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的“拐杖”与不让孩子“吃苦”

不做孩子的“拐杖”与不让孩子“吃苦”

不做孩子的“拐杖”与不让孩子“吃苦”


  在新华书店,售货员看到一个孩子在柜台前转来转去,便热心地问道:“小朋友,你想要买个铅笔盒?”孩子抬起头望着妈妈,问道:“妈妈,我可以买个文具盒吗?”妈妈点了点头。“妈妈,你说我应该买个有唐老鸭的,还是买个有小狗的?”“买个有海滩风景的吧。”于是,孩子有些迟疑,但还是拿了个海滩风景的文具盒。很显然,孩子已经不自觉地学会了事事征求父母的意见,并养成了事事顺从的习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从玩耍、吃饭、睡觉直到朋友交际和思考问题,父母总是抱着“做大人的决不会给自己的孩子苦吃”的观点,不是帮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由此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而是对孩子“不遗余力”地包办代替。结果,导致了孩子长大乃至成人了,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心理上都离不开父母这根“拐杖”。 
  我们不应一味地责怪孩子的“脆弱”,作为父母更多的还得反思自己。事实上,一些依赖“拐杖”而生存的孩子,正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君不见,在我们的周围,当孩子在生活上遇到了哪怕丁点儿困难的时候,做父母的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排除;当孩子在感情上遇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挫折时,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予以慰藉和补偿;当孩子吵架或打闹时,父母总是充当“仲裁人”,“奋不顾身”地出面干预,不让孩子受到丁点儿“伤害”……我们似乎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无需自己去克服难题,反正有爸爸、妈妈照应哩! 
  其实,儿童想独立做人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许多时候,孩子并不喜欢百依百顺。要不然,就没有“淘气的孩子”一说了。“淘气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没有按照父母旨意而表现出了反抗。由于父母执意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任何潜在的或现实的挫折、烦难,处处“谆谆教诲”,久而久之,孩子也只好听之任之了。然而,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如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等)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与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老人、残疾人拄杖而行,是因为他们离不开拐杖的支撑。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在其人生的道路上,却不能依靠“拐杖”前行。正因为如此,帮助孩子甩掉“拐杖”,让其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疾行,当是我们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自《解放日报》2000.10.5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