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1、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著有《韩君平诗集》

主题: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之池上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②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③字词解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4、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课堂笔记知识点归纳

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课堂笔记知识点归纳

1.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就剪下一堆头发。

虽然可表转折关系,展现了我自信的样子。后一句话是动作描写,围摆剪等动词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我给小沙剪头发时的得意。

2.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得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

3.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随意和上文中的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相对应。说明了我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

4.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却像层层梯田。

  可惜遭形象地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地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5.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找身上的碎头发。

  因为我的所作所为,给三个人都带来了霉运。而这正是儿童时代趣味的体现,这样的经历必将永远记在心中,有滋有味的童年回忆时刻出现在心田。

5、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诗歌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6、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诗大意: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古诗主题: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夏日绝句》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做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注释:

①人杰:人中豪杰。

②鬼雄:鬼中英雄。

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鉴 赏: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凉州词》知识点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简介: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注释: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主题: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鉴 赏:

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土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问题归纳

1.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1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生字组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1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12、中国美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中国美食课堂笔记知识点

二、会写字及组词

烧(shāo) 烧火 烧水 燃烧

茄(qi) 茄子 番茄

烤(kǎo) 烤火 烧烤 炙烤

鸭(yā) 鸭子 鸭毛

肉(ru) 牛肉 肉片 肉类

鸡(jī) 公鸡 母鸡 小鸡

蛋(dn) 鸡蛋 鸭蛋

炒(chǎo) 炒菜 炒饭

饭(fn)吃饭 饭菜 米饭

三、易错字

烧:烧右上部是戈,无点。

鸡:鸡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横伸向又下。

四、多音字

炸zh(爆炸)zh(炸鱼)

五、课文分析

《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用到这些方法。

炒 烤 烧 爆 炖 炸 煎 蒸 煮

这些词表示烹调食物的方法,如煮饺子、清蒸甲鱼、西红柿炒鸡蛋等。如果不会,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

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再说说你的发现。

灶 焰 烫 煲 焦 烹

灶、焰的部首是火字旁,烫、煲的部首是火字底,焦、烹的部首是

四点底(灬、),灬、是火的变形。因此,这六个字的意思都与火有关。

13、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村晚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村晚课堂笔记知识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1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6、四下语文三月桃花水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下语文三月桃花水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7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比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胸臆,这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作者介绍: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词语扩展:

可爱的星 奇幻的云彩

晴朗的天空 美丽的夜色 快乐的童年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课内词语:

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

句子解析: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这两句是比喻句,把水的声音比作了一串小铃铛,体现了声音的动听。又把水的颜色比作了一匹明洁的丝绸,展示了它的光亮、顺滑。

2、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

农历三月江河水涨,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人们称桃花水或桃花汛。

3、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这两句是比喻句,把浪花、漩涡比作桃花和酒窝,同时又是拟人,突出桃花水流动的美。

问题归纳:

1、从春天的明镜里我们看到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们看到了:燕子翅膀裹着白云垂柳如烟如雾水底浮起花瓣水底浮起红莲。给我的印象是河水干净、纯洁、清澈、明亮。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主要写了三月桃花水给作者的总体感受。

第二部分(2~6):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具体说明,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写了春天河水美妙的声音和鲜艳的颜色,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由衷喜爱之情。

17、三下语文昆虫备忘录课堂笔记知识点

三下语文昆虫备忘录课堂笔记知识点

词语搭配

视觉(灵敏) 颜色(鲜艳) 身体(粗短)

词语拓展

AABB式词语:顺顺溜溜 简简单单 密密麻麻

整整齐齐 马马虎虎 模模糊糊 摇摇摆摆

句子解析:

1.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瓢虫当作人来写,动作缓慢,穿着黑绸衬裙,多么有趣,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2.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根据瓢虫身上的星点不同,可以起出不同的名字。

问题归纳:

1、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你能想象写出人长了一对复眼后的景象吗?试一试。

人长了复眼,肯定特别有意思,同时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这一对眼睛看书,那一对眼睛就可以看电影,如果这一对眼睛累了,就用另一对眼睛,人就没有近视眼了但是也可能遇到麻烦,比如上课没有专心听讲,眼睛发呆,眼前就会出现很多老师批评我的脸,那就麻烦了。

2、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我最感兴趣的是独角仙,它是昆虫中的霸王,能拉动一辆泥制作的小车,可是飞行时怎么那么笨。呜扑!就摔晕了。

3、如果你是课文中一种昆虫,你来向大家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

我长着瓷器似的朱红色的硬翅,上面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小圆点也叫星,不能乱点,身上有几颗星与名字是有关系的。我们飞行时很优雅,款款地落下,折好黑绸衬裙,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我们有的吃蚜虫,受人类的欢迎,叫我们益虫;还有的喜欢吃马铃薯的嫩叶,被称为害虫。你知道我是谁了吗?

课文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括4篇科普小短文。讲的是四种昆虫:蜻蜓、独角仙、瓢虫和蚂蚱,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语言生动、有趣,很诙谐。描述生动,特点突出,表现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8、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一、字词

1、生字、词语(见课本生字表和词语表)

2、字音。

杜甫(fǔ)、鸳鸯(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蒌蒿(lu hāo)、河豚(tn)、曾几(zēng jī)、减(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银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兴地)

尽jn(尽头)jǐn(尽管)

4、形近字。

芽(芦芽)牙(牙齿)

庐(庐山)芦(芦芽)

5、易错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二、主题思想。

1、《绝句》描写了初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绘画者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写了是初夏景色,抒发了诗人出游之时的喜悦之情。

三、古诗理解与赏析。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注释

迟日:春日。春季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2、诗文大意。

春天,在阳光映照下,江山无比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题。

(1)《绝句》写的是春季,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飞写出了燕子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睡写出了鸳鸯的闲适,透出温柔的春意。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动物?

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有:燕子、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2、诗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笋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之时。

3、题。

(1)鸭先知从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这与三两枝相呼应,表明这是早春时节。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注释。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2、诗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绿荫深处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兴致。

3、题。

(1)诗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却仍然兴致浓郁。

(2)《三衢道中》描写的季节是初夏,是从梅子黄时绿荫不减推知的。

四、拓展。

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

19、六下语文腊八粥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腊八粥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词语扩展:

AABB式:

糊糊涂涂 进进出出 迷迷糊糊

清清楚楚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来来往往 里里外外 吞吞吐吐

缝缝补补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课内词语:

糊涂 搅合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

句子解析: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

2、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3、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4、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像一面小鼓。

5、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

第二部分(2~21):描写煮腊八粥的过程和八儿等着喝粥的心情以及喝粥后的情态,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渲染得淋漓尽致。

问题归纳:

1、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答: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等待喝粥的过程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文章对八儿等待喝粥时的各种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具体、细腻,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想吃而不可得,焦急、期盼,好奇而惊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八宝粥的香甜、诱人,也展示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而在吃粥环节,并未详写吃粥的过程,而是描写吃粥的香甜和满足,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2、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孝顺的孩子。

3、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香甜、好喝。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20、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知识点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

《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注解: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脉(m)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鉴赏: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21、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生字组词

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生字组词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侯h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脉脉 脉脉含情

栖qī:栖息 栖居 栖身 两栖

鸦yā:乌鸦 鸦片 鸦雀无声 鸦片战争

多音字:

处:ch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ng相貌

传:chun (传说)zhun(传记)

脉:mi(山脉)(m(脉脉)

纤:xiān(纤维)qin(纤夫)

22、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江苏扬州人,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文艺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

课文主题归纳: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课内词语:

空虚 叹息 徘徊

生字组词:

藏:隐藏 埋藏 暗藏 藏书 卧虎藏龙

挪:挪用 挪动 挪移 挪步 东揶西凑

徘:徘徊

徊:徘徊

蒸:蒸融 蒸发 蒸气 蒸笼 蒸馒头

多音字:

燕:yn燕子 yān燕国

藏:cng埋藏 zng宝藏

禁:jīn不禁 jn禁止

散:sn散步 sǎn散漫

形近字:

藏(躲藏)臧(臧否)

挪(椰动)娜(婀娜)

徘(徘徊)排(安排)

近义词:

匆匆匆忙 确乎的确

空虚空乏 挪移挪动

觉察发觉 徘徊彷徨

反义词:

匆匆缓缓 聪明愚蠢

空虚充实 徘徊果断

词语扩展:

千~万~式:

千门万户 千言万语 千山万水

千变万化 千呼万唤 千军万马

千秋万代 千恩万谢 千辛万苦

千丝万缕 千头万绪 千思万虑

ABB式:

头涔涔 泪潸潸 雾蒙蒙 喜洋洋

泪汪汪 湿淋淋 笑盈盈 明晃晃

懒洋洋 沉甸甸 金灿灿 亮晶晶

香喷喷 空荡荡

词语解释: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凝然】精神凝聚。

【觉察】发觉;看出来。

【遮挽】遮挡,挽留。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叹息】叹气。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蒸融】蒸发。融解。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残存的迹象。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每课一题:

问: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答:因为作者在描述时间流逝时蕴含了深沉、真切、难以抑制的情感。情感郁积深厚,便会很自然地诉诸笔端,再加上作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不可感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甚至富有人情味,其描写自然真切感人。

2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2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26、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一二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最后一句,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28、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一种兵器。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31、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知识点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一、生字组词

旧ji(怀旧、旧事、念旧)

符f(符号、相符、音符)

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何时、何地、何苦)

牧m(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单独、独自、独立)

异y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二、多音字

行hng(银行)x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

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五、课文主题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六、课后习题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主要描绘了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屠苏酒、用新桃换旧符等热闹场面。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32、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知识点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