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1、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大还是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大还是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说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得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说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说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说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四: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3、雨点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雨点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说: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学情分析:

班内学生通过四个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教学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拼读本课的生字,利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换部件、去部件、部件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观察、练习会写本课的方、半、巴三个生字。

2.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拼读本课的生字,利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换部件、去部件、部件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观察、练习会写本课的方、半、巴三个生字。

2.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与雨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播放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引入课题:云妈妈有许多孩子,它们特别爱唱歌,你听这会儿它又唱起来了嘀答滴答,沙沙沙,它们是谁呀?

板书课题:雨点儿

(雨点儿特别爱和小朋友交朋友,让我们甜甜地叫一叫它们的名字!)

指导读题:雨点儿,指导读好儿化音,同时读出它的可爱。

(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

二、感知全文

1、看课件演示,听全文录音,激起孩子们阅读的热情。(这是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自由阅读课文(投影全文)(P105,我真想自己读一读这则故事,第一遍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数清楚一共有几段,标上段号)

3、交流:检查标段号,读了课文你知道这一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大、小)

三、巧妙识字

1、拼读红色拼音的字,聪明能干的你一定能想出很多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预设:熟字加偏旁:清、问、回(组词)

熟字换偏旁:菜彩(组词) 漂飘

熟字换部件:穿空(加一加也可以)(组词)

数:米+女+攵(字音:数不清,数学);点(四点底)、落(草字头)、答(竹字头)(组词)、方

在介绍字的同时,为部分字找一找朋友。

齐读课件中的词语。

2、巩固认字:课件,去拼音读。

3、游戏:转字魔方。

4、读词语。

四、再读课文

将字宝宝放在课文里,希望大家也能很顺利地将它们读出来。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指名读。评议。重点指导问的语气的读法以及对话时不同角色的语气。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讨论。

2、课件演示,师示范,强化操练。

方:强调笔顺,点要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上偏斜,第三笔是横折钩,最后写撇。

半:两横平行,其中第三笔横较短,第四笔是长横,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巴:强调笔顺,最后一笔不能写得太短。

3、学生练写,教师行间指导。

六、作业设计

和家长一起做本课的生字卡片,和同学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淘气的字宝宝,它们可太贪玩了,连家都找不到了,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家吗?(出示课件,指名操作并领读)

课件练习拖放。

2、 小朋友们真爱学习,小雨点儿们看见可喜欢大家了,你瞧,雨点儿来了!    请看动画片。(课文动画朗读)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数不清(识记数和清)。除了雨点儿数不清,你见过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你能用数不清说句话吗?(练习用数不清说句子)。

  飘落什么意思?你能记住飘字吗?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呢?(树叶、雪花、羽毛等等。)是啊,这些东西可轻了,从空中飘落下来,都是慢慢的,我们来看一看。

  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价:听到你的朗读。老师真的好像看到雨点儿慢慢地飘落下来呢!还有谁想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看着雨点儿慢慢飘落的可爱样子,一起来读好这句话(齐读第一节,边读边做动作)。

  2、第二、三、四自然段

  半空中,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见面了,听!它们在聊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2~4自然段(课件演示雨点儿对话。)

  ⑴ 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什么呀?(你要到哪里去?)(评价:多能干的大雨点儿啊,说话的声音这响亮!)

  ⑵ 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的?(注意轻声地方)(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评价:你真是可爱的小雨点!)

  ⑶ 体会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是谁问谁,问什么?(让学生将问句补充完整)

  大雨点儿想到哪里去?一起说。指导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说得多好啊,我想请小朋友们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① 老师有个建议,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个当大雨点儿,一个当小雨点儿,自己先练一练。

  ② 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当大雨点儿,你们当小雨点儿,好吗?(师生合作。)

  3、第五自然段:

  ⑴ 现在我们发现:小雨点儿要去(板),大雨点儿要去( 板)。这分别是怎样的地方。请看课件。

  ⑵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不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第5段)指名读第五段。(课件)

  ⑶ 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示雨后图片)(教师解说:大雨过后,彩虹出来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儿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儿,绿的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溪水流得更快了,鸟儿叫得更欢了,它们都表达着自己无比高兴、愉快的心情。)

  ⑷ 谁愿意美美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他读得怎样?你能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吗?一起加动作表演读读。

  ⑸ 让学生就这一自然段质疑并自己请小老师解答。

  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会长出了红的绿的草?。(滋润)

  ⑹ 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雨点儿吗?让我们带着喜欢雨点儿的感情去齐读全文。

  ⑺ 有一位作曲家也很喜欢雨点儿,他作了一首曲子赞美雨点儿,我们一起听听《小雨沙沙》。

  ⑻ 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

⑼ 做雨点儿多好啊!要是我是大雨点,我就去沙漠,因为那里更需要水,我想让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要是我是小雨点,我会到竹林里让笋芽儿快快出土,你们呢?

三、美读课文

你喜欢雨点儿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四、练习提高

1、连线(闪闪的星星,小小的雨点;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朵,白白的云朵)

2、读说。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来。

小鸟从 。

从泥土里钻出来。

从 。

3、作业本中的作业指导。

复习儿歌1《雨妈妈》:雨妈妈,雨妈妈,提着水壶跑来啦。跑来了,要干啥?花儿渴了,我来给它送点儿茶。

儿歌2《小雨点儿》:黑云妈妈,丢了雨点宝宝。找呀找,找不到,黑云妈妈哭了。

读一读,说一说:

彩(彩色)广场上有彩色的气球。

飘( )

问( )

数( )

五、作业设计

把这篇课文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一听。

五、板书设计

雨点儿

大雨点儿 小雨点儿

无花无草 有花有草

(补充水分)

长出红花绿草 花更红草更绿

4、影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影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 猜谜语,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引出影子。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和它说说话,就是不开口。

2.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板书:影子)

3.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影字是后鼻音,子 字念轻声。

4.(出示书上插图)看图:这就是影子。看看图,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猜谜语引出课题,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紧扣课题。课题中的 影 字是本课的生字,在读准后鼻音的同时,还要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影子, 实现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影子在哪里呢? 听老师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师范读)

2.影子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词卡跟着我陪着我好朋友)指名读这三个词语,注意读准这三个词语中的轻声。

3.你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吗?PPT映示:影子(  )、(  )就像是我的(   )。

4.影子和我们形影不离,就让我们走近它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在初读环节,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最高效的方法。无论是 听, 还是读, 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进行。影子在哪里,并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整首儿歌脉络和重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儿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看见影子了吗? 它在哪里?

2.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前后)指名读。(生起立,做动作读词)向前一步读读前字,后退一步读读后字。

3.看图,填一填:影子在小女孩的(  )面,影子在小男孩的(  )面。

4.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在女孩前面,在男孩后面呢?(背对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前方;迎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后面)

5.(做实验:感受我们动,影子也会动)这就叫跟着。(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指名读,齐读。

6.我们到哪里,影子就跟着我们到哪里,多有趣啊! 我们一起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借助情境,辨别方位,会用词语前后左右来表达方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方位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借助图画,利用直观的方式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边做动作,边理解词语,这一设计正体现了语文学习联系生活的特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四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你还在哪里能找到影子呢?(映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读。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出示生字:左和右) 指名读,注意左字是平舌音。

3.教学左和右的字形。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一丿就表示手。左 字下面是个工。右字的下面是个口,表示口手并用帮助别人。

4.举起左手认认 左字,举起右手读读 右 字。(举手,做动作读词)

5.左和右分别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但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词语左右时,就表示身边。影子常常陪着我,伴我左右。它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出示词语:好朋友)指名读。识记生字友,看一看这个字,你会记吗? (友字就像上下两只紧握的手)和你们的好朋友握握手吧。再读词语好朋友。

6.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再也不是各部件间简单的加加减减。要想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字,领会汉字文化,就要从字理层面去探究构字原理(如左右友的字理讲解),理解了自然不易忘记或者混淆。口读、眼观、耳听、心想等多感官识字,调动身体大部分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在理解了构字原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一动,举举左手和右手,既有趣又加强记忆。 左 右 分开讲代表方位, 合起来表示身边,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 小结全文

1.(指板书,认读生字,复述课文)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

借助板书尝试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尝试背诵,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学生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品味语言的精妙。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六 辨别方向,用方位词说话

1.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说说: 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变换句式再说一说:(    ) 在我的前(后、左、右)边。

设计意图

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然而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与运用。只能理解而不能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语才是积极的语言。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知识要点的复习巩固。

七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影子、前后、左右、黑狗、它、我、在、好朋友。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教学新的偏旁:宝盖头、女字旁和月字旁。在生字中找到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它 好 朋,看清形,读准音。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我 字。① 教学新笔画斜勾,跟老师读,小手书空。② 出示生字我,指名认读,我就是指自己。出示我字的笔顺表,学生自学笔顺。③ 教师范写,提示:起笔短撇低一点,右边的斜勾长一点。学生书写。

(2)指导书写好 字。①(出示图片) 好 字就像一个妈妈怀抱着孩子的样子,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一个子。② 复习偏旁女字旁,观察:女字旁和女 字有什么不一样? ③ 教师范写好字,长横缩短变成提,左横偏高右横低。④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书写 在 和后 字。①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② 出示笔顺表,自学书空。③ 教师范写:在 字的一撇从横上斜下来,一竖写在撇下面。后字平撇短,竖撇长,一横长长在中间,口字扁扁在下面。④ 学生书写生字在 和后,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中,认识新偏旁、写好新笔画不容忽视,而在教学中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偏旁代表的意思和新笔画的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借助《笔顺表》和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构形特点,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 大语文的氛围。

小学语文《秋天》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事物及特点。

授课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共同体会诗歌的美。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氛围:

1、出示秋天组图,并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关于秋天的话题。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诠释这首曲子:是温柔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展,是微妙心灵与广袤世界的无隙契合;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在萦萦于耳的天籁之声中,我们读懂了秋天(鲁元枢《精神守望》)。是啊,秋天总是能引发人们许多的思绪,也有许多人曾经描写过秋天。那么,诗人何其芳笔下所展示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2、介绍-教案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散文集《画梦录》,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3、出示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并解决生字词。

2、学生听配乐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出示课件内容)

三、研读赏析:

1、看第一幅图,并思考:

①这幅图与文中哪几句话相对应?

②划出第一段节奏、重音,并叫学生读一读。

③出示改动后的诗句,教师读一读,比较:与原文有一样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去掉?(逐句进行分析)

④学生再读第一段,进行品味,要读出感情。

2、看第二幅图,并思考:

①你觉得这段应怎样读?(有问题四人一组讨论。)

②请学生配乐试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对诗中语句进行品味交流:你认为诗中的字词好在何处?

④学生齐读第二段。

3、看第三幅图,思考:

①根据诗歌第三节内容,你觉得画面有必要增添一些什么内容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牧童这几句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③学生齐读第三段,读出感情。

4、本诗的秋景图是由三幅特色画组成,请你试着用富有诗意的词来命名,并说说它们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美好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2、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四、课堂总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清幽的淡雅的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熟读课文,并背诵。

6、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字理、形声字、联系生活、创设语境、随文等多种方法认识封、削、锅、修、冷、束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朝、结、重。

2. 能从课文中找出两封信的内容,并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 理解并说明露西写两封信的原因,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集中识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学写封字

同学们,当爸爸或妈妈好几天不在家时,你想念他们了,该怎么办?(预设:打电话、开视频)

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人们想要传递信息、表达思念只能写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书信有关的课文齐读一封信。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一封信.

我给大家猜个字谜:寸土相连不分离。

是的,就是封。仔细观察,这个字横划比较多,各有各的姿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发言)

教师示范:上横短,下横长,左长右短到中央。末尾一横变成提,竖钩瘦长右边站,一点写在夹角上。

练习展示评价

二.集中识字,了解主要内容

1.师:像一封信这样表示数量的词语,课文里还有很多,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单个出示: (1)一沓纸 (配图、实物) 指名读齐读

(2)一支圆珠笔(配图)

出示只,什么时候用这个zhi 呢?

总结:表示小动物时用只,表示细长的东西用支。一支笔,一支烟、一支口红。

(3)一束鲜花 (配图)

出示束的演变,最早表示捆起一些树枝,后来指捆成细长的东西。生活中还有这些:出示图片(一束头发、一束光)

出示填空,谁能把词语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露西准备了______、_______,给爸爸写了______,在信的结尾,还画了__________。

这个多音字读得非常准确。在这里读二声。

出示动词词组:(逐一出示)

削掉皮 放锅里 朝外望

刮胡子 逗我玩

修台灯 看电影

(1)削这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换一换、形声字

(2)锅这个字,怎么记住它?蜗字换偏旁。

总结: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看到偏旁就知道意思了。

(3)朝在这读chάo.读这个句子: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动作都是谁做的?连线

板块二:品读课文,找到书信内容,随文识字

三.带着疑问读课文

1.师:今天有个同学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听(播放问题录音)

同学们,我们要做这个同学的小老师了。先不着急回答。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第一封信的内容。(出示第三段课文)

(1)学生朗读自己画的。

(2)方法指导:你发现了吗?凡是信里的内容,都有一个有趣的标点符号双引号。

(3)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齐读。

(4)师引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爸爸在家的时候,陪我玩过什么呢?

每天一放学,爸爸就会带我_______。

每天睡觉前,爸爸还会______。

我跑步得了冠军,爸爸_______。

一到周末,爸爸还会_______。

多么有爱的爸爸啊!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是现在,__,__,___,__还有吗?是啊,这些都只能留在回忆里了,家里变得十分冷清。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感受师:我听出了你的委屈。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师: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

师引语:远在异国他乡的爸爸十分挂念家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他收到信,读着读着,得知女儿过得并不开心,还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位爸爸(采访一名同学),此时你在想什么?你是不是想立刻回家,陪在她的身旁?是不是想立刻回去解决困难?是的,爸爸的心乱了,他不能安心工作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亲人之间总是心意相通,露西也觉得这封信写得不好。如果寄给爸爸,会让爸爸担心,影响他的工作。于是,学生接读。

2. 请大家自读714自然段,划出第二封信的内容。记住,双引号里就是。

(1)指名学生展示读。

(2)采访:这位爸爸,收到这封信,刚才的担忧还有吗?

奇怪,这封信和第一封信哪里不同,我们一起找找看。(出示表格)

烦心事开心事(板书)

原来,秘密在这里。现在能回答刚才那名同学的疑问了吗?(生谈)

你更喜欢哪一封呢?

师: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盯着这些事,生活会更糟糕。如果换一种态度,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解决问题,自己快乐,身边的人也会快乐。

(3)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封信,体会不同的效果。

(4)师:这封信对远隔重洋的爸爸是最大的心灵慰藉,

当他工作劳累,情绪低落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当他夜深人静,孤独寂寞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他恬恬地睡着了。

当他思女心切、又远隔千里的时候,他仍然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板块三(机动环节)口头练习,语言表达

爸爸也有许多话要对女儿说,想一想,爸爸会说什么呢?

出示信纸提示。

作业:

1. 练习写一封信

2. 推荐阅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35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给爸爸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他向爸爸报告了妈妈的好消息。)

2、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

3、自由读读露西两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两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7、曹冲称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曹冲称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曹冲称象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

《曹冲称象》一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讲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的故事。其实,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这篇文章的学生都会深深记住曹冲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

为了上好本文,我采用了《盲人摸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曹冲怎样称象是文章的难点。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朗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课件展示、简笔画呈现等方式相结合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的优点。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用猜谜语的方法识字,比如教学岁,夕阳落到了山下,而船字,就是一家几口乘着小舟去旅游;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你,怎样称象。没想到学生们的思维也很活跃,办法多多,竟有人想到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上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具有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二

用好统编教材,不仅要与学生身边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抓住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这一双线安排,落实好课后作业设计。在《曹冲称象》这篇课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竟然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 课题质疑激兴趣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古时候,没有今天这么先进的高科技,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的?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 动手体验明道理

学习第四段,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先再然后,结合作业第二题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各小组代表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正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称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而正是动手实验这种生动的讲解形式唤醒了孩子们的兴趣点。让他们的思维如涌动的浪潮,汹涌澎湃。而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也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地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当他们积极思索,吸收着书本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时,课堂里便跳动着学生个性的脉搏,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

三联系生活抓关键合作探究破难点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结合作业第三题,对比阅读大象有多重?,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反复对比朗读体会到底一词的意思和作用。孩子们说官员们很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无意中学会了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说爸爸妈妈又吵架了,爸爸让我去奶奶家,妈妈让我去姥姥家,我到底听谁的呢?唉,真做难。听了他的叹气声,小朋友纷纷帮她解围。再比如: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一句中的果然这一词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进而体会其中的意思,曹冲称象这一方法真的是正确的,初步感受到了曹冲聪明爱动脑筋这一可爱的同龄小朋友。

紧接着我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让小组4人讨论探究:对比文中两种称象的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好在哪里?孩子们激情高涨,七嘴八舌,课堂上思维有了真发展真进步,再次感受曹冲的爱动脑筋和聪明。

8、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识字3《拍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3》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带出10个本课学习的生字,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说学生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着自然的感情,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的10个生字,学习书写物牢猫等字。

2.在自主学习,生生互学,师生互动中获得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3.有节奏地朗读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难点: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导入: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句式,在动物里,我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边。

2.读文,初认生字。在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会识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图文结合,巩固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动物的喜爱,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朗读儿歌、巩固全文。本节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了解拍手歌节奏感强,押韵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导语:你们帮了老师,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倒了──灵。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导语: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在这儿,我们可爱的大熊猫也提醒大家要保护动物,并编了一首保护动物的小儿歌。

(六)出示课件(稀有动物图片),介绍认识稀有动物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气氛活泼,环环相扣,充满童趣,师生合作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认识拍、靠、蚕、插、根、棍、把、掰、苞、鸣、闯、匹12个生字,会写拍、合、豆、谷、蚕、匹6个生字。学习新部首提手旁、人字头、虫字旁、三框儿。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4.利用拍手歌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儿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5.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生字,能读准12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难点:

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听儿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请听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播放《幸福拍手歌》。

3.生回答:这首歌名叫《幸福拍手歌》。

4.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拍手歌》这首儿歌。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反复拼读。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布置你们圈出课文中会认和会写的字,你们都做好了吗?(出示课件:课文生字。)

师:请同学们合作读生字,看看你们同桌都会读了没有?如果你的同桌读不准或读不对,请你帮他纠正,好吗?

生:汇报读字情况,教师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儿歌,互相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到儿歌里面去了,它们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读儿歌,互相正音。

4.检查读文情况。

5.再次学习生字。

(1)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又跑出来和我们见面了,大家还认识吗?

(出示课件:带拼音的会写字。)

(2)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采用多种形式读生字。

a.领读。

b.小组读。

c.开火车读。

6.认清字形。

(1)请学生观察字形,想办法识记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7.理解字义。

联系儿歌、图片和动作,理解掰苞谷、闯进、把门闩这几个生字词。

8.生字开花:看谁组的词最多。

师:同学们真能干,会组很多词!

9.开火车读词语。并能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句话呢?

例:谷,稻谷:妈妈去田里收稻谷。三、指导书写。

1.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我用加一加,例如:扌+白=拍;天+虫=蚕。

生:我用顺口溜,例如:一人一口便是合。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拍、蚕、匹。

(1)师:出示这几个字的笔画顺序。

(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3)学生描红,书写。

4.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生字课件),学生齐读。

2.齐读儿歌一遍。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接力读课文。

(1)师生接力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例如:老师读:你拍一,我拍一,

学生读:人靠大树好休息。

(2)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

(3)全班同学拍手齐读。

2.小组比赛读。

(1)指名2或3个小组读儿歌,看哪一组读得好。

(2)师生点评。

3.读完了儿歌,聪明的你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生字有一部分由偏旁和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拍扌+白=拍。

生:有些是由两个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蚕天+虫。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添上扌后的字,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拍:要用手,所以加上提手旁。

4.教师进行补充:利用字理教学学习拍谷字。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5.教师小结。

6.拓展说字。

师:你还认识哪些带有扌旁的字?

7.玩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例如:一生:上面是合,下面是手,这个字是

另一生:我知道这个字是拿。

三、指导编儿歌。

1.齐读儿歌。

2.学生小组交流编儿歌。

3.教师范读新编儿歌。

4.学生汇报。

5.师生评议。

6.师小结。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板书设计。

识字4拍手歌

天+虫=蚕

扌+白=拍

部编2017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拍、靠等12个生字,会写拍、合等6个生字。

2.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图片:一个人靠在大树上。

2.出示休,引导理解:一个人靠着大树,就是休。

3.那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拍手歌》,看看儿歌中有哪些有趣的汉字吧!(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播放《拍手歌》乐曲,让学生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朗读儿歌。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助或向老师请教。

3.同桌或四人一组互相认读,正音。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5.做游戏:摘苹果。巩固识记。1.认一认,连一连。

蚕chā

插pǐ

苞chuǎnɡ

闯bāo

匹cn三、小组合作,整体感悟

1.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且识记了课文中的生字,大家的表现都很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有个小小的要求,它们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儿歌,你们愿意吗?(愿意)

2.自由读儿歌,同桌互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加上动作表演)

4.全班齐读。2.加一加,学生字。

天+虫=

扌+白=

匚+儿=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2.师:课文读熟了,生字会认了,我们还要(引答)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看,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笔顺。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组间巡视,个别指导。

5.展评书写,奖励五角星。3.填一填。

匹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组词为( )。

9、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通过看图、读文,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片归类识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模仿儿歌句式说句子,了解树木特点。

教具准备:

11种树木图片、树名词语卡片、课后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树引出课题。

师: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树,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1、出示树的图片,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树的名称;树身体的一部分)

2、引出课题,板书。

3、理解课题,进行拓展

师:关于树的儿歌就叫《树之歌》,那关于花的儿歌、鱼的儿歌等叫什么?

二、初读儿歌,认识树木名称.。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一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儿歌中的树名。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3、出示第一组树名图片,同桌认读、指名领读。

4、出示第二组树名图片,开火车认读。

5、游戏:我为树木挂名牌

师:课前,刘老师给同学的抽屉里藏了一些树名词卡,快快的找一找,在谁的那里?找到后拿到讲台前按要求进行小游戏:

(1)拿到树名词卡的学生举起词卡大声带领全班读出树名;

(2)快速将词卡贴在黑板对应的树木图片下面。

6、完成填空,巩固树名,了解儿歌内容。

师:认识了这么多树,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呢?

《树之歌》这首儿歌,写了、、、等树木及特点。

7、出示树木名称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

(1)认真观察,有什么发现?

(2)引出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归类识字。

(3)拓展:你还能说出哪些木字旁的字?

8、指导书写杨枫。

(1)课件出示两个生字,利用活动字卡,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杨。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

(3)师范写,强调木字旁的书写要点,利用口诀识记杨和枫。

杨: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第一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枫: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风,竖撇在竖中线左侧,横斜钩向右下斜出钩,不能写成横折弯钩,两点左高右低。

(4)学生在田字格仿写,师提醒写字姿势,实物投影展评,生评价。

同桌互相提醒,再写一个进行评价,得星。

三、再读儿歌,了解树木特点,随文认识课后词语。

1、默读儿歌,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师:这些树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读儿歌,边读边画出树的特点,想象树的样子。

师:同学们画得可真认真,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某某同学画得一样吗?

2、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学习成果,全班纠错,老师和这名学生合作读。(师读树名,生读特点)

3、学习儿歌,了解树木特点。

(1)出示第一句,男女生合作读。

引出桐树的另一品种泡桐,出示词卡,认读正音。

出示梧桐树叶,伸出自己的手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

出示有树木图片,仿照例句,进行语言训练。

像。

(2)出示第二句,分组合作读。

引出枫叶一词认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引出苍松翠柏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师:这个词里也藏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你发现了吗?(苍、翠)认读词语,理解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是苍松翠柏。

引出松子一词认读;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3)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引导发现两组反义词暖和寒南和北。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反义词?

师:桦树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仍然直直地挺立,真耐寒。

引出白桦一词认读。

(4)指名读第四句,理解活化石,随机认读白果、桂花两个词语。

3、多种形式合作读儿歌。

(1)师生合作读。(2)同桌合作读。

(3)指名一组同桌展示读。(4)全班齐读。

4、创设情境,巩固儿歌。

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1)师出示树木图片;

(2)生大声说出树木的特点。

5、练习背诵儿歌。

四、拓展,巩固本课生字。

1、出示《树名拍手歌》

2、自己读一读。

3、同桌拍手读儿歌,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树木的大家庭,认识了很多树学习了有关树的知识,收获可真大啊!课后我们还可以去搜集一些别的树,了解它们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树之歌》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树之歌》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能读懂儿歌,并能根据儿歌内容回答简单的问题。另外,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堂上我尽可能设计吸引他们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桐等8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4、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课题,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多种识字法:针对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并且特别重视让学生举一反三。

(3)情境创设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课上特别重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同桌合作读生字,可以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2)朗读比赛法: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学习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总结记字的方法。

图片

三、说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激发趣味(3分钟)

出示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引出儿歌主要描写的树木,调节课堂气氛,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朗读正音,初识树名(9分钟)

(1)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少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中提到的树木的名称,同桌配合读文,互相监督读音,交流圈出的树木种类。然后学生汇报。

(3)出示树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小老师领读,齐读,去掉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正音指导,随文识字学词、朗读练习等,让学生在初读环节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好字,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3、归类识字,发现特点(8分钟)

出示8个木字旁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归类集中识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全是木字旁)并引导学生再读生字,发现它们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猜一猜橡树楠树樟树等生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并学会运用。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揭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4、语境识字,认识树木(10分钟)

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并搭配图引导学生对照图画理解词句。

【设计意图:考虑到很多树木坝上学生没有见过,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树木外形及其特点,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回答问题时辅助他们说完整的话,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采用个别读,领读,男女比赛读,拍手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同时指导学生读时注意重音和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树木各自的外形特点,并巩固生字的认读。比赛读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课文,拍手读可以有效改正学生齐读拉长音的坏习惯。】

5、巩固识字,指导书写(6分钟)

(1)在这一环节的开始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一课生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自主学习能力。】

(2)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是木字旁,所以我着重强调了木作偏旁时捺一定要变成点。并且在田字格中范写杨和桐,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位置、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指导提高写字效率,让学生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观察,注意间架结构,找好位置再写字,掌握写好字的本领。】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提示:坐姿、握笔姿势。

(4)展示学生的优秀书写作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在评议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写好字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分钟)

(1)配乐朗读并对课文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再次感受树木的丰富与神奇。】

(2)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及花花草草,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热爱自然,保护植物。请大家在课下认真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在日记本上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布置开放性作业拓展延伸,使学生联系实际,知识情感得到升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一连串树的名字中蕴含着木字旁的汉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把识字教学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趣味性识字的原则;二是注重把内容理解寓于情境体验之中,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活动变得鲜活起来;三是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寓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的识字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努力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课题,展开想象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想象交流:请你闭上眼睛,轻轻地念几遍树之歌,此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过渡:看到这三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站在大地之上,撑开绿色的大伞,长得越来越强壮。你能说说自己都认识哪些树吗?

4.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各种树的名字。

设计意图:以想象打开树之歌的话题,互动交流对树的印象,为后面学习树的名称积淀积极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初认词语

1.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将写有树的名称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过渡: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树的名字,可真了不起!(指黑板上的词卡)可是,你能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出这些树的名字吗?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儿歌,把树的名字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到课文或生字表中查找音节,圈出来。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音节,再看一看对应的生字,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汇报学习成果,集体检测。

(1)合作交流,游戏识字。

①游戏一:捉迷藏。教师再次出示带树名的词语卡片,提问:在这些词语中隐藏着一些生字宝宝,你能找到它们吗?

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③游戏二:寻宝。你能快速识记这8个生字吗?把你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预设:

A.字族识字。

这些字都是木字旁的字,木字旁通常都表示与树木相关。

B.字理识字。

(课件出示杉的字理图)杉右边彡表示像毛一样的花纹,而杉树的叶子就像针一样细,形状有点儿像毛。

C.形声字识字。

梧桐枫柏等是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右边是声旁。

D.字歌识字。

用手把它挂,女孩玩娃娃。人好成佳话,木到开桂花。

E.看图识字。

(课件出示一个老公公靠在树上的图片)老公公靠在木头上,就是松。

(课件出示一个木桩旁堆着两堆土的图片)木桩旁两堆土,就是桂。

④游戏三:开火车。开火车认读字卡,并口头组词,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些生字造句。

(2)小组内读黑板上的词语,最先会读这些词语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词语。

(3)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是识字高手!可是,除了表示树木名称的8个生字,还有7个生字宝宝藏在了课文中,一直淘气,不肯出来。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①课件出示7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交流识字方法。

③注意纠正字音:          

后鼻音掌、装、疆,翘舌音守、掌、装,要特别注意耐的读音。这些生字基本是儿歌中的韵脚,可结合儿歌朗读进行正音。

(4)识记生字字形,理解字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如 疆字可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界限。耐和守可借助语境识记,结合桦树耐寒守北疆来猜测耐的大概意思,通过组词忍耐、耐心、耐力巩固识字。掌字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如通过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识记,银装化可以列举相关词语银行服装化石等进行识记。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习动机、兴趣、主动性。本环节设计以游戏为主,师生互助采用多种方法识字、识词,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最先学会的同学会成为领读的小老师,这又成为一种激励学生积极识词的有效手段。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带木字旁的生字,引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书写上有哪些共同点。

图片强调木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长一点。

3.课件出示书写动漫,重点指导杨、杉并范写。

杨: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杉:右部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撇最长。

4.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有特点,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书写,把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字形有所把握,降低了书写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通过评议,引导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看。

四、完成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是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请你读一读,要读准每个字音。

2.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这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的资料,看一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植物或者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识记课后的8个词语,在读准字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对词语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入,温故知新

1.板书课题,引发交流:上节课,我们在《树之歌》这篇课文中,认识了哪些树?学生说树名,并在桌上的词卡中找出这些树的名字,贴在黑板上。

2.游戏:猜一猜,请你根据老师的描述,对照图片,猜出是哪一种树。然后从黑板上摘下它的名字,领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

3.齐声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活动的目的,一是在趣味中巩固生字词;二是在趣味中巩固内容。

二、互动交流,了解内容

1.导学:你见过这些树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特点,这些树还有哪些特点呢?快点儿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些树的特点吧!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

(2)再次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读不通之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老师示范。

(3)大声朗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图片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韵脚,让学生读出韵律感。

(4)每种树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指名朗读课文。

4.课件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每幅图介绍的是哪一种树。

长得高的是杨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杨树高)

长得很粗壮的是榕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榕树壮)

树叶像手掌的是梧桐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梧桐叶如掌)

秋天,枫树叶子红红的。(学生回答后,板书:枫树叶儿红)

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是松柏。(学生回答后,板书:松柏披绿装)

5.课件出示前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6.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词卡,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7.过渡: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又是什么样的树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后两句。

8.学生自由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说一说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9.课件逐一出示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师生互动,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木棉树喜欢生活在暖和的南方,开花的时候满树鲜红。(学生回答后,板书:木棉喜暖)

桦树不怕冷,耐寒,喜欢生活在北方。(学生回答后,板书:桦树耐寒)

银杏树是最古老的树,被称为活化石。(教师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

水杉树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也是一种古老的树。(学生回答后,板书: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花香浓郁。(学生回答后,板书:金桂满院香)

10.课件集中出示后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1.学生对照课件上的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12.引读全文:丰富的树种装点了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流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13.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借助填空、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如杨树__________,榕树__________,梧桐树__________,并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再现作用,拉近学生与陌生树木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巩固了生字,又理解了文本内容。借助填空、图片引领学生记忆、背诵儿歌,在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观察指导,练习书写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特点。

2.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

壮共6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注意右边是士,不是土。

化共4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等高。注意笔顺,右半部分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6.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写的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因此,要引导学生依据字形特点找书写规律,针对难点详尽指导,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完成练习,知识拓展

1.课件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句子。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2.讨论交流:试着说说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

3.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解析。

(1)一棵小树长成材需要十年,一个人要想成才需要更长久的时间。

图片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做有志向的人。

(2)树长得再高,树叶还是要回到树根。常用来说人离家再远,还是要回到家乡。

(3)树没有根怎么能生长呢?人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功。

4.师生合作对读这三个句子,齐声诵读句子,尝试背诵句子。

5.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与树有关的名言?请你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有关的资料,简单抄写在小卡片上,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空间,设计拓展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怎样赋予单一的生字教学生动的形式,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质量的关键。

1.多元化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识字体验。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尤其是汉字的字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识字方法。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字歌识字、字族识字等丰富的识字方法打开了学生识字的空间,提高了识字质量,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趣味。

2.易操作的识字游戏,使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于低年级学生易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个简单、容易操作,而且不花哨的小游戏,在游戏中读音、记形、应用,使学生在梯级渐进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识字效果。

10、夜书所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夜书所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理念

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 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3.教师用课件展示《夜书所见》,然后介绍叶绍翁的生平。(如果学生课前搜集过叶绍翁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

4.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5.我们知道诗人客游在外。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正音。

3.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读齐读,读好节奏。

4.再次指名朗读,教师鼓励学生讲评然后引导学生总结。

5.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正音。

6.让学生说一说识字的方法。(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理解古诗

1.学生读古诗,参考课本插图及注释试理解诗意。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

3.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点评,重点指导以下字词:萧萧、挑、促织、篱落。

四感悟诗情

诗人在深秋时节,客游在外,心中一定有许多感触,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来细细体会。

1.教师配乐,播放动画,学生反复读诗、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当引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以下引导:诗人在深秋时节,不得不离开亲人,客游在外,当他看到听到那瑟瑟的秋风,看到那黄叶飘落,会有什么感受?当那篱笆下的灯火照进他的眼眸,当那捉蟋蟀的孩子的笑声传入他的耳中,他会想起什么?)

3.配乐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

4.指名读,读出感情,请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5.试着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并讲一讲。(小组内先商讨,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再进行讲评。)

6.试着演一演。(小组内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五书写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位置等。

2.教师范写,学生模仿。

3.教师强调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

4.指名上前书写,教师点评,学生修改。

5.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激情结尾,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学习的古诗。

2.和同伴一起演一演本课学习的古诗。

3.书写本课的生字。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从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导入语,参见《一点通》11页)

二、初步接触这首诗。

1.一起读一读,背一背。

2.小组内背诗。面向全班同学的展示。

三、识字写字:萧、翁、寒、篱、梧、眠

1.与这些字相关的句子(见《一点通》11页)

2.教字:必要的笔顺、拼音、结构、记法。

3.写字:学生写字练字,老师巡回指导。

4.有关多音字形近字。(参见《一点通》11页)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读诗品诗记诗

老师和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对话。这个对话的话题是:字词的意思、诗的大意、实际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远处的、近处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这首诗。

二、小小练习。(参见《一点通》12页)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萧、翁、寒、篱、梧、眠

二、看诗看字。

三、抄写并尝试默写古诗。

四、本课小测试。

11、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但对于有关动物的母爱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老麻雀的行为,和猎狗的后退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教学建议: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母爱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悟、演、写的方法逐步深入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要写好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初步感知内容:老麻雀救小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②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麻雀

12、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知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词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全班交流,解疑释难,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四、畅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给生字注音、组词、扩词

2.回答问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有哪些猜想?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

师出示PPT。看完之后,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蝴蝶,你会用什么词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美丽,华丽等等)是啊,这样美丽的蝴蝶,师板书:《蝴蝶的家》

生齐读标题,提问。

生:这样美丽的蝴蝶家是在哪?它的家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家是避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避风挡雨。)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的起舞,突然下雨了,青鸟,麻雀都回家躲起雨,可是小蝴蝶躲到哪里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生读,选重点的词语解释。

家雀喧嚷等

3.让我们跟着小老师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请小老师带读,生跟读。

5.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出示PPT。(主要写了我常为下大雨时无处藏身的蝴蝶而担忧的故事。)齐读两遍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创设情景境,再读课文。

2.同学们,看着这美丽的花蝴蝶,把这些字词送回文中,这一次,我们默读,想想,蝴蝶的家是在哪哪?

3生读之后,交流式回答问题.

4.生回答:我知道,在麦田里,疑?不对

生回答:树林里,也不对。

生回答:花朵中,也不对。

生:在树穴里。

13、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腾云驾雾 幻想 原子核 奥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 任何

创造 改善

2.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方法

1.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画出相关句子,简单写出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

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是科学让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1)生自读学习,画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问题。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课件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发现是什么意思?发明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师总结。

课件出示:

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列举的事物,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读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几个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

(1)师引导学生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进行总结。

预设:举例子(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还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运用课件上出示的句式来进行表达。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发现了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20世纪人类发现了无线电,发明了雷达。

5.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愿望的?

生阅读第3自然段,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途径通过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6.请同学们再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20世纪的到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可以用哪两句诗来形容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把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结合起来阅读,进行对照。

预设:千里眼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广播等;腾云驾雾飞机、飞船、火箭等。这些变化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来形容。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两种生活的不同。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了作比较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现在请你大显身手,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大家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介绍。

14、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充满童趣的课文,本身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描写的对象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本文的教学以趣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文本,学习作者精致而准确的观察,细腻而自然的描述的方法。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课教学围绕着解决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等问题展开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理解等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正确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作者法布尔和昆虫蟋蟀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以课前观察蟋蟀的巢穴。

2.查找作者和蟋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漂亮。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住宅?(板书:住宅)

2.现在有一个小家伙想和你们比一比住宅,它就是(板书:蟋蟀)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起始设计,具有激趣和铺垫的双重功能。开篇创设比住宅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将句子读通顺。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互相交流预习字词的情况。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新词:

慎(shn)重  挖掘(ju)  搜(sōu)索

倾(qīnɡ)斜  骤(zhu)雨  布置(zh)

住宅(zhi) 选择(z) 洞穴(xu) 较(jio)大

(全班开火车读、指学生领读,正音。)

(4)出示本课会写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

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特点,指名说说书写注意事项。

②动漫演示重点字的书写过程。

③先让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放在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读课文情况。

一是评价字音是否读得准;二是评价语句是否读得流利,断句是否恰当。

2.边听边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件提示)

3.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填写学生活动卡(一):

先简单说明蟋蟀成名的原因(唱歌和住宅),然后重点介绍住宅的样子和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4.指学生找出每部分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抄写生动的句子,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蟋蟀出名的原因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小小的洞穴而已,可为什么这样出名呢?连作者都赞叹说(出示句子,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导、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

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有序地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

(1)教师出示第5、6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试着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3)学生结合句子汇报。

预设:结合第5自然段能概括出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通过读第6自然段能知道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教师出示课文原图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相机板书。)

(4)学生扮演小蟋蟀向大家介绍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5)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象蟋蟀住宅的样子。

(6)过渡: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这么好的住宅怎么就被蟋蟀碰上了呢?

2.引出选址问题。

(1)指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③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喜欢上它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常常、一定要、一点儿一点儿等。)

④如果你是蟋蟀,天下起了大雨,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舒适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舒畅)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⑤过渡:这么宽敞的住宅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3.解决问题: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提出读文要求。

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结合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感受蟋蟀的可贵精神。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蟋蟀能够把住宅建得这么好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部分分三个层次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动工时间;怎样挖掘;不断修整。

②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主要在第7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有:扒、搬、踏、推、铺。

③说明蟋蟀有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精神。

补充学生活动卡(二)。

(3)读到这儿,你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了吗?你想怎样称赞这小小的蟋蟀?

(4)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和建筑过程,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因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认真,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3.学生介绍有关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资料。

4.读了这篇课文,你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会连续、细致地观察,具体地描写。)

5.学生介绍蟋蟀的资料。

6.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更深刻地感受一下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和敬佩。

7.拓展阅读。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燕子窝,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交流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让学生写一个小动物,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课外阅读,延伸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和课外图书有效地整合起来。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因住宅而出名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

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15、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知识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德育目标: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难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等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之前我们读过《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文中讲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你认为是真的吗?为什么?你能结合你平时阅读到有关太阳的知识来说说吗?

小结:是呀,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大那么热,怎么能射得下来呢?再说,一个太阳就那么热,要有十个太阳,不要说后羿,就是万物都无法生存。所以《后裔射日》只是个传说而已,要想真正了解太阳,我们必须用科学知识才能解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说明文《太阳》一课。

2、出示:说明文概念(指名学生读)

大屏出示: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开课前用《后羿射日》与资料交流作对比的形式,让孩子初步科学地认识太阳,从而从概念上区分神话和说明文的不同,为课中学习说明文做铺垫,以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新文学体裁感到生疏。

出示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说明方法。

三、出示前置性作业单,明确本课时交流任务。

1、查找有关太阳的知识: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2、用一圈(圈生字)二画(画词语)三批注(用近义词、反义词或查词典的形式批注难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形式熟读课文。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四、学生依据前置性作业单自学此环节学生在家自行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四、小组检查自学效果。1、课文朗读检测(四人小组轮读后相互及时纠错)

2、字词认读情况检测(四人小组分工认读,相互纠错)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讲了太阳的那些知识)

[设计意图] :给孩子明确交流目标,让孩子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学。

五、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更正。

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读后师生互动强调重点字音、梳理难读句子。

★多音字差的四个字音

★认读生字:摄氏度sh 野兽 生存 繁殖zh 蔬shū菜 较好 治疗(注意带拼音的生字)

★交流摄氏度、繁殖两个词的意思。摄氏度:摄氏度符号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C表示现在的摄氏温度已被纳入国际单位制。★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生字书写指导:繁殖、蔬(强调:三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结构紧凑, 繁下面是系少一撇;蔬,左下最后一笔是提,右边中间是死亡的亡多一点;殖左边是歹字部。

2、课文主要主要讲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特点?(1-3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8自然段)

六、课堂延伸,拓展阅读。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特点的?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太阳特点的句子后读读,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组长根据汇报情况选择一个特点分工后进行全班汇报。

(1) 、太阳的远:句子: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➊、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数字,体会通过数字具体说明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字的精确性、科学性。②、教师板书:列数字。

(2) 、太阳的大:句子: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从句中的哪些信息点感受到太阳大的? (130万个地球)②、出示太阳与地球的课件图,让学生从直观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太阳之大。板书:作比较列数字

(3) 太阳的热:句子: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4) ①、抓关键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太阳的热。小结:像这种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将太阳的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呈现出来的方法,叫打比方。

3、用人们熟知的钢铁碰到太阳变为汽来说明太阳的温度高,这种说明方法叫举列子。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八、课堂练习:运用今天学过的说明方法,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1、妈妈工作真辛苦。

2、月亮照在湖面上。

3、我的书包很大。

[设计意图] :孩子们容易把修辞手法比喻句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混为一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争议中明晰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并通过说话练习检测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掌握刚学的几种说明方法,并及时纠正,使新学知识尽可能当堂消化。(6)、交流自己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使用的准确性。

板书设计:

15.太阳

特点

远 大 热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16、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 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 高低起伏。见板书。 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 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 (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 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17、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18、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种方式学习三轮对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体会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借助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绘制波形图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月光曲》的美妙,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走进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1.轻柔的音乐,如同潺潺的细流,洗涤我们的心灵;激昂的音乐如同灿烂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跟随子期领略了伯牙琴声中的恢弘气势,我们今天将要走进一首举世名曲《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2.生自由交流对贝多芬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补充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被誉为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贝多芬在莱茵河边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故事?

4.抽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

提前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尽可能地开阔视野,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用问题支架帮助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二、体会情感变化,了解创作经过

贝多芬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月光曲》的呢?细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一)学习皮鞋匠和兄妹俩的对话,感受手足情深。

1.重点指导朗读那该有多好啊!随便说说。

2.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说那该有多好啊!体会妹妹想听贝多芬弹奏的强烈愿望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思考:妹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体会妹妹既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

(二)学习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

1.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2.如果你就是贝多芬,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3.结合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体会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三)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谈话,感受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反复朗读,从盲姑娘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多纯熟呀!赞叹了弹奏技巧的高超。感情多深啊!赞叹情感表现得充分。再次表现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

2.聚焦指导读好两个您。小组交流:盲姑娘在说两个您的时候分别在想什么?

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读出疑问,语调可拖长。后面根据贝多芬在附近旅行演出,做出判断,这样高超的技巧,应该只有贝多芬。第二个您,就读出肯定。

3.练习朗读,进一步领悟。

4.贝多芬遇到了爱音乐、懂音乐、懂自己的盲姑娘,回顾21课《伯牙鼓琴》 ,体会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由对兄妹的同情转换为了偶遇知音的兴奋,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因此又准备弹奏一曲。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角色朗读三段对话,置身情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讲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表达贝多芬的感动,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

三、根据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美

(一)根据两个清幽展开想象,感受创作前茅屋的朦胧与安静。

1.齐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两个清幽。

第一个清幽,指在皎洁的月光下,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

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第二个清幽,指月光的柔美,令人动容。

3.围绕清幽,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此刻小屋子里的情景。

预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贝多芬望着身边的穷兄妹,想着,他们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二)根据文字变化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美妙的变化。

1.读文字,想象画面。

(1)享誉世界的《月光曲》在幽静中诞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横线把皮鞋匠想到的勾画出来。

(2)自由朗读皮鞋匠想象到的内容,说说他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预设:月亮升高,从薄云间穿过。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是第二个画面。

预设:第三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浪花快速涌来。

(3)你在读皮鞋匠想到的画面时,你的眼前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4)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脑海中的情景不断变化着,我们仿佛已经听到变化万千的乐曲,感受到它的美妙。(板书:文字 画面 想象)

2.想象体会,绘制波形图。

(1)想象第一个画面,绘制波形图。(出示句子)

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月夜,这时感觉贝多芬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比较缓慢,曲调悠扬。给人舒缓的感觉。这时候如果用我们音乐中的波形图来表示这段乐曲,我会用比较平缓、起伏较小的线条来表示。(师绘制波形图)

(2)想象在另外两个画面中,贝多芬弹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会用波形图怎么表示呢?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播放《月光曲》)

3.交流汇报。

预设:在第二个画面中,我联想到贝多芬此刻可能也开始跟着音乐慢慢晃动,节奏也会稍微快,力度加强,给人感觉更热烈欢快。所以我们小组画的波形图比老师的起伏稍微大一点。

预设:在第三个画面中,海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我想,此刻的贝多芬应该更加激动,音乐节奏应该比之前更快、旋律充满力量、力度更强了,所以我们的波形图又增强了起伏。(师相机在黑板上补充完整)

4.小结:明月升起,高悬于空,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根据文字的变化想象了贝多芬弹奏乐曲的状态变化,感受到乐曲美妙的变化。

5.让我们伴随着这变化丰富的美妙乐曲,再读这段文字。

6.播放《月光曲》,在情境中朗读第9自然段。

7.小结:通过绘制波形图,感受音乐从悠扬舒缓、气势渐强再到高昂激越,进一步体会了乐曲丰富的变化。在想象中去体会乐曲变化的美,真妙呀!这美妙的乐曲和景象在你脑海中留下印记了吗?根据波形图的提示,试着还原皮鞋匠的想象吧。(根据板书提示,一边想象,一边背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

分解想象步骤,搭建想象支架,降低想象的难度。从文字想画面,使学生融入课文意境中,绘制波形图使思维可视化,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韵律、情感的变化美,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画面,回味艺术美

旋律和节奏在变化,脑海中的画面也随之变化。这就是想象的魔力。课后你也可以一边听你喜欢的音乐,结合自己的感受把想到的画面变成文字写出来。

设计意图

从文字中来,回到文字中去,自我感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在音乐中尽情地徜徉、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9、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你立刻想到了哪首诗?

2.出示歌咏比赛图片,体会咏的意思。

3.如果赞颂的是梅花,题目可以是;赞颂的是华山呢?

(二)借助图片,感知特点

1.同学们,大家见过柳树吧?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再来欣赏欣赏柳树,感受一下它的美吧。

2.(学生配乐欣赏PPT图片。)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一)借助注释,理解字意

1.柳树可真美啊,在诗人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诗。)

2.教学妆,与装进行比较,理解意思。(你家谁化妆?)

3.指导书写碧。

3.绿丝绦:根据形旁推测一个字的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大家猜得没错,绦就是用丝编成的带子。指导书写绿丝。

4.指出丝绦、剪刀的意思,改写诗句,感受押韵。

三、品读赏析,体悟诗情

(一)换词比较,感受碧字的精准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图片,观察观察这棵柳树,关注它的颜色、样子,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都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贺知章在写柳树时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哪几行诗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2.碧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图片,借助工具书理解。碧就是一种绿色,那这行诗就可以写成:绿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没有改变,怎么样,可以这样改吧?

(二)借助图画,理解万字的涵义

1.学习古诗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图画。有一位同学不仅看图理解,他还根据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画,柳树只有八根枝条。)

2.有很多词语、诗句中都带有百、千、万,这样的词语、诗句并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只表示数量多,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生齐读:万水千山、万家灯火、千军万马、千言万语、百里挑一、百花争艳。

3.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体会体会。

出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三)品析比较,体会比喻的妥帖

1.同学们,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行,有没有发现哪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裁和剪。

2.同学们,剪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刀是形旁,表示意思。说到刀呀,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比如水果刀,菜刀,小刀,大刀,为什么不能说二月春风似菜刀或者二月春风似小刀呢?

3.书写剪时,要注意上面的前和下面的刀都要扁一点,看老师写。

(教师示范书写后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4.同学们,这首诗同学们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默写,大家再多读几遍,同时注意看看诗中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可以重点识记。

(学生练习背诵、默写。)

四、拓展诗句,布置作业。

同学们,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除了今天学习的这首《咏柳》,还有很多呢!大家看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王安石的《梅花》,寇准的《咏华山》,郑板桥的《竹石》,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咏柳

碧玉 绿丝绦

裁出 似剪力

20、忆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忆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索然无味等词语的意思。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根据要求梳理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学习读书方法,感受读书乐趣。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交流各自的读书经验与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走近作者冰心

1.同学们,还记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吗?(生交流)

2古人的学习教诲、读书方法让我们深受启迪。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现代作家,她特别喜欢少年儿童,她的作品吸引了无数小读者我们亲切地叫她冰心奶奶。(出示作者照片)

3关于作者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师相机出示作者资料。)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但冰心却是常青树,从她19岁成名到晚年一直都在创作。在89岁高龄的时候,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美好的读书经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忆读书》(齐读课题)跟着冰心奶奶,探寻更多的读书方法,感受不一样的读书乐趣。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从古至今学者读书的态度、经历、方法与感悟,为学生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教学伊始,从古人谈读书导入,既是对之前读书方法的回忆,又自然地引出本课作者冰心,让新课与学生认知构建联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为后面的学习交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快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的,圈出相关词语。

(2)思考:作者多年读书的切身体会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 学生交流汇报。

(1)时间顺序。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十二三岁时,中年以后,1980年后。

(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三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指名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整篇文章的要点。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作者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指导我们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理清叙述顺序,从重要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感受,再依据捕捉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就在学生亲身参与中真实有效地发生了。)

三、把握要点,体会读书感受

1.体会读书好。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画重点信息完成表格。每一小组可选择一个或几个阅读时间进行研读,然后尝试结合表格说一说冰心某一阅读时间的阅读经历。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一:《三国演义》

①根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听故事

一知半解地读

反复地读

从一本到一类

津津有味

越看越明白

引起了对章回小说 的兴趣

②教师相机指导。

关于读书方式:

理解津津有味,体会作者儿时对书的着迷。何为一知半解地读?结合内容说一说理解。为什么作者两次把书丢下,又继续读完?抓住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体会作者读书投人,反复阅读。

关于读书感受:

介绍章回体小说。

出示: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千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

出示各类书中的回目读一读。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③读完这些回目,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就是被这些回目深深吸引,所以从阅读一本书变成阅读一类书。

④小结:像这样圈画、提炼信息要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因故事内容生动作者猜着读、反复读《三国演义》越看越明白,甚至引起了对章回体小说的兴趣。这不就是读书的好处吗?

预设二:《水浒传》

①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水浒传》

比较读

尤其欣赏,人物形象生动。

②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荡寇志》人物没有个性,而《水浒传》着力描写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看过《水浒传》吗?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

比如豹子头林冲棒打洪教头,武艺高强;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侠肝义胆;行者武松景阳冈打虎,有勇有谋

③小结:瞧,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作者尤为欣赏《水浒传》的原因,也是她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预设三:《红楼梦》

①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厌烦地读

兴趣不大

中年以后

《红楼梦》

回读

尝到滋味

②教师相机指导:

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两部书,作者都进行了反复回读,那前后两次有差别吗?

同一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也会不一样,真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啊!

(3)刚才我们用图表法较快地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抓住要点来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发现作者写得最多的是读《三国演义》的经历。那如果你竖着看呢,会发现什么?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猜着读 引起兴趣

《水浒传》 对比读 尤其欣赏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反复读 尝到滋味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 ...... 读书好,多读 书,读好书

①阅读的时间很长:七岁-1980年,80年的阅读时间。

②阅读书目多而广。

补充原文片段,了解冰心阅读的其他书目。

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猫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③阅读方法多样。

作者的这些读书方法你们都赞同吗?有没有相同的经历或不同的方法?

学生交流猜着读、反复读的经历和其他读书方法。

的确,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些读书方法我们至今都受用。

④阅读感受独特。

冰心奶奶在回忆读书经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齐读第8自然段,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板书:快乐、明理)

冰心读书的最大快乐在哪里?你的读书快乐在哪里?结合具体的读书经历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读书能获得美感,增长知识,有助写作,提高修养

⑤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从作者的经历,还是从自己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读书是有好处的。难怪人们总说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托表格把握信息要点,先默读圈画,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作者的读书经历。在探讨中发现作者写作中的详略安排,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体会读书感受,并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读书的快乐,理解读书好的含义,让学生对读书的好处有了更为广泛的理解,也引导着他们走向阅读深处。)

2.体会读好书。

(1)书看多了,作者学会了挑选、比较。那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出示第9自然段)作者把哪些书进行了比较?

《西游记》内容精彩

《封神榜》内容烦琐

《水浒传》栩栩如生

《荡寇志》索然无味

理解精彩烦琐栩栩如生索然无味的意思。

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的书更受欢迎。(板书:情节、人物)

②除了关注情节、人物外,还有什么呢?

理解朦朦胧胧无病而呻心动神移不能自己等词语。

结合冰心阅读《三国演义》两次哭的经历,发现语言文字质朴,富有真情实感的篇章更能打动人心。(板书:语言、情感)

(2)这是冰心眼中的好书,那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好书?

结合交流平台,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推荐好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能让人开阔视野的,能明白道理的,有助于写作的都是好书。

(3)小结:同学们,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好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我们肯定的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可以先从课本中寻找好书。

(设计意图: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讨论交流,提炼出关于好书的几个要点,即情节、人物、语言、情感,但这还不能真正体悟到好书的好。所以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点来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书,也可以分享自己认为的好书。在语言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读好书的理解逐渐加深,逐渐透彻。)

四、总结方法,拓展延伸阅读

1.同学们,回顾冰心的读书经历,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2.指名交流。

(1)我们读书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猜着读、对比读、反复读。

(2)我们可以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通过对比来评价一本书,还可以根据这些要点来向他人推荐书。

(3)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抓住要点,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书方法,谈谈阅读感受。

4.课外阅读推荐: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橘灯》总结:冰心能成为一名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今天起,让我们带着冰心奶奶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逐步感受读书好的妙处!

(设计意图: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表达方法,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适时地安排静默书写,展示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书的认识,感受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课外阅读的推荐,更是让学生从读一篇课文,了解一位作家,延伸到读相关书籍,让学生真正愿意去多读书,读好书。)

21、四季之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四季之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领悟独特韵味的写法。

3.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写出独特韵味的原创诗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时间,孩子们展示诗歌朗诵,学生分享了汪国真的《美好的愿望》: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

心中美好的愿望

即使那是一条

没有尽头的路

走向远方又有远方

有时,感觉自己

真像一只孤独的大雁

扇动着疲惫的翅膀

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奔向远方,梦想终将会如愿以偿。

一、谈话导入,师生共对诗句。

大自然的四时风景各异,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品味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更体验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趣,季节的交替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四季之美》,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每个季节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勾画相关词句),体会其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批注学习体会)。

2.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春、夏、秋、冬,每组合理分工。(组长组织交流)

3.按四季的顺序来汇报小组的学习所得。(小组汇报)

(1)春季小组汇报:

生1: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

生2:这一段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我从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3:我仿佛看到了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

生4:我觉得在朗读时总体节奏应该舒缓,读得轻一些,读出黎明的安静,我来试着读一读。

师:学生有感情朗读之后(教师将春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让我们感受春天黎明中蕴含的诗意壮美。一起赏读。

(2)夏季小组汇报:

生1: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动态景色之美。

生2:一个漆黑的夜晚,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动静结合,实在太美了。

生3: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

生4: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教师将夏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用明亮的双眸去观察,用细腻的心去洞悉,诗意与美同在。一起赏读小诗中夏天的美。

(3)秋季小组汇报:

生1: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

生2: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3:我仿佛看到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

生4:天空中出现几个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

师:孩子们,你们能按照老师前面对春天和夏天内容的文改诗的形式,完成秋天的修改吗?(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将秋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秋天组同学真厉害!风声和着虫鸣,伴随着归家的脚步,便是我们眼中最美的诗意风景。一起赏读。

(4)冬季小组汇报:

生1: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冬天早晨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

生2:雪和霜的静、白、美与生起的熊熊炭火,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动一静,一红一白,生动的画面跳入眼帘。

生3:正午时再看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小组组员补充: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炉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长廊,抬头望着天,欣赏冬日美景。

小组长:老师,我来把冬季之美改写成现代诗,大家听听可以吗?

师:(教师将冬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寒冷的冬日,有美景在,有一颗赏美景的心在,同样是诗意画卷。一起赏读。

感情朗读1:现在,《四季之美》通过同学们的学习、交流、改编,现在是一首四季之美的现代诗,请四组同学每组读一个小节,读出诗中描绘的动静之美。

感情朗读2:请男生读(春秋)女生读(夏冬)交叉朗读,比赛谁们读的更有感情。

三、学以致用写出现代诗诗意之美。

1.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柔和,夏夜的迷人,秋日的悠然,冬季的温馨都是那样的细腻真挚。细细品味,这份溢于言表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染了你,感动了我,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享受自然的馈赠,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吧。

2.师: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生: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抒发情感。

3.学习创作(完成堂清)。

4.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创作。(听课老师同学生一起创作)

5.班内交流学生创作的诗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漫步在充满温情的诗意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景色的美好,校园生活的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去尽情地品味其中的诗意吧!

22、四个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四个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课前透视: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读太、阳等13个生字和舌字旁、页字边2个偏旁,会写太、阳等7个生字和横撇弯钩1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从文中找出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教学重点:

1.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和问句。

2.能结合文中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相送大家一首儿歌,想不想听啊?(生:想),听儿歌时要注意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播放《种太阳》,生答师总结:歌曲中小男孩要种太阳送给南极、北冰洋、冬天和晚上,希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男孩,他是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板书四个太阳

二、质疑课题

  过渡: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再读。如果单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没有?生答师总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从哪里来的?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自读(尝试读文,找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进一步感知课文。)

  启发思考:初读课文要注意哪些事项,完成什么任务?

   按大家说的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了解内容,发现问题。重点的字词多读几遍。

  (低年级读书方法的正确指导,对于促进学生会读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2.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吗?生字词都画出来了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好了吗?师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有四个自然段,老师指名四位同学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老师及时评价。

4.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词。小朋友看,这是本课中所有的生词,(老师课件出示本课要认得字的词语),会认吗?(多形式识字记字,突出教学重点。)

同桌互读课文,检查字音情况。同桌认读生字,比比谁识得又快又准。

小组先读读,一会儿开火车认读。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字音,扫清生字障碍。同时发挥互助优势,促进学生交流,把识字环节落实,突出教学重点。

5. 借助于拼音,认识生字。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利用加一加、换偏旁、组词的方法识记)。

太:大+一点 因:口+大

道:辶+首 送:辶+关

香:禾+日 甜:舌+甘

6. 字音方面,阳、忙、尝、香都带有ang韵,甜、暖、颜都带有an韵,要重点正音。

甜舌字旁,引导学生发现品尝味道和舌头有关,例:舔。

颜页字边,本义是和人的头部有关,例:项、颈。

7. 挂苹果游戏考察学生认识生字的掌握情况。

8.多音字校和为的学习。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我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在太阳的照射下,我分别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情景?

2.指名汇报

绿绿的太阳 金黄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彩色的太阳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本课要写的四个字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用力。

太字形相对简单,让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

阳的书写是教学重点,由于双耳旁是学生第一次学写,老师应重点示范,下笔写短横,转折处略顿笔后写短撇,接着笔尖不离纸写小弯钩,钩的方向往左上。

校左窄右宽,左右等高。交的长撇对准上方点的中间,捺的起笔对准短撇的尾部,撇捺要舒展。

金上下结构,笔顺是难点,老师采用示范书写,学生数空,帮助学生掌握笔顺。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

3.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的字义,帮助记忆字形。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开小火车读生字。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互相比一比谁写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复习生字,词语。

2.老师按照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二、动态生成,朗读感悟。

(一)感悟夏天的太阳

1、师出示( )的夏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填空,根据学生的答案老师及时肯出评价。

(炎热)的夏天

2、过渡:作者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请喜欢夏天太阳的同学来读读?

①师: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下来,你感觉怎样?

师:要是这时候你上街去的话,会怎么办?

②师:这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师:你的愿望真是不错。给夏天换上一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件),你现在感觉怎样?

3、那你能通过读把清凉带给大家吗?(指导朗读)

你的朗读也让我们感到了清凉。谁还想读这句话?想读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4.借助语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到处。

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 )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 )一片清凉。

(1)引导学生用上面的句式说说,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 ),( )一片清凉。

(2)小结:绿绿当然太阳,把清凉带到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二)感悟秋天的太阳。

1、过渡:绿绿的太阳为我们送来一片清凉,阵阵凉风把我们带到秋天。老师非常喜欢秋天的太阳,让老师读读,好吗?(师范读)

2、听老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3、课件出示:秋天,果园里水果成熟图片,教师动情描述。

4、面对这么多又香又甜的水果,想吃吗?瞧,(课件出示:落叶图),谁来了?来干吗呀?

师: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谁愿意当小落叶?你来!(老师给孩子戴上落叶的头饰),你想邀请哪些小伙伴呢?(生:我想请小蜻蜓)。

师:小落叶,你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去干什么?想好了吗?

生演:(扮小落叶)小蜻蜓,小蜻蜓,我请你们到果园里去尝尝红红的苹果!

师:你真有礼貌,用上了请字,如果能用上称呼,小蜻蜓会更高兴的。你再来一遍,好吗?

③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图文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帮助理解忙着邀请一词,融口语交际于阅读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发展了思维,也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感悟冬天的太阳

1、过渡:品尝收获的喜悦后,我们走进寒冷的冬季,寒风呼呼地刮在脸上,真冷呀!此时你会送一个什么样的太阳给冬天?你怎么想到的?你和小作者一想到一块去了。

2、小朋友们,你们自己能读读冬天的太阳吗?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吧。

3、师:红红的太阳挂在天空,温暖着小朋友们冻僵的手和脸,多舒服呀!谁来读一读?

红红的太阳给冬天带来了什么?(温暖)

女同学来读读这段,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

男同学也来读读吧。

(四)感悟春天

1、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为什么?

2、课件播放图片:你觉得春天怎样?你能用学过的词语,古诗或歌曲来赞美春天吗?

3、生汇报交流

①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诗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春天真美呀!你能通过读让人觉得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吗?

(各种形式指导朗读)

5. 指导朗读

(1)指导读好问句。句中出现了两个春天,读第二个时要加强语气。

(2)哦表现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6.为什么说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老师趁机出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各种花的颜色。

老师总结:红的花,白的花,粉的花,蓝的天,绿的草,这不就是多彩的季节吗?

四、升华情感,表达心愿。

1、小结:小画家为四季画了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画个绿太阳,夏天真清凉。画个金太阳,秋天瓜果香。画个红太阳,冬天暖洋洋。画个彩色的太阳,春天真漂亮。

2、你想画太阳吗?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表达什么心愿?

①我也来画:

我想画个( )的太阳,送给( ),希望( )。

②指名练说,表达心愿。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是美文的欣赏,语言的训练。更是生活的启迪,人生的感悟,人性的发挥。小画家的心愿,带给孩子很多人生的启迪,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启迪智慧,表达自已的美好愿望。]

五、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秋、因、为,让学生读。

2.学生整体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老师总结。

3.老师 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重点强调为的笔顺。

4.学生在作业本上自由练写,写完同桌互相检查。

六、作业

1.拓展练习

2.把你心中的太阳画下来吧!并把它送给你喜欢的人。

板书

18 四个太阳

春 多彩 夏 清凉

秋 香甜 冬 温暖

23、树和喜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树和喜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三单元第6课,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过程。

课文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是一幅的连环画,画面清新质朴,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快乐。学完本文,希望同学们学会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

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

1.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2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会写六个生字,正确认读12个生字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树和喜鹊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读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课(25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解决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用我来当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初读感悟

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以及组织概括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起到导航的作用。

3.再度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

4.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则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将以课堂为平台,训练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训练点:

(1)孤独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2)为什么树和喜鹊会感受到快乐?

(3)练习生活实际,你有没有以上的经历。

(三)作业安排,复习强化(35分钟)

根据新课程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的情况之下,对作业做了如下的设计:

(1)复习和巩固生字,用上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2)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相关的散文、诗歌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树和喜鹊

一棵树 好多树

孤单快乐

一只喜鹊 好多鸟

24、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写: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以乐、演、唱、写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

25、凉州词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凉州词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篇章页上半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主要事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边塞诗,七言绝句。全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将士们痛快豪饮、一醉方休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诗经验。能借助注释大概读懂诗句的意思。诗中的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个反问句,既有对战事的无奈,更有看透生死,无所畏惧的豁达情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词、催、醉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法】

诵读法 启发法 谈话法

【学法】

诵读法 感悟法 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

1.诗词接龙猜地名后顺势出示地图上的凉州,引导学生借助名字,猜一猜当地气候。

2.引出古诗: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3.引用《五凉全志》和历史资料,介绍凉州的重要地位。

4.板书课题,并齐读。

5.理解诗题。

《凉州词》名为词,实为曲,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是以前的人们根据在凉州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安康以前叫金州,如果人们根据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就叫金州词。

【设计意图】图像化比语言重要。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那诗人在词中填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古诗三首,看到其中的《凉州词》。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馈交流。

(1)琵琶轻音,区分枇杷。

(2)指导生字:醉,关注部首酉部;拓展与酉部相关的生字酝酿 酩酊 酵 酣 醇 都和酒有关。指导书写醉字(字理识字),强调写字姿势。

3.指导读出节奏。

4.读懂大意。借助注释,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预设:将士们饮酒、将士们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借助注释,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理解大意,既了解学生已知又有利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我们先来看将士们宴饮的画面。

PPT:出示一二句,读一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反馈:

我仿佛看到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除了酒香醇,还有什么也特别好?

引入资料: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发光得名。

2.那由这样醇香的美酒和精致的酒具,我们可以想到这场宴饮一定很热闹,盛大,丰盛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拓展古诗:好香醇的美酒啊,其实啊,这样来写宴饮的,除了王翰之外,还有很多诗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4.你会发现,李白是用酒的醇香和酒具的奢华,来凸显这场宴饮的丰盛。王翰怎么写的呢?引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是啊,多么丰盛的宴席啊,多么热闹的宴饮场面,可是这样香醇的美酒到嘴边,将士们喝到了吗?

欲饮琵琶马上催

6.拓展古诗,理解欲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8.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情紧急,战士们期待的觥筹交错只好作罢。让我们读出战事的紧急。

这一催,画面就一转,诗人就开始写什么地方了?

(二)学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是呀,就由热闹的宴饮,转到了残酷的战场。(板书:沙场)。沙场就是战场,同学们,给你们什么印象?(残酷、血腥)

2.我们同学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了我们对于沙场的印象。这些描述,就如这幅图中所展示的,也如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黄沙滚滚 横刀跃马

出生入死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血染沙场

3.战争是这样的残酷,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疾呼: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谁读懂了他的意思?

(2)那同学们,结合你的感受和我们刚刚想到的词语和场面,你觉得还有人生还吗?

4.拓展古诗:是啊,没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来,那么更多的人都怎么了?我们在诗中探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岑参《胡歌》

5.情境诵读:战死沙场无法还,保家卫国不能还。所以王翰在诗中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体会诗情

1.奔赴战场,更多的人都战死了。可诗人王翰是怎么来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的?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这里的醉如何理解?战场是如此的血腥,将士们怎能喝得如此大醉上战场呢?诗人在这里想表达什么?请同桌讨论并汇报。

预设:

他把为国捐躯写成了醉卧沙场,把为国捐躯进行美化。

诗人为什么用醉卧沙场来指代为国捐躯?

这样写没有那么血腥,将士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

3.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叫举重若轻,那么把为国捐躯看做醉卧沙场就叫视死如归。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将士们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让我们把这份豪迈气度用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几人回这一反问形式,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四、吟诵古诗,书写古诗

1.《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那盛大的宴饮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用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2.吟唱古诗:我们讲到了,这首诗,其实是一支曲子。由此可以想到,这首诗原来是用来唱的,想不想听听这首诗怎么唱的?

3.抄写诗歌。

4.交流后出示评价方式及要求。

5.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抄写古诗,落实双基。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回到这幅地图,凉州是充满了诗词的地方,下来,请同学们搜集以《凉州词》为题的其他古诗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整体关照,升华情感,再拓展到其他古诗的课外积累,使古诗学习升华到文化层面,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宴饮 醉 沙场

视死如归

26、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微课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设计思路:

《腊八粥》课文比较长,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我主要选取了两个训练点:一是小练笔,仿照1自然段写自己喜欢的食物;二是体会详写的部分,抓住八儿的言行以及对于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体会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同时感受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及分清主次,我主要在第一课时利用预学单,让学生自学,然后直播交流。在这里只展示预学单,教学设计略去。(文后附《预学单》)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词,完成预学单。

教师:设计《预学单》;搜集腊八粥的图片、课文朗读的配乐《风中的蒲公英》;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品腊八粥,用真情摹写

教学目标: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喜爱的食物。

教学流程设计:

一、品腊八粥的简述,由表达悟美好。

1. 出示腊八粥图片,引出课文简述腊八粥的部分。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图片最想做什么?哈哈,我猜就是想喝粥。作家沈从文的文字也能带来这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你信不信?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 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1)请你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

2)在了解段落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咱们就可以好好琢磨语言了。请你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语句描写得最有味道,把最喜欢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自然段旁边批注出你读懂的内容。

3)师生共同交流。

A.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朗读一下这句话,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老老少少见到腊八粥都会生出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抓住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体会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谁不是,一个反问,就再次强调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已经深入骨子里。

这样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让人倍感生活的温馨,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他们的生活里,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B 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请你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简述了腊八粥的样子。(看、闻、品)作者能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又是怎么喝的呢?

抓住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闻着、何况是、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词语,感受人们急切想喝腊八粥的样子。这描写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你再来读读它,想象腊八粥的样子。

现在你们再用心读读这个自然段吧!也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关注老师的公众号,在里面看打开这课的链接再听听录音。先按下暂停健吧。再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3. 对比腊八粥的描写,悟语言表达与写作目的关联。

出示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的描写与1自然段对比读: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老舍

请你分别读读这两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两段话的语言表达都亲切、通俗。老舍语言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他非常自然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而沈从文的腊八粥呢?语言更多了些风趣、俏皮,他重点描绘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有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感觉这粥回味无穷,情意绵长。

看来,写作目的不同,选材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

二、慢忆生活,摹写中见温情。

1. 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总结写法。

A 段落结构要鲜明。(人们喜欢腊八粥;食材、做法、味道)

B 语言表达要朴素。描写时要用最通俗的话,可以用上当地的方言,让你的文字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写出食物的形、色、味等,融进真正的温情。

2. 回忆自己喜欢的食物,认真写上一段话。可以参考以下思维导图,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3. 修改、交流。

4. 出示范文,读读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练笔:

每逢八月十五,圆月升空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家家户户都会把红糖火烧端上桌。刚会跑的娃娃,手挽手的夫妻,掉没了牙的老人,无论哪个,都会恭恭敬敬地围坐在桌前等着全家人一齐吃。圆圆的,盘子大小的红糖火烧,被厨房里做饭的女主人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切成大小约摸一样的角儿,预备着赏月时候吃。棕色的红糖、擀压过的花生碎,再掺上黑白芝麻,赶上家里的媳妇儿讲究,还会配上青红丝,放上少许白面,搅活开,就制成了甜丝丝的馅儿,一点儿不齁人。面皮儿擀起来,包上红糖馅儿,饼外再沾上芝麻,放在电饼铛里那么一烙,从客厅一下子就能闻到那顺着锅盖儿钻出来的味儿。你鼻子使劲儿一吸,心满意足得似乎马上就能咬掉一大口似的。

课后检测:把自己写的这段话读给家长听,让他们帮忙提建议,再修改,誊抄在稿纸上。

27、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狐假虎威》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低段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从对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让学生揣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再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狐狸、老虎头饰,相关课件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准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坐井观天》《乌鸦喝水》等。

2.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狐狸与老虎的特点。

5.解题,识字。

(1)认读威字,引导学生理解威风的意思。

(2)学习多音字假。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jiǎ,是借用,利用的意思。

6.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从已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及识字辨音入手,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长句的停顿。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再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同桌间自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

(1)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h jiǎ hǔ wēi zhun chě zhe sǎnɡ zi pi wi knɡ

狐 假 虎 威  转  扯 着 嗓 子  派  违 抗

zhuǎ zi zǒu y tnɡ shn q hu xin yě zhū

爪 子  走 一 趟  神 气 活 现  野 猪 

n mn shu pin ji zhe

纳 闷  受 骗  借 着

(2)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加一加:口+桑=嗓,扌+止=扯,马+扁=骗。

②换一换:神伸,违围,假霞。

③熟字比较:爪瓜,受爱。

(4)学习多音字转闷的不同读音及表示的不同含义。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可组词转变、转移;表示围绕一个中心活动时读zhun,可组词转动、转笔刀。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n,可组词沉闷、郁闷、纳闷;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可组词闷热、闷声闷气。

5.做小狐狸摘果子游戏,巩固识字。

   图片 引导学生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6.按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画狐狸图、老虎图。)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达成上,要求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所以在识字课中采用让学生动笔圈画生字自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为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缩短差距。然后教师及时检测,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情况,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能概括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内容的一句话画下来。

3.引导学生找到这句话,是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

4.学生齐读这一个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6.学习生字食、物。

(1)识记字音:食是翘舌音,读sh,不要读成s。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人+良=食,牛+勿=物。

7.指导朗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扑这个字中感受老虎的凶猛。

(2)指导读出老虎的凶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课题的准确意思,并通过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体会老虎的饥饿及狐狸和老虎的实力悬殊,把学生带入作者预设的紧张情境中。

四、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食、物两个字的动漫书写。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要点。

     图片 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比一比、写一写的方法找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书写指导,教师范写:

食:人宽良窄。良的第一点落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是长点。

物:左窄右宽,勿的第一笔撇尖落在田字格中心点,横折钩中的竖笔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先引导学生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

五、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捉住了。那么,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随机点名认读并组词。

(2)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食品 物体 真假 威风 鸡爪 转圈

扯开 嗓音 违抗 肥猪 归纳 接受

借条 骗子 闷闷不乐 神气活现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故事。

2.导入: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抓住了,他被老虎吃掉了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狐假虎威》,学完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置情境,表演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

(1)自由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狐狸的动作及语言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从狐狸的动作及话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想好后小组同学可以共同演一演,汇报时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2.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动作:(课件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1)指名扮演狐狸,表演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只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他在想什么?

(3)交流体会想出办法的狐狸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话的部分。

①鼓励学生扯着嗓子读读。

②同桌两人扯着嗓子互相读。

③教师瞪着眼睛、攥着拳头、用威胁的语气范读。

    图片 读出虚张声势、内心恐慌的状态,却装出很神气的样子。

④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再读。

⑤想一想:狐狸为什么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呢?

(4)再次范读: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板书:你敢吃我 一愣)

3.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语言:

(1)课件出示狐狸第二次对老虎说的话老天爷多大的胆子!

①自由读读狐狸说的话,想想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狐狸怕谁?(老虎)老虎怕谁?(老天爷)(板书:违抗天命)

(2)相机学习生字爷、就。用谜语识记命字:签订合同在节下。(命)

(3)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

4.出示第5自然段。

(1)相机理解蒙是欺骗的意思。(板书:松开)

(2)引导学生思考:看着被蒙住的老虎,狐狸摇了摇尾巴,他会怎么想?

5.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1)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图片 读出狐狸炫耀的语气。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

7.学习第7、8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呀的读音。

(2)出示四字词语: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①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简单分类,看看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

③学生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读,边读边试着做动作加深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和老虎的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交流:看到动物们逃走了,老虎会怎么想?动物们到底害怕谁?

(2)引导学生感悟出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受骗了。(板书主体部分)

9.引导学生从老虎上当受骗的故事中,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的道理,进而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板书:仗势欺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读演结合,研读文本,展开思辨,感悟事理,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教师适时地评价与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老天爷蒙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共鸣。突出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重点指导,认真书写

1.指导书写生字爷、就、爪、神、活、猪。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神、爪、猪是翘舌音。

(2)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中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重点讲解神和爪。

爷:上宽下窄,父第三、四笔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图片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写在竖中线左侧。

就:左窄右宽,左边京的第八笔是点,右边尤从田字格中心点起笔,长撇撇向京下侧。

爪:第一笔平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第四笔捺靠在竖上,捺脚出锋。

神:左窄右宽,礻的第一点靠右,与横撇的尖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申的第一竖从竖中线起笔。

活:左窄右宽,舌第一笔短撇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略往左倾斜。口扁,上宽下窄,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猪:左窄右宽,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者中的土在横中线上侧,日的第一笔竖贴着竖中线写。

(3)教师范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临写。

2.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先观察再动笔,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深入理解,妙笔生花

1.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你喜欢他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或者借着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他人。

2.拓展: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如果他再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新狐假虎威》。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为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8、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29、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今天的语文课调整到下午最后两节,这个时间段,学生一天的精力几乎耗尽,这可是开学的第一课啊,看着学生们疲惫的状态有些心虚,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必须让孩子们动起来,我一定要看到如林般高举的小手,听到响亮的自由表达。

首先出示几幅春天的图片,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些美景,一人一个,有些一口气说了三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出这么多不重复的词语,看来学生之前积累的词语今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顺势表扬学生积累词语是一件都么有用的事啊!

其次我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现有的插图资源,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最好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不是我看到了柳树。这样完整的句子,不要我看了,听到这样的要求,刚刚想举手的学生又把手放下了,教室里顿时陷入一片寂静。我不甘心就那么四五个学生发言!身子前倾望着学生,有些严肃地问:你眼睛近视吗?图片能看清吗?你会说话吗?全班同学同冲我点头示意。那就没问题了,直要你看得见会说话,你就一定能说出完整句子!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的信心倍增,举手的人可想而知。

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小白同学:我看到了柳树,几个小孩拿着风筝。我赶紧给他点赞,表扬他,为后续发言也开了一个好头。

平时内向的鑫鑫说:我看了飘动的柳树,流动的小溪。我听到飘动时我他的心头一颤,紧接着问为什么是飘动的柳树,她说放风筝肯定有风,所以柳树会动,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我狠狠地夸了她一番!

接下来的发言中,学生们的描述已经开始有意识对事物加上形容词或动词,尽量使自己的句子拉长并且生动形象。一个学生说道: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地向前流去。话音刚落,孩子们自发的掌声已经响起。学会赏识别人是一种多么宝贵的精神啊!图片的色彩不是太鲜艳很难找到小溪,我就请同学们现在图中找到小溪摸一摸,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同学们说既没有感觉也没有声音,我说:这就是想象!在不知不觉中把想象一词根植到脑海中。

学完前两句,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再出示与诗句相关的图片,用来验证刚才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显然,大多数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

总体而言,我觉得今天的课上的还是挺成功的,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虽然以前教过这一课,但是我仍然把它当新课来备,在备课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第二,我注重课堂上启发孩子们与我走得近一些能听懂我的问题,有思考的时间,内心的想法敢于说出来,回答之后得到我的肯定。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下,怎能不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呢?

30、春夏秋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春夏秋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霜、吹、落、降、飘这5个字。

2.会写春、风、冬、雪这4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朗读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以及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且能背诵。

教学重点:

1.会认霜、吹、落、降、飘这5个字。

2.会写春、风、冬、雪这4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朗读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以及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且能背诵。

教学难点:降的字形识记。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四季》,还记得吗?四季指的是哪四个季节?

2.这是《四季》中写到的春夏秋冬的景,一起读。

3.其实,一年四季还有很多具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到识字①春夏秋冬去读一读,认一认吧。

二、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

1.和老师一起读。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2.自己读一遍

3.认识霜、雨字头,练写冬雪

(1)拼读 shuānɡ 霜

(2)看图,了解什么是霜,了解霜降后的大地是怎样的。

(3)组词复现记一记霜这个字。

(4)认识雨字头;写一写雨字头。

(5)写一写有雨字头的字:雪

(6)写一写冬。

4. 读好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认识落降飘,了解吹落降飘这几个动词的状态,

(1)跟着老师读儿歌《春风吹》

春风吹,

春风吹,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来了燕子,

吹醒了青蛙,

青春风轻轻地吹,

春雨细细地下,

大家快来种树,

大家快来种花。

(2)图文结合,师生接读的方式,反复读春风吹,并了解春风吹来的时候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写一写春风这两个字。

(4)夏雨落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听老师读短文。

这时,一道石破天惊的闪电伴着隆隆的雷声打破了这一片沉寂,霎时,雨噼里啪啦得下了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尽情的吮吸着甘甜的雨水,那卷了几天的大树叶子,在此时也慢慢的舒展开了。

(5)想象着夏雨落的情景,一起读:夏雨落

(6)那秋霜在什么时候呈现的景象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必是秋霜降的时候。跟老师读:秋霜降

(7)识记降字。

读图,理解降;组词读词;认识降的部首双儿旁;识记右边部件 夅;跟着动图书空了解笔顺。

(8)听读霜降下得景象描写,想象画面,读秋霜降。

拔了一根结着霜的三叶草,先仔细地看了看,结的霜是一个个小冰晶,银色的,晶莹的,带着小绒毛,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着点点光芒,多么美丽可爱啊!

(9)看视频,听读,了解雪飘得情景。

雪花悄然得飘落着。那飞舞的雪花,一朵,又一朵像是漫天的蒲公英的生命,在空中自由地舞蹈,轻轻飞扬。

(10)一起读这个词:冬雪飘。

(11)识记飘:了解飘与落、降区别;描述飘的状态;说一说飘的部首;读一读与飘有关的词语。

飘落、飘扬、飘飞

5.好了,最后,让我们读一读、背一背识字1今天的内容。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霜、吹、落、降、飘这5个字。

2.会写花、飞入这3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朗读青草、红花、游鱼、飞鸟以及池草清、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且能背诵。

教学重点:

1.会认霜、吹、落、降、飘这5个字。

2.会写花、飞入这3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朗读青草、红花、游鱼、飞鸟以及池草清、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且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春夏秋冬。

2.来,我们一起把上节课的内容再来读一读.

3.一年四季,除了这些季节性特征的景物外,还有很多很多季节性的景物呢。

现在正值春季时期,如果不是新冠病毒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到野外踏青,观赏春天美丽的景色,享受美好的春光。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可以带着你们一起欣赏这幅美丽的春景图(插图)同时,我们还可以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与景物有关的字词呢。

二、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

1.看一看图,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然后再看一看图上想关的景物。

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2.师生一起读:红花 青草 游鱼 飞鸟

3.草儿、花儿,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它们的颜色。读一读:

青草 青青的草

红花 红红的花

4.鱼儿、鸟儿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它们的动作。读一读:

游鱼 游来游去的鱼儿

飞鸟 自由飞翔的鸟儿

5.识记游字。

(1)教师讲解,学生记一记:

游左中右结构,部首是氵三点水旁。中间是方,右边是丿下面一个子。

(2)跟着动图书空:游;

(3)读一读与游有关的词语:游鱼、游水;游玩 游山玩水 旅游 等等。

6.跟着老师读: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7.识记池和入。

8.写一写:入

9.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写的非常认真,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我们把这节课的词语再读一遍吧。

(出示21)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0.春天的景色美,春天的语言也是很美的。除了我们读到的词语,还有一些优美的句子,还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儿歌。

老师挑选了两首,我们来读一读吧。

31、藏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藏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情分析: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本节课重点要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其次要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会读会写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哄堂大笑、能歌善舞、青面獠牙、别无所求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哄、藏、传。

2.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查阅资料理解优哉游哉、开山鼻祖、随心所欲等词语;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了解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表达与交流: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有关戏曲资料。

2.自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其中的疑难之处并尝试解决。

3.借助工具书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

4.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任务二:朗读展示,分类学词

1.朗读展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朗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出示句子:

图片 图片

①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

②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③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点拨理解词语:琼结:藏语里指房屋悬起多层)

④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

2.分类学词

(1)读准字音:

僧人 脱缰 吞噬 王妃 敦厚 演绎 哄堂大笑

青面獠牙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两面三刀 山南琼结 钹

(2)读准多音字:

①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ng)而散。

②《鸿门宴》是汉代传(zhu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n)奇。

③西藏(z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ng)大藏(zng)经的宝藏(zng)。

(3)理解四字词语: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青面獠牙:形容面貌狰狞凶恶。

(4)拓展积累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哄堂大笑 捧腹大笑 开怀大笑 眉开眼笑

莞尔一笑 回眸一笑 似笑非笑 一笑千金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交流讨论。(藏戏的特色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尝试用小标题形式概括。

(提示:第4~1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艺术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4.主题概括。

引导:小标题连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醒:课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展开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任务四:研读课文,感悟写法

1.自读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写藏戏的三个突出的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自由读,思考;指名读;全班交流。

好处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好处2:突出藏戏的主要特点,了解藏戏独特的艺术形式。

2.课文中还有那部分也写了藏戏的特点?(第8~17自然段)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写法秘妙:有详有略的写法。详写: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略写:藏戏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2)有详有略的写法,是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默读第4~7自然段,边读边圈画:这个传奇的故事有哪些传奇的色彩?

(1)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传奇1:战胜凶险的自然,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传奇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传奇3:艺术的传奇,第一个藏戏班子歌声响彻雪山旷野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2)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一遍这个传奇的故事。

任务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搜集更多与藏戏或其他戏曲相关的图文或视音频资料。

2.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试着介绍新沂柳琴戏的艺术特色。

32、北京的春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北京的春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