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2.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中心思想笔记
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 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与满足的感情。
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中心思想笔记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邱少云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煎熬,严守纪律、壮烈牺牲的经过。赞扬了邱少云是一个严守纪律、勇于牺牲,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
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中心思想笔记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中心思想笔记
1.《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抒发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鹊心情及闲适心境。
8、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4.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6.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1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迹象,而人类将继续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表达了作者对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的敬佩,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1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1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2.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这是神态描写,这里描写观众的紧张神态,是对舞台上演员表演的激烈打斗场面的烘托,衬托出表演的精彩,引人入胜,为下文的静作铺垫。
3.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1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心思想笔记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1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读后感
读后感一:
近来我偶然间翻看到一篇科普文章,名曰:《没有不能造的桥》,读之心下感慨,不仅懂得了一些设计、建造桥的内容和方法,更懂得了一些道理。
这篇文章出自茅以升先生笔下。我知道茅先生是建筑家,因此初读之时以为这必定是一篇严谨工整、有条不紊的说明文,但却没想到这篇文章文笔竟能如此之巧妙。
文章中,茅以升先生先写了路与桥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它们应共同为路上运输而合作。紧接着,他语锋一转,又告诉我们路、桥也要迁就船并共同为水上运输合作。其次,他又提出了又桥恍同无桥的建桥标准。另外,茅先生说明了桥的台和墩在桥的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他指出桥墩数量与桥孔跨度、路和桥的位置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桥的安全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说明文,但茅以升先生在文中的一切语言听来都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而舒心自然。这种语言仿佛是散文中的语言一般:词语极富表现力,语句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整齐和谐而又富于变化、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另外,在我看来,茅以升先生写桥之时,也有意无意地写了不少人世间的道理。
他写道: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生中总会有坎坷,但不能畏缩不前,毕竟坎坷不会自己塌陷,终究要靠我们自己走过去。
也有文字说:一座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两条腿之间的架空距离就叫做跨度;几条板凳头尾相连,就构成一座长桥。板凳虽多,它的强度只是决定于一个板凳的长度。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强弱,也决定于人的各个能力、群体的各个人和国家的各个群体的强弱。
无论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总是值得我们用心体会、感悟的。
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中的老汉的一举一动使我感到不可思议。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毫无怕意,并在大家都慌乱的时候还能镇定自若,指挥人们有次序的过桥。而且还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了后面,让别人先过桥。最后,老汉与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
课文中的老汉真让我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议。他那在危险的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特别是他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举动,更让我感到无比震惊。虽然老汉被洪水冲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被冲走,因为那是老汉的崇高品质呀!
老汉的这种品质不单单只有他有,其实其他人也有这种品质的。
在火灾来临的时候,一位母亲疏散着整栋楼的人,但她却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遗忘在了一个角落,最后,当所有人都被这位母亲疏散走了的时候,楼塌了!她的女儿和自己都被楼压住了!再也没有起来。
啊!老汉的这种精神,永远刻印在我的心中。
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茂盛茂密格外分外 仔细认真
分辨辨别 梦想理想 确实的确
反义词
茂盛稀疏 仔细马虎笨拙灵巧
平淡无味有滋有味
1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糊h(糊涂)h(糊弄)
担dān(担当)dn(担子)
薄bo(薄片)b(单薄)b(薄荷)
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2.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课文主题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2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渲染烘托 热闹喧闹 明朗晴朗
奇丽瑰丽 疾驰飞驰 回味体味
境界境地 拘束拘谨
反义词
迂回径直 拘束自然 洒脱拘谨
舒服难受 羞涩大方
2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课文主题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2.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后面那一条。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
3.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他们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说 砸 走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②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矗立(ch)鳌头(o) 湛蓝(zhn)
琉璃(li) 蟠龙(pn) 中轴线(zhu)
金銮殿(lun) 击磬(qng)檀木(tn)
攒(cun) 乾清宫(qin) 坤宁宫(kūn)
肃穆(m) 奏极(zn) 额枋(fāng)
藻井(zǎo) 矫健(jiǎo) 妃嫔(pn)
翊坤宫(y) 迥然不同(jiǒng)
2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作者为什么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作者写破旧的课桌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破旧的课桌,一方面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3.课文是写竹节人的,为什么要写围观的小伙伴们?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所以要写围观。
4.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那一受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这种玩法的喜爱。
4.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既写出了裂缝的宽度,又写出了裂缝歪歪扭扭的样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更写出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衬托出竹节人在孩子们眼中的重要性。
5.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老师玩竹节人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课堂上严肃认真,课下童心不改的老顽童式的老师形象,表现出了竹节人受欢迎的程度。
6.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夸张,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7.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2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答:课文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3、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4、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作者看到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他当时可能会想在灯下读书多好哇,多明亮啊!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可能会想到: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2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5.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3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郑:zhng(郑重、郑国、郑州)
拜:bi(拜年、祭拜、对拜)
租:zū(收租、租房、出租)
厨:ch(厨师、下厨、厨房)
毡:zhān(毡帽、毡布、如坐针毡)
羞:xiū(害羞、怕羞、羞涩)
撒:sǎ(播撒、撒种、撒谷子)
缚:f(束缚、绑缚、作茧自缚)
猬:wi(猬集、小刺猬)
伶:lng(伶仃、伶俐、伶人)
俐:l(伶牙俐齿、口齿伶俐)
窜:cun(窜改、逃窜、东跑西窜)
3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课文主题: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句子解析:
1、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老班长说明老班长一向特别关爱同志,表现出了老班长善良朴实的品格。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3、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这是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说他是上级,是因为他要带领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说他是保姆,是指三个战士年轻,又是病号,老班长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地照顾他们;说他是勤务员,是因为每到宿营地老班长都要找野菜,挖草根,给病号们做饭。这三个身份表现了老班长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4、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说话断断续续。别浪费东西了说明老班长知道自己不行了,所以生命垂危的他不肯喝鱼汤,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们,表现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5、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3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鲜:xiān(新鲜)xiǎn(鲜为人知)
传:chun(传神)zhun(传记)
省:shěng(节省)xǐng(反省)
仆:p(仆人) pū(扑倒)
3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幽静寂静 著名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美妙美好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美妙丑陋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3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创造制造 盘踞占领 险恶凶恶
选择抉择 恭敬尊敬领悟领会
劲挺挺拔 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三番五次接二连三
反义词
干旱湿润 险恶和善恭敬傲慢
宏伟渺小风雨同舟过河拆桥
勇敢胆怯 不紧不慢心急如焚
3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2.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4.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5.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3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2.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3.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 步一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疑问,引出下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破坏资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过渡到对别的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说明。
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生字组词与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生字组词与多音字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生字组词:
咆:咆哮 咆哮如雷
哮:咆哮 哮喘
嗓:嗓子 嗓门 嗓音 哑嗓 尖嗓
党:党员 党章 结党 结党营私 党同伐异
淌:流淌 淌血 淌汗 淌口水
哑:沙哑 哑语 聋哑 哑口无言哑然失笑
揪:揪住 揪心 揪扯 揪耳朵
呻:呻吟 无病呻吟
废:废纸 废水 荒废 废墟 废寝忘食
多音字
冲:chōng(冲刺)chng(冲着)
号:ho(号码)ho(怒号)
当:dāng(当作)dng(上当)
折:zh(打折)zhē(折腾)sh(折本)
没:m(没落)mi(没有)
- 红润的反义词
-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神州谣》生字组词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3拍手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小狗学叫生字词组词造句
- 笑话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指导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样表达好处在哪里?
-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评课稿
- 四年级第26课的生字组词怎么组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少年闰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堂笔记近反义词
- 一年级语文下12课古诗二首池上词句复习笔记
-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激发更大学习兴趣
- 工装装修合同
- 小象和小兔
-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妙妙瓶
- 法发现住宅高低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
- 中班语言教案《小兔子开铺》反思
- 装饰公司特色朋友圈文案33句
- 霸气特别拽的微信昵称100个
- 开公司名字要怎么取名611个
- 8.(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2/11。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中心思想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中心思想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中心思想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中心思想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中心思想笔记
- 课堂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主题思想与词语拓展
-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上课笔记之文章中心思想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中心思想与教材分析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