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顶嘴不能粗暴对待

孩子顶嘴不能粗暴对待

孩子顶嘴不能粗暴对待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到了7―8岁。孩子和爸爸妈妈顶嘴的事就多了起来,到了11―12岁时,孩子几乎天天和妈妈顶嘴。 
  所以,如果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很好的解决孩子顶嘴的问题,以后,做父母的就会更加头疼了。 
 
  孩子为什么容易和大人顶嘴呢?细想起来,大凡孩子与父母顶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不良的家庭氛围所致。如果家庭成员彼此间缺乏尊重,动辄脏话满嘴,或者互相说些“抬杠”的话,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里不尊敬父母,顶嘴便成了家常便饭。 
 
  2、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拙劣。再小的孩子心理也有一杆秤。一次,妈妈刚批评完两岁半的女儿,不一会儿,为了哄她吃药就搂过她说:“你是妈最乖的宝宝,妈妈跟你最好!”女儿一把推开妈妈,绝对是轻蔑地说:“你刚说完我,能跟我好吗?”令人无言以对。两岁多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大孩子了。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肯用心,只凭一时的喜怒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只是发号施令。训斥孩子,孩子一时会被父母的威风吓住,作听话状,再稍大一些,则不会买父母的账了。 
 
  3、父母说话不讲究艺术,唠叨,令人生厌。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结合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道理的领悟能力较弱等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本想告诫孩子“学习别马虎”。“你总贪玩儿”、“总让人操心”等等车轱辘话,让孩子不仅印象不深,而且十分厌烦。还有的父母是“婆婆嘴”,一件事儿没完没了地重复说,这也是引起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 
 
  4、父母所持的观点不正确。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受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限制,有时所持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或者,父母也可能一时糊涂,固执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感到很委屈。 
 
  从孩子方面看,顶嘴有孩子特别的原因,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较早,看书看报多,接受知识多,他们的知识面比父母当年要宽得多。这直接的结果是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要求独立的心理强了。还应该看到,顶嘴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判断的一种特定方式。孩子追求独立性,要加强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孩子的“品行”并不能相提并论。孩子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所以对孩子的顶嘴,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  
 
  顶嘴当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顶嘴很具挑战性,不太容易被父母容忍;况且,孩子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对于孩子的顶嘴,专家开出如下药方,药方的主旨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引导孩子说理,为自己申辩。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首先要允许孩子申辩,鼓励孩子申辩。既然你批评孩子,就应允许孩子有这种权力。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稳脚跟,对发展孩子个性很有利。  
  摆事实,讲道理,孩子们一开始可能不会很有章法和条理。但这是一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练就坚强的性格。压制孩子,让他把委屈吞进肚子里,只能造就委曲求全或满怀忧愤的性格。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父母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五、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1、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 
  3、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