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研究行为

正确对待孩子的研究行为

正确对待孩子的研究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研究”行为

这天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管仲然和郭泽凯对地上的几只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看,他们在搬东西呢?”“看、看,这肯定是只公的蚂蚁,他们都跟着它走呢!”・・・・・・・眼看就要到了吃午饭时间,我只好过去催促他们,“以后再看吧,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得回教室呢!”看着他们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太好,过后,我想了好长好长时间・・・・・・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某一现象出现了“研究”,正是对此事物兴趣浓厚的具体体现,正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创造力得到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不但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点,还要能随机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我想,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这样处理为好:

首先,积极去肯定孩子的表现。我所说的肯定,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亲身而为,作为老师,你要随时在观察孩子,并蹲下来融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让孩子和你有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可亲、信任、赞许,是令他们更自信、更积极、更大限度激发他们好奇心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我们不要在此时做出任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强制性地去否定他们,更要不得。当孩子的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产生矛盾时,老师首要做的是进行善意的提醒。但在集体生活中,是要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的,这也是他今后进入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涯中所必须具有的认识。培养服从大局的集体意识,是要必须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把它变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耐心说理,让这种意识根植于他们心中,并能影响到其行为。切忌怕麻烦,简单、强制性地把事情处理掉,既伤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也对今后关于此方面的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次,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时间。

孩子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要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可以再进行一下提醒:“呀,你们那么专心,吃饭的时间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先到教室等你们,你们可要抓紧时间哦!”这样就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他会不由自主地想出一个处理问题的办法,并能如期进教室用餐。这样,既锻炼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也保护了孩子继续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