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孵蛋》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孵蛋》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孵蛋》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1、中班数学活动《孵蛋》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练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物体.

  2.初步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

  3.感受独立操作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长条形2.数量为5的蛋槽一份3.数字卡片4.不同规则形状数量为5的蛋槽

  5.幼儿用书第1页.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在手口一致.熟练点数5以内物体的基础上,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物对应.

  2.指导要点:指导幼儿在装蛋活动中学习”装一个数一个”的点数方法,并知道最后的总数是几.

  四.活动过程:

  1.尝试操作,练习手口一致点数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长条形的蛋槽,请幼儿数一数这些蛋盒一共有几个蛋槽.(引导幼儿从左到右数,说出一共有几个蛋槽)

  (2).教师发放不同排列次序.数量为5的蛋槽让幼儿数.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些蛋槽的形状和老师的不一样,请你们数数你的蛋盒有几个蛋槽.”

  小结:这些不同形状的蛋槽,它们的数量都是5.

  2.幼儿装蛋,感应5以内的数物对应.

  (1).幼儿装蛋,教师要求:”要装一个数一个”,并说出总数.

  (2).幼儿按点卡上的数量在蛋槽里装上相应的数量,幼儿操作后互相检验是否按要求装蛋.

  (3)幼儿自由操作。

  3.巩固5以内的数物对应。

  操作幼儿用书,引导幼儿手口一致有序点数,完成数量对应。

  4、活动自然结束。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1、进一步练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物体.2、 初步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3、感受独立操作活动的快乐.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达到了预定在目标,每个孩子都给孩子充足在时间,让他们更深入的拓展和探索。环节紧扣,步步深入,给孩子们充分的操作时间,在不断的操作中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最后能说出总数是几。

2、中班音乐课教案活动《母鸡孵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音色和速度表现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的声音特点。

  2、感受第二段音乐的节奏特点,能够在小结末拍用打嗝表现节奏中的休止符。

  3、体会声音和情绪的关系,在歌唱中感受自信、滑稽、和害羞的多种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四种不同形象的小鸡图片、笔、铃鼓、丝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母鸡孵蛋》音乐律动,熟悉音乐旋律。

  1."今天我们到母鸡家去做客。母鸡妈妈要孵蛋了。"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边进场。

  2.教师用彩蛋示范歌曲,幼儿学唱歌曲,并动作表现教师边唱歌,边逐一出示三个彩蛋。"母鸡妈妈今天孵了几个蛋?(3个)我们看看母鸡妈妈孵的蛋有什么不一样的?"(大中小)"蛋里面会藏着什么呢?(小鸡)

  二、基本部分: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用不同音色表现不同的小鸡。

  "母鸡妈妈生了三个不一样的蛋,里面有小鸡,我们请小鸡出来吧。"

  1.棒棒的小鸡--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首先出来的是第一小鸡,我们看看它长的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它长的椭圆形有点棒棒的,它叫棒棒鸡)"我们跟它打个招呼(棒棒鸡你好)""我们听听看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教师跟音乐唱第一段再提问(很响亮)教师领幼儿跟音乐边唱第一段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棒棒鸡的声音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圆圈:声音粗粗的,大大的)教师边指示意图边教幼儿唱棒棒鸡"叽叽叽叽"的声音。幼儿模仿棒棒的动作,并跟音乐学习唱第一段一遍。

  2.打嗝的小鸡--能够在小结末拍用打嗝表现节奏中的休止符。

  "棒棒鸡真能干,吃了那么多东西。这只小鸡我们也请它出来吧。"教师模仿第二只鸡"叽叽叽呃,叽叽叽呃。它怎么啦?它发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声音?"出示打嗝鸡图,"这只小鸡看棒棒鸡这么棒,它说我也想多吃点东西,结果它吃的太饱,呃打嗝了。你吃饱了会打嗝吗?教师示范,教幼儿发出呃的音。

  "我们听听看打嗝鸡的声音。"教师跟音乐示范第二段,边唱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打嗝鸡啦?它是叽叽叽叫了几声打嗝的?"教师边指示意图边唱,教幼儿学唱叽叽叽呃,叫三声第四声打嗝。

  "打嗝时除了小肚子打嗝,小手还要干吗?"学习打嗝时用手把小嘴巴捂住。边看示意图学习叽叽叽呃。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完整唱第二段一遍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打嗝鸡真好玩,我们看看它的小妹妹是怎么唱歌的呢?"出示害羞鸡图,"这只小鸡的小脸怎么啦?"(它的眼睛闭上了,小脸红红的,它说我害羞我害羞,它是一只害羞鸡。)教师跟音乐范唱第三段。"你们听到害羞鸡的声音跟前面两个小鸡有什么不一样?"(轻轻的)教师边跟音乐范唱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害羞鸡的声音跟前面两小鸡有什么不一样啦吗?(圆圈后面有条线:它是轻轻的慢慢的,可害羞可难为情了。)教师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慢慢的声音来跟音乐唱第三段。

  4.集体歌唱,要求用不同的音色和速度表现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的声音。

  "鸡妈妈生了三颗蛋,三颗蛋都不一样,我们把小鸡都唱唱好不好。"教师带幼儿跟琴声完整唱。

  5.师生跟着音乐借助道具完整的边唱边表现《母鸡孵蛋》

  三、结束部分:引出第四只小鸡,边唱歌边离开教师。

  "母鸡妈妈生了三颗蛋,它还会生出什么蛋呢?我们待会来看看。"教师完整唱四段歌曲,唱到第四段时出示双胞胎小鸡。"原来母鸡妈妈还生了双胞胎小鸡。"请幼儿和好朋友抱一抱,"等会我们回到班上再来唱唱看好不好。"幼儿听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

3、获奖优质课教案中班歌唱活动《母鸡孵蛋》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掌握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的节奏和旋律,并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游戏情境中尝试分角色演唱二声部歌曲,体验边游戏边进行二声部合唱的乐趣。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

  2、《母鸡孵蛋》课件;现场伴奏;公鸡头饰一个;小鸡卡片若干;鸡蛋卡片若干。

  3、场地布置:在地上贴上16个不同颜色的蛋宝宝卡片。

  经验准备:

  母鸡孵蛋的知识经验;学会第二声部歌词。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课件导入课题。

  教师:“今天母鸡妈妈要来孵蛋了,看看母鸡妈妈要孵几个蛋?”

  二、学唱歌曲,初步尝试学习二声部合作演唱。

  1、学唱第一声部:通过课件展现母鸡妈妈边唱边孵蛋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提问:母鸡妈妈孵蛋的时候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2)配合课件,幼儿随伴奏完整学唱第一声部。

  (3)游戏:蛋宝宝。

  幼儿扮演蛋宝宝,教师扮演母鸡妈妈,师幼边唱边游戏。

  2、在游戏情境中初步感知二声部合唱。

  (1)出示公鸡爸爸的角色,自然引出第二声部歌词。

  (2)幼儿扮演母鸡妈妈,教师扮演公鸡爸爸,进行二声部合唱。

  (3)幼儿扮演公鸡爸爸,教师扮演母鸡妈妈,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游戏:母鸡孵蛋。

  (1)师幼分角色边玩游戏边进行二声部合唱。

  (2)幼儿与客人老师分角色进行二声部合唱。

  教学反思:

  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

4、中班歌唱《母鸡孵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掌握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的节奏和旋律,并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游戏情境中尝试分角色演唱二声部歌曲,体验边游戏边进行二声部合唱的乐趣。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

  2、《母鸡孵蛋》课件;现场伴奏;公鸡头饰一个;小鸡卡片若干;鸡蛋卡片若干。

  3、场地布置:在地上贴上16个不同颜色的蛋宝宝卡片。

  经验准备:

  母鸡孵蛋的知识经验;学会第二声部歌词。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课件导入课题。

  教师:“今天母鸡妈妈要来孵蛋了,看看母鸡妈妈要孵几个蛋?”

  二、学唱歌曲,初步尝试学习二声部合作演唱。

  1、学唱第一声部:通过课件展现母鸡妈妈边唱边孵蛋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提问:母鸡妈妈孵蛋的时候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学一学。

  (2)配合课件,幼儿随伴奏完整学唱第一声部。

  (3)游戏:蛋宝宝。

  幼儿扮演蛋宝宝,教师扮演母鸡妈妈,师幼边唱边游戏。

  2、在游戏情境中初步感知二声部合唱。

  (1)出示公鸡爸爸的角色,自然引出第二声部歌词。

  (2)幼儿扮演母鸡妈妈,教师扮演公鸡爸爸,进行二声部合唱。

  (3)幼儿扮演公鸡爸爸,教师扮演母鸡妈妈,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游戏:母鸡孵蛋。

  (1)师幼分角色边玩游戏边进行二声部合唱。

  (2)幼儿与客人老师分角色进行二声部合唱。

  教学反思

  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以下亮点:

  整个活动选材活泼、热情。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次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我用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律动进场,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音乐游戏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机兴趣,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快乐,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给三个鸡蛋设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棒棒鸡、害羞鸡和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利用打嗝帮助幼儿学习小节末的休止,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幼儿容易接受,降低难度,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创设表演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间和机会,满足幼儿乐于表现的愿望。并且利用表演形式进一步复习歌曲,达成目标。

  不足之处:老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要及时地关注每个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回答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幼儿园美术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快乐,我勇敢》

  活动目标:

  1.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令自己最高兴的事情。

  2.能合理安排空间,大胆构图。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识字引入,认识“高兴”

  提问:高兴是什么意思?

  反思:

  进入中班下学期,孩子们对文字等抽象符号开始有了最原始的学习兴趣。爸爸妈妈对孩子识字这一块也相当地重视,我们班已有个别孩子在外面参加了识字兴趣班。因此带动了整个班孩子的识字热情。所以以识字“高兴”引入,既切入主题,又迎合孩子们兴趣。

  问题“高兴”是什么意思的提出,旨在了解班中孩子对“高兴”这个描写心里活动词语的理解程度。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班下学期的孩子已能较好地知道自己的心里变化,较正确地理解“高兴”这个词语的含义。大部分的孩子能正确地找同义词来解释“高兴”的意思。最后通过老师正确的词义解释,梳理了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孩子对“高兴”这个词语有个完整的理解和掌握。

  2.谈话交流

  ①人们遇到高兴事情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觉得很高兴?

  幼幼交流——集体交流

  反思:

  本次美术活动是属于命题画的范畴。希望通过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高兴地事情”以画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孩子们能在作画之前回想自己曾经遇到过什么事情,感到很高兴。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问题②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重点。通过幼幼交流、集体交流等不同的交流方式,拓宽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说的高兴的事情从幼儿园到家里,从生活上到学习上,从和同伴之间到和家人之间的种种开心的事……每个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非常地强烈,积极性非常地高涨。

  问题①是为突破难点所作的铺垫。

  3.提作画要求,讲解

  提问:如果请你把你刚才所说的开心的事画下来,你会怎么画?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呢?

  反思:

  更细小的问题,把孩子们原有脑海中的“高兴的事”中的形象组合起来,把作画的方法呈现出来,直接点破难点。

  4.范画欣赏,引导欣赏人物表情、画面背景等

  引导欣赏范画中的人物表情和背景等细节之处,旨在让幼儿了解处处体现“高兴”的主题。

  范画的欣赏,把第三个环节中的作画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供幼儿借鉴。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6.展评

6、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分礼物》优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能看懂礼物单的图标并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3、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并能按要求检查操作结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7、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每组4个篓子,实物标记(与提供的礼物一致)。

  学具:人手1个小篮子;礼物提货单人手1张;4种礼物,如铅笔、橡、贴画、小玩具;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组中摆放的材料并提问。

  教师:要过节了,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礼物,都有些什么呢?这些礼物都混在一起了,你们能不能把同样的礼物放在一起?

  幼儿按礼物的名称分别归类并摆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师幼集体验证分类的结果是否正确。

  引导幼儿认识礼物清单。

  教师:这里有许多礼物,我们每个人会拿到什么礼物?每样礼物可以拿几个呢?

  教师出示礼物清单,并帮助幼儿理解清单上图标和数字所表达的含义。

  教师:这里有一张礼物单,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有什么?标记表示什么?数字又表示什么?这张礼物单告诉我们什么呢?(可以拿几个什么样的礼物) 请幼儿按礼物单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教师: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单子,先仔细看看礼物单上有什么,表示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按照上面的要求拿礼物。拿完后,要对照礼物单检查一遍,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能否按照标记与数字拿取相应的礼物。

  集体检查与验证。

  幼儿操作后,教师清幼儿相互检查是否按照礼物清单的要求拿相应的礼物。

  请个别幼儿先介绍自己拿的礼物,然后再根据礼物单集体进行检查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幼儿所拿的礼物及其数量是否与记录单上的要求一致,如有错误,师幼一起想出解决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7、幼儿科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挂图: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四个过程;

  4、集体排序图四张;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

  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并请幼儿粘贴,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粘贴:请四名幼儿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按顺序粘贴到不同的四副图片中,全班幼儿集体观察并验证。

  3、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

  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

  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

  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

  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教学反思:

  设计本节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幼儿对于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好奇心而展开的,通过《小蝌蚪找妈妈》一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其外形特征;然后通过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过程的形象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序,巩固幼儿在其变化过程的熟知,边排序边让幼儿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儿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用实物小蝌蚪来让幼儿观察,既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兴趣,也满足其好奇心,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由于幼儿教多本节课的前半部分幼儿们还能全神贯注的听故事、回答问题,后半部分让幼儿排序和观察小蝌蚪的时候就显得很乱,如果分组上这节活动,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教师的语言可能不够吸引幼儿,这也是一不足。

8、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怎么排》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量的差异,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正、逆排序。

  2、会独立取放、整理和正确使用操作材料。

  3、培养幼儿与同伙的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思维的可逆性和传递性。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会独立取放、整理和正确使用操作材料。

  三、活动准备:

  大小和长短均不同的瓶子、小棒每人各5个;筐子每组2个。教学挂图《怎么排》。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不同”

  1、教师出示瓶子和小棒,让幼儿点数其数量。

  2、请幼儿找出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瓶子与小棒,并说出物品的差异(如最大或最小的瓶子和最长或最短的小棒)。

  二、物品排序

  1、让幼儿给大小不同的5个瓶子排队(如按由左向右的顺序排列),教师可启发幼儿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赛,每组幼儿互相协作把若干根小棒按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3、想一想:将正排序变成逆排序时,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按顺序排列瓶子或小棒?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探索从一种排序方法改变为另一种排序方法时的最佳方案。如:改变5根小棒的排列顺序时,中间的一根不动,将第1根和第5根、第2根和第4根小棒对调,这种方法最快。

  4、活动结束时,要求幼儿学会整理材料,将材料分门别类放在两个筐子里。

  三、观察画面《怎么排》

  1、教师引导幼观察并讲述画面的内容。

  2、启发幼儿在画册上用点子的数量分别给粗细和厚薄不同的物品排序,并说出排列规则。

  活动反思:

  这是中班的一个逻辑数学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区别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并能用正确的词进行表达,还有能让幼儿学习按照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并能用正确词进行表达。五六岁的幼儿缺乏对物体量的认识,在比较长短、粗细、厚薄时,引导幼儿感知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目测和触摸等方法,理解厚薄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外部,而数理逻辑知识来源于入的内部。因此,幼儿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主要来源是幼儿自己本身,也是每位幼儿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结合数学教育这一特点,我创设了相应情境,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体验理解,并内化迁移为自己的概念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所接触的能通过比较这些排序的物体太少,还能让幼儿去通过外界去了解还有很多可以进行比较和观察。

9、大班主题活动示范课教案与教学反思:《要结实不要胖》

  一、主题由来:

  在一次体检结果中,班上肥胖幼儿增加了两名,“是胖好呢?还是瘦好呢”,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争议,于是就生成了主题活动——《做个健康娃娃》,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对胖瘦问题有一个科学的了解,我们开展了该系列主题活动之《要结实不要胖》。

  这次活动旨在通过调查、集中、分组等形式,让幼儿在自主探索,自由讨论,互相交流、协作中获得人体胖瘦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常识,及一些合理化的健康措施的方法,使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胖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健身措施。

  2、能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清晰、连贯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3、体验相互交往,互相合作的快乐。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经通过测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

  2、就胖瘦的问题、对周围的人进行过调查。

  3、调查表、标准男女身高体重表、体重测量器、各种模拟食物与人体的卡片、盘子。

  四、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周围人的胖瘦情况:

  (1)以测量员的身份调查周围的小朋友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结果并记录下来。

  (2)幼儿互相交流调查表的结果。

  (3)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提出问题:你们从调查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我知道了你们的体重都不一样,有的比标准的体重重了点,有的比标准体重轻了点,有的小朋友胖了点,有的小朋友瘦了点,有的比标准身高高了点,有的比标准身高矮了点。那有的比标准体重重很多的孩子呢?

  2、展开讨论,交流观点:

  (1)提出讨论的话题:

  胖好不好呢?为什么?瘦好不好?为什么?

  幼儿按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

  (2)教师小结:

  过胖、过瘦都不好,不胖不瘦最好,要做一个结实的孩子。

  3、讨论健身的措施:

  (1)以集体的形式开展讨论:

  怎样让胖的孩子变得结实,让瘦的孩子变得强壮呢?

  (2)幼儿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对幼儿各种想法进行总结。

  4、分组活动:

  (1)模拟食物配餐: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饮食使身体更健康,并请客人老师当评委,为幼儿的配餐的结果打分。

  (2)金字塔中的食物:启发幼儿找找看哪些食物中含有金字塔里各层的营养素,摄取适量的营养素,使身体变得更结实。

  (3)健康俱乐部:引导幼儿设计一周的运动项目,多参加运动,让身体变得更结实。

  5、延伸活动:

  幼儿在科学区继续制定一周合理的健身计划

  活动反思:

  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本节课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现,根据《纲要》中“学习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的理念,组织了这个主题创新活动,很好地激发幼儿探究、关注生活,探索事物的欲望。整个教学过程均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即:幼儿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提问题、小结,接着再交流讨论→提问题,小结→得出结论,最后,幼儿找到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并给了孩子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幼儿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过程中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也很好地培养了幼儿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但在“幼儿交流经验”的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语言表述不足情况(完整性、连贯以及用词等方面),未能及时予以指导,另“分组活动”这个环节的事先人员安排如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加分组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本节课教师很好的整合了教学的三围目标,使幼儿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丰富了情感体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0、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破译密码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将数字与数量进行匹配。

  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及结果。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印有8以内不同点子数量的密码纸,作业纸若干。锁和钥匙。

  2.卡通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8”以内的数。

  1.老师出示8以内数的点卡,请幼儿拍手来表示。

  2.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下,请幼儿用跺脚来表示。

  二、救救喜羊羊

  1.师:“灰太狼把羊村里的羊都抓走了,把它们关在了狼堡里,并用锁给锁了起来,我们去救救小动物吧。”出示图片。出示一个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只有破译密码才能找到钥匙救出喜洋洋他们,可哪把钥匙是开这把锁的呢?”出示密码卡“这儿有张密码卡,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密码就在卡片里。”

  请幼儿找找哪把钥匙上是对的,为什么?“原来密码卡里躲着数字,找到这个规律我们就能破译密码了。”

  2.“谁来救救美羊羊,她的密码可有点复杂。”出示有两组点子的密码卡,“看看,这张密码卡和第一张有什么区别”(两种图形,个数不一样。)“那你们能找出卡里躲着的数字吗?”请幼儿找找密码钥匙并说出理由。

  3.出示后三张密码卡,有两组图形点子组成。“谁来救救懒羊羊、沸羊羊和慢羊羊,仔细看,他们的密码卡有些不一样。”请三名幼儿上来操作并说说理由。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箱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密码箱,能打开的话集体拍一下手,进一步确定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4.尽管没有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是我们只要看清密码卡上的图形个数就能知道。

  三、救救小动物。

  1.师:还有一些小动物还关在笼子里,他向我们来求助了。

  2.教师出示作业纸,请你们找出密码,并将它与密码锁与钥匙连起来。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4.出示幻灯,集体校对。

  5.小朋友真有智慧,把小动物都救了出来,他们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呢,我们一起把小动物请到教室里吧!

  中班数学活动《破译密码》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运用层层递进式。本活动的教学流程是:一、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二、破密码,按点子数匹配相应的数字钥匙。三、集体操作活动,巩固幼儿经验。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有效数学教学活动。” 活动开始,我神秘地利用“钥匙”开“密码箱”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使幼儿正确地感知数字“8”以内的数与量的关系,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是利用漂亮的“密码箱”教具和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怀着神秘探究的心情进入了活动。1、出示第一个“密码箱”: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即找到钥匙上的数字和圆点数量,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对应。2、出示第二个“密码箱”引导幼儿:尽管没有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是只要看清箱子上的点子就能知道,让幼儿自己探索,并拿钥匙打开。3、出示第三个“密码箱”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也放手让幼儿自己观察打开。让幼儿体会逐步突破难关的乐趣,学习内容有循序渐进的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整个活动穿插有探索,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用笔在物体下表明数字,可以帮助幼儿寻找“数字密码”,使幼儿在寻找时能一目了然。通过作业练习,更加明确的掌握一组物体与一组数字的对应关系。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目标完成得还不够好,如果活动重建的话,首先我会在图片设计上重新作文章。图片上出现的物体和幼儿作业本上的不一样;而且变集体检查操作结果为幼儿集体巩固练习,并且放在幼儿作业练习之前。

  在幼儿作业练习前,让幼儿集体巩固练习,因为图形难度确实很大,用四组数字组成,有挑战性,如果先集体练习,幼儿作业时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并得到纠正——密码条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设计活动时我高估了幼儿的数学能力。其次就是幼儿作业本练习前我交代得不清楚,找出能够表示图中物体数量的一组数字,幼儿不大理解一组数字就是连在一起的密码条。

  本课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将努力弥补这些不足。让我们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活动。总之,需要我们教师从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方式,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11、中班数学活动《排列高手》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发现场景中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 AB 模式。

  2、能保持对模式排序活动的兴趣,在创造模式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仔细观察,并发现场景中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 AB 模式。

  难点:能保持对模式排序活动的兴趣,在创造模式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2 种颜色的桌布各 3 张、2 种颜色的椅子各 15 把、2 种不同颜色的盆栽、排列女王装扮、教室中的玩具与用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以排列女王的角色身份带领幼儿进入预设排列王国场景中,引发幼儿自主发现环境中的规律,调动幼儿参与兴趣。

  师:“孩子们,欢迎来到我的排列王国,请坐。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有规律排列的物品,你们猜一猜我喜欢什么排列规律的物品,回答正确的,我将奖励我们王国的徽章一枚。答案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中哦。

  (二)基础部分:

  1、发现规律:

  ——幼儿分享自我发现,口述模式后,教师引导其余幼儿共同验证,帮助幼儿理解模式排列的规律,即什么是“2 个 1 组,1 个 1 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摆放的?如何摆放的?它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王国秘密,女王喜欢的排列规律是 2 个 1 组,1 个 1 个间隔排列。”

  2、排一排:

  ——介绍材料后,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桌面材料来表现 ABAB 模式。

  师:“排列女王有三个要求:第一,必须使用刚刚的排列规律“2 个 1 组,1 个 1 个间隔排列”排列这些材料。第二,可以选择两种材料,也可以选择一种材料。第三,排时须保证数量,至少重复出现 3 组。”

  (了解幼儿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若发现多数幼儿存在疑惑,可再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则可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发生生互动)

  ——幼儿进行排列,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关注幼儿能否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开展排序活动。

  对选取一种材料开展排序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了解他(她)的想法(便于二次操作的分享)。

  师:“你选择了什么材料?有几种?是怎么排列的?”

  “你只选了一种材料,你是怎样表示 1 个 1 个间隔排列的呢?”(优先请选用两种材料的,再选择一种材料)——第一次排列后教师小结

  师:“有的小朋友选了 2 种材料,通过不同颜色、形状、长短、高矮的材料来表现 2 个 1 组,1 个 1 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3、排列能手:

  ——提高难度,引导只选用一种材料来表现特定模式,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表征

  师:“刚刚有小朋友选了一种材料,并通过调整摆放的方式来展示 2 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我非常的喜欢,你们还有其他什么好办法吗?你有其他的摆放位置吗?除了摆放位置的不同,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幼儿进行排列,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关注幼儿能否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模式以及幼儿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选择了哪种材料?你是怎样表示 1 个 1 个间隔排列的呢?” ——第二次排列后教师小结

  师:“原来 1 种材料也可以进行 2 个 1 组的规律排列。可以从造型上、数量、摆放位置上来展现 2 个 1 组,1 个 1 个间隔出现。”

  4、排列高手

  ——再一次提高难度,不再提供任何实物材料,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特定模式

  师:“刚刚你们为我装饰的环境我很满意,接下来为了感谢你们,我准备去参加一个舞会,排列女王的舞蹈站队应该是怎样的呢?”

  ——师幼齐互动,鼓励幼儿用声音和动作多样化来表示特定模式。师:“不用动作,可以用其他的身体部位吗?” ——第三次排列后教师小结

  师:“原来,用材料、用我们身体的各部位,声音都能表示出“2 个 1 组, 1 个 1 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三)结束部分:

  ——再次梳理今日活动经验,引导幼儿寻找生活当中不一样的规律排列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规律还很多,回家后排列高手们再去找一找更多其他的规律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游戏为形式”的原则,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以“排列王国”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幼儿在情景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在操作这个环节发现都是他们平时自己的游戏场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中班艺术活动《石头变变变》优质课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进行主题活动中《奇妙的大自然》的过程中,带领幼儿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收集许多材料和物品,并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幼儿对各种石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带来的石头,上面有他妈妈帮助画的小人,其他幼儿看到后都想尝试在石头上作画。因此本次活动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装饰并利用辅助材料设计出各种造型。

  【活动目标】

  1、在石头原有外形基础上大胆想象,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创意作品。

  2、乐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创意。

  3、体验参加创意活动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大小不同的纸盒、毛线、绳子、泡沫板、橡皮泥、牙签、粘胶、剪刀。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油画棒。

  2、收集各类自然物。(如瓜子壳、核桃壳、花生壳、稻草、松果......),石头。

  【活动过程】

  一、玩摸一摸游戏,引出石头。

  准备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材质的物品,摸一摸,有什么不同感觉。

  二、讨论如何用石头制作装饰物。

  提问:石头有什么形状?(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象它?你怎么样把它变成你想的东西?需要什么材料?

  三、介绍自己的创意设计。

  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的设计清楚表述出来。要求说明准备做什么?使用什么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四、了解材料的种类及摆放位置,方便取放。

  五、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在石头上用什么工具作画、如何连接、怎样放置。(可以用油画棒、水彩在石头上绘画;用泡沫胶、橡皮泥连接;用纸盒、稻草、泡沫、饮料瓶支撑作为底座。)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各种辅助材料都可以考虑。(稻草可做鸟窝、头发、衣服等、果壳可作装饰成五官、铺成道路等,采集的野花、野草可以装饰成园林。)

  六、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合作制作立体造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进行,从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材料—自己的创意—动手制作—互相观赏,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孩子们感觉没有了大人的唠叨,与花、草、树木自然的交流直至用自己以前没用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玩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有正在鸟窝里吃食的小鸟,还有稻草人在站岗。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

13、中班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示范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新奇的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等吃虫草的特性,对一些奇怪的植物产生兴趣。

  2、在游戏中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

  2、多媒体图片:奇怪的植物——吃虫草。

  3、幼儿用书第12页。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新奇植物——吃虫草的名称和特性,知道它们的样子。

  2、活动难点: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愿意在游戏中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3、指导要点:通过故事引导、多媒体图片观察认知来了解吃虫草的样子和特性,并用肢体动作 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

  四、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失踪的苍蝇》

  提问:小虫子哪去了?(被吃虫草吃掉了)

  2、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了解吃虫草的名称及特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1)认识吃虫草,说说吃虫草的本领。

  提问:图中都有哪些吃虫草呢?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这些都是吃虫草,它们不声不响地长在野外,悄悄地吃掉很多令人讨厌的害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虫呢?(引导幼儿说出苍蝇、蚊子等害虫的名字)

  (2)观察吃虫草的样子,猜猜它们是怎么吃掉虫子的。

  请幼儿说说不同吃虫草的样子,提问:它们会怎么吃虫呢?

  小结:能吃掉苍蝇的草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周边还长着牙齿,像很多蝇索。苍蝇来了,叶子就会合拢起来,把它关在里面,然后把她消灭掉。猪笼草,椭圆形的大叶子下长着一个长口袋,虫子来了若掉进这个长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被猪笼草吃掉了。

  3、幼儿分组翻看幼儿用书。(同伴之间轮流讲讲不同的吃虫草是怎样吃掉虫子的)

  4、游戏:吃掉小虫子

  (1)用肢体动作表现吃虫草的特征。

  提问:刚刚我们看了这些吃虫草的图片,它们都是一样的吗?谁能用动作表现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的样子呢?

  (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吃虫草(可以是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提醒幼儿吃虫草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人扮演小虫子,在吃虫草里飞来飞去。当老师的音乐声一停,吃虫草立即捉住小虫,然后轮换角色游戏。

  5、延伸活动:

  世界上还有好多奇妙的植物,小朋友下次看图书,看电视发现了有趣的植物,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好吗?

  反思: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知识发展水平,在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标不是很高,旨在激发兴趣,乐于参与,简单探究。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片,通过故事引导、观察了解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的样子,并通过肌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提高了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参与游戏的快乐,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14、中班音乐活动《爱护小树苗》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唱出歌曲中“快别摇树”的焦急和“快来浇水”的迫切心情。

  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内容,主动学唱歌曲。

  3、懂得要爱护小树苗、关心小树苗的成长。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二、活动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活动过程:

  1、熟悉歌曲旋律。

  (1)在《爱护小树苗》的旋律声中进入教室。

  师: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好吗?找个小椅子坐下来。

  (2)随音乐合拍地拍手。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拍拍手。

  (3)创编其他身体动作,随音乐律动。

  师: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教师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带领幼儿随音乐律动三遍。

  师:我们来学学他的动作。

  2、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曲子,老师还能把它唱出来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歌曲中所唱的内容,理解歌词,并学念歌词。

  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师根据幼儿回答帮助幼儿归纳歌词,并引导幼儿一起学念。

  师:小朋友做了些什么?周围的人是怎么说的?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2—3遍。

  师:后来小树苗怎么样了?我们再来听一听。

  (4)完整念歌词2—3遍。

  师:这个曲子的名字就叫《爱护小树苗》。

  3、学唱歌曲。

  (1)随歌曲旋律念歌词。

  师:下面,我们听着音乐来说一说爱护小树苗的事情。

  (2)合着歌曲旋律主动学唱歌曲。

  师:我刚才看见有的小朋友已经跟着琴声唱起来了,你们想不想来唱呀?

  (3)有重点地练习。歌曲中两种不同的呼唤语气。

  (4)有表情地歌唱。第一段因为很焦急速度稍微快一些;第二段快乐而迫切,速度稍加快。

  4、即兴歌表演。

  组织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教师集中幼儿的动作,带领大家边唱边表演。并从中进一步懂得要 爱护、关心小树苗。

  教学反思: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本次活动,通 过师幼互动,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两个小朋友从一开始的“把树摇”到后来的“把水浇”这一故事情节,本身就具有游戏情节性,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能始终都让幼儿沉静在表演游戏的快乐之中,效果会更好。运用游戏的语言、创设游戏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从而尊重了每个孩子的自主发展。

15、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2.学会看整点、半点。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1.设“钟表店”。

  2.时钟一组一个,纸制时钟人手一个。

  3.圆舞板、碰铃各18个。

  教学过程:

  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时相同的?

  2.通过观察比较钟表上都有时针、分针,共有十二的数字及数字位置的排列规律。

  (1)师:每个时钟上都有什么?(时针、分针、1---12个数字)

  (2)师:比一比、看一看,分针和时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

  (3)钟面上数字的排列位置是怎样的?

  3.幼儿尝试活动。

  师:分针对准12走一圈,时针会怎样?时针走一格,分针会怎样?请幼儿拨动时钟试一试,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格,分针走一圈;相反,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格。)

  4.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1)教师边拨钟边告诉幼儿分针指在12字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

  (2)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时针拨在1 上,分针拨在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在1和2之间,分针拨到6。

  师:两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通过比较,幼儿认识半点,并掌握整点、半点之间的规律:整点时,时针指在每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

  5.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整点、半点。

  (1)游戏《打开收音机》

  师:谁听过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让我们来听听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播放报时录音)

  师:我们开始玩游戏,教师拨时间到几点整,圆舞板组模仿收音机里的声音,发出“嘟,嘟,嘟…”5声,碰铃组“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整”。大家试一试,5点整,7点整……

  如教师拨到几点半,圆舞板和碰铃组一起:“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半。大家试一试,1点半,2点半……

  (2)我们再玩个游戏:看谁拨得快又准。

  (幼儿人手一个纸制时针,教师说几点,幼儿用纸制时针拨出,看谁拨得快又准)

  6.教师小结结束。

16、大班语言活动《颠倒世界》示范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借助“颠倒”所产生的滑稽好笑的新奇感,自然地进行颠倒前后的比较对照。

  2.能用语言、绘画大胆表现有趣新奇的“颠倒世界”。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材料、绘画工具等。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弯腰看世界,引入故事。

  说说与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看到的东西都相反了、颠倒了。)

  二、打开幼儿用书观察。

  提问:你发现什么奇怪的事情?(让幼儿仔细观察,请个别幼儿代表讲述。)

  过渡语:这是什么地方呀,发生了这么奇怪的事情?真让人纳闷。

  三、倾听故事《颠倒世界》。

  1、播放故事录音《颠倒世界》

  提问:(1)乌鸦亚伯来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颠倒了:小老鼠在追一只大猫;人拉着马车,马却坐在车上;小孩子摇着摇篮正在哄老爷爷睡觉。)

  (3)看到这样一个颠倒的世界,亚伯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四、讨论:

  1.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引发幼儿讲讲心里的感受,如:有趣、滑稽、可笑、奇怪等。)

  2.你知道乌鸦亚伯还看到了哪些颠倒过来的奇怪事情吗?

  五、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

  小结:颠倒世界里什么事情都颠倒过来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颠倒的事情?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讲一讲,也可以把你想到的画下来。

  六、绘画:颠倒世界

  1.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出的颠倒事情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不必过多注重绘画技能而应侧重于幼儿的大胆想象)

  2.你讲我猜。引导幼儿猜测同伴绘画的意思。再听听小作者自己的介绍。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内容非常有趣新奇,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打破常规思维,重新组合,塑造各种奇妙的形象。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经常看到幼儿弯下身子从跨下向后看,追求新奇,表现出一种颠倒过来看世界的心态。所以我在活动的开始让他们每个人弯腰看世界,引发他们的兴趣,再让他们观察幼儿用书里面的图片时,图片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接着抛出问题,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理来倾听这个故事。果然,幼儿们听到很入迷,有的还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我没有阻止他们,也没有暂停,而是和他们愉快地沉浸在颠倒世界里。最后我请他们把颠倒世界里颠倒的事说出来,并请他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颠倒的事情。结果他们从口中的颠倒世界是如此稀奇。在绘画这一环节中,他们画出来的颠倒世界更让我们成人赞不绝口。但在“你讲我猜”这一小环节里面,还有一部分幼儿不能用完整的语言去介绍自己的画,还需要加强。

17、中班数学活动示范课教案《有趣的排序》反思

  教学目标:

  1、运用视听触觉各种感管引导幼儿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雪花片若干、颜色不同的枪管玩具、大小长短不同的吸管、排序卡

  活动过程:

  1、织幼儿玩拍铃鼓游戏,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听听老师是按什么方法拍铃鼓的?

  2、引导幼儿发现拍铃鼓中的秘密,并运用图示记录其中的规律。

  老师这有一些雪花片,请你想想怎样用雪花片表示我们刚才拍鼓的规律?

  (1)大声——小声——大声——小声

  (2)大声——小声——小声——大声——小声——小声

  3、教师出示排序图,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请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来。

  (1)、小朋友看看这些雪花片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

  (2)、你们能按这个规律拍拍手吗?

  小结: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把物体排排队的方法就叫做排序。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大小不同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长短、颜色、粗细、高矮等不同进行排序呢。

  4、补充排序卡。

  出示已排好的排序卡,请幼儿来找找看什么地方排错了。

  5、导发现物体的差异,进行创编排序。

  (1)、请幼儿根据颜色的不同排序拼插枪管玩具。

  (2)、请幼儿根据吸管的大小或长短的不同进行排序

  (3)、请幼儿根据幼儿性别的不同进行排序。

  6、排队游戏

  幼儿分男女站成两竖排,按教师要求进行排队游戏。如高人、矮人、高人、矮人或拍头、拍肩、叉腰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游戏。

  7、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序的,如美丽的项链,好看的花边,围墙的栏杆……,请幼儿将生活中有趣的排序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排序卡上。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8、中班音乐活动《狐狸与小鸟》 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激发对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2、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和音乐的情节变化,并能大胆表现和创编乐曲中的游戏情境。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准备:知识准备:已感受过不同乐器的不同声音。

  物质准备:图谱、乐器图片、音乐CD、狐狸和小鸟的指偶。

  活动过程:

  一、以去森林引题,让幼儿初步感受旋律。

  1、提问: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很大很大的森林,现在先听一段音乐,听听看我们来到的是一片什么样的森林?

  2、初步感受音乐,引导幼儿说出乐器的声音,引出“这是一片很热闹的森林”。

  二、出示图谱,在倾听中辨别笛子的音色。

  1、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发现图谱中有一张图片没有图案。

  2、出示四种乐器图片,鼓励幼儿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

  3、完整倾听四种乐器的声音,从而分辨出笛子的声音。

  三、倾听表现乐曲内容,创编游戏情境。

  1、倾听第一乐句,引导幼儿从鼓和笛子音色的轻重并结合狐狸和小鸟的行走特点来判断猜测谁先来谁后来。

  2、理解第二乐句,启发幼儿发现狐狸与小鸟在商量做游戏。

  3、理解第三乐句,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狐狸与小鸟做游戏的情境。

  (1)提问:你觉得它们会玩什么游戏?

  (2)倾听乐句,启发幼儿从乐曲的特点中发现狐狸和小鸟在玩快快的游戏。

  (3)配合音乐玩游戏

  ①教师结合音乐,示范用手指进行游戏。

  ②引导幼儿议论狐狸小鸟从什么地方出来 。

  ③启发大胆创编,用不一样的动作表现。

  4、理解第四乐句并创编表现

  (1)师:狐狸小鸟玩了那么久,玩好游戏会做什么?那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2)根据幼儿说的答案进行第四乐句的配乐表演。

  5、完整欣赏乐曲,鼓励幼儿大胆地创编动作表演。

  四、引出小熊和猴子,并师幼互动,迁移游戏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试图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听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来表达感受和内心的体验。让幼儿活动中学会欣赏和感受艺术美,体验审美愉快。因为本班幼儿也是刚刚才开始接触音乐欣赏,起点较低,所以我想通过选择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供孩子欣赏,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本班的实际水平。本次活动,本班孩子都能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大胆地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活动中前期知识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幼儿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理解上不够饱满,在表现狐狸和小鸟的游戏和对话上,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不够丰富。在提问和让幼儿讨论时,我的的提问还不够明确,也没有较好地给幼儿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提问要求的层次性不够。

  通过本次活动,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这些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19、中班音乐活动《手指歌》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

  1、学唱歌曲,在角色情境中感受欢快的旋律。

  2、初步尝试简单的创编。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的头像图片各一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听我说,跟我做 “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2、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师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 两只手一样大,所以也叫一双手。

  二、介绍五个手指头

  师:我们的一只手上有多少手指头啊?这五个手指头可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哦!

  1、伸出大拇指,“它叫什么名字呀?像家里的谁?”让幼儿知道大拇指是爸爸,并把爸爸的头像图片贴在大拇指上。

  2、伸出食指,“它叫什么名字呀?像家里的谁?”让幼儿知道“爸爸旁边是妈妈”,并把妈妈的头像图片贴在食指上。

  3、照上面的方法介绍“中指是哥哥,无名指是姐姐,小小指头就是我”。

  三、欣赏歌曲

  1、师:这五个手指头啊不仅相亲相爱,而且它们的本领都很大。你们来听听看,它们都有什么本领?老师唱一遍,然后请幼儿回答。

  2、师:大拇指爸爸会开汽车,那么开汽车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歌曲,然后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开汽车的声音是怎样的呀?开汽车的动作是怎样的?强调象声词的节奏。

  4、回答剩下四个手指头的本领的声音和动作。强调节奏和发音。

  四、学唱歌曲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下面我们把它唱出来,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幼儿跟唱歌曲两遍。老师根据情况纠正。

  五、创编歌曲

  1、师:你们太厉害了,一学就会,而且唱得很动听。来,表扬下自己。

  2、师:我们回到位子上休息一会吧。

  3、师:我们的爸爸除了会开汽车,还会干什么?启发幼儿想想其声音和动作。

  4、同上,说说妈妈、哥哥、姐姐、我。

  5、请幼儿根据自己说的,跟着音乐来唱一唱。

  六、结束

  师:我们家里每个人的本领都好大啊,等下我们把他们的本领唱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老师能够了解、关注到幼儿的已有经验(认识了手指的名称,家人的本领等),使得孩子“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发掘”。另外,老师在提问方面能够根据幼儿反应随机进行调整。如,当问“爸爸开汽车是怎样的?”时,幼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马上把问题变为“爸爸开汽车的动作是怎样的?发出了什么声音?”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歌曲的创编,所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调整的地方:在第五个环节,创编歌曲方面,没当孩子说出本领和声音的时候,老师可以用旋律哼唱一遍,加深幼儿记忆,降低幼儿歌唱时的难度。或者也可以把这个环节另外组织一次活动。请孩子事先回家观察家人有什么本领,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声音是怎样的。这样可使活动更好的开展,也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本领。

20、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汇报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类时钟、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符)、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师生共同进入活动状态。

  2、谈话激趣,自然引入本活动主题--时钟。

  3、分散幼儿思维,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和回忆的空间。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并把自己用眼睛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5、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6、师生共同小结。总结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7、教育幼儿要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反思:

  时钟会让人想到时间,所以我根据我班的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制定了教学目标,活动过程幼儿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设计的课程知识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这对幼儿认识时钟和学习生活有巨大的帮助。2、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3、通过幼儿的亲手拨钟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1、中班数学活动《孵蛋》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练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物体.

  2.初步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

  3.感受独立操作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长条形2.数量为5的蛋槽一份3.数字卡片4.不同规则形状数量为5的蛋槽

  5.幼儿用书第1页.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在手口一致.熟练点数5以内物体的基础上,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物对应.

  2.指导要点:指导幼儿在装蛋活动中学习”装一个数一个”的点数方法,并知道最后的总数是几.

  四.活动过程:

  1.尝试操作,练习手口一致点数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长条形的蛋槽,请幼儿数一数这些蛋盒一共有几个蛋槽.(引导幼儿从左到右数,说出一共有几个蛋槽)

  (2).教师发放不同排列次序.数量为5的蛋槽让幼儿数.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些蛋槽的形状和老师的不一样,请你们数数你的蛋盒有几个蛋槽.”

  小结:这些不同形状的蛋槽,它们的数量都是5.

  2.幼儿装蛋,感应5以内的数物对应.

  (1).幼儿装蛋,教师要求:”要装一个数一个”,并说出总数.

  (2).幼儿按点卡上的数量在蛋槽里装上相应的数量,幼儿操作后互相检验是否按要求装蛋.

  (3)幼儿自由操作。

  3.巩固5以内的数物对应。

  操作幼儿用书,引导幼儿手口一致有序点数,完成数量对应。

  4、活动自然结束。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1、进一步练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物体.2、 初步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3、感受独立操作活动的快乐.整个活动下来,基本上达到了预定在目标,每个孩子都给孩子充足在时间,让他们更深入的拓展和探索。环节紧扣,步步深入,给孩子们充分的操作时间,在不断的操作中感知理解5以内的数物对应,最后能说出总数是几。

22、大班数学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条形统计图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习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习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23、中班音乐《母鸡孵蛋》活动课教案

  分析:

  1、音乐情感:这首音乐描写了母鸡孵蛋的温馨场景。

  2、音乐知识点:歌曲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含有不同的数量,其中有上行下行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运用肢体、道具、乐器感应歌曲中的数目,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2、进行唱名的识谱与排谱,感知旋律的上行、下行。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砂锤、母鸡手偶、玩具蛋、废旧纸箱做的鸡窝、圆舞板、五线谱卡、大五线谱垫、小鸡图做的音符号、

  活动队形

  半圆形和自由站队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教学难点:进行唱名的识谱与排谱,感知旋律的上行、下行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小鸡走进场。听到大风的声音做躲起来的动作。

  二、 动作及叫声的模仿活动

  1、(音效:风声从大到小)故事引导:可怕的台风总算走了,母鸡家庭终于可以出来唱唱歌了。

  2、幼儿创意动作和模仿叫声:鸡的一家怎么叫?

  1)公鸡怎么叫?(公鸡:鸡冠/双手放头顶“喔喔喔”)

  2)母鸡和公鸡叫声一样吗?(母鸡:翅膀/手肘弯起来“咕咕咕”)

  3)谁来学小鸡叫?(小鸡:啄米/双手食指放嘴前“叽叽叽”)

  三、学唱歌曲

  1、(出示故事图卡)故事引导:宝宝听见台风走了,急急忙忙走去他家的鸡窝里去看他养的小母鸡,哈!小母鸡还在孵着蛋呢!宝宝与强强表哥一起唱起了歌替小母鸡加油。我们一起听听宝宝和强强哥哥是怎样唱歌给小母鸡加油的。

  2、幼儿完整欣赏并学唱歌曲,初步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3、幼儿再次完整欣赏并学唱歌曲,进一步感应歌曲中的数目。

  师:这次你们知道母鸡敷了几个蛋?

  4、老师:拿母鸡受偶左右摇摆代表孵蛋,并出示鸡蛋来带领幼儿数出或者拍出歌曲中的数目。

  5、大纸箱孵蛋游戏:幼儿当小母鸡躲在大纸箱里面唱歌,数数时,站起来拍手表示数目。(这里强调游戏的规则,幼儿在纸箱里必须是蹲着的,不能躺和坐)

  4、配乐器敲奏

  师:我们一起帮母鸡数一数。

  1)第一遍唱歌坐着摇摆砂蛋,再敲奏出数目。

  2)第二遍唱歌学母鸡走路,再敲奏出数目。

  四、识谱与排谱:唱名drmfs

  故事引导:小母鸡的小鸡宝宝孵出来了,小鸡宝宝一起玩游戏了!

  1、五线谱卡上排卡练习drmfs的排谱(在大五线谱卡上用双脚跳)。

  2、老师用吸铁排全曲旋律,幼儿视谱唱。(用小鸡上山、下山捉虫吃的游戏方式引导)

  2、幼儿手持圆舞板拍唱全曲唱名旋律。(钢琴)

  3、老师根据排谱,引导幼儿分辨上下行——drmfs、sfmrd、smsm。

  4、老师扮演小母鸡带领小鸡回家玩结束活。

  延伸活动

  1、请家长指导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景象。

  2、请有条件的家长假期指导幼儿观察母鸡孵蛋。

24、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示范课教学设计反思

  目标:

  1、运用视听触觉各种感管引导幼儿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雪花片若干、颜色不同的枪管玩具、大小长短不同的吸管、排序卡

  活动过程:

  1、织幼儿玩拍铃鼓游戏,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听听老师是按什么方法拍铃鼓的?

  2、引导幼儿发现拍铃鼓中的秘密,并运用图示记录其中的规律。

  老师这有一些雪花片,请你想想怎样用雪花片表示我们刚才拍鼓的规律?

  (1)大声——小声——大声——小声

  (2)大声——小声——小声——大声——小声——小声

  3、教师出示排序图,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请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来。

  (1)、小朋友看看这些雪花片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

  (2)、你们能按这个规律拍拍手吗?

  小结: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把物体排排队的方法就叫做排序。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大小不同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长短、颜色、粗细、高矮等不同进行排序呢。

  4、补充排序卡。

  出示已排好的排序卡,请幼儿来找找看什么地方排错了。

  5、导发现物体的差异,进行创编排序。

  (1)、请幼儿根据颜色的不同排序拼插枪管玩具。

  (2)、请幼儿根据吸管的大小或长短的不同进行排序

  (3)、请幼儿根据幼儿性别的不同进行排序。

  6、排队游戏

  幼儿分男女站成两竖排,按教师要求进行排队游戏。如高人、矮人、高人、矮人或拍头、拍肩、叉腰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游戏。

  7、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序的,如美丽的项链,好看的花边,围墙的栏杆……,请幼儿将生活中有趣的排序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排序卡上。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5、幼儿园中班手工活动《项链》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目标:

  1、学习将蜡光纸粘贴在“绳子”上的技能。

  2、在粘贴时,能将各种颜色间隔开来,正确使用浆糊。

  3、将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色蜡光纸彩条、绳子、浆糊、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是3月8日,你们知道是谁的节日吗?

  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宝宝,真辛苦,那我们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

  二、出示范样,引导幼儿观察这是我给妈妈准备的礼物,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三、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先拿一张彩条,抹上浆糊,将彩条粘在绳子上。再换一种不同颜色的彩条粘在绳子上,一个挨一个地粘,一直将绳子粘满。

  四、提出制作要求:

  轻轻地蘸浆糊,不要抹得太多,全部粘好后,将手在抹布上擦干净。

  五、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及小结

  师;小朋友想一想送给妈妈项链时 准备跟妈妈说一句什么话?

  六、相互欣赏自己制作好的项链。

  活动延伸:1、提供材料。在美工区中鼓励幼儿制作项链送给好朋友 并说一句悄悄话。2、交流讨论:妈妈收到项链以后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以“爱”为情感线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认识了“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如何培养幼儿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引导他们知道:爱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表达,而不单单只是语言,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此,我选择通过借助“给妈妈做项链”这一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式,来告知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运用给妈妈做项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投入,每一个幼儿都能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活动后,将自己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与妈妈之间浓浓的爱,使幼儿已有经验、认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6、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大和小》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四、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反思: 有些幼儿是不按老师的要求来钓最大和最小的鱼的,而是随心所欲胡乱钓的,只要他钓到了就开心得不得了。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反思:这个环节幼儿很感兴趣,纷纷用手当望远镜找教室里的大和小,比如,老师坐的椅子大大,我坐的椅子小小;老师喝水的口杯大,我喝水的口杯小。在玩超级比一比游戏时,幼儿的兴趣更加高涨,个别孩子特别会说,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反思:幼儿对故事较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分享照片“小时候的我”时,孩子们特别的兴奋,个个都在那比手划脚的,但在要求幼儿说出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大小变化时,孩子不是很会表达。用肢体表现某部位的变化,孩子也不太会。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反思:游戏吹气球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就相对比较难一些,毕竟他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没办法把气球变大;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把气球变小时,很多孩子都说把气放掉就小了,而不会说出要借助外力的方法。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反思:幼儿通过亲身尝试,知道了食物变大变小的各种方法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活动反思: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27、中班分享阅读《铁马》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 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2、观察画面理解铁马的本领,注意科学家表情的变化。

  3、学习“站”、“降落”、“浮”、沉“等动词。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教学准备

  大书,白马的真实照片(站姿一本、其他姿势的一张)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铁马》读本,问幼儿:封面上的老爷爷你们还记得吗?出示《机器人》读本让幼儿回忆,科学家爷爷又有新的发明,你们看图说说是什么呢?(出示铁马读本封面)

  2、图画阅读

  封面:这匹马是什么做成的?为什么科学家手里要拿着遥控器呢?

  (1)发放小读本让孩子们阅读,在阅读前提出任务:你能看出铁马有些什么本领吗?

  (2)提问请说说铁马的本领,当幼儿说出铁马会站时,老师问:铁马会站的本领在第几页?从图中怎么看出它会站,请幼儿从马的腿部动作来说说,并观察科学家的表情。

  观察铁马会跑、会跳的、会飞、会降落的画面学习方法同上(注意抓住画面细节观察)如:马跑时腿部的状态、马降落时旁边参照物风的线条等

  (3)突破难点:铁马在水里的本领是浮还是沉这是难点,因为浮沉概念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此引导幼儿观察铁马身子在水里的水位变化找到铁马沉浮的本领。科学家和铁马是什么表情?他们会说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逐爷翻阅大书,进行讲述。在重要的动词等地方请幼儿进行表述

  活动反思:

  此读本是继《机器人》后的又一科学发明读本,它既通俗易懂,又有激发孩子们创造发明的好奇心。

  本次活动我改变以往师生看图一问一答的做法,变孩子为主动,把小书发到人手一份,先由孩子们带着任务:找铁马的本领进行第一次独立阅读,接着孩子们回答铁马的本领之后再追问:为什么说铁马能飞,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参照物找答案,同样铁马会沉在水里,也是通过观察铁马身体在水中的位置变化得出。

  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多用文句“为什么”、“你认为呢”、“还有什么本领”等类似的问题,使得孩子们说的机会很多,而且尽量要用拓展性的问题,避免孩子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的问题。

  总之,分享阅读是给我和孩子一个大胆想像,敢于表达的机会,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更要突显“孩子完整说”的目标,尽量丰富孩子的词汇。

28、大班数学活动《区别左右》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萌发感知、体验左右空间位置活动的兴趣,充分体验合作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正确区别“左右”空间位置关系,并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

  3、提高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过箭头符号,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意思。

  2、材料准备:上下左右前后箭头标志、红绸巾若干、左右标志图、图示卡等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做得对”。(通过看看、说说、做做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学习看标志、说名称、做游戏。

  2、口头游戏:“左手举起来,右手举起来;……”

  设疑:“到底哪边是左手,哪边是右手?”

  (二)游戏“我的左右朋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区分左右的位置关系。)

  1、说说“我的左右手”,引导幼儿互相说说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2、区分左右手(请小朋友将能干的右手戴上红绸巾),鼓励幼儿两两互相检查、集体检查。

  3、游戏“我的左右朋友”。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旁边的朋友说一说。”

  (1)幼儿两两活动交流。

  (2)集体交流。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一左一右的好朋友?”

  (3)师生共同小结:靠左手的这边叫左边,靠右手的这边叫右边。

  (4)“说一说”,你座位的左右各是谁?左边与右边的物体是什么?(教师以图示的方法梳理幼儿的发言。)

  (三)分组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自主看符号、听口令、做动作,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1、利用图示自由创编口令。

  2、师生共同商讨检查的方法。

  3、介绍游戏玩法与要求:(1)先由组长出口令并检查小朋友们做得对不对;(2)速度可由慢到快,可轮流进行。

  4、分小组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四)游戏“碰碰歌”。(引导幼儿两两游戏,感受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可变性。)

  1、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棒,老师想祝贺你们,让我们握握手吧,握手应该伸哪只手呢?(师幼面对面握手) 设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伸出右手,却不在一边呢?

  2、幼儿间两两面对面握手,进一步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3、游戏“碰碰歌”, 引导幼儿两两游戏,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可变性。

  4、师幼共同小结:小朋友站的方向变了,左右方向看到的东西也变了。

  (五)游戏:“我是小司机”。(巩固对左右的认识,感知左右方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讨论: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帮助?(引导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上下楼梯、开车、走路等左右方位的运用。)

  2、游戏:“我是小司机”, 引导幼儿听信号开汽车,学习运用左右方位知识。(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5岁以后是左右概念的发展期,幼儿辨别空间方位要经过以自身为中心定向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孩子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时,常存在分不清左右方向的问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现状与需要,本次活动选择以自身为中心开展“区别左右”教育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感知“左右”方位;活动的难点是区分“左右”位置关系,并理解其相对性和可变性。本活动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通过猜想、操作等方式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运用“看标志做动作”、“找一找”、“听口令做动作”等游戏开展小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充分体验、感知“左右”方向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小司机”把学过的“左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给幼儿充分互动的空间、时间与机会,达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带领孩子们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由于初次见面所带来的陌生感。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

  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左右,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

  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29、幼儿音乐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歌曲《长大》

  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知道长大的含义;

  2、学习演唱歌曲;了解歌曲中出现的一些乐理知识;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活动准备:

  幼儿音乐课本;3拍子、2拍子节奏谱。

  活动过程:

  1、练声。

  2、结合节奏谱,通过节奏练习,让幼儿感受3拍子、2拍子的基本节奏。

  3、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增进长大的意识。

  4、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5、幼儿学习歌曲,重点学习2拍子转换3拍子的乐段。

  6、小结幼儿的学习情况。

  反思:

  歌曲的旋律不是特别的朗朗上口,音域跨度大,且节拍由2拍子转换到3拍子,对幼儿来说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中,我采取分句学习的方式,先让幼儿基本熟悉歌曲的旋律,也重点演示和帮助幼儿感受“休止符”和3拍子节奏。但由于歌曲有一定难度,加上旋律不是特别的悦耳,一节活动下来,大多数幼儿都没学会。针对幼儿学习的情况,我找出基本原因,在下次活动中,我会结合我们大大班幼儿的识字量,让幼儿通过课本的歌词,在学习中尽快熟悉歌词,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歌曲,这样会容易掌握歌曲旋律的。

30、中班音乐活动《大雨小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2.感知音的强弱,用声音表现音的强弱。

  3.能根据老师的手势演唱歌曲,并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4.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5.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准备:

  1.手摇铃、木鱼若干

  2.钢琴

  活动过程:

  1.练声

  2.学习演唱歌曲。

  (1)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做《大雨小雨》,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2)教师第一遍范唱

  范唱完后,教师提问:听了这首曲子,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教师第二遍范唱

  “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你们再来认真听一听。”教师开始范唱,提问:歌曲里面说得是什么样的场景?(下雨的时候)下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小雨呢?谁来说说。

  4.回忆歌词

  教师使用图文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回忆歌词。

  5.学唱歌曲

  (1)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演唱一遍,注意要突显大雨强、小雨弱的声音。

  (2)第二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边做动作边唱。

  6.分男女演唱

  分男女小组演唱,先男孩子唱大雨,女孩子唱小雨。老师用手势指挥。然后再交换演唱。

  7.乐器伴奏

  手摇铃表示小雨,木鱼表示大雨。

  教师先分开教他们使用,然后再开始演奏。老师手势指挥,最后再交换乐器演奏一遍。

  8.结束部分

  演奏会结束了,请小朋友把乐器送回家。

  活动反思:

  这一活动在设计的时候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学,幼儿在学习歌曲的时候难度不会太高。在活动中,我还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和幼儿一起回忆歌词,使幼儿更加容易记忆歌词、理解歌词。而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都会用手势指挥幼儿演唱,引导幼儿唱到哪个地方声音应该加强,哪个地方要减弱。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兴趣极高,学习效率也很好。唯一不足之处是在幼儿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的手势不过到位,以致幼儿不能更好的把强弱音明显的演唱出来。

31、小班语言活动《鼠宝宝找朋友》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活动目标:

  1.在找找、学学、说说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故事有趣的情节。

  2.会用故事里的短句回答问题,初步理解句式:会跑又会跳。

  3.帮助幼儿巩固对各动物特征的认识。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立体教具:鼠宝宝一个。

  2.其余动物如;鸭子、小鸡、青蛙、小猫等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出示“鼠宝宝”,引起幼儿兴趣。

  (1)听!吱吱吱吱……是谁呀?(边说边出示鼠宝宝)。

  (2)哦!原来是小老鼠,鼠宝宝,咦?它来干什么呀?让我们一起来问问鼠宝宝吧。(鼠宝宝,你来干什么呀?)小朋友们好!我是来找朋友的,我想找一个会跑又会跳的好朋友。

  (3)鼠宝宝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会跑又会跳的朋友)怎样才算会跑又会跳?(请大家一起来做一做会跑又会跳。)

  2.帮助“鼠宝宝”找朋友,理解故事内容。

  (1)鼠宝宝要找一个会跑又会跳的朋友,可找来找去找不到,一直找到我们班来了,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找那个会跑又会跳的朋友。

  (2)幼儿寻找。

  (3)谁来告诉鼠宝宝你找到了谁?它是鼠宝宝要找的会跑又会跳的朋友吗?(幼儿说说自己找的小动物,从不会跑不会跳——会跑不会跳——会跳不会跑——不能做好朋友——找到好朋友。并学学动作来理解小动物的各种特征。)

  (4)你找到了谁呀?(小花猫),是呀!小花猫又会跑又会跳,鼠宝宝肯定喜欢小花猫做它的好朋友,你们说是吗?(在说的过程中将会跑会跳的放在一边,将没有这两样本领的放在另一边。)

  3.培养感情。

  (1)鼠宝宝终于找到了好朋友,它可高兴了,小朋友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鼠宝宝找朋友》这个故事吧!

  (2)鼠宝宝终于找到了好朋友,你们想做鼠宝宝的朋友吗?想想看你们有没有鼠宝宝要找的会跑又会跳这两个本领呀。让我们和鼠宝宝一起去玩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注意力也很集中,而且在学本课中的重点句式时,孩子们大多都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了,由此可见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本科的重点。通过《朋友你好》的游戏,孩子们都能说出找到朋友后觉得很开心、快乐、高兴,他们都初步体会到了找到朋友后的那种愉悦的情绪,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伏笔。结尾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不仅使本次活动很自然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回答了“猫会跑又会跳”鼠宝宝不找它做朋友的原因。

  但活动下来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活动中对幼儿的引导可以再放开些,该给予幼儿充分表达想象的机会,老师讲述的内容太多,感觉在整个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孩子的主体性体现的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一点。

32、小班数学活动《拍拍手》优质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目标:

  1、喜欢在游戏中学习

  2、感知5以内的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演示用数量为5以内的彩色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条状卡各一条。

  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

  难点:根据数量准确地做出相应次数的动作

  过程:一、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拍手。(可用多种肢体动作结合)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根据出示的数字按数拍手,如:出4,幼儿就拍4下。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进行相对应次数的拍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只是在随性地拍,根本没对上号,慢慢进行引导,有所进步。在肢体创造拍这一环节,幼儿兴趣高,能想到不同的肢体部位,丰富了这一环节。)

  二、教师拍手,幼儿说数(可请幼儿拍幼儿说)

  教师任拍1——5次手,幼儿按拍手声说数,如教师拍3次,幼儿说3

  (反思:在这一环节的组织中,刚好教室内有一个纸皮做的箱子,于是临时改动和孩子玩了一个和声音捉迷藏的游戏,老师躲起来敲鼓,幼儿仔细听听数数有几声,目标不变,只是将游戏更有趣化了,发现效果还不错,因为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捉迷藏游戏,当时是根据这一兴趣点出发变动的。)

  三、出示图片,幼儿拍手(可换肢体动作)

  教师出示彩色几何图形条,幼儿按图形个数拍手。

  (反思:在组织这一环节中,发现让幼儿看着点卡来敲数还是有困难的,一开始请了两位能力强的幼儿,还好。可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就不行了,这也是整节活动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可当时觉得自己在组织孩子做这一环节时,还是没有做透,以至整节活动的难点处理得不够理想。活动后想想,我应该在出示点卡时与幼儿一起数清楚点卡后,在请个别幼儿敲,敲完后还要问他敲了几下,会更好)

  四、教师幼儿,边拍边数

  教师:我拍1,幼儿:我拍一

  依次到5…..

  (反思:一开始玩这个游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根本没在上面,玩了两下,发现实在调动不起孩子这个游戏,于是临时套进那天学习的一个“幸福拍手”游戏,咦,孩子的兴趣点一下子来了,还特来劲。看来,我们老师上的手头游戏要多之又多,才能更好地将一节活动组织活了。)

33、中班计算活动《依样接画》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排序是一种数学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幼儿能从多种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共性或一定的特征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列。通过排序或,可以让幼儿在观察中判断、推理,促进可逆性、传递性、双重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排序也是幼儿学习计算的必要操作活动,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依次接画》。

  二、活动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排序。

  2、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事物的排序。

  难点:根据事物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曲排列。

  概念:排序是根据事物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曲排列,如按大小,长短,粗细等进行排列。

  三、活动准备

  1.裤子、衣服、帽子卡片若干。

  2、各种不同的规律操作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学习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导入:师:小朋友我们身上穿什么呀?(衣服)这是裤子还是上衣(师指着裤子问,那这是什么呀?把裤子图片贴在黑板上;指着上衣问幼儿——把上衣图片贴在黑板上;我们头上带的是什么呀?把帽子的图片贴到黑板上。)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上的衣服,分别引出裤子,上衣和帽子之分,并让进行排列,并让幼儿通过对自己排列事物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1)师在黑板上把它们排序出来。

  再把裤子摆出来,

  (2)问:它们是怎么排列的?接下去怎么排?

  请一位幼儿上来尝试排序,如果小朋友做不出来,大家一起帮帮他。

  大家对幼儿操作进行评价。

  1.再次尝试新排序。

  (1)现在它们的位置要变了,

  师出示新排列:裤子——裤子——衣服——帽子——裤子——裤子

  大家动动脑筋看谁能第一个想出来,请幼儿继续上来排一排。

  (2)大家一起评价幼儿的操作。

  (3)请幼儿设计新的排序规律。

  师: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新的排序规律。谁能上来尝试一下。

  幼儿对活动进行评价。(表扬做得对的幼儿,对没有掌握好的幼儿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该活动设计比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排序发现规律,并通过操作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创造能力的发展。

34、中班音乐活动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买菜》

  教材分析:

  《买菜》这首歌曲歌词虽然简单,但是很多菜名连在一起说,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如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这些菜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要每个幼儿清楚地按规定的节奏来唱,却存在困难。于是我把这些菜名按照节奏分别画出,如萝卜就画两个并列的萝卜,西红柿就画3个并列的西红柿,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歌曲的节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视觉的参与帮助了幼儿清晰地分解了节奏,

  活动目标:

  1、幼儿学唱歌曲《买菜》。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3、让幼儿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体验到唱歌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图片若干(与歌词内容相匹配)

  2、幼儿操作的卡片若干张,每人一支水彩笔。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听音乐律动,带领幼儿来到课前准备好的菜场场景内。

  只见活动室里布置成农贸市场,里面有蔬菜类、水果类、水产类、肉类、家禽类等,各种菜都分类放好,给孩子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反思:本环节是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做铺垫的,幼儿通过愉快的参观活动,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歌曲内容。

  2、学习歌曲《买菜》。

  教师说到:"我是谁呀?妈妈今天带你们去个好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他们有的跟在妈妈的后面,有的的拉着小伙伴的手,更有的孩子跑过来高高兴兴地拉着妈妈的手一起去买菜。

  教学反思:教师利用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通过扮演妈妈的形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情趣,引发他们的生活体验。

  幼儿参观过菜场以后都抢着回答看到的瓜果蔬菜:有的说:“我看到了花菜、萝卜、青菜、鱼、鸡、还有虾” ;有的说:“看到了茄子、西红柿、辣椒、青菜和带鱼” ;有的说:“ 看到了草莓、香蕉、包菜、鸡蛋。” ……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妈妈在菜场里买了什么?

  (1)完整欣赏歌曲,

  (2)通过律动学唱歌曲,

  (3)两人一组角色表演学唱歌曲。

  三、游戏结束:妈妈和宝宝卖完菜回家。

  教学反思:

  买菜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放学回家后大人去菜场买菜都会带着孩子,孩子们对买菜这种活动已经非常熟悉。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让幼儿进行音乐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背景下学习新的音乐技能,选择的内容来既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又为生活所服务。活动开始,我以“妈妈”带孩子们去“买菜”的形势导入,小朋友们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拿也拿不动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我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让孩子们自己感受、讨论,进行非指导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幼儿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幼儿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尊重幼儿多样的表演动作。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幼儿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幼儿主体意识,又使幼儿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35、大班数学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5的减法》

  活动目的:

  1、学习5的减法,学会正确计算5的四组减法。

  2、幼儿通过操作,理解加法的计算过程,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的减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学习5的减法。难点:在操作中掌握5的减法运算。

  反思:幼儿知道1个实物和4个实物合起是5个实物,从5个实物中拿走1个大家也知道剩下4个,但幼儿比较难理解“5-1=4”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操作幼儿能掌握5的减法。

  活动准备: 5的组成列式若干,5以内的运算列式若干,背景图一幅,1—5数字操作卡片若干、操作卡片(、松鼠五只、蝴蝶五只、小鸟五只、小鸭五只)

  反思:幼儿对抽象的减法运算如“5-2=3”不能理解,也不感兴趣。但如果借助一些实物,并放入常情中,幼儿能运用表象进行减法运算,因此准备了以上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奥尔夫音乐《火车快飞》幼儿“开火车”进场。

  反思:用歌曲与数、形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律动进来,提高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开火车”复习5的组成。

  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游戏中答对的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开动火车。

  “开火车”游戏——老师“嘿嘿,我们的火车几点开”(出示5的组成列式);幼儿“嘿嘿,我们的火车××点开”

  请部分积极发言幼儿上来玩“开火车”(配合音乐)教师:火车要开,请你上来。

  游戏重复玩两次,让每位幼儿都参与。

  反思:著名教育家克鲁斯卡娅说过:“游戏对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数概念,从而提高对5组成的复习的兴趣。在玩开火车游戏中,幼儿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通过幼儿自己努力终于坐上长长的火车。

  2、出示背景图

  1、老师:我们开火车来到一片草地,草地上有树有花好漂亮,小朋友们看看,大树上来了几只小松鼠?(五只)五只小松鼠用数字几来表示?(5)这时走了几只小松鼠?(一只)一只小松鼠用数字几来表示?(1)5只小松鼠走了1只小松鼠还剩下几只松鼠?(4只)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一号)我们用算式来表示:5—1=4

  2、草地上的热闹声吸引了漂亮的花仙子,你们看谁来了?(教师表演蝴蝶)我们数一数有几只蝴蝶飞来了采花?那里也有花,有两只蝴蝶飞走了,(以下过程同上)

  3、过了一会,小鸟也飞来玩游戏,小朋友看有几只小鸟飞来了?又飞走了几只小鸟?(以下过程同上)

  4、小朋友猜猜谁来了,(教师表演鸭子)有几只小鸭来游泳?过了一会,又有几只小鸭游走了?(以下过程同上下文)

  反思: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5的减法,适当的讲解演示,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引导思路,使幼儿获得科学的,系的知识和分析推理的方法。在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中,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在原来基础上,走了,含有减的意思”。反复讲解操作,本次活动的重点也在此得到解决。实物加情景出来,也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3、、出示操作材料,老师交代要求,幼儿做题并讲解

  反思:在讲解中发现有些幼儿开始没有理解减法,但通过自己数实物可以慢慢体会到“原来有5个气球飞走了1只,现在剩下多少只?”题中含有减少之意,应用减法进行运算。

  4、:游戏“放鞭炮”

  教师:小朋友过年时最喜欢玩什么?(放鞭炮)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放鞭炮的游戏。

  放鞭炮游戏——玩法1( 出示刚刚学过的5的减法或4以内加减运算列式)老师“过年了,放鞭炮,鞭炮鞭炮响几声”老师答对了幼儿一起说“嘭”,老师答错了幼儿一起说“唏”。玩法2(请几个幼儿上来,头一人当导火线,)出示刚刚学过的5的加法或4以内加减运算列式,老师“过年了,放鞭炮,鞭炮鞭炮响几声”,下面的幼儿当裁判,答对了幼儿一起说“嘭” ,台上的幼儿鞭炮爆炸,答错了幼儿一起说“唏”。(可以再给幼儿纠正的机会)

  反思:数学游戏是塑造幼儿认识结构的有力杠杆,“放鞭炮”游戏内容完全依从本次教学,促进幼儿对5的减法认识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直学习,并喜欢数学。

  三、结束部分

  歌曲游戏《新年真热闹》结束活动。

36、大班英语《Classroom》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单词:doorblackboardwallfloorwindow

  2)学习运用句型:Pionttothe …

  3)通过看、听、说等方式,让幼儿初步掌握单词的发音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朗读单词。

  4)培养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准备:doorblackboardwallfloorwindow 卡片各一张,大锤子一个、黑板一个磁钉若干个。

  三、教学过程

  (1)师生问候

  T: Helloboysand girls

  S: HelloMissWang

  Tet’s sing a song 《Rowyourboat 》ok?

  S:Ok

  (二)出示卡片,复习单词。

  T: Please count one to ten

  S :Onetwothreefourfive

  T :What is this ?

  S :It’s a door

  T :doordoordoor

  S : It’s a door

  T :Wellwhat’s this ?

  S :It’s a window

  T :windowwindowwindow

  S :It’s a window

  T :Goodwhat’s this ?

  S :It’s a wall

  T :Wallwallwall

  S :It’s a walletc .

  (三)游戏 1:“Point to the …”,学习运用句型:“Point to the …”。

  T : Nowlet’s say “Point to the door” Ok ?

  S :Ok

  T :door door door

  S oint to thedoor

  T : Point to thedoor(注明:老师如果用锥子打中door 卡片,小朋友就要说:Goodgoodgoodveryverygood good good :相反,老师如果没打中door 卡片,小朋友就说:Nonono)

  四、游戏2 :“Point to the …”角色扮演。

  T :Who want to be a little teacher ?

  S et me try

  T :xxPlease

  S1 : window window window

  T and S : Point to the window

  S 1 :floor floor floor

  S : Point to then flooretc 。

  五、以歌曲“It’s time to say good bye”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幼儿在掌握单词doorblackboardwallfloorwindow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运用句型"“Point to the …”,在课堂环节设计上,通过两个游戏环节,让幼儿学习运用句型:“Point to the …”, 在游戏1的环节,老师通过有趣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要求幼儿使用句型“Point to the …”来跟老师互动,这个环节很好,全班孩子都能同时参加到游戏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使用句型,为下一个的游戏做好铺垫。在游戏2环节中,主要是进行角色的扮演,目的是校验孩子们掌握句型“Point to the …”的情况。通过以上两个游戏,孩子对句型掌握都比较熟悉,在游戏运用中 ,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但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很多孩子想上台来表现自己,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下次再请他们了。

37、中班奥尔夫音乐《小妞妞勾勾手》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

  1、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和他人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2、通过各种歌曲游戏,让幼儿感应特定节奏。

  3、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音乐《小妞妞勾勾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甜甜阿姨和她的女儿小点点也来参加宴会,宝宝请小点点一起去跟小朋友们玩玩具,可是小点点不会,宝宝就问小点点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块玩玩具呢?原来小点点希望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乖小孩,所以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但是小点点想跟小朋友们玩手指游戏。”

  二、手指游戏

  1、师:在玩游戏之前,我们先来跟我们的手指们打一下招呼:嗨!手指,你好!

  2、手指创意游戏

  师:我们的游戏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用我们的小手玩游戏吧,

  (1)手指变变变:ok、v、毛毛虫。

  (2)造型:蝴蝶、小狗、小兔

  三、歌曲律动

  1、教师引导:“哇,我们的小手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游戏,让我们的小手一起勾勾手,听着音乐唱起歌吧。”

  2、完整欣赏歌曲

  (1)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

  师:你们听到小妞妞做了什么事情?(幼儿回答,跟进做双手以小拇指互勾的律动。)除了勾勾手,还做了什么?她是怎么亲的?一共亲了几次嘴呢?

  (2)再次完整欣赏歌曲,初步感应歌曲里的特定节奏。

  师:第一次亲亲嘴碰了几下?(幼儿回答,跟进拍手或大拇指按节奏盖章,徒手练习。)

  (3)分段欣赏。(感应歌曲中的特定节奏,并引导幼儿运用各个肢体感应节奏。)

  3、歌曲游戏

  (1)单人

  歌曲:双手以小拇指互勾唱歌

  特定节奏:大拇指互按

  (2)双人

  歌曲:挥动双手唱歌

  特定节奏:与他人双手对拍

  活动反思:

  歌曲《小妞妞勾勾手》此音乐,幼儿很喜欢,所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很投入。整个活动的重要部分是幼儿通过肢体律动游戏感应歌曲中的特定节奏。在活动设计上,我采用循循渐进的方法,先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让她初步感知一下音乐中的特定节奏,然后再分段欣赏,并引导幼儿运用各个肢体部位去感应特定节奏。通过肢体律动让幼儿感应节奏、懂得韵律,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8、小班数学活动 《变5个》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理解4添上1是5,能在操作中初步理解5以内数的形成。

  2、初步学习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小问题。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会点数5以内的数量。

  2、材料准备:教具:小狗、小猫玩具各5只

  学具:幼儿每人两个蓝子一个蓝子里放4根肉骨头图片,另一个放在4条小鱼图,每组中间蓝子里还有肉骨头和小鱼。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 在数数中初步感知5的形成。

  2、活动难点 理解4添上1是5。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能按照要求操作材料,在操作中理解4添上1是5。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4添上1是5。

  师:小狗要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一一出4只小狗玩具)

  提问:有几只小狗来了?(4只)

  提问:再出示1只小狗。

  提问:又来几只小狗。现在有几只小狗?4添上1是几?

  2、操作材料进一步感知4添上1是5

  师:现在我们要给小狗和小猫送上它它们最喜欢吃的骨头和小鱼,数数蓝子里有几只小鱼?(引导幼儿通过点数现现骨头和小骨头的数量不相同)

  师:请你们把蓝子里的4根骨头和4只小鱼变成5个再送给小狗和中猫。

  小结:

  3、完成幼儿用书(变5个)

  反思:

  活动设计上有几个优点:

  一是活动选材生活化。 小朋友是很感兴趣的,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处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

  二是活动中又让幼儿认识了小狗和小猫吃的食物,重点强调了4个添上1个是5个,并认识数字5,让幼儿练习点数,让幼儿在视听、交互中感受学习的愉快;其次,给幼儿提供了可操作的材料,给孩子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他们在点数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反复练习,在操作中理解了数字“5的形成”的实际意义。

  三是活动过程游戏化。整个活动以“认识新朋友”为线索,贯穿始终,小朋友们通过“问候朋友—和朋友做游戏—到朋友家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数的形成实际意义的学习,并在操作中进行了巩固。活动动静交替,安排环节紧凑,幼儿学习兴趣浓。

  在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数学课不好上,数学对小班孩子来说较抽象,难理解、接受,通过这次一课多研的教学活动,我们看到数学教学和主题内容是有结合点的。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39、中班儿歌《出海》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学习仿编诗歌。

  2、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儿歌的含义。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道具:人手一套操作卡

  教学背景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听说故事

  二、操作表演:出海

  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词语: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理解“海蓝”“浪花”“帆船”“白云”“一朵朵”“一片片”“一点点”“一只只”等词语的含义。

  三、复习表现:“一朵朵”“一片片”“一点点”“一只只”等量词的运用及词语的含义。

  1、幼儿按词意表演,主要学习“一朵朵”“一片片”“一点点”“一只只”等量词的运用。

  2、每人2块积木,拍念儿歌节奏。

  四、学习创编儿歌《出海》

  1、全体议一议海洋世界的秘密。

  2、个别创编

  3、分组轮读、齐读。

  4、培养幼儿按儿歌的节奏念读

  五、儿歌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引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反思 :

  “出海做大船,海蓝天也蓝,”……孩子们边动着自己手中的学具有节奏地念着。这可不是复习儿歌,可别惊讶,就在刚刚学会,却能很熟练地念着。回到活动的前一环节。孩子们瞧着一片海,一只船背景图,听着叔叔出海航行有趣的故事,呵呵的笑着。“叔叔出海看见了什么?”我提问。“我们来帮叔叔看看吧!”一下子中二班里多了那么多的“小航海家”都在海洋里航行着。在孩子们操作时,老师朗读着儿歌作为背景,等孩子们看完、听完后,一套儿歌变很顺口地从他们嘴里溜出。

  分析:这首儿歌富有趣味性,节奏也很欢快,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很快就学会,起决于儿歌本身的魅力,比较简单,同时与也整个活动的合理设计也紧密相联。这一活动是通过操作表演游戏来表现航行中所看所闻的行动方式,是一次综合活动。虽然这一活动目标并不注重定要学会儿歌,但孩子们还是很快地熟悉了,也同时了解了海洋的生物生长环境方式,因此创编儿歌孩子们的兴趣很大,这与活动中的表演、创编环节是相联的,非常好。而以往的老课程如让孩子学习儿歌的话,多为单一的学念,如同老和尚念经。这次活动模似了小小航海家的方式,效果不错。在这一活动中也让我悟到了儿歌教学的新方式。

40、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案与教学反思:图形的分类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

  2、不受颜色、大小的干扰熟练地按图形形状分类。

  3、激发幼儿对图形分类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拼图一副。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小卡片四套。

  3、四种图形大卡片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图形,回忆发现图形特征,让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观察回忆,调动幼儿对图形已有的经验,初步掌握图形的形状。

  二、出示四种图形的大卡片,师幼结活生活中的实物总结图形特征。

  三、出示集合图形拼贴图,找一找各种图形,感受图形的应用。

  四、游戏:分类整理“送图形娃娃回家”,让幼儿巩固了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幼儿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反思:

  在进行这个科学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幼儿对图形特征及图形变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针对这一特点,开展了“多变图形”一系列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感觉幼儿不仅掌握几何图形基本特征,还学习根据图形特征分类、整理。

41、中班语言活动《小鱼找朋友》示范课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小鱼找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念儿歌

  2、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交往的快乐

  3、丰富幼儿词汇:孤孤单单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水下背景图、三条不同颜色的小鱼卡片和小鱼头饰

  2、录影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操作小鱼卡片学念儿歌

  1、师:这是在哪里?谁会在水里游?来了几条小鱼?一条小鱼它会感觉怎样?(引出词语:孤孤单单)

  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第一句: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水里游。理解词语:孤孤单单

  2、师:又来一条小鱼了,它来做什么?(充分让幼儿回答)这条小鱼原来是来跟前面那条小鱼碰头的(让孩子体验一下碰碰头)

  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第二句:二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碰碰头

  3、师:第几条小鱼来了?它又来做什么呢?原来是来给前面两条小鱼做朋友的

  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第三句:三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做朋友

  二、念儿歌做游戏

  1、教师做小鱼,根据儿歌的内容边念儿歌边找朋友

  2、请幼儿带上小鱼头饰做小鱼,边念儿歌边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放《小鱼歌》请幼儿听音乐边朗诵儿歌做找朋友游戏

  四、请幼儿到户外玩找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整个环节的游戏化氛围浓厚,做到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儿歌,孩子的主动参与很强,师幼语言交流的环节把握很到位,教师注重了启发式提问,充分给予了孩子们语言表达的环境(如教师提问:第二条小鱼来做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幼儿后让孩子们热烈讨论后,才说明小鱼来的本意),教具色彩鲜艳使用上很动感,有较强的亲和力,孩子们情绪愉快积极与教师互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难点的突出不够,小鱼找朋友中,两个变三个后孩子们没掌握好,多数孩子都找错了,没有理解到游戏玩法,这是老师示范游戏玩法是交代不够清晰造成的。还有在教学中忽视了孩子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提到“碰碰头”可以让孩子们想想还可以怎么样去交流?可以握握手、贴贴脸等等,再者在理解新词汇的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应该让幼儿充分体验一下什么是孤单,感受后再接受新词,这样才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

42、大班剪纸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美丽的窗花》

  大班剪纸活动《美丽的窗花》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剪纸窗花,感受窗花的色彩美,图案美,对称美;

  2.尝试剪出各种线条和图形来制作窗花,体验剪窗花的乐趣;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各色正方形蜡光纸彩纸;

  2.剪刀;

  3.喜庆的背景音乐;

  4.窗花范例。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感受贴窗花的喜庆气氛

  1.老师:马上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你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会做些什么事呢?

  2.观看贴窗花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么,他们把它贴在了哪里,贴在窗户上你感觉如何?

  3.幼儿讨论,教师进行小结

  窗花——装饰环境,渲染喜庆的气氛,辞旧迎新,暗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是我们中国民间特有的艺术。

  (二)欣赏感受剪纸窗花的颜色美、图案美、对称美,引导幼儿发现

  1.颜色很丰富、漂亮。

  2.图案很多。

  3.两边(左右)的图案、花纹是一模一样的,叫对称。

  4.形状也不一样:圆形、方形、花瓣形等。

  (三)教师示范剪窗花

  1.基本方法:折叠——剪图形——打开(用故事情境把剪的方法连起来)

  2.今天,小剪刀要去旅行了,它爬上了高山,沿着弯弯的小路走着(剪弯弯的线),它又来到了平平的大路上,走呀走呀,“哎呀,小剪刀,小心,前面要没路了。”于是小剪刀只好回头了,左绕右绕,小剪刀可真调皮,终于走出了很可爱的方向。走了那么远的路,小剪刀的肚子饿了,“咔嚓”,它就咬了一口,咬了个三角形出来,“咔嚓”又是一口,咬了几个圆形,左一口,右一口,它咬了好多好多,肚子才会饱呢,玩得真是累了啊呀,该回家休息了……

  3.(打开)一幅美丽的窗花就剪好了。

  四、幼儿操作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注意观察幼儿的折法是否正确,提醒幼儿边角对整齐;

  2.引导幼儿从开口处开始剪,不能把中间剪断;

  3.多剪弯线条图形德等,剪的过程不断打开看;

  4.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5.提醒幼儿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五、活动讲评

  教师:谁介一下自己的作品?你是怎样剪的?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漂亮?(从对称图案、颜色等方面说一说自己的剪纸作品)

  六、延伸活动,欣赏更多的窗花,多种对称的窗花

  1.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窗花,回家后也可以自己再来剪一剪,看一看,去欣赏我们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过年时,你也可以剪一剪贴在你家的窗户上,打扮你的家;

  2.自主性游戏中可以再来探索更多的剪纸方法,剪出更多的窗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引导谈话,观看视频引起子的注意力集中,兴趣得到激发。欣赏中孩子们剪纸的欲望就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孩子们能够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镂空比较多,呈现的作品很漂亮,孩子们剪完了还想剪,对此十分感兴趣,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操作时,让成功的孩子示范,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尽量让幼儿探索、尝试。关注孩子们之间的能力差异。第一次没成功的孩子,有了失败的总结再加上成功孩子的经验介绍,成功的孩子大大增加,由于时间关系有些还得及剪出自己满意的来,感到有点失落,当我承诺让他们在自由性游戏时可继续挑战,显得很期待,可见孩子们对剪纸活动兴趣浓厚,所以在活动中不应看到有多少孩子成功。

43、大班语言活动示范课教案与教学反思《压岁钱的故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大胆的复述故事。

  2、在情景中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

  3、了解中国人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谢意。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一个红包、一枚消毒后的硬币,红包上写上祝福的话语

  2、“压岁钱的故事”课件

  3、“祟”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红包,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对吧,我是朱老师,我们来打个招呼吧:小朋友好!幼:朱老师好!

  师:我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啊?(出示红包)幼:红包

  2、了解习俗,引出故事名称,讲述故事

  (1)师:对!红包里面可以装什么?什么时候你会得到红包?(过年),对,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可是为什么每次过年都会得到红包呢?这里面有个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啊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压岁钱的故事》,老师开始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这个故事讲的是哪里的事情?

  故事里出现了一种什么怪兽?

  它住在哪里?

  什么时候出现的?

  怎么把他赶跑的呢?

  回答对了的及时鼓励,错了也不纠正,带着问题听第二遍

  (3)看课件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真不错,刚才耳朵灵的小朋友知道了。。。,但是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还有很多没听清楚,我们再来听一次好不好?这次我们边看动画边听,看看谁的眼睛亮耳朵灵,知道怪兽是被什么吓跑的……

  师:嗯。。这会小朋友听的可仔细了,但是耳朵是不是都灵了呢,我来考一考小朋友。

  (4)边提问边演示边讲述:

  高高的山下呀有座什么?

  黑黑的夜里啊,传来……(幼儿说)

  什么声音呢?我们来学一学

  山洞里,……(幼儿说)

  住着一只怪兽,叫做(祟)

  什么时候出来?对除夕夜里来撒野

  吓得……(幼儿说)

  大怪兽真奇怪,不怕什么?

  就怕什么?还怕什么?

  什么是好法宝?

  吓得怪兽怎么样?

  大小孩,小小孩怎么样?安安心心睡好觉。

  新的一年又来到

  (举红包)红红的红包

  (拿钱)红红的压岁钱

  祝福每个小孩子

  平安快乐过好年!!

  (5)看图复述故事

  师:呀小朋友真的很不错,来,我们来试试把这个故事将给客人老师听好不好?听清楚,是用你们的小嘴巴讲故事哦,让客人老师看看,我们小朋友讲得好不好,来,准备了,开始!!

  幼:好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准备放课件,指着名称和孩子一起讲)

  压岁钱的故事,高高的山下啊,有座小小的村子……(边演示课件边讲述,要求孩子一起说)

  小结:所以啊,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们的压岁钱,就是用来对付怪物“祟”的,祝福你们平安快乐过好年!

  3、表演故事,在情境中复述故事

  (问下面的老师)小朋友讲的故事好听吗?耶!!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吧!(问一下老师平时是怎么样鼓励自己的)

  师:今天朱老师还请来了客人老师——刘老师,她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表演这个故事,小朋友说好不好???(语气要有煽动性),那我来分配一下:我和这边的小朋友当村民子里的小朋友,和刘老师一边的小朋友就当怪兽“祟”,一会我们再换过来,当村子里的小朋站过来,你们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法宝——红包(拿出红包),(发红包)把里面的钱拿出来,一会我们要边讲故事边表演,还要用钱和红包对付怪兽!当怪兽的小朋友就和刘老师一起做动作,听懂了吗?OK!

  老师带幼儿边做动作边一起讲述故事(过程中老师尽量不出声音讲,在幼儿不会讲的时候再大声引导)

  交换来一次。

  4、读红包祝福语,感受爸爸妈妈的爱意,学说祝福话表达对长辈的谢意

  师:好玩吗?压岁钱真的是个好法宝,有了它,我们就再也不怕怪兽了,我的红包都写上了对小朋友祝福语了(随意拿取3-4个红包读一读),每个红包都有呢,一会再让你们老师一个一个读给你们听好吗?你们觉得老师爱不爱你们?那你们觉得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不爱你们呢?除了爸爸妈妈给你们红包还有谁会给你们红包啊?他们也很爱你们,那么当你们收到红包的时候,一定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好听的祝福话好吗?说什么好呢?我听听!!不错不错,现在我们先回教室,回家以后一定要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反思:

  《压岁钱的故事》课后反思

  语言活动是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形式,它引导着我们的孩子学习倾听,学会表达,学习交流,在实践《纲要》的过程中,语言活动游戏化、生活化成为了我们开展活动的共识,培养想说、敢说、会说、能说的孩子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让语言活动更生动,让孩子学习更快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压岁钱的故事》语言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的。

  过年是孩子们盼望的事情,过年时,收红包是我们生活中孩子们向往并且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们坦然地享受着成人对自己的付出,却没有思考“为什么他们要给我们发红包?”,孩子们忽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忽略了在红包中蕴藏着的家长对自己的爱和祝愿。

  语言活动最大的目的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说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是需要孩子在情景中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体会的,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目标设计为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大胆地复述故事;在情景中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了解中国人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谢意。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孩子自身的学习与交流,我认为: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的,语言能力也不是老师说,孩子听就能得到发展的,必须真正让孩子参与进来,真正给孩子表达的空间。

  在活动开始以出示红包引发兴趣,以探讨“为什么发红包”引出故事,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以孩子倾听故事、看课件学说、完整复述、分组表演等形式逐层深入展开。

  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倾听故事是让孩子在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获得关于故事的整体初印象;看课件学说故事则是将故事内容直接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老师语言“留白”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完整看图复述故事是孩子对故事内容的再次吸收;随后的故事表演是孩子们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同时,也是孩子对掌握的故事内容的沉淀和再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在最后的探讨中,引导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延伸回忆周围人对自己的爱,并教育孩子在得到别人爱的时候要懂得感谢和回报。

  语言活动游戏化、语言活动情景化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教师真正蹲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给孩子表演和展示的空间,让语言活动更加生动,让孩子的学习更快乐。

44、小班美工活动示范课教案交际教学反思《彩色的手绢》

  小班美工活动《彩色的手绢》

  活动设计思路:

  手绢,小班幼儿非常喜欢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东西,他们经常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手绢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手枪啊,大炮啊。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幼儿对手绢上的图案也很感兴趣。每次玩手绢的时候,总是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不喜欢这张手绢”,接下来他就会绘声绘色的描述他自己喜欢的手绢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借机让幼儿动手自己来做自己喜欢的手绢呢?《彩色的手绢》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堂课以变魔术引入,不仅巩固了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幼儿自己讲述他自己的方法,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在材料的投放上,也体现了整合性,如在粘贴中我投放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我还将次活动延伸到体育活动中,让幼儿按颜色来找家。总之,整堂课以“变魔术”为主线,以魔术的神秘性吸引幼儿,以小小魔术师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创作。

  (一)活动目标

  1.色彩,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棉签、粘贴、印章的方法表现彩色手绢,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彩色手绢(实物)若干白纸(各种形状)若干

  2.颜料盒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颜料彩纸(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棉签蔬菜及玩具印章抹布篮子若干

  (三)活动重点: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 活动难点: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彩色手绢。

  (五)活动过程

  1.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

  2.介绍各种手绢的做法

  (1)师:(出示实物--格子手绢)变变变......看严老师变出了漂亮的手绢。这张手绢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粉红色。

  师:这张手绢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格子,它是由许许多多的横线和竖线组成的

  (2)师:(出示有花的手绢)我又来了哦!这张手绢就更有趣了,上面有许多的花和小蝴蝶,小朋友看,漂亮吗?

  (3)师:(出示多张不一样的手绢)还要变一变哦!这些手绢很漂亮,是不是?它们上面都有不同的图案,不同的颜色.

  (将手绢全部展示出来,并引导幼儿一一观察)

  3.介绍各种材料的用法

  (1)师:这些都是老师的手变的,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变的。,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的材料。(出示棉签)这是什么?

  幼:棉签

  师:医院里的医生阿姨用它给病人擦药,今天我们要用它来画画。拿一根棉签蘸上颜料在纸上画,画完之后把它放回到原来的盘子里,千万不要放错了哦!

  (出示印章)小朋友一定知道这个是什么了,对了,印章。我们用它蘸上颜料轻轻的印在纸上,一个印章只喝一种颜料,用完之后,把它放在黄色的篮子里。

  (出示糨糊和彩纸)这个怎么用呢?我们在彩纸白色的这一面的边缘抹上一点点糨糊,然后贴在纸上轻轻的按一按。有的小朋友说:“严老师,我想用棉签,可我这里没有,怎么办呢?”没关系,到严老师这里拿就可以了,记住:一次只拿一根。

  4.幼儿讲述自己想用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东西,那小朋友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变出漂亮的手绢呢?

  幼:......

  师:今天你们也来当一当小小魔术师变手绢,看谁的手绢变的多,看谁的手绢变的漂亮,看谁的手绢变的与别人的不一样。但是千万要记住哦:不要把颜料弄到你的手和衣服上去了,若是不小心弄上了,就用桌上的毛巾擦一擦。手绢变好之后,你们就把它贴到自己的小画栏里。

  5.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a.这里太挤了,请到这边来。

  b.你用的什么方法?要是用上其他的方法,你的手绢会更漂亮。

  c.小心不要把衣服弄脏了

  d.糨糊不要抹太多了。

  6.小结,展示幼儿作品

  师:今天,小朋友变的手绢真好看。瞧,这位小朋友他用了粘贴还用了印章,真漂亮。

  7.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手绢变的更漂亮。

  反思:

  1.语言指导不够简练,未能指导到重点,幼儿的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表现.在介绍手绢时应重点介绍手绢上图案的构成,以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并且应该将手绢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来观察,自己想象.

  2.作为一名教师,组织时不够灵活.在幼儿操作快结束时教师应该马上去外面照顾大部分的小朋友,在晨间活动时也应同时照顾里面和外面的小朋友,教师不应只站在教室里,记住:教师始终站在大多数孩子的身边.

  3.整堂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讲解时间太长了,对于幼儿已经用过的棉签,印章,教师可以不用再介绍其用法.

45、幼儿园中班科技活动观摩课教案和教学反思:磁铁对对碰

  幼儿园中班科技活动:磁铁对对碰

  设计意图: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了要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磁铁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住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的喜爱。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也经常玩小猫钓鱼的游戏。但他们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喜爱磁铁的现象,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探索磁铁的磁性及磁铁吸引物品的特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磁铁的特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方法:

  讨论方法、操作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猜想并实验,为磁铁找好朋友

  活动准备:

  回形针、不锈钢杯子、钢丝发夹、小铃铛、螺帽、硬币、积木、雪花片、钥匙、骰子、磁铁、记录板、记号笔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磁铁和物品

  出示磁铁:今天我们的磁铁很孤单,它想找些朋友来和自己玩,可是谁愿意和磁铁宝宝玩呢?请你们来帮它找找吧。

  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这么多东西,请你看一看,想一想

  三、幼儿大胆猜想并试验。

  每人拿一块磁铁去试试看,能被它吸住的就放在红筐中,不能被吸起来的就放在蓝筐中。

  四、谁是磁铁的好朋友。

  谁来告诉大家,磁铁找到了哪些好朋友?

  总结:说明这些物品是用铁做的,不能被吸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五、延伸活动:如何将非铁质物品吸起来

  活动反思: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一些认识,知道哪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住,哪些不可以被磁铁吸住。在尝试用磁铁吸杯子时,孩子们都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杯子是铁质的也吸不起来呢?(在生活中很多物品都迷惑了孩子的眼睛如:铝、不锈钢做的勺子、杯子,在孩子们的印象中金属制品都是铁的。)这时老师给予了经验上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铁制品,有些并不是铁做的,所以光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磁铁来试一试,实验证明杯子不是铁制品,是不锈钢制品,所以不能吸起来。在孩子们尝试用磁铁吸东西的过程中,程澜淇以外地发现:“老师,你看,我的磁铁可以将塑料玩具吸起来,因为我的玩具里面放了一个回形针,磁铁吸住了回形针所以玩具不会掉。”我听了程澜淇的话后,觉得太意外了,之后我请孩子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他非铁质的物品也被磁铁吸起来。这时孩子们都举一反三用了很多的办法,都将非铁质的物品吸起来,大家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对铁制品非铁制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46、大班音乐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寻宝乐乐乐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孤独牧羊人》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感受乐句,并按乐句变化进行舞蹈。

  2、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图形谱,让孩子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3、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做事情要坚持到底,还要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5、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6、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画纸,城门、各种礼物、魔术棒。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游戏《钓鱼》嘿咻咻

  二、情景讲述《去魔法城》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这个魔法棒是谁送给我的呀?(小魔仙)。

  三、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能理解图谱。

  师:咦?这张藏宝图上怎么什么都没有啊?

  师:别着急藏宝图的路线图和开门的魔语都藏在音乐里的,我们听着音乐来画藏宝图的路线图,你们伸出你的小手指来和我一起画行吗?

  (教师在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画出图谱,可以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手指画)

  师:你们知道开门时候的魔语是什么了吗?

  师:你们看看路上有几道大门?每次到了大门的时候就要说出魔语“嘿 嘿︱嘿咻 咻”直到大门打开我们找到小魔仙给我们的宝贝。

  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观察音乐的结构。

  师:先是爬四座山,跳过四个台阶,开大门。

  2、创编各种去的动作。

  师:我们要去很远很远的魔法城怎么去呢?(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谁来做做骑马、开车 开飞机的动作?

  3、听着音乐孩子练习连贯动作。在身体上练习,结合图谱

  五、听音乐完整地走图形谱、做律动和舞蹈。

  1、听音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图形谱。

  2、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有藏宝图,也知道怎么去魔法城了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课室和听课老师处有些山洞门的图片,孩子自己找门舞蹈,使舞蹈具有流动感,增加孩子和客人的交流。

  六、渗透德育教育。

  最后一座魔法城。

  师:最后一扇大门的时候大家念魔语“嘿 嘿︱嘿咻 咻”哇!我们终于找到宝贝了,看看有些什么?这是书和文具,小魔仙说你们要多看书,爱学习才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些水果和蔬菜,小魔仙说你们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不挑食身体才会棒棒的;哇!这是什么呀?棒棒糖,小魔仙说你们的小嘴要像吃了棒棒糖一样的甜,懂礼貌。走我们回去分宝贝了,来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七、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此活动在上课中一直能很好的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把抽象的节奏用简单直观的图谱来让孩子去理解记忆,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每一个环节的过度也比较的自然。我深深地感到不足的是孩子们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时候还是有点受老师思维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放开来很恰如其分地用自己创造性地动作来表现音乐。

47、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多少》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2、会用对应观察比较数数等方式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利用游戏:抢椅子,以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两组物体的多少

  1、孩子在音乐《找朋友》中进行游戏抢坐椅子。

  2、提问:谁没有坐到椅子?

  他为什么没有坐到椅子?

  3、引导幼儿感知谁多谁少

  4、再次游戏,用找朋友的方法感知一一对应。

  二、引导幼儿去发现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不同方法

  1、出示图片一请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哪个多哪个少?

  2、出示图片二在请幼儿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哪边多哪边少?

  3、出示图片三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4、再次游戏

  5、小结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办法。

  三、游戏《变魔术》

  1、变一变:谁变出的手指比我多

  2、变一变:谁变出的手指比我少

  3、两人一组比伸出的手指谁多谁少。

  四、操作练习

  请幼儿打开书,观察比较每一组物体的多少,在数量多的一组涂上颜色。

  反思:

  在上《比较多少》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导入,引导幼儿去发现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不同方法,游戏《变魔术》和操作练习。课堂上新颖的教学课件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都让孩子们表现极为积极。

  不过本节课上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处比如说:第一部分的导入上我做的引导还是不够深入不够贴切的;第二部分的方法教导上也做的不够恰当不够详细;第四部分操作练习的讲解也没讲到要点上以至于幼儿在操作上频频出现错误。所以我对本节课做了深刻的反思一定要在语言方面进行学习、进行训练以达到语言精炼的效果为目标。

48、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母鸡孵蛋》

  设计意图: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活动《母鸡孵蛋》,乐曲节奏轻快活泼、旋律优美。在本次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能用不同的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中小鸡害羞、自信的情绪,从而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中班音乐活动《母鸡孵蛋》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鸡蛋数量的变化。

  2、理解、感受不同节奏小鸡的叫声,用洪亮、轻、慢的声音来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3、学会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中小鸡的形象,并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的休止。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活动准备:

  ①、教学具准备:小鸡图片、鸡蛋图片、音乐cd带,录音机、铃鼓、纱巾、小米等

  ②、场地准备:凳子围半圆形、铃鼓与纱巾放在凳子下面。

  活动过程:

  一、 导课:

  ①、师:今天,母鸡妈妈要孵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和歌词相应的动作进入教室。

  歌词:叽叽、叽叽、母鸡要孵蛋、叽叽、叽叽、孵出一个蛋;一!

  叽叽、叽叽、母鸡要孵蛋、叽叽、叽叽、孵出二个蛋,一、二!

  叽叽、叽叽、母鸡要孵蛋、叽叽、叽叽、孵出二个蛋,一、二、三!

  ②、音乐结束,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二、 基本部分

  师:小朋友,刚才母鸡妈妈孵了几个蛋?(教师给予适当的手势提醒)

  ---幼儿:母鸡妈妈孵了三个蛋。

  ---师:我们来看看,母鸡妈妈孵的蛋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随乐曲逐一出示“鸡蛋”。(鸡蛋形状从大到小,竖贴在磁性黑板上。)

  ---师:咦,母鸡妈妈孵了三个蛋,你们来说说看,这三个蛋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通过观察,自由回答:“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有一幼儿跑到黑板前,指到上面的鸡蛋说:“它最大,”指着中间的说:“这个小点,”指着最下面的说:“这个最小。”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母鸡妈妈孵的蛋是不一样的,有大、中、小。

  ---师:那蛋里面会藏着什么呢?

  ---幼儿:“会藏着小鸡:”

  ---师:哦,是小鸡呀,那我们来请小鸡出来吧!

  2、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教师从蛋后面拿出第一只小鸡。(第一只小鸡的形状胖胖的。)

  ---师:看到这只小鸡,你觉得它是怎样的小鸡呢?

  ---幼儿:大大的、胖胖的、黄黄的。

  ---师:它叫棒棒鸡,和棒棒鸡打个招呼吧!

  ---幼儿:棒棒鸡好!

  ---师:为什么棒棒鸡这么棒?它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放歌曲第一段)

  (歌曲:叽叽,叽叽,我是棒棒鸡;叽叽,叽叽、我是棒棒鸡)

  ---师:你觉得棒棒鸡的声音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呀?

  ---有的幼儿:棒棒鸡的声音大,有的幼儿说:棒棒鸡的声音很有力。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因为棒棒鸡这么棒,我要把它的声音画下来。

  (再放歌曲第一段)教师画图谱。

  (教师随乐曲有节奏的画四个大圆圈,再次让幼儿感受棒棒鸡响亮的声音。)

  ---师:你们看到棒棒鸡的声音是怎样的?

  ---幼儿:大大的。有力的,响亮的。

  小结:棒棒鸡的身体胖胖的,声音是响亮的等。

  ---幼儿学习唱这一段。

  教师带领幼儿学唱这一段,重点让幼儿用大的、响亮的声音唱这一段,并用有力的动作来边唱边做。

  动作:双手曲肘在胸前,随节奏有力的上下动,脚也随着有力的踏。

  ---师:跟着音乐一起来做棒棒鸡吧!

  (再放第一段)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3、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师:(指第二只小鸡)棒棒鸡这么棒,我们来请这只小鸡出来吧!

  ---师:(做呼喊状)小鸡,小鸡,快出来吧!我们来听听她是怎么叫的?

  ---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出打嗝鸡。打嗝鸡形状小点。

  (幼儿一听到打嗝的声音很高兴。)

  ---师:这只小鸡看到棒棒鸡那么棒,她也想变得棒棒的,所以吃了很多的小米,吃得太饱了,所以它打嗝了。

  ---师:你们吃饱了会打嗝吗?打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让幼儿做打嗝游戏。幼儿非常喜欢这个打嗝的游戏,争先恐后的来做这个游戏。

  ---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只小鸡是怎样打嗝的?

  (放第三段音乐)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唱声。

  (歌曲:叽,叽,叽,嗝,我是打嗝鸡,叽,叽,叽,嗝,我是打嗝鸡。

  ---师:她是只打嗝鸡,和她打招呼吧!

  ---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引导幼儿学习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师:小朋友,打嗝鸡是唱几声叽,再打嗝的?

  ---幼儿:打嗝鸡是唱三声叽打嗝的。

  ---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吧!

  (再放第三段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唱。这段课堂气氛很热烈。

  4、害羞的小鸡——用轻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请出害羞鸡。师:打嗝鸡真好玩,它还有个小妹妹呢!我们请它出来吧!

  ---师:咦?这只小鸡有点不想出来哟。它说它很害羞,很难为情,原来这是一只害羞鸡。

  (放第三段音乐)

  (音乐:叽,叽,叽,叽,我是害羞鸡;:叽,叽,叽,叽,我是害羞鸡。)

  ---害羞鸡的声音和刚才两只小鸡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幼儿:害羞鸡的声音更小,更慢,柔柔的。没有棒棒鸡的声音大。

  ---师:我把害羞鸡的声音也画下来,看看有什么不同。

  (再放第三段音乐)老师画四个小圆圈的图谱。

  ---师:老师画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小小的。

  ---师:害羞鸡的声音是小小的,柔柔的,害羞的,难为情的。

  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吧!

  (再放第四段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唱。

  6、师:母鸡妈妈今天孵了三个蛋,每个蛋里鸡宝宝

  都不一样,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将三段连起来)唱的过程中,提示幼儿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小鸡。

  7. ---(出示铃鼓)这是什么?

  ---师:(拍拍铃鼓)这象是哪种鸡的声音?

  ---幼儿:象棒棒鸡的声音。

  ---师:(摇摇铃鼓)这象是哪种鸡的声音?

  ---幼儿:象打嗝鸡的声音。

  ---重点学习打嗝鸡末拍休止的动作。末拍时可以将铃鼓放在肚子上表示休止。

  ---(将纱巾遮住脸)这可以表示什么鸡呢?

  ---幼儿:纱巾遮住脸,很害羞。可以表示害羞鸡。

  ---(放完整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做动作。(拍铃鼓表示棒棒鸡,摇铃鼓表示打嗝鸡,用纱巾遮住自己的小脸,表示害羞鸡)

  ---这一过程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幼儿很喜欢。

  三,结束部分:

  ---师:母鸡妈妈孵了这么这么好玩的小鸡,她还会孵出什么蛋宝宝呢?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吧!

  教师和幼儿随乐曲做动作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会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音乐活动《母鸡孵蛋》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幼儿参与学习活动时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本节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参与面广,并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学目的达到了。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师幼情绪饱满,幼儿充分地体验到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幼儿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完成老师给他们的任务。

  爱唱爱跳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很多幼儿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这种表现正是幼儿对音乐的领悟,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以老师教,幼儿学为主,一首歌曲老师反复教唱,幼儿机械地练习,一个舞蹈或者音乐游戏都是老师活动前设计好动作,再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不难发现幼儿在机械模仿过程中缺少幼儿自己对歌曲、舞蹈和各种音乐游戏的理解,也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体验。这种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来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49、中班歌唱活动教案《母鸡孵蛋》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2.能用(轻、慢)和洪亮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母鸡孵蛋的音乐,鸡蛋三个,三种不同形象小鸡的图片

  (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笔。

  2.铃鼓、丝巾每个小朋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熟悉歌曲《母鸡孵蛋》歌曲旋律

  师:今天母鸡要孵蛋了,我们来听听母鸡孵了几个蛋?

  教师《母鸡叫咯咯》音乐律动进场。

  师:母鸡孵了几个蛋?

  二、认识三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种形式小鸡的叫声。

  师:你们看看母鸡的蛋都一样吗?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倾听棒棒小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图示表示,幼儿模仿。

  (3)鼓励幼儿唱出有力的声音。

  (4)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师:这只鸡喜欢打嗝,它的名字叫打嗝鸡。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2)幼儿学会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3)唱歌时对着别人打嗝礼貌吗?怎样能让别人听不到打嗝的声音?

  (4)练习唱准小节末拍的休止符。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听听害羞鸡唱歌是什么样子的?

  (1)用拖小尾巴的图示表示害羞鸡的慢。

  (2)师: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是这么样的?他的声音呢?

  (3)学习害羞鸡唱歌

  4.集体歌唱,模仿三种小鸡的叫声。

  师:这三只小鸡的叫声合起来是一首好听的歌呢,名字叫《母鸡孵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三、介绍铃鼓和丝巾的特点,用铃鼓和丝巾表现各种特征的小鸡叫声。

  1.师:你们觉得丝巾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小鸡?铃鼓呢?

  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给棒棒鸡伴奏?

  怎样给打嗝鸡伴奏?到了打嗝的地方可以怎么办?

  怎样给害羞鸡伴奏?

  2.借助乐器、道具表现歌曲《母鸡孵蛋》。

  四、拓展经验

  出示双胞胎小鸡

  师:鸡妈妈除了孵出了那三只小鸡,还孵出了这对双胞胎小鸡。听听他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师范唱双胞胎小鸡的叫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音乐的选材上,是选自一首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母鸡孵蛋》,很有趣的。本来这首曲子有四段,在时间的安排上可能会有点长,于是改成了三段,歌词的内容也根据需要进行改编,改为:第一段是棒棒鸡,要求幼儿用强音来演唱,第二段是打嗝鸡,让孩子掌握休止符,在休止符处,教师巧妙的处理,用“呃”打嗝的情景来表现;第三段是害羞鸡,要求幼儿用缓慢的,弱音来演唱。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声音的处理上,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和休止来表现不同的小鸡。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唱了3段后,唱出了第4段,双胞鸡,运用快一倍速度唱出双胞鸡的声音,同时还出示了双鸡图片,让孩子了解双胞鸡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鸡,唱时快速点,在节奏上的变化,再次调动孩子的兴趣。

50、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教学反思《认识椭圆形》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法。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大胆尝试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操作,进一步认识椭圆形,培养幼儿扩散思维。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乐于参与椭圆形的探究活动。

  3.能在与圆形的比较重学会正确感知椭圆形。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会正确感知椭圆形。

  活动准备

  1各种椭圆形物品若干。(如:椭圆形的盘子、镜子、饼干、哈密瓜、红枣等)

  2.幼儿用书。

  3.教师演示用具:可以从圆形变成椭圆形的细铁圈,圆形与椭圆形的图片。

  4.幼儿学具:地板上画的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观察感知椭圆形。教师把圆形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成椭圆形的过程。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特征。

  (二)展开部分

  1.操作、比较,展开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形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

  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用绳子测量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由于幼儿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测量,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正圆,椭圆形是圆。

  (4)教师进行小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2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2)数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椭圆形物品。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想,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三)结束部分

  完成幼儿用书中的圆形派对“练习

  教师:“请小明友将图中的椭圆形圈出来。”

  四、活动延伸

  幼儿创意活动“圆形变变变”。教师提供画有椭圆形的纸张,水彩笔、彩纸、胶棒等材料,幼儿通过粘贴、添画等方式制作图形创意画

  活动总结

  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了椭圆形,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对椭圆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