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身高比一比》反思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身高比一比》反思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身高比一比》反思

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身高比一比》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重点与难点

活动过程及指导策略: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一比》含反思

活动目标

  在互相比较的过程中,关注自己与他人身体的异同。

  初步了解尺和秤的使用方法,感知数字大小与高矮轻重的关系。

  快速积极思考,尝试使用各种方法获胜。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木制长桌子2张、PPT、称、尺子

活动过程

  (一)比较的游戏1.师: 我们今天来比赛,比比你们的身体,身体可以比什么?高和……?

  还能比什么?胖和……?或者可以说是重和……?

  你们已经把今天比赛的项目都猜出来了我们今天一共有四项比赛,分别是高矮重轻。

  (二)比赛规则:

  规则一,每一项比赛每一组只能派一名选手来参赛。

  规则二,比赛的选手必须是你们组里的人自己商量选举出来的,不是我选的,也不是他自己说的算的,是组里都同意的,明白了吗?就这两个比赛规则,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三)身体的比较

  1.出示ppt(高)比谁高师: 商量一下,看谁上来比高?你们商量一下!为什么派他?告诉我该怎么比高?

  (幼儿背靠背比高,选出最高者)

  2.谁能更高师:这样比没有什么意思,今天所有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赖皮。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比他更高?

  3.测量高度师: 请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谁获胜了。(出示卷尺)

  4.小结: 关于长短,尺子能告诉我们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5.出示ppt(矮)比谁更矮师: 这次商量一下比矮你们选谁,怎么样能变得比别更矮。给你们两分钟时间。

  (幼儿尝试并进行比赛)

  6.出示ppt(重)谁更重师: 该怎么比重呢?

  (第一遍尝试,幼儿站上去比赛)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重呢?

  (第二遍可以带上物品去称重)

  7.小结: 秤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具体有多重。

  8.谁更轻师: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在秤上"变轻"呢?

  9.小结: 可以使自己的重量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来让秤上的数字变小。

  (四)还能怎么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大小与高矮轻重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动物是天气预报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反常行为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2、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调查成果的快乐。

  3、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进行了动物是天气预报员的调查。

  2、动物反常行为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播放天气预报广播。

  2、这是什么?出示卡片"天气预报"。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天气的信息?(观察天气、动物;电视、报纸、电脑等)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知道天气情况,还能根据天空中云的变化、小动物们的特殊行为知道天气的变化。

  价值分析: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本环节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气象秘密的愿望。

  (二)小小天气预报员

  1、最近小朋友们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和伙伴们分享一下好不好?

  2、我发现你们调查了很多动物,有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今天我们就分成这三组把调查的结果汇总一下好吗?

  要求:分成三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一起汇总在统计表上,再与小组同伴互相交流你们的调查成果。

  3、幼儿分组汇总研究成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以小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每组请1位小朋友做代表来介绍一下你们这一组研究的结果。

  小结:原来气象员叔叔可以利用气象仪器测出气温的高低、风速的大小等天气情况,小动物们也可以用自己不同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小动物这种用自己的行为预告天气现象就叫物象天气预报。

  价值分析:请幼儿介绍自己研究的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天气情况的成果,以增加幼儿的成就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天气预报"我知道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象天气预报,那么接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竞赛好不好?

  2、要求: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必答题,每队成员轮流回答,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不得分;第二环节,抢答题,听到鼓声开始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

  3、统计哪个小组得分最多。

  小结:得分最多的小组说明你们已经了解了物象天气预报了,现在可以成为小小气象预报员,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象变化为别人预报天气了。

  价值分析:这个环节以竞赛游戏的形式,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巩固。

  (四)、活动延伸

  以后你们看到了动物的反常行为就可以推断出天气情况,做一个小小天气预报员,把天气预报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小朋友。

附录:能预报雨水的小动物

  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降临。俗话说:"蚂蚁成群,明天勿晴。""蚂蚁垒窝全天将雨,""蚂蚁挡道,大雨即到。蚂蚁搬家,大雨要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加多,蚁穴变潮,致使蚂蚁不能安居而离巢穴。

  蜻蜓低飞,不是风就是雨。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春夏季节,青蛙叫大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有大雨到。"蛤蟆为两栖动物。雨前气压低,水汽多,蛙类感觉呼吸不畅就哇哇大叫。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参与,积极发现。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扩大孩子视野,丰富了幼儿知识经验。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着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懂得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鱼宝宝生病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目前,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保护环境是我们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幼儿时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是从直观的画面、生动的介绍中得到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鱼宝宝在清水及污水中的不同场景演示,让幼儿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知识,知道如果乱扔垃圾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一些实际的做法,让幼儿明白怎样保护环境,促使其从小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鱼要生活在干净的水里,水被污染了,鱼就会生病或死亡,激发幼儿同情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体会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

  3.尝试给垃圾分类,懂得资源是有限的,应充分利用。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课件《鱼宝宝生病了》、垃圾图片若干、垃圾箱图片两张、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鱼宝宝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在河里、江里、湖里、海里)美丽的鱼宝宝在水里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观看课件一:体会鱼宝宝在清水里开心快乐的心情。

  提问: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看到鱼宝宝们在水里干什么的?(游来游去、吹泡泡、吃东西……)河水怎么样?(蓝蓝的、清清的,水象透明的一样很干净)。

  在这么干净的河水里,鱼宝宝们生活得怎么样?(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鱼宝宝们生活得这么幸福,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很幸福……)

  三、观看课件二:了解鱼宝宝在污水里的生活,体会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

  1.观看《污水中的鱼宝宝》,了解鱼宝宝在污水中的生活。

  师:突然有一天,水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提问:

  (1)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2)水变得怎么样?(越来越脏、越来越暗、海水被污染了……)(3)水被污染了,鱼宝宝怎么样?(很难受,很伤心、鱼宝宝们都哭了……)那河里的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表演《污水中的鱼宝宝》,体会鱼宝宝的痛苦,激发幼儿关心和同情小动物的感情。

  (1)看到生病或死亡的鱼宝宝,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2)如果你是鱼宝宝,这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想对人们说什么呢?

  我们来把自己当成鱼宝宝,在脏的海水里游一游,把你难受的样子和你想说的话告诉人们,好吗?(幼儿表演,有的哭,有的晕头转向,有的打喷嚏说"呛死我了""给我干净的水吧"有的说"我难受,快来救救我吧!"有的说"善良的人们,请你们不要把垃圾扔到海里,我会死的"有的说"可怜的人呀,你们害了我们,也会害了你们自己的!")

  3.加深幼儿对污水危害的认识,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1)被污染的水对鱼宝宝的伤害可真大呀。污水除了会危害鱼宝宝,还会危害什么呢?(脏的水到处流,人们就没有干净的水喝了;水脏了,人们就没有水用了;水脏了,生活在河水边的小动物就没有水喝了;植物也没有水喝了……)

  (2)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使河水不被污染呢?(不乱扔垃圾,不向河里扔东西)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告诉身边的人呢?(可以在河变边立一块牌子,在上面写上"请保护水资源";在河边放一个垃圾箱提醒人们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

  四、操作课件《垃圾》,学习垃圾分类方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些乱认垃圾的人在你们的帮助下一定会改正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垃圾回收后经过工人叔叔的再次加工又可以做成新的东西,我们却把它们扔掉了,太浪费了。于是工人叔叔就把垃圾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可回收垃圾,一种是不可回收垃圾。

  谁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就是回收后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做成新的东西的垃圾)那不可回收垃圾呢?(就是回收后不能进行二次加工的垃圾)你们知道下面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

  师小结:小朋友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发现了废纸、易拉罐、废玻璃、废塑料、一次性快餐盒回收后都是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做成新的东西的垃圾,所以都是"可回收垃圾"。而象剩饭剩菜、瓜果皮壳、动物的骨头呀,能不能进行二次加工呀?(不能)所以这些垃圾都是不可回收垃圾,要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将它们处理掉,要不然我们的环境就会受到污染。

  五、游戏:垃圾分类大比拼。

  师:现在如果让你们来投放垃圾,你们会不会投错?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垃圾分类大比拼",请你们把垃圾图片分类贴到垃圾箱上,我们一组一组的来贴,比比看哪一组贴的又快又好,好吗?(幼儿操作)六、结束:听音乐学鱼宝宝游出教室。

  师:我们学会了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箱,鱼宝宝们再也不怕他们的家被污染了。瞧,它们又开心地游水了,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鱼开心的样子!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量一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空气宝宝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是受传声筒启发发明的,感受传声的有趣。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继续探索传声筒的奥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纸杯传声筒、材质不同的管子(硬管、软的海绵管)、多媒体资源、探究结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声音体验馆”为主线,由玩纸杯电话导入活动,了解声音的传递。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纸杯电话时怎样让声音听得更清楚呢?

  2.两人一组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分享交流刚才听到的内容。

  3.教师简单小结: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这说明纸杯电话是可以传递声音的。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孩子们了解纸杯电话传递声音的秘密。

  二、通过玩不同材质的管子,引导孩子们探究声音的传递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管子的不同(颜色、软硬……)它能不能像纸杯电话那样传递声音?哪样的管子传递声音更清楚呢?让孩子们先讨论猜测。

  2.师:将你认为的结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两人一组用不同材质的管子去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4.分享交流探究结果,然后通过播放幻灯片了解软的海绵管能吸音的秘密。

  三、孩子们分成三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组装传声筒,了解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1.教师提问:看看这些管子能不能传递声音?把管子变得很长之后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管子里塞上棉花还能听到声音吗?如果把管子变成弯弯曲曲的还能听到声音吗?先引导孩子猜测结果。

  2.四人一组尝试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探究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3.分享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管子变长之后声音变小了。

  管子变弯曲了还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会拐弯。

  塞上棉花后声音变小了。

延伸活动:

  知道电话是根据传声筒发明的,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根据传声筒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吸管飞机》

【设计意图】

  飞行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它牵涉到力、气流、飞行器的构造等因素。在这次制作活动中,我们想通过纸、吸管等简单常见的材料,制作飞行器。看哪种飞行器能飞、飞得最远,并分析其原因。幼儿要想做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飞机要经过多次的制作--试飞--推测--修改,这有助于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自然地习得科学方法。

【活动目标】

  1、设计、制作吸管飞机,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影响飞机飞行的因素。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玩纸飞机,体会纸飞机滑翔的感觉。

  2、材料准备:吸管、大纸环(长18cm、宽2cm)、小纸环(长14cm,宽2cm)若干;剪刀、透明胶、双面胶、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飞机吗?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讨论。

  3.师:看来大家对飞机都有一些了解。今天,我就要请小朋友们自己做一架飞机。这里有吸管,大纸环、小纸环,用这些材料作一架什么样的飞机才能飞的很远呢,现在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吧!

  二、制作与试验

  1.幼儿尝试制作吸管飞机,教师了解幼儿制作情况。

  2.幼儿试验飞机性能,并尝试找出问题,改进设计。

  师指导:

  ①你的飞机是否能飞?飞得远吗?为什么?

  ②你的飞机怎样改进才会飞得更远呢?

  3.教师制作飞机,并与幼儿的飞机进行对比试验。

  师指导:

  ①为什么这架飞机飞得最远?

  ②你能用三个零件,制作一架飞得远的飞机吗?

  4.幼儿制作、试验新飞机。

  5.幼儿以图画的方式,记录制作方法、实验情况与实验结论。

  三、展示、分享经验

  1.幼儿展示飞机,分享实验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制作了什么样的飞机,它的飞行情况和你的发现。

  2.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师:这里有几架飞机都是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它们会飞得一样远吗?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请幼儿试验用一根吸管和二个纸环制作的各式飞机,了解纸环位置与飞机飞行速度的关系,并尝试分析原因。

1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索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 。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1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了解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粗细相同与不同的蜡烛多根,大小相同与不同的玻璃瓶数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昨天晚上老师家里停电了,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有手电筒,你们说如何才能让屋子里亮起来呢?

  让幼儿自由回答得出蜡烛可以照明。

  二、基本部分

  1.师:点燃的蜡烛不把他吹灭,他会怎么样呢?

  幼:蜡烛会一直燃烧。

  师: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2.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上面罩一个玻璃瓶,观察其现象,再点燃一支蜡烛放旁边进行对比。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蜡烛燃烧的作用。

  结论:罩玻璃瓶的蜡烛会熄灭,另一只继续燃烧。

  3.实验二:点燃两只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杯,观察结果。

  结果:小瓶里的蜡烛先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灭。

  小结: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灭。

  4.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蜡烛,并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观察结果。

  结果:粗的蜡烛先灭了。

  小结:粗蜡烛用掉的空气多,所以先熄灭了。

  三、总结

  空气对蜡烛有助燃作用。

  延伸:如果点燃两个粗细长短都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索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1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滚进球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易拉罐、纸杯、塑料杯等物体,知道形状不同滚球路线也不同。

  2.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的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薯片桶、纸筒、纸杯、塑料杯、八宝粥筒、斜坡、球门等若干。

  2.彩线绳、双面胶、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将其分类。

  2.出示薯片桶、塑料杯等不同的材料,初次探索它们滚动的路线。

  3.教师出示斜坡,球门,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的滚动路线。

  教师小结:有的物体能滚进球门,有的滚不进去,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路线不同,两头一样粗的能直线滚动,而一头粗一头细的则会拐弯。

  二、再次探索,发现不同的滚动方向。

  1.提问: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它是向哪边拐弯的呢?

  2.幼儿再次探索,关注物体向哪个方向拐弯。

  小结: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总是朝向细的一端拐弯,这种滚动路线叫弧线滚动。

  三、三次探索,尝试让物体的弧线滚动变为直线滚动。

  1.提问:小朋友怎样让纸杯、塑料杯不拐弯,直接就回家呢?

  2.出示彩线绳、双面胶等材料,请幼儿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展示幼儿成功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讨论,分享探索经验。

  小结:只有让物体两端变得一样粗细才能滚进球门。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平时在家,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那他们的滚动路线一样吗?请你们回去后把他们也找出来玩一玩,试一试,然后把他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和给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1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秘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动物尾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1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心里喜爱的大树》

  设计思路:

  我心里的一棵大树,它枝繁叶茂、它魁梧高大,它保护我的健康成长,我心里喜欢的大树啊!请你将这个世界都遮罩在你的怀抱下!让人在你的怀抱下健康、开心的生活。为人类抵挡寒风、尘埃。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大树在地球上的作用,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从小养成很好的环保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会做观察记录。

  2、复习12以内的点数。

  3、认读树名。

  4、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5、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活动准备:

  1、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2、课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

  3、彩笔、图画纸、铅笔。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上到下,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践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活动室展区展览。

  7、让幼儿说出树木的本领(平衡生态、净化空气、阻隔噪音等作用)。

  8、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9、引导幼儿合理、大胆想设,并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会怎么样?

  小结:人类离不开树木,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假如没有树木,空气污染会更厉害;假如没有树木,沙尘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假如没有树木,就会有泥石流把房子冲垮......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观看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多媒体录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迫切性。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还未达到本质上的认识。爱护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小事做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

  活动过程:

  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

  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

  四、总结"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这样的魔法,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魔法,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凸面镜做成的呢?哪些东西是用凹面镜做成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种子宝宝有办法》含反思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畅想"中"好吃的种子"生成的子活动。开展本主题活动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野枸杞,飘飞的蒲公英……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枸杞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吗?""明年它们会在长出来吗?"……可见幼儿对种子传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宝宝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活动预设: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发现,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引导幼儿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为幼儿提供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设计思路: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苍耳的传播方式--莲子的传播方式--经验升华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歌曲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二、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3、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三、苍耳的传播方式

  1、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2、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3、苍耳的传播: 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四、莲子的传播方式

  1、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2、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1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制作风车,提高动手能力。

  2.在教师解剖范例的情况下,探索了解风车的制作方法。

  3.在制作的过程中,积累操作经验,尝试有目的地解决困难。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风车范例、卡纸、剪刀、双面胶、吸管。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你想做一个风车么?

  做一个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呢?

  2.解析风车,探索风车的制作过程。

  教师将完整的风车挂在黑板上,(banzhuren)一步一步地解剖,并让幼儿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将风车完整的解剖后,幼儿自己探索制作过程。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风车,制作风车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教师可以适当干预。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1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颜色对对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涂有红、黄、蓝颜色的小手掌;魔术箱;红、黄、蓝颜色的水: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一碰》,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1.幼儿随音乐《碰一碰》进入活动室。

  师:咦,小朋友,你们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颜色?(红色、黄色、蓝色)

  请幼儿自由回答并提问。如:你在哪里见过红颜色的东西?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有颜色的东西。(以此形式再提问黄色、蓝色)

  2.开始游戏

  请小朋友随音乐《碰一碰》找一个跟自己手掌颜色不一样的好朋友来碰一碰,并提问:“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颜色有什么变化?(变色了)。让小朋友随音乐再找一个跟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二、魔术表演,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今天,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游戏,还给小朋友准备了神奇的魔术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术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呢?

  教师准备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每个瓶子里插上两根带有开关的塑料管。音乐响起,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表演完后提问幼儿:“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鱼缸里了、不见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说是流到鱼缸里去的。瓶子里装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的水,为什么鱼缸里却没有红色、黄色、蓝色的水呢?鱼缸里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过程让幼儿各抒己见。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吧。(教师拉开帘子)哦,原来水是顺着管子流到下面鱼缸里去的,看一看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能说出:红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橙色,红色碰上蓝色就会变出紫色,蓝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绿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两种颜色配色后神奇的变化

  “刚才这个魔术不仅老师能变出来,小朋友也可以变出来,小魔术师们,你们试试吧!”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种颜色,请小朋友找一个相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的身上,记住它就是瓶子里现在水的颜色。(banzhuren.cn)还有的颜色藏在瓶盖里,请小朋友找一个跟自己瓶子里颜色不一样的瓶盖盖上去,拧拧紧。

  此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红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蓝色标志的瓶盖;第二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黄颜色的水,并配有蓝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第三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蓝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

  小朋友,快到老师这里来!我们的魔术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变魔术要有神奇的咒语呀,跟老师一起念咒语吧:“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里的水,让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小魔术师们快看,你手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通过提问,巩固哪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分别会变成橙、紫、绿三种颜色。

  四、幼儿喷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魔术师们可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大树、小草)大树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以同样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颜料来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儿进行喷色活动,体验颜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

  颜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有颜色的东西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2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石墨》含反思

  【活动背景】

  我们xx县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天然草场、广阔湿地,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境内有金属、非金属矿产39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黄金、石墨、蛇纹岩、硅石、石英石、菱镁、腐植酸等十余种,矿体品位高、赋存好、储量大,尤其是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已被国家列入大型石墨开发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已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在园本课程活动中,我选择了认识石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探索中了解的自然资源——石墨。在活动中,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为线索,通过看、摸、画来认识石墨是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通过课件、视频让幼儿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孩子们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知道石墨是我们家乡特有的矿产。

  2、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以及用途。

  【活动准备】

  石墨、石墨粉、地图、视频、奥特曼头饰、水墨画、墨汁、湿巾若干、宣纸一大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来我们家乡萝北县寻找宝藏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是谁呀?(课件:奥特曼)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

  奥特曼: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来是想请小朋友帮我寻找宝藏的,你们愿意吗?(愿意)[奥特曼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所以我以帮助他寻找宝藏为线索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寻找宝藏,认识石墨。

  1、奥特曼给了我一张“藏宝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萝北地图)这是我们的家乡萝北,我们萝北虽然不大但是她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再看离萝北不远有红色气球的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看这个地方叫什么?“云山”我们找到这个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通过看“藏宝”图让幼儿知道石墨矿在我们家乡的云山林场]

  2、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看过藏宝图了,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找宝藏呀?(云山)我们出发吧。[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云山的记忆]

  3、在班级墙上贴有“云山”的地方找到宝藏,(四个装有石墨的箱子)带着找到的宝藏回家吧!(幼儿回座位,分组活动)[幼儿到有云山字样的地方寻找“宝藏”]

  4、打开宝箱看一看里面的宝藏是什么?[幼儿分组观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回答,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用手摸一摸宝物什么感觉?是坚硬的还是软软的?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幼儿自由回答)[幼儿直观的去感受石墨是坚硬的,石墨是机器开采的所以幼儿摸到的有粗糙的、也有光滑的]

  6、你摸宝物手上有什么变化?(幼儿手变黑灰色)

  7、你拿着石头在纸上画一画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石墨在纸上会画出印记)

  8、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石头?(幼儿自由回答)

  9、师:小朋友说出这么多种石头,下面还是请奥特曼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吧!

  10、奥特曼:今天我们在云山找到的这种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叫石墨。虽然用手摸起来很粗糙但是它的质地还是很软的,在纸上可以画出印记来。

  11、教师提问:

  (1)这种石头叫什么?

  (2)石墨什么颜色?[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石墨的认识]

  12、石墨的形成:

  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形成的。以煤层或含碳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最常见。(快思 www.banzhuren.cn)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也有石墨产出,这是由于石灰岩分解出二氧化碳又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幼儿了解石墨的形成)

  教师小结:我们萝北的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现在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三、石墨的用途

  1、出示加工了的石墨粉,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观察。(分组讨论)

  2、这是加工了的石墨,请你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手怎么样了?[通过看、摸认识加工的石墨]

  3、加工了的石墨可以用来干什么哪?我们一起看看吧!

  4、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石墨的用途。[通过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5、教师提问:石墨可以用来做什么?

  (a)石墨坩埚(冶金、铸造、机械、化工使用)

  (b)电池的电极棒

  (c)铅笔铅

  6、出示电池的电极棒、铅笔铅,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7、小朋友在生活中你用过这些物品吗?你用它来做什么?

  8、出示水墨画,幼儿欣赏。

  师:看这幅画美吗?(出示水墨画)你知道这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吗?(幼儿自由讨论)

  我来告诉大家,是用这个黑色的液体画的,这个黑色的液体叫做墨汁。(出示墨汁)在墨汁里含有石墨的成分。[让幼儿了解石墨还可以用作颜料]

  四、石墨的危害。

  石墨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多,但是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出示图片)

  a、石墨粉尘污染的小麦;

  b、加工石墨排放的污水;

  c、石墨工人;

  d、污染不生长的植物。[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石墨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结束部分。

  我准备了一张大画纸,我们一起用墨汁做一幅画送给奥特曼好吗?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科学认识石墨,知道萝北有丰富的石墨矿藏,活动中我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找到宝藏后让幼儿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来发现石墨的基本特征,在此环节上幼儿说的比较少,应多让幼儿说看、摸、画后的对石墨的认识。在学习石墨用途时,我给幼儿观看了一段视频,让幼儿回答你见过哪些石墨制作的物品,幼儿多数直说出了铅笔,其实电池的电击棒也是长用的,只有一个幼儿说出了电池的可以放在玩具里,玩具可以动起来。在看完视频后幼儿回答问题时我出示电池和铅笔的实物来让幼儿说一说就加深了幼儿对石墨用途的记忆了。在活动中我还存在着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2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6的组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组成,学习书写数字6。

  2.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以及数的互换、互补规律。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片:双色卡片每人6张,数字卡片1~6每人2套,分合号1个。

  2.笔、田字格本。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复习3~5的组成和加减。

  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根据画面的不同特征说出3~5的组成和加减。

  2.学习6的组成。

  (1)请幼儿撒双色卡片,根据卡片落下后的颜色,用数字卡摆出6的分合式。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www.banzhuren.cn)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读出6的分合式,如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

  3.引导幼儿根据互补、互换规律找出6的分合式。

  (1)引出问题:分合式排列这么乱,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人看清楚并且不遗漏分合式。

  (2)幼儿根据很办上写出的分合式,交流找出全部分合式的办法。

  (3)小结:分合式左右两边的数互换位置,可以得到两种分合法,这就是数的互换规律。如

  6

  ╱ ╲

  1 5

  5 1

  分合式左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右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这就是数的互补规律。如

  6

  ╱ ╲

  1 5

  2 4

  3 3

  4 2

  5 1

  4.游戏:找朋友。每人自选一个数字卡片举在胸前。教师拍手,幼儿自由走动;当教师拍手停下时,两个幼儿抱在一起,要求两人的数字合起来是6。教师当裁判,验证时请幼儿快速说出分合式。

  5.学习正确书写数字6。

  要求:用田字格本书写数字时1~9占左边格。

  “6”像哨子。从上线偏右一点起向下方画一个弧形,碰左线、底线,向右碰右线画成一个小圆,小圆上面超过中线。

  请幼儿书写数字6。

  课后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2、大班语言优秀教案《非常比一比》含反思

  活动背景:

  大班的孩子对于文字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我班的大部分孩子识字量较高。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意在让幼儿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与强化,通过这样的相互带动和影响,以此增强孩子的识字愿望,在活动中主动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汉字。

  《幸运52》是近期热播的电视节目,小朋友们经常收看,喜欢各种激荡脑力的挑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模仿节目的形式,每一关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了生活化、多样化、层次性,逐步增加难度,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感受团队合作的成就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满足与成功。

  活动目的:

  1、学习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汉字。

  2、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常见的汉字,增强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队伍名称的招牌、汉字卡片、象形文字的图片、奖品、娃娃等。

  活动过程:

  (一)师生喊口号,进入主题:

  1、 非常比一比,快乐在一起!耶!

  ——通过口号调动幼儿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比赛的欲望。

  2、 “现场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期非常比一比节目。我是主持人快乐,今天我们要来一场关于汉字的比赛。”在比赛的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幸运大抽奖,看谁能把大奖带回家。

  ——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将幼儿带入电视节目的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 依次介绍三队成员和小组长,并喊口号互相加油。

  ——“主持人”向“观众”和其他队员介绍每个参赛队伍的名称,以及他们的小组长。并让每个队伍分别喊出自己的口号互相加油打劲。“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队伍的名称、小组长以及口号都由他们事先商量拟订。通过喊口号调动他们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出题,由幼儿回答。

  宣布规则:由我出题,有抢答题和必答题,答对后小组长可以拿一个娃娃放在桌上,最后娃娃最多的队伍获胜。

  ——为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幼儿主动遵守游戏规则。

  第一关:谁是我的好朋友。

  玩法:每组的黑板上贴有8张汉字卡片,每组请一幼儿,在相同时间内把他的“好朋友”(相同的汉字)找出来,看谁找的最快。

  ——第一关为难度最低的一关,教师有意请识字比较少的孩子参

  加,在寻找对应汉字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结束这一关的比赛时,可以和全体幼儿共同进行检验,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逐一把汉字读出来。此时边和幼儿一起进行统计,让小组长上来记录他们的结果,书写在黑板上,比较出最后的获胜队伍。

  ——在孩子的操作中,其他队员和观众可以通过“加油”或喊口号的形式进行互相打气。在“主持人”宣布得分队伍时,也可以引导幼儿用“耶”、“太棒了”或喊自己队伍的口号来调动孩子的激情,不断的给予幼儿鼓励。每一关如是。

  ——计时可以让其他幼儿帮助倒数,在倒数中提高幼儿计算方面的能力。每一关如是。

  第二关:奇妙的象形字。

  玩法:每组抽出一张象形文字卡,并在小组内讨论,最后找出相对应的简化字。

  (帮助幼儿分析每个汉字不同的演变过程,了解每个汉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互相学习。

  ——可以让幼儿说说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三关:汉字DIY。

  玩法:提供塑料卡片,每组请一幼儿在板上摆出相同的一个汉字,谁最快谁获胜。

  ——这一关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幼儿注意观察,合理运用长短不同的塑料卡

  片,摆出正确的汉字。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最好请识字比较多的孩子参加。

  第四关:汉字大比拼

  玩法:提供拆分后的字卡,在相同时间内比赛哪组组合成的汉字最多。

  ——这一关难度比较大,需要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合作,有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有益于幼儿增强识字量。

  第五关:给汉字找家。

  玩法:师逐一出示汉字卡片,引导幼儿熟悉汉字,如门、窗、桌等。

  每组幼儿轮流给字找家,把字贴在班上相应的位置上,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获胜。

  ——先让幼儿说出全部字卡上的汉字,让幼儿学会运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当幼儿贴错时,可以请其他幼儿帮助纠正。

  (三)颁奖仪式及小结。

  师:为什么*组小朋友能获得胜利呢?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就能获得成功。

  ——通过小结让幼儿回顾刚才大家团结、齐心奋斗的成就感。

  (四)幸运大抽奖。

  玩法:事先为每名幼儿准备一张对奖卷(奖券上写着汉字),请客人老师上来为幼儿抽奖,对应抽出的文字就可以知道自己得到了几等奖。对奖后老师立刻给幼儿颁奖。

  ——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把客人老师也邀请到活动中,增加师幼之间的互动,让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孩子的喜悦。在对奖的过程中,让幼儿自然地认识更多的汉字。

  活动反思:

  该活动能围绕幼儿的兴趣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并且活动的设

  计能整和计算、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具有时代感,结合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内容的设计也能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非常活跃,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激情,让幼儿的游戏中自然的认识和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汉字,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当孩子出现争议时应能让幼儿说明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给予的正确答案。

  2、当孩子错误时,应有机会让他们改正,可以问:“确定吗?”

  3、可以在适当增加难度,使用词语连接等游戏。在抽奖时可以让幼儿进行组词,让其他幼儿也有得到奖品的机会。

  4、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如在第五关“给汉字找家”中,出现不认识的汉字时可以有意引导幼儿去请教同伴。

  5、游戏竟猜时可以配上音乐使比赛更激烈。

2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光和影子》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幼儿分别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察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画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点,两人一组互相帮忙,把地上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个不同时期,自己的三个影子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变?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效果评析]

  为了让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关系。

  另外,在活动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掌握过多的知识,而是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

  活动反思:

  1、本活动幼儿非常喜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吸引幼儿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容易掌握知识,不仅获得的印象深刻牢固,还能引起幼儿对光的极大兴趣。

  3、将观察和实验结合教学,引导幼儿的观察,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的乐趣。

  4、还有幼儿自己动手做“手影”“踩影子”游戏,吸引幼儿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幼儿的体验,保持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齿轮转转转》

  【活动设计】

  《纲要》对于科学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我们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后,顿时对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齿轮为什么会转”这个话题,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说法。但齿轮并不是随便就能触手可及,也并不是随处直观可见的。在现实生活动中,孩子们只是知道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对齿轮为什么会这样动,他们是无法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

  于是我将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齿轮”作为这节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创设及利用Algodoo软件,让幼儿对齿轮的转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时发生的变化。

  2、乐于探究,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用:PPT一套、记录表、实验软件一套、触摸式电视机。

  幼儿操作用:建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问题——激发幼儿对齿轮的兴趣。

  1、出示机器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观看机器人画画的视频。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吗?

  小结: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的变化。

  1、教师展示多媒体教具,并记录。

  重点提问:这里几组齿轮?他们都一样吗?

  小结:

  (1)第一组是2个大小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

  (2)第二组是2个一样大小的齿轮,中间还有一个小齿轮,他们3个齿轮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组齿轮的的大小都不一样。

  2、幼儿操作多媒体教具,分别验证3组齿轮转动的变化。

  重点提问:这3组齿轮转起来会怎么样呢?

  小结:

  (1)原来2个相同大小的齿轮转得一样快,但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

  (2)小齿轮带着大齿轮转动,2个大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

  (3)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小齿轮转的快,大齿轮转的慢。

  三、探索构建,实物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齿轮的变化。

  1、幼儿尝试搭建,教师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作品,解决齿轮搭建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游戏中,利用齿轮搭建不同的机器人。

  活动反思:

  优点:

  1、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维持幼儿的兴趣。

  (1)软件上的调整

  利用新颖的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节来取代原有的多媒体软件,通过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体验齿轮转动的变化及直观触碰的乐趣,使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积累有关齿轮转动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时利用Algodoo软件在齿轮上加了追踪器,帮助幼儿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一些有关齿轮转动的小秘密,为后面实物操作验证环节积累了相关经验。

  (2)课件上的调整

  原本是由时钟引出齿轮,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时钟似懂非懂,由时钟的原理展开活动对孩子的理解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时钟中的齿轮”调整为“机器人中的齿轮。”机器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机械物,所以我从电影《雨果》中,截取了齿轮带动手臂写字的视频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3)材料上的调整

  原本为了与第一环节的“时钟”相呼应,设想将“猫头鹰”改为“时钟”,但根据幼儿平时在电子书包游戏中,对于“时钟”这一齿轮游戏的兴趣并不高,且考虑到要让幼儿在理解齿轮“咬合”的情况下脱离图纸搭建,有些难度。故将“时钟引出齿轮”调整为“机器人引出齿轮”,将最后搭建“猫头鹰的眼睛”调整为搭建“机器人的眼睛”。

  由于此活动主要围绕“齿轮”,故在设计最后搭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将机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动中主要就围绕齿轮展开操作。若机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儿进行搭建,可能活动效果会更好,幼儿也会更有兴趣。

  (4)幼儿良好科学操作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平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养成“用什么、拿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由于小零件比较多,一开始教师将提供给每组幼儿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用错零件,将别人的零件用完,导致他人无法完成搭建。故教师将材料按照每位幼儿的需要分入一个框中,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框中去寻找搭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于幼儿的自我创造。

  2、目标的定位。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与触摸式电视机及Algodoo软件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成功的发现了齿轮转动的秘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3、注重活动的科学性。

  (1)语言的科学性

  此类科学活动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以确保传递给幼儿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如何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是教师设计活动时重点思考的方面,如:对于机器人会动的原理最终确定为“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又如:对于三组齿轮转动时的变化进行小结时的用词等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

  (2)教师的回应。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并对于说的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达,可以维持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信心。

  不足和建议:

  1、活动的科学素养性有待提高。

  幼儿实物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科探性还不够强。若将活动过程做以下调整: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利用软件,引出问题——实物操作,验证问题——欣赏视频,拓展经验。由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展开探索,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研究的积极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学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也会更有趣,更能体现孩子们的自主发现。

  2、教师的回应有待加强。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应抓住重点,如:教师提问“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呢?”幼:“因为有齿轮在动,还要上发条。”此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同时,可以赞扬幼儿说到了2个点“齿轮、发条。”当在幼儿说到“齿轮碰在一起在动”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及时引出科学性的词——“咬合”,让幼儿对齿轮的了解更具有科学性。

2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4、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5、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6、好玩的章鱼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像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26、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含反思

  一、设计意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家是常见到家中的电器。为了提升幼儿的爱科学的兴趣,学习一些小常识特授此课。

  二、活动目标

  1、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使幼儿学会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家询问爸妈,自己家中的电器的名称、用途、用法、注意事项。

  2、活动材料:教材想一想 说一说

  四、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加油家用电器吗?都有哪些电器?(让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家有哪些家用电器。)

  2、结合教材,教师归纳小结:小朋友们家中都有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

  (二)指导与启发:

  1、结合幼儿在家中爸妈出得到的信息。提问:你把喜欢那些电器?你妈呢?你呢?(充分让幼儿们相互交流,然后让几幼儿说一说)教师的引导下

  2、在,让幼儿充分讨论: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用途、用法,以及给全家带来的好处。

  3、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说明使用这些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用电小常识、爱惜保护家电、以渗透安全保护意识、节约用电)

  4、让幼儿打开书,认识教材中的电器。然后指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爱惜保护家用电器)

  五、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幼儿们对家电的有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幼儿们发言热烈、竞相参与。子教学内容若带领孩子们参观实物。教师边教学边结合实际效果就会更令人满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大小与高矮轻重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2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会悬空的纸盒娃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重难点)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纸盒娃娃、辅助材料:铁块、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纸盒娃娃要表演的节目叫《悬空》。我们看它会不会成功,(教师操作)

  师:啊,成功了。老师的纸盒娃娃成功了,(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成功呢?找个纸盒娃娃表演一下。

  二、幼儿探索,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

  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

  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三、幼儿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

  3、交流: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四、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记录

  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在第三次探索中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比一比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提问“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悬空的程度会不一样”充分调动幼儿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出的猜测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当孩子探究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尝试各种材料,并细致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有较好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记录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活动中我以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会悬空的不一样多呢?”探讨式提问“你们觉得哪些谁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进展式提问“这边都记录好了,那这一格中应该怎样记录呢?”,通过这一些列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2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设计】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29、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一分钟》反思

  设计意图

  时间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一分钟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 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3.知道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验一分钟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活动难点: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生活经验,简单记录总数量的经验。

  2. 物质材料准备: PPT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时钟1个、电池1个、时钟表图1张、黑板1个、音响、大夹子4个、6种记录表记录表共38张、蓝色水彩笔7支、记号笔7支、剪刀7把、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龙眼、毛巾、面团6份、大红豆、筷子6双、爱心涂色表6份、剪图形6份,盘子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经验交流.

  手指游戏《包子和卷子》导入幼儿的时间观念。

  导语:刚才的手指游戏你们知道用了多长时间吗?

  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大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小结: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让小朋友感受一分钟吧。

  二、生活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导语:时钟可以告诉小朋友,一分钟有多长。老师请出走动时钟,幼儿观察钟面的针走动,体验一分钟。

  提问1: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在转动一圈呢?(秒针)

  提问2:秒针怎么走能告诉小朋友一分钟到了呢?

  现在我们跟着秒针走一圈(60小格),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

  小结:秒针走了钟面一圈(60小格),就是一分钟。

  导语:(教师出示时钟图)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利用分针来体验一分钟。

  提问:分针怎么走表示一分钟到了呢?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一分钟到了。

  解析: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60小格),表示一分钟;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

  在此感知一分钟音乐游戏(三只小熊),在这一分钟里,充分让小朋友和音乐做游戏,充分感知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导语: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点钞机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跑车大约能跑1200米;

  一分钟主持人能说800个字;

  一分钟小朋友能跑200米,从幼儿园彩虹跑道起点跑至终点,刚好200米;

  一分钟人能包60个饺子;

  足球队员抓住最后一分钟进球了,赢得了足球比赛。

  3.实践操作:我们小朋友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导语:大人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一分钟,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提问1: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规则:(1)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表格前面写上属于你的图标,表格后面写上你的总数量,配课老师监督幼儿填表。

  (2)体验规则的主导体是一分钟MP4。

  (3)MP4开始想起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由小组的最后一名完成的小朋友把表格交到老师处交流汇总,坐回自己的位置,教师对记录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A.请看一下剥龙眼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剥多少颗龙眼?

  B. 请看一下搓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搓多少颗圆子?

  C. 请看一下整理毛巾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整理多少条毛巾?

  D.请看一下夹豆子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夹了多少颗豆子?

  E. 请看一下剪图形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剪了多少个图形?

  F.请看一下爱心涂色的小朋友,在一分钟里最多涂了多少颗爱心?

  提问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每组的结果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提问2:最多的数量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

  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是每组的数量不一样。

  解析:同样是一分钟,每组操作的材料不同,数量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数量结果也不同。

  4.分享交流。

  导语:小朋友请看这张“搓圆子”游戏活动记录表,同一组队员的统计数量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最高的数量和最少的相差这么大呢?(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熟练程度不一样,有快有慢,有些时间浪费掉了,所以数量不一样。

  解析:重点讨论前后两次不同的游戏结果,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时间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懂得做事情要专心、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我们小朋友以后做事情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5.课程游戏化.

  挑战一分钟游戏:《金鸡独立》

  导语:小朋友敢不敢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规则:一个脚站立着,保持一分钟身体平衡。

  导语:敢不敢向自己发起挑战一分钟游戏?

  鼓励幼儿回家后于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分钟”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三、活动延伸,如何珍惜时间。

  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1.警察叔叔就溺水的人,早去一分钟这个人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与时间争分夺秒。

  2.医生与护士工作中在奔跑,争取每一分钟抢救病人,早一分钟存活就多一点希望,晚一分钟就会抢救生命无效。

  3.地震灾害,救援官兵抢救受灾人们,早去一分钟多一点有生存的希望;如果迟去一分钟,灾情更严重。

  4.火灾,早去一分钟,早点灭火,减轻灾难;迟去一分钟,大火会越来越大,财产人身安全更危险。

  导语:对于刚才的灾难,一分钟重要吗?

  提问:你会怎样珍惜时间?你如何在早晨的时间里珍惜时间?

  小结: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学的时间要抓紧,不要拖拉时间,珍惜每一分钟,不浪费每一分钟。相信你们都是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30、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反思《落下来》

  通过幼儿的观察和操作,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更多幼儿园教案和公开课网课,上课教学视频,应彩云课件,名师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观察记录,计划总结,评语论文等涉及语言健康安全社会领域课件公开课等,欢迎收藏教案网,本课教案免费分享,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的下落现象的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善于发现、观察并讲述的能力。

  3.感知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初步尝试改变。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

  难点:发现物体不同的下落速度和路线,并尝试改变。

活动准备

  学具——黑板、磁铁(提前粘在黑板上),一些皱纹纸每组——羽毛、沙包、塑料袋、彩旗、纸盘、树叶、玩具、正方形的彩色纸(多张)、小球、月饼盒、夹子、水瓶子、曲别针、蜡笔、双面胶。每人——大小质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皱纹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是秋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看一段录像。

  提问:你看到树叶都怎样了?——落下来

  老师:美丽的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风一吹就落了下来。

  二、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对,除了树叶能落下来,是不是别的也可以从高处落下来呢?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东西,

  请你们来试一试。

  要求:把筐子里的东西向上抛一下,抛完把它放回筐子里,每次试一样,轮流试试不同的东西,抛完以后仔细观察,结果是怎样的呢?你还发现了什么?

  (2)提问:你玩的什么?向上抛了以后,结果怎么样?

  老师小结:所有的东西向上抛了以后都落下来了。

  2、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提问:它们落在地上的快慢一样吗?

  请小朋友去试一下,到筐子里找到两样你认为下落快慢不同的东西,看谁落得快,谁落得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把两样东西举到一样高,同时松手。

  (2)提问:“你比较的是哪两样东西?谁落得快?谁落得慢?为什么?”小结:不同东西落下时有快有慢,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

  3.实验——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师:除了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请你们再去试试,找一个小球、一张彩纸,看看它们落下来的路线是怎样的?是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然后用水彩笔,把两样东西下落的路线图画在筐子里的纸上,画好了交到前面来,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请画得好的小朋友一会给大家讲一讲。

  师:谁能看着自己的记录图给大家讲一讲——你选的是什么?下落时走的路,也叫路线,鼓励幼儿说出路线的不同,有直线,有曲线。

  小结:通过抛一抛、画一画,知道了许多东西落下来时路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3、改变同一物体降落速度。

  (1)师:(出示一张皱纹纸)老师手里的纸下落路线是直线还是弯曲的?答:弯曲的。谁能想个办法

  让这张纸的下落的比原来快呢?自己试一下吧,试好后一会和我的纸比一比。(鼓励幼儿用刚学到的知

  识,把其中一张加重。也可以帮助他们把一张纸团成球,折起来,或用团、撕开等方法。)

  幼儿做好后,请个别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两张纸下落时速度会不一样了。

  小结:很轻的东西,在增加了它的重量或者改变了它的形状后,下落时也就变快了。

  三.结束

  1.对幼儿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能够仔细看、用心想、发现了许多的有趣的现象,在科学的世界里,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0.下面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刚才咱们把落得慢的让它变快了,能不能把快的变慢呢?我们一起回班里试一试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感知了物体下落时的不同。从开始的简单的下落,到观察不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下落的路线有直有曲,并让幼儿用笔记录下来路线的走向。后来更是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变物体的下降速度,通过一系列难度逐渐递增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从发现到总结,再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去尝试改变。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情绪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实验,并能一起合作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染色和褪色》反思

  活动目标

  1. 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乐趣。

  2. 感知体验染色和褪色的现象,知道不同染色剂(洗涤剂)的染色(褪色)效果有差异。

  3. 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这些色素能够染色。

  难点:探索出哪些颜色容易褪色,哪些不容易褪色。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玩色经验。

  物质准备:

  紫甘蓝、菠菜、橘子、水彩颜料、红墨水、白布条、水碗、杯子、镊子、洗衣粉、洗涤灵、酒精、清水、实验记录纸2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知道手绢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吗?我们今天来染布好不好?

  2、教师出示食物及颜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实验用的带颜色的食物(紫甘蓝、菠菜、橘子),它们能染布吗?

  教师把以上食物榨成汁,装在杯子中,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

  (2)教师出示水彩、水粉及墨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猜想这些颜色能染色吗?染色后,那组颜色容易清洗掉?

  3、幼儿分组进行染色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1)请幼儿将白布条分别放进上述准备好的几种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轻轻搅拌,然后静置约10分钟。

  (2)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做褪色的猜想,猜一猜那种颜色最容易褪色。

  (3)用镊子取出上述液体中浸泡的布条,观察它们的染色效果,看一看它们与相应颜色水的深浅差异。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能够染色。

  4、幼儿分组进行褪色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将染色的布条分别用清水漂洗,看看漂洗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2)如清水漂洗三次未完全褪色,课按如下顺序加洗涤剂洗涤:

  ①撒洗衣粉洗涤;②加洗涤灵洗涤;③用酒精浸泡后洗涤。做好洗涤效果记录。

  5、交流经验,教师总结。

  活动总结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白布条在颜料中染色和褪色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以“花手绢”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在活动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有自然材料:紫甘蓝汁、菠菜汁、橘子汁,化学材料:墨汁、颜料、水彩。在染色中,我把实验分为自然染剂染色和化学剂染色,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从实验中发现布条染色的变化,在化学染剂中孩子们能很快发现布条的变化,通过实验的记录让幼儿很好的总结实验结果。在褪色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几种洗涤剂的实验操作感知了那种洗涤剂褪色效果最好,最后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大科学实验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孩子们在画画中不小心把颜料掉到衣服上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洗涤剂,吃东西时菜汤掉身上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洗涤剂。

32、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动物与天气》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认识几种气象标志。

  2、能够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预报天气预报。

  3、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和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4、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6、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新学的知识判断天气变化。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

  2、学习单、笔

  3、雨天 晴天、等气象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小朋友们,假如我们要出去旅游,在旅游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什么物品,了解什么哪些事情呢?

  幼儿思考,如:要带好衣服、零食、查路线、、(引导幼儿说出天气)

  老师:大家说得都对,出去旅游之前,我们要准备很多物品,了解很多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天气预报,通过天气预报我们可以提前知道天气,比如:如果明天要下雨了,我们就不能出去玩了,如果明天天气凉了,我们就要多穿些衣服,要不然就要感冒了,我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做好出行计划。

  二、 认识几种常见的气象标志

  拿出天气气象标志表,首先出示晴天的标志,让小朋友们观察,

  提问:(1)你们看这张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天气啊?(晴天)

  (2)如果是下大雨,我们应该用什么图案来表示呢?

  小朋友们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小结:雨天下着大雨,那么我们就用三个雨点来表示。

  同样的方式,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多云、阴天的标志。

  小结:晴天的时候,有亮亮的太阳挂在天上,照得我们身上暖洋洋的,所以红红的太阳就表示晴天,这些图案都是表示天气情况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气象标志”。

  老师: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昨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并分别告诉老师是黑板上的哪个气象标志,明天又会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幼:不知道,有可能……

  三、 提前知道天气的方法

  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提前知道天气呢?

  幼:看电视、上网、看报纸……

  出示能知道天气途径的图片,CCTV天气播报,看报纸,网络等,引导孩子说出看天气预报。

  小结:我们的农民伯伯不用看天气预报,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猜一猜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四、 能预报天气的动物

  近日森林多雨,为了动物们生活更方便,大象站长贴了一则招聘信息出来,要在森林里招聘气象预报员,小朋友们猜猜,会有哪些小动物来报名呢。(提前请6位小朋友分别扮演六个小动物们)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好,那我们就去看看哪些小动物来应聘气象员了好吗?

  第一个来的是小蜻蜓,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我飞得低,就是要下大雨了。

  第二个来的是小鱼,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我浮上水面上游泳,就是要下雨了。

  第三个来的是青蛙,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只要我哇哇叫,不久就会下雨了。

  第四个来的是蚂蚁,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我们排队忙着搬家,就是要下雨了。

  第五个来的是小狗,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我只要去泡水,就是要下雨了。

  第六个来的是乌龟,他说:我能预报晴雨天。我冒汗,就是要下雨了。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大象站长都收下了吗?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小动物自己是怎么说的?

  蜻蜓说:“我们是小蜻蜓,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飞得这么低吗?因为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比较多,非常潮湿,小虫的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所以飞不高,我们飞得低,是为了捉小虫吃。”

  小鱼说:“我们靠呼吸溶解在水中地氧气生活。天晴时大气压力高,水里溶解地氧气多,我们就安静地沉栖在水底;阴雨之前气压低,深水中地氧气大大减少,我们纷纷浮上水面呼吸。

  青蛙说:“我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每当要下雨之前,空气里湿度变得越来越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高兴地叫个不停。

  蚂蚁说:“我们正在搬家,要把家里的食物搬到高高的大树上,因为快要下雨了,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我们的家也变得很潮湿,非常难受,而且大雨会把我们的家和食物冲走的,所以要赶快搬家。

  小狗说:“我们身上没有汗腺,炎夏时不能靠毛孔散热,只有靠张嘴、搭拉舌头来保持恒温。当嘴和舌均无济于事时,便跳到水塘或小溪里泡水,帮助散热。

  乌龟说:“要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我们的壳较凉,水蒸气凝结在上面,就好像出汗一样。

  五、游戏:小小气象员

  请6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上来做天气播报,如: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气象播报员,XXX,今天是11月20号,天气晴朗(看当天天气),接下来为大家播报明天的天气、、、(和幼儿一起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

  六、完成操作单

  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份学习单,请小朋友将下面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在右下角的框框里面打个勾。

  活动总结

  通过活动,小朋友们知道了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了部分动物的表现所表达的天气信息。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通过网络、书籍等了解更多能预报天气的动物,知道动物们是怎么样预报天气的,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如:蜘蛛结网是天晴,蜘蛛收网是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