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1、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有趣的数字组合》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不少幼儿的家长都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也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但关注车牌号码的幼儿并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大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数字排序的知识,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能够快速地运用3个数字找出排列组合的规律。

  3.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几个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难点:寻找又快又全的排列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汽车若干。

  2.记录纸、铅笔、橡皮檫。

  3.数字卡片。

  4.PPT。

  活动过程一、导入:情景表演。

  1.幼儿欣赏情景表演。

  配课教师——扮演小猴皮皮;

  主课教师——扮演黑猫警长;

  小猴皮皮:“报告!黑猫警长,我看见罪犯开车逃跑时候的车牌号啦!”

  黑猫警长:“小猴,请你把车牌号告诉我吧!”

  小猴皮皮:“糟糕,我忘记啦!我只记得有1、2、3这3个数字。”

  黑猫警长:“这可有很多可能啊!小朋友,你能说出逃犯车牌号的几种可能吗?写一写吧!”

  二、学习排列,掌握方法。

  1. 学习三个数字的排列。

  要求:

  (1)每人一份操作纸、一支铅笔。

  (2)每个数字在组合里只能出现一次,不能重复。

  (3)完成后,请把铅笔放回原处;拿着操作纸坐会椅子,可以与好朋友一起轻声交流。

  2.幼儿操作。

  3.请幼儿分享,教师记录。

  4.总结出排列规律与方法。

  ——教师小结:“现在,老师把重复的拿掉,我们来看看用1、2、3三个数排列出来一共有6组,它们分别是123、132、213、231、312、321。提示:你们看老师把这些数字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

  ——教师小结:“其实,老师有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1当开头,排出以1开头的组合按顺序有123、132;再以2为开头,按顺序有213和231;然后从3开头,按顺序有312、321。固定开头数字,把后面数字交换位置。并且这些数字组合也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哒。这样的话,大家看起来又清楚又明白。”

  三、操作练习,巩固知识。

  ——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会这个好方法呢?接下来,我们要这个方法与这个小道具一起比赛制作车牌号。”

  1.要求:

  (1)两位幼儿为一组、一张记录纸、一支铅笔、一个小道具。

  (2)每个数字在组合里只能出现一次,不能重复。

  (3)请从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字组合。

  (4)速度最快、按照要求、全部数字组合正确的为胜。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分享操作结果。

  4.教师总结:“大多数小朋友都把它写出来了,小朋友也学会了这个好方法,既快又清楚。”

  四、延伸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数字组合,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多,不同的地方出现的数字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请小朋友来聊一聊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活动总结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1、2、3)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3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2、大班教案《有趣的数字组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尝试对4个数字排列。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3.乐于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能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字组合的乐趣。

  2.笔、白纸、4、3、9配套的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了解几个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教学难点:尝试对4个数字进行排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马路上有很多很多的汽车,怎样在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的车?

  师小结:每一辆汽车都有不同的车牌号码。

  二、第一次操作,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出示新车的图片,

  师:这是一辆新车,是蓝色的东风标致。这辆车的车牌上有4 3 9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号码会是什么?有哪些排列方法?

  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卡进行排列组合,一人排另一人记录。(一组车牌一张纸)

  2.展示车牌

  3 4 9 4 9 3 3 9 4 4 3 9 3 4 9 3 9 4

  师:我们来看看有重复的吗?把重复的找出来。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测,拿掉重复的车牌。

  师:谁手中还有与黑板上不一样的车牌。

  师:你有什么办法又快又好地检查出来。

  师小结规律: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来排列,先从3个数字中找出最小的放在第一个,然后第一个数字不变,后面的两个数字交换,就是第二种排列方法了,排好了以后,从第二个数字开始,也一样将他固定,后面的交换。最后在到最大的数字和上面的方法一样。我们来看一下,以3开头的有两种方法,后面的也是,所以三个数字有6种排列方法。

  三、第二次操作,巩固3个数字的排列。

  1.师:请小朋友按照老师的方法再去试一试,我们来交换一下,刚才记录的孩子现在排列,刚才排列的孩子请你记录。这次请你们写在一张纸上。

  2.幼儿两人合作,再次寻找和记录3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3.教师巡回指导,查看幼儿完成情况。

  四、第三次操作

  1.师:如果在3 4 9当中再加一个数字1,那有哪些排列呢?请你也来用刚才的方法来试一试。

  2.师: 4个数字组合,我们可以先将前面的两个数字固定不动,我们可以来看看有几种排列。

  五、结束活动

  原来数字组合有这么好玩,我们在去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字组合的。

活动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3、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喜欢数学活动,感受数字的有趣。

  2. 能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字。

  3. 能发挥想象给数字变出更多的造型。

  4.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 两组数字卡片

  2. 三张卡纸,上面有10种颜色的小方形。

  3.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巩固数字0—9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上面有很多不同颜色的方格,我请小朋友说 说上面有几个格子。(请小朋友说完之后大家一起数一数)

  2. 师:小朋友,橙色的格子上是数字几?(1)每个不同颜色的格子上都有不 一样的数字宝宝,我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3. 师:小朋友把数字宝宝都猜出来了,考验下朋友的时候到了,现在我点到一个数字小朋友要快速得把它念出来。

  二、数字的队形

  1. 师:这10个数字中,哪个数字最大?哪个数字最小?如果让你来给这10个数字排队你会怎么排?(引导小朋友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

  2. 师:数字宝宝除了可以像刚才一样有规律的进行排队之外,它还有很多种排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PPT,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三、生活中的数字

  1. 师:我想小朋友对这些数字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它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现在我要请小朋友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过数字宝宝,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2.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都出现在什么地方。(播放PPT,日历、药瓶、体温计、目录)

  3. 总结:生活中的数字有的是告诉我们时间,有的是告诉我们力量、温度或者是长度。生活中出现不同的数字都有不一样的用处。

  四、数字变变变

  1. 师:现在数字宝宝要跟你玩一个数字变变变的游戏,小朋友的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这是数字几?数字变变变。(PPT播放数字3,根据变变变的口令出现3的三次变形,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分别像什么。)

  2. 师:现在数字3藏在一副画里,小朋友可要睁大眼睛把它们找出来。

  3. 师:小朋友很快地找到了数字3,如果我把10个数字合起来变成一幅画你们都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两幅图)

  4. 师:如果让你也用数字变一变,你会把数字几变成什么?下一次老师请小朋友把你想变的数字都画下来。这次活动就到这了。

活动反思:

  通过前次的试教及组里的老师一起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我这节课,而我把这节课放在了家长开放日的时候来上。从小朋友的总体表现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的重点的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通过猜一猜藏起来的数字,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字画等这些环节来完成目标。

  在第一个猜数字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猜一些特别显眼的数字如0、8、7、4、1等,但数字5小朋友都把它猜成了是数字6,因为上面一部分是遮住没有出现的,所以这两个数字小朋友难免会猜错,但在小朋友说出原因后我没有及时地给予纠正,也没有将数字5和数字6进行比较,而是直接出示了答案,相信小朋友们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

  第二个环节给数字宝宝排队,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小朋友都排的很好,但是按规律给这些数字排成不同的形状,小朋友就有困难了,站起来的时候能说出自己想要排成的形状,到了黑板面前来操作之后便六神无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对10个数字的排序还不够了解。

  第三个环节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按这个顺序排的,圆形和方形小朋友的响应最激烈,说得也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这些顺序小朋友就很难说出来,主要原因是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

  第四个环节是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在哪些东西上面也看到过数字,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我把这个环节放到了晨间谈话的时候,小朋友都能积极开动脑筋,说得也很好,但是老师的回应还不够,没有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认同。

  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欣赏数字组成的画并找一找这幅画中有哪些数字,并把它贴在图画的下面。小朋友的操作速度比平时快了很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这幅图画超出了小朋友现在的认知水平。

  以上是我对这次数字活动的一个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非常感谢组内其它老师对我这节课所提出的意见及建议。

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进入大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的学习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0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评: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听故事很认真.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快思.教案网出处!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师听。

  活动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有趣的数字》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5、大班数学教案《生活中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活动目标:

  1、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的照片存放于数码相机中。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运用数字的实物照片,初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1、教师出示照片,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的数字。找一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如:电话机,汽车牌照,电视遥控器,钟等)

  2、重新出示照片,猜一猜:了解数字的用途。

  师: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如:电话机上的数字是拨电话号码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是按频道用的;钟上的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二、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数字,并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及用途。

  鼓励幼儿积极提问,老师和幼儿一起解答疑问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三、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切身感受数字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1、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

  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它们都有什么用?(如:衣服,鞋子,风扇,空调,温度计等)

  2、发现不同物体上的数字有不同作用。

  师: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数字和大小有关;如鞋子上的数字,衣服上的数字,风扇上的数字,温度计上的数字等)

  活动延伸:

  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请幼儿在白纸上画一样物品,然后在物品旁边用数字表示用法、数量等。

  2、引导幼儿自由结伴,互相猜测、交流“说明书”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幼儿对数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数学王国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6、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线路图》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运用空间方位解决问题,例如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介绍自己的家在出了幼儿园的大门向左走然后在一直往前走就是我的家了。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表明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也能够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并且能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本次活动中让孩子们自主操作课件,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理解“↑、↓、←、→”箭头表示的意义。

  2、通过数箭头的方法比较路线图的长短,并找出终点的位置。

  3、积极参与活动,在设计出行路线的同时感受其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重点:理解“↑、↓、←、→”箭头表示的意义。

  活动难点:

  通过数箭头的方法比较路线图长短,并找出终点的位置。

  活动准备

  PPT课件,线路图教具图片(每位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四个箭头的含义

  1、出示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幼儿讨论

  师:你们在哪见过,知道这四张标记图表示什么意思?

  2、用手指出箭头所指方向。

  小结:上面的箭头为大家提供了出行的路线,以及在户外迷路时也可以观察这些指示牌。

  二、展示另外两幅路线图,通过箭头找出在路线图上到达的位置

  1、出示线路图

  师:今天,我们就为小弟弟一家找一找他们的出行路线。

  (1)请你们看一看这幅线路图上都标出了什么地方?

  (2)地图上一道一道的方格表示的什么?表示你走的步数。

  2、出示另两幅路线图,并按箭头找出正确的路线。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路线图表示的意思吗?是从哪里出发呢?(上面的是妈妈的出行路线,下面的是爸爸的出行路线)

  3、幼儿操作路线图并讲述过程。

  请你们选择一条路线,想一想,你是想帮助妈妈还是帮助爸爸。等会你们帮助爸爸或妈妈看一下,他们到底去哪里了,并且要用完整的语句说出来以及数出你走了几步。

  小结:小朋友们都能根据爸爸妈妈的箭头提示,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路线。

  三、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小弟弟现在想从家出发去医院,但是中间想要经过理发店,最终到达医院,那他该怎么走呢?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小弟弟从家出发向前走了几步,在向右走了……”

  (2)请几位幼儿上来在图片上找一找,并在画路线的同时用完整的语言说出方向,以及数一数走了几步?

  (3)比一比自己画的路线并比较出路线的长短。

  小结:这些小朋友走的步数都是一样的,可是他们的路线不一样。

  四、幼儿自由设计出行路线

  1、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设计自己出行路线,并用箭头画出,想一想可以怎么走?并数出你走了几步?

  2、可以怎么走?请你设计一条出行路线。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以图片的导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整个过程中都被活动环节所吸引,幼儿能在活动中积极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想,达到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的在表述方向的语言不够准确,最后的延伸活动教师言语上应更简洁明了。

  活动过程增添了白板中的多种功能,使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性,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去感受到在线路图上用箭头来行走,。但我深知自己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充分相结合。

7、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

  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泡沫网,乒乓球,瓶盖,钥匙,钉子、橡皮,树叶,弹珠,钥匙,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

  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

  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

  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幼儿猜测回答。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轻的可以浮上来

  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

  (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

  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

  (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

  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2.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呢?

  现在在你们面前都有两个小框子,看看两个小框子有什么区别呢?

  上浮物品框子和下沉物品框子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放入正确的框子。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上浮的物品:泡沫网,乒乓球,树叶,瓶盖,

  下沉的物品:橡皮,弹珠,小夹子,螺丝钉,钥匙,石头。

  3.我们现在是第三关了,让我来考考你的记忆力了,看看你们的脑袋转的快不快,今天实验的这些物品对你的印象深不深,把这些上浮和下沉的标志贴到这个记录表上来。

  4.邀请不同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在不同的物品上正确的做好标志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四)延伸生活,结束离场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对不对,所以啊小朋友们你回到家里和爸妈做下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下次活动时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走,老师要发邀请卡了哦!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8、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铺地砖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

  操作探索图形组合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地砖、地板、黑板若干块

  2、学具:人手8张操作板、记录纸、铅笔

  3、经验准备:有分工与记录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观察“地砖”的外形特征。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白兔开了一家装修公司,需要招聘铺地砖的工作人员呢!他说只有最会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成功,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出示图1——8张地砖,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就是用来铺地的地砖,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地砖形状、颜色、数量、方向等特征。)

  小结:他们的颜色、形状、方向、图形数量都不同,并且有的图形相同,但是方向是不同的!

  二、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进行图形的匹配与转换(小猫家的地板)

  1、出示地板小猫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阴影部分,选择合适的地砖进行匹配.

  师:这是小猫家需要我们铺地砖的地板,黑色的部分表示可以铺地砖的空位,仔细观察地板上空位的形状,找找看第几号地砖铺进去后,不多不少刚刚填满。(请个别幼儿操作)谁愿意来试试!

  2、验证操作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板铺好了吗?是不是不多不少刚刚填满呢?

  小结:要观察地板空位与地砖的形状、方向是否匹配,这样我们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将地板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三、感知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或大图形分割成其它的小图形)

  1、出示小狗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

  师:看看小狗家的地板的空位有什么不一样?需要放入哪些地砖,能让这些空位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2、幼儿操作、分享、验证。

  操作要点:用两块不同形状的地砖进行多种组合,填满地板上的空位。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A组的方法是2、4和5号组合起来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呢?(依次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1、没有将地板空位铺满;2、出现地砖重叠的现象;)

  小结:这一次是用不同形状的地砖进行组合铺满了地板上的空位,所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还可以完成更复杂的铺地砖任务。

  四、通过探索了解图形组合的多样性(小猪)

  氛围的营造:你们不仅要把地砖不多不少刚刚铺满地板的空位,而且还要想出多种组合的方式,比比看最会动脑筋。

  1、出示小猪家的地板

  师:“小猪说这就是我家的地板,你们要把想到的不同组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哦!看看你们在三分钟内有多少图形组合的方式”。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操作

  指导重点:图形的多种组合方式

  五、分享验证

  1、教师将幼儿最后一次操作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几号和几号组合起来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呢?(依次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2、小结

  师:每一组地板上的空位都是一样的,我们能通过操作发现这么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将地板铺满,也许不止这几种组合方式,小朋友们下来还可以继续和好朋友一起寻找。

  3、结束部分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的很棒,小兔经理决定将你们都录取了,恭喜你们!

  活动总结

  通过这个活动,大部分幼儿能利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进行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个别幼儿在操作后不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记录不够详细,教师需多指导幼儿的记录方式。

9、幼儿园教案大班综合《有趣的图书》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图书的结构,知道图书的种类很多,有不同的作用。

  2.知道可以从图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进一步探索图书有关知识及信息的兴趣、愿望。

  4.尝试用较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乐意大胆地进行交流。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图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阅读图书,引起他们对各种图书的兴趣。

  1.教师介绍自己的书,从书名、封面、封底、内容等方面

  小结:书都是有书名的,封面,封底,书页都有顺序方便我们找到想看的书的内容。

  2.幼儿与同伴自由交换图书阅读,要求交换时做介绍。

  小结:小朋友们都介绍了自己的书的封面和页码的位置,而且看书时要一页一页的翻,身体要做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距离。

  3.幼儿初步了解图书的作用。 提问:你喜欢图书吗?为什么?

  小结: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不同的知识。小朋友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们也要爱护图书,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初步了解图书的多种类别

  1.向幼儿分别展示收集到的图书(如;立体图书、照片形式的图书、文字、故事为内容的图书等),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用途,适合什么人阅读。

  小结:原来书有很多种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知识。

  2.幼儿讲讲你还见过或知道什么特别的图书。

  3.激发幼儿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发现多种图书的兴趣。

  提问:你想发明、制作一本什么样的图书,给什么人看?

  三、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教师帮助记录

  小结:小朋友们画的图书各种各样很丰富。

  四、组织幼儿欣赏绘画的图书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作品,拓展幼儿创作空间。

10、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6的分解与组合反思

  活动目标:

  掌握6的分解与组合,并发现其规律。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掌握6的分解与组合。

  活动难点:发现6的分解与组合规律。

  活动准备

  PPT、小猴子卡片、立体船、幼儿操作记录表、音频、铅笔、橡皮、红色与黄色面的卡片6套、操作盒

  活动过程

  一、音频导入

  师:杨老师知道,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最爱做游戏了,今天杨老师邀请了6只小动物跟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们听听是什么声音?(请出6只小猴子卡片)。

  二、基本内容

  1、6的分解与组合

  师:今天六只小猴子要玩过河大闯关的游戏,需要小朋友的帮忙。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6只小猴每次分别坐在红色和黄色两条船上过河,有五种方法,杨老师会将你们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这里,红色的线代表红船,黄色的线代表黄船。哪位小朋友愿意分享帮助小猴子过河的方法?

  (1)个别幼儿操作学习6的分解,教师引导幼儿让6只猴子上船,并用数字表示。

  如:红色船上坐1只,黄色船上坐5只。

  (可以用数字1和5来表示)

  (2)教师小结:XX小朋友这样分的,原来6可以分成1和5

  (3)教师操作教具,小猴子下船,学习6的合成。

  师:现在船要过河喽。两条小船安全的到达了河岸边,小猴子下船,红色船上1只猴子(用数字1表示),黄色船上5只猴子(用数字5表示),6只小猴都下船了,一只也没少哦。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看出,1和5合起来是6.

  (4)以此类推,通过小猴子上船过河、下船学习6的分解与组合。

  (5)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感知6的分解与组合。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厉害,这几种方法这么快就被你们找到了,6有5种分解方法,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6的分解(带领小朋友们完整的说一遍)。6也有5种组合的方法,我们一起再来说说6的组合。

  2、幼儿通过整体感知,发现6的组合与分解规律。

  (1)6的分解规律

  师:6的分解和组合中藏了一些秘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先来看看6的分解方法中有什么秘密?

  秘密一:红色一边的数字是1-5的顺数,黄色一边的数字5-1倒数。

  秘密二:红色一边的数字按顺序依次变大,递增的秘密,黄色一边的数字在按顺序依次变小,递减的秘密。

  秘密二:互相交换的秘密。

  (2)6的组成规律

  师:那6的组合方法中什么秘密?小朋友们仔细找找。

  秘密一:红色一边的数字是1-5的顺数,黄色一边的数字5-1倒数。

  秘密二:红色一边的数字按顺序依次变大,递增的秘密,黄色一边的数字在按顺序依次变小,递减的小秘密。

  秘密二:互相交换的秘密。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很快就发现了6的分解与组合的顺数和倒数,递增、递减以及相互交换的秘密。

  3、操作验证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小猴子们闯关成功,顺利过了河。过河之后,小猴子玩起了抛卡游戏,它们将6个有红色面和黄色面的卡片抛起,看红色面和黄色面的卡片分别有几个,小猴子们也邀请我们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呢。请小朋友认真听清游戏规则:

  6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是小小记录员,其余5位小朋友轮流抛卡片。怎么抛呢?杨老师帮小朋友们示范一遍:

  将6个卡片放在手里摇一摇抛到到盒子里,小小记录员在记录表上记录红色面的卡片几个,黄色面的卡片几个,将相应的数字填到记录表里。(红色的线表示红色面,黄色的线表示黄色面)。如果6个卡片颜色一样,不做记录。

  音乐响起时开始操作,音乐停止时请小朋友们带着记录表迅速有序的回到座位上。(大班的小朋友要注意时间哦)

  (2)出示白板记录表,与幼儿共同验证游戏成果。

  操作记录表如下:

  三、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都好厉害呀,不仅顺利的帮6只小猴子闯过了关卡,还和小猴子共同做了游戏。小猴子为了表示感谢,也为我们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小猴子要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甜甜的夹心饼干。

  活动总结

  在《6的分解与组合》数学活动中,将组合和分解合起来讲解环节更加清晰,在评价孩子语言上很有针对性。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口语过多,出现自问自答现象;教师语速太快,特别是在教师总结时语速过快;游戏时,规则未说清楚:如果六张卡颜色一样,应不做记录,这一条规则未向幼儿说清楚;抛卡游戏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概率较低,而且全部抛完较费时间。

  在教学中具体的设计以及细节还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将本次活动的精神贯穿到每次教学活动中,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11、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领域:小马过河反思

  设计意图

  为突破本故事的重点与难点我特意制作了TPP,在展示TPP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小孩子比效与分析小马、老牛、松鼠的身高与小河的水深,他们过河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欣赏TPP为切入点,引起小孩子们的兴趣,再讲故事。在课堂上提问:老牛对小马是怎样说的,小松鼠对小马是怎样说的,老马对小马又是怎样说的。而小马又是怎样做。请小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老牛对小马说水没到膝盖,而小松鼠却对小马说他的小伙伴淹死呢?他们三种小动物身高有什么不同。引导小孩子们认识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总结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让小孩子们明白生活的事物各有各的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教育小孩子平时要多动脑多想想身边的事物事,凡事要勇于尝试。大班的幼儿都是6岁左右,他们对故事和表演都有极深的兴趣,对于童话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总是会津津乐道。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dgk故事让幼儿们观察与讨论表演等的方法去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幼儿们体验表演的乐趣,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语言活动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现在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什么事情都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幼儿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让他们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自己试试才行这个道理.《小马过河》是一篇家家都听过的儿童童话故事。故事说的是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去磨坊但前面要过一条小河,但不知道前面河水的有多深。小马看到老牛就问老牛,老牛认为小马能过得去。小马看到松鼠就问松鼠,松鼠认为小马过不去。最后小马在老马的鼓励下,大胆地去试,终于过了小河。本故事以“过河”为线索,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使小孩子们知道凡事不能只听别人说,更要自己动动脑筋。都要亲自试试才可以的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一、本课特点:

  1)仔细观察图片,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内容,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的简介及特点,掌握故事的主体风格。

  过程与方法:幼儿通过反复观看TPP,通过讨论及品味体会童话故事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与学习,培养幼儿的人生苦难,坚韧顽强的对待生活的品质。

  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三、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了解故事的语言特点。

  难点:了解故事所创造的意象。

  解决办法:对故事的品读与理解,应允幼儿们生见仁见智,老师参与者的身份和幼儿园起去阅读去体会,允许幼儿发表独到的见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让幼儿园用完整的连贯的语言不表达小马询问了不同朋友的意见后的过程,开发幼儿们初步对故事的分析能力与口头的表达能力。积极认识汉字,让他们感受与小伙伴们合作的乐趣。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小孩子们清楚地认识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正确地引导他们事物是相对的,提高小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扩展幼儿们的经验,促进幼儿们语言发的条件理念。

  四、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

  1、教法拟定:

  营造情境法:将幼儿们引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中,唤起其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法:采用速读、精读、品读多种读法,品味语言。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必要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幼儿们思考,开发幼儿们的思维。

  2、学法拟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幼儿们自主发问并合作研究来深入体会童话故事作的情感意象及创作手法。

  3、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们品味语言,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欣赏童话故事作的独特魅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小动物头饰(人手一个)

  3、故事DVD

  活动过程

  1、以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展开活动,提问:“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故事讲了一回什么事儿呢?”

  2、逐一播放《小马过河》PPT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胆发言,并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图片内容,理解故事内容。

  出示PPT1,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提问: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出示PPT2,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提问: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儿王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

  欣赏故事,认幼儿观看小马与老马,小马与老牛,小马与松鼠体形上的比较三种小动物的高矮。

  3、请几个小朋友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老牛、松鼠对小马说了些什么?

  4、再听一遍故事,老师大声讲你们跟着小声讲好吗?在讲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描述老牛、松鼠的简单对话。

  5、学习使用“驮、蹚、深、浅、磨坊、难为情”等词语。让幼儿用每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6、请幼儿说说自己最赞成哪些小动物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7、提问:讨论

  1)老牛是怎样说的?(老牛为什么这样说?小马会相信他的话吗)

  2)松鼠是怎样说的?(松鼠为什么这样说?他说的话为什么与老牛不同呢?你会相信谁的话呢?)

  引导幼儿认识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

  8、分角色表演故事。

  (1) 再看一次PPT,让幼儿分组分角色表演

  (2) 让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

  9、结束教学。

  活动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儿童童话故事。故事说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前面河水的有多深。小马看到老牛就问老牛,老牛认为小马能过得去。小马看到松鼠就问松鼠,松鼠认为小马过不去。最后小马在老马的鼓励下,大胆地去试,终于过了小河。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了凡事都要“动动脑筋,要敢于尝试”的道理。在学这篇童话故事时,我让小孩子学习了驮、蹚、深、浅、磨坊、难为情等生字。在上课时我用了电脑的PTT上课,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在电脑上,让小孩子讨论老牛、松鼠的话说的对不对。我没想到他们都说对,这样一来,我的上课计划都打乱了。我也只好自己说出结果:他们的话对于自己来说是对的,但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课后,我静下心来,发现我安排的教学有点不足。其实,如果小孩子课文后的答案是老牛和松鼠说的话是对的,我们可以再引导小孩再看一次PPT,小孩们就会想到老牛和松鼠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可是这个小小的环节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切合幼儿们的想像力在课堂上他们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

12、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30以内按群计数反思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

  2.学习30以内2个2个数,5个5个数,培养幼儿数群概念。

  3.为学习计算打基础。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2个2个数,5个5个数

  难点: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

  活动准备

  1.演示板一套、小插板每人一套。

  2.PPT。

  3.音乐《大西瓜》《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

  教师:“秋天到了,小熊家的果园成熟了,它要请我们帮它摘水果。”

  二、操作探索

  游戏一:复习30以内的正数。

  1.教师:“小熊的果园里有三排果树,请小朋友帮它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树?”

  2.教师:请小朋友跟我一起念儿歌《数果树1》

  《数果树1》

  果树果树站得直,我数果树笑哈哈。

  从左向右正着数,1到30挨着数。

  1、2、3、4、5、6、7、8、……30。

  3.复习30以内的倒数教师:“现在,我们要用倒教的方法帮小熊点教果树。

  4.教师:点数时,从右向左、从下往上逐一倒数圆孔,从30数到1。

  《数果树2》

  果树果树站得直,我数果树笑哈哈。

  从右往左倒着数,30到1挨着数。

  30、29、28、27、26、25、24…1。

  游戏二:30以内2个2个数

  教师:“刚才是一棵一棵数的果树。小熊要请我们帮它摘水果,现在我们要两个两个帮小熊摘水果。”

  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朗诵儿歌《摘西瓜》后,一起两个两个数西瓜。

  《摘西瓜》

  果园里,西瓜多,我摘西瓜笑哈哈。

  两个两个装箱里,一箱一箱装三车。

  2、4、6、8、10、12、14、.…30。

  2.请幼儿两个棋子一种颜色,将10个棋子插在第五行,边把第五行的

  棋子两个两个地往第一行上挪动,边两个两个数数。

  律动游戏:“大西瓜”

  “小熊谢谢小朋友,要请我们吃西瓜。小朋友们,请起立!”

  游戏三:30以内5个5个数

  1.教师:刚才我们两个两个摘西瓜,小熊现在要请小朋友帮助它五个五个摘苹果,你们愿意帮忙吗?”

  幼儿:“愿意!”

  2.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朗诵儿歌《摘苹果》后,一起5个5个数苹果。

  《摘苹果》

  果园里,苹果多,我摘苹果笑哈哈。

  5个5个装箱里,一箱一箱装三车。

  5、10、15,20、25、30。

  3.请幼儿五个棋子一种颜色,将10个棋子插在第五行,边把第五行棋子五个五个往第一行上挪动,边五个五个数。

  三、经验提升

  1.教师:小熊今天非常开心,要请我们去它家做客。看一看,小熊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引导幼儿用2个2个数、5个5个数的方式点数蛋糕、苹果、气球、棒棒糖)

  2.教师:小熊还要同我们一起玩插棋子的游戏。请大家听音乐,插棋子,看谁插的多。

  (引导幼儿2个2个插,5个5个插,并点数。)

  3.听音乐收棋子,有序送插板。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条理分明,层层深入,能很好完成活动目标。我先创设了“参观小熊的果园”的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利用帮小熊数果树,复习10以内的正倒数,然后,从帮小熊“摘西瓜”、“摘苹果”等环节,引导幼儿一边操作材料,一边2个2个、5个5个地数数,从中,加入了音乐律动《大西瓜》,动静结合,让幼儿感知到活动的快乐。再通过让幼儿观看PPT,加深对“数群”的认识并按要求进行点数。运用游戏让幼儿进行巩固,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将“数群”的概念生活化和游戏化。最后运用游戏让幼儿进行巩固,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将“数群”的概念生活化和游戏化。

13、幼儿园教案大班美术《有趣的牙刷喷画》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牙刷喷洒成画的方法。

  2.通过组合不同的树叶,制作出图案不同的牙刷喷画。

  3.感受不同的作画方式,提高参加美劳的兴趣。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白纸、颜料、树叶、牙刷、小棍子、重物(小石头)、吸水纸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牙刷。

  师:小牙刷除了牙刷还有什么用途?

  2.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

  师:你在画上看见了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画的吗?

  3.教师讲解牙刷喷画的步骤与要求。

  方法步骤:

  (1)将白纸对折,在上面摆放树叶。

  (2)用重物压住树叶,使它不容易移位。

  (4)牙刷蘸少许颜料。在小棍子上面刮一刮,让色料喷出。(颜料不能蘸太多,可以轻按在吸水纸上。不然色就不均匀了)

  (5)可以用几片树叶组合作画

  4.幼儿作画。

  5.作品分享。

  活动延伸

  尝试用纸卡剪出各种模板做牙刷画。

  活动反思:

  因为初次尝试用牙刷刷色喷画的作画形式。小朋友都很有兴趣。这种喷画活动比较适合中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此活动操作性强又极富乐趣,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对这种作画形式非常感兴趣,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种作画形式,孩子们的作画技巧掌握的不太好,画面效果一般,相信孩子们多次尝试以后,一定会喷画出美丽的画面。

14、大班数学:有用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活动准备

  1、课件。

  2、身高尺、电子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激发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欲望。

  二、感知自己身上的数字及用途。

  (一) 找一找自己身上的数字并讨论其表示的含义、用途。

  (二) 测量身高,知道身高和数字的关系。

  1、 利用买票的规定,激发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

  2、 幼儿测量身高。

  3、 小结:身高可以用数字表示,身高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三) 测量体重,知道体重和数字的关系。

  1、 观看课件,激发幼儿测量体重的欲望。

  2、 幼儿测量体重。

  4、 小结:体重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体重的数字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三、迁移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拓展幼儿思维,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讨论: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2、 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

  3、 讨论: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进一步感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幼儿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些不同用途的数字,但是他们还不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些数字的重要性,本次活动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游戏、寻找、发现、交流等,让幼儿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这也正体现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对环境中各种数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的目标要求。

  一、 对目标定位的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制定紧扣《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纲要》中科学领域中数学目标的要求,目标为:1、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感受、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整个活动都围绕目标来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明确主题,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最佳契机,已达到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的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数字王国的国王想邀请身上有数字的小朋友到数字王国做客的情景来激发幼儿,当我问小朋友身上有没有数字时,孩子们觉得自己身上没有数字,脸上显示出了一些失望的表情。

  这时,我及时的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激发幼儿急切想找出身上的数字的意愿,活动自然的进入第二环节,开始孩子们还不知道从哪里找,老师适当的以动作暗示,为孩子们的寻找提供了线索。幼儿们都积极的寻找起来,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鞋底上有数字,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衣领上有数字,大家都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不已,激动的交流着自己在哪里找到了数字。当孩子们与同伴分享了自己发现的数字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身上藏着这么多的数字朋友啊!此时,我请幼儿猜想,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到鞋子大,数字就大,鞋子小数字就小,又进一步进行了验证。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主动参与、猜测验证、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明白了鞋子、衣服上的数字是代表其尺码,尺码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我们大小的衣服。

  我们身上的数字找到了,这时可以到数字王国了。我继续以要坐公交车的情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做公交车时身高低于120cm的小朋友可以免费,身高超过120cm的要买票。进而激起幼儿测量身高的欲望。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到测量身高的环节中,在这个环节中,我听到幼儿们与同伴谈论着自己的身高,如:我有125要买票了!我有110可以免费。此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测量出来的这个数表示什么!幼儿都异口同声的说代表我们的身高,接着我又问幼儿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有了之前活动的经验,幼儿很容易就说出: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高矮。

  之后,我播放课件:小朋友玩跷跷板。引导幼儿谈论因为两个小朋友的体重悬殊太大,所以跷跷板翘不起来。自然的过度到测量体重的环节,激起幼儿想知道自己体重的愿望。测量体重的过程中,我听到幼儿在交流,如:我有20公斤,你有18公斤,我比你重等。从幼儿的谈论中,看出幼儿已经会用体重的数字来比较高矮了,这时我请幼儿们猜一猜身高差不多的两名幼儿谁重谁轻。小朋友有了不同的猜想,我再让两名幼儿说出自己的体重,通过体重的数字大小,孩子们马上就说出了两个孩子谁重谁轻。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还知道了身高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轻重。

  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导”的作用,以情景贯穿,在发现、猜测、验证、讨论中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我们身上数字的有用及有趣。

  借于以上环节的活动,孩子们的思路已经打开,紧接着,我引入下一环节,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孩子围绕问题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我通过追问、插问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数字的用途,这一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给孩子们尽量多的时间去问、去想、去讲,孩子们思维活跃,表现积极,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字,如手表上的数字、遥控上的数字、商品价格的数字等等,甚至说出了平时孩子们不怎么接触的水表的数字及用途。使幼儿感知到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之前幼儿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了,这时我再让幼儿观看生活中的数字的实物图片,并进行讨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通过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有了以上环节的感知、感受,我提出问题: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幼儿们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讨论。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获得许多经验,如公交车如果没有几路车号码,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辆车了;电视机如果没有频道号码的话,就不知道很难找到要看的电视节目了;没有数字就不知道价格,买不了东西等等;使幼儿理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幼儿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目标定位准确,活动中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选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数学实例,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①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衣服上的尺码数字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用得着的,但是平时幼儿常常没注意到,活动引起了幼儿对衣服尺码的关注,唤起幼儿的兴趣。②围绕生活中的数字进行讨论,并采集生活中不同场景且上面有数字的物品的图象供幼儿观察,由于来源于生活,幼儿很愿意说和看。通过说和看,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孩子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孩子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数字比较鞋子的大小、小朋友的轻重,超过120cm的小朋友要买票等。

  2、 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去学习,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字的强烈欲望;猜想验证老师和幼儿鞋子上的数字大小,这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信息和经验体系,将教师的角色由“教”转变为 “导”;又如:创设情境请幼儿量一量、称一称,让幼儿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用途,相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再如:讨论生活中的数字,在幼儿讲述环节中,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导的作用,幼儿是学习讨论的主动者。

  3、 教师有激情,能运用动作、语言、表情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兴趣。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师幼配合,让幼儿在快乐的参与中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

  4、 教学活动中能灵活调整策略,更好的完成目标。

  教师的“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学”, 在活动中我注重关注幼儿反应,根据幼儿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如:在让幼儿说自己的体重时,两名小女孩的性格有点内向,忘记了自己的体重数,我灵活的处理,及时拿出小称让幼儿再次称量,使教学活动富有弹性。

  但是在活动中我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比如寻找到数字后、测量完身高、体重后,有的幼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和同伴谈论了,这时应该留出一定时间让幼儿与同伴交流、探讨这些数字的用途,让幼儿在交流中更好的感知有用的数字;又如,在测量完体重后可以让孩子和体重一样的同伴玩一玩跷跷板游戏,从而更进一步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活动的准备工作应更加细致。

  比如,在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讨论生活中的数字时,我发现一个孩子手指着大屏幕说:“我看到110,可以用来报警。”我转头一看,大屏幕上出现了我们还未进入的环节的图片,虽然当时我及时灵活的处理了这一突发情况,但是我觉得在活动前教学准备工作一定做得更要细致,以免影响幼儿的学习。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经验,更加大胆的放手,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

15、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领域:一起逛超市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环境。社区环境本身就是一部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图书室、活动中心、医院、超市及各种公共设施都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资源。

  超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幼儿来说逛超市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现在很多幼儿家长都会有意识的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比如说自己去超市东西之类的。

  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让幼儿在逛超市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兴趣。

  幼儿倾听其他小朋友讲述购物经历和讲述自己的购物经历。让幼儿既乐意学会分享,提高生活情趣,体会生活的美好。幼儿自己逛超市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而且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物品陈列及购物方法,懂得超市购物的基本流程。

  2.乐意在购物过程中体验选择和交流的快乐。

  3.逛超市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能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文明购物。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超市购物的整个流程,文明购物。

  难点:引导孩子分工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协调按照小组清单上的物品进行采购。

  活动准备

  各种日用品纸制品、各种水果、购物篮、纸笔、购物用的钱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超市”,邀请小朋友们来买东西,请小朋友们来当小顾客和小营业员。按人数把幼儿分为三组,一组当营业员,另外两组当小顾客。最后展示货架,让幼儿感受商品种类的丰富性。

  2.参观超市

  老师带领小顾客进入超市,仔细观察并感受商品货架丰富种类。

  3.讨论交流,超市购物的程序,鼓励幼儿做文明购物

  引导孩子先想好要在超市里买什么东西,应该怎样合作购买不同的商品,互相讨论挑选合适心仪的产品。老师提出要求,要在适当的钱里买最实惠的,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先看好商品的价格,觉得价钱合适再买。买东西的时候仔细挑选对比,选完后一组一组分别排队到收银台结账。

  4.分组购物

  1)第一组小顾客购买日用品区的抽纸。第二组小顾客购买生鲜区购买苹果。各小组内分工好谁拿钱,谁负责拿篮子,再一起讨论选择商品。再按照一组一组的顺序到材料区拿钱和购物篮进入超市购买。

  2)第一组小顾客走到日用品区采买,看见了种类丰富的纸制品。小顾客们进行讨论要买的商品,首先去买抽纸,抽纸价格多样,种类丰富的供小顾客选择。第一组小顾客对比后选择了大家喜欢,价钱最划算一款洁柔抽纸。挑选的原则是价钱合适,不会超过预算的商品。

  3)第二组小顾客也各自分配好了各自的职责。来到生鲜区挑选苹果时,一起热烈讨论该买红苹果还是青苹果;买大苹果还是小苹果;买粉苹果还是脆苹果。最后选择买大红苹果,也选择了最为划算的红富士苹果。挑选的原则是既要口感好,也要性价比高要新鲜。

  4)引导结账:引导幼儿把购物篮里的商品都拿出来给小收银员结账,小收银员首先让顾客按照顺序排队买单,然后认真负责的计算每个商品的单价及总价,最后负责装袋找零。

  5)回忆流程,以及买卖行为:老师来问今天小朋友们都在超市里买了些什么东西呀?买到了小组觉得合适的的商品?让小朋友来互相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展示并讲述小组合作购买的商品,体验到了购物的快乐,讨论交流,各自讲述在超市购物时的分工合作。还有在逛超市时大家是怎么排队和付款的经历,最后买到了小组都满意的商品,大家都很开心。

  5.活动结束

  现在老师问你们买东西时是不是要轻拿物品?选好物品不需要了要放回原处?来引导幼儿回答在超市里文明购物的文明好习惯。最后提醒幼儿在超市里不懂的就礼貌的询问营业员,不可以到处乱跑,要注意安全。

  6.活动延伸

  让孩子们继续在美术区角活动中绘画,描绘出自己心里的超市模样。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幼儿有了足够的空间,按照清单进行采购,积极性高,同伴间分工合作交流畅通。结合幼儿的关注点和对超市游戏的兴趣,我们决定“一起逛超市”这一活动为主线,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前的讨论—活动前的准备—超市中的交流—购物时的合作—活动后的感受”,使幼儿在实际中的操作中体验交流、选择、合作、分享的快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小组分组分工合作时,会遇到幼儿对超市兴趣过于浓厚而不听组织。以及在引导结账的环节时间花费过多,导致最后环节的时间会出现不足的情况。老师应该在每个环节仔细把握好时间,既让幼儿愉快参与活动也要有秩序有组织有计划的结束活动。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幼儿讨论做出选择出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常识、自己的努力积极参与超市的购物,相信他们会从中获得思考、交流、合作 、认知等很多很多,更能体会同伴合作交往带来的喜悦和文明购物带来的便利。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同以往经验相比,归纳总结出又快又好的购物,能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做一名小小文明顾客,当文明社会人。

16、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

  孩子们进入大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的学习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0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评: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听故事很认真.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师听。

  活动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有趣的数字》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17、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10》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10的形成,认识数字10,理解10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每张座位上贴上1-9的数字,每人一张胸卡(有数量不等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复习9以内的数量

  1)导入: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2)游戏:上车,根据胸卡上图片的数量找相应的车号。

  师:我们每人都挂了一个卡片,看,我的卡片上有什么?有几只?那要去找数字几的车呢?

  3)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相互检查验证。师:请你用‘几只动物找几号座位’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请你们相互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对了。

  二、学习活动,认识数字101)复习9以内的数量

  2)认识数字10并理解10的实际意义*

  师:天上飞来了几只蝴蝶?(9只)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合起来有几只燕子呀?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目测数群)10只燕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10长得象什么?(出示数字10)它由哪两个数字组成呢?这样看是不是10呢(翻身)?(提醒幼儿知道10永远1在前,0在后面 )*数字10除了可以表示10只小兔,还可以表示什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上哪样宝贝正好是10?

  3)游戏:老师请你们吃糖果,请你们自己从盘子里数出10颗糖果。

  出示操作板,先跟幼儿从左到右数到10.

  幼儿按老师的指令把糖果的放进操作板。

  如(教师:请拿出一颗糖果放在第6个格子里。)

  4)操作练习。请把数量为10的圈出来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18、幼儿园大班数学《数字排队真有趣》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科学领域《指南》指出5-6岁的幼儿能发现和体会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体比较整齐美观,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对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讲,大班幼儿基本建构了初步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关于“数字的简单排列”的活动。在生活经验方面,数字相同但是顺序不同所代表含义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除数字的加减以外,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数字排列组合,会给幼儿不一样的数字体验,拓宽幼儿的思维,也为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对数的排列组合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对生活的影响不同。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3个不同数字的排列。

  3.丰富对于数字的认知,感受进行数字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进行3个不同数字的排列组合。

  难点:尝试了解与运用排列数字避免重复的的方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数字卡片1、2、3、4各17张,33张白色纸、17只笔、火车图片

  经验准备

  1.认知经验:能够对10以内的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列,知道数字可以改变顺序排列。

  2.生活经验:坐过或者看过火车,知道火车有火车头和车厢。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2分钟):讲故事,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数字排列的兴趣。

  1.师:“小熊放假了,他坐火车回家过年,结果到了家门口却忘记门锁密码了,他只知道有两个数字1和2,可是不知道怎么开了,你们能帮助他吗?”

  2.请幼儿思考小熊家密码是多少、有哪些可能,并回答。(揭示密码21/12)

  (二)开始部分:(23分钟)

  1.引出3个数字的排列组合。(6分钟)

  (1)师:“小熊家的门锁密码太简单了,小熊想换3个数字的密码,分别是1、2、4。(将数字卡片放黑板上) ”

  ——请幼儿帮助小熊设计门锁密码。

  (2)师:“我们记录时3个数字都要有,更换数字位置,可以站在桌子旁边写和排序。”

  ——两个人一组进行设计密码(一个幼儿排列、一个幼儿记录)。

  (引导幼儿观察有无重复,更换顺序排列最多的密码形式。)

  (3)师小结:数字排在起来,更换顺序重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过程叫做数字的排列组合。(强调先排列,再组合)

  师进行层次性提问:请排列好的幼儿举手?数一数你有几种方法排列?请排列最多的幼儿来说怎么排的密码?

  2.师演示排列方法。(3分钟)

  师:“小熊坐火车时,想了个好方法。先按大小顺序排列数字(将数字卡片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密码(12第一个密码),然后确定火车头(数字卡片1),再更换车厢(142第二个密码)。1当了火车头了,就该2当火车头了(214第三个密码),再更换车厢(241第四个密码)。1和2都当了火车头,该到4了(412第五个密码),再更换车厢(421)第六个密码。(ppt演示)”

  3.更换一个数字让幼儿排列(交换分工,幼儿分别排列、记录)。(数字1、4、5)(6分钟)

  (1)引导幼儿观察有无重复,更换顺序排列最多的密码形式。

  师:“现在我要把数字卡片2换5,然后交换分工,记录密码和排列卡片交换。重新排列组合,看密码会变成什么?”

  (2)师与幼总结:先排序确定火车头为1(密码145),更换车厢(密码154)。确定火车头4(密码415),更换车厢(密码451),确定火车头5(密码514),更换车厢(541)。

  4.引出4个数字的排列组合(数字卡片4、5、7、9)(5分钟)

  (1)师:“小熊说你们太聪明了,想请大家再帮帮忙,把锁的密码换成4个数字,请你们设计吧!”

  (2)师示范一组排列组合。排序确定火车头4(密码4579),将4藏起来,确定火车头5,更换车厢(密码597),确定火车头7(密码759),更换车厢(密码795),最后将4这个大火车头添上。

  5.师引导幼一起完成4个数的排列组合。(3分钟)

  3.结束部分:游戏—开火车

  玩法:将幼儿命名数字1、4、5,确定火车头,换车厢,以此重复。音乐起,幼儿开火车,教师暂停音乐说换,幼儿立即更换。音乐继续,直到换完为止换5次,共6次排列情况。第一轮请3个幼儿更换车厢。第二轮请4个幼儿更换车厢至结束。

  4.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并引导其说出还有哪些数字的排列组合。例如汽车车牌号码、开锁密码、电话号码、卡号等。

  活动总结

  本次《数字排队真有趣》活动吸引了幼儿的浓厚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陷入自我的探究,与同伴间的友好合作,积极和老师一起互动,活动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不过在活动过程中以下不足之处:

  活动的材料方面,投入的材料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可减少材料的投放或分批投放材料;活动形式方面,幼儿在操作时可以两人站在桌子旁边一起讨论并记录,教师和幼儿在发现和总结是需围坐在一起;活动时间把控方面,应活动时间过长,应把握教学节奏;家庭共育方面,提前告知家长进行生活经验的准备或者拓展。

19、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蜗牛》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种食物等。

  活动过程:

  一、捉蜗牛

  雨过天晴,带领幼儿到野外捉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提问:你是在哪儿捉到蜗牛的?捉了几个?

  二、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轻触蜗牛的“角”,看有何反应。

  3、将蜗牛分别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观察留下了什么,从玻璃板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4、游戏:蜗牛赛跑。每个幼儿选取自己的“最佳选手”参赛,看哪个蜗牛获得冠军,从而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

  5、让蜗牛相互背负着爬行。观察大蜗牛驮着小蜗牛、小蜗牛驮着大蜗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蜗牛驮阗大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让蜗牛在竖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调转木棍的方蜗牛(大班科学)向,看看蜗牛会怎样,蜗牛为什么掉不下来?

  7、幼儿自由观察,引导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

  三、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食物喂蜗牛,观察一下它们爱吃什么。

  四、养蜗牛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创设下列不同条件,让幼儿观察,动脑思考:你想将你的蜗牛放在哪个“家”里饲养?为什么?

  1、将蜗牛放入空瓶中,瓶中盖上玻璃。

  2、将蜗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盖上纱布。

  3、将蜗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4、将蜗牛放入有湿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鼓励幼儿想办法为蜗牛创设更好的“家”。

  幼儿在欢快的“蜗牛与黄鹂鸟”的乐曲中,模仿蜗牛爬行的动作,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有趣的十二生肖》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有哪十二种动物,在讨论中引发对属相的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情感目标: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发明的,只有中国人才有。激发幼儿关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的兴趣。

  3、能力目标:幼儿在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及轮回的规律的同时能把十二生肖的动物按顺序粘贴到钟面上。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6、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7、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十二生肖的轮回规律和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知识准备:

  认识时钟。

  物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十二生肖钟。

  2、十二生肖由来的故事课件。

  3、幼儿制作生肖钟的钟盘和十二生肖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引发孩子探究兴趣:教师出示朋友给买的生肖手机链,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的手机链上是“牛”?不是别的动物呢?调动幼儿探索生肖属相奥秘的兴趣。

  (二)基本环节: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属相和家人的属相。

  2、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知道的属相一共有多少种?人的生肖属相到底有多少种?

  3、教师通过出示生肖钟,引导幼儿说出生肖钟和我们的时钟有什么异同点从而轻松了解和掌握十二生肖都是什么?(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个东西像什么?它和我们平时见过的钟表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钟面上的十二个数字变成什么了? )

  4、通过演示生肖钟,让幼儿知道生肖轮回规律。

  小朋友知道我们的钟表是不是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啊?我们的生肖也和钟表一样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狗年出生的属什么?鸡年出生的属?今年是什么年啊?今年出生的孩子是属什么啊?一年有一个属相,十二个属相转完需要多长时间啊?

  5、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探究十二生肖排列顺序的奥秘。

  为什么选这十二种动物做人的生肖呢?谁规定的用他们十二个呢?为啥没有猫呢?

  幼儿欣赏完故事课件回答:属相里为什么没有猫?谁排在了第一,为什么小小的老鼠排在了第一?

  情感教育:不要像老鼠学习,因为他太自私,要守信用,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第一。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在这十二个动物中,有一个动物不仅动物园里没有,而且我们都没有见过真实的它,这是哪个动物呢?(龙)那么龙是什么动物?为什么也要选它呢?(引导幼儿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物,传说它能消灾降福,所以人们特别喜爱它。而且2012年就是龙年了。小朋友回家可以让家长帮助查一查过新年我们中国有哪些风俗习惯,明天和小朋友们分享。

  (四)延伸环节:

  今天我们知道了十二生肖这么多的奥秘,下面小朋友自己动手把十二个小动物按顺序粘贴到自己准备好的钟面上,看看还能发现哪些十二生肖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一直都是从引导孩子探究生肖奥秘的兴趣入手,一步步解开孩子们心中对生肖的谜团。我感觉到不足的方面是:个别幼儿对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还不是十分的清楚,粘贴动物的时候不能够按照十二生肖的正确排列顺序粘贴,也许是我太急于求成,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必定有限,待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熟悉后再进行粘贴,效果会更好些。

21、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我把花儿分一分》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再按另一特征把已分类的物体作二次分类。

  2.尝试运用语言表述分类的两个层次的特征。

  3.提高操作的兴趣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1. 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你们看一看,有趣的朋友是谁? (图形朋友)

  2.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师: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2)请幼儿尝试给图形分类。

  (3)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特征为图形分类的。

  3.学习二次分类。

  师:我这里还有几位图形需要分类,你们看看可以怎么分(演示课件,出示图形娃娃)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图形?它们除了形状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

  (2)贴标记。

  师:在分类之前,我们先贴一些颜色标记。 请幼儿按颜色标记给图形分类。

  (3)师:你们看看红色标记里面都是红色图形,这些图形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4)请幼儿将图形按照形状再分类。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或玩具进行分类练习。

  活动反思: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

22、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的立方体》教案反思

  《有趣的的立方体》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几何体的教学是大班很重要的内容,圆柱体、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然而幼儿对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圆圆的、长长的、方方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已认识了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进行组合造型。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剪、粘贴的技能。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难点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的关系及它们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玩具及物品。2、同等大的长方形、圆形雪花片积木。

  2、剪刀、胶水、彩纸、调查表。

  《有趣的的立方体》的教案 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

  活动流程:

  ㈠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玩具,自由玩。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能滚动吗?(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把能滚动的玩具放好红色的篮子里,把不能滚动的玩具放到绿色的篮子里。

  ㈡让幼儿对正方体和圆柱体进行测量,在测量中验证它们的特征。

  1、小朋友放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能滚动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回答)我们来看一看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详细,那这个圆圆的玩具,它两边的圆一样大吗?这个长方形的玩具每个面一样大吗?幼:一样大,不一样大。(幼儿争执不下)

  2、老师出示纸条,幼儿亲自动手测量,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好得出结论。

  3、教师小结:这种身体像柱子一样,而且上下中间一样粗,两头都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圆柱体,圆柱体放倒了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这种身体像盒子一样,有六个面,十二条边,一种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一种四个面是长方形的,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长方体。

  ㈢、幼儿在叠一叠、摆一摆中加深对长方体、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1、师:在我们生活中,像圆柱体、长方体的东西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到超市去找一找。

  2、请小朋友坐上我的汽车出发吧!哎呀,超市还没开门,我们找块空地坐下。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长方形、圆形的雪花片积木,请小朋友先来玩一玩、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幼儿玩积木后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就是圆柱体,一样大的长方形叠起来就是长方体。

  ㈣、幼儿买商品,构建对圆柱体、长方体的知识经验

  1、超市里的商品真多,请每个小朋友买一种像圆柱体的商品,一种像长方体的商品。

  2、小朋友都卖了自己的商品,请你说一说买了什么?商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这些圆柱体的商品大小不一样,高矮不一样,粗细不一样。这些长方体的商品大小不一样,它们都有六个面,一种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一种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

  ㈤、幼儿分组用买的商品造型。

  1、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卫生纸筒等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样的房子?应该怎么做?(幼儿自由用买来的商品搭房子)

  2、幼儿用绘画、折纸等形式对作品进行装饰。

  教学反思

  畅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既然活动的名字叫“蓝色畅想”,那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在活动中应该重点体现出来,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大海、星空、海底世界三个情境,让幼儿在这三个情境中进行充分的畅想,说出自己的畅想,再将想的东西表现出来,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我们美术活动的重点。

2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影子是人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的变 化易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对影子的形成及其位置、成像大小和与光之间的关系,需要多途径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为此在活动中借助图片,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幼儿讨论: 为什么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影子就不见了?为什 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不断出现的疑问与实验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 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产生继续探究、操作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现象,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2.大胆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及其与光的关系,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并交流 实验结果。

  3. 感受活动的乐趣,产生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影子,玩“踩影子”等游戏。

  2.可参考《身边的科学》自备 4 幅图片,“幼儿学习材料”——操作材料⑤, 记录表。

  【活动建议】

  1.猜谜、谈话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迷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它说话, 就是不开口。

  (2)提问:影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见过谁的影子?

  2、结合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1)出示图片 1,引出情境主题。

  教师讲述图片内容:小姑娘有一个影子朋友,她的影子朋友总是和她形影不 离。可是, 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

  (2)出示图片 2,引发幼儿讨论。

  教师结合图片提问:为什么晚上关了灯以后,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时,影子就不见了?

  小结:有光的地方物体才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物体就没有影子。

  3、通过讨论和操作,探究影子的位置和光的方向有何关系。

  (1)结合图片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提问:为什么小姑娘的影子有时跑到这儿,有时跑到那儿?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⑤,讲解操作要求及记录方法。

  (3)请幼儿合作进行自主探索,从不同方向照物体,记录影子出现的位置。请幼儿展示记录表,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影子总是出现在光的反方向。

  4、继续合作探究,感知影子成像大小的原因。

  (1)观察图片 4,引发幼儿讨论。

  提问:为什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

  (2)介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实验后进行交流。

  小结:当物体距离光近的时候,影子就变大;当物体距离光远的时候,影子 就变小。

  教学反思:

  要上好科学活动,就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也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更要让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2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25、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一寸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一寸的长度,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能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记录。

  3.激发幼儿的测量兴趣,知道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能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记录。

  难点:能使用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PPT课件

  2.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彩泥制作的“一寸虫”,巨嘴鸟嘴巴的图片1张,知更鸟的尾巴、苍鹭的腿、蜂鸟的身体图片各若干张。

  3.软尺、直尺、水彩笔、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开展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1.这是什么地方?草丛里会住着谁?(毛毛虫、甲虫、蛇……)

  2.介绍一寸虫,预估一寸虫的长度。

  (1)草丛里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还有谁呢?(ppt画面出现一寸虫)还有这条虫。这条小小的、绿绿的虫叫什么(PPT画面出现字)?一寸虫。

  (2)一寸表示一个东西的长度,一寸大概有多长?(手比划比划看看)

  一寸有这么长(出示一寸虫),这就是一寸。

  二、创设情境,幼儿进行第一次测量。

  一寸虫是一条小小的虫子,它在草丛里会遇到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一寸虫)

  1.欣赏故事第一段,引发幼儿测量兴趣。

  在密密的树丛里,生活着一条小小的虫子,它是条一寸虫。它每天都穿行在树叶枝条之间,非常非常的自在。有一天(ppt画面)飞来一只(停顿)知更鸟。鸟很喜欢吃(停顿)虫子,于是它对一寸虫说:我要吃了你!一寸虫听了,赶紧说:“慢,我有量东西的本领,我对你有用处。”“哦”知更鸟说:“我最喜欢我的尾巴,如果你能量出它有多长,我就放了你,要不我就吃了你。于是一寸虫就开始量知更鸟的尾巴。

  2.幼儿实践操作:幼儿独自用多条一寸虫测量知更鸟尾巴的长度。

  师:周老师在桌上也放了知更鸟的尾巴,还有一寸虫,请你们去帮帮一寸虫吧,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依次摆放一寸虫,看看用了几条一寸虫,算一算知更鸟的尾巴到底有多长。一会儿再来看看一寸虫量出来的有多长,我们和它量的一不一样。周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速度要快,能做到吗?准备—— 开始!

  3.展示交流:

  (1)师:你们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结果跟一寸虫量的一样吗?(出示PPT三条虫子量的部分)

  (2)师:“一寸虫把身体的什么地方连接在一起了?”

  小结:有三条一寸虫,所以知更鸟的尾巴有三寸长。第一条一寸虫的尾巴对齐知更鸟的尾巴末端,第二条一寸虫的尾巴紧紧接着前一条一寸虫的头部,以此类推,这样才能量得准。我们把这种测量的方法叫做: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3)师:你们在量的时候用了三条一寸虫,可是在那密密的草丛里只有一条一寸虫,怎么量呢?

  4.教师讲解示范用一寸虫测量物体的方法:交代清楚测量的起点、终点,以及首尾相连的测量要点。

  师:(出示PPT,边讲解边示范)一寸虫把知更鸟尾巴末端作为起点,尾部对齐知更鸟尾巴末端向另一边爬,身体伸直,定住不动,然后在头部做一次记号;下一次又把自己的尾部对齐记号往前爬,身体伸直定住不动,中间不能有间隔,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我们把这种测量的方法叫做什么?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5.教师小结:测量物体的时候,尺子一端一定要对齐物体的起点,然后往终点的方向量,并在每一次测量的终点做上记号,下一次又从记号的地方又开始量,中间不能有间隔,量一次作一次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三、讲述故事第二段,幼儿独自进行第二次测量。

  1.认识苍鹭、蜂鸟和巨嘴鸟,知道各种鸟儿需要测量的部位。(苍鹭的腿、蜂鸟的身子、巨嘴鸟的嘴。)

  (1)师:知更鸟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好多鸟找来了,它们是谁?(巨嘴鸟、苍鹭、蜂鸟)

  (2)它们会请一寸虫量一量什么呢?点击PPT(苍鹭的腿、蜂鸟的身子、巨嘴鸟的嘴巴)

  2.幼儿实践操作:幼儿以个人为单位,只用一条一寸虫为鸟儿测量它喜爱的部位得长度。

  要求:请你独自一人,只用一条一寸虫,运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测量上述三种鸟的腿、全身和嘴巴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提问:三种鸟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几寸呢?你是怎么测量的?(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教师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4.教师小结:苍鹭的腿是5寸,蜂鸟的身子是2寸,巨嘴鸟的嘴巴是4寸。测量的时候,要从物体顶端开始,测量的工具要固定不动,每一次都记得在末端做记号,以此类推。

  四、巩固拓展、幼儿独自进行第三次测量。

  1.讨论:一寸虫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测量工具,小朋友的身体部位也可以,你们想用什么部位来当测量工具呢?(手掌、脚步、手臂等)你还见过其他的测量工具吗?(直尺、软尺或任意的物品如笔、棍、绳等。)

  2.幼儿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里任意物品的长度,并记录。

  3.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了什么?测量结果是多少?

  4.教师小结:同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的结果肯定是相同的;同一个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测量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把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成尺子,去测量一下我们教室里、幼儿园里你最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吧!

  活动总结

  大班数学测量活动《一寸虫》,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将绘本故事与多元课程结合在一起,用故事线索贯穿始终,通过故事内容引导幼儿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提升,进而让孩子逐步掌握了测量技能,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了解到了一寸的长度,同时以“一寸虫”朋友的身份,让幼儿将自己置身到故事情境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所学的测量方法运用到生活当中,能在生活中选取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不同物体(如教师、桌子、身体、门、黑板、柜子等)的长度,在做中玩、玩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绘本情节的发展为主线,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操作,从操作中寻找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了发展,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了目标。

26、幼儿园教案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叶子反思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观察树叶,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

  2、情意目标:通过游戏,强化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体验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树叶的变化,让幼儿认识落叶树、长青树的主要特征。活动难点:正确区分、记录常绿树、落叶树的树叶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幼儿观察过周围各种树叶

  2、材料准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VCD、碟子、环卫工人服装、扫帚、撮箕、课前幼儿自制树叶挂饰、记录卡、树叶

  活动过程开始环节:幼儿安静入坐,与幼儿一起做指五官的游戏。

  基本环节:

  一、以秋风姐姐送礼物的形式引出主题,引导幼儿认识长青树和落叶树的主要特征。

  1、播放录音—风声。

  师:(神密地)听,什么声音,(风声)怎么这么大的风啊?(秋风姐姐上)

  师:秋风姐姐来啦!秋风姐姐送来礼物后,从另一侧门出。

  师:秋风姐姐,你怎么走啦?

  2、引导幼儿认识落叶树和长青树的主要特征。

  (1)认识落叶树的特征。

  师:(发现礼物),这是什么?打开来看看(出示树叶)

  师幼谈话。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叶?幼儿:街道边、山上……

  师:那你发现树叶这段时间有什么变化?幼儿:变黄了、变红了、落下来了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幼儿:秋季

  小结:对了,秋天的时候树的叶子要变黄、变红,慢慢落下,第二年春天再发芽、长叶,这类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落叶树

  (2)认识常绿树的特征。(出示另一包树叶)

  教师打开,让幼儿观察,说出名字,它叫万年青。

  小结:像万年青树一样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这类树叫常青树。

  二、播放课件,帮助幼儿区分长绿树和落叶树。

  师:老师做了一张VCD,我们来看看

  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碟片,说出树的种类,边看教师边用红外线批示画面,幼儿说出常绿树的树叶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落叶树到了秋天,就会变黄、变红,而且还会从树上掉下来。(暂停碟片)

  三、谈话后带上课前自己做的树叶挂饰,引导幼儿再次区分并记录

  1、与幼儿谈话,放VCD。引导幼儿做吊饰,并记录落叶树和常绿树

  2、幼儿操作:小朋友自己选择吊饰,作好记录,教师分别指导。

  小结:大家都做得很好,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们把吊饰送给老师客人,让他们也美一美,然后到肖老师这儿来,我们玩游戏,好吗?

  四、播放VCD,观察落叶树树叶飘落的姿态,师幼谈话

  师:有风的时候,树叶怎么样?(有风时摆动、在空中飞舞、在地上转圈、打滚……)

  师:风停了呢?(睡在地上),对,有的叶子黄了,也要从树上落下来。

  五、游戏:扫落叶

  师:我们来做游戏《扫落叶》,你们扮树叶,好吗?

  播放风的录音,幼儿扮树叶,在有风和无风时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秋叶的样子。

  结束环节:教师扮环卫工人,清扫树叶(幼儿)出教室。

  活动延伸:观察幼儿园里的树,分出它们的种类,继续开展拾树叶及树叶的手工活动。

  活动总结: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幼儿看VCD,让幼儿联想到自己观察到的风吹叶落,外出秋游等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幼儿就能模仿、想象树叶飘动的姿态。扫树叶游戏,让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美,自我欣赏,从而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幼儿是通过看、听、唱来完成的,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为此,我将以《纲要》为指导,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这个课前组织幼儿参加一次秋游,效果会更好,更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活动将更加丰富和深化。

27、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我是小小侦察兵》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 ↑ 、↓ 、← 、→ ”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意义,初步训练幼儿的空间方位感。

  2、尝试根据路线图中箭头和数字所指示的行走方向,正确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路线。

  3、在讨论中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同伴的不同意见。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

  活动准备

  1、《鸡毛信》故事视频、《红星闪闪》音乐。

  2、鸡毛信2封、地图8幅(2大6小)、地图图标暗号一张、记号笔6支、记录卡6张。

  3、红旗、起点等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故事《鸡毛信》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播放《鸡毛信》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鸡毛信的来历和重要性。

  2、出示鸡毛信,为下一步的任务做铺垫。

  二、通过执行一系列任务,让幼儿学习并掌握“ ↑、↓ 、← 、→ ”四个不同方向的箭头以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任务一:送信

  1、接到上级命令,我们要将一封鸡毛信准确、安全地送给八路军。

  2、出示地形图,幼儿自主观察地形图和图标暗号。

  3、幼儿探索、讨论图标暗号所表示的意思,“↑、↓、←、→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数字又表示什么?

  4、教师请幼儿尝试根据图标暗号去完成送信任务。(集体、个别)

  任务二:取信

  1、因为任务完成的出色,上级让我们完成第二项任务:取信。出示地形图。

  2、幼儿根据经验观察分析地形图,研究路线。

  3、集体、个别相结合的方式绘制路径及图标暗号,完成取信任务,拿到秘密指示。

  任务三:搜寻口令卡

  1、教师宣读“秘密指示”,再一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小朋友,你们两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大部分的敌人已经被我军消灭了,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现在要请你们分成6个儿童团,找到6个秘密口令,夺取红旗。”

  2、幼儿组队,6个儿童团团长领取地形图和纸笔。

  3、6个儿童团分别执行任务,并在地形图上标出路线,写出图标暗号。

  4、集体检验完成任务情况,成功则领取口令。(每张地图终点★下面藏有口令)

  口令:一团:→二团:↑三团: ←四团:↑

  五团:→六团:↑

  三、游戏:夺红旗。

  6个儿童团的口令连起来则是夺红旗的路线暗号,幼儿团结协作,共同夺取红旗。

  四、庆祝胜利:舞蹈《红星闪闪》。

  活动总结

  孩子们对这个题材非常感兴趣,通过预设的环节“布置任务”,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身负重任和使命的小战斗英雄。教师逐一出示迷宫图,增强了任务的真实感,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在送“鸡毛信”的过程中,认识了上、下、左、右的符号,并进一步巩固了点数,充分体现了“在玩中学”的《纲要》指导精神。同时,他们还了解、体验抗日战争年代与自己同龄的孩子的生存环境,他们顽强机智的斗争精神,同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好好珍惜,进而激发敬仰革命先辈和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等,还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在表演区设立表演大舞台,提供服装、道具,供幼儿开展《鸡毛信》的表演游戏。同时,还开展以下活动:①根据幼儿想了解旧社会里故事的心理,开展社会活动“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让幼儿忆苦思甜,尊敬革命先辈,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②根据幼儿喜欢做解放军的愿望,开展体育活动“解放军送信”,培养幼儿热爱解放军的情感,以及学习解放军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③根据幼儿对表演活动的强烈兴趣,成立“小小演出队”,到小班、中班巡回演出,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其表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8、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数学《6的分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会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激发幼儿喜欢上数学。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7.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6的分成》;

  2.幼儿画册、水彩笔、操作小鱼等。

  活动过程:

  一、碰球游戏《2、3、4、5的组成》

  在教师的带领下做《2、3、4、5的组成》碰球游戏。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

  1.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灰太狼,六条鱼)

  2.幼儿进行操作将小鱼进行不同的分法。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分类的情况。

  三、学习6的分成

  1. 教师:你们有5种分法,那我们来看看羊村里的小羊们是怎样分的,好吗?

  2.幼儿自主讲述边看边说,如6条鱼可分成1条和5条等。(懒羊羊、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那我们来看村长给他们评分了,,他又一个表格,我们来看他们是对的吗?他们真厉害灰太狼可难不倒我们小羊们!我们一起来说说6分成: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5和1。

  还可以反过来说,一起来说说:1和5合起来是6,2和4合起来是6,3和3合起来是6,4和2合起来是6,5和1合起来是 6。

  2.介绍游戏玩法

  接下来老师带来了想请你们帮助小动物,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是第几层,在左边的空格里天上相应的数点,填好的这个数点就是这个小动物的楼层,再用线将右边的楼层连起来,谁愿意来帮助熊猫的,你来!你们会了吗?做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做作业自己动脑筋;做作业不说话。小朋友轻轻的拿材料操作。

  3.幼儿操作材料《合起来是6》,老师巡视指导。

  4.集体评价。

  活动反思:

  在6的分解和组成这一教学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孩子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1、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以“分彩珠”这一游戏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孩子的思维,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2、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因为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分解组合知识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记录、去交流尝试的结果。在这个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印象必然较深,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成功、愉悦感。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孩子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

29、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有趣的立方体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2、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并进行组合造型。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玩具及物品。

  2、长方体和圆柱体的教具。

  重点领域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30、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有趣的数字反思

  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

  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这一概念),我在活动设计中,人物化的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流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

  (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

  (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

  (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2.自制小挂历。

  【活动反思】

  幼儿对数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数学王国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31、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优秀教案:数字很有趣

  设计本次活动是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准备】

  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

  (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

  (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

  (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自制小挂历。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32、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数字很有趣反思

  设计本次活动是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准备】

  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

  (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

  (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

  (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自制小挂历。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活动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有趣的数字》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

33、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5的组成》反思

  活动目标

  1.掌握5的4种分合方法,理解互补、互换的关系。

  2.能主动运用5的组成搭配早餐。

  3.感受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食谱 1 张(大食谱中的食物价格应与当地条件相符,贴近幼儿实际生活),5 的组成数字卡片和点子卡片各 1 套

  2.小食谱、练习纸、笔幼儿每人 1 套,盘子若干

  3.25 的数字卡片若干,价格与大食谱一致的早餐食物卡片若干。

  4.“幼儿学习材料《我健康我快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察大食谱,了解饭菜的名称、价格、营养等。提问:食谱上有什么?价格是多少?有什么营养?

  二、请幼儿设计早餐食谱,学习 5 的组成。

  (1)教师示范选早餐,列出 5 的组成式。

  提问:我有 5 元钱,想买一个小米粥,还能剩多少钱?

  小结:5 个圆点和数字 5 表示 5 元钱,1 个圆点和数字 1 表示买小米粥的 1

  元钱,4 个圆点和数字 4 表示买包子的 4 元钱。

  (2)在小食谱练习纸上表示出自己选择的早餐,列出 5 的 4 种分合式。

  提问:你想选择吃什么早餐?买了早餐后你还会剩多少钱?用分合式可以怎么表示?

  小结:5 可以分成 1 和 4,还可以分成 4 和 1,5 可以分成 2 和 3,还可以分成 3 和 2。

  三、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早餐食谱,理解互补的关系。

  (1)用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记录幼儿设计的早餐。

  (2)引导幼儿看图分析。

  小结:5 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一边的数越大,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四、请幼儿观察 5 的分合式,理解互换关系。

  (1) 引导幼儿观察图 3 中的第 1 组和第 4 组、第 2 组和第 3 组的组成形式提问:这两个组成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排列有什么好处?

  小结:两个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只要想出一种分法,就能很快找到另外一种分法。

  五、玩“买早餐”游戏,复习 5 以内的数的组成。幼儿自主分配角色,进行买早餐游戏。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具有探索性。孩子们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设计5的组成这节教学活动,要注意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用不同学具进行探索、演练数的组成。在新要求与旧经验中引领幼儿,让幼儿学习、发现。

34、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7的形成

  【活动目标】

  1.学习 6、7 的形成,知道 5 和 6、6 和 7 之间多 1、少 1 的关系,理解 6、的实际意义。

  2.能运用多种比较多少的方法比较 6、7 两数的多少。

  3.爱思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 课件,颜色不同的火车,人物卡片,铁路背景图,数字卡片若干。

  2.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火车站”,用若干人物卡片当“乘客”。

  【活动建议】

  1.观看课件《铁路上的火车》,复习 5 的点数。

  提问:几辆火车在行驶中??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

  2.请幼儿听音操作卡片,学习数字 6、7 的形成。

  (1)教师分别播放 5 次火车鸣笛声和 1 次喇叭声,提问:开始开来了几辆小火车?后来

  又开来了几辆?请幼儿听音操作汽车卡片,知道 5 添 1 是 6。

  (2)幼儿继续听音操作卡片,学习 7 的形成。

  (3)引导幼儿知道 6、7 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 6、7。

  请幼儿观察 6 辆火车车颜色的不同,提问:每种颜色的火车有几辆?各用数字几表示?

  知道 6 里面有 6 个 1。6 辆火车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以此类推,知道 7 里面有 7 个 1,7 辆火车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3.引导幼儿玩游戏,理解 6、7 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进行“开火车”游戏,理解 6 和 7 之间多 1、少 1 的关系。玩法:幼儿当

  “小司机”,小桌子当“车站”,人物卡片当“乘客”。“小司机”随音乐开汽车。音乐停, 大屏幕上出现数字 6,“小司机”就请 6 个“乘客”(人物卡片)上车;音乐再停,老师说数字 7,“小司机”就要再请一位“乘客”上车(再拿一张人物卡片),帮助幼儿理解 6、7 两数的关系。

  (2)引导幼儿进行“火车站进站台”游戏,进一步巩固认识 6、7 两数的关系。

  玩法:幼儿扮演小司机根据要求停车,教师发出口令。例如:请开到比 6 多 1 的“站台”,幼儿迅速将“车”开到“7 号站台”;请开到比 7 少 1 的“站台”,幼儿迅速将“车”开到“6 号站台”。游戏反复进行。

3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转动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对这些会转动的物体或玩具非常感兴趣。但是,物体是围绕着什么在转动? 怎样让物体转动起来?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了解的较少。

  根据《指南》有关建议:“教师应利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本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玩具,探究让玩具转动的多种方法,如:拧吹拨等.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进而深入探究让看似不容易转动的低结构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如:可以使用辅助材料。最后联系生活,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目标:

  1.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转动的轨迹,转动速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2.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乐于探究物体的转动,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转动的现象。

  2.物质准备:课件;第一次操作材料: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

  第二次操作材料:电线弯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铁环、光盘、铅笔、纸绳等材料。

  活动建议

  1.以风车玩具导入,激发幼儿探究“转动”现象的兴趣。

  引导幼儿发现风车的转动进而激发想去探索其他玩具的愿望。

  提问:小风车怎么了?你还玩过哪些会转动的玩具?

  2.幼儿操作材料,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

  (1)第一次操作,提供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引导幼儿让好玩的玩具转动起来,感知物体是围绕中心点进行转动的。简单了解用力大小与物体转动的关系。

  提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玩具转起来的?这些玩具是围绕什么地方进行转动的?怎样转的快?

  小结:原来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秘密,它们是围绕一个点进行转动的。用的力气大,物体转动的就快;用的力气小,物体转动的慢。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让一种材料转动起来,一种方法也可以让不同的材料转动起来。

  (2)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用刚才梳理的方法再次玩玩具。

  (3)第三次操作,提供光盘、铁丝弯成的三角形、正方形,引导幼儿探索更多让物体转动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这些材料转动起来?你用了什么辅助材料?

  小结:只要肯动脑筋,肯尝试,看起来不容易转动的物体也能找到转动的方法,也可以借助其它材料来帮忙。

  3.借助课件,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用什么方法转动的?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小结:人们利用转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活动延伸:

  将以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鼓励让幼儿在活动室或家里寻找一些小物品,探索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或在活动区发明会转动的小玩具。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36、幼儿园教案大班语言领域:小水滴旅行记反思

  教材分析

  故事《小水滴旅行记》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小水滴由“水—水蒸气—云—雪—雪花—水”的快乐旅行经历,将水的三态变化自然有趣地融入故事情节中。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水循环变化的过程,丰富词汇“暖烘烘”、“三五成群”、“缩成一团”、“难以忍受”。

  2.能根据水的循环过程,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和表现水的不同形态。

  3.懂得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乐于发现生活中有关水的变化的有趣现象。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电磁炉,水,记录纸,水彩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烧开水的经验。

  活动建议

  1.出示小水滴的手偶,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提问:这是谁啊?你在哪里见过它?

  2.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第 1 遍故事,结合课件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提问:小水滴到哪里去了?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简单了解水的变化。

  (2)欣赏第 2 遍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标志记录“水—水蒸气— 云—雪—雪花—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词语,出示汉字卡片,用新学词语和幼儿一起总结水循环变化的过程:暖烘烘—水蒸气三五成群—云冷得缩成一团—雨冷得难以忍受—雪、光和热—小水滴。

  (4)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水的作用。

  提问: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除了人需要谁,还有什么也需要水?

  3.教师操作实验,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遇热后的变化。

  (1)点燃电磁炉,把水加热,引导幼儿发现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2)将冷锅盖放置于水蒸气上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提问:锅盖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回忆生活中关于水的变化的有趣现象。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种现象?如:水烧开时,水壶上方会有水蒸气……

  (4)组织幼儿讨论,迁移生活经验。提问:什么时候水会变成冰?

  小结:冬天地上的水会变成冰,冬天窗户上会有冰花等。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37、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领域:认识空气反思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38、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领域: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有趣的数字组合》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不少幼儿的家长都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也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但关注车牌号码的幼儿并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大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数字排序的知识,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能够快速地运用3个数字找出排列组合的规律。

  3.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几个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难点:寻找又快又全的排列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汽车若干。

  2.记录纸、铅笔、橡皮檫。

  3.数字卡片。

  4.PPT。

  活动过程一、导入:情景表演。

  1.幼儿欣赏情景表演。

  配课教师——扮演小猴皮皮;

  主课教师——扮演黑猫警长;

  小猴皮皮:“报告!黑猫警长,我看见罪犯开车逃跑时候的车牌号啦!”

  黑猫警长:“小猴,请你把车牌号告诉我吧!”

  小猴皮皮:“糟糕,我忘记啦!我只记得有1、2、3这3个数字。”

  黑猫警长:“这可有很多可能啊!小朋友,你能说出逃犯车牌号的几种可能吗?写一写吧!”

  二、学习排列,掌握方法。

  1. 学习三个数字的排列。

  要求:

  (1)每人一份操作纸、一支铅笔。

  (2)每个数字在组合里只能出现一次,不能重复。

  (3)完成后,请把铅笔放回原处;拿着操作纸坐会椅子,可以与好朋友一起轻声交流。

  2.幼儿操作。

  3.请幼儿分享,教师记录。

  4.总结出排列规律与方法。

  ——教师小结:“现在,老师把重复的拿掉,我们来看看用1、2、3三个数排列出来一共有6组,它们分别是123、132、213、231、312、321。提示:你们看老师把这些数字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

  ——教师小结:“其实,老师有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1当开头,排出以1开头的组合按顺序有123、132;再以2为开头,按顺序有213和231;然后从3开头,按顺序有312、321。固定开头数字,把后面数字交换位置。并且这些数字组合也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哒。这样的话,大家看起来又清楚又明白。”

  三、操作练习,巩固知识。

  ——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会这个好方法呢?接下来,我们要这个方法与这个小道具一起比赛制作车牌号。”

  1.要求:

  (1)两位幼儿为一组、一张记录纸、一支铅笔、一个小道具。

  (2)每个数字在组合里只能出现一次,不能重复。

  (3)请从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字组合。

  (4)速度最快、按照要求、全部数字组合正确的为胜。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分享操作结果。

  4.教师总结:“大多数小朋友都把它写出来了,小朋友也学会了这个好方法,既快又清楚。”

  四、延伸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数字组合,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多,不同的地方出现的数字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请小朋友来聊一聊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活动总结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1、2、3)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3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39、幼儿园教案大班语言领域:老鼠嫁女儿反思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作品,使其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老鼠嫁女儿》是一个幽默、诙谐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人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更好模仿,因此我为孩子们设计这样一节语言活动。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爱,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更可以让孩子们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幼儿理解童谣的基础上,学习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丰富幼儿的词汇:噼里啪啦、砰砰砰、贺喜、抬花轿等。

  3.了解中国民间婚嫁的一些风俗及所蕴含的文化。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让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童谣,并有节奏、有感情进行朗诵。

  2.学习词汇: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等。

  活动准备

  1.《老鼠嫁女儿》的课件、老猫头饰一个、儿歌图谱

  2.鞭炮三个、小号两个、小棒两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乐曲演奏。

  2.出示鞭炮图片,引导幼儿模仿鞭炮声。

  (1)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鞭炮是怎么发出响声的呢?

  (2)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童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

  教师:①有的小朋友说鞭炮是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②还有什么声音?鞭炮还可以有“嘣、叭”的响,让我们来学一学。(教师在念象声词时,语气加重。)

  ③我们一起来放鞭炮吧。“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教师带领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④我们把鞭炮放的再大声一点。(教师再次带领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老鼠嫁女儿》

  1.观看PPT《老鼠嫁女儿》。

  教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有吹号、放鞭炮、抬花轿。

  2.请幼儿再次观看PPT《老鼠嫁女儿》。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都有几只老鼠吹号?几只老鼠放鞭炮?几只老鼠抬花轿?然后又发生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让幼儿贴图谱。)

  3.看图谱说儿歌。

  (三)分角色念儿歌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老鼠嫁女儿的场面,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吧。

  师:(出示2的手势)“两只老鼠来吹号呀”幼儿:“来吹号”!

  师:(出示3的手势)“三只老鼠”幼儿:“放鞭炮呀放鞭炮”!

  师幼:“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

  师幼:(出示4的手势)“四只老鼠抬花轿呀抬花轿”

  师:“老猫听了还贺喜呀”幼儿:“恭喜!恭喜!”

  师:“一口一口全吃掉呀”幼儿:“全吃掉!”

  (四)游戏活动

  1.“老鼠嫁女儿”参加老鼠娶亲大会,分角色表演儿歌。

  2.游戏《猫捉老鼠》

  活动延伸:

  (一)根据儿歌,让幼儿编故事,或者根据儿歌内容,让幼儿到区域把《老鼠嫁女儿》的场面用贴图贴出来。

  (二)观看故事视频《老鼠嫁女儿》,并分角色表演。

  活动总结

  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我根据童谣的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采用直观教学法,把教学的落脚点立足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上。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将童谣的学习融入了欣赏“老鼠嫁女儿”的热闹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习与模仿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词汇,如“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抬花轿、恭喜等词汇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幼儿学习童谣的表面上,没有更深入的引导和迁移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附:儿歌《老鼠嫁女儿》

  两只老鼠来吹号呀来吹号,

  三只老鼠放鞭炮呀放鞭炮。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

  四只老鼠抬花轿呀抬花轿,

  老猫听了还贺喜,“恭喜!恭喜!”

  一口一个全吃掉呀全吃掉!

40、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领域:纸杯力量大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和满足。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2.悬念导入,情境引出“纸杯大力士”提问:钢琴后面藏着一位小客人,说他能撑起特别重的东西,你相信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总结: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愿受纸杯的神奇“力量”。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41、幼儿园教案大班数学测量《飞夺泸定桥》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2.大胆的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掌握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不同长度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等材料若干,记录表、白板笔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师:在《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中,泸定桥被敌军炸毁了,我军在作战路线中需要通过泸定桥去攻打敌军,所以红军叔叔们决定修复泸定桥。

  提问:红军叔叔交给小小兵们一个任务,帮他们一起修桥梁。

  二、“作战路线有多长?”幼儿尝试测量

  (一)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如长度相同的纸条、布袋等)进行直线距离的测量。

  1.请幼儿观察测量材料,尝试用一种测量材料;

  2.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

  3.鼓励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师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观看课件,了解测量的要领: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2.教师小结及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统计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再次测量,讨论交流并小结

  1.让幼儿明确测量的要求及规则;

  2.幼儿尝试操作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讨论测量的结果;

  4.教师做小结。

  三、游戏“桥梁有多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绳子等自然测量物品,请幼儿分别分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

  2.幼儿自由分为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引导幼儿自己分工:一个幼儿负责测量,一个幼儿负责记录;规则: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3.交流讨论测量结果,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间的关系;

  4.教师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四、结束部分

  教师提出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帮红军叔叔测量铺桥工具,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总结

  一、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反思

  测量是幼儿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同时建议教师:“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纸条、书本、吸管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同时结合班级学军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飞夺泸定桥”这一故事中桥的长度产生了兴趣,结合幼儿的这一兴趣点,于是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独立操作、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测量带来的乐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测量进行探究,逐步帮助幼儿学习利用自然物来进行测量,并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反思

  此次目标设定为:1.初步学习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活动中教师收集了多种测量工具:不同长度的纸条、彩带、书本、吸管、筷子等物体分别对“作战路线”和桥梁进行个别测量、和同伴合作测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示范讲解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以及师幼不断地验证总结。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测量结果,活动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整个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本次目标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达成。

  三、活动过程性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们进行了多次试教,每次试教后我们都一起探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第一次试教中我们发现测量方法介绍的视频讲解不够明确,导致幼儿在测量中不明白要如何进行标记;幼儿对记录表的使用也不够清楚,材料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第二次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改正,同时也发现了新问题:

  教师在讲解测量时没有进行示范操作,导致幼儿在测量时不明确对桥面测量时要首尾相接的进行测量。同时教师没有讲解和同伴合作测量时记录表的使用,导致多数幼儿记录测量的结果有误。在一次一次的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讨论、改正,最终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游戏活动设计。

  本次我们活动设计有幼儿游戏、探索、体验、尝试、合作、自主的过程。整个活动流程合理安排,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创设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紧接着是幼儿探索,教师示范,幼儿合作游戏,在一次次的测量验证中找到了测量次数结果。

  1.教师灵活掌握幼儿学习兴趣情况。以幼儿感兴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中桥的长度衔接到测量的关系中去。在此过程中幼儿们都积极的配合并且参与了测量游戏互动。紧接着教师出示彩带,让幼儿对红军叔叔的“作战路线”进行直线测量,教师观察,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幼儿分享完后教师出示测量方法的讲解视频,幼儿观看,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的方法。

  2.教师创设情景,并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教师创设情节让幼儿给红军叔叔测量路线,幼儿自由选择路线,给作战路线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结果做记录。教师对幼儿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大部分幼儿都能利用彩带测出路线长度。

  3.幼儿分组合作游戏“桥梁有多长”,注重幼儿个别化教育以及社会性发展。在本次游戏环节中,教师增加测量的量具,有纸条、筷子、书本,幼儿和同伴商量合作一起对桥梁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幼儿们倾听表达能力较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较强。在第一次利用纸条进行直线测量时孩子们很快就测出“桥梁”的长度,并进行了记录;在“任务分配中”幼儿们相互商量分工,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记录,都能合作一起将桥面的长度测量出来,还能和老师、同伴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验证了幼儿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

  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让幼儿感知了测量的有趣。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很轻松愉悦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个游戏活动环节中幼儿们都很感兴趣。,求知欲也很强。

  四、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虽然顺利完成,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教师没有在“桥”的左端起点做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没有提醒幼儿注意测量的姿势,不要趴在地上,应注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改进措施及再教经验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加以改正。在活动前充分准备,多和同伴一起探讨。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认真学习《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的先进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明确各个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各个领域幼儿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明确科学领域的特点掌握科学活动的要领。有机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不断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可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选择适合的物体进行测量,将幼儿学习到的测量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