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2、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示例一:雾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示例二: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答:这是一道写片段的训练题。要仔细审题,围绕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然后组织语言写一写。
例:一个深秋的早晨,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落叶。那落叶的颜色各不相同,有的是暗黄色,有的是黄色,还有的是红色他们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像人的手掌,有的像弯弯的眉毛,还有的卷了起来,像小螺号一样。(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
4、《花钟》课文通过哪些描写了九种花开放?作用是什么?
《花钟》课文通过哪些描写了九种花开放?作用是什么?
作者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和多样的句式,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主要是为了展示花在开放的时候一些动态画面,这样也会具有画面感,我们看着也会更加的生动,用了多样的句式呢也会使得课文中的语言更加的生动且有趣。
5、题西林壁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题西林壁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6、暮江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暮江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7、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说说这样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样有什么作用。
①河里长着很多芦苇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表现了芦花村的风景优美,还乡河为雨来练就高超的游泳本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
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表现了还乡河傍晚景色的壮丽,渲染了芦花村的庄严气氛,更烘托了雨来的英雄形象。
③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晔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动静结合、以
动树静,渲染了河岸上沉重、肃穆的气氛,烘托出人们因失去雨来而焦急、悲伤、愤恨的复杂心情。
8、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横贯江面。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 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9、你对乡下人家文中描写的哪一处景色最感兴趣,来说一说
你对乡下人家文中描写的哪一处景色最感兴趣,来说一说。
比较感兴趣的是: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这一景色真的很吸引人。太阳下山,整个天边是红彤彤的,感觉像火烧云一样壮观,还有微风轻轻吹过,我们并不感觉热,用归巢的鸟儿也写出来了我们应该回家了。
10、鹅的步态与鸭的步态进行对比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鹅的步态与鸭的步态进行对比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将鸭的步调和鹅的步调进行比较,其实是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我们也更加能够看出鹅步调是大摇大摆的,鸭的步调是摇摇晃晃的这一特点,也是通过这一对比让我们更好地区分开来。
1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要多次写还乡河的景色。
说一说课文为什么要多次写还乡河的景色。
课文42段写还乡河景色的描写,我们都知道将天上飘着的浮云比作红绸子,红绸子和鸡冠花其实都是红色的,这间接的表现出来了了雨来的那颗红彤彤的爱国之心,这实际上是一种赞美。
12、课文中有许多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写一写再写一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有许多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写一写再写一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作者多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比喻,将天上飘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和鸡冠花,我们也知道这两种事物的颜色都是红色的,所以这样比喻其实也是为了表现小英雄雨来的那颗爱国之心,用来赞美他的爱国之心。
13、还乡河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还乡河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作者多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比喻,将天上飘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和鸡冠花,我们也知道这两种事物的颜色都是红色的,所以这样比喻其实也是为了表现小英雄雨来的那颗爱国之心,用来赞美他的爱国之心。
14、摘抄描绘还乡河景色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摘抄描绘还乡河景色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2、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作者多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比喻,将天上飘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和鸡冠花,我们也知道这两种事物的颜色都是红色的,所以这样比喻其实也是为了表现小英雄雨来的那颗爱国之心,用来赞美他的爱国之心。
15、作者描写还乡河美丽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还乡河美丽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作者多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比喻,将天上飘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和鸡冠花,我们也知道这两种事物的颜色都是红色的,所以这样比喻其实也是为了表现小英雄雨来的那颗爱国之心,用来赞美他的爱国之心。
16、选择几个描写白桦的词说一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几个描写白桦的词说一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灿灿的金晖 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 银色的光华 白雪皑皑的树枝
答:洁白的流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下过雪以后,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灿灿的金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刚升起来,金光射向白桦树;姗姗来迟的朝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边慢慢出现的朝霞,形态很美;晶亮的雪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照在白桦树上覆盖的雪上,发出夺目的光彩;银色的光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的霞光照射到落满积雪的白桦树上,积雪发出银色的光芒;白雪皑皑的树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场大雪过后,白桦树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的积雪。
挺拔的白桦站立在那里,四周是姗姗来迟的朝霞。在朝霞的映衬下,白桦闪着灿灿的金晖。白桦虽不具有那种姹紫嫣红的美,可是却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它的魅力,这样的悄无声息,却又让你难以忘怀。
17、举例说说《人物描写一组》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其效果怎样
举例说说《人物描写一组》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其效果怎样
《摔跤》主要是从嘎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写人物的,从他们玩的摔跤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来,采用各种姿势。推拉拽顶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等方面,形象且生动的写出了嘎子和胖墩的好斗,各不相让。
《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主要是运用了外貌的描写,比如: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就是从外貌描写来的,还有祥子各个角度为拉车做准备的样子,也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积极乐观。
《两茎灯草》主要是运用了动作还有神态描写来写人物的,比如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很形象的刻画了严监生的样子,同时也看出来他是一个很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的人。
18、人物描写一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
人物描写一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两茎灯草》运用讽刺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19、《人物描写一组》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人物描写一组》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两茎灯草》运用讽刺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20、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威尼斯》《威尼斯之夜》《威尼斯的小艇》这三篇文章其实都是将威尼斯进行了描写,虽然内容不相同,但是三位作家都在描写威尼斯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的方法,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进行了描写。
21、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体现了怎样的效果?
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体现了怎样的效果?
《摔跤》中写嘎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又如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嘎子与胖墩儿的好斗、各不相让。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如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外貌描写,从穿着的角度写出了祥子为拉车所做的准备,表现了祥子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两茎灯草》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是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刻画了严监生焦急的样子,表现了他吝啬、爱财胜过爱生命的特点。
22、五下语文古诗三首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解释与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句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前一句写狂态:人已到了老年,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后一句则写狂想: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2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文章第1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通过此处环境描写,与桑娜家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24、“会意”这一词描写了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会意这一词描写了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从会意这个词和上下文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为了不把哥哥暴露出来,跟法官说我是最大的孩子,父亲也立刻会意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介绍妻子和孩子的情况,说明父亲那个时候也是正在尽力保护家人的,这段话中的望了望我们即是父亲对我机智的赞许,也是夸赞我的勇敢,同时也传递出来了父亲对于我们的关爱。
25、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若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里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26、五年级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优缺点
五年级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优缺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对于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是重点,感悟诗情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比较一下这两个泪的不同,从而知道这是一种喜悦的泪、悲喜交集的泪、喜极而泣的泪。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在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从剑外到洛阳的千里迢迢,想象诗人的思绪。再用李白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查阅杜甫的资料,了解了他生活年代的情况,以及所写的爱国诗篇;通过自读自悟,看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复失地的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句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前一句写狂态:人已到了老年,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后一句则写狂想: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2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进杜甫。
(出示课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诗题。
理解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诗题、创作背景。
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杜甫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说说以前都是如何学习古诗的)
2、检查读诗,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词,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教师适时点拨。
4、师生互动理解字词,掌握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回头看。
妻子(z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的春光。
5、借助地图(出课件),熟悉地名。
6、学生再读诗句,你读懂了哪句话?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总结:杜甫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7、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你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杜甫的心情?古代诗词每首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歌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会找出诗中的哪一个字来呢?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喜情。
(1)感悟喜字。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一说理由,读出味道来。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52岁,已经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想象还乡。让学生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从即穿便下向的字词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教师引读:
a、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1)感悟泪字。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认无疑吗?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字呢?
a、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行》
b、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一直在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a、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b、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c、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3)回顾狂喜: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擦去板书泪愁)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战火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这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杜甫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_____,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诵诗歌。
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这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这就是苦难的诗人杜甫。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首快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由《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深沉愁苦的古诗导入新课。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55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 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根据停顿符号读诗。
3、教师范读。
4、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杜甫 苦难诗人
欣喜若狂 快诗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3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15课的一首古诗,共四句八行。它主要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以后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情怀。回顾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情感,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
1、将读贯穿全文。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本堂课中,有教师范读,初步感受古诗意境;学生初读,学习生字词;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读古诗,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品读古诗,练习背诵。每一次的读都有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
2、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谈,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说、想说、充分说。
3、把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我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4、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
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抓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权威。
5、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将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淋漓尽致。
6、教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春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课文的范例性。
7、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用喜烘托诗人的爱国情怀,《示儿》以悲反衬诗人的爱国情怀。
8、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从读、说、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适时进行合作学习,大胆质疑探究学习。如学生在探究中问到:却看妻子愁何在为什么不用问号,白日放歌须纵酒中的须为什么不用需等。
9、课件内容丰富,播放适时,为课堂教学发挥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我自认为这堂课成功之处不少,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1、在课件制作上要更精良,不能让课件控制教学流程。如: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图的出现要能灵活变换。
2、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仿照所学的古诗写一直四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3、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面广、量大,知识的陈旧与匮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池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深化文学知识,提高语文内蕴,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学品位。
3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33、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之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之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答: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老师、同学,还是巡逻的保安,都看不见了。
雾把校园藏了起来,无论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3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35、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一年级语文下册14课要下雨了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
- 红润的反义词
- 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 4.第一行的图案是从第二行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 五年级下册16田忌赛马形近字与多音字组词
- 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 六年级上册13课桥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 乡下人家好词好句摘抄
-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生字组词
- 三下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知识点
- 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三年级灰雀小练笔参考答案
- 六年级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二年级贝的故事生字组词与笔画
- 豆腐拌沙拉酱(图文)
- 发男友照片的搞笑句子205句
- 形容云彩的句子唯美短句203句
- 小班美术教案《球宝宝的新衣》反思
- 中班英语教案《ISee…》反思
-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芒种》小班节日教案
- 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与浮》反思
- 银行推荐朋友圈文案37句
- 自助烧烤吸引人的朋友圈文案39句
- 三年级语文上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
- 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摘抄描写还乡河景色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摘抄描绘还乡河景色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江南春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注释与译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后习题答案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七
- 务实强本,返璞归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一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二
-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一
-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