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有趣的橘子皮》反思

大班教案《有趣的橘子皮》反思

大班教案《有趣的橘子皮》反思

1、大班教案《有趣的橘子皮》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午点后的橘子皮进行手工创造,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训练幼儿的手脑协调性,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

  3、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午点橘子2、剪刀、双面胶、水彩笔、作业纸、 小棍棒等

活动过程实录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中剥下来的橘子皮。

  老师:孩子们看一看自己剥下来的橘子皮像什么呢?

  幼儿:“像一顶帐篷,给小蚂蚁、小蚱蜢住”“像一只乌龟”“像一只小鸟在飞”“像一顶帽子”“像摇篮”“”像荷花“向小碗”……

  2、创意活动

  (1)引导幼儿相处办法用橘子皮进行创意。

  老师:你们想得非常好,说得也很棒。那我们怎么让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也能看到或听到呢?

  幼儿:“用橘子皮做成画”“把橘子皮做的画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听”“可以做成玩具让小弟弟妹妹们玩”“老师我们用笔画下来”“用胶粘在纸上”“用大头针钉在吹塑板上”......

  (2)幼儿讨论创作橘子皮画所需要的物品。剪刀、彩笔、背景纸、小棍等。

  (3)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启发幼儿使用多种材料、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子昊小朋友用橘子皮拼出两只展翅飞翔得小燕子,美滋滋地拿给我看。我问他两只燕子去做什么?他没有回答,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会儿,他在纸上就画出许多内容,并讲给我听:这是大树,这是燕子得窝,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在等着吃饭,它们得爸爸妈妈带回来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太阳、小草和小花他们在高兴的笑着。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动听故事被子昊创编出来了。

  南南把背景纸画成了一个古怪得城堡,城堡里面全市隧道,他说这是迷宫,迷宫上面插着几面旗子,一个橘子皮拼成的古怪人,他说这是好人,很勇敢,他在抓坏人,坏人钻进了迷宫。多麽富有想象力呀!

  园告诉我她有一头猪和一条鱼。我问她:猪和鱼都应该生活在哪里?于是她用彩了笔添画了池塘,里面有螃蟹、小虾、水草和橘子鱼玩耍。猪的旁边添画牛在幽闲地吃草,最远处还有一座小房子,那是牧童的家。瞧,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啊!

  平时最活跃的龙龙玩得更开心。只见他站在桌子旁边,头上扣着橘子皮剪成的菊花当厨师帽,他用橘子皮做成四个小碗里面放有细碎的小橘子皮和碎纸屑,手里摆弄着一边眉飞色舞地讲着:“这是一盘京酱肉丝,这是一碗面条,这是两碗米饭.....”。原来他正陶醉在做厨师的快乐中。

  菁菁小朋友正在用橘子皮做一只非常可爱的小乌龟,用四条短腿在爬行,半圆的橘子皮正好做小乌龟圆鼓鼓的大贝壳,四块小的橘子皮做腿,还有头和尾巴,活灵活现。她在创作一个有关乌龟的新故事。和她长得一样得双胞胎妹妹也在做着同样得创意作品。

  璇璇用橘子皮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饭菜,里面有肉、菜、米,又用纸剪、折、粘作成一个精美的小炉灶,还有打火的旋扭,可以玩娃娃家的游戏了。

  佳琦举着她的作品正在给大家讲解:“我的菊花是双层的,是用两个橘子皮,剪的细细的,然后用筷子穿在一起做成的,你们看,多漂亮!!”

  3、橘子皮画展览

  (1)指导幼儿根据所选材料的不同,分类张贴或摆放作品。提醒幼儿注意摆放张贴的位置要适合参观者观看。

  (2)先向伙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再邀请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参观展览。自己当小小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创意。

  4、活动延伸

  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创作更多更好、不同的橘子皮作品,带来和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个小环节,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水果皮--- 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对幼儿开展的一次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作为教师扮演着幼儿行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情境、氛围,激起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迸发。

  从这一活动中可以得到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注重一日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注意各领域课程相互融合,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善于挖掘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老师要利用游戏、教学、生活各环节提供合作机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同时,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合作,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使他们理解“寓教育于一日生活”的价值和做法。

  幼儿通过大脑的思考、判断、筛选把自己的想象借辅助材料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有趣的故事,可爱的玩具,一幅幅作品使幼儿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张扬。这一过程使孩子们充分获得了创造的成果,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升华。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创造性,这也是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发展过程。

  在创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与成功。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最好,自己是最棒的!

  杜威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做为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课程观,要善于扑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实施教育。这位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节入手,从幼儿日常生活接触到事物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创造角度不同,作品各异,教师能够倾听每位幼儿的创作思路,接纳每一件作品,鼓励幼儿个性的张扬,使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创造后的成功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再一次加深自信心的烙印,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我是最棒的”!

2、大班教案《有趣的影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2、 初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3、 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

  4、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1、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教学用具

  手影戏《小鸟归巢》

活动过程

  一 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带领幼儿散步,找影子。请幼儿观察什么地方有影子,什么地方没有影子,发现了什么东西的影子?

  1、室内谈话:幼儿说一说散步时的发现,

  (1)小结:太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没有影子。

  (2)欣赏多媒体课件手影戏与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小实验:影子的产生。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从开着的幻灯机旁走过,出现自己的影子,让幼儿在前面做做不同的动作,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回到位置上,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影子) 如果幼儿说不出就请再请

  一幼儿再次上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这个黑黑的就是他的影子。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另外一边,让幼儿看看墙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由开着的幻灯机的光引出生活中的手电筒也会发出亮亮的光,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索操作。由于手电筒在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很少用到,于是先让幼儿了解一下手电也能发光的功能。“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2)自由探索

  将玩具挡住光线,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玩具挡住了光线,所以出现了影子)

  (3)自由讨论

  将幻灯机(或手电筒)关掉,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小结:影子的产生有两个条 件,一要有光,二要有不透光的物体。光照在不透光的物体上,就会出现影子。

  3、巩固练习

  进行找影子的练习,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操作材料分成难易两份:一份是不同影子连线;另一份是在两种相似的影子中圈出与前面的图一模一样的影子,它可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形态认知能力。

  小动物要和影子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到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讲解操作卡片做法。

  二、玩游戏:踩影子

  1、幼儿在阳光下自由活动,观察自己的影子,找出规律:人动,影子动;人停,影子停;影子跟着人。

  2、教师在阳光下跑,让幼儿踩教师的影子。教师可变换方向,站起或蹲下,引导幼儿注意影子的变化,控制幼儿的活动量。

  3、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踩对方的影子。

  三、美术活动:画影子(时间:上午)

  1、两位教师示范,站在阳光下(面向一定方位)互相将对方的轮廓用粉笔描画下来。(提醒幼儿:下午,我们将站在原地,再画一次影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愿意试试吗?)

  2、幼儿两人一组。互画影子,先画小朋友现在所在的位置,做上自己知道的记号。

  四、活动延伸

  1、下午四时左右,再组织幼儿画一次影子。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影子变了吗?为什么会变?

  小结:太阳在动,影子也随着移动。太阳在这边,影子总是在那边。(也可让幼儿比较早晚的影子与中午的影子的不同)。

  2、上述各项活动,可以让幼儿重复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了解影子,理解各种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幼儿自由交流游戏的方法与结果。

教学反思:

  要上好科学活动,就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也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更要让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3、大班教案《有趣的轮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3、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轮胎若干。

活动过程:

  1、《我是小司机》:通过模仿司机的开车动作,引导幼儿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作好活动前的准备。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轮胎,你们想不想玩呢?”幼儿和老师共同探索轮胎的不同玩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将幼儿新的,有创意的玩法介绍给大家,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和热情。

  3、大家共同体验轮胎的各种新玩法,并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传授经验,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

  4、教师启发幼儿和小朋友们合作,将轮胎组合起来创设新的游戏。

  5、老师和幼儿一起将所有的轮胎建成一座高山,幼儿们在轮胎高山上攀爬、行走,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勇气。

  6、活动结束,组织幼儿将轮胎放回原来的地方。

  身体放松运动:《给轮胎打气》

活动延伸:

  将此活动中自己好的创意画下来,举办一个“我的创意”展示会。

活动实录:

  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轮胎滚动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直着走?轮胎平放在地上,我们趴在里面说话,为什么有回音?等等,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观察思考问题了。

活动反思:

  进行完《有趣的轮胎》活动之后,孩子们更喜欢和轮胎做游戏了,而且特别喜欢独出心裁,每当他们想出一种新的玩法,都会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能够这样玩。”“老师,我可以那样法玩。”并且会不厌其烦地逐个告诉其他小朋友,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他们语言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大班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3.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活动准备

  1、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5、大班教案《有趣的萝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述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从而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2、让幼儿能表述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信号音乐;小兔绒玩具一只;实物萝卜、空篮子、萝卜食品每桌一份;教师小结用的萝卜一份;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食品每桌一套、萝卜小制作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对《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成框字型摆放,操作台成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小兔带来萝卜丰收的喜讯)

  1、老师利用小兔绒玩具宣布小猪带来的喜讯。

  2、简单介绍观察萝卜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情节:看小兔的萝卜)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萝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萝卜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萝卜小结萝卜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1、要求:小兔收了那么多萝卜,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萝卜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议,然后把萝卜送到小兔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幼儿扮演萝卜生长)

  1、商量讨论:萝卜是怎么生长的呢?

  2、结合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萝卜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赏编好的《萝卜歌》,再通过唱一唱、演一演体验萝卜生长的乐趣,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

  (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吃萝卜食品)

  1、联系实际商量讲讲萝卜的用途(吃法及营养)

  2、幼儿品尝萝卜食品:边吃边讲萝卜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六)活动延伸(情境:看萝卜制成的玩具)

  用萝卜制成的玩具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幼儿动手尝试制作的愿望。

教学反思

  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我采取了表演的方式,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幼儿在玩中快乐学习。

  2、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方法。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沟通课堂内外知识,联系学科,联系生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较好地完成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

6、大班教案《有趣的数字》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各种数字的不同含义。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3、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现象的兴趣及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

  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带来的乐趣。

  学习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各种有数字的物品:测量类(塑料尺、皮尺、温度计、肯德基身高测量牌),食品类(牛奶盒、饼干盒、饮料盒等),生活用品类(牙膏盒、洗衣粉袋、洗发精等洗涤用品)。

  2、数字卡片、笔和白纸。

  3、汽车图片、电话图片、手机图片。

教育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易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因此,我选择了《有趣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利用身边的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今天就有许多数字娃娃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一)用特殊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110。提问:这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呢?打了110,谁会来呢?

  2、出示119、120,提问:这两组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二)启发幼儿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

  1、提问:你自己身上有数字吗?它们躲在哪儿呢?这些数字都表示什么意思?

  2、了解鞋子上数字的含义。

  (1)比较鞋子的大小:请幼儿按鞋子上数字的大小分组站立,并贴上数字标记,然后猜一猜哪组小朋友的鞋子大,为什么?

  (2)验证“数字越大,鞋子越大”的观点。

  (三)拓宽幼儿思维空间。

  提问: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过数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二、学习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学习3位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出示车的图片。提问:这辆车上有5、6、8三个数字,你们猜猜这辆车的车牌号会是什么?

  (2)幼儿用数字卡片进行排列组合,并将组合结果统计在纸上。

  (3)讨论:这三个数字共有几种组合方式?

  (4)将数字6换成数字2,请幼儿尝试用数字5、8、2排列组合。

  2、学习3位以上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出示手机和电话图片,请幼儿说出一个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

  (2)幼儿用数字卡片排列组合新的电话和手机号码。

  (3)游戏:打电话。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们觉得还可在什么地方贴上数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呢?请你根据自己的设想,在幼儿园、教师、名片上……设计各种数字标记,好吗?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中,我认为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内容生活化。这次活动的内容、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最后的创造活动也是服务于生活。2、活动环境宽松化。在活动中,我注重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对孩子的发现、创造性的设想,以及疑问等都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探索氛围。3、材料投放科学化。为了实现活动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方便幼儿自由选择等目标,活动中,我投放的材料种类虽不多,但同类材料的数量却很丰富,这样既能避免幼儿争抢,又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另外,在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上,我也做了设计,以便于幼儿更好的观察探索。

7、大班教案《有趣的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准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 风类玩具。

  3、 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8、大班教案《有趣的格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许多物体呈格子状,感知格子的特征。

  2.体验玩格子的乐趣。

  3.促进数学空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多媒体设备。

  2.人手一张正反有8格和9格的格子图谱,人手6个棋子。

  3.布置"寻找周围象格子形状的物体"之任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题,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呈格子形状。

  1. 看课件,猜一猜礼物(格子)。

  师:今天天线宝宝给我们带来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放课件,至出现格子)

  2. 寻找和回忆生活中的格子师:你们平时有没有见过什么东西也是一格一格像格子形状的?(启发回忆在家里、幼儿园、马路上、野外等地方)

  3.续看课件,了解生活周围有许多东西呈格子状。

  二、感知8个格子的特征,和8个格子玩游戏。

  1. 那这个格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看看相同的小格有几个,横线有几条,竖线有几条呢?引导幼儿从上往下数横线,从左往右数竖线,并小结:原来8个格子由3条横线和5条竖线组成。

  2.看课件中的一个棋子,说出位子。(在第几条横线、第几条竖线上)

  3.我们已经可以快快地在格子上找到棋子的位置了,棋子要叫出很多朋友跟你们玩追棋子的游戏,请小朋友拿出棋子摆在你的格子上,看谁放得又快又好!

  4.和8个格子玩追逐游戏,感知方位及空间,棋子由1个、2个、4个、6个递增。

  三、感知9个格子的特征,和9个格子玩追逐游戏。

  1.师:8个格子,6个棋子,一点儿都难不住你们,想不想挑战更难一点的格子?画面出示九格,问有几格,它是什么样,由几条横线、几条竖线组成的?

  小结:九个格子是由4条横线、4条竖线组成的。

  师:格子想跟你做游戏,他跳到哪儿?你就追到哪儿?谁的棋子放对了,就捉到了。

  2.请幼儿翻到 9格的格子图,玩追逐游戏,棋子由1个、2个、4个、6个递增方法同上,速度加快。

  3.玩格子转转转、棋子跳跳跳的游戏。

  规则:幼儿的格子不能转,等画面中的格子停下来后,重新移动棋子。

  四、玩棋子捉迷藏的游戏。

  1.出示魔棒,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格子上所有的棋子都躲藏起来了,老师说出棋子躲藏的位置,请幼儿用魔棒在对应的格子上点出来,如果点对了,会显示出笑脸,点错了,会出现警报。

  2.幼儿玩棋子捉迷藏的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五、导入延伸活动:在12个格子上玩跳一跳的游戏。

  1.画面出示12个格子 ,老师同时出示大KV板,介绍规则:请6个小朋友来当棋子,电脑上调皮的棋子跳一跳,上来的6个小朋友快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12个格子上站好。

  2.邀请6个小朋友合作游戏一次。

  3.提出游戏要求: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需要我们大家仔细观察,共同合作,你帮我、我帮你。下课以后我们到操场上一块儿玩好吗?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围绕棋子这个中心,通过“情境激趣、适时引导、自由探索、集体竞赛”这一主线进行展开教学,让幼儿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意志的锻炼。活动利用不同数量的棋子在不同格子上反复“跑来跑去”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教学安排、活动实施简而有序,教学调控灵活,有足够的思索与探究空间与时间,并能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信息,适时调节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目标。

9、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平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10、大班教案《有趣的汽车》含反思

目标 :

  1、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记忆形象的能力。

  2、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汽车的不同功能和它们基本构造 。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幼儿设计各种造型及功用的汽车。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活动场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车:开车玩游戏,(配音乐)游戏场地的布局,就是能让孩子真正玩起来的作用。

  (1)并请个别幼儿说说:你们玩的是什么车?有什么用?由那些部分组成?

  (2)你还见过大马路上还有哪些汽车?它们有什么用?(请小朋友相互讲讲,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

  (3)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知道了这么多的汽车。

  2、看课件,拓展孩子的思维。课件的选材都从“创新”入手,图片都经过我加工处理达到了吸引孩子眼神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原始的兴趣。活动中孩子还是很感兴趣。观看课件,启发孩子发散思维。(突破重点)

  (1)请幼儿说说跟我们平时的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2)它们有些什么功用呢?

  3、 谈话活动——想象中的汽车 (重点:幼儿对汽车外形的感知,启发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

  (1)小羊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小羊种了一片桃园,秋天到了,桃子熟了,小羊想把这些桃子卖掉,可是自己又不会爬树,桃子没法摘下来,怎么办呢?我们给小羊造辆汽车来帮助它,但是造辆什么样的汽车来帮助它呢?(幼儿相互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出现是为了帮助幼儿在设计新型汽车时更注重汽车的功能性)

  (2)小猪嘴最馋了,它说呀,我想要一辆汽车,都有好多吃的。。。设计障碍,为启发孩子从汽车的功用和造型上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突破重点)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呢?我们需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计意图:这个部分能拓展幼儿创作的思路,不至于局限在只为小羊设计汽车,只给小羊带来方便)(突破重点)

  4、幼儿作画:难点:创设出高科技,不同寻常功用,及不同寻常造型的汽车。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小小设计师,要设计出和这些车不同的,请你们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一辆什么样的车?(点指导幼儿围绕“想象中的汽车”这一主题进行交谈。)

  (2)我们设计的汽车造型要特别,还要给人们带来方便。(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促成难点)

  (3)幼儿设计新型汽车。(教师引导幼儿画出造型新颖,功能独特的汽车)(促成难点)

  5、作品评析:

  (1) 请幼儿一起动手布置一个汽车博览会,幼儿做讲解员,讲解自己的作品。

  幼儿互相欣赏新型汽车。

  (2)请已经设计好汽车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汽车相互介绍一下,也可以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请幼儿相互介绍,或介绍给身边的老师听,使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

  6、放音乐《开车歌》,幼儿做开汽车动作。

  (1)这些汽车设计得真漂亮,而且有这么多不同的功能,我们都比不出高低了,让我们开起来试试,到底哪辆汽车开起来最稳。

  (2)幼儿作开车动作出活动室。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环节做开车动作出活动室是让幼儿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该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了5大领域的整合。

  (1)社会: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习惯

  (2)科学:设计高科技的,有特别功用的汽车。

  (3)语言:引导幼儿大胆表述气车的形和特点。

  (4)艺术: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这次的活动设计流畅,目标设立准确,活动从导入、过程、到结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教师情绪饱满,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师幼互动效果好,在活动中,我注意到了利用眼神、情绪、语气、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积极愉快的参与美术活动。

  幼儿的美术基础较好,孩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画面的布局合理,设计了各种形状的汽车外形,及特殊功用的汽车。点评这个环节,孩子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孩子很有成就感,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位。

11、大班教案《有趣的光斑》含反思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12、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浆画》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纸浆的步骤,激发对纸浆画的兴趣。

  2、培养动手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纸浆、水管、镊子、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水管,师:这个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

  2、水管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二、观察水管,对形状、外形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水管。

  三、出示纸浆。

  师:小朋友请看看老师手上的这个是什么?(纸浆)

  纸浆用来做什么的?(做纸浆画的)

  四、介绍水管画

  1、出示水管画,看看这个是什么上面有什么?(刚刚的水管、有纸浆)

  2、做好的水管画怎么样?(很漂亮)

  3、你们像不像来做下我们的水管画。

  五、幼儿操作进行水管画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教导幼儿制作时的一些制作方法。

  六、作品展示

  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供幼儿欣赏。

活动反思:

  本次的纸浆课题为“水管纸浆画”,抛开平时的将纸浆直接制作在平面上,这次我们采用将纸浆立体化,使用我们常看见的水管作为底,通过幼儿的创造想象将纸浆展示在我们的水管上,纸浆画是我园的特色美术,在制作是幼儿也非常喜欢,对纸浆画的热爱程度也很高,作为我班,水墨画是我们的主要特色之一,与纸浆画相互交替相互学习,幼儿从中体验乐趣从中学习特色美术从中提高自己的美感。立体化的制作和平板制作区别在于平板制作是简单,立体需要幼儿竖直制作,也增大了制作是的难度,但大班幼儿协调操作比较好,难度也比较低。制作出来的成品的美感也很高。

13、大班教案《有趣的泡沫板》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熟悉泡沫板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2、通过活动发展幼儿跳、滚、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灵敏、协调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3、体验与同伴友好合作的乐趣,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泡沫板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认识泡沫板,了解其特性。

  2、泡沫板若干块、沙包、纸包球若干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运动:幼儿和教师一起随音乐做泡沫板操。

  2、教师引发幼儿玩泡沫板的兴趣:泡沫板除了可以做操还可以怎么玩,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看谁想的玩法多,小朋友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与同伴一起玩。

  3、幼儿自由玩泡沫板。看谁想的玩法多,玩出新花样。

  4、老师表扬动脑筋、有创造性玩法的孩子,并组织孩子做一些有创意的动作,如夹包跳五彩路、爬小道、头顶沙包跨走过长龙、滚草地等等。

  5、游戏:好玩的泡沫板。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棒,创造了泡沫板的多种玩法,现在我们把这些动作组合起来进行游戏吧。

  老师交代玩法,提出要求后,与幼儿共同游戏:夹包跳五彩路----爬小道----跨过小河----绕过障碍物走----跳栅栏----头顶沙包跨走过长龙----钻圈----滚草地等。

  6、接龙。每个幼儿手持一块泡沫板一个跟一个拼搭城长龙状,然后从最后的幼儿开始一个跟一个向前钻过,钻过后再排到最前面重新接龙。游戏结束。

活动反思:

  虽然是一块不起眼的泡沫板,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是很好的题材,很好的玩具。

14、大班主题教案《有用的橘子皮》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

  有用的橘子皮

活动名称:

  有用的橘子皮

活动目标:

  1、在看看,闻闻,尝尝中,引发幼儿的思考兴趣;

  2、通过活动,了解有些植物具有保健、治病的作用;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陈皮食品、菊花茶;

活动过程:

  1、看看,闻闻陈皮食品,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2、说说人为什么要吃陈皮,它对人有什么作用?(通气、止咳)

  3、品尝陈皮食品;

  4、想想还有什么植物吃了可以治病的,(菊花、人参、板兰根等)

活动反思:

  在讨论橘子皮的作用时,有一个孩子说:“把釉子的皮放在冰箱里可以使冰箱里的臭味跑掉,我妈妈经常放的”,这下孩子们象找到知音了,纷纷附和说:“我们妈妈也放的”,徐安小朋友就问了:“为什么釉子皮可以让冰箱里的臭味跑掉呢?”我就告诉他:“因为釉子皮会散发出一股清香,会把冰箱里的味道吸到皮里去,冰箱就不臭了”,他听后有点半信半疑,我就对他说:“可以回去问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是不是跟老师说的一样,好吗?”他答应了。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件事情就是问他:“你有没有问爸爸妈妈,你爸爸妈妈怎么说?”他告诉我:“他们说的跟你一样”,这下,他完全相信了。看来,孩子的求证意识比老师还强烈,所以,作为老师,不管什么时候,都绝对不可以给孩子错误的信息。

15、大班教案《有趣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使幼儿发现了物体的弹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

  进一步总结了物体的弹性,然后让幼儿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了对弹性的认识。然后让幼儿寻找身边的弹性物品,从而使幼儿

  了解了弹性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最后让幼儿通过讨论、做做、玩玩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发明创造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积

  极性很高,他们亲自操作,探索、并获得了感性经验,又亲自发明创造,很有成就感,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潜移默化

  中使幼儿积累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只是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这有

  待老师进一步帮助、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16、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图案》含反思

  活动设计: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2、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3、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反思:

  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17、大班教案《有趣的电动玩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2、幼儿学习用记录卡和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认识电池在物品中正确的安装方法。

  难点:找出玩具不会动的原因和修好玩具的方法,总结规律。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电动玩具以及其配套的干电池。

  2、取出一半电动玩具的电池。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出示电动玩具,激发第一次探索的兴趣。

  2、自主探索:装上电池玩具是否会动。

  采用了直接操作方式进行探索,通过玩一玩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

  3、经验传递: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融进参与法、发现法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进行应验的验证,从而达到目标1,突破重点。

  4、经验梳理:玩具不会动的原因——A 没装电池B 没装满电池C 电池大小不一样D 电池装反了。通过装一装、找一找、记一记、说一说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达到目标2,解决难点。

  5迁移经验:幼儿寻找身边哪些小家电需要电池,并用今天所学经验装上电池。进行再次探索。从而达到目标3

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回家寻找哪些小家电需要电池,并用今天所学经验装上电池。通过继续体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反思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这些玩具,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玩结束以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都知道电动玩具不动是因为没有电池的原故。接着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我就先请幼儿开始去给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我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18、大班教案《有趣的数字组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尝试对4个数字排列。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3.乐于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能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字组合的乐趣。

  2.笔、白纸、4、3、9配套的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了解几个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教学难点:尝试对4个数字进行排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马路上有很多很多的汽车,怎样在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的车?

  师小结:每一辆汽车都有不同的车牌号码。

  二、第一次操作,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出示新车的图片,

  师:这是一辆新车,是蓝色的东风标致。这辆车的车牌上有4 3 9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号码会是什么?有哪些排列方法?

  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卡进行排列组合,一人排另一人记录。(一组车牌一张纸)

  2.展示车牌

  3 4 9 4 9 3 3 9 4 4 3 9 3 4 9 3 9 4

  师:我们来看看有重复的吗?把重复的找出来。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测,拿掉重复的车牌。

  师:谁手中还有与黑板上不一样的车牌。

  师:你有什么办法又快又好地检查出来。

  师小结规律: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来排列,先从3个数字中找出最小的放在第一个,然后第一个数字不变,后面的两个数字交换,就是第二种排列方法了,排好了以后,从第二个数字开始,也一样将他固定,后面的交换。最后在到最大的数字和上面的方法一样。我们来看一下,以3开头的有两种方法,后面的也是,所以三个数字有6种排列方法。

  三、第二次操作,巩固3个数字的排列。

  1.师:请小朋友按照老师的方法再去试一试,我们来交换一下,刚才记录的孩子现在排列,刚才排列的孩子请你记录。这次请你们写在一张纸上。

  2.幼儿两人合作,再次寻找和记录3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3.教师巡回指导,查看幼儿完成情况。

  四、第三次操作

  1.师:如果在3 4 9当中再加一个数字1,那有哪些排列呢?请你也来用刚才的方法来试一试。

  2.师: 4个数字组合,我们可以先将前面的两个数字固定不动,我们可以来看看有几种排列。

  五、结束活动

  原来数字组合有这么好玩,我们在去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字组合的。

活动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19、大班教案《有趣的木字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画面的实物,初步认读汉字“床、树、桌、椅、林、森”等。

  2、探索并认识常见的“木”字旁的汉字,知道“木”字边旁的汉字与“木”有关。

  3、积极参与用身体变换汉字的活动,产生对识字活动的兴趣。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笔人手一支。

  一段木头,汉字卡片“木、林、森”。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段木头,引导幼儿尝试探索汉字“木”。建议教师这样引导:

  1、 这是什么?(木头)

  2、 在黑板上写汉字“木”,启发幼儿认一认,读一读汉字。

  3、 我们知道“”旁的汉字与手有关,“口”字旁的汉字与“口”有关,那么“木”字旁的汉字与什么有关呢?

  二、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认识汉字:木、树、林、森。

  1、 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猜一猜,读一读汉字:木、树、林、森。

  2、 重点观察木、林、森,说说它们是由几个木组成的。使幼儿知道:“树”是由一个“木”组成的;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

  三、看图阅读汉字:床、桌、椅、柜、棋、栏杆,找出共同之处,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1、 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物品?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汉字。

  2、 找一找,这些汉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想一想,为什么都有“木”字旁?

  四、运用已有经验,扩展想象,感知各种“木”字旁的汉字。

  1、 你还见过哪些木制品?哪些字会有“木”字旁呢?

  2、 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木”在汉字的什么地方?带领幼儿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什么汉字里面有“木”字

  五、游戏活动:木、林、森。

  1、 启发幼儿用身体逐一表示汉字“木、林、森”,教师观察幼儿用身体摆出的动作,选择个别好的动作幼儿示范表演。

  2、 游戏开始,教师出示汉字卡片(木、林、森),让幼儿看汉字做动作,拼出相应的汉字。可采用听教师指令进行快速组合拼字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对阅读汉字的兴趣。

反思:

  本节语言活动中,我利用了猜谜语,幻灯片,游戏等方法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喜欢认字并乐于参与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活跃.有个别幼儿在拓展活动中表现不积极,我觉得可能是平时积累的少或者是观察的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身边事物,积累知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20、大班教案《有趣的豆类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黄豆、绿豆、蚕豆、青豆、赤豆等豆类植物,尝试用豆类进行装饰画。

  2、运用豆类在即时贴上进行拼图,表现出简单的物体形象,感知豆类画的特殊装饰风格。

  3、大胆想象创造,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操作,不和别人一样。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每组有黄豆、绿豆、蚕豆、青豆、赤豆若干。

  2、每人一张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豆类。

  1、出示各种豆引导幼儿准确的说出各种豆的名称。把相应的汉字出示。

  问题:“今天有许多豆宝宝到我们中三班来做客,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幼儿说出各种豆的名称。教师把相应的出示出来,幼儿认读。

  2、比较各种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各种豆宝宝”。幼儿操作。

  问题:“请小朋友讲一讲刚才你玩了什么豆,感觉怎么样?”幼儿讲述。

  二、欣赏豆类画,引起幼儿的兴趣。

  引导幼儿欣赏豆类画,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什么?

  2、它与我们平时看过的画有什么不同?

  3、仔细看图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豆类)

  4、你知道这幅画是怎样做的?

  5、你想动手试试吗?

  三、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豆类画的方法和过程。

  1、将即时贴撕开铺平。

  2、取各种豆一粒一粒的贴在即时贴上,拼成相应的图案。

  四、讲解制作要求。

  1、确立想用豆拼出什么图案。

  2、放豆时一个接一个有序的摆放。

  3、选择两——三种豆进行装饰。

  五、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活动评价:

  请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活动反思:

  黄豆、绿豆、赤豆、蚕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的较少,在今天的活动中,一开始,我组织小朋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找出自己认识的豆,结合汉字来区分和认识豆的名称,认识豆以后,在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小朋友运用多种感官对各种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通过观察和比较,都能说出豆的一些简单的外形特征,有的说摸上去软软的,有的说闻上去香香的,还有的说,有的大有的小,在欣赏豆类画的过程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幼儿说出豆类画的制作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即时贴比较的粘,幼儿不是能很好的操作,有的小朋友在贴的过程中,衣服的袖子一碰,就容易掉下来,有的小朋友贴的画面,比较小,有的小朋友贴的比较单一,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能很好的按照要求来完成。

21、大班教案《有趣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大班教案《有趣的延伸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延伸画,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延伸画的有趣及作画特点,积极参与到延伸画艺术创作中。

  2、了解延伸画简单的作画风格,仔细观察原有图片上的内容,根据图片延伸画出动物、人物不同的形态、动作,大胆设计有趣的情节。

  3、在创作中发现延伸作画的艺术美,体验画面情节的有趣。

  4、感受色彩对比。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重难点:

  根据图片上的表情及线条提示,能够大胆的想象、设计,画出有趣的情节。

  顺着图片向外延伸线条。

活动准备:

  1、布置画展。

  2、旧画报、旧挂历中的动物、人物图片。

  3、胶棒、油画棒、黑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延伸画,发现延伸画的作画特点引起兴趣。

  1、欣赏“延伸画”画展,引起兴趣。

  导入:“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画,待会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请你看看上面都画了什么?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刚才欣赏了这么多的画,那请你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张?

  小结:我们大家都很喜欢这些画,这些画有的内容、图案、表情、动作很有意思,小朋友很喜欢。

  2、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延伸画的有趣及作画特点。

  提问:

  (1)这些画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有一部分是图片,有一部分是画出来的)你们瞧!这个图片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呢?

  (2)用这些不完整的图片画出来的画,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二、教师讲解示范延伸作画,幼儿发现作画的有趣,积极参与创作。

  师:“那你们猜猜看,这些画是先粘图片?还是先画身体呢?(幼儿讨论)到底是怎样的呢?那我们接着看你就知道了。”

  1、选择一张图片,想想画什么样的内容。

  2、将图片贴到合适的位置。

  3、观察图片,顺着图片上线条的位置向外生长、延伸。

  4、画出不同的动作、表情。

  5、添画花纹、背景。

  6、那现在你们知道是先粘图片,还是先画画呀?

  小结:“这种先粘上图片,再根据图片上的提示画出不同的表情、动作、内容的画叫延伸画。同样的图片还可以延伸许许多多不同的动作和造型。

  三、幼儿自由选择动物、人物头像,进行延伸绘画。

  1、出示动物、人物图片,启发幼儿大胆想象,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幼儿。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先看看这上面都有什么?

  你准备怎么画?(幼儿交流)

  2、幼儿自由选择,并进行绘画。

  师:“请小朋友选出你最喜欢的图片到后面的桌子那开始画画吧!

  3、教师在观察中适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四、展示、评价幼儿的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说说自己的画,体验创作延伸画的有趣。

活动反思:

  首先,请幼儿欣赏的儿童画生动有趣,色彩鲜艳明快,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了美感。

  其次,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感受画面上动物、人物的动作、表情、情节等等,使幼儿一步步感受延伸画的有趣。

  我认为在此次活动中,在幼儿欣赏画展后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时间上有点急,应该再放慢些速度,老师的引导语应该再精练些。幼儿在作画过程中,对动作的表现比较单一,很多都是站着的造型,所以,我应在孩子们讲述动作造型的同时,及时捕捉幼儿的信息。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在与幼儿对话中及时捕捉幼儿的信息,提炼他们的语言并加以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23、大班教案《有趣的关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关节的特征

  2,尝试关节的作用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找出关节,并能感受关节的重要。

  难点:记住关节的名称

活动准备

  相对应关节的图片,磁带,健康歌,嘻唰唰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健康歌》

  1,幼儿随老师做动作

  2,导言: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都有哪些地方动了?你都怎样动的?

  3,师小结:重点说出动的地方叫关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有趣的关节。

  二,出关节图

  腕关节:1,教师示范指出在哪个部位,幼儿也找到腕关节,然后摸一摸,动一动,转一转。

  2,让幼儿找到身边小朋友的腕关节举起来给老师看一看。

  3,让幼儿准确的说出腕关节的名称,老师强调关节的作用。

  三,出示其他关节图

  肘关节,胯关节,踝关节。方法同上

  四,幼儿分享快乐:教师每人发一张人物图像,请你画出图像上面的关节,然后同伴之间互相交流,看谁画得准,看谁画的对。

  五,听音乐《嘻唰唰》尽情舞动你的关节。

  六,关节的保护

  我们的关节很重要,怎样去保护他呢?请你说一说?

反思

  本节健康课,我根据孩子小好动这一特点,制订了本节课的流程,因为孩子对关节很生疏,所以我利用有趣的音乐,舞蹈,图片找到关节,并理解关节的作用,以及怎样去保护关节,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应准备一张人物关节图,这样更能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2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25、大班健康教案《有趣的洞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在变洞洞游戏中的乐趣,愿意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了解"围集"的概念,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洞洞。

  3、能主动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玩洞洞的游戏。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身体各部位已经有一定了解。

  2、材料准备:报纸球15个左右、音乐碟片。

活动过程:

  1、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教师用身体各部位变大象,变茶壶……

  (2)教师用手掌变出一个洞洞,引导幼儿思考:这像什么?(水杯、望远镜)引导幼儿说这是一个小洞洞。

  (3)请幼儿寻找身体上有哪些洞洞。(鼻孔、肚脐、耳孔)

  (4)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变洞洞。

  (5)教师与幼儿交换角色,幼儿发令。教师变出没有封闭的洞洞。引导幼儿理解"围集"的概念,教师提问:为什么老师变出来的不是洞洞?

  2、变洞洞游戏

  (1)男女幼儿分组变洞洞。教师:看谁的洞洞最结实,可以让好朋友的报纸球钻过去。

  (2)请小朋友想办法,变出大一些的洞洞,让你的好朋友钻过去。

  (3)请大家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变出能让老师钻过去的大洞。

  (4)教师钻过的"洞洞"就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

  3、延伸活动

  大家试一试,除了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变洞洞,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一起变洞洞?(墙壁、桌子、板凳)

教学反思:

  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这个活动的重点之一,我设计了能让每个孩子很快进入角色的导入游戏"变魔术",将每一次探索和难度的提升渗透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中;而掌握洞的正确概念,并能够用各种肢体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是这个活动的另一个重点.我借助的则是让小小报纸球穿过的游戏。

  环节变洞洞。当我发现一个孩子将手臂放在耳边变出了洞,和别人变得不一样时,马上招呼其他幼儿来看看他是怎么变的,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将手臂放在耳边变出了洞。我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动动你的小脑筋.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吗?有一个孩子用双手交叉变成了洞,我马上朝他点了点头,又用手指了指他的腿.说:"你能再试试吗?"孩子马上心领神会,用脚变出了洞洞。在西宁,在我们讨论到变出不一样的方法时.我注意让孩子示范的机会多一些.不再只示范一位孩子的动作,每当看到一名孩子用身体的各部位变化有所不同时,马上表扬,这下子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设计不同的动作让小纸球穿过了。

  环节玩洞洞。孩子们变出了洞洞,都等着我用纸球来"检验"洞洞是否结实.我赶紧请孩子们分成两组,男孩子和女孩子面对面,当一组变洞洞的时候另一组就把手中的报纸球从洞洞里扔过去,我做过示范后孩子们就非常投入地玩了起来。

  在两次活动后我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这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设计层层递进,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与老师配合默契。随着教师预设情景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由游离于目标之外到对活动本身产生较高的兴趣,从不熟悉老师到愿意和老师一同想各种办法,贯彻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一再强调的让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6、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复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复制现象,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视频《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纸若干、勾线笔、饼干样品人手一份

  第二次:印花机、印泥、钱币、印花机若干,分组投放

  3、作品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蛋糕师引题,感受复制的特性(一模一样)

  1、今天,我这个蛋糕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请你们仔细瞧一瞧?

  2、这是什么饼干?(跟周围的小朋友比较饼干的特点)

  小结:是的,我烤出来的是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小鱼饼干。

  二、幼儿设计样板图第一次,引出复制的概念。

  材料准备:笔每桌5支、饼干样品5-7、样板泥、教师样板泥等。

  1、出示样板图,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介绍高点的步骤。

  2、介绍材料,幼儿首次操作

  你看,我为大家准备了笔、样板纸,请你们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一个饼干样板图,记得和样品要一模一样。

  3、验证比较

  你设计了什么饼干,用了什么方法?(印画、临摹)

  还有什么方法?

  小结:像刚才几位小朋友用的方法叫复制。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多种复制方法

  1、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重点介绍复写泥。

  2、幼儿操作、比较作品

  你用了什么方法?复制了什么图形。

  小结:刚才尝试了用印花机、复写纸、印模、银币拓印这四种材料都成功地复制了饼干图样,恭喜过关!

  四、观看视频拓展经验,感受复制的便捷。

  1、生活中的复制现象

  你还见过那些复制品?

  2、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幼儿观看一段制作月饼的视频

  提问:月饼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的复制工具在哪里?

  有了这个机器有什么好处?——便捷、快速、方便

  五、制作饼干,生活应用

  1、出示糕点师工具,示范制作方法,讲解要求。

  2、背景音乐,幼儿制作

  结束:这下蛋糕师将你做的饼干送去烘烤吧!

活动反思:

  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到复制的神奇。在这之后,再认识不同的复制方法,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复制的神奇。这样,孩子们从最贴近自己的操作的认识,向未知的拓展,更循序渐进。

27、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尾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尾巴》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

  1、重点: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难点: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1、主题课件。

  2、各种动物头饰、各种布艺尾巴。

  3、"找朋友"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启发谈话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幼儿:(喜欢)。师:你们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呢?幼儿:(燕子、小羊、小鱼、小鸭子、小松鼠、孔雀等)幼儿模仿小动物的样子。你们观察过它们的尾巴吗?今天我们玩一个关于小动物找尾巴的游戏,好吗?

  二、准备活动(猜猜我是谁)

  1、出示课件。

  2、根据尾巴猜动物的名字。

  3、选择合适的尾巴,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判断各自尾巴的功能。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尾巴"。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根据所戴头饰的小动物在布艺尾巴投放圈中找到合适的尾巴,进行接力游戏,那组完成用时最短,尾巴找的最准确,那组获胜。

  1、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2、开展找尾巴接力游戏。

  3、宣布比赛结果。

  4、在游戏中穿插讲解不同小动物尾巴的功能。

  四、活动延伸

  (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观察和了解关于动物的各种信息。

  本节课通过出示图片及观看课件,让小朋友认识了几种动物,这样激发幼儿课堂兴趣,并了解到每一种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动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没有尾巴。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课堂兴致很高。

  在为小动物找尾巴这一环节中不是会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对第一部分老师告诉他们知识的记忆体现。动手能力差的及没有仔细观察的幼儿,就较难正确完成这个作业。不过在老师的巡回指导与启示下。孩子都完成了。这样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感觉自己也不错。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到科学课的趣味性,也可以发展孩子个性的空间。游戏中力争照顾每位,让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

  最后,活动延伸把孩子带进无限的思考,让孩子带着诸多的思考去观察自然界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探索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扩散以外的动物,我的知识面也不够广,今后要加强知识能力方面的修养。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28、大班主题教案《有趣的组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器官的图形和线条相结合,进行大胆地、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2. 体验创作过程的快乐,激发幼儿对人体的兴趣。

  3.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重难点:

  1. 能画出各器官的外形特征。

  2. 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组合。

活动材料;

  成品和半成品范例若干;人手一份:画纸、构线笔、各器官图片

活动过程:

  观察讨论 联想创作 展现交流

观察讨论:

  1. 谈话:以人体的组织结构引出主题。

  2. 讨论:如果将人体的各个器官打乱后,重新组合,会怎么样?

  (幼儿用材料尝试重新组合,发现重新组合后,变成了什么?)

联想创作:

  1.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重新组合身体的各器官。

  2. 引导幼儿画得大一点、夸张一点。

  3. 注重个别指导,提高幼儿创作欲望,开拓创作思路。

  4. 提醒幼儿要将线条画得密,可用多种线条让各种器官连在一起。

展现交流:

  互相欣赏,找找作品中哪些线条是你没有的?

活动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29、大班语言详案教案《有趣的西瓜皮》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开展主题活动《水果》时,我让小朋友每人回家制作一样水果玩具。有一位小朋友用半个空西瓜皮制作了一辆小推车带来幼儿园,小朋友很喜欢,都围着它嚷嚷开了,说还可以用西瓜皮做盏灯、做只船……,这使我产生了灵感。幼儿想象如此丰富,这真是一个极好的语言活动素材。于是,我设计了这次大班创造性讲述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画画、讲讲,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三、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讲述) 请个别小组讲述 鼓励小组间相互讲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秩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课堂上把幼儿的情绪、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所追求的,但过分活跃没有秩序一定会影响教育效果。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在日后的工作中应逐步积累控制课堂秩序的经验。

  在幼儿的创造性讲述中,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是激励幼儿再次积极表现的前提和重要因素。在本次活动中多次让幼儿进行想象描述、想象添画,其中每一个环节,我都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使幼儿更有积极性投入下一次创作中。

30、大班体育教案《有趣的易拉罐》含反思

  一、游戏目标

  1.练习将圆柱体向指定方向滚动,感知圆柱体特性。

  2.会创造性地玩易拉罐,并能创造出多种玩法,练习用棍拨的动作技能。

  3.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4.发展身体协调性。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二、游戏准备

  棍棒(可以建议用报纸卷成小棒。)人手一根,易拉罐若干,纸箱4个,木珠若干,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一盒。

  三、游戏过程

  1.(播放录音)小朋友出场,跳欢快的舞蹈"找朋友"。

  2.出示易拉罐,让幼儿认识圆柱体特征。教师示范用棍棒拨易拉罐,(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观察圆柱体的特性。

  3.赶"小鸡"。小朋友每人手持棍棒,从纸箱中把"小鸡"赶出,要求小朋友把"小鸡"赶到指定方向。喂小鸡:小朋友把"小鸡"赶到木珠前面,把木珠放进易拉罐里(当作喂小鸡)。喂完小鸡后,让小朋友把"吃饱了的小鸡"赶回家(赶回纸箱内),与小鸡做游戏。小朋友自由玩易拉罐,鼓励幼儿创编出多种活动方法:如用脚踩平衡,双脚夹着跳,抛接易拉罐,进龙门,用头顶着走……

  4.赶"小鸡"比赛,幼儿分四队活动。

  玩法:以最快速度,协调地用棍棒把"小鸡"赶到指定地点吃小虫。然后,把吃饱了的小鸡赶回鸡窝(纸箱)为胜。活动前,幼儿手持一易拉罐,排头的小朋友手执棍棒赶"小鸡"回"鸡窝"后,迅速将棍棒交给下一位幼儿,游戏依次进行。

  注意:每只小鸡,每次只能吃五条小虫(五粒木珠)。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因而他们的创新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语言创新、思维创新等,在幼儿阶段更多的是对所玩耍的对象进行创新,本次活动,以逛游乐园为主线,以赶小猪、排除障碍,喂小猪为中心,以给游乐园搭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创新。孩子在活动中提高了合作创新意识,发展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及语言表达力。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有意识的锻炼幼儿在游戏时的一物多玩,尊重幼儿的想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得到更多的快乐。

31、大班主题详案教案《有趣的西瓜皮》含反思

  活动背景

  在一次午间吃西瓜的时候,我无意中问了孩子们一句:“你们吃的西瓜皮像什么呀?”没想到我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镰刀……孩子的想象竟然如此丰富,这激发了我的灵感:西瓜皮可以变成一个极好的语言素材。于是,我设计了这次大班创造性讲述活动。

  活动目标

  1.借助西瓜皮进行联想,并通过添画表现联想物的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半块西瓜皮,半块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小动物卡片,一张大的画有几块西瓜皮的背景图,四张小的画有几块西瓜皮的背景图,一张西瓜皮变秋千的图画,泡沫板。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教师出示西瓜皮,提问:这半块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把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呢?

  2.幼儿借助西瓜皮进行想象、添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1)教师出示西瓜皮变秋千的图画。

  提问:谁会在秋千上面玩呢?最后,教师把这幅图编成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西瓜皮的图片,请幼儿在上面进行想象添画,然后讲述:西瓜皮,变什么,谁用它来做什么。

  (3)请小朋友讲一讲西瓜皮变成什么了,如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狗用它来挡雨。

  (4)教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狗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狗和小兔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5)给每组幼儿发一张背景图,若干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故事。

  (6)每组推荐一名幼儿讲故事,教师对幼儿所编的故事给以肯定和评价,最后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这次主题活动。

  活动反思

  收获一:要善于在活动中提供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本次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

  收获二: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秩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课堂上把幼儿的情绪、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所追求的,但过分活跃没有秩序一定会影响教育效果。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在日后的工作中应逐步积累控制课堂秩序的经验。

  收获三:在幼儿的创造性讲述中,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是激励幼儿再次积极表现的前提和重要因素。在本次活动中多次让幼儿进行想象描述、想象添画,其中每一个环节,我都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使幼儿更有积极性投入下一次创作中。

32、大班教案《有趣的汉字》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特点。

  2、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及有趣的偏旁部首。

  3、培养幼儿合作、协商的能力。

  4、激发了幼儿对汉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区域游戏以及教育活动的过渡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了接触汉字的机会,一部分汉字幼儿已经认识,对汉字的认读有较强的愿望。

  2、物质准备:汉字知识PPrr、各个关节都会动的小人偶、字卡等。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象形字与会意字的特点,知道文字的目的及用途。

  引导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表现汉字,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工、协商。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简单特点。

  (1)出示甲骨文的P阳图片,了解甲骨文的特点。

  教师:小朋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了许多字,今天罗老师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字让小朋友来看看。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图案?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它是字吗?如果是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中国字?外国字?外星人的字?还是中国古代的字?你们看得懂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像鸡蛋!像球!像一张饼!像太阳!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古代的文字是什么?变变变,原来它是太阳的意思,那这个字演变到现在,会变成汉字里的什么字呢?变变变,噢!原来是日字!

  教师:这个图案在古代代表太阳的意思,到现代变成了日字。

  教师分别出示山、石、月、木等几个字,按照上面的方法以此类推,引导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案是出现最早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在很久以前,当时没有笔和纸,人们就是在石头上、骨头上、乌龟壳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事情的,这就是当时的文字。

  (2)出示象形字的P阳图片,了解象形字的特点。

  教师:古代有一种文字很有趣,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那个东西的形状画出来的,叫做象形字。

  教师:看看它像什么?猜猜是什么字?

  幼儿1:山,它上面的尖就像山峰。

  幼儿2:月,像月亮一样弯弯的。

  幼儿3:门,左右直直的就像两扇门一样。

  教师:“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月”就像一弯明月; “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3)出示会意字的P胛图片,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看到的字就更有意思了,叫做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这个字念“鸣”,它是鸟叫的意思,谁能说说它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字分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合起来是鸟叫的意思?有什么含义?类似的还有囚犯的“囚”字,森林的“森”字和“歪”字等。

  幼儿1:是“口”和“鸟”组成的。

  幼儿2:“口”是嘴的意思。

  幼儿3:小鸟用嘴叫,所以是鸣,就是鸟叫的意思。

  (4)出示偏旁部首的PPT图片,感受汉字中偏旁部首的特点。

  教师: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幼儿1:它们的旁边都有一个三点水。

  幼儿2:都和水有关系。

  教师: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如出汗的“汗”,黄河的“河”,长江的“江”,还有流水的“流”,大海的“海”。跟木头有关的字,它的旁边或者下边有“木”字,如椅子的“椅”,枫树的“枫”,桌子的“桌”。跟人有关的字呢,就用人字旁,如“你”“他”“们”,等等。(提手旁、木字旁、三点水、单人旁)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拼摆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1)木偶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文字,那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吧。罗老师请来一个好朋友,它是木偶小明,它想用身体摆成字的形状,请幼儿猜猜摆的是什么字。

  教师分别用木偶摆成“大”“上”等汉字,引导幼儿猜猜看。

  (2)我的身体会“写字”。

  ①教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呀,谁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摆些字?(出示常见字的字卡,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来,如“中”“下”等。)

  ②分组游戏,引导幼儿合作摆出不同的汉字。

  教师:我们要加大游戏难度了,自选四个人一组,到老师这里挑选一张字卡,并用四个人的身体合作拼成字卡上的字,拼得像,让大家能看出来的,就算成功。

  3、书写小名片,引导幼儿感受汉字的实际作用。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有关文字的知识,玩了文字游戏,你们觉得中国文字有意思吗?谁知道文字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传递信息,记录事情)今天我们就用文字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我们很快就要离开幼儿园升人小学了,不能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有了名片,当你想好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名片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多好呀。

  制作方法:用签字笔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做简单装饰。

  小朋友互相交换名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现出“活动化的共同学习”这一特点。这次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字起源的图片,整理出幼儿易于接受的汉字特点,采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进行活动的前期认识、讲解及交流讨论,使幼儿在观看、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中教师还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个别交流和自由交谈的机会,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活动前期忽视引导幼儿主动收集活动资料,对于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得还不够。在活动中对个别幼儿的关注也有所欠缺,讨论时应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木偶摆出字时,应该提供正确答案的字卡,让幼儿有对比,幼儿对汉字的理解会更强。