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正确判断左右。

  2.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3.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左右

  1.师生互动,引出“左、右”。(小朋友,把我们的双手伸出来,一起拍一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二、认识左右

  1.看图片,猜一猜。提问: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左手还是有右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把手伸出来摆一摆,比较一下)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手掌、大拇指的位置,分清左手和右手。

  提问:我们的右手会做哪些事?(握笔、抓筷子、拍球等)那另外一只手是……(左手)

  小结:原来,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它们相互配合,一定要保护好它们。

  你们都能分清左右手吧?来,试试看。(举右手、举左手,记住了拿筷子的手是右手)

  除了手,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也分左右?

  1)耳朵。(请一名幼儿)指一指哪个是右耳?(右手找右耳)对,右手和右耳在同一边。左耳呢?(和左手在同一边)

  2)腿或脚,大家一起指摸一摸,怎么找?(左手找左腿、右手找右腿)

  小结:是的,我们的身体就分为左右两部分。

  2.游戏《手指点点》。

  鼓励孩子听口令,用手找到“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部位。初步感知“左右”方位和我们身体的关系。

  提问:现在,老师考考你们,我说口令,你们找相应的部位,我们先来试试。准备好…(鼻子鼻子右——耳、鼻子鼻子左——耳、鼻子鼻子左脚、鼻子鼻子看右边,有什么?看左边,有什么?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

  教师注意纠错。(记住右耳在右手边左耳在左手边)

  小结:游戏中,小朋友们都能分清“左”和“右”,真棒!是的,刚刚我们借助我们的身体知道了:左手这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右手这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三、区分左右。

  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发现问题

  提问:现在我邀请几个小朋友面朝大家,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到左右?请幼儿集体评价方向是否正确,从中发现左右会随着身体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他伸的对吗,你们把右手伸出来试试)(再请全体幼儿到前面尝试同方向伸右手)

  提问:为什么老师说的是右边,而你们指的方向不一样?

  小结:我们的身体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右边也不一样,因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所以你们指的方向都是正确的。

  2.换方向体验

  提问: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把自己的身体转一转,指指哪个是左边?哪个是右边?

  小结:不管我们的身体方向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左手边有…右手边有…,对,我们换一个方向,再来试一试。

  听口令:向右转、向左转(右边有什么,左边有什么?)

  小结:你们不光能区分左右,还能听指令,向左向右转,非常棒!

  师:现在请男生把椅子端到左边,女生把椅子放到右边面向老师排成一排。

  四、快乐机器人

  检验幼儿能否以自身为中心快速分清左右

  游戏规则:等会儿我们来扮演机器人。找一个空地站好,音乐响起,所有的机器人可以四处走动,音乐一停,听指令摆好动作,试一试听口令:抬手、抬脚。(举右手、跨右脚、向左看;举左手跨左脚、举右手跨右脚;举右手跨左脚、举左手跨右脚)

  五、活动延伸

  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需要区分左右?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上下楼梯时我们要靠右走、交通标志告诉我们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小结:是的,只有分清了左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序、更安全。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认识左右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2、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大小,多少,序数等进行1—5排序。

  2、训练幼儿排序能力,体验排序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感知序数的方向性,初步使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5个瓶子(装有不同颜色并有刻度)、头饰 、带序号的5个小椅子、带序号(1—5)的可挂脖子的纸牌 、套卡(5套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形状的卡纸组成)。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入

  昨天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却不知道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

  二、排队排序

  1、*先请三名小朋友上前面来,请一名“老师”帮他们排队

  师:我先请一名小朋友当老师,这名小“老师”要帮助这三名小朋友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

  * 四名小朋友排队

  师:刚才那名小“老师”排得不错,我们都觉得很好,现在我再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名继续当小老师,帮助后上面的小朋友排到队伍里。

  当排好后,老师再请另一名小朋友上来帮助四名小朋友重新排队,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下面的小朋友当评委,看他排得对不对?

  *五名小朋友排队(同样的方法,让幼儿为五名小朋友排队)

  (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学会目测高矮,能够要据老师的要求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进行纵队排列)

  2、过渡: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不错,可以当老师了。 遇到了一个麻烦,想让小朋友帮这五个瓶宝宝排排队

  教师出示5个不同的颜色,不同容量的瓶子,事先打乱顺序。请小朋友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排列后请幼儿说出排列的理由。

  (注:幼儿可根据多少,也可以根据刻度的大小,还可以目测高低。)

  过渡:小朋友最爱吃哪种水果呢?

  3、教师这有5盘苹果,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5盘苹果,每盘苹果的个数由1—5个,可让幼儿自由发挥:可以从多到少,也可以从少到多,只要说出理由即可。

  4、过渡:小朋友有些累了。排了半天队,先帮小朋友然后是瓶子和苹果现在我想请表现不错的小朋友玩一个“找椅子”的游戏

  游戏规则:5名小朋友带着5个不同的序号的纸牌,有5个按顺序排序的椅子,每个椅子背上贴上序号(1—5),当老师说:“预备,坐”!小朋友可根据自己纸牌上数字去找椅子。看哪个小朋友又快又好!

  (适当增加难度)将椅背上的数字去掉,根据老师的指令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1—5坐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快。

  (让幼儿学会按序数排序)

  三、 区域活动

  过渡:游戏结束了,下面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了

  过程:教师给每一组小朋友发一套卡片,套卡是由5种形状5个大小5种颜色组成的25张卡纸图形

  教师让幼儿自己想象排序,其中发扬小朋友的团结协作精神,可按图形、颜色、排出队来。但按大小排列出来有些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因为按大小排列颜色和图形就不同,思维跨度较大!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3、大班数学教案《区分左右》含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 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准备

  1、大挂图(森林图)1份,(六只小动物)

  2、小红花20张(彩纸剪)

活动过程

  (一)、区分左右手,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猜谜导入: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3.感知左、右边。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举起相应方位的手并做出动作。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3)、刚才我们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么老师还想考考你,你的身体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还有什么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脚、腿、肩、鼻孔、眉毛等)

  (二)、听口令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放慢速度,纠正个别不对的幼儿,此环节教师应面向全体,看看是否每个幼儿都对)

  2、看图区分左右

  师:有6只小动物看到我们玩的那么开心,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出示六只小动物的图片。)

  提问: 有几只小动物?最左边是谁?最右边是谁?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

  (三)、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 两组小朋友拉手比赛:(左手拉右手)(右手拉左手)

  2、向左右转游戏:

  3、给小朋友贴红花(一组发出指令一组贴红花看谁贴的准确)

  (四)、结束课程:

  总结性提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教学反思

  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第一环节中 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游戏中辨别左右。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把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大班数学教案《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5、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和10元的币值与数字对应;

  2、币值的换算;

  3、书记符号与钱币的对应;

  4、常规培养:养成不乱花钱,懂得储蓄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0纸币、1元硬币(打印多份硬币)、存钱罐、蜡笔、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1、认识1元硬币币值和外观图案今天啊,许老师带来了个神奇的百宝盒,它里面装着个神秘的东西--出示盒子(用口令变出来)我们一起来喊口令:咕噜咕噜,变变变。(是一个漂亮的存钱罐)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存钱罐)里面装着什么!(硬币或纸币)老师要把它给变出来(摇出1元硬币)看看这是什么呢?(1元硬币);老师现在要把1元硬币给变大"变、变、变"(出示硬币正反面的打印图)幼儿认知1元的币值和外观。

  小结:1元币的币面上有个元字,而且上面有朵菊花。

  2、认识10元纸币币值和外观图案(出示10元纸币)小朋友观察这是几元钱?(10元)、老师再把纸张纸币变大给大家看清楚"变、变、变";你是怎么看出它是10元的?(幼儿讨论回答)小结:10元纸币的纸面上有个数字10和元字、背面图案是长江三峡图。

  (二)情境海报讨论

  1、一张10元纸币,可以换多少个1元硬币?(10个)(幼儿说对后,教师在黑板上做好币值的记录,10元=10个1元)

  2、小动物们也存了很多很多的钱,观察并说一说,穿橙色衣服的青蛙面前放着多少钱?(10元)你能拿出和他一样多的钱吗?

  3、那穿蓝色衣服的松鼠有多少钱?(两张10合起来就是20元)

  4、穿绿色衣服的松鼠面前放着多少钱?(1元硬币)

  5、在牛老师旁边的小猴有多少钱?(6元)

  6、穿粉红色衣服的小老虎桌子上放着多少元?(11元)你能拿出和他一样多的钱吗?

  7、邀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从老师的篮子里取出和它一样多的钱。

  (10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合起来是11元,1元硬币和10元纸币合起来也是11元)

  小结:我们做个不乱花钱的好孩子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给你们的零花钱有没有存起来呢!我们要把零花钱存起来,等到需要用的时候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取出来,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师幼互动、幼儿操作认识关于钱币符号。

  1、(出示1元钱币符号)小朋友见过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叫钱币符号。

  2、两个钱币符号表示多少元呢?(两元)。三元钱要用几个钱币符号表示……

  3、购买此物品需要多少钱?(幼儿逐一观察)然后在左边方框里数一数有几个钱币符号,再在右边方框中找到相应币值的钱币连线。(以下题目同样方法操作)

  小结:操作中幼儿的情况。

  (四)延伸活动:

  《购物》游戏请小朋友轻轻地坐在绿色线上。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物品卡片贴在两个大黑板上。幼儿每人一张卡片,卡上有硬币的数量,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币值购买写着相应价格的物品。

  注:不多不少,每人的币值只能用一次,只能买相应价格的物品,看谁又快又准确完成任务。

活动反思:

  本节课学习内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教材主题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本节课的亮点:

  1、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要爱护人民币。

  2、通过儿歌《一分钱》让学生加深对一分钱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纪律较好,学生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回答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让更多的学生讨论、发言,真正参与数学课堂。

  3、让学生知道要爱护人民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的教育机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1元、5角、1角的人民币,直观性强。通过儿歌,调动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改进之处: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要强,紧扣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亮点继续保持,改进不足,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6、大班数学教案《跷跷板》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7、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钟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在学会看整点的基础上,学会看半点。

  2.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1.猜谜: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2.出示圆形时钟,让幼儿观察钟面。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师: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的?(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加深巩固)

  3.在熟悉时针和分针的基础上,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看课件)

  (1)师: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可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课件拔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

  (2)小结: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4.复习整点,认识半点。

  (1)出示课件,认识时间,复习整点。

  提问: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师总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看课件,你知道这是几点吗?你发现了什么?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师总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12点除外。)

  (3)复习巩固。(看时钟认半点)

  5.分组活动。

  (1)第一组: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幼儿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半”,站着的幼儿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幼儿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

  (2)第二组:按要求拔钟。

  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时钟拔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玩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相互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6.听小故事,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听完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教师归纳: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朋友认识了钟,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你们记住了吗?

活动反思: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公开教学活动,“课前准备、内容的选择、环节的准备”我丝毫不敢懈怠,此次活动让我又经历了一次专业化的成长,现将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这个科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制作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 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探索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动的一开始,我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交谈进行导入:“你在家中喜欢做什么事情?引出孩子们喜欢的少儿节目《智慧树》,并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准时收看?做哪些事情还需要看钟表?”(提问把幼儿的思路引发到钟表上,很自然的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第二环节我出示实物钟让幼儿很轻松的认识了时针、分针。又通过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整点、认识半点。(观看幻灯片帮助小动物看时间的情景中,通过让孩子观察、发现、比较得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活动中整点到半点的过渡不清晰,也没有具体让幼儿实际用表拨一拨,缺少的是让幼儿充分感受时间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对时间重要性的探究。在课程的中难点把握上,也有所欠缺。因此在第二课时中我就将认识半点做为重点重新安排并组织了一节活动,并且充分利用了自制时钟来辅助这一教学活动,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孩子们也充分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经验。)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第三环节是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我以幼儿的实际能力分为4个组:画一画、连线、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我说你拨。(准备材料时我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层次不同的四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孩子们在操作中跳一跳,够得着,因此非常的投入,寓教于乐中激发了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结尾小故事。(又把此次活动推向了**,通过故事让孩子一下就能明白他们喜欢有时间观念的小狗,让孩子自己用语言表述作息时间重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要遵守时间并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加强了幼儿的时间观念,思想教育很到位。)

  我的体会:我认为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应该针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而且幼儿园的一课多研会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目标的定位上怎么样就准确、活动的重难点把握等,这些意见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使我认识到反思确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相结合的话,那无疑会锦上添花。

8、大班数学教案《拼图》含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9、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正方体》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发展就值得去尝试。正方体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药盒、牛奶盒等,然而幼儿对正方体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对大班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幼儿认识正方形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通过幼儿的自由探索将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立体造型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正方形,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平面形与立体的区别。

  2、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它的名称和最显著特征。

  3、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正方体,知道它的显著特征。

  2、难点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包装盒、正方形卡片、正方体展开图、剪刀、彩笔、胶棒(人手一份)、各种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故事《喜羊羊的礼物》引题,教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让我们一起看看喜羊羊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包装盒)里面会有什么呢?一起探索包装盒里的秘密?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和周围的小朋友比较自己的包装盒与别人比有何不同?

  2、探索秘密包装盒里的物品(正方形卡纸),复习巩固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正方形和包装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让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幼共同总结正方形是平的,包装盒是有棱角的,而且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正方形有一个面,包装盒有六个面。

  4、小实验:让幼儿自由想办法,看看包装盒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

  5、教师小结,告诉幼儿他们手中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6、制作数字魔方:师幼共同观察正方体展开图,看一看有几个正方形组成?讨论制作方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及时给与指导。

  7、游戏:抛数字魔方(教师抛魔方停下时,看魔方面上是数字几,幼儿就拍几下手或跺几次脚)

  8、出示各种包装盒,请幼儿说出哪些是正方体的,哪些不是,为什么?

  9、请幼儿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正方体的。

  三、结束部分

  1、装饰数字魔方,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展示作品。把魔方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10、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空白的钟面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这是什么呀?请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

  二、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课件操作)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这是几点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课件演示,让幼儿观察三只钟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通过明明愉快的一天来理解钟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延伸活动

  1.认识半点

  2.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

活动反思: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我们关注的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做事拖拉,时间观念淡薄,同时,我们与家长沟通中也发现这些问题,我想这也是城里和乡下孩子共性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幼儿的时间和责任意识,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下乡。

  我发现《指南》在各领域的教育建议中,都非常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的同时实现学习和发展,本次活动除了对时钟结构及运转规律的充分感知后,我更注重目标2的制定与落实。

  通过《指南》的学习,在准备过程中也有很大的改变,以往我们一般通过集中活动之后,再让幼儿在分区活动中继续玩、继续巩固。这种方式我们一线老师都会发现幼儿的兴趣不长久,甚至老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得不到孩子们的喜欢。现在,我们是大胆在活动之前与幼儿一起收集自己的小闹钟并投放下去,这些形状各异又是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闹钟能吸引幼儿充分去感知,自己去发现其中的特征或相互的关系,从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已收集到哪些有益的经验或需要,我们就有针对性帮助幼儿梳理,渐渐地幼儿就学会怎么去观察和怎么去解决问题,突出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件的图片,采用他们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活动环节照片,这些是他们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熟悉的画面,所以,幼儿互动得非常好,能准确表述时间与生活环节之间的联系,。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思路,我是先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感知后,幼儿发现问题,然后我们老师帮助梳理的这么一个理念。在活动引入的设计,我注意到自然、有效的方式进行。以一种很自然的生活对话,引出时钟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抛给幼儿的是简单的“时钟有是什么用?”幼儿可能会出现一时的不解,引发不了幼儿的兴趣,换成通俗易懂的提问,不仅拉近了幼儿,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他们就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老师过多的语言解释。

  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幼儿有了这些感性的经验后,我就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游戏的方式认识时钟的结构和运转规律,如:找相同、比赛跑等等。紧紧抓住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联系时钟的整点,建立时间概念,突出活动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促使幼儿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

  对时钟结构的认识幼儿还很兴趣,如:在“找相同”的环节中,每个时钟的分针、时针、秒针的运转规律是一样的等等,还需要他们继续观察、发现。时间的概念会在幼儿的不断操作和生活体验中得到理解,更希望幼儿通过这些活动能学会看点钟做事情,做到上学不迟到,做事不拖拉,做一个守时好孩子。

11、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左右》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认识左右。对大班孩子来说认识左右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设计此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及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12、大班数学教案《超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利用图表进行统计的方法,并了解图表统计的特点。

  2、 乐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3、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 货架3个,小篮5个,推车2辆,玩具类、餐具类、文具类若干。

  2、 统计图范例一张,表格两张。

  3、 幼儿操作用的统计表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谈论与超市有关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与小朋友一起开一个超市,我当老板,你们当员工好吗?我已经准备了这些货物,你们看是什么?

  2出示货架、小篮、推车问:这些东西有几个呢?你能用线条、数字、图片

  等各种办法记录下来吗?

  二、通过记录货架等物品初步尝试统计

  1、 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货品的数量。

  2、 交流自己的记录方法。归纳出幼儿统计的方法:画上一样物品再写上数字,有多少物品就画多少个。

  3、 讨论图表的制作方法。出示教师的统计表让幼儿讨论它的优点,能看出各种物品的多少,还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并操作演示图表的记录方法:数字标号从0开始从下往上标,每一格表示数量一个,要统计的货品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在对应的格子下面,有多少物品就涂多少格子。

  4、 幼儿尝试用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记录。

  三、 通过对超市商品的分类,学习和利用图表方法统计货品。

  1、 请幼儿把超市的商品进行分类。师:看看我又采购了什么货品?出示铅笔、橡皮、水彩笔、碗、筷子、勺子、积木、皮球、风车,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并数数分别有多少。引导幼儿分类并把货品放在货架上尝试合作学习。

  2、 采用任务的形式请幼儿对各种类别的商品进行统计并进行检验。

  3、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图表法来统计物品的数量,但是还有许多种方法也可以统计物品的数量,以后我们再学。

  四、 结束部分

  1、 我们的超市全部准备好了,谁能给它取个名字呢?

  2、 为了让超市生意兴隆,我们去宣传,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超市。(幼儿出教室)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表面上是按超市的实际流程展开,实际上内在遵循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注重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原则,如:先让幼儿自由的记录,然后教师推荐新方法,大家共同分析,最后让幼儿动手操作,并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和检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既起到与同伴分享交流、拓展经验的作用,也自然地完成了互相验证,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的训练,提供让幼儿自主操作,主动学习的机会。

13、大班数学教案《日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12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来自快思老师教案.!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 2011年、2012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2的就是2012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14、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含反思

【设计意图】

  最近区域活动中,幼儿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浓烈兴趣,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花朵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1、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①空地1:黄花黄花黄花黄花……

  ②空地2: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

  ③空地3: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3、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15、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日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历基本信息和年、月、日、星期的关系,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的功用,能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搜集各种挂历、台历、日历、年历卡等布置在教室中。

  2、幼儿每人一个年历卡片、每组一个台历。

  3、幼儿学习资源6第25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日历,探索日立的功用。

  1、猜谜语,引出日历。

  可提问幼儿:你是怎么才出来的?

  2、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日历。

  请幼儿说说:你还见过那哪些不同的日历。

  小结:每页显示一日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周的叫周历,每页显示一月的叫月历,每页显示一年的叫年历。日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台历、年历卡等,现在又有了电子日历。

  3、出示年历卡,了解年、月、季节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三个月是一个季节,共有四个季节。

  4、学习查看日历。直到今天是几月几日,能在年历中找到当月,在月历中找到今天的日期,找到今天是星期几。

  二、尝试使用年历卡,丰富生活经验。

  1、找出自己和亲人的生日日期并做上记录,说一说自己和亲人的生日,向大家介绍在年历卡上寻找生日日期的方法。

  2、分别在年历卡上找出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的具体位置,并抢答是星期几,答对者可给与奖励小粘贴。

  三、让幼儿知道时间过去不会再来,懂得珍惜时间。

  提问交流:当天是星期几?明天又是几月几日?知道新的一天会代替过去的一天,新的一年会代替过去的一年,时间过去后不会再回来,我们应该过好每一天。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打开幼儿学习资源6第25页,制作本月的月历。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16、大班数学教案《球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幼交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7、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18、大班数学教案《区别左右》含反思

设计意图:

  区分左右是大班有关空间方位的内容,但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左右,更分不清他人的左右,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自己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特设计了此活动。根据《纲要》中的科学教育要求:“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我选择了思维游戏中的左右手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观察、探索、操作中感知、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并穿插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并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1、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张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2、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呢?(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3、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速度由慢到快)

  二、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它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1、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

  2、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后面的小朋友把它放到地上,然后面朝老师坐好。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1、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1)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请后面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两块操作板和盒子拿上来,每人从盒子里拿一叠图形宝宝,把回形针放回盒子里。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四、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2、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图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1)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2)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五、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手上的图形当做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要转几个弯?每次分别是往哪个方向转弯的?

  幼儿开着小汽车回活动室,自然、快乐地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我选择了这个游戏,并结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增设了摆几何图形、答题竞赛和游戏。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模仿手势动作中区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过渡到对物体的左右位置及左右相对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游戏、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方位定向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相互调整的能力。

19、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20、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多种图形

  2.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参考图、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2、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它们找到朋友了。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可进行两遍。

  (6)小结:原来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3、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集体做"检票员""这个游乐场很神奇,瞧,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教师边说边贴标。

  (6)师幼一起讨论需要的条件。

  "原来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7)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8)师幼检查讨论

  (9)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第二次集体做"检票员"。

  (10)师幼讨论检验。

  (11)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4、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21、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平时,与家长交流,跟到家长聊的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大班的孩子面临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差别很大,小学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学习任务比较多。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特意设计了《认识时钟》 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2、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1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

  3、1-12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钟表:

  1、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

  2、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使幼儿了解钟表的名称,引起幼儿活动兴趣。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3、简单认识钟面。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针、分针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认识钟面上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1只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

  (3)分针跑一圈,时针走几个数字?指针是顺时还逆时针运转?(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指针是顺时针运转)。

  (4)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 3 6 9)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教师操作钟表)提问:⑴谁跑的快?(分针)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总结:分钟走一圈,时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 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在认识1、2、3时后,又让孩子们认识了8时、6时、7时、12时。小朋友们在认识中,都说的非常好,特别是在认识12时中,小朋友说出了两根针是重叠在一起的都指着12的,所以就是12时。[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在认识这些时间后,我又让孩子自己动手拨一拨这些时间,在动手拨时间中,进一步认识了时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说出时间2:00,幼儿快速拨出时间:2:00。

  四、全体练习。

  出示自制小时钟,让幼儿自己拨出下列作息时间,并比一比谁拨得又对又快。

  早上7:00起床 ;8:00去学校; 中午11:00吃饭; 2 晚上8:00睡觉。

  五、.教师归纳:

  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表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表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表的用处可大啦。

  六、表演游戏:(结束)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游戏反复进行,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22、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认识球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球体的一般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能区分圆形和球体。

  2、让幼儿发展比较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乒乓球人手一个、硬币人手一个、地球仪一个、珠子若干、纽扣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二、玩硬币

  1、师:(出示硬币)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拿出硬币玩一玩,玩好告诉我你是怎样玩的?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教师小结。

  师:把硬币立起来会朝前后滚动,也会转,如果不立起来就不会滚。

  3、师幼再玩一遍转硬币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

  师:我们一起玩把硬币立在桌子上转,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像什么一样?

  三、玩乒乓球

  1、(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乒乓球,完好后也请小朋友告诉我你是怎样玩的?

  2、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师: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滚动的。

  四、摸摸、看看

  1、幼儿摸摸硬币和乒乓球,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师小结。

  师:硬币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手要圆起来才能抓住的。

  3、看看乒乓球和硬币是不是一样的

  4、师小结:硬币看上去只有一个是圆形的,而乒乓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圆形的。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的,摸起来鼓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形的形状是球体。

  五、找找

  1、在篮子里找出圆形和球体。

  2、教师检查幼儿操作结果。

  3、师小结。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东西都是球体,小朋友回去的时候可以在家里找找看,哪些东西也是球体,明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再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首先反思自己。状态不好,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太顺。或者是教具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是没有把操作要求交待清楚,感觉整个课堂纪律不是太好。[.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对孩子讲话没什么激情,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以后一定多跟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把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3、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二:数学:购物计划

  活动目标:

  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2.幼儿互相帮忙查看,看看取的钱是否凑成10元。

  二、购物

  1.交代购物要求。;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告诉幼儿每样文具的价格,买的物品总价格不能超过手里的总钱数,事先安排好收银员,购物后到收银处交款。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3.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记帐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

  2.将幼儿的记录单布置在展板上,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附: 记录单取钱 5元+2元+2元+1元=10购物铅笔2个(2元)+本(3个)=5元剩余5元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2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习使用。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活动难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会使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用钱购物的经验。

  2、材料准备:课件ppt、创设“超市”的情景、学具“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猜一猜谜语。

  谜面:长长方方一张纸,上有人头和数字。拿它可以进超市,买了东西报数字。多退少补很简单,小朋友快试一试。

  谜底:人民币。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放映幻灯片,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仔细观察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大小和图案不同,看钱上面的数字。

  小结:这些人民币上都有数字和图案,长方形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形的人民币叫硬币。面值小的人民币分为角,如5角;面值大的人民币分为元,如100元。

  2、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那现在我们玩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学具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所出示的人民币。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张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张人民币不见了。

  3、学习10元以内的兑换 1张2元等于2张1元;1张5元等于5张1元;1张10元等于10张1元。

  (三) 游戏活动

  师:小明家的超市开张了,我们去小明家的超市购物吧. 游戏“开超市”,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超市”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多的一组当顾客,人数较少的一组扮售货员。买东西时要算清自己应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出自:快思老.师!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地付钱、找零钱。

  (四) 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取钱和兑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并能算出自己所买东西的价钱。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25、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

  设计背景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时间,平时活动时总会有几个孩子凑在钟表前议论纷纷‘这个针跑的快,这个针跑的慢’‘有的长有的短’,我发现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为帮助孩子们解决疑惑,结合本班孩子的认知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认识整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看整点

  难点:会在钟面上拨整点

  活动准备

  圆形时钟一个、1—12整点卡片、实物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相问候。请幼儿猜谜语:“这是一首谜语歌,大家猜猜是什么?”

  一张大圆脸,没退也没嘴。

  没退会走路,没嘴能报时。 (谜底: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认识分针和时针,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引导幼儿认识整点钟。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小时。

  4.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 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出示写有整点钟的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钟。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重合(即12点整)。

  5.游戏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钟面卡片12张,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儿跟在“老狼”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并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三、结束部分

  师幼同唱“钟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导幼儿把一日生活环节与时间对应起来,如早餐时说“现在8点钟,我们吃早餐吧” ,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幼儿观察发现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动手操作认识整点,知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学会看整点。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教幼儿制作钟,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26、大班数学教案《认识球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 篮子 胶泥 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习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来;自.屈;老师;教.案;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 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27、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半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时钟模型每人一个,1—12的数字头饰一套。

  2、大时钟两个。

  活动过程:

  1、拨钟听时间,复习整点及对表盘结构的认识。

  2、学习看半点。

  (1)动画城每天什么时间播出?引出半点。

  (2)出示两个大时钟,一个是整点,一个是半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者指针的不同,认识半点。

  (3)拨针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3、幼儿操作。

  (1)幼儿验证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2)教师说出一日活动的安排时间,让幼儿练习拨整点,和半点。

  4、游戏巩固《分针带着时针转》。

  12名幼儿戴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2名幼儿扮分针,1名幼儿扮时针,在圆内边念儿歌边转圈。[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儿歌结束两针要指向教师事先要求的时间,扮数字的幼儿当裁判看是否正确。

  儿歌:小钟表啊,表盘圆,12个数字围一圈,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睁大眼睛仔细看,现在究竟是几点?

  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回家和家长共同制作小钟表。

  活动反思:

  此活动虽然是个旧题目,但设计者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比如掌握难点“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都是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拨针,亲自尝试,验证得出结论。结尾部分也比较新颖,采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一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延伸活动中制作小钟表也是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

28、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星期,知道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一星期有7天,一个月有30、31天。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一年有12个月,会看月历,能够正确说出月历上的日期和星期。

  3、对看月历和阅读活动有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台历实物、操作材料、彩笔。

  2、PPT课件(挂历)、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卡共7张。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认识星期》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2238.html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通过提问引出星期。

  师:小朋友,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星期几?(幼儿回答)那你知道一星期有哪几天?

  2、教师出示PPT挂历,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挂历内容。

  (1)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2)告诉幼儿这是哪年的日历,每一块表示一个月,一年共有几个月?

  (3)这是几月份的日历?这个月有几天呢?教师边指日期边带领幼儿念日期1-30。

  (4)认识星期。认读汉字星期一到星期日。

  (5)幼儿找一找1日在哪?教师用红笔圈起来。并引导幼儿向上看1日是星期几。

  3、初步了解星期与人们的关系,感知星期排列的有序性。

  (1)一个星期这几天是怎样排列的?

  (2)星期与爸爸妈妈和我们小朋友有什么关系?

  (3)游戏:找一找星期几不见了?(老师请幼儿把眼睛闭上,去掉一张,让幼儿猜一猜星期几不见了?)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含PPT课件

  二、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上的月历,请你给第一个星期日涂上红色;给第三个星期二涂上黄色,再给小鼠咪咪的生日——第四个星期四画上一颗五角星。

  三、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29、大班数学教案《认识货币》含反思

  活动背景:

  货币是幼儿常见的,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可以分清楚元和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货币。

  2、分清楚元和角。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认识货币》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2566.html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人民币实物;PPT课件。

  2、学具准备:人民币实物;贴有价格标签的各种文具若干,铅笔,记录纸。

  3、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

  走线,线上游戏:打老虎。幼儿边练儿歌边走线。

  2、集体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认识货币》含PPT课件

  (2)取认人民币。

  辨别10元5元1元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能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如:教师说4元,幼儿能拿出4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说6元2角,幼儿能拿一张5元,一张1元和2个1角或6个1元2个1角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人民币取钱游戏,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说出钱数,另一名要准确取出相应币值的货币(实物)。

  第二组:幼儿根据存钱罐中的人民币写出总数是几元几角。

  第三组:幼儿根据物品的价格牌,找出对应的币值并连线。

  4、游戏活动

  游戏“文具店”:场地上有各种文具,上面标有价格,几名幼儿扮作售货员,其他幼儿扮作顾客,让幼儿学习使用货币购买文具。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知道了我们人类离不开人民币的,同时也知道来.源:qulao.shi教,案.网人民币分为硬币和纸币,并都有不同的面值(元、角)在游戏中都能用不同的纸币、硬币的面值去购买商品。但就是有的幼儿还是把几元几角还分得不是很清楚,下节课要巩固元角互换。

30、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左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让幼儿认识左右。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认识左右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31、大班数学《数字猜猜乐》教案反思

  课程名称:数学《数字猜猜乐》

  课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认知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魔术是发生于幼儿身边的、为幼儿所喜爱和好奇的行为。本次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魔术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猜数游戏的环节,引导幼儿利用观察、比较、操作、验证等方法,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表格中的数字问题,本环节注重幼儿用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表达发现、交流、分享的愉快的机会。在分组自由游戏和竞技的环节中幼儿可感知、体验到“排除法”的应用,同时体验到合作及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中,幼儿享受到的是自由探究、表达的快乐,获得的是包括科学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在内的多方面提高。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运用排除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

  2、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感受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准备:

  1、教师: PPT 、电子白板课件、数卡(1-15一套)

  2、幼儿:数卡(1-7每组一套)、1-7数字表(每组一张)、桌面标记每桌各一

  课程过程:

  一、观看小魔术,引起幼儿对猜数字游戏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猜数字的小魔术,想不想看?

  (请一位小朋友合作完成魔术)

  二、出示数卡和1-7数字表,师幼进行猜数字游戏以及猜测方法的探究。

  师:我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猜数字游戏,想不想玩?

  1、一位小朋友抽取一张数卡,教师通过数字表进行猜数。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猜数游戏。(2次)

  (1)一位幼儿抽取数卡,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猜。

  (2)请有答案的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答案。

  (3)抽数卡幼儿出示数卡进行验证。

  (4)请正确答案的小朋友分享猜测方法,同时教师在白板上做标记,协助幼儿讲解。

  三、分组活动,尝试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猜数字游戏,最后教师总结排除法。

  1.介绍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一个人抽卡片,三个人猜。

  (2)抽数卡的小朋友站在带标记的一边,猜数字的三位小朋友站在桌子对面。

  (3)轮流抽卡片。

  (4)每个人都抽一次之后立刻回到座位上。

  2.幼儿分组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结束后,再次请一名猜数正确的幼儿分享自己的猜数方法。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用的猜数字的方法就叫做排除法,大家一步一步把不符合条件的数字一一排除掉,就能找到正确的数字。

  四、增加数字行数,根据数字表的标记用排除法找出相应的数字。(数字表1-12)

  五、幼儿分两队进行竞赛游戏,巩固排除法的运用。(前3轮1-12数字表,后2轮1-15数字表)

  1、教师抽取数字顺序由易到难。

  1-12抽取数字(3、2、9),1-15抽取数字(14、11)

  2、规则:

  1)一共进行5轮比赛,得星最多的一队为冠军。

  2)红蓝两队轮流抢答,最先举手的先答,回答正确得一颗星,如回答错误,则换另一队回答。

  六、活动延伸

  把材料投放到益智区域里,幼儿继续练习。

  师:我宣布,本次猜数字比赛获得冠军的是**队!不过**队小朋友也不要气馁,课后老师把这些数字卡片投放到班级的区域里,区域游戏的时候你们再去比一比,好不好。

  课程反思:

  魔术充满神秘感,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表演,此次教学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中运用小魔术来引出教学内容,孩子们兴趣非常高涨,后面的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置,逐步增加游戏难度,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通过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对核心概念“排除法”掌握经过了感知、熟悉及熟练应用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富有挑战性,孩子们积极参与,结束后仍意犹未尽。

  但是竞技游戏有胜负之分,对胜利者的适度表扬和失利队伍的有效激励,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胜负”,是应该进一步预设和完善的。

32、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年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看年历,初步学习使用日历查找日期的方法。

  2.运用年历记录家人生日,表达对家人的爱。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时间观念。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手一份年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用米妮生日引发幼儿对“年历”的兴趣。

  师:哇,真是个好消息,米妮要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派对。

  2018年11月18日是星期几?是不是周末?

  二、基本部分

  出示年历,学习使用年历查找日期。

  1.认识年份。从年历封面判断“年份”。

  2.认识月。一年有12个月,每页上有单独的数字代表“月”。12个月是按照顺序排列的。

  3.认识日。当月中的小数字代表“日”。

  4.认识星期:“日”往上对齐一排的汉字代表“星期”,也称“周”。每个月份中红色数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们的双休日。每个星期有7天。

  教师小结:年历的作用可真大,年历上有年、月、日、星期这么多丰富的信息。

  三、做游戏“找生日”,帮助幼儿巩固对年历的认识。

  请幼儿运用掌握的方法,找出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中是哪一个月的哪一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在年历中找到家人的生日,并在年历中圈出来,记得在那天给他们送上祝福。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33、大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狐狸。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34、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门牌号》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本作品根据幼儿大班上学期数学活动“认识门牌号”的目标定位来制作课件,意在通过卡通的图片,生动的画面,直观的让幼儿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箭头指向判断楼层、房间的位置。学习用数字表示门牌号,懂得看门牌号。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KT板自制的楼房、《认识门牌号》PPT课件

  2.门牌号42张、0-9数字两套、箭头标志的电影票一套。

  活动过程:

  一、回顾看电影的电影票,“对号入座”。

  1.引导观察KT板“电影座位”。

  2.出示“电影票”,引导看箭头说出“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对号插票。

  3.相互评价,纠正插错的。

  二、“电影院”变成“楼房”,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它是谁呢?(米奇),米奇手上拿着什么?(信封)这信封上写什么呢? (门牌号)对了,它收到小动物们的邀请,要到动物新村找它的好朋友,想请小朋友帮帮它,你们愿意吗?

  2.观看课件,逐一出示以“米奇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根据米奇手上门牌号码是多少,来找找小动物的家。重点引导幼儿看准箭头方向,认识门牌号101,前面第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房间。

  2.引导幼儿观察米奇出示的门牌号码,如201、402、303、等。

  3.讨论:狮子的家是203,隔壁是谁家?门牌号是多少?为什么前面的数字都是2呢?

  4.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3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5.引导幼儿观察箭头方向的变化,再次认识门牌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师出示“小动物楼房”,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2.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3.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六、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动物新村的楼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提问: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够看出××(如小狗)住在几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楼上楼下邻居?

  3.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35、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正确判断左右。

  2.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3.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左右

  1.师生互动,引出“左、右”。(小朋友,把我们的双手伸出来,一起拍一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二、认识左右

  1.看图片,猜一猜。提问: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左手还是有右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把手伸出来摆一摆,比较一下)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手掌、大拇指的位置,分清左手和右手。

  提问:我们的右手会做哪些事?(握笔、抓筷子、拍球等)那另外一只手是……(左手)

  小结:原来,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它们相互配合,一定要保护好它们。

  你们都能分清左右手吧?来,试试看。(举右手、举左手,记住了拿筷子的手是右手)

  除了手,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也分左右?

  1)耳朵。(请一名幼儿)指一指哪个是右耳?(右手找右耳)对,右手和右耳在同一边。左耳呢?(和左手在同一边)

  2)腿或脚,大家一起指摸一摸,怎么找?(左手找左腿、右手找右腿)

  小结:是的,我们的身体就分为左右两部分。

  2.游戏《手指点点》。

  鼓励孩子听口令,用手找到“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部位。初步感知“左右”方位和我们身体的关系。

  提问:现在,老师考考你们,我说口令,你们找相应的部位,我们先来试试。准备好…(鼻子鼻子右——耳、鼻子鼻子左——耳、鼻子鼻子左脚、鼻子鼻子看右边,有什么?看左边,有什么?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

  教师注意纠错。(记住右耳在右手边左耳在左手边)

  小结:游戏中,小朋友们都能分清“左”和“右”,真棒!是的,刚刚我们借助我们的身体知道了:左手这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右手这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三、区分左右。

  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发现问题

  提问:现在我邀请几个小朋友面朝大家,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到左右?请幼儿集体评价方向是否正确,从中发现左右会随着身体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他伸的对吗,你们把右手伸出来试试)(再请全体幼儿到前面尝试同方向伸右手)

  提问:为什么老师说的是右边,而你们指的方向不一样?

  小结:我们的身体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右边也不一样,因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所以你们指的方向都是正确的。

  2.换方向体验

  提问: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把自己的身体转一转,指指哪个是左边?哪个是右边?

  小结:不管我们的身体方向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左手边有…右手边有…,对,我们换一个方向,再来试一试。

  听口令:向右转、向左转(右边有什么,左边有什么?)

  小结:你们不光能区分左右,还能听指令,向左向右转,非常棒!

  师:现在请男生把椅子端到左边,女生把椅子放到右边面向老师排成一排。

  四、快乐机器人

  检验幼儿能否以自身为中心快速分清左右

  游戏规则:等会儿我们来扮演机器人。找一个空地站好,音乐响起,所有的机器人可以四处走动,音乐一停,听指令摆好动作,试一试听口令:抬手、抬脚。(举右手、跨右脚、向左看;举左手跨左脚、举右手跨右脚;举右手跨左脚、举左手跨右脚)

  五、活动延伸

  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需要区分左右?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上下楼梯时我们要靠右走、交通标志告诉我们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小结:是的,只有分清了左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序、更安全。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认识左右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36、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门牌号》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本作品根据幼儿大班上学期数学活动“认识门牌号”的目标定位来制作课件,意在通过卡通的图片,生动的画面,直观的让幼儿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箭头指向判断楼层、房间的位置。学习用数字表示门牌号,懂得看门牌号。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KT板自制的楼房、《认识门牌号》PPT课件

  2.门牌号42张、0-9数字两套、箭头标志的电影票一套。

  活动过程:

  一、回顾看电影的电影票,“对号入座”。

  1.引导观察KT板“电影座位”。

  2.出示“电影票”,引导看箭头说出“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对号插票。

  3.相互评价,纠正插错的。

  二、“电影院”变成“楼房”,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它是谁呢?(米奇),米奇手上拿着什么?(信封)这信封上写什么呢? (门牌号)对了,它收到小动物们的邀请,要到动物新村找它的好朋友,想请小朋友帮帮它,你们愿意吗?

  2.观看课件,逐一出示以“米奇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根据米奇手上门牌号码是多少,来找找小动物的家。重点引导幼儿看准箭头方向,认识门牌号101,前面第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房间。

  2.引导幼儿观察米奇出示的门牌号码,如201、402、303、等。

  3.讨论:狮子的家是203,隔壁是谁家?门牌号是多少?为什么前面的数字都是2呢?

  4.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3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5.引导幼儿观察箭头方向的变化,再次认识门牌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师出示“小动物楼房”,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2.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3.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六、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动物新村的楼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提问: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够看出××(如小狗)住在几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楼上楼下邻居?

  3.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37、大班数学《破译高手》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破译高手》

  年龄段: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简便口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自编 5 以内数的加减。

  2.理解 5 以内数的加减和运算,能熟练说出 5 以内加减的数值。

  3.体验自己和同伴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体验破译密码的快乐,能正确进行 5 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够观察和总结出破译密码的简便方法。

  活动准备:白色、粉色、红色密码条每人一份,空白密码条三张、铅笔、橡皮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破译一份密码,复习 5 以内的加减。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每人选择一份白色密码条,试着破译,幼儿破译完毕后,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检验自己破译的密码是否正确,正确的就是班级的“破译专家”。

  二、请幼儿破译一份更难的密码条,总结破译的简便方法。

  1.请幼儿每人破译一份粉色密码条,破译完成的举手示意。

  2.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破译结果是否正确,请破译的又快又对的幼儿说说为什么能破译的这么快。

  3.与幼儿一起找找,这份密码里,有没有相同的算式。

  小结:算式相同不用重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就行,这样会破译的快一点。

  4.与幼儿一起找找,这份密码里,有没有特殊的算式。

  小结:只是加号前后两个数交换位置的算式,也不用重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这样也会破译的快一点。

  三、请幼儿破译红色密码,运用刚才的经验,又快又对的就是班级“破译高手”。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测,巩固经验。

  四、请幼儿自编“密码”。

  三组幼儿分组讨论编出一组“密码”。然后三组交换密码条,进行破译。破译又快又对的那一组就是班级的“冠军组”。活动延伸:请小朋友把自己编的密码投放到游戏区,继续进行破译游戏。

  课后反思: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这节以破译密码为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的大班数学活动《破译高手》。本活动主要是根据两点来设计的:

  一、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二、层层挑战,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整个活动中,采取了层层挑战的方式,从“小小科学家”到“破译专家”再到“破译高手”,幼儿紧跟老师思路,层层递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探究精神、主动性、自尊自信、交往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发展。但是活动中游戏化,情景性不够,环节设计上过于简单,幼儿主动性应该更深层次挖

  掘。幼儿将白色密码条破译完成后,老师应该带着一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38、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月历》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马上到春节了,孩子们对这些节日以及时间还右很多不知道的,因此设计此次活动,一是教育幼儿应该认识不同的月份,每个月份的日期不同,再就是懂得珍惜时间,不管是以前还是未来,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和期待的事情。

  设计思路

  12月是辞旧迎新的日子,这时候“时间”往往成为孩子们最敏感的话题之一,于是我抓住这一切入口设计“迎新年”的系列活动,“共同度过2020”便是其中之一。在组织本次活动前,我先通过创设环境“新年倒计时”来激发幼儿对新年的期盼。其中我提供了2020年和2021年的月历,让孩子们借助月历来了解、记录离新年还有几天,引发幼儿产生使用月历的需求,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共同度过2020”。在活动过程中,我和幼儿一起解读月历,了解月历上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回忆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流程设计上,我首先从幼儿的已有经验人手,让他们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解决,以此认识月历上的不同数字,理解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如年、月、日),从而学会看月历。然后,我用问题“每个月有几天”激发幼儿的思维冲突,让他们自主探索、记录,促使他们关注“每月的天数并不相同”这一特征。接着,我通过引导幼儿寻找月历上的一些文字来进一 步了解月历蕴含的丰富信息。最 后,我出示了幼儿在园度过的一些 特殊日子的照片,让他们在月历上 找出是哪月哪天,回忆共同度过的 美好时光。与此同时,我又让幼儿 在月历上寻找自己最开心的日子, 分享快乐,进一步感受月历上的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整个活动中,我紧紧扣住两点:

  一、梳理幼儿对于月历的零星经验;

  二、解读年历的秘密,让幼儿 通过自己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探索操作来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解读月历,感受月历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了解数字在实 际生活中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用。

  2、回忆美好生活,与同伴分享 快乐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利用2017年和2018年的挂 历在活动室一角创设“新年倒计r 时”的环境,让孩子们每天更新日 期,以此引发他们对时间的关注, 知道当天是几月几号,数数离新的 一年还有几天。

  2、台历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记录用的笔、纸,展示板。

  3、2011年12月份的月历(教师按标准月历放大制作)。

  4、-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幼儿共同生活、游戏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月历上的数字

  1.有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今天是什么日子?(某某年某月某号,星期几)离新年还有几天?

  2.在这张月历上,你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3.这么多的数字在月历上有什么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幼儿分小组互相提问,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小结:数字出现在月历的不同地方,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我们能通过这么多数字知道年、月、日和星期几。)

  5.12月份有几天?一年中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多吗?(幼儿先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翻看台历验证自己的想法。)

  (1)请你们边翻看台历,边记录每个月的天数,并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将记录结果展示在活动板上。

  (2)你通过记录发现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哪几个月的日子是一样多的?你是怎么记录的?(幼儿通过讲解,分享不同的记录方式。)

  6.游戏“大小月我知道”。

  一个月有31天的是大月,其他的都是小月。如果不看月历你们能记住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一手握拳,拳心向下,此时有四个指关节突出在拳背上,从食指开始,突出的关节部位代表大月,两指之间下陷部位代表小月。数到七月后退回原位接着数。

  二、月历上的文字

  1.马上就要到2021年了.2021年的第一天是几月几号?这一天又叫什么?

  2.(出示日期下的文字“元旦”)“元旦”是什么意思?(师幼共同理解“元旦”的含义——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旦”那天全世界人民都要庆祝新年的到来。)

  3.中国的新年叫什么?是哪一天?(教师出示汉字“春节”,幼儿在2012年年历上寻找“春节”两字,讲出相应的日子是几月几号。)

  4.离中国新年还有几天?那时我们能干些什么?

  5.元宵节是哪一天?我们可以做什么?

  6.小结:月历上不仅有数字还有文字,数字能告诉我们这一天是哪一年几月几号、星期几,而文字则能告诉我们一些重大的节日。

  三、共同分享年的快乐时光

  1.2020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年中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教师出示一组反映大家快乐活动的照片。)

  2.师幼一起根据照片回忆活动,并在月历上寻找活动的日期,如6月1日,做上相应标记。

  3.-年中哪一天你最开心?请用笔在台历上圈出来。

  4.请幼儿介绍自己圈出的日子,讲讲开心的原因。

  活动反思

  亮点:该活动的内容选择和时机把握恰当,将迎新年与时间教育、数教育和文字认识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幼儿使用月历的生活经验,也有利于幼儿加深对时间概念、节庆日的感知。活动内容和过程设计突出知识性与情感性、生活性的结合.留给幼儿较多的提问、探索和分享的空间。

  不足:该活动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1.归纳提升幼儿对有关月历上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寻找月历上的规律。

  2.在认识月历的环节中没有设计“一年有几个月”的问题.而是直接进入让幼儿统计每月天数和记大小月的活动,因此缺乏逻辑顺序,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不适应。

39、大班数学《认识整点、半点》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认识整点、半点》

  年龄段:大班

  领域:数学

  活动目标:

  1.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能说出钟表表盘的结构,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正确认读。

  3.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难点:

  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拨钟表并正确认读。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情境、实物钟表若干、自制生活作息表、音乐。

  2.幼儿每人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钟表。

  3.自制课件 PPT。

  活动过程: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交流、感知钟表表盘的结构,探索钟表表针间的关系。

  播放“在钟表店”里的音乐,教师带幼儿走进“小熊钟表店”。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⑴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表盘的结构。

  提问: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钟面上有 1—12 的数字,它们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钟面上两根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时针腿短跑得慢,分针腿长跑得快。

  ⑵播放课件,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提问:时针分针是怎样运动的?

  小结:时针和分针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当分针就要走 12 个数字(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2.实物演示,在操作中理解整点,重点认识 12 点整。

  ⑴教师拨钟表,1—12 的整点,请幼儿说出时间。

  提问:想一想,1 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3 点呢?……

  12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又会指向哪里?

  小结:整点时,分针指在 12 上,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当时针、分针都指在 12 上,就是 12 点。

  (2)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在表盘上练习拨出整点。

  3.实物演示,操作认识半点,重点理解 12 点半。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一点半的表盘,感知半点时时针的位置。

  提问:1 点半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2 点半呢?……

  小结: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总指在 6 上。比一比两边数的大小,较小的一个数是几就是几点半。

  提问:谁知道,12 点半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12 点半的时候,分针指向 6,时针指在 12 和 1 的中间。这时候我们要读大数 12 点半。

  (2)鼓励幼儿练习拨出 1 点半至 12 点半。

  4.组织幼儿玩“看谁拨的准”游戏,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5.结合日常生活作息表,分组练习按图示拨出整点、半点。

  ⑴各小组选中一名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小组的拨钟情况。

  ⑵小结:时钟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很珍贵,每一分钟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活动延伸:游戏“小羊,小羊几点了”,进一步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课后反思:

  平度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杜平平

  《认识整点、半点》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小熊钟表店引出钟表,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然后让幼儿认识 1-12 个数字,了解 12 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先让孩子猜测整点半点时指针的位置,出示了几个个整点及半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半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巩固环节是“看谁拨的准”和“生活作息表”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40、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来源:

  班内孩子无论是吃点心,还是用午餐,总有那么几个孩子速度很慢,为了提醒他们用餐的时间,让他们及时用完自己的一份,我总是边看时钟边提醒他们说:“快到×点钟了,就要上课了!还没有吃完的小朋友请抓紧,不要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经常这样后,孩子们就会像我一样时不时的看起时钟,并讨论起钟点来。有的孩子会问:“老师现在是几点了?”“老师是不是×点了?”……见孩子们对时钟和钟点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蓝猫教你认识时钟”的数学活动,以便让幼儿在生活中有个时间概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习认识整点。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蓝猫教你认识时钟》。

  (2)老狼胸饰一个。

  (3)时钟1个。

  活动过程:

  一、演示课件,引出时钟。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一起来看看是谁?(蓝猫)

  蓝猫想请小朋友听一听,猜一猜房子里面有什么?小狗叫,打开,小猫叫,打开,小鸭叫,打开,时钟,打开。

  2、师:你见过的时钟是什么样的?

  幼:……

  师:原来你们见过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时钟啊,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时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认识时钟。

  1、师:小朋友你们看,每个时钟都有钟面,钟面上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钟面上的数字与指针)

  师:对,每个钟面上都有数字宝宝和针宝宝。

  2、师:有哪些数字宝宝?数字宝宝们是怎样排队的?(围成一个圆形)排在最上面的是谁?和它相对应的是数字几?

  3、师:还有几根针宝宝?两根粗的针宝宝的名字叫什么呢?(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4、师:针宝宝是怎么跑的?它们跑得一样快吗? (分针像一个小孩子跑的比较快,时针像个老爷爷跑得比较慢,分针跑一圈时针才跑一大格。)

  三、认整点、玩游戏。

  1、师: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告诉幼儿怎样认整点: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练习认整点)

  2、待幼儿基本掌握后,引入游戏。

  师:老狼要和大家玩个游戏,你们敢不敢?我来做老狼,我拔一个时间,小朋友来认,如果认错,就要被我吃掉。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念儿歌:老狼老狼几点了。

  3、教师戴胸饰扮老狼进行游戏,直到幼儿基本认识整点。

  四、延伸活动:制作时钟。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时钟,小朋友都很聪明一下子就能说出是几点整,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漂亮的时钟,你们说好不好?”(好)

  师:“我们都知道时钟上有12个数字,在时钟最上面是数字12,和数字12对应的是数字6,时针和分针在钟的最中间,然后把数字都贴上,用牙签把两根针固定好。这样一只时钟就做成了。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41、教案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日历》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历的基本信息和年、月、日、星期的关系。

  2、感受日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了解日历的基本信息

  难点:年、月、日、星期的关系。

  准备:PPT、月历的大卡片 12 张、xx 年小日历(30 份)、铅笔 30 支,橡皮若干,笔筒

  4 个

  过程:

  一、认识日历(目标:了解日历,唤醒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日历)你在哪儿见过它?(家里) 它有什么作用呢?(数天数,看几天)

  二、了解日历的基本内容(目标:了解日历的基本内容)

  1、PPT 出示 3 月月历。

  ——请小朋友来找找日历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汉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不同之处?(颜色、大小)

  2、PPT 圈出一周日历表(目标:了解一周有几天)

  ——一周小朋友们要上几天幼儿园?(5 天)有几天不上幼儿园?(2 天)

  活动过程

  ——数一数圈里黑色的数字有几个?(5 个)圈里红色的数字又有几个?(2 个)——原来圈里面 5 个黑色的数字代表(上幼儿园的日子)2 个红色的数字代表(不上幼儿园的日子)

  ——5 天黑色数字代表的上幼儿园的日子加上 2 天红色的数字代表的休息日,一共有 7 天。原来一周一共有几天?(7 天)

  3、PPT 圈出月份

  ——这是几月份的月历(3 月)你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他是看最大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几月,这是几?(3)原来这是(3 月)的月历。

  4、圈出 3 月最后一天(目标: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看日期)

  ——那 3 月份有多少天?看谁能最快找到?(幼儿自由讨论)

  ——3 月份一共有多少天?(30 天、31 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的最后一天)

  ——刚刚小朋友发现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 3 月份的最后一个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少天。(圈出最后一天)

  ——那 3 月有多少天?(31 天)

  ——那是不是所有月份都是 31 天呢?(是、不是、不知道)

  三、黑板图片出示 12 个月的月历(目标:了解年、月、日、星期的关系)

  ——谁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12 个月、10 月)

  ——有的小朋友认为一年有 10 个月,有的认为有 12 个月。白老师这儿有份大日历,请你来找找一年到底有多少个月?

  ——你找到一年有多少个月?(12 个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最后一个月份)——原来最后一个月的数字是 12,所以一年有 12 个月。——小朋友们都很棒,都发现了一年有 12 个月。

  1、幼儿找 31 天、30 天、28 天。(目标:知道一年 12 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那是不是这 12 个月都是 31 天呢?(幼儿自由回答)

  ——我给小朋友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日历。现在给小朋友们两分钟时间找找你的日历上还有哪些月份是 31 天的,用笔在月份旁边打勾标记出来。

  ——时间到,请所有小朋友停笔,将笔放回原处,日历放在桌子上,然后双手抬椅子转过来面向白老师。

  ——你找到还有哪些月份是 31 天的?还有没有月份是 31 天?(幼儿可以拿着日历来标记)

  ——除了有 31 天的月份,你还发现有多少天的月份?(30 天)

  ——刚刚小朋友说发现有 30 天的月份。再给小朋友 2 分钟时间在自己的日历上

  找找 30 天的月份有哪些,在月份上画圈的方式在你的日历上标记出来,比比谁最快找到。

  ——时间到,你找到 30 天的月份有哪些?(1、3、5、7)还有没有?(8、10、 12)

  ——咦,还有一个月没有标记,说明它既不是 31 天也不是 30,它是几月?(2 月)

  那 2 月有多少天?(28 天)

  ——原来 2 月有 28 天。

  四、找月份和日期游戏(目标:幼儿听月份和日期找相应日期,并画圈标记)——小朋友们都很厉害,那我还想再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准备好没有?(准备好了)

  ——我说月份和日期,小朋友在大日历用圆圈出来。(个别幼儿)

  ——请找出 6 月 12 日。

  ——小朋友你们来检查一下他找对了吗?(对了)这是几月(6 月)圈出的数字是几,就是多少日。

  ——我来说日期,小朋友们在自己的日历上画圈的方式标记出来,看谁找的又快有准确。

  ——请小朋友找到 X 月 X 日,在自己的日历上圈出来。(反复 2-3 次)

  ——我发现刚刚这些都没难住小朋友,下面要增加难度了每次我要说两个日期,只有听清楚的小朋友,才能找正确。仔细听喔,请小朋友找到 X 月 X 日和 X 月

  21.日,在自己的日历上圈出来。

  ——现在我要把考官交给小朋友当,一个小朋友们来说月份和日期,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的日历上圈出来。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的难题都没有难倒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最后留一个小任务给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找找这些圈出的日期他们是星期几, 你是怎么知道的。下一次我们上课要请小朋友来分享你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出示日历的图片导入活动,唤醒幼儿的已知经验,认识日历和了解日历的作用。我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来日历的作用。了解日历的基本内容时,我通过出示单个的月历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出黑色和红色数字分别代表的含义,知道一周有 7 天。通过集体讨论的方法让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看日期。在找月份和日期环节通过实际的材料操作,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的巩固使用简单的方法看日期,让幼儿在玩中学。

42、教学设计大班数学《0的认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非常喜欢上数学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熟悉的是1-10及以上的数。而0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随着幼儿对数字的认知维度的提升。我发现幼儿在对0的认识上有疑惑有问题有需求,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使幼儿能对0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将来更急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

  2、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知道“0”和其它数字结合后表示的意义。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0”,理解“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数字“0”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9和0的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糖果、雪花片/水果积木)

  2、纸、数字1、2、0、0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游戏: 小鱼游。(教师和幼边唱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师可以说3、5、6……游一起,然后3、5、6……个幼儿一起,最后所有小鱼都游走了,所有幼儿回到座位坐好。

  2、出示数字0——9,回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读一读。这些数字朋友想和我们做个小游戏呢。)

  二、了解“0”。

  1、感知“0”代表没有的意思。

  (1)出示糖果图片(5颗)。看,这里有几颗糖果?请你从0——9的数字中选出一个数字表示糖果的数量。(个别幼儿选出数字卡片)(师收起糖果)现在盘子里还有几颗糖果?(幼儿回答)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0)

  (2)出示图片(雪花片8片和3个水果积木)。8要去找朋友了,它的朋友在哪里?(收起雪花片)现在还是8的朋友吗?那是数字几的朋友?(0)为什么要用0来表示?

  小结:是啊,没有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

  2、生活中的“0”。

  (1)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数字“0”?

  (2)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温度计中“0”表示温度的度数,电话中“0”表示一个号码,车牌中“0”表示号码……)

  小结: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思,0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0”和数字的结合。

  (1)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数字当中“0”是最小的,可有时候它却变得非常厉害,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有趣的0》

  (2)为什么9个哥哥一会儿看不起小弟0,一会儿又喜欢0呢?

  如果0在数字1的后面一站,结果会怎么样?如果0在数字1的前面,结果又会怎样?(演示)

  小结:“0”表示没有,但它如果站在数字的后面或前面,就能使数字发生改变。

  三、操作“0”(数字1、2、0、0)

  1、有很多数字朋友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大,可以找谁帮忙?(0)

  2、操作: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数字朋友,数字朋友后面都贴了双面胶,请你们把撕下的双面胶扔在老师给你的框框里,再把数字朋友贴在老师给你们的卡纸上,再用“0”把数字变得更大。完成以后,请把它们送到黑板上。

  3、数字比大小。(鼓励最大的数字)

  你们在0 的帮助下,让数字都变大了。现在,我们找一找,谁变的数字是最大的。(认读)

  总结:在刚才的游戏中,告诉我们“0”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数字中,“0”的位置不同,它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反思

  认识“0”是大班幼儿所需掌握的数学内容, 这次活动我首先通过游戏引出“0”,然后通过引导幼儿感知“0”的实际意义以及“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最后通过操作“0”等活动环节,让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 的探究兴趣。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主动状态。活动结束,我认真总结了活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要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活动开始,我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幼儿发现“0”就是表示设有,并在在幼儿的已知的基础上进行0的认识,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0的认识。在让幼儿说自己对0的认识时,我发现幼儿对于0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幼儿们说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过0,比如在电话机上,手机上,书本上,门牌上,电视里等等地方看到过0,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孩子平时是很关注生活中的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也许学生就会有了“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活动中,我还会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幼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究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引导幼儿发现 “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时,我通过讲述《有趣的0》的故事,让幼儿发现“0”虽然表示没有,但在和数字组合成另一个数字时是不可以缺少的。最后通过操作“0”的游戏,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0”站在数字朋友的后面能使数字变大。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操作活动十分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安排一些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以来可以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活动最后一环节中是让孩子们操作“0”,在“0”的帮助下让数字变大,孩子们操作的比较好,但在教师最后讲评中,教师只找出变得最大的数字并表扬了这些孩子,其他孩子变的数字就没有讲评,就如孩子把“0”放在了数字的前面,这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应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呢?我就这样结束了整个活动,整个活动就好像缺少点什么?就是向孩子解释的过程。数学中的概念首先老师一定要理解清楚否则就会误导了孩子。还有在情境游戏中自己没能完全融入角色中,在这一些环节中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我觉得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

43、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汇报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类时钟、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符)、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师生共同进入活动状态。

  2、谈话激趣,自然引入本活动主题--时钟。

  3、分散幼儿思维,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和回忆的空间。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并把自己用眼睛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5、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6、师生共同小结。总结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7、教育幼儿要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反思:

  时钟会让人想到时间,所以我根据我班的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制定了教学目标,活动过程幼儿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设计的课程知识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这对幼儿认识时钟和学习生活有巨大的帮助。2、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3、通过幼儿的亲手拨钟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4、大班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与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二、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就是什么呀?(人民币)你认识哪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是多少?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元)

  (二)、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幼儿讲述取7元人民币的方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简单认识一下纸币和硬币);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3、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四、制作计划表

  1、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么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7元)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五、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六、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始,导入部分以“小朋友要上小学要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真实情况导入,为孩子们创设了相似的生活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认识人民币这个环节先让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定的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请他们找出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主动,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了解人民币面值的效果,幼儿基本上都认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一百元等。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实践、同伴之间的交流及教师的总结等几部分实现的。不仅注重了幼儿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了幼儿情感上的满足,孩子们学得非常轻松和快乐。

  计划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直接购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先让幼儿根据需要制定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购物。在制作计划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复习7以内的加减,甚至是尝试连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计划做事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 活动。 活动单一的训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增加了购物的这个环节,不仅引起幼儿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使用游戏活动同时作用于孩子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改进。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对于我而言他们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学比较生硬。但是后面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在教学中应该在后面的环节中适当多加点小游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45、大班数学活动《区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2.知道参照物的不同,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生活物品图片、左右图示卡

  活动过程:

  1.区分左右手 。

  (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师: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左右手的。

  (3)提问:左右两只手分别有什么用处呢?

  2.找左右。

  (1)师: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象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

  在你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哪位小朋友?

  (2)教室的墙上左右两边有什么东西?

  3.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

  4.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请幼儿说出左边的物品是?右边的物品是?

  牙刷在左边第几个?

  杯子在右边第几个?

  5.左右变变变。

  请三位小朋友面向大家站,区分X的左边是X,X的右边是X?让幼儿体会他们是面对我们站的,方向和我们相反。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隐藏了许多左右的标识,请小朋友找一找,然后与同伴分享。

  教学反思

  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第一环节中 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游戏中辨别左右。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把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