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
不等式的证明(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
不等式的证明(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不等式的证明(三)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不等式;  (2)在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础上,掌握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3)能将较复杂的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来解;  (4)通过解不等式,要向学生渗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的由因导果、执要溯因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证明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方法;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
不等式的性质1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
数学教案-双曲线的几何性质§8.4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第1课时) ㈠课时目标 1. 熟悉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 能理解离心率的大小对双曲线形状的影响。3. 能运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或图形特征,确定焦点的位置,会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㈡教学过程(www.3edu.net) [情景设置] 叙述椭圆 的几何性质,并填写下表:方程
数学教案-圆的方程§7.6 圆的方程(第二课时)㈠课时目标 1. 掌握圆的一般式方程及其各系数的几何特征。2. 待定系数法之应用。㈡问题导学问题1:写出圆心为(a,b),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并把圆方程改写成二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2ax-2by+ =0问题2:下列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圆的方程的标准是什么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
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
数学教案-曲线和方程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
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
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数学教案-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
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
不等式的性质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页次:2/11 每页25 总数2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