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慢性肝炎中,有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这是由于发生肝炎时肝细胞受损,导致肝脏摄取、结合和分泌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加上毛细胆管受压或胆栓形成,导致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而造成黄疸。
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强弱与患者黄疸的深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主要取决于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换句话说,病毒复制是否活跃与其传染性强弱有直接关系。
如,甲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及黄疸初期,由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待黄疸明显时,机体往往已开始产生抗体,此时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也随之减弱。又如重症乙型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存在于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往往随肝细胞坏死而减少,临床检测时常发现HBsAg低滴度甚至转阴,此时重症肝炎病情严重,常有很深的黄疸,但并不表示传染性强。相反,一些无症状HBsAg携带者,如HBVDNA水平高且e抗原(HBeAg)阳性,虽然没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也没有黄疸,但传染性却较强。
要了解乙型肝炎传染性的强弱,应当检测病毒复制标志,如 HBeAg、HBV DNA等。近年也证明丙型肝炎的传染性同样取决于丙肝病毒的复制状况,即取决于血清中 HCV RNA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