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1、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2、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诗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

3、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诗句赏析复习重点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4、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赏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5、二年级课堂笔记:绝句诗句赏析与重难点探究

二年级课堂笔记:绝句诗句赏析与重难点探究

诗句赏析: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的景物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蔚蓝的天空、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和停泊着的船只。

2.千秋和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万里吗?你还学过这样的诗句吗?

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写静景,使整首诗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6、《古诗三首》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青山在河的两岸相对矗立,远处一条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平滑光亮。

8、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文中诗句赏析

本文通过写宋国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放下农具守着树桩等待再有兔子折颈而死,最后一无所获被人耻笑的故事,告诉人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1.宋人/有/耕者。

第一句话交代了主人公是宋国人,耕字点明了他的身份农民。

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这两句话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田里有树桩,兔子跑得快,撞在树桩上,死了。同时也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细心,不慌张,不莽撞。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一个因字不仅说出了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还把一二两句很自然地连接起来了。释其耒而守株是宋人所做,冀复得兔是宋人所想,写出了宋人的喜悦之情。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他等来的不是兔子,反而是一无所获,是为宋国笑。

9、暮江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暮江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写景佳作,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饱尝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他顿感轻松惬意,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暮江吟》。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10、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11、古诗两首我懂得了下面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我懂得了下面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由于我就在庐山上的缘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喻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

1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说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思: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13、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面的冰心一样晶莹纯洁。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军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纷飞的大雪就落满了身上的大刀。

3.不要人夸好艳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需要被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可以在天地间弥漫。

14、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暮江吟》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节课我准备了许久,更改了好几次,主要采用的环节是三疑和小组合作贯穿课堂,三疑是课前疑,课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组合作是根据我班孩子学情合理设计的,感觉设计很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昂,整节课节奏掌握较好,但是通过实践,我仍我发现有以下的不足:

1. 在古诗文的讲解中,课堂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古诗文的朗读,但是后半部分,在赏析古诗时,忽略了读的指导。

2. 三次质疑,可以尝试再把层次拉开一些。

3. 古诗文学习,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意思,更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

4. 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我班两个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个是铺一个是珍珠,但是由于我的一些原因,导致这部分没有处理好,导致对学生悟诗情和诵古诗都没有指导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牢记本节课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语文,能欣赏语文的美,还能够在生活中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利用。

1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好词好句摘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好词好句摘抄

白居易古诗名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暮江吟》知识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文主题: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注释]

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珍珠。

鉴赏:

1、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傍晚所见到的红日西沉的江景: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17、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

不求甚解一词是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而我们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不是要颠过来倒过去在一些字词上过度深挖,还是让学生对古诗中关键字句进行准确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于是在准备教案《暮江吟》时,我就从我自己所理解的方面追求小学古诗教学的正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丰富,语言感悟能力也没有这么强,他们学古诗时在理解词义、诗句方面会有较大困难,该让学生理解的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理解古诗里到底有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让孩子预习时就让孩子借助图画帮助他们去理解古诗。我在课堂导入时也给孩子出示了我所画的《暮江吟》的诗画,当我拿出画时,学生立马就知道诗词里蕴含着什么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如此。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设计让孩子先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他所理解的古诗词,这时候就少不了小组合作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看到孩子们可以通过合作把任务都完成,并绘声绘色的说着自己的理解。其实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畅游在诗词世界,有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更深刻。我们不能成为诗人本人,谁也无法真正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着学生可以站在诗人身边,进一步的切身体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走进诗人,感悟诗情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古诗必然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学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就必然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来感悟诗词才能更准确的站在诗人身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把自己当做诗人白居易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江边,配上背景音乐,面对此情此景来朗读、背诵。让学生身历其境一次,把诗词诵出来,美丽的景象也将不请自来。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都会让学生唱诗词,有着旋律的诗词也更是锦上添花。

在教学中我没有拿捏着字眼去让学生诠释,而是让学生感受,在感受中学生也能理解诗词,甚至在感悟中让学生和诗人做朋友,找到与诗人同乐的乐趣。这就是我对古诗教学的正解。

教学反思二:

依据课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要求,在本节课设计中,我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诗意,体会诗意美,突出了教学重点。以舒缓的音乐营造氛围,以教师范读、PPT导引创设情境,以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诗文的意境美,音乐美、诗文美、意境美,在美好的情境中体会陶醉的心情,读出陶醉的感觉。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诗意,记住了诗文,化解了教学难点。拓展延伸古诗,建议学生课后亲手搜集写景古诗,互相交流,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学习古诗的热情,落实了积累、诵读优秀诗文的课标要求。

就整节课的流程而言,顺畅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当然,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细化、精炼。对课堂生发的情况,还需要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的来说,古诗词诵读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18、暮江吟诗句翻译

暮江吟诗句翻译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注释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时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天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19、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每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总是很惶恐,个别字词意思,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部分段落的精彩解读,整篇文章的合理安排,作者身世的了解不懂越多,越是惶恐。再不敢像刚参加工作那样信口开河、对付了事,唯一能消除点惶恐的,只有不断去学,不断去了解。所以,我现在是知网的忠实用户,一篇课文不上知网下几篇论文瞅瞅,就心慌慌。之前总是按搜索顺序从前往后看,后来才知道应该筛选一下,先看核心期刊的嘛,含金量稍微高一点。

很多书上都说老师要自己先读课文,自己试着去解读文本,我也总是自己反反复复朗读,无奈功力太浅,读不出什么味道来,再硬着头皮按照自己以前的套路去教,很没意思。这个时候只有去寻找外援了,外援就是那些论文们。

今天要上《暮江吟》,昨天看了十来篇论文,突然眼前一亮,又发现了大宝贝支老师教《暮江吟》的课堂实录啊,赶紧打印出来,好好琢磨,今天课上果断用。

一、课题导入

师:看黑板上的暮,根据这个字的上下两部分,猜猜它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什么字?

生1:上面是莫

生2:上面是草

师:同意上面是莫的举手(大部分孩子举手),同意上面是草的同学举手(小部分孩子举手,对着小部分孩子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对的,上面这部分确实是草字。上面是草,下面是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1:太阳晒在小草上。

师:那日应该在上面啊。

生2:太阳落到草下面去了。

师:说到了,太阳落到山林草野下面,就是太阳快落山了,暮什么时候?

生:傍晚。

师随后给他们区分了墓、幕、慕字,分别组词快读。

师:吟,看课文里的注视。

生:古代诗歌题材的一种。

师:也就是说在古诗题目中出现这个字,我们从题目中就能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暮江吟写的是什么?

生:傍晚江边的景色。

师出示《蚕妇吟》《插画吟》《石灰吟》《游子吟》《边城吟》,学生分别回答从题目判断诗的内容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读起来很简单,你们都会读吗?

生齐答会,教师怀疑状真的吗?,生自己练读,检测基础稍微差点的三个学生,过关。

师:诗要读好听,你们对着节奏同桌练练。

生齐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女生读书一直比男生读得好,男生们服不服气?

男生:不服气。

师:那就再来比比,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交换再读。

师:老师读书也读得很好,能超过老师吗?

生:能。

师生对读。

师:谁读得好?

生笑,纷纷夸自己。

师:你们这次是读得比我好,但是你们没有我懂得多呀。

生又大笑。

三、解读古诗

师:听好老师的问题,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生:斜阳、江水、露水、月亮

师:(相机在黑板上画江水的简笔图)这是什么江,先猜猜?

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长江。

师:终于有一个瞎猜猜对了的。你们听老师说,白居易多年在朝廷当官,当时政治昏暗,白居易不想再做官了,所以就自己请求外调,调到哪呢?调到杭州,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长江边写下的。

(师在江面上画了一个圆圆的太阳)

师:我这残阳画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画得多圆啊。你们得回去读读诗,找到理由反驳我。

生:老师你的太阳应该画一半的,另一半是残缺的。

师:太阳残缺了,被什么吃掉了一半?(擦掉太阳的一半)

生:不对,太阳应该刚刚在江面上。

师:残阳是指快落山的太阳。你来画画这残阳。

生把残阳画在江面上。

师:我们说太阳光一半用照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看到铺,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妈妈铺床,我想到了我们铺开衣服。

师:是呀,孩子们,一个铺字用得特别好,好在哪?

生:太阳光好像在一点点地往前推,一点点地铺在江面上。

师:半江瑟瑟半江红,看我拿的这两根粉笔,一根红色的,一根绿色的,江水应该怎么画。谁来画画?

生:靠近斜阳的应该是红的的,靠近岸边的应该是青绿色的,因为岸边有水草倒映的颜色。(生边说边画)。

师:那斜阳再往下落,再往下落,江水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越来越多。

师:是吗?

生:不对,江水应该是黑的了,看不清了。因为太阳落下去就天黑了。

师:快去第三句找找相关的词。

生:夜,夜晚,江水肯定不会是红色的了。

接下来,我就是按照支老师的设计解读月似弓。

四、吟诵古诗

师: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白居易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边想象着边读这首诗。

20、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不求甚解一词是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而我们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不是要颠过来倒过去在一些字词上过度深挖,还是让学生对古诗中关键字句进行准确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于是在准备教案《暮江吟》时,我就从我自己所理解的方面追求小学古诗教学的正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丰富,语言感悟能力也没有这么强,他们学古诗时在理解词义、诗句方面会有较大困难,该让学生理解的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理解古诗里到底有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让孩子预习时就让孩子借助图画帮助他们去理解古诗。我在课堂导入时也给孩子出示了我所画的《暮江吟》的诗画,当我拿出画时,学生立马就知道诗词里蕴含着什么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如此。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设计让孩子先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他所理解的古诗词,这时候就少不了小组合作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看到孩子们可以通过合作把任务都完成,并绘声绘色的说着自己的理解。其实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畅游在诗词世界,有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更深刻。我们不能成为诗人本人,谁也无法真正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着学生可以站在诗人身边,进一步的切身体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走进诗人,感悟诗情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古诗必然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学生要进一步的理解诗词,就必然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来感悟诗词才能更准确的站在诗人身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把自己当做诗人白居易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江边,配上背景音乐,面对此情此景来朗读、背诵。让学生身历其境一次,把诗词诵出来,美丽的景象也将不请自来。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都会让学生唱诗词,有着旋律的诗词也更是锦上添花。

在教学中我没有拿捏着字眼去让学生诠释,而是让学生感受,在感受中学生也能理解诗词,甚至在感悟中让学生和诗人做朋友,找到与诗人同乐的乐趣。这就是我对古诗教学的正解。

21、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读生字暮、瑟,会写生字暮、吟。

朗读诗歌,能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课文。能联系生活观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悟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点:能联系生活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并从诗句描写的景象想开去,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以暮破题,引入内容

1.写诗题。

(1)学习暮字。

根据字形猜字义。

师:说起暮,我就想起跟它相对的一个字旦。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甲骨文旦、莫)它们是汉字王国里的老寿星,已经有三千多岁了。请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带有日字。)根据字形,你能否猜猜它们的意思?(预设:旦的意思是。。。暮的意思是。。。)

师:说得好。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就是旦,指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间;而傍晚太阳逐渐落山了,消失在树木和草丛里,这个时间就是莫(mu)。(出示课件:楷体旦暮)。

指导写好暮字。

师:暮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在结构上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每部分写的扁平一些;注意各部分穿插;草字头要适当写宽,大的撇捺要写舒展;两个日字写得有变化,上头日扁一些,下头日窄一些。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本子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指导矫正。(笔画、结构是否规范,美观)

学习吟字。

师:这个字什么意思?尝试组几个词语。(预设:吟诵、吟唱、低吟、呻吟等)这些词里,吟是有节奏的读、痛苦的声音等意思。那么,本课中是什么意思?你是这么知道的?(预设:看注释)

2.解诗题。

师: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尝试说一说。(预设: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诗人白居易站在江边有感而发,吟诵出这首诗,所以题为暮江吟。)

3.读诗题。

师:既然有感而发,该如何读好诗题?

生试读,师范读,生再读。

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1.练读:请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2.展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点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之美。)

3.范读:(配音)你是否敢向老师挑战?你敢,我给你也配上音乐,为你的朗读润色。

4.竞读。(点评:音色、节奏,是否与音乐和谐一致等)

5.导读:诗光读还不够,还得讲究一个品字,只有仔细品味诗句的意思,才能深探其里,捕捉到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三、展开想象,探究诗意。

1. 用好想象,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是学好诗词的重要方法。

(2)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留出至少读两遍地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3)说一说。(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教师指导完善学生地语言表达,对于表达清楚、流畅、准确的及时给与肯定。)

(4)请用诗中的字词,概括你眼前画面里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残阳

江水

露珠

弯月

聚焦残阳品残韵。

(1)问;在这些景象当中,与题目中的暮字相对应的景物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时分。

(2)追问:师:太阳快落山了,是残阳。那月亮快要消失了,叫什么?(残月)黑夜快要过去了,叫什么?(残夜)人老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段时光,叫什么?(残年) (3) 再拓展:这组词语(残阳、残月、残夜、残年)的意思有相通之处,而且别有韵味,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课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日生残夜。

(4)归纳残味:这正是一种残尽之美,别有韵味,也是中国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将来你们会在很多诗词中发现这个残味。

3. 再聚铺字,品诗韵。

(1)自然过渡,聚焦铺字:透过暮色,一道残阳和一江碧水,不期而遇。哪个字写出了相逢的动作?(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

(2)比较句子,体会差别:阳光和水面的相逢,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类似的描写还有:

A.读句子:夕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

B.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和铺的意思和感觉相似?

C.思考:照,洒,铺,哪个字意思最简单,写得最直接?预设:照最简单。D.点拨:换个说法简单、直接也叫直白。相比之下,洒和铺的涵义更丰富,我们借助画面来欣赏。

出示图片,对照理解:波光粼粼图、江上余晖图。

E.激思:两幅图,两句话,两个字,两相比较,感觉一样吗?哪个更活泼一些?

预设1:洒在水面上,有种波光粼粼的动感。

预设2:铺字显的更加平静、安静。

(3)回读诗句,加深理解:你能读出自己对这句的理解吗?

A.读出平静:不疾不徐,刚刚好。这就是此刻诗人内心的感怀。

补充诗人及诗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读准诗的味道。

B.读出绚烂:落日的余晖铺在江面上,使江水由远及近呈现出多彩的光晕,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生读)

C.读出悠远:太阳慢慢落下去,光芒越来越微弱,那最后一丝光亮铺在水面上,江面颜色越来越暗下去了。再读。

设计意图:《暮江吟》古诗的教学在师生共同的阅读中,积累建构语言,指向核心素养。

(4)对比拓展,品味铺韵:透过一个铺字,我们读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其实,这个铺字呢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出示一组诗句,师生接读:

(师)广阔的原野,碧绿的草地,唐代诗人吕岩写下这样的诗句:(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荞麦花开,洁白似雪,宋代诗人姚勉这样描绘眼前的景象:(生)荞麦花开如铺雪。 (师)稻子熟了,满目金黄,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生)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5)品味色彩,指导朗读:

A.启发、感悟铺的精确:这些带有铺字的语句,把大自然的最美色彩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又铺出了怎样的色彩呢?

预设:两种(瑟瑟和红)B.点拨、指导读好诗句:夕阳下的江水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多么奇妙的景象,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点拨读好)

打开想象,理解意境:这是一种怎样奇幻的景象啊!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中的景象。

出示图片,对比体验:美吗?请再读,读出美感。

拓展鉴赏,再度品味:其实,这样绚丽多彩的颜色,在白居易的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请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小结凝炼,体会特色: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冲击我们视觉,给我们美的享受。所以也有人说,白居易是诗人中用色彩最为精致、老道。

22、古诗词三首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

感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答:意思:洛阳城里秋风乍起,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感情: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3)风一更,雪一更,田碎乡心梦不成。

答:意思:又刮风,又下雨,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再也睡不着了。

感情:表达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23、18课威尼斯的小艇随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8课威尼斯的小艇随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词句赏析: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是从小艇的长度、形状以及行动的情况来写的,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第二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艇比喻成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将小艇比喻成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这样的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有说不完的情趣。

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坐在小艇里的感受,还写出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河道上架着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河两岸耸立着古建筑。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小艇行驶速度快,突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

4.半夜,戏院散场了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这两句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时人们的活动情况,属于动态描写。

5.水面上渐渐沉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三句话是静态描写,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静寂,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入睡了。更加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这段话写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匆忙去做生意的商人,高声谈笑的青年妇女,到郊外去的孩子和保姆,上教堂去作祷告的老人和全家。说明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4、借助注释说一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

借助注释说一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

答: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25、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6、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27、夜宿山寺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夜宿山寺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28、望天门山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天门山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翻译:

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鉴赏: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29、望洞庭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洞庭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古诗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诗名《望洞庭》,洞庭:即洞庭湖。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处于长江中游荆州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那么这又为什么改叫君山呢?【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君山。】因君山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刘禹锡应该是站在岳阳楼上望洞庭的。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据唐诗鉴赏辞典(周笃文,高志忠)的分析【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秋天。】所以本诗应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好,来看原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字词典故 和:和谐。潭:水深之处。

赏析 刘禹锡说,湖水的波光和秋空的月亮两者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么大的湖如一大潭水,潭面上没有风,非常平,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一般。

指古代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字词典故 翠:本意是翡翠,翠玉(青绿色)。青螺:这里指君山。

赏析 刘禹锡说,遥望洞庭山于洞庭湖水中的苍翠,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实在是太精彩,白银是因为月光,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面,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那湖中的岛山就如一颗青青的螺。天地间竟有这样的银白大盘与巨螺,那不是天造地设的大造化吗?

现在君山已经和陆地连接了,恐怕不容易再看到刘禹锡描写的如此美景了。

30、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简析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自在他乡作为异地的客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遥想兄弟们今天也一定登上高处,

✦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们头上都插了茱萸,却发觉少了我一人。

✦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这是王维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在长安所作。诗人不仅写出了佳节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设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对自己的想念,从两面着笔,更见亲情浓重。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也早已成为国人最吟咏的名句之一。

33、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诗词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