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听课稿,分享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

2、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通过分辨植物体六大器官,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三、教学方法

启发法、小组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四、教师准备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实物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现在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

复习提问:(1)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受精卵)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非常好,大家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和动物的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来认识一下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分钟)

2、预习自学: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63~P65,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的练习。(6分钟,完成以后学生展示。)

3、合作互学,展示激学

学习任务一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通过刚刚的自主学习,同学们对植物体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植物体的六大器官。结合你们教材63页以及课件上展示的图片,认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并把名称标注在课本上,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物品,结合你们对植物体的器官的认识,小组讨论:你们小组得到的物体是植物体的哪一个器官? 有什么功能?

学习任务二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我们已经知道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那么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哪些呢?阅读教材6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构成植物体的几种组织都来自分生组织。

学习任务三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小组讨论: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与植物体结构层次有什么不同。(20分钟)

4、课堂总结: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主要的几种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六大器官),器官组成植物体。(3分钟)

5、提升检学:完成课后练习。 (10分钟)

七、 板书设计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立体图形的拼组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4、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5、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到几的乘法口诀了?

预设:1-7。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1-7的乘法口诀。(背诵)

看来大家都背得很流利了,那老师就要跟大家对对口诀,看你们反应速度怎么样?

三六?五七?三四?一六?二七?五五?

很棒,大家都回答得很快!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小狗从左往右跳,第一次它从0跳到了8,第二次从8跳到16,那谁来说说小狗第三次跳到了多少?

预设: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小狗第一次跳了8,第二次8到16页跳了8,那么第三次就是从16跳到24.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很棒,他很聪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8,第二次从8跳到16,都是一次跳了8,也就是他每跳一次都加多少?(生答:8)对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跳完第一次就是几个8?(生答:1个8,板书:1个8)跳完第二次就是几个8?(生答:2个8,板书2个8),那跳完第三次就是几个8?(生答:3个8,板书3个8)所以3个8是多少?(生答:24)再跳一次是几个8?(生答:4个8,板书4个8)是多少?(32)再跳一次是几个8?.....跳完最后一次是几个8?(生答:8个8,板书8个8)是多少?(64)

大家看黑板上这些内容,谁能把这些几个8的句子编成关于8的乘法口诀?

预设:举手的学生很多。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编,谁来第一句?(指名学生编)

预设:1个8的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师:它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预设:18=8或者81=8

师:很好,他说的很棒,谁来试试第二句?

预设:2个8的乘法口诀是二八十六,乘法算式是28=16或者82=16

.

.

.

.

.

.

师:好的,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试试看?

预设:8个8的乘法口诀是八八六十四,它的乘法算式是88=64

师:真棒,大家成功的把8的乘法口诀编了出来,现在大家一起连一起读一遍,一八得八,预备,起......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要试着使用它。大家看这张图(课件出示乐队图),你们能任选一句口诀,边指着主题图,边用口诀表示你们想表示的人数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老师想表示其中一列的人数,那老师用口诀表示就是一八得八,表示这是一列,一列有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18=8个人。

下面大家先同桌之间像老师一样互相说一说,一个说一个听,如果听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同桌说得很好,就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再换过来,听的说,说的听。等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时间到了,得到了同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举起手来看看?这么多啊,看来大家都说的很好,那谁来站起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2列的人数,用口诀是二八十六,表示这是2列,每列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28=16个人。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6列的人数,用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表示这是6列,每列8个人,就是6个8,总共有68=48个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说?

预设:我想表示全部的认识,用口诀是八八六十四,表示这是8列,每列8个人,就是8个8,总共有88=64个人;

......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都把8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来做做练习题。

大家看屏幕,第一题很简单,填口诀,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来,大家一起响亮的回答老师,答案是什么?(六八四十八)

下面翻开书本,第75页,做一做第一题,填口诀,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放下笔坐好,第二题不要做。

老师看大家都端正的坐好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按顺序回答

师生同步:五八四十、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真棒,下面继续看屏幕,第二题,问我们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大家想一想......谁来回答?要说出你是怎么答出来的?

预设:有32个,它每个小圈里有4个蘑菇,一共有8个圈,48=32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四八三十二)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翻到书本,75页做一做第二题,算乘法算式,而且它还要你说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口诀?我们不说,直接把口诀写在每个乘法算式的边上,写好了就坐端正。

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就来对一对答案。第一个式子,83=?(24)它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第二个48=?(32)......

大家都做对了吗?全对的举手。

下一题,看屏幕,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花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乘法算式是不止一个的。谁知道?

预设:46=24、64=24、38=24、83=24

28=16、82=16、44=16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过的青蛙的儿歌吗?今天,我们再来遍一首儿歌,今天我们编的是螃蟹的儿歌,大家把书翻到第76页,第六题,我们给螃蟹的腿的数量编儿歌。

预设: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们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预设:8的乘法口诀。

师:那我们最后再一起来背一遍8的乘法口诀。

师生同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

8的乘法口诀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 88=64 八八六十四

6、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会叫的狗听课稿,分享不会叫的狗听课感受和记录

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吗、讨、厌等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谜题: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学生猜谜语,打一动物。教师小结:其实这是狗啊。

2.(课件出示3狗的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喜欢养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4封面)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它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狗?这只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不会叫的狗》,作者是贾尼罗大里。  

4.(课件出示5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会叫的狗》。齐读课题。(板书:不会叫的狗)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禁要问:还有不会叫的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6)

干吗 压根儿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发疯 搞不清 汪汪 差不多 百发百中 忍着 模仿 子弹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差、中为翘舌音;厌、担是前鼻音,访、疯、汪是后鼻音。

另外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吗在这里读m,组词为干吗,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为好吗;压在本文中读y,组词为压根儿,还有一个读音yā,组词为压力;担本课读dān,组词为担保,还有一个读音是dn,组词为扁担;中在本文读zhng,组词百发百中,还有一个读音是zhōng,组成为中间;弹在本文读dn,组词子弹,还有一个读音是tn,组成为弹琴。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7)

辨析多音字吗 压 担 中 弹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a.行吗( ) 干吗( )

b.压力( ) 压根儿( )

c.担心( ) 重担( )

d.中国( ) 打中( )

e.子弹( ) 弹琴( )

3.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8:生字)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吗 怒 批 访 疯 汪 搞,注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吗口字旁是形旁,表示该字表示语气词,马表音,与吗音相近。

熟字比较:付一讨 庄一压 着一差

组词扩展:厌恶 讨厌 发怒 访问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9自然段):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因为不会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第二段(10~24自然段) 这只狗向小公鸡学叫,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第三段(25~37自然段)这只狗向杜鹃学叫,差点被猎人的子弹射杀。

第四段(38自然段~结尾)三种结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9):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2)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狗?(不会叫的狗)

(3)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人们对这条狗的指责、批评)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狗批评的语气,读出狗的委屈、可怜、无奈。

师: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小狗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帮助下学习叫。

小狗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2.学习课文10~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小公鸡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狐狸的嘲笑。)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小公鸡对狗的关心、热心和诚心诚意地教,读出这条狗开始的认真勤奋,读出狐狸对狗看不起、嘲笑,读出这条狗受到狐狸嘲笑后的委屈。)

(课件出示10)(板书: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4)狐狸为什么嘲笑小狗?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狐狸因为小狗学的是小公鸡叫,很搞怪,所以笑。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公鸡叫而被嘲笑,以为自己学的不像呢!

预设: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学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被嘲笑。

(4)分角色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

3.学习课文25~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杜鹃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猎人的射杀。)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杜鹃对狗的同情、关心。)(板书:杜鹃同情、关心)

(课件出示11)杜鹃同情、关心。

(4)猎人为什么朝狗开枪?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猎人听到小狗的咕咕叫声,以为是杜鹃,所以开枪。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杜鹃叫而被射杀。

(5)分角色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

五、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1.谈话过渡: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2.小组同学从课文的三个结局中任选一个互相交流,给这条狗规划完整的结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展示结局,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12)第一种结局。

  不坏。可我不敢担保是不是一首正确的诗。你是一头奶牛啊

  我当然是奶牛。

  可我不是,我是狗。

  当然,你是狗,这又怎么啦?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你学我的语言呀。

  好主意!好主意!小狗突然喊起来。

  什么主意?

  这会儿我脑子里正在酝酿一个主意。我将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我让一个马戏班子雇佣我,我会成功的,变成大富狗,娶一个国王的女儿。国王也好,狗也好,成为一家子,彼此沟通感情。

  好样的,想得真美。那好吧,我这就叫,你好好听着:哞哞哞

  哞小狗也叫起来。

  这是一只不会汪汪叫的狗,却是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语言。

(课件出示13)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你往哪里跑?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到我家去,我正缺一只狗给我守鸡笼子哩。

  好,我去。可我告诉你,我不会江汪叫。

  这样更好,汪汪叫的狗会吓跑小偷的。而你呢,他们不知道你在那儿,他们走近笼子,你冷不防扑上去咬伤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我去。狗说。

  这样,不会汪汪叫的狗找到了职业,被一条铁链子拴着,每天喝一盘子稀粥。

(课件出示14、15)第三种结局。

  长颈鹿吗?不是。也许是鳄鱼,鳄鱼可是极凶恶的动物。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近它。

  小狗在树林里匍匐前迸,一步一步朝传出汪汪叫声的那个方向爬了过去,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使它那颗藏在毛皮下面的小心脏突突地乱跳。

  汪汪,汪汪。

  呀,是另一只狗。

  它正是刚才听到咕咕声开了一枪的那个猎人的猎犬。

  你好哇,狗。

  你好哇,狗。

  你能告诉我,你正在吟的是什么诗吗?

  诗?我不是吟诗,我是在汪汪叫。

  汪汪叫?你会汪汪叫吗?

  当然会。你可别异想天开地希望我学大象的哼哼或学狮子的吼叫。

  那么你教我,好吗?

  你不会汪汪叫吗?

  不会。

  听着,好好听着。就这么叫:汪汪,汪汪

  汪汪,汪汪。小狗马上叫起来。它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心里想:嗨,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正确的老师啦!

(板书:小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七、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课堂小结: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八、课后作业。

1.续写第四种结局。

2.课下搜集查找阅读罗大里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

tǎo yn t bi pī pnɡ

( ) ( ) ( )

二、组词。

仿( ) 没( ) 哄( ) 猪( ) 从( )

访( ) 设( ) 洪( ) 猎( ) 丛( )

三、错别字门诊。

1.小狗天天都炼习。 (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

参考答案

、讨厌 特别 批评 

二、模仿 没有 哄笑 野猪 从前

访问 设计 洪水 猎人 草丛

三、1.小狗天天都炼习。 ( 练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相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擦 )

【板书设计】

14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同情、关心

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7、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金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金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从金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就收获这么多,真可谓: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下面重点谈一谈金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

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金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 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管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吹毛求疵,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

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管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师的指导有很明显的层次,但学生的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没有呈阶梯式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需要我们平时下足功夫细细指导。

2、本课最后的画面是鸟和灯火的凝视。老师光让学生说鸟对灯火的话,然后写树对鸟的话,这本是课堂最高潮,能将两者的内心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是,分成两个阶段,我总感觉不够流畅,不够直白,只是自言自语。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可能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童话故事中,或悲伤,或感动,也是千言万语,难以道尽。童话的语言是美的,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些美来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和训练呢?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色之极致,工具共人文一色,意韵兼得,情文共振,则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各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让我们的语文如美丽的童话一般,永远芬芳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吧!

8、带刺的朋友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听课稿,分享带刺的朋友听课感受和记录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一篇:

《带刺的朋友》高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应该说,基础部分是抓得很牢的。如后鼻音径多音字 兴、散,象声词噼里啪啦、呜呜、扑等。环节设计用心。如:引领中心时反复串读了第九节,体味钦佩一词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整堂课,学生走进了文本,体味了刺猬的鬼和聪明可爱之处,理解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要是能通过学生更多的朗读体现出来了就会更精彩。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好。

高老师针对学情确定字词,教得十分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字词为推进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相扣。这与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重点部分是刺猬偷枣,老师对这一部分肯下功夫,重锤出击,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老师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刺猬的句子(2)圈出表示刺猬动作的词。(3)用简要 语言概括刺猬偷枣的过程。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高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概括事情主要内容方面,这也是本课及本单元要训练的重点。高老师的教学,力图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理解概括课文的的方法,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整节课有放有收旋律和谐。但回味一下总感觉本节课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堂气氛略显沉闷,仔细想想个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读课文读的不够扎实不够充分,语文课堂有些东西是要多读方能体现其中韵味儿来的,老师指导朗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二篇:

《带刺的朋友》是作家宗介华写的,他写了家乡院子里的一窝刺猬,这群不束之客的到来给宗介华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四年级语文书中截取了其中的两个故事刺猬偷枣以及刺猬击退大黑狗,让学生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叶老师在教学时做了很大的尝试: 一、抓住关键词归纳《带刺的朋友》写了主要写了刺猬偷枣与刺猬击退大黑狗两件事,叶老师在让学生有侧重的学习本文的新字新词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写了带刺的朋友的哪两个事,分别是用了哪几小节来写的?由于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文章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刺猬偷枣,与刺猬大黑狗,老师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直观的板书,并在学生的反馈后写上这两件事分别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

教师教学生进行归纳,还体现在教师让学生找出刺猬偷枣的语段,在这些语段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在进一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这位学生后面的复述提供了很好的拐杖??

教师在教学生提取关键的词语进行归纳后,还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在教授刺猬击退大黑狗时教师试着让学生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己找句子,找关键词(动词)归纳小标题。

由此,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真真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归纳主要意思。

二、结束神来之笔

叶老师对本文本的研究是很到位的,这篇课文是宗介华写的,原文篇幅比较长,四年级语文课本只截取其中的两个故事,如果没有了解宗介华写的全文的话,题目《带刺的朋友》就很突兀,刺猬偷枣,刺猬击退大黑狗这两件事根本无法与朋友相提并论,为什么作者对刺猬这么宽容,这么喜爱甚至敬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也无从下手进行解答。

叶老师在课的最后配上舒缓的音乐,深情地朗读了原文,让学生知道原来刺猬偷枣是因为她生了一窝刺猬,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惜冒着被抓的危险,以及受伤的危险上树偷枣等等。刺猬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也理解了作者对她喜爱的原委。这样的处理比简单的说教有效得多。 三、思考

语文到底是文学性重要还是功能性重要?这一问题在我听了该课后总是萦绕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还隐含着许多生活的小情趣,但是由于把它作为工具使用所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机会少了,体会文本的情感少了,学生朗读得也少了,这样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

9、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中秋节,你们有吃月饼吗?小明和小红两个人正在一起分月饼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分2个。

师:每人分2个也就是他们分得同样多,你们还记得在数学里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吗?

生:平均分。

师:如果是把2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呢,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1个。

师:这也是什么分法?(平均分)

师:如果只有一个月饼呢,我想平均分给他们两人,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生: 每人一半。

师:那这一半的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2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个圆片代表这一个月饼(板书:一个月饼)接下来该怎么分?

预设1:平均分。师:怎么做可以平均分。生:对折。

预设2:对折。

师:你能上来折一折吗?生讲台操作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话会怎么样?

生:对折的话可以分得一样多。

师:对折能保证分到同样多,也就是能保证平均分,所以我们为了公平地分这个月饼, 一定要怎么分?(板书: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分好了,那它的一半在哪里呢,谁能用手指一指。

生:这个饼的左边。师:那另外一部分呢?

生:也是这个月饼的一半。

师:好,老师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

师: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板书:)

师:那右边的呢?生:也可以用来表示。

师:月饼的一半可以用来表示,那么该怎么写呢?

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写法:先画一条短短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在分数线下面写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数线上面写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师:你们学会了吗?请在本子上写一写,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名称。

师:学会了的写法和读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怎么分?(平均分) 分成几份?(2份),涂色的部分是什么?(是这个月饼的)(板书:是这个月饼的)

师:那空白部分呢?(也是这个月饼的)

师:既然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是这个月饼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每份这个词来代替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板书:每份)

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及时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月饼的1/2了,你能找到左边这些图形是谁的1/2吗?

3.折纸活动

师:看来这个小练习难不倒你们。月饼的已经表示出来了,那长方形的你会表示吗?请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来,你能想出几种?

教师通过巡视挑选学生的作品展示:

生1:横向平均分表示1/2

生2:纵向平均分表示1/2

生3:对角线平均分表示1/2

先看生1的作品:

师:谁看懂了?长方形的1/2在哪里?

预设:把一张长方形对折成两半。

师:对折为了什么?(平均分)把对折这个词换成平均分再重新说一说。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空白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请多位同学说一说。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三位同学的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

师:说的很好,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4.不同大小纸张1/2的比较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长方形和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生:一个是长方形的1/2,一个是圆的1/2。

师:说得非常正确,他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但是是不同图形的1/2。

5.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根据我们对二分之一的理解,现在快速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能的打勾,不能的打。

1号能,生说一说理由:把一个六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2。

2号、3号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把图形平均分,即使是分成了2份,1份也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4号不能,它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那为什么不能?(因为它平均分成了三份),既然我们把平均分成两份的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平均分成三份该用什么分数表示?(三分之一)太厉害了,老师教了一个二分之一,你就学会三分之一了,真太了不起了!

5号,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猜猜可能是几分之一?学生猜。到底是几分之一,有什么好办法?要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一起来数,大声地告诉大家,几分之一?

6.归纳认识分数

师:既然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分别用1/2、1/3、1/4,那我们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如果我们继续写,还能写很多,写的完吗?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四)课堂总结

师: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堂即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1、倍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12、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xx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xx老师由第一单元学习的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xx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xx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xx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

颐和园评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xx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3、白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听课稿,分享白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鹅评课稿第一篇:

听完xx老师《白鹅》这一课,我有许多感触。

老师在语言训练时紧扣文本,紧扣鹅老爷的高傲不放,且扎实有效。李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纠正读音,从中心入手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并理清课文基本思路:从鹅的姿态、步态、叫声和吃相几个方面来展开全文。

邓世杰:老师全身心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声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把鹅老爷的高傲所含着的内容都读了出来。

赵英杰: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每个处级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李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和运用,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所说白鹅,看似简单,意在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国华: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还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三眼一板的片段,是一个精彩的着力点,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叫三眼一板,经过老师的反复推敲、打磨,学生理解非常深刻。

孙晓芳: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章课,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李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和鹅狗争食的有趣场景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作者对它的喜欢。

朱冬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反复品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理解。所谓一切感受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李淑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还创设了宽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朗读上,你想通过怎样朗读来表现鹅的老爷相呢?通过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提升朗读的层次。

陈玉玲: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原先我们还担心学生,这是一篇较难的课文,毕竟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类似文言文的半白话文的那种语言上的距离较难跨越。

王鑫坤:李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精神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甜立刻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

柳艳冰: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学生喜爱鹅老爷的情感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和强化,给大家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鹅狗争食的画面,这个环节的浓墨重彩也为后来创作鸡鹅争食埋下了伏笔,水到渠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有事关功倍的效果。

白鹅评课稿第二篇:

《白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抓住白鹅高傲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冯老师能结合文章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时3~7自然段时,冯老师在提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或同位)讨论反馈交流互相评议等,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白鹅的高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较和谐。

2、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体现以读为本,努力营造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积累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能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描写白鹅特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反复的读,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和抓住特点写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媒体运用比较熟练、合理。

建议: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果教师加以范读,效果就更好了。

14、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下我肤浅看法: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选编意图非常明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的情感。

xx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如:初读课文时xx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这就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再从重点句子入手,通过反复评读,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心理上。

一、以学生的收获大小为准定位略读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鲍老师就本着这一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且抓住重点句段和词语,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

二、情境如蜜,粘住学生

xx老师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出乎意料来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情地融进情景。

情景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体会出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情景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填出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总之,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用大家风范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第二篇:

《给予是快乐的》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代老师的课堂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代老师巧妙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松的突破了难点。高段的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而我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朗读,那么一个孩子也许会很成功,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亮点所在,还应该是孩子会自己去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朗读,孩子的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的。在本堂课上,代老师点拨孩子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都是因为那辆车,同时,出示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想象的凭借,并围绕这辆车展开想象,小男孩想当一个这样的哥哥,体会给予的快乐。孩子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车,这车太漂亮了,真的是你哥哥送的吗,孩子不停地说,从视觉感官上去产生给予是快乐的刺激。

在后边代老师设计了,当保罗知道了真相以后,带着这兄弟俩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代老师生动的补白并播放美丽的圣诞节图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效果很好。这份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悟出来了。再者,教师优美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样,把美丽的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拓展,教师别出心裁:小组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名字?由此引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5、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 30 =8

  (240 4)(30 ?)=8

  (2406)(30? 6 )=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16、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A4纸 基本图形 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老师第一次来到黄村小学,见到同学们我非常高兴,初次再面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一份礼物,快打开来看看是什么:

1、给学生发礼物

2、复习各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这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你们能说说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3、拼成自已喜欢的组合图形

请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

4、学生展示并说一说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呢?谁来说一说?)

5、教师总结:像这样由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像这样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怎样求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88页的情境图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他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

2、想一想,估一估

先让我们来估一估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呢?(师引导:根据这个客厅形状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图形的面积去估计它的大小呢?)

(若学生估不出来)师再引导:是否可以用长为7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去估计客厅的面积,如果可以,则客厅的面积是6*7=42平方米,所以客厅的面积不到42平方米,若看成是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去做计客厅的面积,那么客厅的面积大约为36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客厅面积时是把它看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个客厅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去计算它的面积呢?

3、自主探索,计算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练习纸,动笔画一画,算一算。

(师巡视,若发现学生不会再引导)刚才我们用简单的图形拼成组合图形,你能不能将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进而将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1)学生动手画一画,师提示:(加一条辅助线。并将分割后的图形加上编号,再对图形1、2进行计算。)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学生说说理由。(怎样计算的?)

5、(课件展示四种已计算的分法)再对前四种进行分类

(师: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师:图形分割后我们要看一看分割后计算每个图形面积所要的数据有没有?)

板书:

1、先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

2、分割后的图形是否可以计算。

3、分割后的图形是否比较简单易算。

师: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先将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找出计算每个图形所需要的条件再进行计算。

三、理解运用,巩固练习

师:通过解决智慧老人客厅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图形的实际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

老师出两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讲评完第一题后,操作第二题。

四、学生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什么收获?

1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

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 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课件出示小故事)设疑导入,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碎的数学知识。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我提出怎样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方格(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可用课件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 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判断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例1及实际应用题。熟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发散练习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本课小结 (课件出示 )

九 板书设计

18、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19、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20、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21、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22、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B. 2 C. 3 D. 4

作业布置:

习题2.13 第一题

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1)

温故知新: 例题: 练习: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能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生对于含有负数的底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需要加强强调与练习。

2.9有理数乘方(2)教案

备课组:数学组 备课时间:2016、10、9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通过实例总结并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难点: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教法: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忆一忆:

(1)在(-4)3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读作___.

(2)在-2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

(3)计算: -72 (-7)2;

二.探究新知:

例1:计算

(1)102,103,104,105,

(2)(- 10)2,(-10)3,(-10)4,(-10)5,

( 3)(-3 )2,(1)(- )3 ,(-2)4

(4) 23 , ( )4 , 45 ;

想一 想:观察例1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伴交流.

三.当堂检测:

(1)-53 (2)-( )2

(1)-(- )4 (4)-232(3) ;

四.(1)做一做:

有一张厚 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

厚度 为20.1mm,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

(3)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

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2)想一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

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

面条.想想看,拉多少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

条?那拉出约209万根面条呢?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 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

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

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

算 ,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五.课外拓展:

1.已知x2=(-2)2,y3=-1,求:

(1)xy2003的值.

(2) 的值.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习题2.14 第一题

八、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2)

知识回顾: 例题 练习

九、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怎么表示一些数的乘方,学会估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负数的概念,学生容易丢负号的情况。

23、济南的冬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听课稿,分享济南的冬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一篇: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二篇: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评课稿

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

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在上述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

试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你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我国为什么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

学生抢答:外界的环境。

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是基因。

教师:很好。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内在因素是基因,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我们先讨论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我们知道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展示:猫与狗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猫与狗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

学生:不相同。

展示:不同猫的图片。

教师:都是猫他们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教师:我们知道了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不相同,性状的表现就不一样,再想一想猫与狗之间和猫与猫之间,那种基因组成差异大?

学生:猫与狗之间。

教师:也就是说,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基因就形成了猫的基因库。

教师:猫有猫的基因库,人有人的基因库,(设疑)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对生物的种族繁衍有什么意义呢?

展示:课件资料。

事例一:

全国现存64只华南虎,分布在全国的19个动物园内。令人震惊的是,这64只华南虎,都是1956年从野外捕获回来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共死亡3只老虎,出生4只小虎,其中2只眼睛是瞎的。为什么幼虎的眼睛是瞎的?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设疑)基因组成很贫乏的时候,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当基因组成很丰富的时候,还要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吗?好比说,大豆的品种在我国就有两万种之多,而人类只喜欢其中的30种到40种,其他的品种还需要保护吗?举例说明。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

教师:现在的环境不断的变化,需要具有不同的基因的生物来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要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杂交是目前获得基因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我国在杂交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你能举出一例吗?

学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教师:展示事例三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来的杂交稻新品种,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他的贡献使近一亿人免受饥饿,因此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基因多样性,懂得了基因多样性对生物的生存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讨论决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外在因素环境。

教师:刚才在那个多媒体片段中,同学们都说了很多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所以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

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喜欢的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消失了,你喜欢的生物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他们将灭绝。

教师:反过来,你喜欢的生物消失了,对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学生:会影响生态平衡。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它具有哪三个层次的涵义?

学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他们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生物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他的内在因素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又往往引起基因的变化。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二、基因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了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我在课上注意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5、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听课稿,分享动物的运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关节模型、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镊子、剪刀及学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课堂教学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结构(关节)。

(2)组织学生观察关节模型,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

3.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刺激神经使 肌肉收缩从而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足球运动视频小结。

2.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及点评。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其中: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控制

调节

能量

供应

知识链接

1.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

2.关节囊可以分泌滑液,储存在关节腔中,滑液可以减小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摩擦。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有积液或积脓。

26、疆域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疆域听课稿,分享疆域听课感受和记录

疆域评课稿: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 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27、美丽的颜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听课稿,分享美丽的颜色听课感受和记录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一篇: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zo zh l xū jīn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 (略)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二篇: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屏显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生(齐):居里夫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中。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标注。)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我们先一起把这部分朗读一下。

(屏显相关语段。生齐读。)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那么皮埃尔,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回应爱人的呢?

生: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生(害羞):感觉好像是在和我谈论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关注到了标点。很好!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读读第二次?老师来读前面的句子。

(师读第 20 节,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生读第 21 节。)

师:你读到了什么?

(师指导生揣摩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

师: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

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生: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以及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还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镭。

(师再次屏显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一)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写的是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概括记叙性文章的内容必须把握主要事件。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

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生不能回答。)

师:同学们把第 1 段朗读一下,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 1 段。)

生: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又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充满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二)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使得它难以被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和三个没有,还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由无中创出有来。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可以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能不能说明条件艰苦?

生:能,说明风大,因为是在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他们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不能,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

(师板书苦。)

(三)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最美好而且最快乐。

(师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像是在梦里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我们为什么愉悦呢?关键是哪个词?

生: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师:看一下大屏幕。

(屏显课文第 1 段。)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我们!

师:我们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师:为什么说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呢?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居里夫妇有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居里夫妇有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居里夫妇有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高贵的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居里夫妇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比如,第 13 节中作者写道: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第 14 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第 13 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

(生读,将他们改成我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怎么什么都知道,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

(师板书真实性。)

师: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屏显。)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生朗读比较。)

生: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

(师板书生动性。)

生:是的。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传记。

(师板书传记。)

师:传记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吸引人呢?

生(齐):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五、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

(生齐读。)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下课!

28、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听课稿,分享回忆我的母亲听课感受和记录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母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冉老师这节课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母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母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二篇:

《怀念母亲》,设计思路是通过课文的自学和资料的补充,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深深的愧疚之情,适时补充了季羡林老师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抓中心句,直奔主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王老师让学生紧密联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围绕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来展开教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从一开始导入课堂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先找句子、再圈词语、并写批注。要求明确,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操作。最关键的是:有了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目标明确、课堂高效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明确的要求,这节课重点要训练什么,目标很明确。学生先尝试学习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进行交流分享,此时的小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分享和交流,接着小组展示。最后教师点拨,如:因为两次、几天、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是在八年前,再一次见到的时候,只是遗体,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得很准确,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通过分析四则日记,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点拨到位。

思考:如果再有一些激情,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如果语言再具有一些煽动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29、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30、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理解旋转含义,感悟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方格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跳舞的大楼吗?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迪拜旋转大楼的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这么漂亮的大楼是如何建成的?跟今天的数学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吧《图形的旋转》。

(二)展开探索,认识旋转三要素。

1、借助钟面,初步感知三要素。

(1)认识旋转方向。

出示钟表的指针旋转,引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导入:看来旋转是要按一定方向旋转。旋转还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从钟表的指针入手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只从中选取一根指针来研究。

(2)认识旋转要素三要素。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到3的旋转过程。

最后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怎样就能把指针的旋转表述清楚?

小结: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老师指出:中心 方向 角度就是旋转三要素。

课件出示动态线段OA旋转的4幅图片:

(三)画旋转,感悟旋转特征。

1、动手画线段O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引导使学生明白: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中心),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四)感受旋转的应用

1、动态呈现各种图案的旋转,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2、拓展延伸,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出示生活中旋转现象:旋转木马、旋转门、摩天轮、风扇等等,感受旋转现象处处可见。

(五)布置作业

利用旋转知识,动手设计作品。

31、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对于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盼于勒、赞于勒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躲于勒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①每组找出集中描写我和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关键词语。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楚文本脉络。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在学生清楚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现场提问:

1.问题无答案,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补充不足。

引导学生以人类亲情观念、现代人的利益眼光等来打量文中于勒的亲人们的做法 用多种观念分别得出结论,引导学神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亲情观。 老师可以从旁引导,比如:出示一份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讨论这是否正确。

(四)、课后布置

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这个人物于勒却是条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直接对他的着墨不多。让学生续写他的小传,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文本这一空白。

作业具体要求: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亲发达了,并且找到了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展开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文章片段。

八.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第二篇: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本课的亮点:

1. 师生互动很成功,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求氛围之中,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提问、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等处理得很棒。

2. 多媒体的运用到达了实质性利用的层次,不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本课主要是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作者简介、一些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一个古钱币型的线索梳理、一个作业布置。占用时间较少,学生们多数时候在看课本、探讨人物形象、思考问题。

3. 难得的这是没做任何雕饰的生课,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正体现了公开课的意义,看老师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能力,建议以后上公开课,最好都这样上。

4. 在解读课文主题上,打破了旧教材、旧参考书的固有观点讽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万能的罪恶。引导学生通过博尔特、金昶伯的实例,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5. 时间的分配合理,这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并不很多,多数时候,学生们在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思路。

6. 知识熟练,例如,及时纠正学生关于花花公子及小作者不是文中的我两处,体现了老师的扎实的功力,授课语言有亲和力,但音量略小了一点儿。

对本课的几点建议:

1. 老师讲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我认为教课老师在备学生的环节上还有欠缺。经验有半年时间了,课堂上,也是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们习惯了,分组上课,讨论学习。可是老师还是运用过去的做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徐珊语),我认为体现出来的是老师备学生的不足。其实备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一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二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些教法进行修正。

2.老师注重师生互动,但一些要点,没有讲到,比方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创作背景、课前的方框中的提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主线,是否应该用几个片片展示一下为好。

3.后来评课中询问,感觉第二课时的通盘考虑是否能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

4.老师提问覆盖不全面、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踊跃,其中一位学生被5次提问,覆盖面太窄,没有让所用的学生都动起来。

5. 多媒体运用欠熟练,学生误读于勒为于勤没有及时纠正。最后的作业布置,写一篇与金钱有关的600字作文,似乎可以安排到第二课时在布置,课文分析了于勒的人物形象之后就做这个作业,似有不当。

32、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