特定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即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而彼此信任,共同协商,民主集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为建设民主的课堂教学共同体二努力并为未来的民主社会的实现打下智力等方面的基础。   

4、难忘的泼水节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随后二年级组老师再次进行了集中备课研讨,针对《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构思,并在年级组内进行同课异构活动。

借助此次听课交流活动 ,老师们都觉得在交流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5、爬天都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爬天都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我们年级组听了赵老师《爬天都峰》的示范课,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1.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赵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首先复习生字词语,请同学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答出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随后赵老师追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写,怎样安排详略呢?

赵老师的这一问实在是妙啊,因为这篇课文它不走寻常路,没有像我平时教写作方法时反复强调的起因、结果可以略写,经过要写得越详细越好。这篇课文恰恰相反,叙述事件的起因,它强调了我观峰之陡直的畏难心理和老爷爷的外貌细节。叙述结果时,重在刻画老爷爷、我与爸爸的语言描写,表现我和老人互相激励,给予对方勇气,攀上顶峰的精神力量。而对于我这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所强调的经过,作者仅仅用了69个字,但叙事清楚,绝不拖泥带水,颠覆了常用写作模式详略观。赵老师正好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不是任何事情的经过都要详写,对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要详写,学生从中获得了写作的金钥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合理安排材料?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赵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且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赵老师不仅在课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写作指导,而且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也是高手。

在默读第二自然段后,赵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笔陡。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笔陡意在如何?突出天都峰不容易爬,要有勇气和力气。那我们该如何读这一自然段呢?师生间心灵相通,配合默契,好不快意!

赵老师进行了朗读指导:重点研讨啊字的读法。指多名学生朗读,老师引导:这段话要想读好,关键要读好哪个字? 以此来指导学生读好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这段话里的啊字,不能读成赞美的语气,要读成惊奇、害怕的语气。精妙之处:一字传情,突出了山高难爬,为下文的克服困难做了铺垫。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很是精彩。学生弄懂句意后,赵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学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更加到位。

纵观赵老师的整节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很好的结合起来,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值得我学习。

6、麻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麻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麻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听马晓会老师讲授《麻雀》(四上)一课,感触很深,她落落大方,用动情的语言、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沉浸其中,去感受文中老麻雀伟大的母爱。在课堂上,马晓会老师巧用拨字诀,抓住课堂,步步深入。

一、拨冗就简,直奔主题

在导入新课后,马老师直接抛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三个问题就这么简洁明了地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板书,借助形象的示意图概括出文章大意,化繁为简,脉络清楚。

二、适当点拨,总结方法

1.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出发,寻找与解决新问题新任务碰撞而产生的新疑问,借助合适的路径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产生真正的学习。

2.借助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的方法

理解文中小麻雀、老麻雀和猎狗的特点以及在这个事件中冲突产生解决的过程,老师注重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步步为营,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不疾不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PPT,相机指导,这得益于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准确:引导者、促进者,学生通过读找画议读几个环节的递进学习,读和说的能力获得提高。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点播以及课件辅助,学生表达活跃,学会归纳,达到了敬乐课堂的交流展示的评价环节。

评价一节好课的指标有很多,譬如将文本作为学习语文的工具、认知生活的思考,引发阅读兴趣。在课文拓展环节,教师展示屠格涅夫的一段话: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些小小鸟、英勇的鸟,我崇敬那些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是对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升华,让人感动。

7、女娲补天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女娲补天》课例后,内心有许多感慨。感慨朱老师对课时目标的准确把握,感慨朱老师对学生中肯及时有引导的评价语,感慨朱老师收放自如的课堂掌控能力。

本节课乍一看很朴实,没有刻意形式上的花哨,但细细品味确像我们一位领导概括的境界春风大雅:即课堂教学已臻化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能全身心投入去探寻未知世界,风格却十分平易,似乎没什么高妙技巧可言。但若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教学设计处处蕴含智慧,铺陈、转折、抑扬、开合均合情合理,达到几乎无迹可寻的地步。达此境界者,听其课如沐春风,品其课若闻大雅,其教育教学思想必然要产生大范围、长时期的重要影响,其人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朱老师本节课课时目标明确,准确把握了新课标对叙事性作品的要求。在理解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教孩子详细复述的能力, 认识了解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结构 。整节课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正如周鹏老师所言,在小学中、低段教学中,最好是心中有语法、口中无语法术语。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我们很多人恰恰缺乏了这一点。自己对这个年龄段课程标准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做到心中有标准,自然不能很好的把握它,理所当然给课文课时目标定位就不准,没有方向,教学设计怎会清晰呢?

感慨朱老师对学生中肯及时有引导的评价语。朱老师的课给人感觉很真实。学生会出错,回答可以不完美,而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精彩。朱老师就是抓住这种不完美,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变得完美,这就是对孩子能力方法的培养。不像某些课堂上一味的赏识,连评价都变味了,都成了棒、好之类的语言。朱老师的评价中肯及时,有鼓励,更多的是点拨和引领 。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呈现的由易到难梯度化设计,如复述的要求一步步达成,循序渐进,在复述得有条理的基础上说具体。先概括出女娲补天的过程,然后训练学生利用概括的词语复述课文;再训练学生把具体的语言说精炼;最后训练学生变成自己的语言。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训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这一课标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朱老师整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认为他的语文教学意识更值得学习,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借鉴、运用。

8、盘古开天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盘古开天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评课:

1.开头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使本单元语文要素贯穿其中。

2.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神奇之处,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

4.板书及时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师生共读课文突出了这节课的亮点。

建议:

1.老师提问频率太高,如果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然后全班一起讨论会更好。

2.课件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图片让学生去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

3.学生发言应该具有广度,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9、搭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搭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21、搭石 好,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拿起你手中的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有哪句话或是哪些内容你读不懂,就把它画下来,在旁边打上小问号,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听到咱不少同学已经开始读第二遍了,是吗?说明同学们都读得非常的认真。老师刚才听到这几个词语,咱有同学读不准。谁来读读第一个词?

清波洋洋。

师:对吗?你来

清波荡荡。

师:对吗?看清楚了,怎么读?好,这个小姑娘你来读。

清波漾漾。

师:哎,对不对呀?你再来读一遍。

清波漾漾。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第二个词,你来读

人影绰绰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下一个词语,你来读

联结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的。那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吗?你先举手你来说吧。

第二自然段的那个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什么这么说?

师:哦,这个问题你不明白,好的,请坐。(师板书)

师:其他同学呢?这个小姑娘来说。

我读不懂第三句的,每当上工下工是什么意思?

师:上工下工什么意思有人知道吗?有吗?后边男孩你来说。

就是说先去工作,工作之后又回来,那就是下工。下工的意思就是工作之后要回来?上工的意思就是上班的意思。

师:哦,同学们,在城市我们说上班,下班。要在农村就叫上工,下工。你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你来说。

我不懂第三自然段的 紧走搭石慢桥 什么意思?

师:哦,这个问题你不明白。(师板书)

师:还有问题吗?看来呀,还有同学有疑问。没关系,如果课文学完了,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你可以再提出来,好吗?

师:刚才呀,有同学提出他不懂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叫搭石?能不能读一读书上的句子?谁来读?好,你来读。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师板书)应该读几声啊?间隔。齐读一遍。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还在小溪中,供人们过小溪的石头就是

搭石

师:那如果,没有搭石,那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你能不能也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好,你来读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师:哦,你知道脱鞋挽裤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把鞋子脱下来,把裤脚挽起来。

师:是,这是夏天,可是到了秋天,溪水变凉了,人们过小溪时就不能脱鞋挽裤了。所以这时候人们出工,必须要

要走搭石。

师:赶集必须要

走搭石。

师:收工必须要

走搭石。

师:访友必须要

走搭石。

师:来来去去,都必须要

走搭石。

师:看呀,搭石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什么叫搭石。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好你来说。

就是一些比较漂亮的地方。

师:对呀,就像课前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一些美丽的可供人们观赏的自然景观或者是建筑,我们称它为风景。

师:哎同学们,到这儿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了。你说搭石就是铺在小溪里的一块块石头呀!它怎么就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这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师:好的,先不着急举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到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开始吧!

师:好了,孩子们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好,你来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看清楚每一个字来读好吗?好,请坐。还有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好,你来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嗯,还有谁想读?好,你来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大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还有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自己小声的读一读你们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出这段话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谁来试一试?老师没有叫过你是吧,好你来说吧!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事?

师:没关系,那个孩子你来说。

背老人过去。

师:谁背老人?

年轻人总是要背老人过河。

师: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吧!

师:同学们,那年轻人背老人过当时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你再读读这段话,圈出相关的词语。

师:好,你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个词?

伏下

师:嗯,伏下。同学们,谁知道伏下是什么意思?好,后面那个男孩子。

伏下就是蹲下。

师:是蹲下吗?不是,好,同学们,你们看。年轻人是这样蹲下的吗?

不是

师:那还要怎样呢?你来说

是弯着腰的。

师:是弯着腰,是这样弯的吗?

不是

师:那是怎样弯的,做一做让我看一看。

师:哦,这个男孩子,我看到你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老人没有那么大的劲儿,所以背的话要伏下身子。

师:心里想着老人呢!哎,这个女孩子,我刚才看到你也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你又是为什么?

因为老人年岁比较大了然后年轻人就要,蹲下身子,把腰弯下来,让老人更加方便地爬到年轻人身上。

师:是呀,你真细心呀!老人趴在这样的背上,是多么舒服,多么安全呀!同学们,你们体会得真棒。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好,那个男孩儿你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想来读?好,你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会场上的我们,还有老师都是这些年轻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们来到小溪边,发现有一位老人,嗯,正要过搭石,这时候你会

背老人过搭石。

师:你是这样做的,你会

师:你也是这样做的,哎,这位小伙子,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你又会怎样做呢?

也是背老人过搭石。

师:是呀,遇到陌生的老人你还是这样做的。当我们把老人背过小溪,老人要谢谢我们了,你想说什么?你来说。

不用谢。

师:为什么不用谢?不要紧张,再想一想为什么不用谢?你呢?你需要老人谢谢你吗?

因为帮助老人是理所当然的。

师:是啊,你想说什么?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哦,这些事儿啊,都是理所当然的!哎,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好,你来说。

很经常,一般见到的。

师:一般见到的,还有谁?你来说

应该的。

师:哦,应该这样做的。哎,同学们,这个 理 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说。

好像就是应该的意思。

师:应该的意思吗?你来说。

道理。

师:说得好,这个理呀,在这儿,是道理的意思。那么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好,你来说。

是符合道理的事。

师:符合道理的,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啊!同学们,你再读读这段话,这里的道理指的是什么?好,你来说。

我觉得道理应该就是背老人过搭石。

师:哦,还有谁想说?你说指的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就是对老人,应该尊敬老人。

师:是啊,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优良品格!所以乡亲们把这样的事儿看作是

理所当然的事。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你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来,你来读?

师:同学们,如果,年轻人把背老人过搭石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结合刚才你画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你觉得还有哪些事儿会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

师: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哦,让对方先走,相互谦让,对乡亲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还有什么事儿?嗯,这个小伙子你来说说吧!

如果有哪块搭石不平稳,乡亲们就会找块合适的来搭上。

师:你知道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把这件事说出来,真棒。同学们,就像他说的,上了点年岁的人为别人摆搭石,对乡亲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谁没说?好,这位小姑娘,你来说。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师:协调有序的过搭石,也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你想一想,除了课文中所讲述的。在搭石上还可能会发生哪些事儿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师:想象一下,如果遇到一个怀抱妇女的阿姨,走在搭石上。好。你来说。

如果有一个小朋友他走搭石的话,我一定会背着他过搭石,省得他因为小,掉进水里。

师:哦,你把这看成是

理所当然的。

师:哦,你都这样想的,我们的乡亲们更会把这样的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什么事儿?你来说。

如果有一个人走搭石不小心跌在水里,那其他的乡亲们会伸手把他拉出来。

师:互相帮助,也被乡亲们看成是

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这是一幕幕让我们感动的画面。可是在乡亲们眼中,这却是最最平常的事儿,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有了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全班一起来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的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学习,读懂了什么是理所当然。也读好了这段话。那同学们,这段话你们是不是也一定能把它读好了!

我们来试试。好,你来读。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大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同学们呀,老师也很喜欢这段话,给不给老师机会也来读一读呢!那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读

师:睁开眼睛。有了自己的感受,加上你的想象,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那个女孩子,你来读。

生读

师:嗯,同学们,谁再来读一读,读得比她还要好。谁有勇气觉得自己读的肯定比她好。来,这个男孩子。

生读

师:是啊,同学们,也许是在瑟瑟的秋风中,也许是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总是会看见这样的乡亲们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呀,就是这样一群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正协调有序的踏石而来。自己小声的读一读。

师:好,谁想自己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呀,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是一幅协调有序的画面呀!还有谁想来读?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听谁读呀?我们来推荐一位同学好吗?你呀,你来读。

生读

师:老师听你这句话读得特别好,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能再给大家读一读吗?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

师:同学们,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我觉得这样读更生动,更有感情。

师:是呀,更生动了,更有感情了,像轻快的音乐呀!那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因为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才不会摔跤。而且这本来就是天然石块,不平稳,走得快才能保持平稳。

师: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呀,请坐。同学们,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的石头,它不平稳,走的时候要快一些,那一行人走的时候也要快一些,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走得多么的协调有序呀!难怪家乡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师:好的,还有哪位同学想把这段话美美地来读一读?刚才啊,有位同学想听老师来读,这样,老师和咱们同学合作来读怎么样?老师读第一句,还有想读同学就来读下边的,好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接读

师:是呀,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景呀!我们全班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呀,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你觉得构成搭石这道风景的仅仅是搭石吗?还有谁?你说。

乡亲们。

师:是呀,走在搭石上,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才是搭石这道风景中最美的风景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了吗?

师:是啊,难怪作者会说,

师:一排排搭石,起。

生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作者的家乡,记住作者家乡这道独特的风景

搭石

师:一道独特的风景

搭石

师: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已经过去了,老师现在想说的是,今天你们的表现,是这个会场上最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好,同学们,下课。

10、穷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穷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练习续编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 课件

说学情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了 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 的学习思路,利用问题、情境等要素,让学生不断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在教学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通过拼读、开火车读词语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测字词:我会读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 (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我紧扣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自主探究直奔中心

1.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①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 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① 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设计意图】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②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③ 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名读赛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让学生从熬及渔夫 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②指导朗读。

(读出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决心。)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两个沉默的含义)

(第一次,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师结:其实他们是最富有的人。

5.出示当堂检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说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11、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雷老师这节课构思巧妙,引导得法,亮点多多,显示出她扎实的教学功底,让我心生敬佩。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雷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比如上课之前,雷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视频,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带入了紧张的气氛中。雷老师抓住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课前预热,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习的情感基调,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整节课我们都能感受到雷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雷老师让学生划出句子后,交流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可怕的,雷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这些文字,在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齐读等方式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品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我想,此时学生对洪水凶猛的认识不仅是开始时那段视频带来的,更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体会到的。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节课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雷老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比如雷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住几个重点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做事果断,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对老汉的敬爱之情在品词析句中层层深入,步步升华。

听了雷老师的课,结合我参加名师之路听名师讲授《桥》这一课,有一点心得再和大家一起分享。

10月18日至20日西安站的名师之路培训,以聚焦统编教材,创生新意课堂为主题。期间我聆听了童向感情朗读发起人王宗海老师讲授《桥》。王老师抓住山,让学生理解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稳如泰山,在面对儿子时父爱如山,同样是山,但含义不同。王宗海老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让我受益匪浅。及至听了雷老师的课,我认为,老支书如同一座山,他更是一座桥,一座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生命桥,一座联系党群关系的情感桥,一座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使命桥。引导学生感知这一点,既升华了主题,又紧扣时代要求,赋予教材时代内涵。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雷老师的课最终没有落脚到桥上来,是为瑕疵。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多听雷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12、纸的发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纸的发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要想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就要先知道一个意思是什么,所以还是要去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重点词句的含义,这与三上第六单元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策略是有共通之处的,但当时的重难点在于通过读懂句意辨析关键句并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而这个单元要更进一步,要了解怎么围绕写清楚,所以还要去关注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从说课环节可以看出,备课团队对语文要素的解析清晰明了,尤其是对写清楚的解释很详细。团队紧紧围绕着这一语文要素来备课,在解析文本时下了很多功夫,关注了文本在结构上的安排,关注了标点、句式的使用,如对比开头第一句中有没有逗号的区别,又比如思考文章为什么把薄片和麻纸的部分放在一起写,这些确实是学生(和我,哈哈)容易忽视或想不到的内容。

除了解析教材中的课文,团队还解析了辅助资源,用好课后习题和练习册中的表格,并且告诉孩子,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来梳理信息,方便后续有进一步的发现。一般在设计学习单的时候,都会直接提供表头,但这里,老师先告诉学生,表头是概括地告诉我们填哪些信息,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自己填表头,我觉得这也是重视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实际获得的体现,是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帮助孩子养成用好表格的习惯的。不过关于表头的内容,我个人觉得,除了简洁,还要准确完整。比如表头第二列第一格是记录在哪里,就有失完整,应该是把文字记录在哪里,或者为什么不直接用配套练习册表格中的记录文字的材料呢?感觉原有的表格表头指向比较清晰。除了表头,表格内填的内容也是我想与上课老师探讨的,在听课的时候就做了笔记,想要在一会反思中听听磨课时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过程。听完反思和薛老师的评课后,我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除了薛老师指出的方便,我当时记录的还有写竹片木片的特点是记录内容少是否有必要,龟甲兽骨或青铜器的可记录并不是材料本身的特点我想,在决定表格里应该留下哪些信息时,是不是首先要想明白,这些信息对下一步的教学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换一种说法,在这里梳理特点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材的课后习题里问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蔡伦是怎么改进的。改进是什么,课上小朋友说得很好了,发明是从无到有,改进是从有到更好,那么就要先明白之前的有哪些不好,才能知道后来的好在哪里。所以教师让学生着重去看之前几种造纸法的缺点,这个思路我也赞同。说回刚才的填表,我想表达的就是,前面表格中梳理的是特点,后文要学习的是蔡伦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上存在难点的地方,就是这个从特点到经验的转换。有的学生能说清楚特点,但是理不出前人经验,所以说不顺蔡伦为什么要改进,也就推不出为什么这么改进能让它得以传承。陈祳老师说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难度,让它不要那么难,所以我就有了一个思考,是不是可以在表格的最右边加上一列,表头上写经验?于是我开始想,如果真有这么一列,表格内填什么呢?我会写三条:第一,原料要易得、便宜;第二,制作方法要简单、可普及;第三,成品要轻便。这分别对应的是造纸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如果多出这么一阶楼梯的话,学生再来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是不是就会简单一些了?我也没有试过,只是有这样一个粗略的且不一定正确的想法而已。

所有人都提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我自己上这一课的时候,也给学生看了造纸视频(和朱煜老师一样放的是李子柒古法造纸的视频),看完后真的问了一问,这种造纸术工序这么多,又要切断,又要浸泡,又要捣烂,又要晒干(视频里还有起纸、裁纸),耗时也长(还要看天气),这些不都是缺点吗?当时同学们的回答提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我们不能用现代工业化的眼光来看待,或是说这些方法都有利有弊,这种造纸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成本比较低,适合普及给一般人,也就是文中说的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我今天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结合后文造纸术的优点里提到的大量制造来说呢?这种造纸术看起来工序很多,但是一次可以造很多纸,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好用呢?可是回到原文多读了几遍句子,我又把自己绕晕了,原料容易得到和可以大量制造的关系是什么,是因为原料容易得到,所以可以大量制造,还是不仅原料容易得到,而且可以大量制造?现在,这个问题在我心头萦绕,久久无法散去,希望得到解答或探讨。

13、月光曲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月光曲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学中,叶老师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叶老师让同学们在听《月光曲》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把画面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整节课,叶老师有收有放,使学生入其境而通其情,真正感受到了乐曲之美,文字之美。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评课,大家就怎样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教师预言的简洁、有效性进行了交流。

14、忆读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忆读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忆读书》是冰心写于1989年9月8日,即教师节前夕。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一生读书经历和感受,质朴无华于无痕之中告诉我们读书方法,选书标准,勉励青少年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理论性说教,而冰心回忆这篇回忆散文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第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起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本文是五年级上册读书明智主题单元第二篇课文,契合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文章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教学中要结合把握课文的要点,感受读书作用的大要求下,学习运用圈画法、表格法梳理信息方法,接下来我会采用两种信息梳理方法,顺利落实课后习题要求。

夏老师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法、表格法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以及好书的标准,读书方法等信息;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体会读书的好处,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课后拓展推荐一本好书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了铺垫,落实了读与写的结合。

本堂课,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抓住读书方法和批注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以后阅读做好铺垫。

夏老师这堂《忆读书》,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很好,尤其是能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电影中情感的变化。一知半解读书法的好处与不足之处,这个教学环节夏老师也设计得很好,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最后,作业设计也很完美,让孩子们热爱阅读,并且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孩子们明白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夏老师这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设计思路清晰,整堂课都是面带笑容,非常有亲和力。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比如: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片段,抓住重点段落等,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从而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15、夜宿山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夜宿山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基础,结合新课内容通过交流日常积累的诗句,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续通过新课的学习使学生习得和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形式美、意境美,涵养学生的诗词素养,培养其自觉积累的习惯。通过富有内涵的诗词教学引导学生爱都诗、会读诗、爱积累、会引用,甚至学习创作古体诗,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文化。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课前诵李白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接着出示宿字的义项引导学生解题,这也巧妙地渗透了借助查工具书联系语境理解句义的方法。通过自由读、合作交流、挑战冲关等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古诗,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结合看图、想象理解诗意,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自觉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师较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不足和建议:对于诗的节奏的体会,画的几句节奏线雷同,略显拘泥,明显能感觉与教师的范读节拍并不吻合;识字教学环节只是教师示范,引导学生书空,应当落实练写;在对诗的意境的引导上略显单薄,不足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高楼之危的妙处,教师应在对诗意有深刻的体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诗的妙趣,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16、姓氏歌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姓氏歌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总结而言,有以下优点。

 1、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及时评价学生,并且评价语具有鼓励性和针对性。 

 3、老师语速适中,教态亲切自然,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 

 4、沈老师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适合一年级的孩子特点。 

 5、课堂常规训练有素。

教学中,教师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语文课锦上添花。本课是识字课,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孩子的识字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当然,一堂课总有遗憾,课后我与冯老师进行交流,肯定了这节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这节课老师过多的经历放在了游戏中,形式中,课前没有认真的研读教学用书,没有把握好重难点,建议老师多看看优质课的视频这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17、小蜗牛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小蜗牛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地科普童话。本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采用歌曲导入。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以此因此课题《小蜗牛》。

二、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扫清字词障碍。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先由小老师带读,然后指名读、开火车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识记生字。

2.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吧,爬,呀,芽

3.比较法:金全;田回。

(2)标出自然段。

(3)在识记生字的基础上,借助连环画,大胆猜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出示问题: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2.小蜗牛走过了四季,小树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两个主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朗读指导。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者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蜗牛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温和的语气,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天真可爱的感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蜗牛妈妈或者小蜗牛,分角色来进行对话。

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读出感受。如通过关键词已经,可以强调小蜗牛错过了原来的季节,分别遇到了夏天、秋天、冬天: 读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时,可以读得慢一些,进一步感受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由此,通过问题的指引和反复朗读以此深入感受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以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四、书写指导

本课的四个生字都是合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上下结构,一个全包围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提示学生: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显长、显瘦;上下结构的字、包围结构的字,偏旁显宽、扁。让学生在观察字形的基础上,书空每个字,教师进行范写,学生进行连写。并师生进行评议并评选出小小书法家。

作为一年级首篇连环画课文《小蜗牛》,除了要完成提高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之外,还可以进行文体整合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小蜗牛家的故事》,将阅读从单篇走向互文,由一篇知一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童话的鲜明特点,感受童话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8、夏日绝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夏日绝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教学设想】

基于人文主题和诗歌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本课的教学有两个价值点:一是通过诵读,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如何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二是学习借助注释、结合时代背景等资料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读)、借(借助注释理解)、引(拓展资料补充)、议(研讨)读通诗歌,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积累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歌了解诗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板块一: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 出示《夏日绝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要点:夏日表明时间,这首诗写于夏天(公元1128年),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由四句组成。这首诗为五言绝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清照)

提示:结合自己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

要点:(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3)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设计意图】交流课前预习资料,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

板块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1. 自由朗读诗歌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第二遍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提示:根据七言的停顿是二二三,和以前所学古诗的停顿,找出五言二三停顿的特点。

要点: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朗读展示,同伴互评。

提示:指名读,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基于诗歌的音韵美,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与前两首七言诗的比较,在反复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五言诗二三停顿的特点,读出古诗的味道。

板块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初知诗意。

提示:运用上两节课学习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之前互相说说各句诗的意思,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中交流。

2.拓展资料,理解诗意。

提示:出示拓展资料,阅读下面三个小典故,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退至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设计意图】古诗文中,作者巧妙地引经据典,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补充资料,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和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

板块四:拓展背景,感悟诗情

1. 至今思项羽,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

提示:学习诗歌还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

2.阅读有关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提示:如果你是李清照,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

对朝廷统治者:

对自己的丈夫:

对将领士兵们:

对 :

3.说说在你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体会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1)面对浩浩江水,她吟道:

(2)丈夫的懦弱,她羞愧:

(3)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她渴望:

(4)朝廷的腐败,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只图安逸,她愤慨:

这就是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就是中国魂!

【设计意图】一首古诗,一段历史;一段心境,一卷人生;一声呐喊,满腔热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由诗及人,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拓展延伸,反复诵读,由诗及己,与诗歌共鸣,与诗人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1.同学们回去搜集爱国名言或诗句。

2.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板书设计】

作人杰(浩然正气)

夏日绝句

为鬼雄(铁骨铮铮)

19、习作即景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习作即景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习作: 即景》教学方案

评改指导

【教学目标】

1.根据评价标准,初步修改典型习作。

2.拓展作文思路,自主修改习作,积累动态描写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

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已完成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

1.谈话导入:在同学们的笔下有笼罩校园的雾孩子,有顽皮地吹拂落叶的风娃娃,有夕阳斜照下的大海,还有晨曦中的公园让我们交换习作,互相欣赏一下吧!(板书习作: 即景 评改指导)

2.小组内互读习作,初步评价习作,得出评价标准。(板书:梳理评价标准)

(1)让学生互相读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议一议谁的习作写得好,好在哪里。

预设1:小明的习作能按顺序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具体,还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预设2:小丽的习作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等的变化,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还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2)启发学生思考:就本次习作而言,好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结合习作要求和同学的习作,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即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预设:

《 即景》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1.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

2.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

备注:前一项内容比较基础,分值为2颗星;后一项内容是本次习作修改的重点,分值4颗星,共计6颗星。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紧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可为后面的习作评价和修改作铺垫。

二、评改指导

1.探究任务

对典型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明确修改方向,学习修改方法。(板书:明确修改方向)

提示:全班评价、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2.探究活动

(1)出示典型习作一,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典型习作一:《雾中即景》片段

到了上午,雾就更白了,更浓了。清晨,淡淡的雾在校园里飘着,像轻纱笼罩着整个校园。我站在远处看,同学的身影朦朦胧胧的,教学楼亮灯的窗口也像罩了层纱。空气湿漉漉的。浓雾很淘气,藏起了太阳的利剑,太阳刚露了一下脸就躲进了云里。眼前只有这白色的雾,像牛奶一样,分不清天和地,更看不清人影。道路两旁的路灯眨着它们那黄水晶般的大眼睛。中午,太阳探出半个脑袋,雾一下子淡了。

①边评价边思考:你觉得这段文章好在哪里?又有什么问题?

《雾中即景》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1.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

2.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

预设:本片段语言描写较生动,能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写出了雾的动态变化,但顺序有些混乱。

②追问:如果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就更清楚了?

预设:写雾的变化过程,可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清晨的雾,再描述上午的浓雾,最后写中午太阳出来后雾变淡了。这样写作思路就清晰了。

③师生共同修改典型习作一。

预设:

清晨,淡淡的雾在校园里飘着,像轻纱笼罩着整个校园,空气湿漉漉的。我站在远处看,同学的身影朦朦胧胧的,教学楼亮灯的窗口也像罩了层纱。道路两旁的路灯眨着它们那黄水晶般的大眼睛。太阳刚露了一下脸就躲进了云里。渐渐地,雾更白更浓了。浓雾很淘气,藏起了太阳的利剑,让人们的眼里只有像牛奶一样的白,分不清天和地,更看不清人影。中午,太阳探出半个脑袋,雾一下子淡了。

④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回顾观察顺序,看看是否把变化过程写清楚了。(板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2)出示典型习作二,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典型习作二:《月夜即景》片段

晚上,我走出家门,发现今晚的天空干净得很,没有一丝云。一轮月亮把小区照得亮亮的,似乎星星也暗了许多。月光下的小池塘更亮了,水里能看见圆圆的月亮,偶尔有小鱼儿探出头。出来散步的人很多。

①边评价边思考:你觉得这个片段少了点什么?

《月夜即景》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1.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

2.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

预设:这一段按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描写了天空、月亮、小池塘、散步的人,有动态描写,但没写出动态变化。

②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月夜,哪些景物是有动态变化的?追问:怎样描述出月亮和小池塘的动态变化?

问题1预设:月亮和小池塘有动态变化。

追问预设:可以写月亮是怎么一点点升高的。描绘它一开始照到小池塘时,是什么样的场景;描绘随着月亮升到半空中,又是怎样的场景。描绘鱼儿探出头来之后,小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③引导学生思考:描写动态时,用什么词语能使画面更准确、鲜活?散步的人很多,要如何描写?

预设1:描写动态时,用动词、叠词等词语能使画面更准确、鲜活。

预设2:散步的人很多,可以写他们是绕着池塘走的,还享受着银色的月光。

④师生共同修改典型习作二。

预设:

晚上,我走出家门,发现今晚的天空干净得很,没有一丝云。月亮慢慢地爬上楼顶,把小区照得亮亮的,连平日里亮闪闪的星星似乎也暗了许多。月光下的小池塘更亮了,像一面镜子。走近池塘,能看清池塘里粼粼微波中颤动的圆圆的月亮,好像伸手就可以触到它。在我凝神遐想的时候,水里的圆月悄悄地挪移了,依然是那样颤动,池塘里楼群的阴影也挪移了,整个池塘也成了一个人间的圆月。偶尔有调皮的小鱼儿探出头,荡起的水纹一圈圈扩散开来,让这圆月微微动起来。池塘边的小路上,出来散步的人很多,他们绕着池塘边走边聊,享受着这银色的月光。

⑤小结:抓住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数量、声音等),来描述景物的动态变化。同时,恰当运用动词、叠词,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修辞等方法,能将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得更加生动。(板书: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设计意图:习作完成后,结合典型习作(可以从学生作品中选取典型片段),指导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进行对其进行评价和修改。让学生在评改活动中,明确修改方向,学习修改方法。

三、习作分享

1.互评互改,分享习作。(板书:评改、分享习作)

提示:小组成员之间阅读、评价、修改习作,并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分享。

(1)指导学生按照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和修改典型习作的思路,再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写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提示学生关注书写规范和标点符号等。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学生修改习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改的。小组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交流分享。

2.教师小结:同学们,按顺序写,要写好事物之间的衔接;写出动态变化,不仅要有动态描写,也要有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这样的文章才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佳作《日出即景》吧!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评改,能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在交流中反复修改,巩固学到的评改方法。而习作分享活动,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扩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得到一些习作的灵感。

四、佳作赏析

1.出示与本次习作主题 即景相关的习作例文供学生阅读。

日出即景

今天,我特意早起去看日出。我遥望着东方的天空,焦急地等待着。①

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这时,万籁俱寂,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鸟鸣。②

一会儿,天边浮起一片红云,山峦、树梢都像盖上了一层红色锦缎那是朝霞,太阳就要出来了。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红红的,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害羞少女,悄悄窥视着人间。缓缓地,太阳一点一点地向上升,终于,它露出了整张脸。

这时,霞光万道,半边天空被染得通红,广阔的大地也被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在晨风的吹拂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鸟儿披着一身红霞,唱着歌,在天空飞着。此刻,寂静的村庄也醒了,人们开始了晨炊。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过了一会儿,红光悄然散去,太阳射出万道金光。天更蓝了,像深沉的大海,辽阔而明净。云也变了,白花花的,显得无比柔和。远处的山峦露出了清晰的轮廓。近处的树木,秀美挺拔,亭亭玉立。③小路上,人影点点,笑语阵阵,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④

这美丽的景色感染了我,陶醉了我,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融入了朝阳的光辉里。⑤

2.师生合作,简单分析范例,教师对这篇范例进行整体评价。

(1)批注:

①交代时间和要写的景物。

②描写日出前幽静的环境,与日出后的热闹景象形成对比。

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升起后的景物变化写得生动形象。

④前6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景物的变化。

⑤结尾点明主题,表达自己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之情。

(2)总评:这篇习作按时间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不同时间的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形象。语言简洁生动,景物变化丰富多彩,值得大家借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在赏析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有条件的话,选择同学的习作中打动自己的风景进行观察和欣赏。

20、望天门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望天门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课后工作室成员就崔贵宝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古诗教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家各抒起见,围绕主题有争鸣,有碰撞,有启发,有思考。

崔超:

崔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耳目一新:新老师,新理念,新课堂!一开始老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用读题目、读注释、读关键字、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利用导学单,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的后两句,水到渠成。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体会诗意,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读,学生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岳春霞:

一、打破常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讲解这首古诗时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感受这首诗的非凡意境.从第一句的开字,引导学生体会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从第二句的回字,引导体会天门山的奇险;第三句的出字,体会诗人以动写静的手法:从第四句的来字,引导体会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学生学得主动,同时渗秀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题目读注释读画面读关键词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

关文秋:

崔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这节理课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古诗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举象入境,由境悟情,认真挖掘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方案。通过5个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充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且教会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读题目、读注释、读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跟学,后自学,由扶到放,不仅仅只教会一首诗,而是授之以渔,本节课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王秀红:

《望天门山》观课议课交流研讨材料: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时都略觉吃力。崔老师的这节课,从抓关键词入手,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词。整堂课课堂氛围很活跃、呈现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的和谐画面,学生小组学习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崔雪: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后,如何进一步感受诗情、抓关键词且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该诗应该从意象入手,要在线诗歌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以及由这些想象参与构成的画面,情调或氛围,然后让自己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这种艺术境界,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位意象迅速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把握意境特点,接收美的熏陶

四、抓住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崔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举象入境,由境悟情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词,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接受美的熏陶。

何辉:

听了崔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使我对古诗教学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崔老师让学生们通过关键词理解诗意,举象入境,由境悟情;古诗前两句讲解细致,教会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后发预习单让孩子们自学后两句。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学生们受益匪浅。

在教学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个环节,崔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找出了关键词断、开、回理解句意,然后想象滚滚长江之水扑面而来的场景,感受长江的壮美与势不可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入了诗人的经历,让学生由境入情。

崔老师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研究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胡文杰:

纵观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时间分配有些不合理,在最后理解诗句意思的环节少点时间。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读主题,注释,抓住关键词,引导着学生悟入情境,再由情境悟出诗人的感情。

本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高云峰:

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本单元的数学目标是通过课文内容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由此产生对祖国的热爱

崔老师的教学亮很多。通过读题目,读过释、读画面、读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从课堂的导入到老师的范读,再到诗文的译文,最后到找重点词、字、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进而升华学生对祖回山河的热爱.丝丝相通、环环相扣.课堂有序、想象的环境下进行。

特别是崔老师,重点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感悟了古诗的吟唱。

张鹤:

崔老师介绍了四种学习古诗方法:读诗题、读注释、读关键词、读画面。通过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等大量诵读的过程,抓关键字断开联想情景,由境悟情。在教学中,先介绍方法,师生共同学习前两句,再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学后两句,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学生抓住关键词,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举象入境学以致用。崔老师引导学生从诗人写诗的背景去理解诗的意境与诗人的胸怀,由境悟情,再现诗人描绘的艺术境界,使学生轻松进入诗境,课堂气氛治跃,师生共同享受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美学盛赛。

张丽巍: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在平时教学中有些吃力。本节课教师将学生引进情景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古诗意、境的营造,由境中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崔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课题,从望字中引领学生进入古诗意境中。紧扣文章的重点通过古诗中的重点字。理解句子的句面含义并抓住重点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然后点拔、提问、引导、纠证,整个过程中学主都紧紧跟随。学生的想象之花不断绽放。后通过范读,划合节奏朗读。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充满感情。在后两句诗的教学中,更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让学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学生对本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关莉莉:

崔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按照古诗学习的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的环节进行的。其中的明诗意、悟诗情的环节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以及对重点字的深度解析使学生在诵读中自己领悟了诗意,诗情自然而然跃然纸上。学生学会了自己如何去读古诗、解古诗、悟古诗,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及大促进。值得学习!棒!棒!棒!

汪玲:

本节课的教学从望着眼,读题目这释,读画面,抓关键词断 开 回 出 来四种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感受诗人的志向。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老师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上

下到了功天,如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再加上老师的范读,使学生读出了本首诗该有的韵味。结尾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李白作此诗时心情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更是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徐秀丽:

我觉得这节课崔老师能够紧密围绕主题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整节课上得既真实又扎实。

崔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既帮助学生入境,又梳理了学法;又通过富有层次地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入境悟情;最后又通过拓展资料,让学生在走进古诗后又走进作者, 更深刻地感悟诗情。整节课的内容安排都是紧密围绕主题,服务于主题,是有效的。

崔老师在指导朗读方面充分发挥出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读诗要节奏合理,讲究抑扬顿挫,突出关键词。在反复感情丰富地诵读过程中,学生必定需要不断想画面,从而悟诗情,不知不觉中反复实践着古诗的学法。

崔老师不仅仅立足本节课教学,更是通过一节课带动一个类型文体的学习,通过课中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活动,老师每一部分的板书,教会学生如何入境悟情。崔老师时刻体现出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追求。

21、望洞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望洞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背景

当今世界是一个智力时代、头脑世纪和思维新千年,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创始人:东尼.博赞。

自从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之后,就被人们当作终极思维工具。迅速带领人们走上一段神奇的旅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二、实践构想

实践构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教会学生画思维导图并积极应用于课前预习中。其次就是建立四人小组,建立小组时要确立规则,明确任务分工。

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借助课前预习时画的思维导图,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创造生成性的课堂。

三、《望洞庭》教学实践及点评

1.课前导入:看图猜诗句

在导入环节分别是出示有关图片猜对应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猜出诗句并背诵整首古诗。

【如是我思:我想的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知的同时将已学过的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古诗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连接,形成知识上衔接。】

【点评:导入很好,通过看图猜诗句的形式将图画与诗句连接起来,不仅复习旧知,同时打开学生的思维,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解题目

思维导图学古诗的第一步是解题目,这个步骤是分解题目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如《望洞庭》,将题目拆分成望和洞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知道望即远远地看,洞庭结合注释可知是洞庭湖,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远远地看洞庭湖。当然古诗题目不止一种解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题目,如从类型来看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来看,这是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也就是山水诗。后面两种解法是学生不知道的,所以教师要做到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

【如是我思:在解题目这个环节一开始我想的是这个题目很简单没有其他的解法,但是在S老师的课例启发下,我发现古诗题目的解法不止一种,可以有多种解法。】

【点评:解题目这个步骤处理得很好,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的作用是穿针引线,适时指导,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未知适时引导,而不是处处指导。】

3.知诗人

这是思维导图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我先请人介绍作者刘禹锡,学生结合所查阅的资料知道刘禹锡字孟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接着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这首古诗是在刘禹锡贬官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但是学生把贬官说成了贬值,所以我即使纠正了学生说法的错误,刚买回来的东西价格就下降了这才叫贬值,古代被皇帝降职叫贬官。

【如是我思:这个环节就是在按照流程走,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都是 学习古诗不可避开的环节,是为理解古诗服务的。唯一的考量就是引导学生着重了解与学习古诗相关的信息,无关的则不必多讲,也就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把握好适度原则。】

【点评:这个步骤没问题,与理解古诗无关的信息简单处理即可。】

4.明诗意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个步骤也是最难的一个步骤。包括三读,懂诗意,记图标。

(1) 三读

三读包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悟。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是一起进行了,思维导图上有教师提醒的难读的字音,当然学生觉得难读的也可以标注好拼音,关于节奏是标注在书上。这都是课前预习做的。课上需要小组讨论他们的预习效果,目的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质疑、补充。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就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

【如是我思:这个环节我是没有真正理解其每个步骤的目的的,所以没有达成教学目标。主要问题就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小组合作的目的。】

【点评: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作用不明显,所以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两个目标完不成。一教师抽小组展示时没有着重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应该用PPT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目的意识,因此小组合作没有起到作用。二是小组展示应该多样化。】

(2) 懂诗意

这是最难实践的一个步骤,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环节也是课前预习过的,但是一个学生的力量的和知识水平是有限的的。所以小组合作的目的也是纠错、质疑、补充。在学生合作完成之后,也是通过随机的方式抽取学生展示,要求是一人一句,先说词语的意思,在整句连起来说意思。在学生刚说完意思时我就急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时牵着学生再走,如对于两相和的理解,先让学生理解和的意思,两指的是水光和月光互相融合,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面的宁静之美,怎么引导学生也说不出宁静,最后说了个平静,但是我知道,这两个词语意思是有差别的。于是再让第一个学生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又是第二个学生分享第二句古诗的意思,我出示未打磨的铜镜给学生看,问未打磨的铜镜给你什么感觉?生说模模糊糊的,我出示图片,看此时的湖面就像未打磨的铜镜,又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了很多词语都没能说出我想要的朦胧一词。于是我自己说出了朦胧一词。接着第三句古诗,没有点播,最后是第四句古诗,我结合课前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问八百里洞庭作者为什么觉得像一个小小的盘子,偌大的君山怎么像一个小小的青螺呢?学生很快明白是因为看的角度问题,因为诗人站得远,始终哪个词体现了作者看的角度,生回答望字。我说是怎样的望,生说是遥望。接着就是出示图标背古诗。

【如是我思:这个步骤我是没有扯清楚的,思路不清晰,时时牵着学生走,上得很痛苦。】

【点评:一学生上课不能看参考书;二没有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一人一句,小组内纠错、质疑、补充,不行再是班级内纠错、质疑、补充,还不行教师再指导,或者PPT补充,小组长总结全诗意思,读古诗意思,会背的举手,展示图标试着背诵,如有些不能背诵给时间背诵,教师巡视看谁图标画得好,再挑学生的图标背诵;三一句古诗意思讲完才能点播,中途不能随意打断学生;四学生诗句意思讲得好就不管他,进行下一句。但是要点出学生说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五小组合作要求应该打在PPT上;】

(3) 记图标

这个 步骤主要是针对背诵。上面已经说了。

5.悟诗情

我说孩子们我们背着背着仿佛来到了洞庭湖边,假如你就是刘禹锡你会说些什么?抽生说。作者把眼前的洞庭湖写得这么美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呢?生说喜爱。

【如是我思:在我没有明白思维导图的看图顺序时,我是强行把这个环节放在这里的,所以显得刻意,突兀。】

【点评:先入诗境再悟诗情,顺序搞错了。】

6.入诗境

怕学生入不了诗经,我特意安排了配乐朗读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选择你喜欢的画面写一写。我巡视着孩子们,发现这个环节对他们来说有点难,学生能把古诗的意思写出来就不错了。但是也有个别的写得稍微好点的。用上了一些比喻形容洞庭湖的美。

【如是我思:这个环节一开始我就觉得很难,实施起来的确还是有点困难,因为前面的明诗意我没有上好,学生的思维没有彻底打开,所以在这一环节也出现了问题。】

【总结】

1.用思维导图+小组合作上古诗是我第一次,虽然算不上完美,但是也有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形式相似,导入环节、解题目和知诗人这三个步骤都处理得不错。这是成功之处。

2.经过S老师的点评,我如梦初醒,明白了看思维导图不能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是按照顺时针方向看的,所以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最后两个步骤是反的。

3.经过S老师的点评,我从原来的思维导图的皮相更深入了一步。我在原来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确定了小组的规则:小组内分为一二三四号,一号是组长也是主持人,负责维持组内秩序,负责给组员分工,负责主持组内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环节,组长先读,读完后问有没有人提意见,如果有,针对组员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做到准确后即可下一个成员朗读一遍,组长问有没有提意见,以此类推,目的是为了达成小组合作的目标。当然小组长还要确定小组展示的形式,展示时负责起头。这是点评后我对小组合作的细化。当然在懂诗意环节也是如此进行。

4.我更加明确了以学生为主题,思维为引线,教师为引导,适时点播的原则。

5.导图是思维工具,小组合作是思维碰撞,入诗境是高阶思维。

6.整体点评:学生朗读有点拖,纠错、质疑、补充需强化;声音太小音响思维碰撞。

22、天窗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天窗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结合经历,释慰藉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板书:天窗)

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

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紧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慰藉。

板块二 反复朗读,悟慰藉

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

(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这时候是什么时候?(预设:夏天阵雨来了时)

②师引导: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③示例: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玩耍和嬉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

④师引导理解: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心情?

⑤生自由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到屋里来啊!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命令、不可违抗)师指名读。(板书:进屋)

b.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预设:无奈)师指名读。(板书:被逼)

⑥师小结: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抚慰,因此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交流句段二,指名朗读。(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朗读。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比较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示例:课文中的语言更生动形象。

③仿写练习。

a.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模仿想象。

课件出示;

请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将句子写具体:

这雨,像泼,像倒,从屋顶直泻下来;这风,用力地撕扯着大地;这雷,一声怒吼,震耳欲聋;这电,带子似的飞速一瞥。

b.生自由仿写。师巡视指导。

c.师指名交流,相机出示范例。

④生齐读。师引导: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⑤师指名交流。(示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⑥引导想象。

a.师引导: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透过小小的玻璃,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b.示例:红叶(相机指导朗读,想象着风、雨、雷、电威力巨大无比的状况进行朗读)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思考:

①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②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预设:天窗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板书:神奇)

③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示例: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3)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在学生理解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板块三 拓展交流,谈慰藉

1.拓展交流。

(1)师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失落和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呢?请大家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2)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小练笔。

师:大家也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课后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作品。【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23、四季之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季之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师站位。教师在教室的站位,不要因为点击课件的习惯导致只关注班级里某两组学生。

教师语言。一方面,考虑文本的特点,《四季之美》因其散文性质,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诗意柔美的,在带读和范读的时候尤其要凸显。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的语音语调也要变化,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朗读层次。品读的课文的大致流程应该是读品(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谈感受)教师引导小结要求再读,因此朗读指导要有层次的递进,学生赏析完文段就应该带赏析后的体悟去朗读,这样才能读中悟,悟中读。

学习任务单。学习要有检测成果的环节,课堂任务单应该贯穿课的前中后进行,课后作业要开放性、层次性。

教学引导。教师应该充分预设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当教师问到春天黎明的天空还会有什么变化时,学生已经说了会出现各种事物,那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用上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一说。在导入的时候,问学生最喜欢什么季节,教师可以先给个模板,如我喜欢秋天,是因为秋天硕果累累,我感受到丰收的快乐。抛出问题不是追求学生回答完就结束了,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一定要多次反复强调,并落实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本课的动态描写。总结方法后学生应有会找、能写的运用能力。

板书问题。板书要提前设计好尝试摆放,关注其大小和颜色。这次的副板书字体太小。

内容设计。本课的思路很清晰,但是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把四个季节一起教,去掉字词教学。调整的思路,应该是复习导入赏析春季(扶)自学其他季节(放,小组合作)练笔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群对课程的牵引作用,优化教学设计时,尝试考虑加入真实情境和用任务群串连教学内容。

24、四个太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个太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进行了训练,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评价语及时、到位。

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 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作。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25、司马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司马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毕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小学中段的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英春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第一个是读好这篇小古文的停顿,并背诵下来。她教给学生一种古文背诵的技巧,也就是切割句子,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读着读着,很自然地就背诵下来了。

第二个目标是:说出文意,感受到司马光的机智,并与王戎对比,拓展学生思维。英春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重复教。重点是帮学生解决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如瓮和缸的区别,如弃、去等重点字的理解等。语文的学习还是从字、词、句到篇,写人的文章要有事,因此抓住司马光击瓮这事,抓住重点词,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仁、智、勇。与《道边李苦》的王戎对比,学生发现了相似点,都是七岁,都很聪明。但聪明又有不同,司马光是急中生智,王戎是事还没做就知道结果,做事理智,这儿的拓展延伸很有意义。第三块延伸到了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语文与做人,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简约而意丰。英春老师在开始时用册、典的图片导入,引起动机,让学生知道册是用线把竹简串起来的书,这跟后边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发现文言文为什么字简而意丰做好了铺垫。古文与现代文比较的差异,跟书写的工具有关系,后来纸、笔的发明改变了很多,现在的人可以整天不拿纸笔也能活下来,因为可以借助网络。一节课后,学生已感受到了文言文简短、单字成词、从右往左排列等一些特点。

另外,英春老师把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名字写到黑板上,有了老师的鼓励,说不定这两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特级教师。教师课堂上播下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好老师要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学尝试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相当大的空间。

评析台北教育大学 林于宏

26、清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清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师:我们在读一声和二声的时候,老师用短横来表示,读的时候声音就要延长;在读三声和4声的时候,老师在上面用短竖来表示,读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就要短一点。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这样的读法,试着来读一读吧。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试着读一读第1句?

生读。

师:声音延长很到位。第2句谁来?

生读。

师:这个魂字读得很到位,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第3句谁能试一试?

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在短促的地方都很准。第4句谁来?

生读。

师:再把村字读的拉长一点。

师: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把这首诗一起来读一遍吧。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通过划分节奏,再通过适当的停顿和延长,我们就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但是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那么在这首古诗当中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板书:情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推送的资料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组合作时间到。

生:我们快快来坐好。

师:现在请结合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句来进行汇报。

生:我们小组想汇报第1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请组员跟我一起读

生:我从第1句知道了清明节那天一直在下雨。

师:一直下雨,你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连绵不绝的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生:这纷纷的雨让我想到了像牛毛一样的雨。

师:你很有想象力。

生:雨纷纷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茫茫细雨。

生:我想到了一个词语烟雨蒙蒙。

师:这个词太美了,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你们的感受,请你们小组再把第1句读一读吧。

生读。

师:是啊,这样的雨在诗人笔下就画成了一个叠词,那就是清明时节

生:雨纷纷。(板书:雨纷纷)

师:这纷纷的雨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天气,实际上它还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那么你觉得它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读出了诗人伤心的心情。

师: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再也见不到他的亲人了。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仿佛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还有谁来说一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悲哀。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的亲人朋友都不在他的身边。

师:还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孤单的心情。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的亲人都去世了。

生:因为在清明节这天,作者没有朋友,一个人走在小路上。

师:看来你走进了诗人的心里,现在请你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全班来一起读。

师:感谢刚刚第一小组为我们带来的分享,现在请大家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汇报第2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请组员跟我一起读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了此时伤心的人不仅有诗人,还有路上的行人。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了欲断魂的意思是形容伤感极深,灵魂和身体就好像要分开了一样。

师:还有吗?

生:我从老师推送的资料当中知道了路上伤心的行人仿佛自己的灵魂都飞到别处去了。

生:我也从老师推送的资料当中知道了行人走在街上,打算给去世的亲人上坟。感觉自己很悲伤,愁苦。

师:是的,等到上坟的时候,他们心情会更加愁苦和悲伤。现在请你们小组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

师:同学们我们来想一下,以前那么温暖的亲人,此时变成了冰冷的墓碑,怎能不让人伤心呢? (指课件)读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我们再也听不到已经去世的亲人的声音,这怎能不让人难过?男生读。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我们再也看不到亲人的笑脸了,怎能不让人感到痛苦?女生读。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此刻又是雨纷纷,所以(指课件)全班一起读。

生:路上行人欲断魂。(板书:欲断魂)

师:同学们学习了前两句,在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天上下着蒙蒙细雨,诗人一个人孤单的走在大街上。

师:你很有想象力。

生:我仿佛看到清明节这天,天上下着牛毛细雨,路上的人都在想念着自己的亲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清明节那天,天上下着密而急的细雨,路上的人感觉自己很痛苦。

生:我仿佛看到了清明节那天下着茫茫细雨,路上的行人感觉灵魂要和自己分开,感觉很痛苦。

师:是啊,在这样的画面中包含了诗人多少的愁绪啊。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前两句。

生读。

师:诗人这样的愁苦该如何化解呢?

生:可以借酒消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

师:从这句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作者在着急地问酒馆在哪里。

师:那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着急的心情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那份焦急,谁还想来读?

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的那份渴望,还有吗?

生读。

师:你也是如此的急切。还有谁要读?

生读。

师:谁愿意来帮帮这位小诗人?

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从这句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诗人在问小牧童酒馆在哪,小牧童指着杏花村说,深处有一家酒店。

师:是呀,这位小牧童是如此的可爱如此的特别,他没有直接回答诗人,而是用了手上的动作去告诉他。现在哪位小牧童也来说一说,指一指?

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感谢你的回答,还有谁想当当小牧童?

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你的声音非常的响亮。现在大家都来当当小牧童。借问起~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板书:问酒家 杏花村)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街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古代诗人大力描写杏花赞美鲜花,那么杏花村在你们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杏花村在我的眼中是美丽的。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我仿佛看见了一座美丽的小村庄。

生:我心中的杏花街是香味满街的。

师:那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我仿佛也闻到了一阵芬芳。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生:我眼中的杏花村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好看的杏花村。

师:一个美丽的地方,对吗?

生点头。

师:那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了后面两句诗,在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诗人在着急地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杏花村。

生:我知道了作者在焦急的问牧童哪里有酒馆,只见小牧童用手远远地指向杏花村。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男生当诗人,女生当牧童。

生读。

师:大诗人在牧童的指引下找到了小酒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同桌在一起交流一下。

师:哪位同学可以来说一说?

生:作者可能会在酒馆里喝醉,然后在梦中想起自己的家人。

生:诗人会在酒馆里买很多很多的酒,把自己灌醉,然后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忘记昨天的苦恼了。

师:看来你也走进了诗人的心里,你非常的有想象力。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诗句当中,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7个字。(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却激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想象,再来把这首诗一起读一遍。

生读。

四、联系背景,体悟诗情。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杜牧。

师:杜牧非常有才华,从小就很关心国家大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他的内心也非常非常的苦闷。他就把自己的苦闷寄托在了小小的酒杯当中。因此还出现了这些句子,读~

生:半醉半醒游三日。

生: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师:到了清明节这天,诗人一个人走在小路上,身旁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他感到很孤单。同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苦闷,他的这种苦闷没有办法去消除。只好忍不住去找一个小酒馆大醉一场。现在带着对诗人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老师读诗句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面标红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师:在了解诗人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当中不仅描写了清明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情景交融。有关清明的古诗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句。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搜集更多有关清明的诗词,上传在我们的班级圈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师:(配乐)当经典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他将会飞向更加遥远的地方。接下来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经典咏流传。

播放歌曲《清明》

五、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清明》这首古诗它与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有关,传统节日它又属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部分。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努力去学习古诗,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27、牛和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牛和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便是每个单元既有人文主题,又有语文要素。要准确理解编排意图,需要将单元导语、课文、课后思考题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联系起来,整体考量。徐老师在四年级的拟编新课文《牛和鹅》的试教研究中,努力理解编排意图,反复思考:如何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如何结合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与困难达成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如何让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该说徐老师的这次试教,就是一次扎实而有效的探索。整堂课没有任何技术手段,很家常,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丰富的生长,安静而有力。

一、 精准定位教什么

确定目标首先要找到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内在的逻辑联系。本课的目标是学习课文中三个含生字词的重点句子,练习用多角度、变角度的思维方法去做批注。分析这三个句子,不仅包含着生字词学习,还很好地体现了本文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等人文思想。同时,多角度变角度为批注阅读提供了思维路径。所以,这条目标可以看到徐老师对内容与要素的精准把握,将阅读能力的训练置于学生阅读文本的真实困难中,让策略成为学生阅读的工具支撑并指向思维训练,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精准的目标还要基于具体学情。虽然批注阅读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此是零起点,将学生放在课程视野中去思考与推测,是了解学情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还不够,我们看到这堂课一开始就设计了有目的的提问: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你们有没有勾画过生字词?在旁边写出词语的解释或者写出段意?每一个问题都有明确的学情诊测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会一些简单的勾画批注;学生陌生的是批注这个术语和感悟式的批注方式;学生批注的基本习惯还有待规范。目标明确的提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情,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文本内容、语文要素、具体学情,综合三个角度以系统思考的方式精准定位教什么,这是教师下的第一个功夫。

二、共同建构阅读策略

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更考验中国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我们骨子里信奉传道而不是建构。40分钟的课堂,如何指向素养发展?这是教师要下的第二个功夫,需要好好理解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聚焦语言构建与运用,旨在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同构共生,体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言语性。其中,语言的建构、运用是显性的抓手,思维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内蕴的核心,获得审美和文化体验是伴随这个过程的内在体悟,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整体实现的过程。徐老师这堂课逻辑清晰,结构简单,在一个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基于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建构阅读方法,达成有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在双线并进中建构

思维训练和文本理解始终是这节课交织在一起的两条线索,文本理解为明线,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理解的深入越来越高涨。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教师的这些语言别让我们的感受溜走,拿出工具,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他写了两个角度的感受他不仅写了两个角度,还把两个角度联系起来想你们瞧,换个角度,我们的感受就更多了。赶紧批注在旁边,正是作为课堂暗线的思维训练。把学生的感受和阅读中的零碎信息提到思维的层面来总结,水到渠成地形成相应的方法,这就是建构。

(二)在言语运用中建构

整堂课体现了学生言语学习的过程,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全课可以分成三部分:跟着课文示范初识批注阅读、在重点句的理解中操练批注阅读、阅读整篇文章掌握批注阅读。通过让学生亲历认知操练掌握这个完整的建构,将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总结出批注的一般方法后,徐老师又进一步提问:你们有没有勾画过生字词?在旁边写出词语的解释或者写出段意?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其实那也是批注的一种,我们并不陌生。这样一交流,就联系了学生原有认知,帮助学生将新知与旧知链接,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同时让学生有了真切的获得感,策略从真实的言语对话中自然生长出来,这就是建构。

建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教师是那个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即便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所掌握的方法也是初步的,临时性的,需要通过反复的大量的阅读实践慢慢内化,最后变成学生的自动化行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学生具有了某种素养。

(三)完整回应为什么教

方法、策略始终是为理解文本服务,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重庆这几年的阅读教学研究一直提倡走好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这两个来回,体现完整的学科价值。在本课的教学结尾处,徐老师也用双线并收的方式设计了提问,带着学生借助一个故事来思考人的成长,也带着学生借助一堂课的学习走向阅读方式的不断升级。

统编本教材提供的精读课文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精准的语言学习价值,教学时我们需要回到初心,在教什么如何用建构的方式达成这节课完整体现了学科价值吗这样的自我追问与实践中获得教学智慧,这个过程也必将是教师专业精进的过程。

徐老师被家长称为刚需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很好地阐释了刚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所有学校所有教师的进步,这节课展示的是大部分教师都能学会的备课、上课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以启迪。

28、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说到听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听,怎么听。但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听课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我发现制约听课效率和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有备而听,而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听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盲从者,不做引路人。把听课当作一种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听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听课者才能让自己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三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堆,却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听课就是本分,是我们的工作,并且听课不应仅仅停留在了解情况的层面上,还应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就好比我们要求教师一样,我们动不动就问教师:这节课你能给学生什么?在听课中,我们也应该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能够给教师什么?教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什么?是毫无原则的鼓励吗?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批评吗?想必都不是,老师在经历了40分钟的忐忑之后,一定希望能够从管理者那里得到一些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听课后的收获?用哪种方式传递这样的收获更加恰当?如何帮助教师因我们的听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提高?这,都是我们听课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管理者,尤其教学管理者,其工作性质不应停留在一个吆喝型的管理者身份上,还应定位为专家性质的引领者的身份上这对我们负责教学的人来说,真的不容易。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也更应提倡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发展。试想,一位长期脱离教学一线的校长,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如何为教师,尤其为年轻教师示范?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校长成长的阵地。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对于本学期的听课计划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听哪些学科的课,听哪些老师的课,这些都不应该是盲目的。究竟怎么样听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出发。

学校的发展要依托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也应该是主管教学的干部的工作重心。我们可以从年龄上,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对不同年纪的教师,我们要考虑听什么课。我们还可以从教师的教育背景上将教师划分为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未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针对存在这样差异的老师考虑听什么课。再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新教师而言,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听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课,就要看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但由于工作精力有限,再加上事务、会议那么多,听的计划总赶不上听不成的变化。怎样改变听的方式,如何让听课者与上课者达成心灵的共鸣,如何带动更多老师自愿听课,这是我这几年经常思考,并努力尝试实践的课题。因此,上个学期,围绕听课,我依据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条件,精心选择了几十位老师的课,认真聆听,写下捉虫或称课堂拣金的文章21篇。当然,写是有针对性的,是为了教学中的有心人能够借此举一反三的。这当中有写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的,有写给已经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有写给个人发展进入高原期的,有针对语文讲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还有针对其他学科的,如《数学,要眉清目秀》《一堂科学课好在哪儿》《向有氧的教室走去》。用文字及时记录听课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对于自己是梳理的过程、成长的足迹,提供给上课的老师,则又成了额外的收获、珍贵的资源。

此外,上学期,我还与语文老师们一起同备同上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共读、共教、共评,甚至共写的口号。结合教材的《三打白骨精》以及《三借芭蕉扇》等课文,我们开展了全面开花的轰轰烈烈的听课活动。暑假我要求老师们精读《西游记》原著。开学后,让他们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听我给教师的文本解读,然后所有语文教师共同备课写教案。接下来,就是大面积的听课。这样一来,每一位走进课堂听课的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感同身受的行动者、研究者、执行者。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走进自己的课堂以及别人的课堂,这样的听课我们认为其含金量是高的,是有效的。

于是,大家借助一个值得研究的经典课例,一起备课上课,一起听课,重点深挖这口井,通过不断研究,打出水来才算罢休这样,每个人在自己参与挖井的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教学研究成果的甘泉。这样就又比走一处挖一处的坑不知道强多少倍。最终,我们研究开发了9种课型,2/3的语文老师参与了上课。加上试教,老师们一共听了37节围绕《西游记》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课。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听课方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带动教师专业性发展的手段,是作为教育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可见,听课不仅针对管理者而言应当作为研究的专题,它更应让所有教师也把听课获得的利息转化到如吃饭睡觉般最自然不过的日常教学行为。教育管理者就更要思考,如何调动所有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课,变学校的要求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需,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然,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学管理者来共同缔造。我们也仍在努力中。

29、浪淘沙其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浪淘沙其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浪淘沙》(其一),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灵活的教育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听课老师来说,值得我们学习。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

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处处显示了教育机智。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2、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老师一改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微课(古诗中的用典)的使用,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

30、景阳冈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景阳冈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师:(说快板)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一天,思念亲人回家乡。

中途经过景阳冈,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

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把名扬!

师:这段话说的是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

师:这篇课文按照顺序都讲了什么?

生:先写喝酒,再写上山,最后写打虎。

师:这篇课文文白夹杂,是古代的白话小说,我先考考你们:大虫是什么?

生:老虎。

师:什么是吃酒?筛酒?

生:喝酒,倒酒。

【点评:快板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用快板书开课,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梳理了课文,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一举多得,简洁明快。听!好汉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就要开讲了!】

二、喝酒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师:好!我们先来看武松喝酒。武松喝酒与众不同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人可以喝到三碗,武松喝了几碗?

生:十八碗。

师:对,十八碗酒!相当于六个人的酒量!而且,十八碗酒他都是怎么喝的?

生:一饮而尽。

师:连起来,一起读。

生:十八碗酒,一饮而尽!

【点评:好一个一饮而尽!武松的豪爽、率真、坦荡的性格尽显无疑。】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我们来读一读武松和店家的对话。这样吧,同桌两人一人读武松的话,一人读店家的话,先来练一练。(出示对话。生同桌合作读。)

【点评:由读到演,让学生扮演一回武松和店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种感受。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选一组同桌来读。

(一组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师:大家给他们提提意见。

生:武松读的时候没表情,声音不够洪亮。

生:店家好像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念书。

师:是啊!说话还是要更自然一些。不过,他的台词比较多,我们表示谅解。我们看武松他很留心,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把括号里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真好!但是后面有个表情不对武松的笑,这个同学嘿嘿一笑,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豪爽地哈哈大笑! 下面一起来,你们都当武松,我当店家,我们来试一试!

【点评:由读书到讲话,从拿腔捏调的读到自然平实的说,是读的升华,需要在练读中下功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转化既有助于提高读的质量,也有利于增强说的能力。】

师:我们看,在这个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着桌子说快来筛酒,第二次他奇怪地问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第三次他笑着说哈哈!我可不醉,第四次,干脆直接把钱拿了出来别胡说,给你钱。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但不能光看表面。谁说说,从这个要酒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倔强。

生:固执。

师:对!倔强你不让喝,我非喝!从这一段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的武松,一个酒量很大的武松。(板书:倔强,酒量)

【点评:在学生活动之后,师生理清层次,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意蕴从要酒的过程看出怎样的武松。在文本具象的描写中,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抽象了解武松的性格。这既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三、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师:武松吃了十八碗酒,然后要上山。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他不相信,执意上山。可是上山之后,武松看到一张官府的榜文(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谁把这段话解释一下。

【点评:榜文半文半白,语言简洁。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字斟句酌,很有必要。把关键词语弄懂了,这段话自然就懂了。这也是阅读我国话本小说的方法之一。】

生:近期因为景阳冈老虎伤

人,如果有客商经过,要结伴过冈。

师:就是说过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生:趁午间过冈。

师:二是

生:结伴过冈。

师:武松现在是午间过冈、结伴过冈吗?

生:不是。是独自一人,黄昏过冈。

师:(指勿)请勿自误。这个勿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

师:(指误)这个误呢?

生:错误。

师:应该是耽误,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就是自己送死自己负责,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个告示,武松读出了八个字

生:山中有虎,单身莫行!

师:看到这样的公文,武松心里有了想法,请你拿出笔,打开书,读第4、5、6自然段,把几处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看看他都想了什么。

【点评:研读榜文,读出山中有虎,单身莫行八个字。此情此景,武松怎么会没有想法呢?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把武松的想法画出来,认真研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边读边批画。之后师生共同交流,找到四处心理描写的语句。师相机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点评: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人物的神态、语言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品读就是让学生慢慢品尝,细细品味。】

师: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读第一句。

(生读)

师:这时,武松相信有虎吗?

生:不相信。

师:但是,当他看到了官府的公告,他想

生: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武松怎么样了?

生:他想马上转身回酒店。他有点害怕了。

师:武松也怕老虎吧?但是转念一想

生: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

生:害怕。

师: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武松怎样?

生:爱面子!要脸面!

师:在面子和性命之间,武松宁愿选择

生:面子。

师:后来,他细想了一回

生: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师:他有什么心理?

生:侥幸心理。

师:再看最后一句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师:什么意思?

生:他在给自己壮胆。

生:他是在自我心理安慰,在骗自己。

师:你看,害怕的武松,要面子的武松,有侥幸心理的武松,自欺欺人的武松,是这样吧?

生:是。

【点评:这一部分还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体会。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了解只有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方能领略一二。对小学生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师:整个过程在上山和下山之间,武松其实一直在干什么?一个词

生:犹豫。

生:矛盾。

生:纠结。

师:但武松最后还是

生:上山。

师:说明他有什么?

生:胆量。

【点评:犹豫,就是心理矛盾,内心冲突。在特定的情势下的犹豫是人之常情,即使武松也不例外。关键是犹豫之时如何抉择取舍,是否当机立断,这也是杰出者和平庸者之间的重要区别。课文中这一段细致的描写,课堂上这一段较长的对话,绝非可有可无。它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为后文写景阳冈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

师:有人说,文章这样写有问题。如果让我来写,我就写:武松看了公告,然后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山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这样好吗?

生:人毕竟打不过老虎,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

师:是啊,武松以前打过老虎吗?

生:没有。

师:所以,他一听说山上有老虎,就说我上去打死它,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这样写真实不真实?

生:不真实。

师:他写武松害怕了,要面子,自己安慰自己,这样写真实吗?

生:真实。

师:真实!这就是武松的犹豫,武松的胆量!(板书:犹豫、胆量。)

【点评: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武松乃血肉之躯,本是个普通的人,他也会害怕,也会要面子。但是武松又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有胆量,有气魄,有本事,所以他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慌乱

师:不管怎么说,武松还是上山了,最精彩的打虎场面开始了。我们来读打老虎的场面。先请一个同学来读打虎的第一段。

生1:(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流利。但是,他放的是慢镜头吧?(生笑)我们再来试试,读出紧张的气氛,语速要快!

生:(语速很快地读)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师:这样读才能再现场景,一起读一遍,要读出武松闪得快。

(生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都突出了一个字

生1:快。

生2:猛。

生3:凶。

师:快,猛,凶。我们要通过朗读把这些读出来。我先问问你,这一段实际上是写谁在进攻?

【点评:大虫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再闪三闪,均在毫发之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浓缩成三个字:快、猛、凶。这是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此时,教师又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读来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而且使武松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由隐而显了。】

生:大虫。

师:谁在防守?

生:武松。

师:我问你,大虫做了三个进攻动作,分别是

生:扑、掀、剪。

师:武松也做了三次动作,但是这三次动作用了一个字叫什么?

生:闪!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大虫是扑掀剪,武松是闪闪闪。是这样吧?

生:是。

师:(指一个学生)你就是大虫,来,我请你做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掀!你把这句话读一读,你一读就知道怎么掀了。大虫背后看人

生: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做相应动作)

师:你先看前面大虫扑过来,武松往旁边一闪,现在武松在大虫的哪里?

生:背后。

师:对,背后,所以大虫要背后攻击。这个大虫是个高手啊,知道现在回头来不及了,怎么办?

(一生表演大虫用腰胯掀的动作,师生鼓掌。)

师:掀完了还不算,还有一个动作更难做,要用尾巴一剪!怎么剪?读这句话

生: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师指导生用手当尾巴,表演剪的动作。)

师:大家想想,假如老虎的尾巴碰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受伤。

师:假如老虎的腰胯撞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很危险。

师:是啊,一切都在瞬息之间!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之后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打虎的情景。这样指导学生读书,有趣有效。学生学习了语言,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我们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再现了打虎的场景。老虎扑掀剪,武松只用了一个动作

生:闪!

师:我把它换一个词,换哪个?

生:躲。

师:哪个词语好?

生:闪的速度很快。

生:用躲的话说明他很胆小。

师:所以他是闪,闪了以后就是后面的进攻,这叫以退为进。

【点评:换词比较,足见作者用词之精妙。看,一个闪字,武松的英气、豪情、胆识尽显无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语,必要时咬文嚼字,值得提倡!】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你们来读写武松的语句,我来读写老虎的语句。力求读出紧张的场面。

【点评:武松一闪又闪,化险为夷。先挫其锐,避其锋芒,再蓄势待发。看!武松是怎样收拾大虫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教学过程波澜起伏,起承转合,过渡承接自然流畅,可见教师的功力。】

师:大虫扑完了,该谁打了?

生:武松。

生:(读)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师:好,这两句话跟我读一读: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生接读)

【点评:此处,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烘托了气氛,读出了气势,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形象,也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此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找出描写关键动作的词语。的确,说的不如做的,英雄行为更能表现英雄的精神品质。】

师:好,武松动手了吧?可惜,唯一的武器哨棒断了。这一次武松要赤手空拳面对老虎进攻,我们来看最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一段我来读,但是你们有一个任务,这里面武松做了很多动作,你们边听边把最关键的动作找出来。(师范读,生听读,梳理出几个关键动词:跳、按、踢、打。)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的动作。第一个是什么?(生:跳。)第二个是(生:按。)然后他就干什么?(生:踢。)最后是(生:打。)在这四个动作中,有一个动作至关重要,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你认真比较一下,是哪个动作?

生:按。按住老虎的头,他就控制住了老虎。老虎的爪子、尾巴、腰胯都不能用劲了。这时他才可以踢老虎。

师:对啊,按住老虎,转败为胜!这个动作最关键!

【点评:行为由若干动作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语品读,不但使武松打虎具象化,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看似平常,却是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关键点,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打虎过程异常紧张。你觉得武松整个过程的表现怎么样?

【点评:让学生说说武松打虎过程的表现,是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由放到收,由开到合,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色。】

生:非常勇猛。

生:动作很快。

生:惊恐。

师:惊恐?武松在打虎过程中,他是不是非常冷静?

生:不是。

生:要不他也不会拿棒打的时候棒就折了,武松有点惊慌。

生:武松按住老虎之后,是乱踢,说明他比较惊慌。

生:武松是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是乱打,也说明他慌乱。

师:但是从按这个字,我们也看出武松具有超人的气力,如果是你去按,我估计老虎一抬头,你就到树上去了!(生笑)从这一段我们看出了武松的慌乱和武松的力量。(板书:慌乱 力量)想不想看看武松打虎的场面?

生:想!

师:注意: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感受惊险的场面。(播放《武松打虎》录像)

【点评:教师这里的提示十分重要: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看语言描写如何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师:惊险吗?过瘾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打虎的场面。你们读,我来闭眼想象画面。

(生齐读,在对话处分开对读。)

五、总结拓展

师:真过瘾!好像看见真的一样!你们发现没有,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从头来梳理一下阅读的感受,就会发现:武松酒醉要上山,我们的心就

生:提起来了。

师:后来店家劝他,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了。

师:结果他不听,我们的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当他看见了公文,我们以为他要回去,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结果他非要上山,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老虎一攻他,他躲过去了,我们放心了;拿起棒一打,折了,我们的心又提起来了。整个过程我们的心随着描写一起一伏,一提一放!这就是一波三折!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读书真揪心!

师:(指板书)你们看见没有,第一排我写了这几个字

生:倔强。

生:犹豫。

生:慌乱。

师:这些,其实都是我们一般人身上都有的,对不对?所以这个叫什么?

生:人!

师:但是第二排写武松的酒量,胆量,力量这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生:不是。

师:这是

生:神!

师:清朝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讲了一句话,讲到武松,他说武松是人,也是(生:神!)他有人的(生:倔强。)神的(生:酒量。)人的(生:犹豫。)神的(生:胆量。)人的(生:慌乱。)神的(生:力量。)

【点评:教师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适时、准确。当然,金圣叹的评论是对武松一生英雄行为的总结,而武松打虎不过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许多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即将展开。此时,本课的拓展延伸就顺理成章了。】

师:这就是《水浒传》中最闪光的英雄,千百年来人们最喜欢的好汉!施耐庵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亦人亦神的好汉武松。关于武松,《水浒传》一共有十回书描写,他还有很多故事,谁知道?

生:斗杀西门庆。

生:醉打蒋门神。

生:大闹飞云浦。

生:血溅鸳鸯楼。

师:对,最后武松上了梁山。同学们,看看武松一生的经历,你觉得他只是打了一只虎吗?(生答)对!除了景阳冈的猛虎,人间的恶虎他也打!欺男霸女的西门庆杀!强抢豪夺的蒋门神杀!陷害好人的张都监杀!武松的一生,就是打虎的一生!这些故事你们随后去读《水浒传》。下课!

【点评:留下回味的余地,留下故事的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时再要求学生读整本书,就不勉强了。】

【总评】

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是一堂渗透了课改新理念的好课,是一堂体现语文特点,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有特色的课,是一堂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采用读、思、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关键词语,通过读书,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通过抠关键词语,回归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还通过议,让学生自行揣摩,探究字里行间背后的意蕴。议后多有小结归纳,意在从形象到思想,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有分有合,分合有度;有疏有密,疏密有致。学生活动面大,参与度高,教师只是从旁指点,在关键时点拨疏导,在衔接过渡处穿针引线,表现出教师极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由话本演进而成书。作者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不像西方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教师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对人物的语言主要通过读来体会,对人物的动作,除了读,还通过演来加深印象,从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武松打虎作为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即不畏强权、迎难而上、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英雄故事,不应以类似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所谓的现代解读来曲解武松打虎的文学形象和思想价值。

教学总会有遗憾。本课有几处议多读少,失之于碎,需要改进。

31、江南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江南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前年,一批外地同行来沪交流,我为大家上了《江南春》。课后互动,一位老师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感叹岁月匆匆,物是人非,怎么不跟学生讲讲呢?我笑笑说:讲了,学生能懂吗?

教小学生读古诗文,教师最要紧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讲述欲。教师是成年人,有生活阅历,能读到一些参考资料,自觉对古诗有一定理解。于是走进教室就想多多讲给学生听。但孩子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教师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感受,或者把鉴赏辞典的注解灌输给学生,是不合适的。当然,有的同行也许是这样想的,哪怕学生现在不懂,我先说给他们听。以后总会懂。或许某些孩子确实如此,但一定有更多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教师用灌输的方式教厌恶灌输的学生,那么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学不好当下的知识,连以后总会懂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了。总之,教学古诗文尤其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适切性上花功夫。我在《让课堂说话(古诗文卷)》中列举了八种常用的古诗教学方法。但如果在一节古诗课中,数种方法一拥而上,那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前几天就听到一节这样的古诗课。多形式的朗读,仿写,补充资料,问题辨析,重点字词的理解,情境想象等等,一应俱全,可以全都用得不合适。

也是前年,素芬在农村学校支教,邀请我去为农村教师上示范课。去之前,素芬几次提醒我,那边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上课基本不发言。我让素芬录一段学生读课文的音频给我,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那次上了《半截蜡烛》,仍是用上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不少,而且还组织了情境表演。据说那节课给当地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过了一年,还有人提及。如果探究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适切。首先教学设计要适切。其次,教学实施也要适切。该慢的时候要慢,该快的时候就快。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就做足铺垫。

适切真要做到,也是难的因为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成全学生。

32、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灰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

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请同学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 ? 你们喜欢吗 ? 还有谁喜欢 ? 你从哪知道的 ?

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 ? 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第三: 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33、荷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荷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双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查找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出现了荷花的配乐画面、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多次出现荷花的画面。在结尾学生在读体会全文时,又加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

34、父爱之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父爱之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都会感觉激情满满,课堂上,你不由得被吸引。大家看张老师的板书场景有温度 细节见真情,我就想着今天评课的题目就是于场景中感触温度 在细节中品味真情。从课程呈现来看,以下几方面很值得大家学习:

一、课堂设计巧妙,让小舟满载父爱。

这堂课的设计与整篇课文的写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紧紧围绕父爱与小船展开。课堂一开始,张老师便配乐播放了一组吴冠中的水墨画,还精心挑选画有小船的作品,处室吴冠中的话语,引发疑问。后面的学习中不时穿插小船,结尾处又回到开课的语句,再一次走进画作,课堂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

二、细节品味情感,聚焦语文要素

《父爱之舟》是统编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张老师在课堂上是紧扣着语文要素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 如在梳理完课文中作者回忆的往事后,直奔教学重点逛庙会一部分,紧抓三处细节去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吃热豆腐脑和糊万花筒,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真切与深沉,在读品悟中感受父爱的深沉,在交流中还不失时机地补充资料,对作者爱的感悟更透彻到位。语文要素训练点的突破和大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体会作者描写场景、细节蕴含感情时,先导学后自学,运用圈一圈、画一画、做批注的方法来学习、交流、感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聚焦学习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课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学习经验。

到了高年级,如何做到长文短教一直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今天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长文短教最重要的就是要聚焦语文要素,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把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环节联系紧凑有效。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但这堂课中也存在几个问题,我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1.省略号的巧用:老师关注到了省略号的读法,文中第二段也有两处省略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场景,通过想象交流体会父爱,效果会更好。

2.练笔的设计:可以紧扣课文多找几处读写迁移点,让孩子把父爱的深沉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35、枫桥夜泊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枫桥夜泊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评论说不上,我觉得每次听课的过程呢,就是我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听完老师的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身上自带那种浓浓的书香气息,我们都知道,像古诗的教学往往都是比较枯燥乏味,但今天的王老师,他打破了传统的这种古诗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首先他以寒山寺的钟声来进行一个导入,这个声音是学生们不常听到的声音,本身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这时呢,再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这种氛围感,是一个写写着终生的诗句,将学生的探知欲拉满,此时他在顺势导入到今天的学习内容,那此时此刻在学生心中啊,他这首诗就已经醒了,有了一种厚度,同时也蒙上了一种一种这个比较神秘的面纱,吸引我们学生去一探,究竟想走进古诗中第二步呢是感受式的画面时,感受画面之前王老师他先引领学生反复的去诵读在读中去感受诗人的这种情绪,在和学生交流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无论是月落,乌啼啊等等,这些意象都让人有一种凄凉孤寂之感,以景融情。此时再让学生去体会诗人想表达的这种情绪,那这个情意就疏通了。第三步,学生他只知道愁,但是不知为何愁,那学生对诗的理解一定是不够深刻的,因此王老师他就引导学生从诗人客居他乡,然后科举落榜,生逢乱世的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去体会他们内心那种复杂的愁,最后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来感受股市的经典,当学生感受到枫桥夜泊,他的这种魅力的时候,往往是在带着诵读导入时一开始出现的那些诗句,在读的过程中,再来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我们诗歌就是经典的魅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张纪的内心,走进古诗枫桥夜泊,那么这是课堂上那种语文味就出来了啊,以上就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谢谢大家。

36、村晚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村晚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优点: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缺点:在课堂上的学生积极性还不太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提问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内容存在缺失。

建议: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37、慈母情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慈母情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 慈母慈在支持阅读,情深深在长远

关于这篇课文的不少教学设计喜欢分慈母和情深两方面进行讲析。

课堂上老师也着重引导学生剖析母亲辛勤、坚韧、通情达理的形象,再通过一些重点句的品读引领学生体味母亲深长的感情。

课堂这样展开当然也可以,只是这样的教材处理有点隔靴搔痒,应该说没有吃透文章的意涵,没有触及母亲的核心魅力和价值,没有真正体认到她对孩子的深厚感情。

其实,慈母与情深不应割裂,慈者,仁爱,母慈就是对孩子的爱,爱得到位,爱到点子上才称得上情深。

相较于一般母亲,梁晓声笔下的母亲爱孩子爱得得法,爱得深刻,体现了她眼光的独到和见识的高远。只有理解了她的这些特质,才能真正解悟课文中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深情。

母亲爱孩子有很多种方式,有的重在物质上的给予,有的重在精神上的哺育,有的只是一时的愿望满足,有的则看重长远的人生基础的夯筑,有的宠溺无度,有的则抠门吝啬。

但正所如《战国策》所言: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很显然,按人们的共识,只有那些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有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言行,才可以称得上慈母,尤其是非常年代,能牺牲自己,成全孩子,更有资格谓之情深。

毋庸置疑,课文中的母亲契合了这个标准。

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个文盲,却有远见卓识,能鼓励、支持孩子阅读,志在长远,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下,确实难能可贵。

梁晓声本人也因母亲这样的别样慈爱而改变了命运,成为这份母爱的最大受益者。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作为文章的作者,拥有这样的母亲,亲身感受这样的教诲,其感受自然是慈母情深。

在梁晓声这一代作家,尤其是知青作家群体中,他是难得的一个中文科班出身的。而这份幸运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归功于她对孩子阅读的坚定支持。

1968年,在时代的大潮中,年轻的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因为他看过不少书,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他担任过生产兵团的教员和报道员。期间,梁晓声也写过一些作品发表在当地的小报上。

1974年,复旦大学到黑龙江招生的老师在入住的招待所里看到了梁晓声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的小说,深为叹服,就按图索骥,找到了梁晓声,推荐他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试想,如果梁晓声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偏离,他的人生走向可能就截然不同。

在长篇散文《母亲》里,梁晓声就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写母亲如何不遗余力地鼓励他阅读,如何冒着危险保护他的那些书。

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

成名后的梁晓声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全民阅读的推广事业,担任了全民阅读的形象大使。

梁晓声是从小阅读,持久阅读的真正受益者。

回眸来路,他必定深深感激母亲为他做的这一切,尤其要感激母亲在阅读上超越时代的深邃眼光。

在社会获得长足发展的当下,父母鼓励孩子多看书,爱阅读并不稀罕,但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工厂女工能有如此见识实属不易。

课文中,母亲的一个女工已经很好地做出了对比,况且她还比课文中母亲年轻不少。

这样的母亲堪称伟大,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读透这份伟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析中国那个时代大多数母亲都具备的艰辛慈祥、通情达理等品质和形象上。

在教学上,我们只要抛出一个问题,问问孩子课文中的母亲与一般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有何不同,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快速抵达课文的主题。

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中进行比对,在课文中的母亲与自家母亲之间区分异同,在这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和时间,学生就应该能理解课文中的母亲慈在何处,情意深在何处。

从这个角度处理这篇课文,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培养起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这应该也是编者编排这篇课文的一个潜在意图,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借势落实。

二 学习课文层层铺垫烘托的绵密手法

梁晓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字功夫非常扎实,这篇课文值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亮点迭出。

像场景描写、细节刻画、反复手法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至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也能见出梁晓声笔触的细胞,值得学生品读揣摩。

但这些写法在很多课文中都能见到,不应是这篇课文写法上的学习重点。我以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它在整体布局上层层铺垫烘托的手法。

虽然这篇课文只是节选,却能独立成篇,浑然一体,无疑与这种写法的充分运用密切相关。

课文就写了一件事,写母亲掏钱给我买《青年近卫军》,但梁晓声没有直接切入,而是设置了很多铺垫。

也就是说,作者为了表现母亲支持买书、鼓励孩子阅读的情怀,做了很多的铺垫和烘托,层层推进,步步渲染,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爱孩子的深情款款道尽。

有的老师在梳理这篇课文的思路时习惯性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勾勒出想买书,初至工厂,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我买了罐头,我买到了书这样一个写作思路。

可这样的梳理显然体现不出作者文笔的绵密精到。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按时间线展开,围绕钱与书进行分析,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表达上的铺垫效应和思路的严密。

如果围绕钱与书梳理课文的思路,那第一部分作者写了家贫钱缺,买书无望,第二部分则重点写母亲赚钱艰辛,不该买书,第三部分写了母亲给钱爽快,支持买书,第四部分写母亲再次给钱,我买回了书。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有效的铺垫,反衬出母亲掏钱的干脆,写出了母亲支持孩子阅读的鲜明态度,写出母亲眼界的高远和深沉的母爱。

而我给母亲买了罐头,母亲毫不犹豫地再次给钱买书,这个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体谅,一个能被孩子体谅的母亲肯定是深爱孩子的,另一方面再度突出了母亲对我买书的坚定支持,这两个方面都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此外,同厂女工反对母亲掏钱给孩子买书,这个情景同样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突出了母亲在孩子阅读上态度的坚决,认识的深刻,也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

铺垫和烘托使得课文中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文章开头写到收音机,这个环节既点明作者想买《青年近卫军》的缘由,又写出了家境的贫寒,实在不该买书,有着鲜明的中心指向。

再说课文中写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既可为下文孩子体谅母亲作铺垫,又能突出母亲赚钱的艰辛,反衬出母亲掏钱支持孩子买书的伟大。作者收放自如,形散神聚,毫无废言。

这种紧密围绕文章核心意旨精选材料,层层铺垫烘托,有序布局的写法,使得文章无闲笔,处处有向心力,行文紧凑,针脚绵密。

我国古代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的文章,不宜再增删,此文选作课文后,相较于原文,一些删改客观上还是损害了一些表达效果,好文章是不容轻易删改的。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法已基本理解,欠缺的是认真精到的练笔,但他们更缺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如何强化主题的能力。

这篇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只要我们教师讲解到位,五年级的孩子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写法。

比如,我们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收音机?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工作的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写同厂的女工反对母亲给钱?作者为什么用四个立刻写母亲的忙碌?

老师抛出一二个问题作为示范,在讨论过程中再适当追问,课文的主题和写法就会越聊越清晰。再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问自答,学生就会越读越深,课堂目的自然达成。

所谓恰当的语言,也包括有层次地高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文这种层层铺垫烘托的手法也是一种恰当的语言形式,学生如果能学会并运用,无疑也是对本单元语言训练要求的一种有力呼应。

一篇课文解读的角度可以很多,只要我们能应和时代要求,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设想能落地,那么就不必太拘泥于既有思路,重复于陈词。

教学如爬山,偶尔走走新路,有时能欣赏到全新的风景。

也希望在校的师范生们能精读梁晓声的《母亲》全文,参悟文章感情上的深沉和写法上的精妙。

38、藏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藏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今天我聆听了合肥市螺岗小学李月老师执教六年级《藏戏》,老师标准的普通话,亲切的笑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听课老师来说,这节课收获非常大。

一、设计新颖,板块合理。从复习导入到初读感知,学习重点段落,最后梳理结构,体悟写法和拓展运用,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过渡自然。特别之处是老师打破课文顺序,把藏戏的三大特色把放在传说之前来学,与开头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使文章重点突出,也使学生对藏戏的特点印象深刻。这篇长文教学立即显得干净利落。

二、略读教学,简洁不简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计主要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通过多次默读课文,有批注,有思考,有学习小伙伴的汇报展示,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看似整个过程平常,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有夯实基础知识的词语理解,有激发学习藏戏的视频欣赏,有看图猜身份的游戏互动,有朗读训练的指导,有简洁明了的板书,在梳理结构,体悟写法的归纳,又一次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详略得当的语文要素。所以整节课老师准备是精心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老师匠心独运的一面,不着痕迹,处处留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辐射引领,学以致用。老师不仅仅在教这篇课文,在教学时还向学生渗透了这篇课文的写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聆听家乡黄梅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但由于时间和线上教学的原因,没有很好的完成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今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填补这一空白。

39、猜字谜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猜字谜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优点:有侧重点检查,关注后进生。引导学生深情朗诵,学习雷锋精神得到升华。小组讨论充分,延伸思想教育,说说身边的小雷锋和如何向雷锋学习。

建议: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优点:创设购买图书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获取验算的方法。

建议:课堂练习时要面向全体。

优点:让学生充分交流,加深对括号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理解。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建议:要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特别要关注后进生。

优点:准备充分,教态亲切、平易近人,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中积累。

建议:教学时间的掌控上,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一些,后面时间控制稍紧。

优点: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能注意到细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对课堂处理跟进到位,练习与新授穿插。

建议:发挥高年级小组学习优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优点: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练习本等课堂用品,养成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效果较好,指导很详细,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建议:个别环节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学生有些松懈,部分不在学习状态,用该考虑如何调动。

优点:学生听讲状态非常好,时刻提醒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抓住小学生容易满足的特点,夸奖、鼓掌给与学生极大的鼓舞,积极性非常高。

建议:讲究方法,有讲有练、由浅到难,穿插游戏,值得学习。

优点: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任务,这是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特别是让学生叙述六幅图,要求学生用课文语言来描述,这一环节非常好。

建议:有满堂灌的痕迹,学生自己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缺少互动。

优点:把握教材,课堂环节安排合理,善于引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黑板上标注生字拼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非常熟练,平时有这方面的训练。建议: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听讲习惯需要加强。

优点:学生学习状态较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深入理解课文,小组讨论有成效。

建议:给差生提供更多的回答问题、参与的机会。学生小组汇报以后,可以安排课后写下来当做一次练笔。

优点:准备很充分,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走进古诗情景。注重引导,学生兴趣比较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课自然,顺势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

建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多说,也可以尝试做听课笔记或随机练习

40、贝的故事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贝的故事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1.生字教学扎实,形式多样,有加一加、减一减,有找近义词的方法,还有相同结构归类、讲解多音字、加一笔等识字方法。插入捡贝壳游戏环节巩固识字,对本课生字归类教学书写,教学扎实。其中,识记甲的时候用加一笔的方法,日+一竖=甲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日+一竖还可以变成什么字呢?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汉字的奇妙有趣。

2.借助图片识字,直观形象 在出示贝字甲骨文书写时,先出示贝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细致入微地感受到甲骨文贝形象,体会古人造字的奇妙。了解贝字的由来及字形演变之后,老师还给孩子们推荐了一部十分切合主题的纪录片《汉字里的中国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甲骨文的兴趣火花。利用视频的方式讲解了婴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甲骨文这一类汉字的特点,也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母爱的情感教育,一举两得。

3.培养说话能力,提高素养 教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是循序渐进,先让孩子自主找出贝壳出来能保护肉体还有什么作用?接着引导孩子圈出贝壳之所以能被当作饰品和钱币的原因,锻炼学生从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随后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句子串联起来,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在教学的一点一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留足书写时间,目中有人 对于我会写的汉字讲解细致到了每一处关键笔画,遵循了先看再写的书写节奏,给孩子留有了适当的书写时间。整个教学中教师语言亲切,语速适中,教学状态十分的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41、白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白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 识字教学的多样化和层次性。

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识字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赋予字词生命力,大大激发学生丰富的识字乐趣, 学生在这种兴趣情感支配下识字、释意,一点都不枯燥乏味。

在理解徜徉时,更是图文结合,建立字形符号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对形近字的辨析、识记抓细、抓实。使学生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了词义,感受汉字的魅力,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丁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借助短语描述这棵白桦高洁的品质,说说白桦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理解了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丁老师的词语讲解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

二、巧妙地运用了读的艺术。

让我印象较深的是对朦胧一词的处理,丁老师出示了这个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抓住词意读诗句,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一种梦幻般的,似有似无的寂静。并读出朦胧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读出来。雪地寂静无声,在冰雪的映照下,四周呈现朦胧的光线。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

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丁老师巧妙的运用了读的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去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正是这样充分有效的读书,学生自然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道、读出神,读的特别有层次。

三、充分留足学生对话的时间。

教师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诗歌的魅力在于诗人情感的流露,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抒情诗,应该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

丁老师作为引导者,总是默默等待,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现代诗是一种良好的载体,承载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滋养、情感的熏陶、语言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行在语文路上的我们,且行且思。

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这便是:教师得法,闲庭信步;学生得法,学趣盎然。原来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也可以上的这样扎实灵动!丁老师丰富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