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反思

【设计思路】

  探月卫星一次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深空探测“零”的突破。作为无数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嫦娥一号奔月之成功,不但预告了中国载人登月成功的前景、科学技术更为精湛高超的前景,也预告了祖国进一步富强昌盛的前景、中国人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前景。身为中国人举国上下为之欢呼和沸腾,孩子们身边随处可以扑捉到人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欢声笑语,报纸上、电视上、网上等等,来到幼儿园他们随时会将自己听到、看到‘嫦娥奔月’的新闻与老师、小伙伴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我便设计了《火箭升空》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延展的空间、交往沟通空间、表达体验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提问: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活动反思】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2、大班科学教案《树》含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3、大班教案《小火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肩上挥臂投掷,发展手臂力量。

  2、根据目标物的位置,改变投掷角度进行尝试练习,增强目测判断及手眼协调能力。

  3、根据自己的投掷水平,自选活动内容,认真完成游戏任务。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带有彩色尾巴的果奶瓶若干,长绳4根,垫子4个,平衡桥2个,手腕花环若干。

  2、场地四周挂有高低不同的圈和气球。

重点难点:

  1、本次活动重点是练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并能投掷一定的距离

  2、本次活动难点是瞄准投掷目标,需要目测距离,调整投掷角度,控制投掷力量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1、教师介绍玩法:今天,我请小朋友当小火箭,老师做发射员。听到发射员发出“准备发射”的口令后,教师倒数:“54321”,小朋友双手轮流挥臂,左轮五下,右轮五下,听到“发射”时,就立即跳起,看谁跳的高。

  2、根据幼儿兴趣练习3-5次。

  二、练习投掷,比比谁投得远

  1、.游戏“火箭飞的远”。

  教师:出示果奶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小火箭,哪个发射员来试试看把它发射出去啊?请幼儿幼儿尝试玩一玩。

  2、幼儿尝试玩火箭

  师:发射员们我们每人拿一个火箭,一起让火箭飞起来吧。不过发射的时候要注意找空地投掷,注意安全。听到信号后回到队伍上来,好吗?

  3、交流讨论:怎样才能让“火箭”飞的远?

  4、教师或幼儿示范,共同归纳动作要领:肩上用力挥臂,向前上方投掷。

  教师引导幼儿投掷“火箭”过绳(绳位于距幼儿50-60厘米处前上方)。

  5、幼儿分小组集体练习5-6次,比比谁投得远。

  三、练习瞄准投掷,比比谁投得准

  1、游戏“火箭飞的准”。

  教师:小火箭飞的很远,现在,它想进入轨道,请大家试试怎样才能飞的准。

  幼儿尝试将”火箭“投入对面3-4米远、悬挂于不同高度的圈里。活动数次。

  师幼示范、讨论,共同归纳动作要领:瞄准投掷目标,目测距离,调整投掷角度,控制投掷力量,把”火箭“投入圈内。再次进行投掷入圈的活动,教师提醒幼儿站在投掷线处,对准目标,力量适度的投掷。

  四、循环游戏”火箭游太空“。

  1、教师交待游戏规则:

  请小朋友自选”火箭“材料(果奶瓶、沙包或纸球),来到”发射区“,站在规定的投掷线后面,朝前上方挥臂将”火箭“投掷过绳,接着跑去拾起”火箭“,爬过地垫,来到”太空轨道区“,站在投掷线后,将”火箭“投入对面悬挂的高低不等的圈内,再跑去拾起”火箭“走过平衡桥,来到”巨星区“,把”火箭“投向对面 3-4米远处悬挂的气球,击中表示”击打巨星成功“,套一个手花环在腕上,返回”发射区“。

  可选择不同的”火箭“循环游戏。

  2、小组分成四组同时进行游戏,比比那组发射员得到的花环最多

  3、交流各自的花环个数,展示成果。

  五、游戏”小飞机“。

  幼儿随教师口令做慢飞、快飞、上升、下降、侧飞等动作的练习,调节身体各部位。

  六、放松活动。

  互相捏捏肩膀、手臂进行放松练习。

  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此次健康活动以报纸球当作火箭,比较安全,利用现成的教玩具开展投掷训练,活动准备比较简单。活动中我以第一个基本环节作为重点环节,对于基本动作加以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幼儿脚的站位,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容易搞错,导致火箭发射很近,在活动中,我安排用绳子划分了三个等级,投过第一个算成功,投过第三根绳子,就是非常棒,在第一次练习中,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能成功,后来对动作又加以纠正练习,在第二次练习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获得了成功,这种阶梯式的练习,让幼儿非常有挑战感和成就感,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幼儿都能以扔过第三根绳子为荣,投准练习在此活动中是难点,幼儿在练习过程中,效果不太好,以后可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此次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所以我在游戏环节就安排了火箭发射和火箭进入轨道两个环节。但在整个活动环节中,我运用了简单的口令,如准备,发射,发生成功,进入轨道等,语言简炼,富有节奏,幼儿活动兴趣高涨,活动效果良好。

4、大班教案《火箭上天》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萌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幼儿尝试用记录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实验知道气流冲击力的大小影响火箭上升的高度,发展幼儿通过多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论证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知道气流冲击力的大小影响火箭上升的高度”,在活动中,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研究,在动手操作中去了解气流的冲击力对火箭升空的高度的影响。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发展幼儿会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的能力”。在经过幼儿动手实验后,通过讲解介绍记录表的使用,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预测及实验结果,使活动的重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教学准备

  火箭升空的课件,人手一个小火箭(纸制圆锥体),可乐瓶、瓶盖、笔、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观看图像,感知火箭的的形状

  “小朋友,我们国家最近成功发射了什么卫星啊?”(嫦娥一号)“你们真棒,那让我们再看看火箭升空的景象吧!”(播放火箭升空的视频课件)我们身为中国人是多么骄傲啊!

  小朋友,我们看到火箭发射前出现什么了啊?(火)火箭正是靠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飞上天空的。

  那火箭什么形状的?(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的,头是尖尖的),这个形状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使火箭升得更高。

  2、了解火箭的用途

  “那你们知道火箭上天是干什么的么?”其实他们跟飞机一样都是一种航天工具,在里面装载着卫星或者是乘坐者宇航员叔叔的载人飞船,到太空中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你们说棒不棒啊?希望我们小朋友也从小学习本领长大了当一名宇航员或者研究火箭的科学家,好么?”

  3、实验:火箭如何升空

  (1)火箭非常神奇,那今天就请小朋友来当小小火箭发射手,让我们自己的小火箭升上天好不好?

  (2)教师出示用纸做的圆锥形小火箭“小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小火箭了,你们看它是什么做的?(彩纸) 那我们怎么让它升上天空呢?老师想了个好方法,来利用饮料瓶来帮助他升天, 你们看好么?”(出示饮料瓶)我们的小筐子就是发射场,现在请小朋友每人从发射场拿一个小火箭, 玩玩这个小火箭看看能不能升上天好么?(幼儿自由玩,教师随即观察引导)

  (3)提问?你是怎么玩的?在玩的过程中你的火箭怎么了?(有的火箭能升空,有的不能,因为瓶盖给拧紧了)

  小朋友刚才说了,有的没成功有的成功?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因为没盖瓶盖的饮料瓶在挤压时空气形成冲击力,才使小火箭升上天)

  4、实验:怎么样让火箭升得更高?

  (1)我们知道了火箭是有了气流的冲击力才能升得高,那谁能想想方法到底怎么样就升高了呢?

  幼儿自由玩,教师观察指导,提问:“你们都是怎么玩得?”

  (2)老师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上面选取了小朋友的两种玩法:用单手捏和双手拍着让火箭升天,你们说那种方法会让小火箭飞得更高呢?(猜想回答)(预测记录)

  我们来进行三次实验,每次都尝试两种不同的方法看看到底那种方法更高一些,然后我们在高的那个方法栏上打上 “对勾”每实验一次就记录一次,现在请把小火箭从发射场里请出来进行实验吧!(幼儿边实验边记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实验记录,“你们说说自己进行了几次实验?每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么?最终你得出了什么结果?” (你们试验的结果和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火箭升得高?)

  5、小结:“我们知道了火箭是靠着气流的冲击力升上天空的,冲击力越大火箭升得越高, 老师这里有一个可乐瓶套着一个气球)假如这个气球就是火箭,我们来看看单手和双手拍时气球的变化” 所以我们说火箭是靠着气流的冲击力升天的,冲击力大火箭升得高,冲击力小火箭升得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到室外,看看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小火箭到底能升多高,好么?

教学反思

  1、选材:

  前段时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孩子们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嫦娥1号的关心,选择《火箭升空》的内容,符合了《纲要》中:“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要求。而活动中我充分给与幼儿探索实验的机会,通过引导幼儿预测、探索、记录、验证等方式,培养了幼儿探索纪录的能力。所以选材上是比较合适的,在活动中幼儿兴趣始终都很高昂,充分投入到活动当中进行实验,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火箭升空上天,还升的比别人更高呢?

  2、 主要成功点:

  1)在活动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火箭上天的好奇心,在通过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的问题及适当的小实验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体现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以幼儿主动探索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幼儿三次具有递进性的探索活动:小火箭上天的原因——小火箭如何上天——那种方法让小火箭升得更高,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相互统一,有机结合,这一点恰恰符合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要求:“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幼儿产生兴趣的原因及新收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做小小火箭发射手来动手操作引起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如何让小火箭升得更高”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增加了挑战性,点燃了幼儿进一步探索欲望,一步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交流的过程了解了冲击力的大小影响了火箭上天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动手及与同伴交流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4、 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在幼教战线工作了一年半的新兵,我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技巧性还须提高

  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暗示性提问、选择性提问过多,没有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多一些开放性提问、启发性提问,如果把

  在幼儿填实验记录表时,我发现有的幼儿的预测和最后实验结果是不同的,可并没有具体提问到她的实验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现的,致使幼儿丧失了一个学习的机会,知道在科学实验中预测和事实不一定就是一致的,有相悖的情况出现,出现了我们就要通过反复实验来得到认证,从而获得真正的结论。

  (2)教师有效的观察、指导幼儿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在幼儿探索的环节中,教师的观察及有效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应根据目标指导幼儿探索的过程,避免远离目标无意义的探索。

5、大班科学教案《秋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丰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通过观察秋天的田野、果园,知道秋天许多农作物和果实都成熟了。

  3、产生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简单了解秋天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活动准备

  联系参观秋天的农田和果园。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进行参观前的谈话。

  教师告诉幼儿参观的地点,并讨论外出参观的注意点,使每一个幼儿都能遵守集体的规则,与同伴一起关注秋天植物的生长变化。

  2、带领幼儿参观农田,认识几种常见的果树和农作物。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果园里果树,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各种果树的名称,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农田,说说:农田里的农作物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向幼儿做简单地介绍:秋天到了,除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成熟了,许多农作物也成熟了,有金黄色的玉米、沉甸甸的稻谷,还有一朵朵可爱的棉花、圆圆的大南瓜。

  (4)、丰富幼儿关于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3、了解秋天农民的工作,知道要爱惜粮食。

  人们在果园里或农田里做什么?水果从果树上摘下来后,怎么办?人们是怎样从农田里收割农作物的?然后又是怎样加工的?

  4、音乐活动《逛公园》并尝试进行仿编。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秋天丰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难点:通过观察秋天的田野、果园,知道秋天许多农作物和果实都成熟了。

活动反思: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课文,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读书氛围,适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鼓励、等待与欣赏中,学会阅读,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为此,开课伊始,我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从颜色绚丽的树叶,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贴近生活,感受秋天。

6、大班教案《认识火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初步认识火箭的外形结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火箭发射升空后的几个变化步骤。

  3、激发幼儿对科学方面的学习兴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火箭的外形结构特征和作用。

  2、难点是了解火箭起飞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前经验的准备(让幼儿和家长一起上网查阅关于火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并收集图片、文字和制作火箭模型)。

  2、火箭发射的动画课件,火箭模型,发射后的每一个变化步骤的图片,字卡。

  3、准备太阳、地球、月亮模型和椭圆形飞行路线图。

  4、走线音乐《星空》,歌舞《小小宇航员》。游戏音乐《星球大战》

活动过程

  1、 猜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能猜出谜底来。 一 个东西长又长,呼哧一下向上冲,地球引力挡不住,转眼就会到太空。(火箭)

  2、关于火箭的相关知识的自由谈话。

  师:前段时间老师叫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了解火箭的知识,请你们把了解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教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加以解说)

  3、利用火箭模型了解认识火箭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A、教师出示一个火箭模型,让幼儿观察后提问。

  师:这是什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这是火箭,身体长长的,圆圆的,头尖尖的,下面有支架)

  B、教师由下往上介绍火箭的每一个部位的结构(助推器----一级火箭----二级火箭---整流罩---火箭头),配上字卡。

  C、请个别小朋友进行火箭模型的分拆和组合的操作。

  4、讨论了解火箭的用途。

  师提问:火箭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讨论后回答::“火箭能飞上天”;“我爸爸说火箭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我爸爸说火箭还能把飞船送上天”……(教师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宇航员的模型加深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印象)

  教师小结----火箭运载这些东西到哪里去的(太空)对了,火箭现在是唯一一个可以把物品运载到太空的运载体,就像一辆车一样,不同的是,火箭是把物品运载到太空上去的,火箭厉害吗?(厉害)火箭是一个国家的骄傲,一个国家有自己的火箭,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我们中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5、观看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了解火箭发射后的几个变化步骤。教师利用图片和模型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火箭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火箭起飞后的变化步骤:助推器分离---一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二级火箭分离----飞船展开太阳能帆板。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你能告诉我火箭起飞后有什么变化吗?首先第一步是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模型并作解释)

  6、歌舞《小小宇航员》。

  7、游戏《小小火箭飞上天》。

  师: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了一枚小火箭带来幼儿园,今天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小火箭一起飞到天上去好不好?

  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拿着自己的小火箭蹲下来,念儿歌(小火箭,真厉害,一飞飞到蓝天上,开始发射了,10、9、8、7、6、5、4、3、2、1,发射)幼儿垂直把火箭举到头顶,然后绕地球飞行,再随自己的意愿飞到太阳或月亮的轨道飞行。

  8、活动延伸——科学实验游戏《火箭飞上天》。

教学反思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见过火箭,只是在电视、电脑上见过并了解过一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对火箭这一航天工具充满好奇,又向往了解;所以,在全国人民都在共同关注神八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航天喜讯时,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了本次教学活动。

  1、本次活动完全体现了孩子的主导地位,利用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和关注,由孩子和家长一起上网查阅收集相关信息,提供教学活动资料,制作活动教具,让孩子在说说、看看、玩玩的活动中懂得了许多火箭方面的知识。

  2、本次活动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减轻教学活动难度,孩子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过程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在活动结束后,我安排了延伸活动科学实验游戏《火箭飞上天》,来满足小朋友的认知需要。

  3、本次活动很好的营造孩子学习科学的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注重孩子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在组织本次活动之前,先组织认识太空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可能对本次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

7、大班科学教案《蚂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教师讲述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三、观察蚂蚁、认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 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2、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 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

  3、给蚂蚁归类 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 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8、大班科学教案《茶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品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茶叶的功效。

  2.通过观赏茶艺初步掌握茶具的名称,用途和摆放。

  3.享受自主设计茶具摆放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基本茶具、茶具摆放图片、泡茶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对茶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过喝茶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品茶与谈话,引起幼儿对茶叶的功效了解

  1.教师给幼儿喝茶,幼儿尝试说出茶叶的功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杯茶,请小朋友品尝一下自己桌上的茶,喝完请轻轻把杯子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并告诉老师你喝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提问幼儿从中喝到的味道,以及尝试让幼儿自主说出茶叶的功效。

  3:教师对于幼儿给出的答案给出补充和总结

  师:小朋友说的非常好,我们喝茶可以提神、助消化、提高免疫力、长高。还可以让我们的女生变的越来越漂亮,男生越来越帅气。

  (二)通过观看视频,认识茶具并且了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1:教师第一次播放视频,幼儿初步感知茶具的作用

  ⑴师:茶对我们身体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知道要泡出一杯这么香的茶,需要用什么来泡吗?

  ⑵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是茶具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茶艺老师用哪些茶具泡茶的?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⑶边播放视频,教师边解说

  2.教师第二次播放视频,幼儿能够说出茶具的名称和作用

  ⑴师:视频中的茶艺老师表演的非常的优美,小朋友们想再看一遍吗?在看视频的时候要听清茶具的名字?想一想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⑵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看到的茶具的名称和用途。

  3.教师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茶具的名称、用途及个别茶具的使用姿势,

  每介绍一个茶具就要相对应的介绍出这个茶具所相对应的使用姿势。(包括:随手泡、茶盒、紫砂壶、公道杯、茶杯、茶托、茶巾、茶道六君子、茶席和茶盘)

  (三)自主操作,学会摆放茶具

  1.自主设计茶具的摆放,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出示全部的茶具,幼儿挑选出摆放在茶盘里的茶具

  师:茶具家族里有许多的茶具宝宝,哪些是可以放在茶盘里面的,哪些是放在茶盘外面的?(出示PPT,让幼儿边说出茶具的名称边分类)

  (2)教师提出任务,幼儿自己尝试给茶具摆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和茶具宝宝交朋友了。小朋友在班级有自己的位置,那茶具宝宝在茶盘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一起给茶具宝宝在茶盘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吧!看看怎样摆放又美观又方便我们泡茶?它们很脆弱要轻拿轻放哦。

  (3)幼儿自主摆放茶具,教师进行指导。

  2.示范正确的摆放,进行统一指导

  (1)幼儿分享各自的摆放结果

  师:你的茶盘里摆放了哪些茶具宝宝?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个别幼儿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正确摆放的图片,提出要求:a:公道杯、紫砂壶的嘴都不能对着客人,b:紫砂壶不能被挡住;c:公道杯和紫砂杯是好朋友,它们要面对面靠得近一些;d:茶具不能摆放太分散

  师:根据要求小朋友再调整一下吧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摆放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瞧一瞧爸爸妈妈是怎么用茶具宝宝来泡的。

活动反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茶壶的作用是接水已经倒水,但他们对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清楚。在这节美术活动课中,以茶壶为题,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茶壶,知道他的组成以及作用。

  因为班级里有平时倒水的茶壶,我们就直接先观察班级的茶壶,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幼儿能够直接说出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壶嘴、壶盖、壶身、手柄组成的。以至于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大家掌握也很好。

  在示范点拨时,因为有实物,便直接拿实物写生,幼儿作画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在结束环节,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分析茶壶的外貌特征,装饰的图案是否完整,运用的色彩是否干净、漂亮。在创作方面可以转动纸张,换不同角度去想象。

  在作画时,我主要观察黄**小朋友,因为在这几次作画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不敢画,有时候明明是会画却不敢画有时还会哭,在跟他家长沟通过后,今天作画时,他已经能够下笔,并且主动告诉我他画了一个小巧的茶壶,但在借形想象时,他又不敢画而且默默的擦眼泪,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是由于爸爸外出开店,他很想念爸爸以至于自己不自信,不敢画。于是我便轻轻走到他身边跟他说,没关系,自己画出来的都是最棒的。他听了我的鼓励,便动手画了几笔,又说自己不会画了,我问他你把茶壶变了什么,他回答说不知道。在点评时,我还是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表扬了他的作品。让他知道自己画的都是最棒的。

9、大班科学教案《向日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对植物生长变化感兴趣。

  2、观察感知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特征,了解向日葵种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对身边的动植物感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

  2、物质准备:有关向日葵的视频3、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向日葵》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谜语: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像太阳,籽香又香。(谜底:向日葵)

  二、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图片(用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工艺品等)引导语:看看这些是什么?你见过吗?猜一猜这些食品和工艺品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引导幼儿观看有关向日葵的视频,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1、出示教育挂图《向日葵》,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和朝阳的特性。

  2、出示《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A、引导语: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B、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

  四、品尝用向日葵种子制作的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1、引导语:你们尝过葵花籽吗?好吃吗?

  2、幼儿与教师一起品尝用葵花子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

  3、讨论:向日葵种子做得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五、种植与记录引导语:春天到了,我们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大家一起来种一种,看看到底是不是按照我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大家要细致地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很棒的小小记录员。

  六、活动延伸:引导幼儿种植葵花籽。

活动反思:

  《向日葵》是主题《夏日总动员》中的一个活动,它是一个以欣赏为主的美术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欣赏油画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活动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反复推敲活动过程,最后决定以欣赏为主,绘画为辅来开展活动。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中,我主要从画家作品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这三方面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并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积累绘画的方法。活动开展的较为成功,孩子们思维活跃,勇于发言,尤其是用动作来表现画中的向日葵这一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10、大班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提问: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活动反思】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11、大班科学教案《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PPT、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选择区域: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是鱼吗?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乌龟是鱼的,请坐在A区;觉得不是的,请坐在B区。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不是鱼呢?(说说理由)--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四、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墨鱼是鱼吗?

  1、点击PPT,出示墨鱼,猜想:墨鱼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时又来了一只墨鱼(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鱼儿和非鱼儿都想墨鱼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哪支队伍呢?她究竟是鱼类还是非鱼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墨鱼的判断为"鱼类"、" 非鱼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鱼类"" 非鱼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鱼组 墨鱼会游,所以它是鱼类。

  非鱼组 墨鱼没有鳃和鳍,可是鱼是有鱼鳃和鱼鳍的,所以它不是鱼类。

  4、借助PPT,了解"墨鱼"的特征。

  辩论结束。

  师:墨鱼到底加入了鱼类还是非鱼类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墨鱼是怎么说的。

  五、《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蝙蝠是鸟类还是兽类。

  1、点击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场战争进行的真的很激烈,很难分出胜负,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动物(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鸟类和兽类都想蝙蝠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那只队伍呢?她究竟是鸟类还是兽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蝙蝠的判断为"鸟类"、" 兽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鸟类"" 兽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鸟类组 蝙蝠会飞,所以它是鸟类。

  兽类组 鸟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齿的,所以它不是鸟类是兽类。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活动反思:

  刚开始出示食物小鱼,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他们也开心的说:看,它在游。小朋友对于小动物还是非常喜爱的,也乐于参与其中。环节二请个别小朋友过来来尝试的时候也比较困难,最基础的方法,他们就是用手抓,而且整体秩序比较乱。接下重点部门观察小鱼时,让小朋友自己回答问题时比较困难,可能因为他们的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不是很足,主要老师引导告知的比较多,后来想想可以让他们先观看下科学的视频,再来回答。效果也许会好些,也加强小朋友的自主性。

12、大班科学教案《保护环境》含反思

设计思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幼儿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在设计活动时着重对烟尘、污水两个方面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烟尘会污染空气,能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2.引导幼儿能够关注周围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保护意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污染的环境对自然界的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清水、污水各一盆,香烟、房屋(幼儿用积木拼搭)

  2、录像:香烟弥漫的一间屋子、动物远离喧闹的城市、汽车的尾气和废气等。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实验活动——看录像——幼儿讨论——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快乐地游戏着,它们在草地上捉迷藏,在树林里开演唱会,玩得真高兴。忽然,附近的工厂里排出大量的黑烟,它们一个个都显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昏倒在地,小动物们纷纷逃离了森林,躲到别的地方去了。

  二、实验活动

  教师:“咦,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走,躲到别的地方去呢?”

  1、现在我们做两个实验。

  (1)出示一盆清水和污水,让幼儿从颜色、气味和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把两条小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污水中,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污水中的不同活动情况。

  (2)出示幼儿拼搭的房屋,用一个大的薄膜罩罩住它(封闭),然后在里面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过一会儿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会发现房屋周围都是烟雾。

  三、录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烟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知道它的危害。

  1、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注意大街上汽车驶过飞起的灰尘;车尾排出的烟尘、废气,以及香烟弥漫的房子;动物们远离城市等。

  2、提问:这些废气、烟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3、小结:动物和人需要清洁的空气。

  四、讨论活动:烟尘、废气会污染环境,怎样来预防这些危害。

  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小结:我们都需要清洁的空气,保持空气的清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五、延伸活动:《谁是环保好娃娃》

  小朋友请讲讲下列图中谁是保护环境的好娃娃,为什么?并给环境好娃娃画上一个五角星。

活动反思:

  《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平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不好。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到实际中去,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影响。还有在最后总结的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13、大班科学教案《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教学反思: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14、大班科学教案《冬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初浅的分类,统计知识。

  4.学习用折剪贴等方式合作开展美工活动。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2、难点: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活动准备

  1.大幅冬天背景图一张,有关动物,植物过冬的图片若干。

  2.音乐磁带.雪花头饰。

  3.分类统计表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4.小动物图片,白纸.彩笔.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戏<<大风和树叶>>和音乐表演<<雪花姑娘>>导入主题____冬天来了。

  2.请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冬天的感受(天气冷,手冻僵了......)。

  3.出示画面,激发幼儿寻找冬天的乐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冬天的主要特征,启发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较连贯描述观察的结果,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

  二、动物过冬办法多

  1.教师小结,导入下一环节:人很能干,能想出很多办法使自己暖暖和和地过冬,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

  2.听故事<<小松鼠找朋友>>,请幼儿讲述动物过冬的办法,并将相应的动物图片贴入背景图中,帮小动物安家。

  3.在幼儿观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动物过冬的办法(有换皮毛的.有冬眠的.有储存粮食的.有飞往南方的)强调动物有适应季节变化保护自己的能力。

  4.幼儿操作:按不同的过冬方式给图中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用表格统计。

  三、植物过冬有办法

  1.引导幼儿思考:人和动物都有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植物用什么方法过冬呢?

  2.通过看图片,观察实物知道树木有落叶树和常青树几种,了解他们的过冬方式。

  3.出示黄瓜西红柿,鲜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这些都是春夏的蔬菜.鲜花,为什么冬天也有呢?让幼儿了解大棚养殖,玻璃暖房种植,给树捆草绳等人们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

  四、美丽的雪景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留住冬天吗?(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停地轮换的)。

  2.讨论留住冬天的办法。

  3.分组活动(折剪雪花.画雪人,帮小动物安家)然后合作布置一幅美丽的冬景图,把冬天留在我们的教室里。

活动延伸

  五、暖和我们的身体

  带幼儿到户外做走跑跳等交替动作的游戏,使幼儿知道冬天的天气寒冷,多活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冬天带来的欢乐。孩子们对冬天感兴趣,非常急切的表现出自己的感受,老师也给孩子自由表现得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较好的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小百科: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

15、大班科学教案《光》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这一堂课我能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这堂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今后我会好好地改革我的教法,让我的科学课更精彩。

16、大班科学教案《灯泡》含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等。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及观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大班上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活动难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A)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B)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C)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A)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B)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C)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小兔家刚安好的电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7、大班科学教案《风》含反思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在幼儿园,常听到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特围绕"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

  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 "风车转转转"。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教学风这一课时我想,风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并不陌生,现在正好是春天,春风娃娃无时不在身边,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风娃娃的存在呢?所以,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与风玩耍,看一看飘扬的五星红旗、热电厂斜斜的烟柱、翻飞的小纸屑、舞动的柳条……这一设计,体现了语文既生活,生活既语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一定非在教室中学,生活处处皆语文。另外,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再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能一下开拓学生的思维,所以,孩子们说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风娃娃象魔术师,他一点,小草就绿了;风娃娃象姐姐的手,摸在脸上软软的、暖暖的;风娃娃象春姑娘的小弟弟…… 正因为孩子们对风有了亲身感受,有了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能很快把思维融入到课文文本中,做到了学生情感与文本合二为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更深的体会到了风娃娃的调皮与可爱。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寻找风娃娃”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让孩子们体会到小作家的快乐与满足。

  总之,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引导,学生想象丰富,感情充沛,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18、大班科学教案《弹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橡皮、积木、铅笔、袜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弹簧秤、游泳眼镜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初步感知弹性。

  (1)幼儿玩气球、海绵、松紧带,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玩耍,教师巡视,观察幼儿操作中的发现。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幼儿再次尝试,获取弹性的经验。

  (1)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不对它们用力时,一松开又会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引导幼儿归纳弹性物体的特点。

  (1)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这些东西,你们知道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

  (2)幼儿思考,自主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对它们用力时,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形,一松开,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弹性。

  4.幼儿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示弹性。

  5.联想实际,引导幼儿说说有弹性物体的用处。

  (1)刚才我们发现皮筋、海绵、气球它们都具有弹性,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有

  弹性的呢?

  (2)这些有弹性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丝床垫里有弹簧和海绵,坐着躺着觉得很舒服;弹簧秤小小的,携带很方便……。

  6.物体分类。

  幼儿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然后帮它们分分家,分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

  7.游戏:奇妙的口袋。

  幼儿到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放在老师手里不让大家看到,然后用动作告诉大家这个东西

  是有弹性的还是没有弹性的。

  8.小结活动:

  小朋友,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来告诉大家。

延伸活动:

  下了课,请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里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19、大班科学教案《磁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分层递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学的环节比较分明,教学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得当。操作材料充足,在活动中教师言语只是一般的引导性语言,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个别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不够大胆,模仿性强;有些幼儿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有磕磕碰碰的现象,虽然老师多次提醒,但还是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有时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今后,在教学活动中需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20、大班科学教案《礼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

  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小结:

  小朋友,其实礼物不需要有多么贵重,只要你用心去准备,用自己的本领去表达祝福,这就是送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21、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铅笔、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瓶子、硬纸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铅笔

  这是什么?它们可以干什么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今天我们要用铅笔和纸来玩一个游戏,用铅笔把这张纸顶起来。

  2.幼儿操作 :六个小朋友一组,自己去试一试。

  3.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用铅笔顶在纸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作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教师示范将纸剪去一个角,请幼儿猜测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泡棉大型积木,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两人或三人合作顶等。

  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平衡原理的运用。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加深对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探索物体平衡的秘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动分五步完成:首先,通过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找到纸的平衡点;其次,通过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会随着纸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再次,通过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接着,通过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物体神奇的平衡点,使物体保持平衡;最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扩展延伸,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本次活动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掌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22、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设计思路】

  探月卫星一次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深空探测“零”的突破。作为无数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嫦娥一号奔月之成功,不但预告了中国载人登月成功的前景、科学技术更为精湛高超的前景,也预告了祖国进一步富强昌盛的前景、中国人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前景。身为中国人举国上下为之欢呼和沸腾,孩子们身边随处可以扑捉到人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欢声笑语,报纸上、电视上、网上等等,来到幼儿园他们随时会将自己听到、看到‘嫦娥奔月’的新闻与老师、小伙伴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我便设计了《火箭升空》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延展的空间、交往沟通空间、表达体验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提问: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活动反思】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23、大班科学教案《静电》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中午,我带幼儿一起午睡,在脱衣服时有小朋友的叫声“啊,好疼”,问其原因,是因为在脱毛衣时,由于起了静电,所以感到疼痛,还有在玩滑滑梯时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与问题,我创设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现象, 特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知道物体摩擦后会起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2、 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

活动准备

  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一个框里各种的纸屑,如:小硬纸板块、碎皱纹纸屑,自作的小蝴蝶。每个幼儿一个自制的小章鱼

活动过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向幼儿介绍小筐里的各种材料及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 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做才能让小纸棒把小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 提问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样做的?(请做到的小朋友上台来掩饰一下,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再让大家试一试可以么?)

  4、 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

  总结: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纸屑

  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会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并知道小硬纸板吸不起来的原因。

  二、做一做:彩蝶飞舞

  1、教师将自制的小彩蝶发给幼儿,请幼儿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它飞起来呢?(幼儿操作、探索)

  2、幼儿上台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种方法会让蝴蝶飞舞的更好

  小结:当塑料笔或尺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彩蝶会飞起来了。

  三、魔术表演:小章鱼

  老师为小朋友请出“小章鱼”,然后为小朋友变魔术,猜一猜,为什么小章鱼会贴到身上呢?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小结:当小章鱼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章鱼就贴到身上一起跳舞了。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带着自己的小章鱼到科学角或校园里去,看看我们的章鱼还能吸到哪里去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4、大班科学教案《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

【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

  (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

  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

  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写卡片,写出自己知道的内容,把自己写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的网状图中,完成书中的网状图,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对粘贴自己写的卡片很感兴趣,每个人都很兴奋。之后,我进行了小结,整理了学生粘贴的有关水的知识,发现学生对水的特点了解不够,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到研究水的特点环节中来,进入探究环节--哪个口袋中是水。在这一环节中,我用了7个黑口袋,里面分别装了树叶、石头、木块、水、牛奶、醋精7种物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猜测、辨析哪个口袋里是水,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很高,对口袋里装的东西很好奇,还有特别喜欢猜这种方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小组同学讨论得很激烈,尤其是在猜水、牛奶和醋时,意见不太统一,最后才定下来,填写在记录单中。在小组汇报辨析结果时,我让学生不仅说出物体名称,还要说出辨析的依据,最后两组同学在水和牛奶、醋的猜测结果出现了分歧,用了摸和闻的方法。由于黑口袋里还有一个密封口袋,醋味也不太明显,另外,课前准备时,这些口袋都是放在一起的,其他口袋上也稍稍带有醋味,很难分辨。最后,我把黑口袋全部都打开了,让学生用眼睛看的方法,辨别出牛奶,因为它是白色的,而水和醋精是无色的。剩了两个无色物体,这个时候学生说用闻的方法就可以辨别哪个是醋精,哪个是水了。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终于揭开了谜底,恍然大悟。结果两个小组都没有完全猜对。都发出“唉”的声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学习热情,就像在游戏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析、推理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25、大班科学教案《叶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5、盆栽含羞草、猪笼草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介绍着自己的叶子,很兴奋。

  孩子们都能从自己和他人的叶子中得出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的结论。

  对于这种扩展知识,孩子是最喜欢的,他们觉得了解了很多秘密,懂得了很多。今后,我要多积累这种小知识,随时给孩子们解答。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围绕“四季畅想曲”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 但我认为我们年级组应该开展一个“秋天的田野”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来到了田野,一起去捡落叶、拾稻穗,谈谈田野里的变化等,我想,这样的活动更能让幼儿增长许多的知识并让幼儿学会观察身边的小事。而且通过秋游的活动,小朋友们还可以收集许多美丽的落叶,让小朋友发现叶子是黄的,也有的是红的,绿的。我们还可以把小朋友收集的落叶拿出来一一展示,开了个小小落叶展示会,孩子们通过观察知道了原来叶子也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对落叶会有更深一步的印象。

26、大班科学教案《复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平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小结: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小结: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来帮助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平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新课时,将画好的蝴蝶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些激动,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本领,都想跃跃欲试,然而真的放手让他们动手的时候,很容易忽视选定目标这一步,只顾着要进行复制粘贴,时不时会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复制菜单是灰色的??告诉他们之后,才恍然大悟。另外在课上要求他们复制三到四只蝴蝶,他们会每次都重复复制这一步骤,其实只需要操作复制一次粘贴多次就可以了,因为蝴蝶这个图片一直保存在粘贴板中!课上学了复制粘贴这个本领后,学生很容易骄傲,老师是及时压一下,提出更难的问题:能不能让蝴蝶翻个跟斗呢?这样留个疑问之后,很容易为下一课留下伏笔,同时也留给他们一个回家的

27、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28、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的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受到了严重污染,面临这一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净化空气以迫在眉睫,为了子孙后代能有个干净、清新的环境,我们应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好的空气的重要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更希望大人们能给孩子做个榜样。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习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4.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5.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来.源快思教.案网>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9、大班科学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0、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2、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3、培养观察,比较昆虫的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利用各种工具捕捉过昆虫,参观过昆虫馆。

  2、多媒体制作——昆虫小博士、昆虫小侦探图片数张或昆虫录像。

  活动重难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过程:

  一、唤起回忆。

  参观了昆虫馆,介绍看到的昆虫名称。

  二、学当昆虫小博士

  1、挑战一:看阴影猜猜我是谁?

  2、挑战二:躲起来猜猜我是谁?(出示昆虫局部明显特征)

  交流:天牛的触角是它们年龄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带刺的刀。瓢虫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虫是益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等。

  3、挑战三: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快速看图片,合上图片回忆有哪些昆虫?

  哪些昆虫躲在里面?

  再次打开图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种昆虫?

  4、挑战四:猜一猜什么昆虫会和它们在一起?

  出示花、雷鸣记号、灯泡,猜出蜜蜂、蝴蝶、萤火虫等昆虫。

  三、建造昆虫馆

  1、昆虫是个大家族,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名称,可是家族成员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从以上昆虫中归纳发现昆虫家族共同的特征,并一一贴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虫馆里来了许多虫子,有一些不是昆虫也混在里面,请小博士把它们找出来。

  (教师将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独角仙、蜗牛等都放进原来出示的昆虫中,请幼儿分别把不是昆虫的虫子找出来。)

  4、共同对照检查对错,说出理由,并向不是昆虫的朋友告别:“对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虫馆。”

  (例如:蜘蛛八条腿、蜗牛没有腿都不是昆虫,蜜蜂符合昆虫的特征要求,是昆虫。)

  5、虫馆开馆。播放录像,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活动反思: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不足之处:

  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少了点。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1、大班科学教案《火箭怎样升上太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2、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活动难点: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断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1个气球,每组1个装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1张。

  3、已学会画简单的火箭。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将装满气的气球松开口,气球向前飞去。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操作、观察,找出气球向前飞行的原理。

  幼儿讨论: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动起来了?

  教师指导幼儿小结:往后流动的气体形成气流,气体的反冲作用推动着气球往前飞。

  2、实验:小船是怎样前进的?

  操作方法:将小口瓶子装满水,盖好,然后把它装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盖,船就前进了。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实验,重点观察船运动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幼儿讨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物体是靠反作用运动的。

  3、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出示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说出什么办量推动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这么快?

  4、观察火箭结构与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运用实验发现进行合理判断。

  (1)教师指点火箭部分,逐一指导幼儿观察认识火箭顶舱,燃料箱,发动机和助推火箭。

  小结:火箭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顶舱装载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强大的发动机组成,旁边还有两个助推火箭。

  (2)引导幼儿观察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工作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

  提问: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烧?"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整个火箭是怎样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喷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结:火箭的燃料燃烧时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喷射,形成了强大气流,气流的反冲作用加上发动机的巨大力量就推动着火箭飞速前进,升入太空。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参观少儿科技馆,通过参观和工作人员的讲解肯定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励幼儿继续再学习、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32、大班科学教案《恐龙》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3、大班科学教案《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讲述桥梁的名称,感知桥的形状及组成,了解桥的发展史。

  2、通过阅读《幼儿用书》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初步感知桥梁的建筑结构,知道桥的作用。

  3、对桥梁感兴趣,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4、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调查表并收集一些桥的图片。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制作桥的发展史的PPT。

  活动过程:

  (一)、展示《桥》的调查表,引导幼儿说说各种各样的桥。

  1、幼儿与同伴交流

  教师:前几天老师发放了《各种各样的桥》的调查表,现在请你和好朋友说说你调查到了哪些桥?叫什么名字?这些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2、在集体中交流。

  师:现在谁来介绍你调查到的桥?

  (二)、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

  1、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带领幼儿逐页地观察画面,感知不同结构特点的桥梁。

  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1)、按建桥地点来分,可分成架在河面上的桥和架在陆地上的桥两类。

  (2)、按建桥材料来分,可分成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几类。

  (3)、按桥的形态来分,可分成桥中间有桥墩的和没桥墩的两类。

  2、向幼儿介绍中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桥?

  例如:伦敦桥、美国金门大桥、中国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日本明石海峡桥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各种各样的桥梁的用途。

  1、教师:我们知道了桥有各种各样的。他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为什么不是建在河流上,而是建在马路上?为什么有的桥很大、很长,有的桥却很小呢?

  2、幼儿开展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3、小结:桥梁的最初功用是用来跨越江河的。如今,除了架在江河上的桥以外,还有架在十字路口的立交桥、人行天桥。这些桥不仅保证了道路的安全畅通,而且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漂亮建筑。

  (四)引导幼儿观看PPT,了解桥的发展史。

  1、刚才,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设计师和工人有设计造出了各种现代桥梁,我们一起来看看桥是怎样发展的?

  2、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五)活动延伸

  如果你来设计一座桥的话,你想怎样设计?

  活动反思: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34、中班科学优秀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3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箭上天》反思

  设计意图我国的系列运载火箭上天和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发射举世瞩目,展示出科技的力量和科学的无穷奥秘。为了给幼儿从小埋下一颗爱科学、好探究的种子,我借此设计了本节活动。火箭怎么上天,这是一个很熟悉却又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们开展了本次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探究实验——体验成功——活动延伸——情感升华五个环节展开。充分让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在科学中探索,在操作中理解,在发现中学习。这既是科学领域目标中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又体现了新《纲要》精神——“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做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究发现能使火箭升空的方法。

  2.探索挤压瓶子力的大小、瓶子的大小和火箭升空的高低之间的关系。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体验火箭升空的神奇和成就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1.重点:在操作中发现挤压拍打瓶子能使火箭升空。

  2.难点:探索挤压瓶子的方式、力的大小等和火箭升空的高低有关。

  活动准备小瓶子、大瓶子、发射台、自制火箭、气球、火箭发射视频、火箭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尝试让火箭动起来。

  1.观看视频《神州十一号升空》,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见过火箭发射吗?那老师带你们去我国神舟十一号发射现场去看看吧!跟老师一起来倒计时:10.9.8.7..……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直冲上天,把神州十一号飞船成功送上太空。你们想不想也来发射火箭?

  2.教师出示自制纸工小火箭,幼儿自由探索。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火箭,试一试怎么样让小火箭动起来?

  3.请个别幼儿示范。

  师: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些方法能让火箭动起来?

  小结:原来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能够产生气流,气流能让火箭动起来。

  4.提高难度,继续尝试。

  师:如果不用手接触火箭,谁有办法让火箭飞起来?

  请个别幼儿示范不用手怎么让火箭动起来。

  二、探索瓶子让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师: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火箭和发射器(瓶子),将火箭放在发射器上,怎么让火箭向上飞?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让火箭向上飞起来。

  师幼交流:

  (1)说说让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2)提问:挤压(拍、捏等)瓶子为什么能让火箭向上飞起来?

  2.幼儿操作后,分享交流。

  3.幼儿第二次操作,出示图片让幼儿猜想那种方法火箭飞的更高?用捏,拍的方法再次体验。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用捏、拍等挤压的方法再次试一试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火箭向上飞的更高。

  4.幼儿第三次小组合作比赛,选用拍的方法尝试让火箭飞更高。

  (1)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拍瓶子,有的火箭飞得高,有的火箭飞得低?

  (2)幼儿对比探究。

  教师小结:用的力气大火箭飞得高,用的力气小火箭飞得低。

  三、小组比赛: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1.幼儿用大瓶子和小瓶子对比操作,幼儿自由讨论。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火箭飞的最高,看看你的小火箭有没有超过绳子。

  调整绳子高度,换成同样的大瓶子进行比赛,最高的为获胜。

  2.探讨原因,感知气流的作用。

  师:瓶子里使小火箭升空的神奇力量是什么?为什么大瓶子的火箭飞得更高?

  小结:瓶子大小不同,里面的空气多少不同;因为用的方法不同,使的劲大小不同。

  3.实验:瓶子吹气球

  再次验证瓶子大小跟空气多少的关系:大瓶子空气多气球吹的大,小瓶子空气少,气球吹的小。

  总结:大瓶子空气多,用的力气大,火箭就飞的更高。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的火箭都发射成功了,给棒棒的自己鼓鼓掌,我国成功的发射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等运载火箭,把卫星、宇航员、飞船都送到太空遨游,真了不起!火箭为什么要点火?怎么升空的呢?还有很多秘密等你们长大了去探究,相信你们将来都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你想给你的火箭起个什么名字呢?大家一起回去把小火箭装饰一下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巧妙运用雪碧饮料瓶和自制小火箭的结合,通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启发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运用各种感官和实际操作,探究让火箭上天的不同方法,以及火箭飞出高度跟瓶子大小、用力大小等之间的关系,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整个活动层层推进,清晰流畅,幼儿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愿意开动脑筋想办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对科学的兴趣。活动充分体现出科学活动的精髓内涵和培养目标,是对《指南》中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知识经验这一理念的成功践行。

3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恐龙》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活动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

  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

  2.教师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

  肉食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

  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

  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 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5.观察恐龙图片

  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活动延伸

  问题: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的是恐龙的生存本能,在讨论中也可以适时渗透恐龙食物链的知识,同时为理解恐龙的灭绝作一些经验铺垫。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7、新活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果沉浮》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看看都有那些水果,在想一想,猜一猜中,讨论水果在水中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2、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二、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

  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

  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

  (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教师: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回家后,如果爸爸妈妈买了其它的水果回来,你也试一试,把它们放到水里又会怎么样?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38、新活动大班科学教案《泥鳅》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在活动中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3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蚂蚁过冬》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40、大班科学教案《礼物》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对号入座》反思

  设计意图:

  帮助幼儿找出最快找到相应飞机座位的座位设计方式.

  活动目标:

  1.知道数字可以有不同的排序方式.

  2.能运用最节省时间的排序方式解决对号入座的问题.

  3.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数字可以有不同的排序方式。

  活动难点:能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排序方式解决乘客对号入座的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合作分工搭建飞机和玩乘坐飞机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乘坐飞机照片,座位图,统计表,机票图片,椅子,座位编号.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图片,引出问题

  ----师:(出示图片)昨天我们在玩乘飞机游戏时,有小朋友发现了新问题,谁还记得?

  -----请幼儿描述问题

  -----师: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谁有好办法?

  -----请幼儿描述自己想法

  2、用自己的方法给座位排号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对号入座呢?

  ----请幼儿说一说如何对号入座

  -----师:那我们如何给座位排号呢?

  -----(出示飞机座位图)我这里有一张飞机的座位图,可是上面没有座位号,现在请小朋友用你自己的方法为座位排号。

  -----为幼儿提供座位图,请幼儿排号。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给座位排号的。

  -----请不同方式的幼儿表达,并归纳记录幼儿的方法。

  3、分析比较客机上的排位方法

  ----师:(出示客机上的座位排序图):我们来看看航空公司是怎么给座位排号的呢?谁能说一说?(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飞机上的座位号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

  ----这些数字和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幼儿自由表达(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代表排,字母代表座位)

  ----教师出示机票(2-3张),请幼儿在飞机上找到相对应的座位,并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

  ----师:你们发现了航空公司用的是什么方法?(先找排再找座位)

  4、体验不同的排号方法

  -----师:有这么多种排号的方法,到底哪一种能帮助乘客更快的找到座位呢? 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

  -----选择三种按方法体验对号入座的游戏,请一名幼儿负责计时,并记录下时间

  5、对比发现最省时间的排号方式

  ------师:通过这张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发现最省时间的方式

  -----师:那大家现在知道航空公司为什么这么给飞机排号了吗?

  ----让幼儿自己总结出航空公司的排列方式是为了方便乘客。

  活动总结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航空公司用数字加字母的方式排列座位,原来是为了让乘客更快的找到座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