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难点探究:课文中天地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天、地、人的存在,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自然孕育了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源于万物,生存天与地之间,需按自然规律来行事。

2、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纸船和风筝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吵架了,最后借纸船和风筝又和好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与身边朋友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冷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忍让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顶和山脚。

第二部分(第26段):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9段):松鼠和小熊吵架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第四部分(第10、11段):松鼠和小熊和好了。

词句赏析:

1.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松鼠也希望和小熊和好,但是也没有勇气表达。为了一点点小事失去了朋友,松鼠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

2.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风筝朝他飞来表示小熊同意和好。松鼠因为重新找回友谊而激动地哭了。

3.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两个再也看不到表明松鼠和小熊吵架了,不交往了,也可以感受到松鼠和小熊的伤心和孤独。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呢?

纸船和风筝帮松鼠和小熊传递礼物和祝福,所以说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可是为什么两人还是每天折纸船和扎风筝呢?

他们虽然吵架了,可心里还是把对方当成好朋友,很想和对方和好,但都不好意思主动求和。

3.松鼠为什么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松鼠看到小熊的风筝,十分激动。他也想用这些纸船来告诉小熊自己仍十分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4.文中漂和飘有什么区别?

漂是描写纸船的,纸船在水中漂用漂;飘是描写风筝的,风筝在风中飘是风字旁的飘。它们的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

3、珍珠鸟课文解析笔记

珍珠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本文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爱的颂歌,告诉人们无论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脉络梳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可爱的雏鸟出生了,在我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我取得了小珍珠鸟的信赖,与它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点明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词句赏析:

1.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影子 小嘴是小鸟的剪影,透过剪影可以看出它们的自在。从可爱、鲜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

2.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是我对出世不久的小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此处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珍珠鸟可爱的样子,流露出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这句话连用三个一会儿形成排比句式,抓住了小珍珠鸟飞落站啄撞逃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小珍珠鸟淘气、欢快和自由的特点。

4.它先是离我较远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近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小珍珠鸟可爱、好动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作者笔下,小珍珠鸟就像孩子一样顽皮,可见作者心中充满了温柔的爱怜之情。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作者书屋里的小珍珠鸟却不怕它的主人。它会蹦到主人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甚至会趴在主人的肩头熟睡。这句话道出了原因信赖。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鸟相亲相依的情景,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珍珠鸟怕人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介绍珍珠鸟怕人的这一特点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因为怕人,才有下文鸟的居室;也正是因为怕人,才有了小珍珠鸟与我慢慢熟悉的过程,才使得这份信赖弥足珍贵。

3.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为什么从鸟笼中传出的声音却格外轻松自在?

因为我精心为鸟儿布置了幽静、安全的环境,向鸟儿表明我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发出的叫声,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4.小家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家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就像父亲称呼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称呼小珍珠鸟,可见对它有多么喜爱了。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我和珍珠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意?

课文从珍珠鸟的外形、叫声、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了它的可爱:(1)小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2)大珍珠鸟发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小珍珠鸟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3)小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脊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4)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小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活动范围由笼子到屋里,从桌面到我的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画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悠闲。这一过程反映 了我和小珍珠鸟之间亲密、友好的情意。

4、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鼓励它抓住机会,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红头在青头的鼓励下坚持不放弃,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

段落大纲:

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红头与青头玩捉迷藏游戏,红头悄悄地躲进草堆里,却被一头大黄牛吃草是卷进了嘴里。

第二部分(819):写红头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艰难历程,终于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第三部分(20、21):写红头感激青头,青头笑着安慰红头。

词句赏析:

1.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非常要好点出两只小蟋蟀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2.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红头默不作声地躲着,不易被发现,为下文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埋下了伏笔。

3.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被大黄牛卷到大黄牛嘴里了。

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等词句中,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红头根本来及躲开。

4.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写出红头在牛嘴里的紧张。两个救命啊表现出了红头的焦急和害怕。

5.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青头就给摔倒地上了。

句中扫摔两个动词非常生动,前者写出牛尾巴的大与有力,后者写出了蟋蟀的小与轻。

6.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悲哀写出了红头被吞金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而自暴自弃的心理。

7.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曾来蹭去。

这是对青头的动作描写,青头很机智,但是,这个动作也是很危险的,可是为了救朋友,青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可见它们之间感情深厚!

8.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高兴一词写出了红头的激动,与前面的焦急、难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谢谢你点明了红头对青头的感激之情。此时,红头深知: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是永远无法出来的。

9.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笑眯眯一词写出青头救出红头后的快乐与欣慰。作了一次旅行既与题目遥相呼应,又表现出青头的幽默风趣。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红头在和青头捉迷藏时被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再写事情的经过:青头一边鼓励安慰好朋友一边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利用牛反刍的机会终于想办法在牛打喷嚏的时候逃了出来。

2.红头是怎样跑到牛肚子里的?

青头和红头正在草堆里捉迷藏,红头躲进草堆里,一头大黄牛低下头吃草,红头没来得及跳开意外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

3.青头是怎样帮助朋友脱险的?

青头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先是让红头躲开大黄牛的牙齿,然后告诉红头牛有四个胃,让红头利用牛反刍的机会再一次回到牛的嘴里,最后它在牛的鼻孔里蹭来蹭去,让牛打喷嚏,这样把红头喷出来。这样红头就得救了。

4.红头从被大黄牛吃草时卷到嘴里到被救出来,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红头刚被卷进牛嘴里时,非常着急、害怕;被吞进牛肚子里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感到悲哀;最后在青头的鼓励下变得坚强起来,按照青头的嘱咐努力保持清醒;从牛嘴里逃出来以后,非常高兴、激动,十分感激青头。

5、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在信里告诉爸爸,她们在家生活得很好。两封信都表达了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意和浓浓的思念。

段落大纲: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5段):第一次写信,露西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将信揉成一团。

第三部分(第614段):在妈妈的提醒下,露西重新写信,她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好消息,并抒发了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词句赏析:

1.妈妈还在厂里,露西早早回到家。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爸爸不在家,露西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亲爱的爸爸,露西写道,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与思念。

3.那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着,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妈妈非常细心,也很疼爱露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露西为什么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因为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想念爸爸。

2.露西为什么把自己写给爸爸的信揉成一团?

因为她认为自己写得不好。

3.露西为什么高兴得叫了起来?

露西之前不知道下个星期天要去看电影,听到妈妈这么说,她很吃惊,很开心,所以高兴得叫了起来。

6、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叙述了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代飞机上安装了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的雷达,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词句赏析:

1.而且无论怎么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用了关联词而且即使也,既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敏捷,本领的高超,也为下文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实验做了铺垫。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3.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蝙蝠夜间飞行有哪些特点?

一是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二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撞;三是非常敏捷,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3.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小蜗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蜗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写了春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到树林里去玩。

第2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夏天了,妈妈又让它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第3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秋天了,妈妈又让它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第4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冬天了,妈妈让它待在家里过冬。

词句赏析:

1.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从这句话我们知道了小树发芽是春天的特点,也知道了蜗牛妈妈交代给小蜗牛的任务是到树林里去玩,体会到了蜗牛妈妈的和蔼可亲。

2.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这三句话是通过小蜗牛看的景象展现了小树林的变化。小树由长满叶子,地上长着许多草莓是夏季景物的特点,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是秋天景物的特点,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是冬季景物的特点。小树的变化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

3.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放大了小蜗牛爬行速度的慢,体现了小蜗牛坚定勇敢的品质。这种看似简单的句式的重复,能带给人一种平静的定力和坚持的力量。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

小蜗牛看到的是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因为蜗牛爬得太慢,当它爬到小树林里的时候已经是夏天了。

2.蜗牛妈妈给小蜗牛布置了几次任务?分别是什么?它完成了吗?

蜗牛妈妈给小蜗牛布置了四次任务:

春天,蜗牛妈妈交代给小蜗牛的任务是到树林里去玩,小蜗牛没有看到春天的景象,看到的是夏天;夏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回来,它没有摘到草莓;秋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采蘑菇,它没有采到蘑菇;冬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待在家里过冬吧。

3.小蜗牛都遇到了哪些季节?每个季节它都看到了什么?

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

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冬天: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8、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9、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天地人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难点探究:课文中天地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天、地、人的存在,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自然孕育了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源于万物,生存天与地之间,需按自然规律来行事。

10、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雪梅》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译文: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词句赏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11、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句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群儿戏于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可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危险至极。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其他孩子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持击是司马光的动作,此时司马光却是沉着地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水迸说明水往外涌的速度非常快,证明瓮大,水多,与前文足跌没水中相互照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击瓮的?

司马光是在一个孩子跌进水缸,完全被淹没,而其他孩子因恐惧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击瓮救人的。

2.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3.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12、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古诗大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文简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的山色。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对西施的赞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也是对西湖的赞美,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

重难点:

1.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西湖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

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起初是阳光明丽的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2.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高兴

3.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

① 二者同在越地(今江浙一带),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阿诺多姿的阴柔之美;② 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③ 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新奇别致。

13、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14、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词句赏析: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开门见山,引出主人公桑娜,身份渔夫的妻子,一个破暗含着这个家庭的穷,与课题相照应。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环境描写,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与外面恶劣的天气相对应的是屋内的温暖而舒适。干净的屋子,洁净的食具,看得出主妇的勤劳和能干,而这一切加之还没有熄灭的火自然就是温暖而舒适的补充说明了。

4.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省略号表示略去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着丈夫的安全,桑娜内心十分焦虑。始终一词将这份担忧跃然纸上。

5.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他们生活的状况。渔夫的不顾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的从早到晚得干活,可谓起早摸黑,拼命劳作,其结果呢,只不过是勉强填饱肚子,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补充,填饱肚子的是丈夫自己打得的鱼,饭菜的质量是很差的。数量也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再看那些孩子是光着脚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两句句子将桑娜这一家生活的穷苦,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下文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笔。

6.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7.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环境描写,寡妇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不同,这里没有炉子里发出的暖暖的火光,显得潮湿又阴冷,充分体现了沙俄时代穷苦人民的穷困与悲惨。

8.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9.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10.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形容桑娜心神不安定。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此时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撕破了的渔网看出了渔夫曾与风浪的搏斗,经历了种种惊险。

1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渔夫庆幸自己没有在海上遭遇不幸。他刚从海上惊险境遇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1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结巴巴,欲言又止。听到丈夫发问,桑那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来两个孩子的事,但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之中用缝缝补补搪塞过去。

14.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15.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3.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4.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15、普罗米修斯课文解析笔记

普罗米修斯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改变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火种,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故事,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好处。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受到残酷的惩罚,但他没有屈服。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被大力神所救,重获自由。

词句赏析:

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里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普罗米修斯在得知自己将被宙斯处以严酷刑罚的时候,仍不改其决心。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意思是为人类造福,没有错。决不会更不会表现出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2.火神赫淮斯托斯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因为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是正义之举,所以火神不但不生气,还非常敬佩他,可以看出火神是有正义感的。

3.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大力神救了普罗米修斯,体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真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个神话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分别是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普罗米修斯,他同情人类、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意志坚定,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宙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火神赫淮斯托斯富有正义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富有正义感、见义勇为、神勇无比。

2.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取火种?

因为人类没有火,只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同情人类。

3.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的?

普罗米修斯看到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驰过,就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

4.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变化?

人类有了火,可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驱赶猛兽

5.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遭受了哪些惩罚?他是如何面对的?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遭受了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这体现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造福人类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16、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拍手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告诉我们动物世界很新奇。

第二部分(第28节):描绘动物们生活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9、10节):告诉我们要保护动物。

词句赏析:

1.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用打节拍的方式,告诉我们动物世界新奇的这一特点。

2.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云彩间突出了雄鹰飞得很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雁群在天空飞,排成一字和人字,就像是在写字一样。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唱不休、嬉戏表明黄鹂、百灵鸟、熊猫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得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动物?

孔雀、锦鸡、雄鹰、大雁、猛虎、黄鹂、百灵和熊猫。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17、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18、女娲补天课文解析笔记

女娲补天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水神共工因败给火神祝融后撞断了不周山这根撑天的柱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女娲决心修补天和地,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女娲拣来五色石炼成石浆补天,斩下大乌龟的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击杀恶龙,吓退野兽,堵住洪水。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词句赏析:

1.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欢声笑语,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到处欢声笑语两个词语描绘出一片祥和的气氛,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幸福,与后文天崩地裂后人间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也体现了女娲补天的必要性。

2.天和地终于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着她的伟大功绩。

这一段话是这个故事的结果。第一句点明女娲补天的作用;第二句写人们铭记女娲的功劳。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共工撞断了不周山,天塌地裂,人类遭遇悲惨。

经过:女娲修补天地,杀死作恶的黑龙,堵住喷涌洪水的地缝。

结果:天和地恢复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2.不周山被撞断后,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3.女娲为受难的人们做了哪几件事?

拣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炼成黏稠的石浆,修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下大乌龟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吓退其他野兽;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堵住喷涌洪水的地缝。

19、那一定会很好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那一定会很好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写种子被泥土包裹着,想站起来,后来终于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第二部分(47):高大的树变成了一辆手推车,终于会跑了。

第三部分(8、9):手推车跑起来感到很吃力,后来被农夫和儿子拆了,做了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椅子觉得挺直腰背很吃力,被年轻的农夫拆了,拼成了木地板,他感到很舒服。

词句赏析:

1.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明种子生活空间很狭小,不能舒展,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不得不是双重否定,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说明种子在土里感觉非常难受。

2.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表达了种子的愿望是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非常强烈。

3.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长出钻出站在这一系列动词说明种子经过努力生长,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愿望站起来。

4.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说明人和动物行走自由,生活自由自在,这是树产生愿望的原因。

5.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吱吱嘎嘎是写出了手推车承载重物发出的声音,说明手推车已经被使用了很长的时间。

6.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满意舒展舒服都是描写人的神态、行为和感觉的词语,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种子变成木地板后的快乐心情。

7.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这句话照应开头,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课文题目那一定会很好 这几个字反复出现四次,更深刻地刻画了种子的变化历程。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

2.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一粒种子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20、明天要远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明天要远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小朋友远足前一天激动得睡不着觉,期待看到多彩的大海。

第2小节:写了小朋友睡不着,期待看到洁白柔软的云朵。

第3小节:写了小朋友睡不着,希望天赶快亮。

词句赏析:

1.翻过来,唉睡不着。

因为明天要远足,所以小朋友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从睡不着可以看出来。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朋友激动、着急的心情了。

2.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指的是要去远足的地方,听老师说,那里的海有多种颜色,真的吗的句式写出了小朋友因怀疑这个说法而急切想去看看的心情。

3.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洁白柔软写出了云朵的特点,这句话同样写出了小朋友内心的兴奋与期待。他不仅仅想看到洁白柔软的云朵,更想看到到自然其他的美丽景色。

4.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所以他睡不着,所以他期待天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朋友特别着急。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

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2.小作者睡不着,想到了什么?

小作者睡不着,想到了老师说的多彩的大海,同学口中洁白柔软的云朵,还有什么时候,才天亮的事。

3.文中的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节小诗,三次唉,每一次重复都加重了情感的力度,这长长的叹息声,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对远足的急切、无奈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充满了童真。

4.翻过来翻过去是描写什么词?从诗中一次次地出现的这两个词中,你感受了什么?

翻过来翻过去是描写动作的词。从诗中一次次地出现的这两个词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小作者因为要远足,兴奋地睡不着埋在床上滚来滚去的样子,感受到他对远足的期待。

21、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和她看到的幻景。

第三部分(10、11):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词句赏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这里交代了时间:大年夜,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富人家都在忙着过节,而小女孩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是多么不合理,不公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悲惨生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卖火柴的悲惨命运。一整天没卖过一根火柴,自然也就没得到一个硬币。可见小女孩已经冻了一整天,也饿了一整天。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一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一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一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不敢回家的原因。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说明打她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明没有人关心、疼爱她,在家里也得不到温暖。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

5.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燃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6.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是描写想象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况。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才出现了这种幻象。作者的想象十分合理。

7.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是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况及幻象。她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正冒着香气是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为什么看到了这些?是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可当那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向她走来的时候,火柴灭了,烤鹅也不见了,幻象消失了。

8.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是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喷香喷香的烤鹅。但在第三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并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为什么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在松树、枞树等常绿树上点缀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物品等。圣诞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基督教传说中圣诞老人在这天晚上到各家分送礼物给儿童。从小女孩的幻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欢乐,她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快乐,得到圣诞礼物。然而这一切终究是幻象,火柴一灭,圣诞树上的烛光升上天空,成了闪烁的星星。

9.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这是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因为她看到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想起了奶奶活着的时候说的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样,第四根火柴擦着后,唯一疼爱她的奶奶自然会出现在亮光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然而这又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只是在她临死以前的幻觉中才出现。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10.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幻象。从赶紧,一大把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从搂字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疼爱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时候死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同飞走的,所以课文中说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是怎样的光明,怎样的快乐啊!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了谁也不关心她。这些美好的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2.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3.怎么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从嘴上带着微笑可以看出;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两个幸福的实际意义就是受罪和死亡。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正是这篇童话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2、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脉络梳理:

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精心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吃花生、议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词句赏析:

1.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居然一词反映了我们收花生时惊喜的心情。因为是在荒地上种的花生,能收获花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这意外的收获让大家非常惊喜。

2.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哥哥、姐姐喜爱花生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

花生的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概括起来说就是物美价廉。作者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意在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父亲指出花生最可贵的品格。

2.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4.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3、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词句赏析: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从得意端详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很喜欢自己的画。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又在催说明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快去睡觉了,可以看出玲玲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暗示了再画一张画已经来不及了。

3.玲玲满意地笑了。

从满意地笑了可以看出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之后效果不错。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分别有哪些?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了;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看见玲玲的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画,启发玲玲开动脑筋,补救弄脏的画。

3.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说的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24、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口耳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我们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我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

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我们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词句简析:

1.站如松,坐如钟。

如就是像,如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

2.行如风,卧如弓。

行走时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像弓一样的侧卧。

重难点探究:

1.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许多事情,比如:口能说话、吃饭、唱歌;耳能听音乐、听人说话、听鸟叫、听大自然的声音等;目能看书、看人、看风景;手就更多了,烧菜、打球、拿东西、握手交往、写字、画画、做衣服等;足可以用来走路、踢球、跑步、跳高、跳远、跳舞等。

2.为什么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首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其次,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站如松,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坐如钟,看起来端庄、稳健;行如风,走路生风,目不斜视,精神奕奕;卧如弓,身体充分放松,有助于解决疲劳。

25、金色的草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色的草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和弟弟在窗前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以及我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当蒲公英盛开时,窗前的草地上变成了金色。

第二自然段: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第三自然段: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第四自然段:写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词句赏析:

1.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满字说明整片草原里到处都开满了蒲公英,蒲公英挤挤挨挨形成了一片金色的草原,所以这是一片美丽的草地。

2.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这两句话活画出两个活泼儿童以蒲公英为游戏的顽皮、嬉戏场面。其中的一本正经和假装两个关键词语更突出了二者的活泼、顽皮以及我们对草地、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3.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并不引人注目说明蒲公英很普通,这么普通的蒲公英却让我和弟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4.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否定草地是金色的,肯定草地是绿色的,用并字让人感觉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5.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是我的第二次发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草地的颜色是随着蒲公英的张开和合拢而发生变化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人的手掌,真实形象地写出了草地变色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变化,蒲公英的花朵时张时合,草地就有时是金色,有时是绿色。

6.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结合课文想一想,我可能是如何观察蒲公英花朵的?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我可能是趴在草地上,用眼睛仔细寻找金色去了哪里,用手去触摸蒲公英花瓣;我可能观察了好几次,在早晨、中午、晚上不同的时间观察。

2.当我再一次观察蒲公英花时,我发现了蒲公英的什么秘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3.草地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蒲公英的秘密与草地颜色变化有什么关系?

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并不总是张开的: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了绿色的了。

26、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7、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假虎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9段。

第1段:写寻找食物的老虎逮住了一只狐狸。

第24段:写狐狸对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做百兽的首领的。

第5、6段:写老虎被狐狸蒙住后,狐狸带着老虎去百兽面前证实。

第7、8段:老虎跟着狐狸来到森林里,百兽看到老虎都吓跑了。

第9段:写老虎受骗的原因。

词句赏析:

1.狐狸眼珠子骨碌碌,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明狐狸在想办法对付老虎;狐狸说你敢吃我?而不说你不能吃我是因为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是狐狸装腔作势,在试探老虎。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狐狸和老虎的样子形成了对比,狐狸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而老虎似信非信、东张西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怎么样?

老虎很饿,狐狸随时会被老虎吃掉,处境非常危险。

2.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跑?

因为这时老虎还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抓回来,所以狐狸要继续骗老虎。

3.百兽撒腿就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百兽撒腿就跑不是因为害怕狐狸。因为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时没有跑,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时才跑的,说明百兽害怕的是老虎。

4.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文中词句回答)这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想吃狐狸 一愣 被蒙住,松开了爪子 半信半疑 信以为真;说明老虎受了狡猾的狐狸的欺骗。

28、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词句赏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2.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将水浪比作水墙,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拉长变粗写出了白线的变化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横贯与上文的横卧呼应,突出了潮来时气势之宏伟。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的意思,指潮来时的景象。

2.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因为钱塘江大潮有三大特点。一是声音大。潮要来时,远处闷雷滚动,令人震撼;潮来时,如山崩地裂,令人惊心动魄。二是形态变化多。刚开始是一条白线,紧接着如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三是速度快。潮头过后,霎时向西奔腾而去。通过以上三点,可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你理解人声鼎沸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在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例:大型集会时。

29、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祖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得更美丽,更加富饶。

词句赏析:

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3.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珊瑚的特点: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5.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6.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

8.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讲西沙群岛的鸟非常多,鸟儿是这里的主宰。

9.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祖祖辈辈说明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0.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这句话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我们建设西沙群岛的决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2.本文是按照那句话来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5.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6.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30、父亲、树林和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父亲、树林和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上的树林表走过,亲身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和爱歌唱的鸟的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2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写父亲一生最喜欢的树林和歌唱的鸟。

第二部分(223):具体写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词句赏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全文,下文具体描写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一生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时间之长;最点出了喜爱的程度之深。

2.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上上下下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作铺垫。

3.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这句话是我的观察所得。两个没有连用,分别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说明我的观察还不够仔细,对鸟的习性不够了解。

4.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父亲比作直立的树,形象表现出此时一动不动的父亲聚精会神的样子,与我的茫茫然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

5.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父亲对鸟的熟悉。

6.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轻声,还有前文的喃喃都说明父亲说话很轻,生怕惊动了林子里的鸟,体现了父亲对鸟的爱。

7.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从父亲的语言中可以读出父亲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8.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真高兴说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慢慢喜欢上了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父亲是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

父亲通过看无风而动的树叶,闻鸟散发出来的气味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2.父亲为什么对鸟的习性如此了解?

因为父亲爱鸟,对鸟进行了长期观察,所以能够对鸟的习性如此了解。

3.为什么父亲不是猎人,我觉得非常高兴呢?

因为如果父亲是猎人,以父亲对鸟的习性的了解,一定能打倒很多鸟。但是父亲不是猎人,所以他当然不会伤害鸟。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已经暗暗喜欢上鸟,也很爱鸟。

4.为什么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因为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5.文中关于我没有看到鸟飞、没有听到鸟叫、没有找到动着的叶子、更没有闻到鸟味的几处描写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这几处描写是表现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来验证父亲说的话的反应,我的一无所获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熟悉,表明这是父亲经常的、仔细地观察鸟的经验积累,深切真实地体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

6.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两句话中的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面一个是父亲听到鸟的歌唱时说的,表明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后一个是我对父亲的赞扬,赞扬父亲深深地爱鸟情怀。

8.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1)父亲喜欢树林和鸟。具体理由见上面的问题概括。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他知道树林里有很多鸟,知道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知道它们要歌唱了,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3)父亲善于观察。他通过观察无风而动的树叶,通过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很多鸟。

(4)父亲热爱自然。父亲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和丰富的自身体验,才能如此了解鸟的习性。这说明父亲喜欢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他的眼里,树林和鸟的快活就是他的快活。

31、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风娃娃帮人们做事,既受到人们的赞扬,又受到人们的责怪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7段。

第1段:风娃娃长大了,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们做事情。

第2段:风娃娃到田野里做了第一件好事吹风车。

第3段:风娃娃到河边帮人们做了第二件好事吹帆船。

第4段:风娃娃认为做好事只要有力气就行了。

第5段:风娃娃好心办了一件坏事吹跑了风筝。

第6段:风娃娃好心却又做了坏事。

第7段:风妈妈告诉风娃娃为什么人们会生气,为什么会责怪他。

词句赏析:

1.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

将秧苗当成人来写,写出了秧苗得到浇灌后的喜悦,也反映出了风娃娃的乐于助人。

2.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

弯着腰流着汗很慢很慢说明船工很累。急忙说明风娃娃很愿意帮助船工们,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3.就这样,风娃娃吹跑了人们晾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风娃娃做的坏事不止这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风娃娃为什么想要帮助人们做事?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

因为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好事:风娃娃帮助人们吹转风车,吹动帆船。坏事:他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吹断了小树。

2.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看到人们很高兴,就认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帮助人们做好事。

3.人们责怪风娃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32、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对韵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我们在识字的同时感受到了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词句简析:

1.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这两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

2.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这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了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

重难点探究:读了课文第三句话,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这里有山有水,有翠绿的柳树,粉红的桃花,风景美极了。

33、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讲了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写在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了这位年轻的战友。

词句赏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一声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我心头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3.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倚、坐、拿、夹、划等一系列的动作反映了郝副营长的平静,说明他身经百战,对这次战斗充满了毕生的信心,表现了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动作描写)

4.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描写)

5.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语言描写)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神态描写)

7.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这段话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后续部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为郝副营长的英勇献身埋下了伏笔。

8.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焦急地钻出说明情况十分危急,黑魆魆不仅写出了当时的环境,还暗示了此时战士们焦急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9.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10.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他相信: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战斗中的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

后续部队在进攻中遭到了敌人炮火的阻击,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郝副营长明知一旦点燃书本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顾全大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4.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4、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部分(24):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词句赏析: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总写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拟人化成音乐家,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作者还把树叶比作歌手,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3.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 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柔拂过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哗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里作者用了排比手法,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充分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课文写了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2.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一句中使用的省略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省略号表现出声音的连续不断,耐人品味。在句子中,两个省略号更像是乐谱中的符点。

3.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每个部分中都写到的怎样声音?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主要抓住不同树叶翻动有不一样的声音,微风拂过的轻轻柔柔和狂风吹起的气势雄伟;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写到雨滴滴落敲敲打打的热闹和雨水汇聚由少到多的由低到高的声音的变化;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鸟叫虫鸣蝈蝈唱。这样写,形象生动表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让每一位读者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动听啊!

35、大禹治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禹治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古时候禹为了治理洪水,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疏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赞扬了禹公而忘私、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奉献精神。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第2段:写鲧治水失败,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第3段:写禹在外治水十三年,多次路过家门却不进去。

第4段:写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百姓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词句赏析:

1.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十三年到处奔走反映了禹治水的时间之长以及治水任务的艰辛和艰巨。

2.洪水终于退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是禹治水成功后的情景,与文章开头洪水泛滥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禹治水的伟大功绩.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洪水泛滥带来了哪些危害?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2.鲧用什么方法来治水?结果怎么样?

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来治水,结果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3.禹用什么方法治水?这种方法好在什么地方?

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这种方法可以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不再危害当地百姓。

4.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禹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领导力;二:禹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治水;三:大家的齐心协力。

36、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还是小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表达了我既不想长大,又渴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愿望。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第2部分(3、4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做不了。

第3部分(5、6自然段):写我有时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词句赏析: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大的原因: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说明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流露出自豪的感觉。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这句话写了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够不到按钮让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听到雷声我会感到害怕。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当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当我还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还依赖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希望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不希望爸妈老去;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7、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搭石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写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溪是乡亲们的必经之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为了通过小溪,人们在小溪里摆放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情景,反映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人们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词句赏析: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嗒嗒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他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摆搭石:①人们把精心挑选的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了才离去。(2)走搭石:①一行人紧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②如果有两人同时走到溪边,总会止步,招手礼让;③年轻人在溪边遇到老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2.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作为题目?

课文以《搭石》为题,是因为:(1)作者以搭石为线素,按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的顺序叙述了所见所闻;(2)借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8、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描写了我和母亲去乡下探亲途中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词句赏析: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翠鸟的外形美丽和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

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3.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4.本文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而不以《翠鸟》为题?

在我的眼中,这只小鸟是乘坐我们的船来捕鱼的,所以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翠鸟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9、曹冲称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曹冲称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用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表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大胆表达的品质,同时也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5段。

第1段: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2段: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3段:官员们向曹操提出称象的办法,但是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4段: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第5段:曹操叫人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词句赏析:

1.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

2.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象的又高又大。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为什么直摇头?

因为官员们的想法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因为曹冲的办法充分利用了人们当时能找到的资源,操作简单,又省时又省力,所以他的办法好。

3.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是因为什么?

他感到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为自己的儿子高兴,也很欣赏儿子的聪明才智。

40、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比尾巴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小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1部分(1、2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

第2部分(3、4小节):通过三问三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

词句赏析:

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长短好像一把伞写出了三种尾巴的特点。

2.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猴子、兔子、松鼠尾巴分别具有长短好像一把伞的特点。这里作者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写出了松鼠尾巴大而翘的特点,既生动又形象。

3.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再次提出三个问题,弯扁最好看写出了另外三种尾巴的特点。

4.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是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告诉我们公鸡、鸭子、孔雀尾巴分别具有弯扁最好看的特点。弯扁指出了公鸡和鸭子尾巴的形状,一个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课文第一小节三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以三个问句开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