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语文说课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语文说课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海涅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再向前推进一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景致,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语文课堂如何方可达此境界?从以下两则名师优课对文本关键点的“精研”案例中,当不难令人有所启示。

【案例一】   

巧问妙点   领悟智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教师适时的巧问妙点常能使这种“独特体验”更加深远、广袤。著名特级教师、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大处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而在教学行将结束时,王老师的“回马枪”则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请看——

(教师指着黑板上已整理出的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大要点:即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说是滴水不漏。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是个“笑”字,先找到再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搜索文本,后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将“笑”字定格)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

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感到挺遗憾,另一方面也会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既借船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算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诸葛亮也会笑鲁肃吧,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就只能说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了。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在笑自己的妙计即将获得成功,这不但是自己学问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的最好回击,同时还有利于不久将开始的抗曹作战。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赏析:  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王老师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更透彻。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才更显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本色。

《草船借箭》是小语经典名篇,无论是从主题、人物看,还是从语言、风格看,都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解读、立体感悟的能力和素养。王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借此巧妙而适度地锤炼学生对古典作品、古典人物的鉴赏能力,这一点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案例二】

心灵对话   感受哲理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对话”确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广东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并进行个性化批注,也为师生对话积蓄“谈资”。果然,在接下去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感悟在教师审时度势地左串右联下不断攀升新高。请看片断: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时间一去不会回头,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如果好高骛远,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精研文本)大家说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思考,譬如“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何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何启发?”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听后,再次兴趣盎然地读书、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实际是告诉他们:时间不会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我们应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不直接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出道理。

师: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应向苏格拉底学习。

生:课文说“追求应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想,人既要有远大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理想是考上北大,但是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就首先上去,以后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一来,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园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台下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接过竹叶后动情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师生相拥,台下掌声雷动)

……

赏析:  时下的语文课,花样翻新的“读”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实际上,语文课堂上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指导学生开展批注,绝不仅只为课堂添点“写”的“摆设”而已,学生正是通过批注文章,才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从而多维而深入地领会了苏格拉底的哲理,课堂也最终出现了师生间充满魔力、纵横诗意、飞扬激情的心灵对话!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课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内走的都是“直线”,学生当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主线简明”,又须“细节饱满”,也就是应让学生在把握课文“骨骼”后再充分感受其“血肉”。真若如此,则不但学生可在文本解读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而课堂也必定会在创意生成中“能探风雅无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