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评课稿

分式评课稿

分式评课稿

1、分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的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3、画评课稿

《画》评课稿

《画》说课稿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近读成j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4、江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听课稿,分享江南听课感受和记录

江南评课稿第一篇: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听同教研组黄老师执教后,感觉整堂课有景、有情、有韵,《江南》的美已深深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去了一次采莲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再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教师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评课稿第二篇: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5、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6、第几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7、雪孩子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评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学生: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教法: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学法: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教法及学法,来帮助孩子完成以上学习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

(出示以下生字词)让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烧着了 睡觉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

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

2、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

1、学习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

2、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汇报朗读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雪孩子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

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什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引导学生从图中、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来说说他们的神态吗?(又说又笑)还能说说雪孩子的样子吗?(又白又胖)

汇报朗读。(学生在读中悟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玩什么?(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兴,多快乐啊,那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兴啊!那谁想做小白兔,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呢?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会怎样做呢?(生交流)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7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课文)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

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

(停顿)现在,我们的男生有感情地读读第8自然段。(男生齐读课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怎样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猜想故事的结局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据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愿望,想象出丰富奇特的结局,运用这种常用的思维教学方法,可以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学生想象说: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小白兔又会怎样说呢?但那白云慢慢地飘走了,越飘越远,小白兔看见了,多么难过啊,同学们,我们给小白兔想个办法把雪孩子留住,让它永远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五、情感的升华。

说得真好。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雪孩子,你们愿意永远和雪孩子在一起吗?(愿意。)那我们怎样才能让雪孩子永远在我们身边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雪孩子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就是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全班配乐朗读。)

六、写字指导

①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学生看田字格的笔画笔顺,书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长撇、一短撇,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出示这两个字,并将字中的长短撇用红笔标明,以方便学生观察,特别要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指导写瓜和衣。注意两长撇的不同:一个竖撇,另一个是斜撇。两短撇的不同:一个是卧撇,另一个是短撇。 学生练写。学生自己写来。(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

学生展示写字本,互相评议。

七、阅读儿歌《堆雪人》

八、作业:续编故事《雪人回来了》

雪孩子评课稿第二篇: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唱、赶、旺、帝等8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子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学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为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标上段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出谜语让孩子们猜一猜:说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都是花。得出答案,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

猜谜语:雪花飘,他就到, 站雪里,戴草帽。身穿一件白皮袄, 不怕冷来就怕热, 只能站岗不能跑。

3、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1、雪孩子(孩子们读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组词:

累(劳累)(累了)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渐(渐渐)(逐渐)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烫(烫手)(滚烫)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激(激动)(感激)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

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交待雪孩子的来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的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黑板的简图,为孩子们了解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朗读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要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五、想想说说

1、看图,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雪孩子》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会回来吗?

       

为救小白兔   飞到空中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8、司马光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9、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0、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11、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2、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13、数量关系评课稿

数字本身成等差、等比、质和、对称等规律

每个数都加减乘除、多次方运算后成规律

每个数多次方后加减1或2成规律

前后两个数加减乘除后成规律

前三个数加减乘除、多次方后成规律

奇、偶项成规律

整数、小数,分子、分母各自或联动成规律

基本数列

质数、合数相关数列

周期数列

两项等差数列及变式

两项等比数列及变式

三项数列

三项和数列及变式

三项差数列及变式

三项积数列及变式

三项商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及变式

立方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及变式、

多重数列

奇、偶项数列

分组组合数列

分数数列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联动变化数列

多级数列

因式分解数列

创新数列

图标型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

圆圈形数字推理

九宫格数字推理

从行间、列间或整体规律

14、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第二篇: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伊始,王春燕老师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王老师执教的《松鼠》一文,始终贯穿着引领学生体悟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一主线。首先,通过比较文本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来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王老师出示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述,让学生对照文本比较两者有何区别?生答:布丰笔下的松鼠是活泼灵动的,而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写是准确全面的。正因为布丰对松鼠的喜爱,才会用这样的文字来叙写松鼠。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布丰是非常喜爱松鼠的。比如文中写道:松鼠的外形它的尾巴长得像帽缨;松鼠的习性喜欢坐着吃东西;松鼠的活动夏天喜欢在树下歇凉等等,作者处处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刻画松鼠的惹人怜爱,就如他熟稔的朋友,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在文字的感染下,朗读时,学生们心怀浓浓的情意,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对松鼠的喜爱。最后,王老师还想大家介绍了布丰的一些资料,借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作者写作的初衷凸显对松鼠的喜爱。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从旁层层引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松鼠的常识,还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手法,更激发起学生对松鼠的喜爱和对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15、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16、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17、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听课稿,分享少年闰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一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二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章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

  潘老师能够抓住中心句,以读为本,学习四件稀奇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她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去读书,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教师就引导学生归纳闰土的人物特点。潘老师为了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景,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对他生活的向往,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了训练重点。

18、确定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19、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20、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1、动物细胞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细胞听课稿,分享动物细胞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细胞评课稿

动物细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可获得相关知识。

制作模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制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说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3.建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2.尝试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史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用具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教师实验演示组织学生实验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分析总结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拟制作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简图,将进一步掌握制作、观察临时装片和绘制生物图的技能;通过观察总结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经过比较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议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八、学法建议

联系前边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延伸到本节课,进一步联系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同时注意操作的区别。在讨论后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结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投影: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复习: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投影:各种不同细胞的形状。

问:大家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非常想)那么要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投影视频: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并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装片

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投影)

(1)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清水?

(2)怎样提取口腔上皮细胞

(3)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熟练操作,体验自主实验的成功,并且提高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示学生观察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放置装片-调焦-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投影)

(1)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2)与植物细胞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3)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是否看到的效果一样?

观察过程中提示学生:

(1)如果在低倍镜下观察,见到口腔上皮细胞或成群或分散或呈现重叠状态是,应移动载玻片,选择单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3)在取样很少的情况下,不容易找到细胞,可以自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发现细节,促进提高)

3.绘图: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学生依照已有的经验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再次提醒,绘图要求)最后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这些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投影:动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问:我们实际观察上能看见线粒体吗?(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问:动物细胞仅仅只有这些结构吗?还有没有其他结构呢?

投影:动物细胞还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看并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呢,是不是也是有细胞构成的呢?

投影:细菌、真菌和各种动植物细胞。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讨论比较中得到结论)

4.课外活动

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

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鼓励学生发掘更好的材料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动手能力)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然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有前面观察植物细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难度较小,但是可能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会造成课堂混乱,特别是在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取材打闹的情况。同时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细节依然会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十一、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方法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十二、关键词

动物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植物细胞评课稿

制作苦叶(黑藻)临时装片(了解)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 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细胞质新陈代谢的场所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6)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七、练习题

(一)判断

1、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讲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x )

2、制作的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x )

3、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x )

4、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途中的教案的地方。(x )

(二)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三)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四)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五)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脏东西也跟着移动,则脏东西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移动目镜,如果脏东西也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脏东西未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物镜上。

(六)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d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七)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在视野中,前者( b )

A.排列紧密、卵圆形

B.排列紧密、长方形

C.排列疏松、卵圆形

D.排列疏松、长方形

23、动物笑谈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笑谈听课稿,分享动物笑谈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一篇:

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理解并感受作者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

难点:感知作者对动物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自已学生时代晚自习的进了一只小鸟说起。

  还记得在老师的学生时代。在一天晚自习上,教室本安安静静的,一只小鸟从墙洞里钻了进来,马上就被同学发现了,有的关门,有的关窗,马上对小鸟进行围追堵截,小鸟慌不择路,一下撞玻璃上,跌了下来,被男同学给逮住了。男同学像捡了一个宝贝一样,小鸟从这个同学传到那个同学手中。还有同学拿出一跟绳子绑了小鸟的腿,让它在教室里乱飞。可这件事一闹,女同学不干了,爱心与正义感顿时爆棚了。各种抗议此起彼浮。什么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交出小鸟,留你小命!等等。在义正辞严地声讨和强大的舆论攻势下,男同学只好乖乖地将小鸟放飞了。每当回首这件事,总觉地当年那些女同学爱心有些泛滥了,有点多管闲事。男同学好不容易找一乐子,就被扼杀了。直到我读了一篇文章,开始有了不同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康拉德的《动物笑谈》。板书动物笑谈  康拉德。劳伦兹

二、检查预习

1. 用小黑板出示学案上的字词拼音。可先请一个同学下课完成。课堂上请同学来点评。

  订正后齐读一遍。

2.订正词语解释。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dn)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y)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pān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订正完可请一个同学就上面某了词语说个句子)

三,课堂探究。

(一):学生从阅读的整体感受谈起,请同学们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文中圈记勾画学案三题,内容圈点:1,文章的题目是《动物笑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动物们有哪些好笑有趣的事呢?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好笑,有趣。原因是:     

(板书:动物很有趣  可可:淘气,调皮,聪明,

水鸭:萌萌哒)

预设:1.,可可咬掉父亲身上的所有扣子,整齐排放,父亲抓住裤腰,大声咒骂。

2,可可把毛线团缠绕在柠檬树上,令家里来的客人惊诧不已。

(二):除了动物们有趣,好笑之外,作者康德拉的举止了有不少好笑,甚至于看起来疯狂的的举动?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作者疯狂,好笑。原因是:    

  (板书:作者很疯狂:  )

第一件:我一个大男人,屈膝弯腰低头,爬在草地上得意的学鸭子叫,吓呆游客。

第二件:我发出如杀猪般嚎叫,唤回高空中的可可,四周的人脚下生根似的定在那里。

(若有学生想扮猪叫,可以让其展示。)

(学生讲到此处,要让学生看一直课文插图,认学生讲一讲图中的人物)

四,主旨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在你眼中作者康德拉真的是疯颠可笑吗?(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引导: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拍照。甚至于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为了观察黑猩猩,二十多岁前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在野外度过了三十八年。)

了解行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 192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明镜》周刊评为动物灵魂的爱因期坦。代表作《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

小结:作者看似疯狂的形为,实在是作者科学工作者的一种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板书:作者很疯狂:   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百次危险实验中发明炸药的诺贝尔;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隐居西山数十年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十吨矿渣中发明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才有了忍辱负重数十年写出《史记》的司马迁。

(总结:其实不管做任何事,要想做出一番成绩,在某些行业出人头地都需要专注忘我地埋头苦干,执著不懈地拼命硬干。正像演说家陈安之说的: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陈安之)

(名言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摘抄)

2,同学们,还记得康拉德的身分吧,是世界一流的动物行为学家,动物的行为学可不好研穷,它们对人类敬而远之,有排斥与抗拒。可康拉德的家中的动物,不但不排斥它,对康拉德毫不设防,甚至还眷恋他,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对鸟儿也是发自内心的关爱。鸟儿对爱也是有感知的,所以才会信任作者。

请同学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对鸟儿爱或是鸟儿依恋作者。                                      

板书:爱(两心中间)              

五,作业:阅读《珍珠鸟》做习题。

A,该故事大内容上与本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故事)         

B,想想,两位作者不是驯兽师。没有用食物对动物进行诱导,没有用脚链棍棒对它们进行威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与动物能和谐友好地共处一起。(讨论) 

(是尊重,是关爱,呵护,平等,信任。宽容,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

总结:在康拉德家里,动物们被尊重,被呵护,被信任,被宽容,被欣赏。康拉德的眼中鸟儿不是宠物,玩物。是家人,是知音。在鸟儿眼中作者不是主人,是朋友,是玩伴。鸟儿的生命活力被唤醒,创造力被激活。这是一只多么幸福的鸟啊!

   爱是一神奇的语言,它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哪怕它们是人类,禽类。爱是一种完美的粘合剂:它消弭歧视,赢得尊重。哪怕它们是万物的灵长,或是带毛的牲畜。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共鸣。

   让我们爱生活,爱自己,既爱人类,也爱动物。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同学们,老师此时想说:我 爱 你 们!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二篇: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研究精神和热爱动物的品质。

【教材分析】

《动物笑谈》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与动物有关,学习这些课文,能增进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意识。《动物笑谈》是一篇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散文,歌颂了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学情分析】

对于散文的学习,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散文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散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很好地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教学方法】

自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劳伦兹及《所罗门王的指环》

2.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和问答形式相结合,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一些关于人和动物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看画面分析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在和它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其实动物是通人性的,是有感情的。其实动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近《动物笑谈》去感受一下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微妙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味生命的真谛。(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概述课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3.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四、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再读课文,请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阅读,并作圈点批注,教师点拨指导,组织交流。(多媒体出示要探讨的句子,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1)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些小动物。

(3)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我的怪诞行为和暗自得意的心理与游人不解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4)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

(5)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咬住飞打开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2.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动物笑谈就是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源于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比如写我进行小凫实验时,先写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滑稽的动作和得意的心理与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的神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十分明显,之后进一步解释了人们诧异的原因只能看见我的怪诞行为,而小凫掩藏在草丛中不为人所见。而可可恶作剧更令人捧腹,作者先写老父亲的生气,后写犯罪现场,语言风趣还带有调侃的味道,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另外,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

3.课外通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五.课堂小结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这得益于他细心的观察和对动物的真挚感情。他认为要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正是凭着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他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人^一生活在^一,真正融入他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他的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所以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

六.作业超市,深入探究

课下,组织学生看一些人和动物之间发生有趣故事的一些视频,并写一篇关于信赖为话题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

趣事(总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研究行为:怪诞不经我和可可的趣事研究对象:聪明调皮语言生动、诙谐风趣、温情脉脉

教学反思:

亮点之处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合作交流、作业超市,深入探究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之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观看类似的动物和人相处的视频,歇一歇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采用了散读、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4、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25、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26、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27、鱼评课稿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28、水资源评课稿

特 点 解 决 办 法

夏秋多,春冬少 兴修水库

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请一个小组的报告人和组长上来,报告人按时间分布、解决办法和空间分布、解决办法报告讨论的结果,组长在报告人每说一点之后就点击一次鼠标。他们完成得怎么样?没有完成好的组要加把劲。

教师讲述: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除了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针对浪费水、水污染,谁能再提出一个办法?

学生回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件展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

教师承转: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有哪些节水措施?家庭如何节水?

还有课本P83的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我们下节课学习。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记住这个节水标志,象爱护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而不要象这位同学一样,人走了,水龙头不关。

师生总结并板书:

学到了什么?

一、水是保宝贵的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默想一两分钟。教师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后实践活动: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完成课本P83的表格。

作业:完成填图P25-26,练习P33-36。

结束(课件动画展示):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29、疆域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疆域听课稿,分享疆域听课感受和记录

疆域评课稿: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 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30、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31、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32、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33、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34、元素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听课稿,分享元素听课感受和记录

元素评课稿:

《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35、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