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叶圣陶谈《背影》 叶圣陶谈《背影》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第一册我教《背影》 我教《背影》 李茂堂 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 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平常常,朴朴实实,不婆婆
第一册《古代英雄的石像》 17.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教学目的1.理解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3.培养分角色朗读童话的能力。4.学习本文用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5.揣摩词语,学作词语卡片。重点难点1.重点:(l)分角色朗读童话。(2)学习本文的对话描写及其作
第一册《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2.感受文中语句的形象美和意境美。3.积累语言素材。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美和意境美。2.难点: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朗读一遍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熟悉内容
第一册《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设计Ⅱ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第一册《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抓住景物特征这个主要内容,还应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景物的。二、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分析: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
第二册《读〈伊索寓言〉》研讨课 【上课铃响,同学就位,课堂安静。】陈老师:(笑)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针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要求是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上册《春》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 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
上册《春》教案 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
上册《济南的冬天》有关资料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古代英雄的石像 教案示例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
古代英雄的石像 教学设计示例一 课题:古代英雄的石像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皇帝的新装 教案示例一 课题:皇帝的新装 重点 一 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 童话的朗读 难点 1. 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 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板书
《斑羚飞渡》的另类解读 第一次读到《斑羚飞渡》是在2001年的《小小说选刊》上。后来这篇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入选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因为上课和听课的需要,又无数次研读了这篇颇能煽情的文章。但读的次数越多,越让我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这篇故事的真实性。 故事开头说“
《斑羚飞渡》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领会描写的作用; 3、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4、理解课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理解课文主旨。 (3)结合人性亮点的失落
《斑羚飞渡》课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4、理解课文的主旨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理解课文主旨。 2.难点:学习课文详略恰当的写法。
《斑羚飞渡》简案 一、 教学目标 1.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3. 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难点:体会文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3.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指导思想: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
《斑羚飞渡》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以斑羚导入新
《斑羚飞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文章叙述条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作品的主旨,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精神——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3.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尊重其他生物的生
《斑羚飞渡》教案 教学目的 1、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 3、了解作者热情赞扬的动物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
《珍珠鸟》教案 作家简介: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擅长小说,也写散文。代表作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机智,以描摹都市生活风情见长。 课文内容理解: 关键词句及理解 怕人,不信任:㈠它们就像躲进深林中一样安全;鸣声也格外
《珍珠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及怎样创造这种境界。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的散文,所以应采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人生哲理,从而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南朝江总对自家梁上燕子的描写“二月春晖
《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我”在营造人与鸟的信赖关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 2.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学习作者对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